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2020年教师加工资甚至会“翻翻”,这个能实现吗?
最近讨论的都是教师工资,国家规定2020年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的公务员,还会督察核实。
我从教十多年,听得最多的就是老师涨工资。一年365天都听到老师涨工资,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也喊了几年了,真正实现了吗?没有!
所以我认为2020年教师工资会涨,但不会“翻翻”。
物价一直在涨,工资当然也会涨。你看现在的猪肉价快50元一斤了,我们的工资涨了多少?每次大张旗鼓喊涨工资,每次涨的最多就三五百。从来没有涨过一千以上的。
就算是山区津贴,也是有分教龄和路段的。物价是一直在涨,房价也很高,但老师涨的工资远远跟不上物价的上涨程度。
全国有几百万教师,大幅度涨工资是不可能的。但不可否认,工资是会涨的。
国家这几年越来越重视教育,还是要充满信心和希望。
网传2020年教师加工资甚至会“翻翻”,这个能实现吗?
最近有没有街坊邻居对你说“听说你们教师工资又涨了?”工资又涨了……
根据现在教育部门各种政策措施来看,教师总体工资收入会有一定程度增加,特别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肯定上涨,至于翻番就有些夸张了。
说实话,教师的工资总是社会的焦点,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们身边每年总有人说“听说你们教师工资又涨了”,不知道各位遇到这样的事儿没有?
小逗来说说今年教师工资的事儿:
【1】总体来说今年教师工资增加基本定调了。- 前几天教育部要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结合当地实际,于2020年上半年对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落实情况组织督导检查。对发现政策落实不到位的,要采取约谈、问责等多种措施督促整改。
- 现在各类机构改革已经完成,事业单位数量减少,国家将会划出更多财政投入事业单位,而义务教育属于国家财政全额拨款单位,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会进一步提高。
- 河南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对在乡村学校工作够一定年限的老师,不受单位结构比例限制,符合可直接审评高级职称。
- 教师的教龄津贴是按照1985年政策开始执行的,按照教龄长短每月分3元、5元、7元、10元四档,10元封顶。现在河南省规定教师每增加一年教龄就增加10元津贴,1年教龄是10元,2年教龄就是20元,以此类推…
- 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班主任工作相当重要,部分省份已经单列了班主任津贴,并制定了详细的方案,河南省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标准以前是每月15元,现在是最低400元。
- 这些政策给该省教师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也引起了全国教师的关注和共鸣。
关于教师工资上涨的事儿,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和留言~~
网传2020年教师加工资甚至会“翻翻”,这个能实现吗?
2020年,关于教师工资的利好政策有三项非常重要的消息:
1、2020年各省要将“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收入”这一条贯彻落实到位,并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也就是说,喊了好几年的口号,必须在今年落到实处,不落实将被处罚。
2、各省不得拖欠教师工资,如果出现拖欠,将被追究,这也是一条硬指标、硬任务,今年被专门针对各省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来的要求。
3、从2018年开始,一直持续加大乡村教师、偏远地区教师、困难地区教师交通补贴、住房补贴、乡镇补贴等各类福利和补贴,使这些地区的教师工资高于城镇教师工资水平,保证乡村教学质量的提高,确保地区间教育均衡发展,使乡村教师能招得来、留得住,改变向城镇学校单身流动的通道。
那么,在这三条政策的保证下,2020年教师工资能“翻番”吗?答案是增长是肯定的,“翻番”太困难。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中,工资最高的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工资可以媲美的,就是教师这类专业技术人员,评了中级职称以后,教师的平均工资已经和公务员持平,甚至超过公务员了。我们这儿,公务员平均工资3000多的时候,中级职称教师已经4000多5000元了。也只是在近两年,公务员工资增长后,再加上公车补贴,才和教师工资的差距拉近。公务员发的年终综合考核奖,教师也有,因此,本来教师工资水平就已经高于公务员了,现在仅凭一项“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收入”,并不能使教师工资增长多少,甚至是翻倍。
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教师等类的事业人员,是没有公车补贴的。部分省份还加大了教师绩效工资中财政补贴的力度,使绩效的奖励属性增加,而不是扣自己的钱,给自己发。另外,班主任津贴、校内托管费用等,财政直接补贴的比例也加大了,这些政策都会使教师工资有小幅增长。乡村一线教师教龄满20年、25年、30年,还可以直接晋升中级、副高、高级职称,不受比例限制,不受其他硬件限制,也可以大幅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虽然是针对特殊人群,且没有统一实施,只是在部分省份实施,但对教师工资增长来讲,也是非常大的利好。
网传2020年教师加工资甚至会“翻翻”,这个能实现吗?
网传2020年教师工资要翻番,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我也说说自己的看法!第一,如果是按照纯工资的话,就拿我们这里来说一个职称为初级教师11和12档的工资已经在4500元左右,职称中级8910档工资在5500元左右,副高678档工资在7000左右!跟公务员比起来工资已经不少了!但是老师一年到头除了这点工资是没有其他收入的,当然班主任费每个月有500!所以如果是按照工资而不是总收入的话,公务员可不是一年到头这点工资。
第二,由于教师只有工资收入,所以早点晋上职称就成了唯一的增收途径,所以怎么干能晋级职称就怎的干,教书育人的本质已经出现了动摇!这也是为什么职称制度在教师群体中出现如此巨大争议的根本原因!
第三,奉劝教师同行们,教师这个行业本身就压力大,对身体伤害大。拿笔者所在的学校讲,有四十多岁就去世的,也有四十多岁就查出癌症的,三十多岁的女教师看上去跟四十多岁一样,四十多的男教师看上去跟五十岁一样!想起来就心痛,但是又没有好办法唯一的就是调整自己心态,钱多钱少看淡点,保持心态平和和快乐,多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寻找教书育人的感动和美好,再就是锻炼好自己的身体!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老师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至于开头说的工资上调,个人觉得不太可能,现在各个地方财政压力都很巨大,老师这个群体又那么巨大,所以还是别抱希望了!春天来了,送给大家几幅春华一起期盼秋天的秋实吧!
网传2020年教师加工资甚至会“翻翻”,这个能实现吗?
这几年,关于教师加工资的呼声时不时窜出,掀起舆论导向,今年似乎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主要有两个大背景。
第一,从2014年开始,按惯例机关事业单位每两年会有一次政策性增资。2018年进行过一次调整,2020年适逢调整周期,因此不光教师,整个机关事业单位圈都在翘首以盼。
第二,今年是落实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工资的督导检查年。这个说法最初从2018年年初中央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一直未得到落实。2019年底,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再次予以了强调,并明确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将从2020年上半年开始对全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教师工资待遇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政策落实到位。对落实不到位的,将采取约谈、问责等多种方式督促整改。响应中央号召,2020年1月福建、浙江率先动作,其中福建约谈了3个执行不力的县区党政主官,杭州则直接用通过一系列评优奖励政策宣布,要率先实现教师平均工资收入高于公务员水平!
按照工作安排,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原计划在今年的1-3月份在全国开展督察,不料新冠疫情突袭打乱了节奏,使得工作一度停滞,所有人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抗疫上。现在疫情好转,社会的关切点开始回归,关于教师加薪增资的提议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特别是前段时间,某地曝出有老师因为奖金比公务员低三万元向省政府提出申诉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直接促使教师加薪呼声的发酵。
关于2020年教师加薪甚至“翻番”的传闻可能就来源于这两个大背景。那么,教师到底会不会工资翻番?
按照目前这个态势,教师加薪有很大可能。毕竟,有国务院这个督察在,以前不管各地重不重视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这个事情,在中央的督促下,肯定要做出动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适量的增资加薪可以想见。但想翻番,不太可能,也不现实。一来财政能力不允许,特别是受疫情影响,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地方别说加薪,可能下一步正常发工资都不能保证,更遑论给教师工资翻番。二来也容易引起矛盾,教师工资翻番了,公务员加不加,公务员和教师加了,企业加不加,由教师工资翻番造成的连锁反应可能直接引发社会问题,甚至通货膨胀,不利于当前局面的稳定。
由此可以推断,教师加薪或许会实现,但网传教师工资翻番100%不可能。
网传2020年教师加工资甚至会“翻翻”,这个能实现吗?
教师涨工资,年年在喊,却一直是镜花水月!年年在喊,以至于社会上都以为教师工资目前都已过万少的也要六七千,但是实际上当你说出你可怜的一点工资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你在骗他。
今年又在传教师工资要翻番,这实际上是针对前期国家,要对教师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标准的规定实施情况进行核查,所以又把教师涨工资的话题炒得火热。
教师工资为什么没能够涨起来的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 教师人数众多涨工资,各地财政负担较大。
- 教师工资大部分都是由当地财政负担,而很多句法,目前的情况都是财政资金紧张,缺口很大。
- 其三,各个地方绝对不可能给教师单独涨工资,如果给教师单独涨工资呢?那么其他的公务人员呢?他们肯定也会有意见,如果给所有人长财政压力较大,另外面物价自然也会跟着上涨。
- 其四,从目前的各地实际情况来看,有些地方教师工资可能处于较低的水平,对于大多数地方来说,工资水平处于当地的中等情况。
- 其五,教师职业,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来说,还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很多人都愿意去从事这个职业,也就说教师行业从来不缺人。不缺人,为什么要给你涨工资?
总之,作为各级政府来说,实际上都是不愿意给教师涨工资的,涨工资很大程度上都是我们一线老师的迫切希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