川军到底有多厉害?
抗战最厉害的不是川军,而是川人化的中央军。理解抗战史,首先需要厘清一个概念,川人组成的部队不都是川军。川军是四川军阀组成的地方军。在抗战中,四川出壮丁300万,更多是加入中央军,奔赴抗日战场。1、川军出川
川康整军会议开始后,卢沟桥事变爆发,川军诸将主动请缨出川。被编制为22、23两个集团军。
一个主要在北线作战,先后在娘子关、台儿庄战役中血战。
一个在广德、泗安方面血战。
(川军22集团军主力在作战中不利)
川军的装备与战役法都相对落后,在于日军作战中,基本处于劣势。
2、川军在抗战中期47军军长李家钰升任36集团军军长;杨森的27集团军;第23集团军司令官唐式遵;第28集团军 司令官潘文华;第22集团军司令官邓锡侯、孙震;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
(豫中会战)
在战争中,以川军留守部队为基干不断编组部队,在前线的川军集团军也相对多了起来。川军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大会战。
3、中央军进了很多川人陈诚的十八军在淞沪会战中伤亡惨重,之后很长时间里驻扎在四川,大量整补兵源,都来自四川。可以说石牌会战许多就是川人。
同样的诸如驻印军许多也是从四川征召的壮丁。抗战中每四个兵就有一个川人,自然无川不成军,中央军中川人的比重逐步提高。
总结抗战初期,川军出川,战果并不明显,但很壮烈;在抗战中期,川军是许多战场的中流砥柱,作战勇猛,涌现出一堆集团军司令;同时整个中央军也开始大量进入川人,比重迅速提高。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川军到底有多厉害?
川军抗战的功绩当然很大,但是本人发现太多的人把一些谣言和网络段子当历史了,作为一个川军资深粉丝,本人来一一澄清吧。
1、有人说,四川军阀互相混战了二十六年,抗战一爆发就马上停战一致抗日了。但是,事实上四川军阀混战到1932年的“二刘之战”后就结束了,1937年刘湘率军出川前,老蒋的参谋团正在四川搞和平演变呢。
2、有人说,刘湘出川抗日积劳成疾,去世前留下了“日寇一日不灭,则川军一日不回川”的遗嘱。这个其实是老蒋为了安抚川军将士编造的遗嘱,事实是,刘湘与韩复榘、宋哲元图谋蒋介石,结果被部下范绍增告发,刘湘去世的也很蹊跷,他的病本来大见好转。但是这个事情暴露后陈立夫去医院见了刘湘,之后刘湘突然吐血去世,很有可能是被蒋介石谋杀的,刘湘去世的突然并没有来得及立遗嘱,但是人们在收拾刘湘遗物时还是在枕头底下发现一张纸,纸上反反复复写的只是一句杜甫的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注:刘湘是笔者非常喜欢且尊敬的一位英雄人物,无论怎么说他率军出川抗日,马革裹尸,令人肃然起敬。)
3、有人说,川军全力支持抗战,300万川军投入抗日前线。这个玩笑开大了,事实上四川全省是动员了300多万人口上前线,他们大部分以壮丁的形式分散编入各只军队,和300万川军区别还是很大的。
4、有人说,抗战时,整个川军无一人投降,无一人做汉奸。这真是个美好的愿望,但现实是残酷的,因为川军张德昌率领的144师就是成建制投日的。
5、还有关于122师守腾县的事实真相与主流认知也是有出入的,事实是,王铭章部能确认阵亡的只有200人左右,其余大部分都在突围中失散了。川军抗战的功绩当然是巨大的,四川省在抗战中的贡献和牺牲亦是全国之冠,但是治史要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为了美化歌颂英雄而扭曲史实,就是这样。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川军到底有多厉害?
在咱们的印象中,南方人总是不如北方人强壮,在古代战争中,北方多出王牌军队。但是在四川,这个定律被打破了。
卢沟桥事变爆发第二天,在其他省份还在讨论的时候,时任四川省主席的刘湘毅然决定出兵三十万,供给壮丁五百万,没过多久,来自四川的七个集团军,总共四十余万人就开赴战场,此后,四川每年为前线输送的青壮年军人都居全国之首。
抗日战争期间,四川为国家献出300万兵力,伤亡高达70万人,五个军人中,就有一个来自四川。即便如此,来自四川的川军仍然源源不断的相应国家的号召,青壮年拼没了,四川的娃娃兵上,很多才十二三岁的四川孩子在前线为国效忠。我国在当时,无论从兵力还是军事装备上来说,都是落后于日本的。川军带上战场的枪,很多都是清朝留下的老毛瑟枪,经常容易损坏,而且当时的川军装备很差,甚至连挖战壕的铲子,都只能找老百姓借。
但是川军在如此差的条件下,依旧保持了高昂的斗志。川军的26师,在淞沪会战中死战不退,全师四千官兵,拼到最后只剩几百人,没有人后退一步;南京保卫战中,川军145师受命死守广德,师长饶国华不愿离开广德,饮弹自尽;台儿庄战役,122师王铭章将军在滕州和日军作战,全军五千人,只活下来17人,王铭章将军英勇就义。川军中还流传着死字旗。主动请缨出战的王建堂战士,在即将奔赴前线时,接到了父亲寄来的包裹,这份包裹里是一块白布做成的旗帜,旗帜正中间,写着一个斗大的“死”字,右边写道:“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上尽忠”。左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王建堂果然没让他的父亲失望,多次加入敢死队,并亲眼见证了日军投降。
川军靠着不怕死的精神,创造出众多奇迹,用自己的鲜血守住了祖国。当时的川军,把自己的大部分兵力分配给了各大军队,可以说当时的抗战军队,是川军一手支撑起来。四川不光军队强,作为“大后方”更是强。抗战时期,四川一个省承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三十以上,无论是出粮出钱,四川都在全国排名第一,这么多的物资,全部都是四川人民一点点的节省出来的。很多百姓收了粮食,立马全部上缴给军队,自己靠吃苕藤菜叶和树皮生活。
所以,从抗战时起就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无川不成军”。
感谢四川人民的付出。
参考文献:《军事历史研究》、《试论抗战中的川军》、《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作者:我方团队明清
川军到底有多厉害?
一杆死字旗,就可以说明一切了!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全面打开之后,全国各地的抗日队伍纷纷发起反抗。四川作为自古以来的“天府之国”,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在当时拥有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地势易守难攻。成为了抗日整体格局中最重要的兵源储备地和战略粮仓。当时全国上下总共1000多万的抗日军人,其中有三分之一就是川军,还有着无川不成军的说法。所以说对于整个抗日格局而言,四川或者说是川军都是占有主要地位且功不可没的,那么川军到底有多强呢?
历史上便有着充分的说明,四川两次成为了亡朝战争的最后依托。一次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蒙元。强悍的蒙古铁骑一路上攻城略地如过无人之境,却是在四川吃了瘪。满清成立了21年才最终拿下了四川,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刘备固然没有盖世之才,却也能因为占据川地之便,夺得三分天下的资格。种种事迹表明四川并非是承平盛世已久、借物产之利过活于世的享乐窝,而是一块真正难啃的“硬骨头”。
“厉害”原因一:慷慨就义,勇赴国难把视线再拉回抗日战争,面对被日寇侵略的体无完肤的中原大地,“川军出川”享誉了全国。350万从四川走出来的同胞们,带着大量的物资,奔赴各地的抗日战场。14年下来参加了大大小小会战。仅仅以一省之力便出了占据全国三分之一的兵力。在当时纵然有着四万万人口,可是汉奸遍地、伪军数量多达三四百万的中国,可是一股不可小觑的抗日力量。甚至可以说是主力军团之一,提供了近总比占一半的储备物资。来回奔赴十八个受日军侵略的省地战场,救国于危难之际,扶大厦倾颓之势。饱含民族耻辱却不可夺匹夫之志的川军真的是很强。
“厉害”原因二:作战刚硬,宁死不屈这里的刚硬分为两点,一是战胜手下无俘虏,誓以报国慷慨出川。见到了全国各地被日军侵略后的惨状,川军对于小日本这个外来的侵略者的仇恨达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所以川军上下达成了统一共识,攻克日军阵地后一律不接受俘虏,所有的敌军投降者就地格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局面下,小日本的军队知道遇上了川军就不会有其他结果,所以每次川军的战斗都以惨烈收场。二是战败誓死不投降。像川军传奇将领王铭章,在滕县和日军作战几天几夜打的弹尽粮绝死伤惨重。面对进攻依旧凶猛的日军,最后以身殉国饮弹自尽,手下的士兵们也是拉开了手榴弹自爆,以死换死最后打击了日寇。
手下之人无一人成为俘虏122师全师覆灭,成为了全国抗日的先锋榜样。打尽最后一滴血,宁死不屈的精神激起中华儿女抗日的热血,可歌可泣。
“厉害”原因三:推动整体抗日的胜利,功勋卓越王铭章等川军将领悍不畏死的凶猛作战,促成了中国抗日以来的第一个大捷——台儿庄大捷。这也是中国抗日由被日军全面压制,到奋起反击占领优势的转折点。可以说这一次次的优势,就是这些舍生忘死的川军们用自己的血肉,一点点慢慢积攒堆砌起来的。
战争结束以后顺利的回到四川的川军们不到300万,走时壮志满满赴国难的350万川汉子,有64万留在了全国各地的战场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使抗日局势一转颓态的川军们绝对是功不可没。 最后川军的厉害不在于以一打十的强悍战斗力,而在于和外来贼寇拼尽最后一滴血破釜沉舟的勇气。尽管没有优良的装备,但是绝对是任何敌人都不想碰到的一只“铁军”。面对这样悍不畏死的军队,至于厉不厉害就可想而知了。
川军到底有多厉害?
对于刘湘,我是佩服的。
刘湘在四川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成为了四川实力最大的军阀,总算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在全面抗战之前,对于蒋介石试图入主四川,把川军置于自己掌控之下的举动,刘湘一直是抵抗的。但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民族大义面前,明知道川军一旦出川,必然会被蒋介石中央化,刘湘还是亦然率领川军出川抗战,最终因为血友病死在了抗日前线!
再对比一下韩复榘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存实力,主动放弃了防守,将山东拱手让给日本人。两人境界之高低,不言而喻。
四川为国家后防要地,今后长期抗战,四川即应负长期支撑之巨责。四川竭力抗战,所有人力、物力,无一不可贡献国家……
刘湘的这句话,至今听起来还是让人动容!民族英雄,莫过于此!
对于川军,我是佩服的!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共有350万川军出川抗战,占全国总兵力的1/5,牺牲的川军数量高达64万人,同样冠绝全国。
四川农民王者成,赠给儿子王建堂一面"“死”字旗,上面写着: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淞沪会战中,川军145师在师长饶国华的率领下,与日军血战,最终伤亡惨重,只剩下一个营。饶国华率领仅存一个营冲入了敌阵,最终以身殉国,兑现了自己离川时的那句诺言:我此去,为国而战,义无反顾,我万死不辞!
台儿庄战役中,川军122师在师长王铭章的率领下,奉命苦守滕县。面对日军主力师团矶谷师团的疯狂进攻,王铭章和122师全体将士奋勇抵抗,最终弹尽粮绝,王铭章也身负重伤。为了避免成为日本人的俘虏,王铭章选择了以身殉国。还有300多名重伤的川军士兵,选择用手榴弹和日军同归于尽。
并不是说川军的战斗力有多么强大,但是川军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来的决心,让人钦佩!
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川军到底有多厉害?
我是慕青,我来回答
在普通人印象中,南方人肯定没有北方人强壮,因为在古代各类战争中,往往北方出了大量的王牌军队。但是在四川,这个定律被打破了。说到川军,每个人心里都会敬佩,在那场全民族抗战时期,川军为了保家卫国,付出了太多太多。战火虽未及川蜀,但西川男儿早已心系国家,350万人出川抗日,参战人员居全国之首。面对凶残的日军,川军团毫无畏惧,甚至比日军更猛,硬是用最烂的武器将拥有坦克的日军打怕了。观全国之兵勇,以四川为最猛,滕县保卫战,也是台儿庄大战的序幕战,川军团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看哭了所有中华儿女。
视死如归的川军
就拿卢沟桥事变来说,其爆发的第二天,在其他各个省市还在讨论是否抗敌的时候,当时担任四川省主席的刘湘,毫不犹豫的决定出兵三十万,供给壮丁五百万,随后来自四川省的七个集团军四十余万人就开赴全国战场,此后,四川每年为前线输送的青壮年军人都居全国之首。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四川一共为国家献出300万兵力,伤亡高达70万人,五个军人中,就有一个来自四川。即便如此,来自四川的川军仍然源源不断的相应国家的号召,青壮年拼没了,四川的娃娃兵上,很多才十二三岁的四川孩子在前线为国效忠。
我国在当时,无论从兵力还是军事装备上来说,都是落后于日本的。川军带上战场的枪,很多都是清朝留下的老毛瑟枪,经常容易损坏,而且当时的川军装备很差,甚至连挖战壕的铲子,都只能找老百姓借。
但是川军在如此差的条件下,依旧保持了高昂的斗志。川军的26师,在淞沪会战中死战不退,全师四千官兵,拼到最后只剩几百人,没有人后退一步;南京保卫战中,川军145师受命死守广德,师长饶国华不愿离开广德,饮弹自尽;台儿庄战役,122师王铭章将军在滕州和日军作战,全军五千人,只活下来17人,王铭章将军英勇就义。
台儿庄战役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南京之后,为了南北呼应,想打通津浦铁路,第五战区总司令李宗仁为粉碎敌人的阴谋,调集川军第二十二集团军驻守滕县,阻击日军南下,滕县保卫战由此拉开序幕。由于川军刚和日军激战过,所以开赴滕县的军队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在武器上,都跟装备精良的日军差太远,不过他们并不怕,因为他们是川系军团。就是这样一支被中央军称为“杂牌军”“毫无用处”的军队,直接促成了台儿庄战役的成功。
听说川军来打鬼子,藤县当地的老百姓争相来慰问,送给川军很多物资,当时川军出川抗日时穿的都还是草鞋,天气很冷,村民们看了十分心疼,于是给川军送去了很多军衣棉裤。川军自出川以来受到各个派系的排挤,此时面对藤县人民的热情拥戴,感动不已,士气大振,纷纷表决誓与藤县共存亡。
1938年3月9日,日军用飞机开始狂轰滥炸,滕县保卫战打响,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临危受命,任前线总指挥。日军以飞机大炮作为掩护,开始集中优势兵力发起冲锋,川军在无空中支援的情况下,多次击退凶悍的日军。后来日军兵力越来越多,王铭章根据形势作出相应决断,决定死守藤县县城以待援军内外夹击。他对手下说:“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有逃兵者,就地正法”。此后,王铭章师长部署兵力死守城墙,日军发动了好几次大规模的进攻皆被打退,可时间过了许久,赶来的全都是日军的增援,蒋介石的中央军(派遣的是汤恩伯部)连个影都没有。在日军的猛攻下,外城失守,川军退守内城。
日军看迟迟攻不下藤县,也急了,最后干脆不管藤县内的外国教堂了,直接用飞机覆盖式轰炸,双方的恶战又开始了。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之下,藤县县城内一片火海,日军开着坦克冲进城内,川军英勇向前,用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日军死了一批又上来一批,源源不断,我军伤亡惨重,精锐将士伤亡殆尽,却没有后援,此时援军还是没影。为夺回一个占地,几乎损失了一个连,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后来日军进入到城内,王铭章师长亲自上阵,与日军展开巷战,在日军密集的炮火之下,王铭章师长及部下悉数阵亡,为国捐躯。城内守军有的没有突围出去的,就开始各自为战,他们知晓了王铭章师长为国捐躯的消息之后,一个个义愤填庸,开始跟日军“一换一”。剩下的将士与日军展开肉搏,有的抱起日军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有的跟日军拼刺刀,剩余的三百川军全部战死,没有一个投降的。
藤县激战正酣,李宗仁已经调兵遣将完毕,徐州会战拉开帷幕,此后获得台儿庄大捷,战后李宗仁说到:“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为褒奖王铭章将军,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上将。轰轰烈烈的滕县保卫战就这样结束,这场血战,看哭了所有中国人,他们当中还有好多是未成年的孩子,为了保卫国家赶赴前线,不仅受到中央军的排挤,蒋介石还不给弹药粮草,他们用那些低端武器打怕了日军,书写了川军的刚勇。
死字旗故事川军中还流传着死字旗。主动请缨出战的王建堂战士,在即将奔赴前线时,接到了父亲寄来的包裹,这份包裹里是一块白布做成的旗帜,旗帜正中间,写着一个斗大的“死”字,右边写道:“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上尽忠”。左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王建堂果然没让他的父亲失望,多次加入敢死队,并亲眼见证了日军投降。
川军靠着不怕死的精神,创造出众多奇迹,用自己的鲜血守住了祖国。当时的川军,把自己的大部分兵力分配给了各大军队,可以说当时的抗战军队,是川军一手支撑起来。
四川不光军队强,作为“大后方”更是强。抗战时期,四川一个省承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三十以上,无论是出粮出钱,四川都在全国排名第一,这么多的物资,全部都是四川人民一点点的节省出来的。很多百姓收了粮食,立马全部上缴给军队,自己靠吃苕藤菜叶和树皮生活。
所以,从抗战时起就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无川不成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