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口中的“边区造手榴弹”真的是只能炸成两半吗?

是真的。但是,别忘了,李云龙还说过一句话,能拔脓就是好膏药,有比没有强!

听听,多形象,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所以,即使是只能炸开两半个的手榴弹,老李也是要向管后勤的张万和来讨要。这个,很符合李云龙的个人风格。下面,咱们就来说说亮剑剧中提到的这个边区造手榴弹。

所谓的边区造手榴弹,是指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在各个根据地兴建的手榴弹厂出品制造的手榴弹。

其实在之前的红军时期,各个根据地就开始生产制造手榴弹。只是经过长征,保留下来到达陕北的军工人才太少,所以各个抗日根据地的军工生产,又是吸收当地的人才资源,重新组建军工队伍。

这其中,由于日军占领了太原,太原兵工厂的工人有不少就流散出来,加入了八路军的军工队伍,制造兵器打东洋!

受限于艰苦的条件,太行山的兵工厂,最初只能制造传统的黑火药,用来装填炮弹和手榴弹,甚至还要用来做复装枪弹的发射药。

黑火药这东西,原料简单,初中化学课本明确记载,一硝二硫三木炭嘛,大家都知道。

巍巍太行山,虽然土地贫瘠,但是山中却出产有铁矿,硫磺,木材,煤炭,再加上扫厕扫墙角得来的土硝,这些原料,就可以保证源源不断生产手榴弹了。

黑火药的优点是原料遍地都是,容易生产。边区兵工厂利用简陋的生产工具,就制造出了黑火药。但是黑火药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燃速低,爆炸威力小。

所以,有时候,黑火药手榴弹一炸两半个,绝对不是传说,而是真的。

不但如此,用黑火药当发射药装填的复装子弹,射程最多只有二三百米,威力大减。

而且,即使这样的边区造手榴弹,有时候都供不上。即使威力不大,部队也是抢着要,毕竟,有比没有强啊!毕竟多装备一枚手榴弹,战场上就有可能多缴一杆枪!

看到战士们拿着简陋的武器去和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作战,边区兵工人的心里也很着急。他们一边尽量组织扩大生产规模,一边努力提高改进生产工艺,研制化学装药,替代黑火药。

以太行山根据地为例,抗战的前三年,1937到1940年,都是再用黑火药做手榴弹。1940年百团大战之后,重庆完全断绝了八路军的给养,枪弹,彭副总司令下令,尽快搞出无烟发射药,装填枪弹。

于是,根据地兵工利用农村装水的大缸为反应容器,土法上马,1941年11月,造出了硫酸。随后,1942年9月,以棉花和硫酸为原料,制造硝棉。

当时的条件之简陋,超乎想象。用先辈们回忆录中的原话:大铁锅脱脂,陶瓷缸硝化,石磨碾棉粉,土炕来烘干,擀面杖当碾棍,剪刀来做切片。

以造出硫酸为起点,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根据地兵工厂制造的手榴弹装填药威力也逐渐升级。到抗战末期的时候,威力已经比早期的黑火药时期增加了很多。此时再说一炸两半个,那就不符合事实了。

纵观整个抗战时期,手榴弹是各个边区兵工厂制造的主要产品,原料实现了完全自给,一共生产了447万枚手榴弹,具体数字分别是,陕甘宁,36万枚,晋绥,28.2万枚,晋察冀,68.8万枚,晋冀鲁豫,123.4万枚,山东,24.8万枚,新四军,166万枚。

回到本文开头。李云龙吐糟边区造手榴弹只能炸两半个的时期,正是抗战早期,李云龙刚刚到晋西北,从新一团团长平调到独立团当团长,先是带了200套军服当见面礼,又找后勤部长张万和来要五十箱手榴弹。

此时的边区造手榴弹,正是黑火药为主的时期,威力自然是有些不够看。

你看到了亮剑的后期,李云龙还吐糟这个不?那肯定是对手榴弹威力满意了。

所以,虽然亮剑是根据虚构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但是在手榴弹这个问题上,倒是高度符合历史事实的。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李云龙口中的“边区造手榴弹”真的是只能炸成两半吗?

抗日电视剧《亮剑》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片中的李云龙在被服厂当厂长时,官复原位,顺手还捞走了200箱“边区造”手榴弹,还不忘吐槽一番:边区造太差,一炸就成两半,根本比不上日本的“香瓜”手雷。

李云龙口中所提到的“边区造”手榴弹真的是只能炸成两半吗?我们来看看历史中它的表现,再来定论吧。

“边区造”生产场景

八年抗战中,小型木柄手榴弹被大量运用,逐渐成为了中国军队的招牌装备之一,抗日军民习惯把其称为“边区造”木柄手榴弹。

但是,这一时期八路军自行生产的手榴弹质量很差,威力也极为有限。而且当时用的是自制炸药,主要是黑火药。虽有部分使用氯酸钾的炸药,不过,据当时老兵回忆,使用氯酸钾的炸药,由于配比不佳,威力和黑火药相差不大。1939年底,八路军总部一方面表扬柳沟铁厂等单位已经能批量生产手榴弹,但也提出手榴弹瞎火事故频发,爆炸威力弱的问题。甚至有部队抱怨,我们的土造手榴弹扔出去可能只能炸成两半。

民兵腰间、手里拿着“边区造”

这时候,很多战士私下里更愿意使用缴获的日军“香瓜”手雷,也就是日军95式手雷。为此,八路军曾多次派出技术人员到基层调查,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一边摸索,一边根据战士的反馈,技术人员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对木柄手榴弹的设计进行优化。他们将药捻导火索改为真正的纸质引火管,边装火药,边压紧,这样就保证引火管中不会有空隙,从而基本杜绝了故障。随后,技术人员又对摩擦火帽和引火管的连接部等几处细节进行了优化,进一步提高了发火和延时的可靠性。

1943年之后,“边区造”手榴弹质量已达到相当水平,而且产能足够满足使用。当时的八路军、民兵出门时一定会在腰里塞上几枚“边区造”,而部队经过大练兵后,平均投弹距离提升到40米左右,猛烈而准确的手榴弹经常让日军误以为遭遇了“炮击”。

“边区造”

但在那个苦难的岁月,“边区造”的确简陋了些,比起鬼子的“手雷”要逊色了许多。抗日神剧中,很多人都很羡慕人家有那么好的武器装备。

现在我们回过头去看,如果那个时候没有这些先烈拿着这些“边区造”的浴血奋战,我们现在恐怕连电视都看不上,他们以前发明的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看似落后。然而正是这些落后的东西,让你我他才能一边安然的上网聊天,一边过上幸福的日子。感谢他们把日本鬼子赶出了我们的祖国!

李云龙口中的“边区造手榴弹”真的是只能炸成两半吗?

以我当年投掷过多枚手榴弹的经验来回答。

手榴弹,要想大面积杀伤敌人,就必须前方铸铁部分炸成成百上千个碎片,而且成伞状飞出,以极高速度对敌进行攻击。

目前我国所装备的手榴弹,重量2斤左右,投掷后能炸裂成上千个碎片,每个碎片都可能成为杀伤敌人的利器。

当年的我军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所有的武器装备,包括弹药补给都依靠从敌人手中缴获而来,可以说是每一发子弹都非常的珍贵,更不要说手榴弹了。

记得看过一部老电影,还是黑白的,上面的八路军马上要进行一场阻击鬼子的恶战,但是每个人只配发子弹5发,一个班配发手榴弹5枚,拿到手榴弹后,战士们狂喜,甚至比拿到一把子弹都高兴,这足以说明了在那个年代,手榴弹的稀缺性。

为了更好的保障各部队的弹药补给,边去成立了研究部门和生产厂,手榴弹的生产供应就是最要紧的。那时,所有的材料、成品制作完全依靠自己动手和土办法。

炸药就成了最棘手的问题,当时由于无法买到,所以只能用土办法自己调制。木炭、硝酸、硫磺等按照比例混合,但是这些基础材料也是靠手工调制,所以整个调制出来的炸药的燃爆性较差,无法将手榴弹的战斗部分整体完全炸裂。

再者,战斗部的铸铁,由于当时的工艺落后,又没有设备,只能是土法的熔铸,这样用简易模子但出的铸铁结构也是厚薄不均,薄的地方就容易出现先炸裂开,如此一来,成为两半也是情理之中的是。

李云龙口中的“边区造手榴弹”真的是只能炸成两半吗?

早期边区造手榴弹确实存在经常一炸只有两个破片的情况,不过这也是当时客观条件限制造成的。

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告别被服厂官复原位时,从后勤部长张万和那顺手拿走了200箱“边区造”手榴弹。最可恶的是这家伙得了便宜还卖乖,居然吐槽“边区造”手榴弹太差,一炸就成两半,威力不如鬼子的“香瓜”手雷,把张万和气的够呛。

不过李云龙那张嘴虽然毒了点,这话倒还真没说错,当时边区自己生产的手榴弹存在爆炸以后往往只能炸成两半,甚至只能在弹体上炸出一个窟窿,破片太少,杀伤力不足的情况。

比如说蒙阴地区八路军攻击伪军一处据点时,向碉堡内扔进去了十几枚“边区造”手榴弹。结果在手榴弹爆炸以后,里面的伪军都没受伤,只是爆炸产生的烟雾太大,最后待不下去,被熏了出来。

还有1942年鲁中扫荡时,几个地方干部被日军追击,无法逃脱,为了不当俘虏,于是抱在一起拉响“边区造”手榴弹自杀。由于日军忙着扩大战果,见他们自杀以后也没检查,匆匆走了。不想到了半夜几个干部纷纷醒来,原来“边区造”手榴弹威力太小,大家只是被震晕了而已。

出现这种情况,不是说边区在生产的手榴弹存在质量问题,而是因为条件所限,制造的手榴弹存在先天不足。

在抗战时,由于国民政府的限制,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始终无法得到补给,八路军总部只能成立了军工部,在边区建立了军工厂,生产武器。

但是当时国内工业底子本来就比较薄弱,八路军控制的地区又相对偏僻,工业水平更是糟糕。所以各兵工厂的生产条件非常差,只有少量机床,其他设备都是自己土法铸造,原材料也只能通过民间收集或者缴获解决。

这么一来,生产的产品就很有限了。

比如说当时大部分边区兵工厂无法生产子弹,只能收集旧弹壳复装弹头。即使像陕甘宁边区这样条件好一些的地方,能够自己生产子弹,产量也是极低。

而生产手榴弹的炸药也因为条件限制,初期也是完全无法自制,所以只能用比较原始的黑火药代替。

黑火药的威力和现代炸药差距巨大,这边区自造的手榴弹,其威力自然也就没法和正规兵工厂的产品媲美。

李云龙说一炸两半,就是一个普遍现象,甚至还有爆炸了以后只能在弹体上炸一个洞的囧事,此外拉了不炸的情况也时有出现。

不过即使如此,因为当时武器紧张,所以这种威力不足的手榴弹还是大家抢着要的宝贵物资。否则李云龙也不至于拉下脸,硬是挖来了两百箱。

另外要说明的是,为了满足前线所需,边区兵工厂的技术人员还是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改进产品。

比如说,在1944年的时候,陕甘宁边区等根据地逐步掌握了硝化甘油的制备技术,手榴弹的威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而河北和山东的根据地,也通过在弹体上刻画锻破片凹槽的方式,增加手榴弹的破片数量。

因此后期边区自造手榴弹的可靠新和杀伤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会子要是李云龙要是再说风凉话,估计张万和就真的要翻脸了。

李云龙口中的“边区造手榴弹”真的是只能炸成两半吗?

咱老李口称的“边区造手榴弹”有时候表现真的不够给力,炸成两半的事儿有,炸开一条裂缝的事儿有,没炸开只是呲烟花的事儿,也有。

抗战之前的中国国民政府曾经批量购买过德国M24系列的长柄手榴弹,在国内战争中被大量运用,杀伤力较大,于是在汉阳、济南、山西、巩县各地的国军兵工厂,纷纷推出仿制版,在抗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德国M24系列在老家德国于1924年定型,它的外壳是采用薄脆钢板冲压成型,里面填充的是TNT炸药,属于靠爆炸冲击波和少量弹片造成杀伤的进攻型手榴弹,但也可以加装刻有预制破片槽的铸铁弹套,变成靠大量散碎弹片造成杀伤的防御型手榴弹。由于德国M24系列独特的木柄长把,使得它的空中运行轨迹既远又稳定,给对手带来很大麻烦。国军兵工厂仿制的德国M24系列手榴弹,水平则良莠不齐,山西、济南兵工厂采用的即是铸铁外壳和黑色火药,八路军的兵工厂前期由于缺乏设备、技术、原料和经验,所仿制出来的成品也大量使用黑火药和铸铁,即便这样也是前线部队的宝贝。随着八路军兵员数量的不断扩大,八路军军级的正规兵工厂产量跟不上实战需要,各级边区兵工厂也就地取材,开展土法制造手榴弹的进程。简易模具制造而成的铸铁式手榴弹,比起冲压钢板,设备投入这方面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敌人来扫荡了抱上模具就可以撤退,即便丢了也可以重新制作一套,但这种制作工艺就决定了弹壁厚薄不均,再加上黑色火药的局限性,使得文章开头时描述的那一幕幕成为现实——这种“边区造”手榴弹老是炸不响,炸响了往往杀伤力也不大。到了后期,八路军兵工厂在旅德华人的帮助下,偷师掌握了钢制弹体的生产技术,在许多归国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在火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制造出了硫酸,在此基础上研发出多款烈性炸药。根据地不缺煤矿和铁矿等能源材料,这也是稳定生产的一大保障,打这时候开始,小日本的苦头就来了。

根据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使用了3000万颗以上的手榴弹,其中八路军及其下属部队使用了800万颗,侵华战争中日本军人的伤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就得拜中国生产的手榴弹所赐。

大显神威的黄崖洞兵工厂的“边区造”主要还是配备给八路军主力部队,像县大队、区小队、敌后武工队这些游击队员们,恐怕更多的还得使用简易版的各不挂名分厂制造的土法手榴弹,不仅仅是被李云龙诟病的铸铁,甚至石头、陶瓷也一样被广泛使用,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打击敌寇的积极作用。

李云龙口中的“边区造手榴弹”真的是只能炸成两半吗?

同志哥,抗战时期这样的边区造手榴弹也比红樱枪和铁锨强。

一九四二年,兵工厂就考查了胶东某部山区。乳山有支搞翻砂的农民组织,而且会烧柞炭,更历害的山中有硫磺。这些客观条件让上级注目。

最初这些人为抗日胶东八路军战士生产过手榴弹,没装火药。这是当年兵工厂的原形。没样品,有样品也没火荡。这也不简单,壮大声势吧了。每个战士行军,肩上不是大刀,便是打猎的土枪。腰中每人一面别一颗崭新的手榴弹。远远看上去还真象会事。

兵工厂被我军正试利用后,合挌率不足一半,不合格全是哑弹。后来上级派专家来,才一步步向好的方面发展。后来专业搞翻砂的刘自华老人建议用灰口铁,成功率′基本百分之百。此后兵工厂发展到近二十个村庄。

事物的出现都要走一部分弯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年,抗战条件十分恶劣,就这种条件,没有好武嚣,大部分用战利品同敌人决斗。

现在条件好了,千万别忘了当年艰苦的抗战条件。山中抗日游击队,不都是农民吗,武器不是劳动工貝吗?

好了伤疤别忘痛,忘记过去就意味被叛。李云龙的故事不假。为这个主题点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