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大国,为何英国可以灭亡莫卧儿帝国,却不能灭亡清王朝?
关于此问题,笔者认为只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就比较好理解这个问题了:
一、英国人“以印度人打印度人”最终步步蚕食灭掉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帝国开创者巴布尔
自1526年,突厥化的蒙古人征服印度北部地区建立莫卧儿帝国起,这个帝国在很短的时间就占据了大半个印度半岛,为了巩固统治,这个帝国的历任统治者都沿袭着建国者巴布尔“以印治印”的策略,也就是把土地分封给印度当地的封建主,与他们达成协议以获取这些封建主的政治支持,巩固帝国的统治。到了帝国第三任统治者阿克巴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之后最终形成了一个北起中亚、南达德干高原、东西都抵达海边的莫卧儿大帝国。
可是到18世纪初其统治者奥伦泽布去世时,莫卧儿帝国已经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屋漏偏逢连夜雨的莫卧儿帝国紧接着又爆发了旁遮普地区的锡克教起义,帝国集中全国力量用了十几年才将起义镇压下去,这次起义极大地削弱了帝国的统治力量,帝国开始走向衰落。随后的1748年,阿富汗乘机入侵莫卧儿,击败了帝国赖以依靠的马拉提人军事力量,甚至几度攻占德里。此时的莫卧儿帝国已经是名存实亡,国家的统治权力已经被各地的总督掌控,这些总督很多都是由各地土邦王公兼任,这些王公之间也是彼此征战不休,国家陷入了更加混乱、四分五裂的局面。
早在17世纪初期,英国人就在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了,随后这个公司逐渐演化成英国侵略印度的工具,随着东印度公司实力的增强,逐渐占领了马德拉斯、加尔各答以及孟买,并各设立一个省总督进行管辖,这些地方就成了英国日后侵略印度的根据地。英国政府不断地授予东印度公司以垄断贸易权、训练军队权、宣战媾和权、审判权等,1757年,英军在击败了印度军队后扶植了一个亲英派印度人做了孟加拉的纳瓦布(印度各省总督的称呼),但是鉴于印度背后的法国支持,英国此时保持着相当的克制。
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之后,胜利的英国于1767年通过了《东印度公司管理法》,规定各省督直接由国家任命,开始了英国对印度的直接殖民统治。英国人对印度实行的是“分而治之”和“以印治印”的策略,以达到“让印度人打印度人”的目的,在占领区扶植亲英印度人作为代理人,再利用印度各邦之间宗教、民族的对立以及种姓制度下民众的不满制造矛盾,使得各个地区之间更加离心离德,随后发动一系列的侵略战争,一步一步的蚕食印度领土——1774年占领奥德、1822年占领迈索尔全境、1849年又吞并了旁遮普,到此为止莫卧儿帝年至国领土已经基本被英国占据了,莫卧儿帝国的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沦为傀儡。由于英国对印度人民的残酷剥削最终激发了1857-1859年的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莫卧儿帝国的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被起义人民拥立为印度皇帝,起义失败后被英国政府放逐,莫卧儿帝国覆灭。
二、英国人灭不了清朝的原因分析
“六不总督”叶名琛
凭借着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取得巨大的成就,英国在近代工业、坚船利炮等方面甩中国几条街,就军事力量角度来讲,装备近代武器的英国军队绝对要强过还还停留在中世纪的清朝军队。但是英国毕竟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就那么点,要想吞下中国这个大胖子,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战争胜利的最根本因素在人民群众中,三元里抗英斗争已经让英国人领略到中国人的不屈性格和民族精神,打败清政府不难,但是要想征服全体中国人就是不可能的事了。
其次,当时的英国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广阔的殖民大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在广阔的亚、非、拉美、大洋洲,英国的殖民地都需要派驻军队进行驻守,而英国人口数量是有限,英国人也自知自己的摊子铺的太大了,其他地方抽掉不出兵力再发动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战争了,而当时的清朝政府,治下拥有四万万民众和上百万军队,国土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战略腹地广阔,英国要想灭亡清朝又怎么可能?。
再者,清朝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国家行政体系确立了从上至下的管理机制,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命令,也不存在所谓的封建小王国,英国根本无法在中国复制对付印度的那一套手段,再加上几千年儒家文化对中国士大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性格的培养,英国人想要征服清朝,就变得更加不可能了。如英国在第二鸦片战争中好不容易攻陷了广州城,也遭到了“六不总督”叶名琛誓死不从,这就让英国人无从下手了。
最后,鉴于当时的交通运输和后勤补给条件,如果英国不顾国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非要强行灭掉清朝,势必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再说了,这不还有其他的列强在盯着清朝这块大肥肉嘛,你想独吞?试问其他列强会袖手旁观吗?所以转而让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实现了“以华治花”的目的,这一点成为了日后各国列强的共同对华思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不是厚颜无耻地说了一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一副奴才嘴脸,不正是英国等西方列强最想要的吗?
日后的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也曾清楚地说过:“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同为大国,为何英国可以灭亡莫卧儿帝国,却不能灭亡清王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英国灭亡莫卧儿帝国是不准确的。
早在18世纪初,莫卧儿帝国就已经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帝国实际控制者是无数土邦的国王,而不是那个所谓的皇帝。
莫卧儿本来也是征服者,它蒙古人和突厥人建立的外来王朝,信仰伊斯兰教。靠武力入主印度后,莫卧儿进行残酷统治和宗教压迫,同下层人民尤其是占绝大多数的印度教徒矛盾极其严重。
英国人到达印度时,面对的敌人其实是一盘散沙的土邦,甚至可以说压根就没有印度这个概念。
好战的马拉塔人和迈索尔人长期和莫卧儿帝国处于敌对中,很多土邦和部落仍然处于独立和半独立状态。莫卧儿皇帝甚至成了马拉塔人的傀儡。
英国采用三分武力七分政治的手段,垄断分化土邦的国王,让他们效忠英国人,然后在逐步将他们削权进而消灭。
英国在印度很多时候只有几千士兵,而印度人口高达3亿。谁都知道,区区几千人别说和3亿人开战,就算是想要在印度境内正常巡逻都是困难的。
实际上,帮助英国人政府印度的,就是无数土邦的国王和印度士兵。
后来发生的所谓土兵叛乱,几十倍于英国白人士兵的印度兵造反,也揭示了英国人在印度的虚弱。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英国人创造了印度,将土邦真正整合起来,形成了所谓的印度帝国。
在这之前,并没有真正印度的概念。
同时,英国政府印度时,印度主要矛盾是土邦之间的战争,以及下层人民反对土邦国王而已。
土邦国王富可敌国,超过英国的贵族,但土邦老百姓穷困潦倒,生存艰难。
这导致英国入侵期间,印度下层老百姓反而将他们当做解放者,抵抗很微弱,很多部队阵前倒戈。
在征服印度的关键战争普拉西大战中,英国人只伤亡了几十个人就击溃了法国人支持的数万孟加拉联军。
至于中国,和印度正好相反。
满清王朝基本可以完全控制这个国家。其实英国人不是没有能力将满清政府推翻,他们两次打进北京城。
但关键在于,打垮满清政府以后,英国人无力控制4亿中国的大局。
英国人想要建立的是殖民地,只是奴役当地居民捞钱养肥英国而已,不是美国扩展西部那种直接的征服。
以英国的国力,他没有能力也没有冤枉彻底把中国并入自己版图。
至于占领印度,完全是因为印度自己太弱太乱,为英国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同为大国,为何英国可以灭亡莫卧儿帝国,却不能灭亡清王朝?
英国灭亡了莫卧儿帝国,并直接统治印度90年。
而对大清,英国尽管屡次发起侵略战争,但却每每以敲诈为目的,并无覆亡之意,这是为何呢?
国情不同同为亚洲大帝国,大清和莫卧儿还是截然不同的。
印度在古代长时间处于分裂的阶段。
我们熟悉的孔雀王朝、贵霜帝国、德里苏丹国等,都主要是占据了北印度,即使鼎盛时控制了大部分印度,其为时也极短。
莫卧儿帝国鼎盛时期是很强大的,但他仍然没有统治大陆的最南端,而且,仍然面临着马拉塔人的挑战。
因此,古代印度并没有所谓统一的民族观念。反而是其复杂的宗教、民族矛盾,使其始终缺乏统一的文化、观念。
同时,莫卧儿帝国也在鼎盛后很快陷入四分五裂。到1707年后,莫卧儿帝国实际能控制的领土只有德里、阿格拉一带。
不仅是西方殖民者能欺负莫卧儿,就是伊朗、阿富汗的外来势力也能侵略莫卧儿。
1738年,伊朗国王纳迪尔沙率军入侵,次年洗劫了德里。
1748年起,阿富汗国王先后十余次入侵印度,劫掠无数。
帝国早已经没有威信,各地都为地方王公所掌握。
可以说,当时的印度,既没有真正统一的组织,也没有真正统一的观念和传统。
而当时的大清就不同了。
中国自古就有了“天下”观念。
即使是在分裂阶段,各方也都有统一观念、文化。
大清帝国统治者虽为少数民族,并也实施了一些民族隔阂政策,但他治理天下所奉行的观念、思想,仍为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孔孟之道。
在组织上,大清虽然渐渐衰落,但是他仍然是一个大一统王朝。
英国殖民者是精明、狡猾的,他们懂得根据情况不同,制定不同的侵略方针。
侵略方针不同1、对印度:利用王公内部矛盾,各个击破,建立殖民帝国,掠夺利益。
英国初到印度时,还算谨慎。他们只是小心翼翼寻找据点,寻找贸易机会。
1683年,他和当时还没有分裂的莫卧儿王朝搞了一次,吃了亏,麻溜认怂。
但随着莫卧儿王朝分裂,英国遂改变了策略。
他们的方针是:利用占据孟买、加尔各答等已占据的据点,以近代方式训练所统部分的印度人,然后,以武力为后盾,参与各王公之间的纷争,逐渐强大其影响力,并最终建立殖民帝国。
东印度公司获得授权:你可以垄断贸易、设置官僚机构、组建军队,并对非基督国家宣战。
如此,东印度公司如一个诸侯一般,参与到印度各王公的兼并战争中,花了92年时间征服了印度。
显然,对于已经四分五裂,而且没有稳固统一观念的帝国,英国殖民者以印度人打印度人,建立殖民帝国,从中掠夺财富是比较靠谱的想法。
2、对大清:通过对朝廷的影响,掠夺利益。
英国从事殖民活动,目的是掠夺财富。
英国在印度建立殖民统治后,仍然要借助印度王公为代理人实施掠夺。
在中国,英国找大清就够了。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鸦片贸易合法。其后,英国又控制了大清的海关。
从1861年开始,英国几乎垄断了大清贸易。
19世纪70年代,英国对清投资超过了其他所有国家在清投资的总额!
政治上,英国也利用对大清,成为“东方事件的仲裁者”。
据当时《times》报道:英国成为所有东方事件的仲裁者。没有其首肯,任何事件都不会有实质性进展,没有其同意,将一事无成。
既然如此,英国还“要什么自行车”?
外部竞争不同英国的全球对手不是莫卧儿帝国、大清帝国,而是其他欧洲列强及后来的美日等国。
英国在殖民印度前,首先击败了葡萄牙、法国等竞争者,然后再“独霸印度”。
对南亚次大陆,英国这么作是有优势的。
当时,南亚次大陆北面是大清、阿富汗、伊朗、缅甸等尚未被列强控制的亚洲国家,其余三面为海洋。
英国只需要利用其海上优势,就可以将列强排除于印度之外。
而对大清,英国这么干就没有优势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费心费力大败大清,法国、美国接踵而来,也分得一杯羹。
这还不算。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费心费力大败大清,结果,沙俄趁火打劫,直接掠夺了大清大片领土!
英国出人出力,别国坐享其成,显然是不利的。
尤其是对俄国。自拿破仑战争后,俄国取代法国,成为英国最主要的争霸对象。
如果大清迅速崩溃,与大清陆地接壤的俄国将是最大的受益者,而陆军不足的英国根本不可能与之竞争。
因此,英国搬出来“高大上”的武器:自由贸易。
当时英国的工业居于绝对优势,只要大家自由贸易,英国就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不但较少对华用兵,还经常充当“调解人”。
殖民者的窘境英国在征服印度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东印度公司,利用印度人打击印度人、治理印度人。
但是,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意识到这样作是难以维持稳定的。
于是,英国对印度开始实施直接统治。
因此,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成本急剧增加。
英国提高了英印军中英国人的比例,由1:5提高到1:2(后调整后1:3),并在法院、政府、警察等系统设置官吏,加强直接统治。
由于成本过高,英国殖民者认为:英国很难在印度之外,再统治一个庞大的中国。
失败的尝试当然,英国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在大清找到一片大面积的殖民地。
在大清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如印度王公一般的人物,因此,很难扶植地方政府。
英国一度把目光瞄准西藏。
为了入侵西藏,英国准备了很久。
他们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抢修尼泊尔、不丹、哲孟雄至西藏边界的公路;对工兵进行架势牛车和轻便马车的训练;在尼泊尔征用大量骡马并进行现地驮载实验,又在加尔各答等地组织骡马后备队。
1904年,英国组织了1万余人的队伍攻入了拉萨。
随后,英国企图胁迫西藏地方政府签订《拉萨条约》,其中规定:西藏内政、外交都要请示英国,他国不得干涉。
这实际上,就是要把拉萨变成其殖民地!
可是,大清驻藏大臣不敢签字,遂请示朝廷。
大清虽常丧权辱国,但也不是要颜面。坚决不同意!
英国没办法,只有在1906年签订《中英续订藏印条约》,规定:英国允不占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
英国企图失败。
在印度,英国找到当地王公支持,就可以建立统治。
而在大清,即使是在远离中央的地方,英国殖民者仍然无法制造分裂,巧取豪夺。
中国的凝聚力,远非当时的印度可比!
总的来说,古代印度与中国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英国要掠夺财富,就要根据情况不同,找到不同的方法。
他利用印度的分裂,以印度人打印度人,直接建立殖民帝国,实现掠夺财富的目的。
他利用大清的软弱,通过对大清的讹诈,施加影响,虽然不过多介入大清内部事务,但却实现了对大清的掠夺。
同时,大清与莫卧儿不同的地缘环境,也是影响英国政策的重要因素。
在印度,英国可以利用其海军优势,排斥竞争者,“独霸印度”。
而在大清,面对俄国这样的陆地竞争者,英国无法作到”排他“,只能维持现状,利用其经济优势,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当然,中华数千年塑造出来的凝聚力,也使英国不能通过制造分裂等手段各个击破,也是其部分企图无法实现的关键。
尽管大清未成为殖民地,但半殖民地时代,殖民者仍然从我国掠夺了大量财富,我国人民依然遭受了深重的苦难。
这样的日子,绝不能再来!
同为大国,为何英国可以灭亡莫卧儿帝国,却不能灭亡清王朝?
莫卧尔:英国,你为啥先打我不先打清朝?
英国:你离的近啊!
莫:这是理由吗?
英:当然了,别忘了我们是帆船!近三分之一呢!
莫:我招你惹你了?
英:你在香料、茶叶、丝绸贸易路线的中间位置,不占领你个港口,你让我的船从中国、印尼直接开回去?你当我开的是飞机呐?再说了,也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占了你的地方,法国、葡萄牙都占了你的地方,荷兰也想要,你懂什么叫贸易战吗?他们都占了我不占,我就赚不到钱了你懂不懂?
莫(哭):为啥都来欺负我……
法国:谁让你是个冒尖儿的半岛?海岸线那么漫长,不知道我们海军厉害吗?不知道我们在全球范围和英国竞争吗?
葡萄牙:没办法,我是货栈式殖民帝国,从澳门到本土,我得占地方中转我的货物。再说你当是也不是一个统一国家啊?你哭啥?
荷兰:我们已经占领了印尼,我们也得有个中转站是不?
莫:好,我不哭了。我让你占港口,你和我做生意。
英法葡:好!
西班牙:葡萄牙,咱们得清除印度洋上的阿拉伯人传教势力和阿拉伯人的帆船,这样才能建立我们的贸易、文化霸权。
葡:好。
清:莫卧尔,我们从来不向洋人完全开放,我们只开放广州,还有澳门…洋人虎狼成性,你们小心上当哦……
莫:我也没办法,我得做生意,进口大炮。
……
印度土邦王公:嘻嘻,英国人来了我们欢迎啊,跟我们做生意吧?
印度教势力:帮我们反抗莫卧尔人的统治怎么样?
英法葡:好啊,咱们联手,反抗莫卧尔人的霸权!
英国:法国,你们还是离开吧。我们不欢迎你们,把本地治里给我们。
荷兰:我们也想要本地治里。
法国:不行!我们法国最要面子了!不行!再说了,越南那边我们还得去呢,我们也得有个中转站吧?
英国,算了,都是欧洲人,本地治里还是给你吧法国,果阿归葡萄牙。咱们把印度殖民国际化,这样有利于我们在印度的权力。
清:你看,我说什么来着?
莫:我也没办法啊,他们不听我管!我只是印度比较大的一股势力之一。
东印度公司:尊敬的女王、议员们。本公司请求在印度行使国家权力,包括自由贸易、税收、结盟与宣战。英国和印度太远了,我们没办法随时汇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们自己管自己吧。
英议员:女王,想要控制与清朝的贸易,甚至有实力对清朝开战,我们就必须控制印度。印度在英国本土与清朝之间,是最佳的战略基地。
另一个英议员:女王,俄国想要南下印度,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英女王:……行吧,先这样,情况稳定了我再把权力收回来。东印度公司,你们折腾去吧。
东印度公司:我们会自己征兵,自己建立行政体系,尽量减少成本。不用祖国操心。另外,我们会保留莫卧尔皇帝和各个土邦王公作为傀儡。
英国:真好。
东印度公司:好滴!我们去趟清朝…看看能不能和清朝扩大贸易量。跟他们签署贸易条约!
清朝官员:皇上,洋人活着,必须得有茶业和大黄,不然他们消化不良,主动权在我们手里。
清朝皇上:朕明白了。所有英夷要求,一概不准。
东印度公司:清朝无理而野蛮,居然敢仗着他们有茶叶挣我们的钱!拒绝我们扩大贸易的申请!不过好在我们有鸦片。我们可以通过鸦片走私贸易平衡我们亏的钱。
清朝官员:皇上,照这么下去,中国将再无可用之人,再无可用之兵。
清朝皇上:禁烟!
英国商人:你们不能收缴我们的货物!这是我们自由贸易的权力。
清朝:少废话,我们已经赔钱给你们了,销烟!以后不准再进行鸦片贸易!
英国:那就打吧,不然鸦片禁了,又得亏钱。
清朝:……我们打不过!我们投降了……
英国:好,咱们签个条约吧。
起义的英印士兵:他们在子弹上涂牛油!这是对我们的侮辱!干掉这帮家伙!莫卧儿皇帝,我们重新拥戴您成为皇帝!
莫卧尔皇帝:我……我还是别了……
起义的英印士兵:不行!你就是我们的皇帝……
英国:起义失败了,莫卧尔皇帝你纵容作乱,我们也保不了你了,还是把你废了吧。
莫卧尔皇帝:祖宗啊,耻辱啊……
道光皇帝:祖宗啊,耻辱啊……
米国:我们没有实力和英国竞争,最好的方法是让清朝对所有国家片面开放,我们分一杯羹。这就要求保持清朝名义上的完整,谁都不能独占清朝的贸易权力。我们得把口号喊出来,这样大家一赞成,我们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成了!这是发展我们贸易的最好办法。
英国:印度大起义已经够受的了,克里米亚那边我们还得和俄罗斯扛。我们没有力量征服整个中国,最好的方法是让清朝配合我们,扩大贸易范围。
清朝皇帝:不行!打!蒙古骑兵上!
僧格林沁:皇上,我完了,干不动他们。
清朝皇帝:我回东北玩儿泥巴了,弟弟你来吧。
恭亲王:英国好像也不是要灭亡我们啊……那就再签条约吧。
慈禧:小叔子,咱俩夺门吧。
恭亲王:好。
(彩蛋)
若干年后,在南非——
售票员:先生,先生……
甘地:有什么事吗?
对不起,请您坐到后面去,那里是有色人种的座位。
甘地:我买的一等车厢的票!
售票员:实在对不起。
甘地:我在英国最好的大学上的学!我的英文水平比英国人都好!我是为大英帝国服务的!
售票员:实在对不起。
甘地:我在印度是高种姓,雅利安人!高种姓,你们懂不懂?
售票员:实在对不起,请您坐到后面去,那里是有色人种的座位。
甘地:我要让印度独立……
蒙巴顿:既然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那就按照宗教分界把英属印度拆掉。不是不和英国合作吗?那么我们就让所有的反对派也不和印度合作呗。
(图片来自网络)
同为大国,为何英国可以灭亡莫卧儿帝国,却不能灭亡清王朝?
印度和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印两国全球仅有的两个人口上十亿的国家。印度是于1947年8月15日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独立的,1950年1月26日印度由自治领改为共和国。从印度的建国时间上看和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10月1日是比较接近的。在建国之前印度曾长期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而中国在1949年之前则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
当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时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与莫卧儿王朝统治下的印度有很多相似之处:两国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都是人口规模庞大的国家,面临的是不远万里而来的西方列强,而且清朝和莫卧儿王朝的统治者在国内都属于少数民族。可两个东方文明古国在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下却迎来了不同的命运:印度印度彻底沦为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而中国则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莫卧儿王朝是由蒙古和突厥混血的帖木儿帝国后裔创建。这些蒙古和突厥混血的后裔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游牧民族。1526年4月21日帖木儿帝国皇室后裔巴布尔率军入侵南亚次大陆建立莫卧儿帝国。莫卧儿帝国全盛时期的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南亚次大陆以及阿富汗等地。莫卧儿帝国的统治阶层是穆斯林,可印度次大陆绝大多数居民仍信奉印度教。莫卧儿宫廷的官方语言是波斯语,而被统治的次大陆百姓则说印度语。
莫卧儿帝国的穆斯林统治阶层与次大陆本土的印度教居民在语言、宗教、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和清王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清王朝尽管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开创的王朝,但有清一代两百余年是不断持续汉化的:清王朝使用汉语、汉字,政治体制上也延续自秦始皇嬴政一统华夏以来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除了要求汉人剃发易服之外清朝基本上就是一个高度汉化的王朝。
当西方列强入侵时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早已日渐平息,反而因为外敌的入侵更加使中华民族内部各族系变得更加团结。相比之下印度的情况就截然不同了。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尽管也出现过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可印度历史的主流却是分裂。事实上“印度”一词在古代更多是一种地理文化概念,而从来都不是指的一个统一的具体国家。
印度次大陆最早的土著居民是如今生活在南印度泰米尔等地的达罗毗荼人,可这些人却不是如今印度主体民族的祖先。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开始出现在印度西北部并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雅利安人已完全征服了开创印度河文明的达罗毗荼人。此后波斯人、马其顿人、大月氏人、阿拉伯人、蒙古-突厥人等外来征服者一波接一波涌入印度次大陆。
如此被反反复复征服的历史造成印度在人种、语言、宗教、风俗文化等各方面的纷繁复杂。印度历史上大部分时期都处于分裂状态,只有孔雀王朝、笈多王朝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王朝能短暂维持印度在形式上的统一。这种形式上的统一其实更类似于中国西周时期的状态。孔雀王朝、笈多王朝的统治者就像是周天子那样的天下共主,但各地实际上都存在着半独立的诸侯王国。
只不过这些诸侯王国就像中国西周时期那样要服从于天子的号令,而不是像春秋战国时期那样公然割据混战。即使是像这种形式上的号令天下也只有孔雀王朝、笈多王朝等少数几个王朝做到过,而更多的时候印度次大陆就像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那种诸侯割据混战的状态。外来征服者建立的莫卧儿王朝只是凭借武力征服了印度次大陆,但并没从体制上改造这块土地。
莫卧儿帝国对印度次大陆的统治延续了孔雀王朝、笈多王朝的模式:印度教高种姓贵族们在服从莫卧儿帝国这个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保留相当的自治权。这样一来在莫卧儿帝国境内就形成了一个个较为独立的土邦。当莫卧儿帝国国力鼎盛之时土邦王公们自然只能俯首称臣,可问题是在专制皇权政体下帝国的国力能以长久强盛。开创之君去世后国力往往在一个个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君主手中日益倾颓。
这时土邦王公们还会听命于帝国的号令吗?与此同时印度教底层人民因为遭受沉重的压迫,因此和莫卧儿帝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莫卧儿王朝的早期统治者试图通过宽容的政策缓和国内民族教派矛盾,然而极端狂热的穆斯林奥朗则布在1658年上台后放弃了宗教宽容政策:奥朗则布对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将印度教徒逐出政府,还大举拆毁印度教庙宇与神像。
这些政策激起了莫卧儿帝国境内非穆斯林人口的激烈反抗:锡克教徒和拉其普特人成为莫卧儿帝国公开的敌人,而新兴的马拉塔人国家则成为帝国最大的威胁。到18世纪初奥朗则布去世时留下的已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帝国。阿富汗、波斯等国也趁机开始入侵莫卧儿帝国:1738年波斯出动5万大军占领了白沙瓦,次年又纵兵洗劫了德里城。从1747年起十多年内阿富汗先后12次入侵对印度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其实早在莫卧儿帝国建立之前西方殖民者就已到达印度:早在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迦马就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此后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等国围绕在印度的权益展开了争夺。莫卧儿帝国强盛时期还根本不把这些西欧人当成是一种威胁。英、法、荷等国的东印度公司在早期主要是争夺在印度的贸易权,至于在印度建立殖民统治在当时是谁都没有的念头。
当英国逐渐在与葡、荷、法等国的竞争中胜出时莫卧儿帝国已在内忧外患中走向衰落。各地的王公贵族、波斯、阿富汗、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都曾给这个帝国造成打击,只不过最终在印度确立殖民统治的是英国。用马克思的话说“大莫卧儿的无限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打倒,总督们的权力被马拉塔人打倒,马拉塔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他们全部征服了”。
与印度这种四分五裂的状态形成对比的是中国无论如何衰败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完整国家。清末美国驻华公使芮恩绅在给美国国务院的年终报告里曾说过:这个国家的领导者无疑是昏庸的,官员也是无知的,但他们的人民拥有雄狮般的气概。他们勤劳而质朴、聪慧而向上,一旦拥有了有力的领导一定会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尽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众所周知的,可即使是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民也没完全屈服于列强的淫威。
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刘永福的黑旗军先后参与中法战争和台湾抗日;冯子材在镇南关大破法军;刘铭传在基隆战胜法国将领孤拔......尽管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击外来侵略的运动始终面临武器装备技不如人的问题,但我们要知道中国的国土面积几乎相当于整个欧洲。这意味着中国具有天然广阔的战略纵深。即使反击外来入侵的斗争一时受挫也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战略空间以换取时间同敌人进行长期的持久抗战。
1900年中国遭遇了由日、俄、英、德、法、美、奥、意八国组成的侵略联军的武装侵略。这固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民族危机空前的时代,可正因为视中国为肥肉意欲染指分羹的列强实在太多反而使中国被完全占领的概率大大下降。列强之间本就是利益的勾结,谈不上任何交情可言。这意味着谁都不愿意其他列强通过对中国领土的占领而强大起来。
美国作为列强中的后起之秀不希望中国彻底沦为其他列强的殖民地,而是作为一个门户开放的市场。对中国东北地区包藏祸心的日、俄两国都不愿见到对方在瓜分中国的过程中获利过多。这一时期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时期:欧洲的英、法、德等国之间关系也是错综复杂,所以列强很难坐到一起商讨瓜分中国的问题。
同为大国,为何英国可以灭亡莫卧儿帝国,却不能灭亡清王朝?
实际上,英国就是不渗入莫卧儿帝国,过不了多久,他们也会自己把自个折腾亡国的。莫卧儿王朝到了后期,早就没有啥实权和权威性了,其统治下的数以百计的部落离心力越来越大,已经不听指挥好多年了。
总的来看,印度因为分裂而彻底沦为殖民地;中国因为统一而保持了独立。
第一、离得远,从英国本土到印度次大陆和东亚明显就不是一个难度系数,这方面就不多赘述。
第二、与大一统的中国不同,印度一直是一个分裂的多民族地区,大一统时期不超过两百多年,几千年来,一直处于是邦国分裂的状态,所以才有了遍及各地的印度王公。比如,下图,著名的莫卧儿王朝最强盛时期的印度版图——可以看出,印度南部还是诸多分散邦国,加上宗教民族成非常分纷杂,团结内部群体,抵御外敌的能力非常有限。反观大清国,虽然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封建王朝,但不否认的是,清朝是中国历朝历代的疆域版图最稳定,对周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和管理最深入的朝代。同样,清朝统治者非常崇尚传统汉族知识分子那一套,暴力镇压各种反清复明武装的同时,清朝抓紧了开科取士,而且还扩招,结果江南知识分子忙着背书应考,就不再折腾了,丑陋的小辫子就逐渐被接受了。对比蒙古人统治的大元取消科举制,这绝对是满族统治者的高明之处,不但没有堵上读书人上升的通道,反而笼络和鼓励精英阶级的合作。所以,科举制不单是选拔人才的途径,也是一个“维稳利器”。毕竟,当时中国九成以上都是文盲、半文盲,民间的话语权就掌握在大江南北的读书人手中,他们认同了坐龙廷的王朝,就等于广大老百姓也表示了同意,政权自然就稳定下来了。而且,从制度层面上看,清朝是中国中央集权的顶峰,皇帝对各级官员和全国疆域控制的极为牢固,说白就是——“朕即朝廷,朕即国家”,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毕竟,满族人口本来就少,一旦控制的不够到位,汉人伺机造反,大清江山将难以保存。清代虽然有军机处和内阁大学士,但是他们没有发出命令的权力,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地位高,但无实权。所以皇帝必须亲力亲为,如果皇帝哪天歇了,中央就会瘫痪。所以,清朝的皇帝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还是天天有管不完的事儿。
第三、印度的宗教、民族成分复杂。印度光民族就160多个,人种更是黑白黄各个色号的都有,还有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种姓制度(4个种姓,外加一个等外品——贱民),都严重拖了后腿。尤其是这个种姓制度,往往被看得比国家、民族更重要。印度人不好团结,比如,因为信仰的问题,有不吃猪肉的(伊斯兰教)、有不吃牛肉的(印度教,牛是印度教的大神)、所有动物制品都不吃的(印度教的中高种姓阶层都吃素),低种姓绝不能和高种姓同吃同住同行、同劳动......等等。
比如19世纪中期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起因就是英国给印度雇佣军发的子弹用了猪油、牛油来包裹,结果大家都受不了了,国家可以亡,皇帝和王公们可以被囚禁、流放,但是信仰绝不能被亵渎。但因为不能真正团结一致对外,结果起义很快被镇压。
对比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国的民族和宗教都相当单纯,而且民族向心力非常强,加上儒家思想对“忠君、报国”等理念的大肆宣传,一句“誓死报效朝廷,效忠当今皇上”,便可以团结所有阶层、民族的群众。
在中国儒家一家独大的局面下,什么满汉之分、外来的还是土著的,都不是很重要了。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国力强大,在17世纪前,各方面一直保持着世界一流水准。即便19世界末沦为了半殖民地,饿死的骆驼也比马大,清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对列强的入侵也一直进行着有组织的抵抗,虽然,大部分结果都是战场失利或者谈判桌的失败。
第三、莫卧儿帝国对印度的统治自始至终一直被宗教冲突所困扰。
莫卧儿帝国是由中亚的突厥化蒙古人入侵印度所建立的一个帝国。而突厥化蒙古人最鲜明的一个特征就是信仰伊斯兰教,比如著名的泰姬陵就带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所以,所以莫卧儿帝国对印度的统治自始至终其实一直面临一个非常不协调的问题,就是宗教冲突。
比如,莫卧儿帝国在统治印度期间,曾经长时间对非穆斯林群体征收“人税”,限制其他信仰的人进入管理层,诸多不平等的待遇曾多次引发占印度人口主体的印度教信徒、印度教王公们(地方邦国)的不满,印度教徒曾多次发动暴动。
同时,莫卧儿帝国后期,还多次卷入与周边国家的战争。比如公元1738年到1740年,来自波斯的阿尔沙夫王朝就曾经入侵印度,并曾一度占领其首都德里,使莫卧儿帝国实力大减。
除此之外,其境内的印度教徒也在后期结成了一个马塔拉联盟,占据了印度北部的大片领土。后来这个马塔拉联盟还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结盟,和东印度公司一同削弱莫卧儿帝国。还为英国军队提供了大量的雇佣军。所以,英人不必浪费枪炮,用几句空洞的许诺,几纸瞒天过海的契约,几份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薄礼就把印度的王公、将军彻底收买。
这方面,让咱们中国人理解不了的是,历史上,从未对这些帮助英国蚕食莫卧儿王朝的势力们定义成“印奸”,大家听过与侵略者合作的——“汉奸”、“俄奸”、“法奸”,貌似没出过“印奸”,因为,几乎人人都是.......
在此期间,莫卧儿王朝的其它一些省份也纷纷独立成为邦国,所以,后期的莫卧儿帝国其实只是维持着名义上的统治,其实早就只剩下一个空壳了。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版图是在英属印度时期到了面积的巅峰(下图),殖民者竟然没怎么费力气,就把历代王朝都不能顺利统治的区域全都纳入了行政区划。
第四、印度自古就有有被侵占的传统,几千年来一直在不断的被外来种族征服。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先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征服了印度原住民(古印度文明的创造者,皮肤黝黑,现在多为贱民种姓),而后的突厥人、蒙古人、德里苏丹王国、莫卧儿王朝、土耳其的塔塔尔部落等等,也赶场子一般此起彼伏的进入印度,统治印度。甚至公元前327年,欧洲的亚历山大大帝也曾率军攻占了印度。
所以,一定程度上,不管是沿陆路南下的突厥化了的蒙古统治者,还是飘洋过海而来的英国人,都是外人,只要不影响自己穿衣吃饭,拜神就行。
到了19世纪,印度本土土兵自己都成了英国人征服印度的主力军,印度人被卖了还积极的帮着数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