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谢谢邀请!“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实际上指的是明年2023年两个立春季节中间有个冬天,接下来风调雨顺,天公作美,老百姓有个丰收年!这个意思!也有一定道理!那咱们来分别说说:

其实“两春夹一冬,”是真实的情况,因为农历书和阳历书天数不同,农历每年360天,阳历每年365天,为了减小时间上的误差,阳历固定1、3、5、7、9、10、12、月为大月,4、6、8、11月为小月,2月为28天,农历为太阳公转的数据设有闰年闰月,这样导致了明年农历正月十一是立春季节,腊月二十二又是立春季节,而冬天又在两个春天中间,因此就有“两春夹一冬”这个说法!

“黄土变成金”,意思是说2023年立春早,天气变暖,所有农作物如麦子、油菜、葫豆、腕豆等提前返青,春风吹拂,万物复苏,早早摆脱寒冬的农作物,长势更加好,农民也有充足的时间去田间地头管理,所以就有了农民极为夸张的说法。黄土也能变成金子。

其实,完全是小题大作,现在这社会丰衣足食的年代,多一个月并不是饿汉子赶上闰月的年,而是可以多挣一个月工资补贴家中的生活,现在根本没有“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这种夸张说法,在优越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很多老百姓连庄稼也不种了,何来“黄土变成金”呢?这纯属无稽之谈!喜欢就关注我互相学习,欢迎留言,谢谢大家!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这说法比喻有点夸张,不要信以为真。其本意是想借助夸张的比喻说明在两春夹一冬的年月里,会风调雨顺,农耕会有好收成,田地作物金黄一片,黄土地也有好收成,变成金银财宝。

怎样才叫两春夹一冬,为何会两春夹一冬呢?这就要了解一点我国的历法常识了。我国现在不但通行公历,通行使用农历,及干支历。公历是从阳历改变而成,我们使用的农历实际是阴阳合力。农历的最大特征是使用了二十四节气,以节气时令来安排农时,做好农耕不误时。什么是阴历?阴历就是太阴历,以月亮运行规律特点而制定的纪时历法,体现月亮朔望圆缺盈亏的特点,以朔为月之初一,望为月中月圆。月亮朔望一次用时为29天半多,但日应计整,所以,阴历月大三十天,月小廿九天,一年会有七月大的,一年作十二月计,不是354天就是355天,阴历重在月,反映的是月的运行特点。

阳历就是太阳历,以太阳运行规律为特点而制定的纪时历法。就是以太阳回归年为主要依居而定出的历法。阳历重在反映了年的特点,体现春夏秋冬四季寒暑冷热的变化与交替。二十四节气就是以此为据而定的。太阳回归年用时需要约365天又四分一天,天计整就是平年365天,闰年366天,这样算来,阴历阳历年差不少于11天,要阴阳历同用,又不使差之太远,我国先人就想出了一个阴历设置闰月的折衷法,变成阴历闰月就会有十三个月,384天,并形成规律,19年7闰月。如此安排,阴阳历才不会差错很大。

两春夹一冬,春指立春,冬指冬天,冬季。二十四节气以立春为,大寒作结。因为阴历闰月的关系,便会出现“两春夹一冬的现象。即在阴历正月立了一次春,到了十二月又见立一次春,以阴历来叫双春年。但在阳历看是没有这种现象的,都是一年一春。在阴历中,只有逢闰月,且是闰二月起至十一月止才会有一年立两春,两春夹一冬这种现象,不是阴历闰月年是没有这现象的,阴历有双春年,也就会有无春年。无春年多在阴历闰月年上一年。如2019己亥年,就是无春年,2020庚子年,闰四月,正月十一日酉时立春,十二月廿二日亥时又立春,这就是一年立两春,两春夹一冬现象。19年7闰,也即19年中会有7次这种现象发生。这是为使阴历与阳历配而人为安排的,并非天意与自然规律特有显示。而人依据无春年,双春年来预测天时,预断农耕好坏,是不太合自然不太合科学的,所以不足信以为真。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对于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其实就是说一年里年头和年尾会各有一个立春节气,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冬天里会有立春和春分,两个节气之间会夹着一个残冬的老话说法。一般这类年份的冬天会是一个暖冬天气,就像老话“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的说法,可见暖冬机率会大一些,这样对于农业生产是非常有利的,往往就会是一个丰收的年份,故而“黄土变成金”了!下面就简单聊一下:

“两春夹一冬”其实就是双春年:例如2020年

对于一年之中会有两个立春节气的年份,也被称为“双春年”,是一种独特的现象,主要还是因为阳历和阴历之间的“阴差阳错”而导致的,就跟这个成语的意思一样,是偶然现象!

例如2017年和2020年就是“双春年”,也就是一年双春,由于这类现象也就会导致没有立春的年份,例如2016年、2019年、2021年、2024年以及2027年,而且往往对于这些没有立春的年份也会成为“寡妇年”的,因为“无春”就是说无法怀春,很容易成为寡妇的老话说法,所以是不适宜婚嫁的!

而对于双春年份来说,往往会出现在闰月年份,由于多出了一个月份,就会使得下一年的立春节气出现在本年的年尾上,故而才有了一年两个立春节气!不过,对于这个现象也只是现代确立大年初一为新年后才有的,而古代过新年是在立春那天,故而是不存在“双春年”的,所以说,对于一些无立春的“寡妇年”也是现代人的说法而已,不必当真!

双春年往往会赶上阳历的残冬,故而“黄土变成金”

对于阴历来说,往往就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而计时的历法,往往是不能看出四季的变化,而对于阳历来说,人们就可以根据日期明显得看出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

例如2020年闰四月,往往过完年头的立春节气后,因为这一年阴历会多一个月份,使得年尾腊月廿二(2021年2月3日)就是立春节气了,而2020年腊月三十的阳历日期则为2021年2月11日,也就是到了阳历冬天的末尾,即立春和春分之间的残冬了!

一般这时天气过完年就会特别暖和了,也就会感觉像是暖冬的样子,这样对于按照阴历节气播种作物的农民来说,就会认为天气暖有利于农业生产,会是一个丰收年份了!

以上仅为个人见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继续补充观点看法!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两春夹一冬,指的是一年有两个立春。最近的两春年是2017年。有人说两春夹一冬,指的是立春和春节中间夹一个冬天,那不是这个意思。

2017年立春在2月3日(正月初七),而2018年立春在2月4日(腊月十九),按照农历来说,一个立春在年头,另一个立春在年尾,正好符合两春夹一冬的说法。按照历法查询,上一个两春年在2014年,而下一个两春年则要等到2020年了。

民间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年份是两个立春把冬季日期夹在中间的话,这一年的农民收成会好的不得了,是大丰收之年。真的是这样吗?还真的不确定。比如已经过去的2017年,就不准了,甚至对有些地方的农民来说,还是欠收之年,有些地方涝灾严重,秋季花生几乎绝收。

因此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有待商榷。而另外一句说法“一年打两春,豆子贵如金”则多少有点道理。欠收嘛,物以稀为贵,肯定是贵如金了。嘴是两张皮,怎么如意怎么说。不过是农民寻求安慰的一种说辞。长期气象关系,不是说两春一春或者无春来决定的。大概率问题,谁也拿捏不准。

俗语只是劳动人民长期观察的经验总结。在概率上和统计上会有一定的走势规律,但还是不确定。春打六九头,只能说立春了就代表着天气开始转暖和了,那么两春之间的冬日可能会暖和。因此就有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的说法。这个话还是很准的,2017年的冬天就不算太冷,而且过去的还快。

站在科学的角度来说,立春不过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日,按照阳历来说的话就是2月份的某一天,前后不会错过两三天,这些都是历法的演变而已。但是因为我们常用阴历过节日,因此阳历和阴历中间就会有偏差很多时间。至于这一年有两春或者一春,和农作物收获与否关系不大。不过农村民间比较喜欢琢磨研究历法和农事之间的活动规律,也就总结出来了很多的俗语老话来,应该说是要尊重和学习的。

你还别说,有时候真的准。至于下一次的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准不准?等到2020年再说吧。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咱们农民靠种地为生,所以对于节气的变化是非常关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慢慢的发现了节气变化的规律,从中找到了一些对农民有用处的经验。今天咱们就来看看农村老一辈人常说的“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看看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

所谓的“两春夹一冬”其实就是一些老辈人说的“两春年”。什么是“两春”?指的是一年之中有两个立春的节气。大家肯定会纳闷,一年之中怎么会有两种节气呢?

其实这是因为时间的算法不同,大家都知道,咱们农村习惯于使用农历来计算日期,而二十四节气则是阳历算法的节气,所以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时间差。比如咱们说2017年立春为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2018年立春为2月4日,农历为腊月十九。按照阳历来算,这已经过了一年,而在农历来看,则还是在一年中,所以2017年就是一个“两春年”。

而之所以有“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这种说法,其实是因为“两春年”天气变暖的时间比较早,所以人们种地的时间就会提前,一年下来干活的时间就会增长,所以收入自然也会增加一些,不过“黄土变成金”这种说法终究是有些夸张。

骏景——殷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在一年中有两个立春,也就是在年初的时候立春,腊月的时候还有个立春,这样就是两春夹一冬了,而这样的年份粮食会大丰收。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

一般一年只有一个立春,但是在有些年份会出现两个立春,这样来年就没有立春了,而这样的年份也被称之为寡妇年。

在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都是根据阴阳历来记事,并且安排农事活动的,而之所以有些年份会出现两个立春,而有些年份一个立春也没有,那是因为阳历和阴历之间的"阴差阳错"而造成的。

农民朋友应该到很清楚,那就是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规律来指定的,其公转一周也就是一年,然后再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共计365天。而阴历则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规律而制定的,古人规定了月球围绕地球转一周是一个月,而一年也是12个月。但是这12个阴历月并不是365天,而是354天。如此一来,阴历和阳历之间就会存在偏差。而古人是十分聪明的,为了解决这个时差问题,就想出了增设闰月的办法。

在过去一直有着“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意思是说在19年中会有7个闰月。如此一来在农历的闰年就要比365天多19天,而立春节又基本上是在每个阳历年的2月4日左右,于是也就出现了24节气中的立春,可能出现在上一年的腊月,或者是下一年的正月,因而也就导致了“两春夹一冬”的现象。那这样对于农作物是否真的有影响呢?

这个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但是并不是太多。因为一年有两个立春,那时间会长一些,而这样的年份要干的活也多一些,并且气温会相对暖和一些,所以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是很有利的,于是也就有了“黄土变成金”的说法。

不过,并不是说一年出现两个立春就会大丰收了,其深层次的含义鼓励农民要好好耕种,有付出一定会有收获,同时这也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