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会写材料的人在体制内特别吃香,到处抢着要,是真的吗?
体制内很多单位的确对写手求贤若渴。
本地去年有编制的单位几乎都在找人,其中开出的条件提到最多的就是“会写材料的优先考虑”。
去年某天和一个单位主要领导小聚,席间谈起单位缺人,小公跟他开玩笑,说你们单位是重要部门,想调个人不是分分钟的事?
该领导笑呵呵道,调人是不难,想找个合适的难。
小公问,那你要什么样的人?
该领导顿了顿答到,其他都好说,最好会写点材料,有文字功底哪怕是事业编也可以考虑,先借后调,你有合适的人尽管推荐过来。
小公应道“好”,然而至今没有给他推荐过一个人。不是小公不想推荐,实在是没人可推荐。现在会写材料、愿写材料的人太少,但凡有一个出色点的,早就被一些核心机关、强势部门招入帐下,能够“闲置”下来的写手多半也是因为单位不放或个人不愿动所致。某种程度上,现在体制内的写手可以说是一将难求。事实上,在和该领导讨论此事之前,已经有四五个单位的领导在各种场合让小公推荐写手,最后无一例外都不了了之。
数据说明一切。去年本地机关单位对30多个岗位进行了遴选,90%以上的都是综合性岗位,其中一条硬性条件就是要具备一定的文字材料功底,由此可见写手在体制内的吃香程度。
当然,会写材料在体制内有利有弊。
第一,好处是容易获得机会。如前所述,写材料如同敲门砖,有一手材料功底可以获得两个方面的机会:一是纵向调动,只要能写材料,从乡镇不仅可以到县直,还有机会到市直甚至省直,一切皆有可能;二是横向调整,会写材料也容易获得领导的赏识,被领导放到身边当联络员、秘书、办公室主任,走上晋升的捷径。
第二,弊端是容易把自己写进坑。写材料是敲门砖不假,但是因为愿意写的人太少,能用的人不多,一旦被领导放到材料岗,很容易被钉死在那里,只要找不到接班人,几年甚至十几年不能提拔。长期透支身体和心理,郁闷干到退休的司空见惯。
一句话,写材料是门技术活,有一技在手是好事,可以获得跟多意想不到的机会,但是一定要注意写的节奏,要想办法找到接班人,不能长期写、死板写,否则好事也容易变成坏事。
听说会写材料的人在体制内特别吃香,到处抢着要,是真的吗?
体制内材料水平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下限,但绝对决定一个人的上限。
1.材料水平不高,但是业务能力出众,人际沟通能力强,也能混的风生水起,混个中层业务科室负责人也不是难事,但是再往上一步就有点短板弱项了,单位一般的晋升顺序都是,科员—副科级—科长—办公室主任—副局长—局长,大多领导提拔前都要在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锻炼一段时间,这就需要绝对的材料水平。
2.办公室主任有时候就是写材料的代名词。这个位置兵头将尾,除了协调方方面面,上上下下,写材料那是基本功,也是即战力,并且都是综合性材料,像各类会议的领导讲话,年度的工作方案,全局性实施意见等,比起业务科室的工作方案和报告,办公室的材料要综合性强,指导性强,覆盖面广,有时领导要的急,一两个小时就要拿出一篇质量过硬的讲话稿,所以没有过硬的材料水平真拿不下来!同理,材料水平上不过关,再往上进步就难,这是硬伤,且没办法统筹和弥补,再说,没两把刷子,也镇不住下面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政府办、市委办这些两办的人晋升快,人家都是日复一日材料积累起来的。
3.材料水平不是先天的,绝对是后天练出来的。这个跟学历高低,专业背景有关,但关系也不大。所以,不要顾虑你什么学历,大学学的啥专业,只要肯下功夫,平时多锻炼,一年入门,三年提高,五年单位一支笔绝对没问题。我身边好多朋友同事,中专大专初始学历,财会护理农学专业,放到文秘岗位上锻炼几年,现在都是本单位笔杆子,神枪手是子弹喂出来的,笔杆子是码字码出来的。勤学苦练,未来可期。
4.体制内怎么锻炼和提高写作水平。首先基本功得打好,那就是得先熟悉各类公文写作格式,熟悉了各种格式,至少行文上不会出现原则性错误。其次就是多学习本单位各类文档资料,学习你的前辈们怎样写材料,既能紧扣主题又能融合单位实际,这是基础功。有些领导就是材料高手,在一次次改稿中确实受益匪浅。平时把单位近几年的各类总结报告领导讲话找来,一为慢慢琢磨研究,二为学习借鉴,应急时可直接拿来借用。材料大多是旧瓶装新酒,基本框架不变,目标任务,工作要求明确了,其他指导思想,保障措施等大多一样,无非是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强化督导检查,密切部门协作,建立长效机制等。三要拓展阅读。这是提档升级的关键。好多公众号,阅读号,包括人民网,半月谈等,都有讲公文写作的,每天抽时间阅读,将好句子摘抄,好架构学习,好文章收藏,然后琢磨人家的文章架构,段落布局,然后建立自己的干货铺,学而时习之,学而常用之,慢慢你就是高手了。
听说会写材料的人在体制内特别吃香,到处抢着要,是真的吗?
是的。我同学是单位一把手,他常常向我们抱怨能写材料会写材料愿意写材料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会写材料的同志绝对是“香饽饽”。
一、从历年来公务员招考中发现,中文、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各单位招录的热门专业之一。如图是2022年山东省省直机关及其直属机关招录公务员情况,招录职位268个,其中要求中文、文秘、写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有10个岗位,占比3.7% 。
2021年山东省公务员招录,216个职位,9个岗位招录汉语言文学类,占比4.1%。
二、单位部门工作干的好,更需要总结好。一个单位部门围绕中心工作埋头苦干,取得优异成绩,既有领导的思路魄力,更有干部职工的奋力拼搏。这就需要总结经验落到纸上,呈报给上级领导部门以及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所以过硬的材料功底直接和单位领导的政绩挂钩,写材料的人是不是非常重要。
三、写材料要的人都有文字情怀。写材料的同志常常在单位几天不回家,也常常挑灯夜战,熬个通宵,一份材料改个几十遍,所以写材料很苦很累。一要耐得住寂寞,二要守得住清贫,所以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写材料,只有真心喜欢文字材料的人,才能坚持下去。领导通常不会忘记给他写材料的人,这些人提拔比较快。
听说会写材料的人在体制内特别吃香,到处抢着要,是真的吗?
听说会写材料的人在体制内特别吃香,到处抢着要,是真的吗?
碧翰烽/文
这个说法的确是真的。
第一,每个体制内单位都需要写材料的人,为何文科生更易考公务员?原因大抵如此。从当下机关事业单位的特点来看,文牍工作几乎是常态化。
一方面布置工作需要有材料;一方面工作留痕需要有材料;一方面是迎检需要有材料;一方面是宣传推介需要有材料。总之,各个方面都需要有材料。
首先从工作留痕的台账资料来讲,其中也会涉及到大量的材料。
其次从领导讲话、情况汇报、工作总结、典型经验、宣传报道、调研报告等方面,就需要大量材料了,而这个材料的质量要求,显然非一般材料可比。
一般单位对于材料要求没有那么高,主要是综合部门要求就高了。
第二,写材料是个苦差活儿,既会写材料、又爱写材料的人太少太少了。写材料之所以苦,一是熬夜加班是常事儿;二是材料随喊随要是常事儿;三是材料有用和无用共存是常事儿;四是除了平时积累大量素材,还得苦思冥想新观点、新词汇;五是写得再好是本分,领导不满意或者是出了点小差错,就成了大问题。
所以,但凡写了一定时间材料之后,并不会有真正持久热爱的,只想早日脱离材料苦海。
第三,写好材料是个高智商、高情商活儿,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功夫而已。有人说,写材料不就是个八股文吗?各种材料模式一样、套路一样,甚至连语言风格都基本一样。
的确如此,但我以为,这样的材料,很多只是为了材料而材料,或应付、或应景、或日常,并没有真正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高水平的材料,需要的不只是文字功夫的提炼,更为重要的是思想观点之表达。这种思想观点,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需要有深入的社会实践,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认真进行科学研究与思考,才是一份优秀的材料。
而这样的材料要求是非常高的。体现的不只是文字水平,更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洞察力与解决力。像这样的材料高手,当然发展空间就会更大更广,不可能一直从事材料工作。
正是因为写好材料不容易,而且会写的也不想长期写下去,这样的人也就比较难找,当然就特别吃香了。
有鉴于此,我曾建议年轻公务员要增强三种能力:
一是综合协调能力,就是如何与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打交道?进行良好的沟通。
二是文字材料能力,不仅训练自己的文字功底,更是要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三是专业技术能力,因为在体制内单位当中,还有大量专业技术性比较强的岗位,他们不一定需要多强的文字材料能力,如果有足够的专业技术,也是大有前途的。
听说会写材料的人在体制内特别吃香,到处抢着要,是真的吗?
我作为一个过来人,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会写材料的人在体制内肯定特别吃香。
现在体制内一些年轻人问我,如何让自己尽快成长进步,我告诫他们说,一个单位内,会做事的人很多,会讲话的人不多,会写材料的人那就更少了。如何在一群年轻人中脱颖而出,不仅要会做,更要会写。因为会写是大家公认一个人有内才的表现,也是很多人想做又做不了的事情。
我参加工作时就喜欢写写材料,也有不少稿件发表在本行业的全国性及省级刊物和报纸上,一年仅稿费就有半年工资之多,同事们很羡慕,暗地里也很佩服。后来单位领导把我推荐给市委办的领导,最后市委组织部把我调到组织部去了。市委办、市委组织部这两个单位可是年轻公务员最向往的两个单位,让一大群年轻人羡慕死了。
单位内会写材料,并非会写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而是工作总结,经验总结,典型总结,调查报告,领导各种场面的讲话,以及各种文件发布。
我经常跟年轻人讲,你可以利用自己分管的工作,对你管辖范围内进行一次详细的调查,然后写出一篇有份量的调查报告出来。把你们本市或本县,在你从事的行业上,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特别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要有哪些办法和对策。如果能够在相关刊物发表更好,即使不能发表,你也把它当成你的工作总结送给领导,领导看到后,发现你调查出来的问题确实如此,造成的原因你也帮他找出来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你也给领导提供了一些思路,说不定领导真的采纳了,并按照你的思路开展工作,自然而然,你的能力在领导心目中就会大大提升。要是你的调查报告,发表在本市或本县的刊物上,引起各部门领领导的注意,他们就会来挖你这个墙角。
我原来有一个在市委办工作的朋友,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他专门用一个笔记本,把一些刊物上写得好的文章中的小标题摘录下来,然后自己写材料时,参照相似的标题,写出一些大小标题都很有新颖很有特色的三、四个小标题出来,领导看到后都十分满意。写出三、四个有新颖的小标题出来,文章就成功了一多半。后来领导一级一级上调,把他也一直带在身边。
听说会写材料的人在体制内特别吃香,到处抢着要,是真的吗?
针对科研单位里写材料,我以一个新人的角度来说一下,确实吃香但是现在我们这一代人(95后)真没几个愿意干的,尤其是男生。感觉写材料这件事越来越病态了,很多时候说白了就是把一个平平无奇的东西包装得特别高大上,把人说的一愣一愣的,以求在领导那里骗取更多的青睐,然后拉项目搞经费或者评奖评优,循环往复,很多时候材料都几百页,重点内容估计就几十页,专家审的时候也不会每句话都看,但是就要让你几百页几百页的写,美其名曰“要的是一个态度”,又不是法律制度文件,真的让人写着累得要死,看着头疼。说好听了叫内容翔实,规划详尽,说难听了就是人为制造门槛,虚假宣传,买方便面还会标注图片仅供参考,材料里的内容你可不知道是真是假,包括新闻报道,当事人可能根本就没说过那些话,新闻里愣是能给编出来。
更烦人的是一个项目执行的过程中有几十份文件,好多内容都是重复的说,改改时态改改主语就完了。作为一个理工科出身的人,我就想一些东西直接纯粹一些,是什么就是什么。看论文的时候,大家应该都喜欢看那些直达要点,不啰嗦废话,仅针对必要问题做一些说明的文章吧。但是如果你带着这个理念去写材料的话恐怕要被领导批评了,领导内心潜台词估计是“材料得写的高大上让人看不懂没听过才行,你这写的太一般了”,然后你编一个牛逼的东西或者牛逼的成绩,其他人或者明年你只能再继续编一个更牛逼的东西,把自己卷死。
为了申请项目,或者吹嘘成绩汇报工作写那么多华而不实的材料,对社会发展真没啥意义。顶多就是制造一些噱头,提出一些新名词,然后再围绕着这些东西开吹,比如元宇宙之类的概念,其实核心概念很普通,但是人家会包装会吹嘘,领导还就喜欢这样的。
大学里不会有课程教你怎么在体制里写材料,我总认为年轻的时候要多学知识,写材料这应该是有了知识积累后再去顺其而然做的事,而不是在精力最旺盛,思维最活跃的年纪每天去写材料,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要靠做不是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