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攻打苏联时,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

战略布置有问题,莫斯科方向布置了二个集团军群,实际上只需要一个,斯大林格勒方向只需要一个,但布置了二个。多出来的二个一个应布置在北非,拿下埃及,进军中东,伊朗,阿富汗,从南面包围苏联。另一个布置德国本土,作为战略预备队。

二战中德国攻打苏联时,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

1941年的6月22日凌晨苏德战争爆发,对于这样一场不同寻常的战争,希特勒以及纳粹德国显然是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由于事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德国一开始是打得顺风顺水的,在战争开始之初貌似强大的苏联红军根本就顶不住德国人的强大攻势。

在战争的头三个月的时间里,当时苏联损失部队约在三百万左右,武器弹药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至九月初德军重兵集团又合围了坚守基辅的苏联红军部队近一百多万人,其中俘虏苏军部队就达66万之众。

但最终苏联红军在莫斯科一役中成功的打退了德军企图占领莫斯科的军事行动,继而又在1943年的一月份围歼了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六军团的33万官兵。

德国攻打苏联的计划最终失败,并在1945年的5月份最终被苏联军队攻克柏林,希特勒举枪自杀,纳粹德国最终覆灭。

对于这样一个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举措,德国人在进攻苏联之初难道就没有细细的进行一番考量?

这句话其实是不对的,德国在攻打苏联之初,从德军最高统帅部再到德军总参谋部,都是经过了精密计算的。

第一,德国的前身是普鲁士王国,国界毗邻俄罗斯帝国,对俄罗斯民族的战斗素养和民族传统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当时的苏联军队数量虽然庞大,但战斗力极差,苏芬战争的失利为希特勒德国下定决心进攻苏联提供了一种自信。

第三,苏联经过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说工业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但是在技术装备领域依然落后于当时的英德法三国。

第四,历次战争的事实表明,俄罗斯民族在历史上多次被西方列强压着打,压根就没有还手之力。

第五,德国人还知道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苏联国家有很多人对布尔什维克政权不满,一旦打进去这些人就会揭竿而起。

用希特勒的话说:我们往那座破房子上踢一脚,整个的破房子就会倒塌下来!

当时苏联在苏德边界一线部署军队大约有四百万人左右,德军总参谋部经过计算得出的结论是,用六周到二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搞定。

这些苏军部队一搞定,就意味着战争便可以结束。

事实证明,德国总参谋部的计算是正确的。

到一九四一年的11月份时,苏军战斗伤亡是320万人,失踪近400万人。

也就是说在开战后的两个月内,原驻苏德边界地区的四百多万军队,已经在战争的狂涛之中被消耗一空,对于这一点德军总参谋部的计算是正确的。

但是纳粹德国统帅部和总参谋部还是低估了苏联的战争潜力,它是基于对英和对法战争上得出的经验而计划的,它还是错估了苏联的民族凝聚力和优越的社会主义体制的特殊性。

按照以往对法国战争的经验,一旦在战斗中击溃法军主力,政府很快就会失去继续抵抗的信心而妥协投降。

但是这一点用在对苏战争上却就不灵了,它仅仅是进行了军事上的计算,却忽略了其他的因素。

第一,苏联战争的军事潜力非常的大,虽说军队战斗素养低下,但是人口是英法的这些国家的两倍以上,有着充裕的兵源市场。

第二,辽阔的国土面积为战争的到来提供了巨大的回旋余地,不似英法那样缓冲的余地太小,没有充分的动员时间。

第三,苏联的战争动员能力大大出乎德军的意料之外。

在1941年6月22日开战时,苏联有军队月500万人,陆军有360个师。

在战后一个月之内,苏联又紧急动员月1000万人参军入伍,除去在特殊岗位上工作的之外,年龄凡在18岁至36岁的每个苏联男性公民,一律应征入伍。

用戈培尔的话说,刚消灭了俄国十几个师,随后俄国人又投入了十几个师的作战兵力。

应该说这是纳粹德国统帅部和总参谋部没有充分估计到的地方。

另外还有几种说法,是德军战败的要点。

第一是在进入九月份之后,苏联那连绵绵不断的秋雨季节严重的影响了德军的进攻速度。

第二是进入苏联呢可怕的冬季之后,德军因为没有冬衣穿,冻死冻伤许多德军,以至于因为冬季的严寒而没有拿下莫斯科。

其实这两点是不成立的,第一德军本来的计划是在秋雨连绵的季节到来之前搞定苏联。

原本的计划是用两个月的时间击垮苏联,从六月中旬开始计算应该是在九月份之前。

而苏联的秋雨季节是在九月份才开始,这一点德军没有把它包括在内。

第二是压根就没有想到会在冬季的时候没有拿下莫斯科,所以德军的冬季装备准备不足是可预见到的。

但我不同意那种说德军在攻打莫斯科时还穿着夏季服装作战的说法,试想一下在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条件下作战,没有冬衣的话不出三天就会把180万大军冻得一个不剩。

真正的事实应该是,德军的制式冬衣不足以抵挡苏联那特有的寒冷天气,即便是准备充分的苏军士兵亦出现了冻死冻伤问题,更不用说德军官兵。

苏联不是英国,也不是法国,它没有出现那种在一触即溃的情况之后,便妥协投降的情况。

在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之下,依然稳住了阵脚、依然进行了最大的战争动员,在面临德军即将拿下莫斯科的情况之下,它的最高统帅部依然没有撤离,并且还搞了一出振奋军心的红场大阅兵。

这种战斗意志不是西方国家那些政客和民众所能做到的。

二战中德国攻打苏联时,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

德国人的开局其实还不错

在与苏联开战之前,德国人几乎是战无不胜的,他们闪击波兰,干掉法国,成为二战初期当之无愧的氪金级别玩家。很多人把德国与苏联的失败归结于发动闪电战,在他们看来,如果不与苏联开战,等完全拿下西线才与苏联开战,可能结果会有所不同。

可其实,德国与苏联战争刚开始的一段时间,能把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多亏了闪电战

1941年6月,心机的纳粹德国撕毁了之前和苏联秘密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伙同轴心国的其他渣(划掉)队友,在“巴巴罗萨”计划的攻略之下,集结190个师550万人,划分三个集团军从三个方向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由此爆发

因为战争爆发的太突然,苏联人“还没睡醒”就仓促应战。短短十天之内,德军就突进苏联600公里,在基辅战役消灭苏联西南联军65万人。

苏联怎么会输的这么惨?

主要还是因为斯大林同志下手慢了,在他仍然相信两个国家间塑料兄弟情的时候,没想到希特勒率先掏出了枪。

有专家研究说其实斯大林也知道德国人并不可靠,也有未来撕毁条约的想法,只是感觉时机未到还在为战争做准备。总之,德国人抢在苏联人前面了

▲斯大林

因为斯大林一再不听、不想、不相信的自负三连,致使苏联对于战争的准备严重不足。1941年三月,苏军尚缺12500辆坦克、3万辆汽车,新组建的坦克兵团和机械化兵团只能得到30%的保障。战争爆发时,修建新机场的工作绝大部分都还没有竣工。

由于战争过于仓促,以至于在战争开始时期,许多苏联部队还处在改编时期,也就是“系统迭代升级”时期。第一年服役的士兵竟然占到了全部士兵的2/3,75%的指挥员才上任了几个月。打仗可不是踢足球,刮不起来青春风暴,苏军惨败也是理所应当。

莫斯科的寒冬,让德国人手足无措

从1941年6月战争开始,纳粹德国一路高歌猛进,在波罗的海、明斯克、基辅都重创苏联红军,直到他们来到莫斯科。没错,就是这届世界杯德国输掉首场比赛的莫斯科。

“我们身后就是首都,莫斯科比一切都贵重……誓把侵略者一扫而空。”俄罗斯作曲家莫克罗乌索在1941年谱写的这首歌曲被广为传唱,无数战士听着这首悲壮的BGM走进莫斯科保卫战

▲战争中的莫斯科

为了应对德军,斯大林从远东调集34个师,他们是苏军装备精良,擅长严寒气候作战的精锐部队。

总司令朱可夫还发动60余万莫斯科市民,建立了700公里的反坦克战壕,3800余个临时火力点,还在全城建立了59个军火库,砍伐了附近105公顷的森林阻碍德军前行。苏联军民已然把莫斯科变成了一座坚城。

当然,在很多人看来,苏联人可以逆风翻盘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极端寒冷的天气。

按照德国人的闪电战计划,他们是不用在莫斯科过冬的。可天不遂人愿,他们在基辅会战和围攻列宁格勒时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以至于德军向莫斯科发动疯狂进攻的时候,已经是11月的严寒了

德军显然没想到这么多,他们战线过长,补给不足,面临严重的作战压力,而且根本没有准备在严寒下作战的衣服和装备。机器停转,武器失灵,士兵的战斗能力也有所下降。

而来自西伯利亚的苏联红军早已习惯了寒带生活,他们的枪炮配备了保暖套、润滑油,新型T34坦克依旧正常运转,士兵也有足够的棉衣、皮靴、冬帽来抵御严寒。

在11月和12月中,苏联红军凭借多次顽强的防御和反突击使得德军拿下莫斯科的计划破产。就这样,德军损失掉50余万人,也没在旷日持久的进攻中拿下莫斯科。到1942年的4月,他们已经撤退到了100-350公里以外的地带。

没能顺利拿下莫斯科、吞下苏联,让德国人开始长期处于双线作战,导致纳粹德国最终在二战战败。苏联人最终保卫莫斯科。为此他们付出了伤亡和被俘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的惨痛代价

为什么德国人注定失败?

关于德国人到底应不应该打闪电战,其实至今还有很多争论。有的人说德国人太膨胀了,不应该自不量力的双线作战。不过打闪电战,也实在是德国人没办法的办法。在他们看来,只有这么做才能把苏联这只大熊吃掉。

一头孤狼面对一头大熊,孤狼被咬一口就痛得不行,大熊没了两三口皮肉,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打消耗战,是德国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如果你把人、资源、武器各方面综合比较的话,就会发现苏联还是有很大优势的。而这也是德国人注定失败的根本原因,因为战争终究要靠实力说话。

苏德开战前夕,纳粹德国控制了近250万平方公里土地,其中有6000多万的德国人。然而苏联控制2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是德国的8倍;人口接近2亿,几乎是德国的4倍

按照人口比例以此类推,苏联大概有3000万在20-40岁的青壮男,而德国只有700万人。苏联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新兵。

▲苏德战争前夕的欧洲版图(蓝-德国、绿-苏联)

生产能力的差距也是导致德国打消耗战必然失败的原因。德国的军工厂在二战期间卯足劲头,打起鸡血,月均坦克的产量也不过是二三百辆,而全苏联坦克的月均产量是1500辆。真的,毫无脾气。

况且,德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只有罗马尼亚这么一个油田可供开采,而苏联国土面积广阔,资源雄厚,还不断接受着英美等国家的大方援助

有数据显示,在战争期间,英美等国共向苏联援助飞机18865架、坦克1.3万辆,各种战略资源和武器就更不用说了。

70年前,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最终在寒冷的苏联吞下苦果。而在这之后,德国的足球队从没在世界杯小组赛被淘汰。

直到2018年,德国人重蹈覆辙,曾经横扫世界的他们,先是在莫斯科围攻未果,最终还是没能在俄罗斯这片土地上取得胜利,早早地坐上了回家的飞机

这两件事其实牛头不对马嘴,但是奇妙的错位和巧合,还是幽了历史一默。

参考资料:1.毛剑杰:《莫斯科战役大逆转之谜》,《书屋》,2013年第11期;2.金立扬《苏德战争印象》,《深交所综合研究所期刊》,2009年4月-6月;3.刘志明《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原因探讨》,《学术争鸣》,2006年第12期;4.赵亮《谈莫斯科战役的心理影响》,《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12月。

二战中德国攻打苏联时,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

希特勒面对德国的高将领反对进攻苏联的时候,说了一段名言:苏维埃好比一所四处漏雨破房子,我们只要走进去踢一脚,这所房子就得坍塌。但事实是这所房子居然没有倒,而且越来越结实。最终倒下的却是希特勒。德国入侵苏联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低估了苏联的任性和耐战力。以及苏联政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原来是打算在1941年的5月中旬到下旬实行,但是意大利这个猪队友在希腊的用兵失败,希特勒被迫分兵巴尔干,迟滞了进攻苏联一个月的时间,进而将战事拖延到了冬天。再就是两个国家都实力来说,苏联赢的面大是肯定的。 苏联战略纵深广大,可以经得起失败,挺得住。而后来当苏联攻入德国本土的时候。德国几乎没有纵深。 苏联本土作战,可以全国动员,德国职业军人作战,作战地域陌生。苏联作战资源丰富,作战成本无限,德国能源短缺。

也就是说德国的胜利在于速胜。 闪击战就是速战速决。因为德国无法打持久战,并且在战后取得敌国战略资源。事德国的目的。而苏联则是越打越强,持久战和和他的耐是苏联取胜的关键。苏联的基础设施落后,后勤保障无法及时供给,苏联铁路属于宽轨。无法和西欧的铁路一样。可以说,自苏德战争开始,德国的后勤保障就不及时。

而从战时经济来看,整个二战苏联的火炮,坦克,飞机生产量都高于德国,因为苏联可以放弃一切民生资源去生产武器,希特勒做不到,也不敢做。再就是希特勒入侵苏联以后,整个德国就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苏联军民的战斗意志及其坚定和强大。在著名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军民齐呼,斯大林的城市永远属于斯大林。在此期间苏军硬是跟德军耗了200多天,正规军打完了预备役上,而且严令共产党员必须亲临一线,冲锋在前。预备役打完了妇女上,七万多名姑娘成为高射炮手、机枪手,通信电兵、护理员和护士,苏联人一堵墙、一间房屋、一堆瓦砾都要跟德国人拼死争夺。如此强大的战斗意志让德国人退步了。可以说当时的苏联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慷慨赴死,最终战胜了侵略者。

综合来看,就是希特勒低估了苏联抵抗的决心,苏联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广漠的领土拯救了苏联,这也有与苏联的战斗意志和韧性分不高开的,而德国战略只适合于速胜。打不起消耗战。也就是说,从入侵苏联那天开始,希特勒就失败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二战中德国攻打苏联时,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

德国攻打苏联失败的最大问题,我用一句话表达“成也闪电战,败也闪电战”。

二战时,德国对苏联发起战争,启用了“巴巴罗萨计划”,但就是因为这个计划导致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全面溃败,也破灭了德国的不败神话。

为什么我认为“闪电战”是导致失败的原因?

“闪电战”在苏联失效

德国的闪电战在波兰的作战中取得重大的成果,这也可以看出闪电战是一个高效的战略部署,但在苏联战场取得的效益却极差。首先,闪电战中,装甲部队是主力部队,而苏联的两次战役是城市攻坚战,这对装甲部队来说作用大大的降低。本来按照计划进行的闪电战,却因为苏军的弃城投降打起了巷战,而德军只能靠枪炮与苏军进行争夺战,打了很长时间,城市没有完全的拿下,伤亡还不少。

而转眼间到了冬天,苏联的冬天非常的寒冷,德军军服又单薄,当时德军冻到只能去扒苏联士兵尸体上的衣服穿。冬季过后,冰雪化冻,苏联的土地上到处都是泥泞沼泽,德军的装甲部队无法前进,只能靠牲口拉动或用手去推,糟糕的天气、糟糕的环境非常影响士兵的士气,在这样的环境中行军非常的损耗食物及汽油等物资。

就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德国当时统帅战败投降,“巴巴罗萨计划”失败。德国的“闪电战”失败,使德军的士气降到极点,而反观苏联这边军心大振。

后勤因素

德军在苏联战场的难过,不仅是衣服的单薄,同时还有别的地方的苏军反扑将德军包围,如果要打闪电战的话,后勤补给非常重要,但此时德军孤军深入,又被包围,补给线已被切断,就算有空中补给,但也是有限,加上苏军的封锁,补给量就更少了。

士兵和装备数量。

德国上战场的都是精兵,但再厉害的士兵总会有死亡的,并且国内兵力有限,从其他国家支援过来的兵力战斗力也十分有限,但苏军情况则相反,据统计,1941年八月的时候,苏军就有360个师,在当年的年底更是达到了825个师级两单位,并且国内还有一千万兵员还没动。而此时的德国不仅要对抗苏联,还要对战英、法等其他国家,无法把兵力全都放在苏联国土上。

德军的装备精良,但是制造复杂,一件武器的制造时间相当长,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德国的豹式、虎式坦克,这两种坦克十分的精密,也导致生产非常缓慢。而苏联的T-34主站坦克,在当时也很先进,但内部构造简单、操作简易、生产快捷。我们可以想象,因为豹式、虎式坦克的精密所以培养坦克兵需要较长的时间,但T-34坦克的操作人员稍加训练就可以上战场。

在二战时坦克制造厂被攻击,当时的生产工人直接就开着没有涂漆的坦克就开出来迎战,可以说操作方面,德国坦克就无法做到苏联坦克这一点。

德国与苏联的战斗中,德军装备精良,苏联兵源众多。部署上:德军实行闪电战孤军深入,后勤不足,导致了战争时间过长,最终被苏军包围。装备上:德军装备精良,但不易上手,且制造困难,生产缓慢。这些都是德军最大的问题所在。

二战中德国攻打苏联时,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就是目的不明确,而且目标太多。但是,实力又不足以完成如此庞大的任务。哈尔德表示德军的最初的目标是击败俄国军队,或者至少占领足够的俄国领土,以保护柏林和西里西亚工业区不受空中攻击。最好能在遥远的东部建立我们自己的阵地,以便我们的空军能够摧毁俄国最重要的地区。哈尔德认为这是,三个相互矛盾的目标。

这个含糊不清的任务,后来在指令和命令中,曾以多种形式提出,而且在希特勒授意下,还增加了政治、经济方面的目标。

最早的时候,任务只是,夺取北德维纳河-伏尔加河中游-顿河下游,也就是阿尔汉格尔斯克-高尔基-罗斯托夫一线(该线第一次被提到)以西的全部领土,以保卫德国领土不遭受苏联轰炸。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包克曾经对希特勒说,如果德军到达阿尔汉格尔斯克-罗斯托夫一线而苏联仍然存在,还不求和,那么办?最后,目标又变成了挺进到乌拉尔山区。摧毁苏联,而且决心使俄罗斯国家解体。

希特勒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同时,希特勒对于苏联各民族政治上、种族上的复杂性也并非一无所知。他颇有道理地推断,由于种族繁多以及各民族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裂痕,苏联缺乏团结一致。这使他产生这样的信念,即一次狠狠的打击就能叫那摇摇欲坠、腐朽不堪的大厦倒塌。

结果,苏联全体军民在爱国精神感召下,团结一致,动员上千万军队,在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和库尔斯克阻挡住了德军的进攻,最终转入大反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