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孙子亲,还是外孙亲?
题主这个问题问得好!我觉得自从盘古开天辟地都是孙子亲,外孙始终是外人,虽然姥姥姥爷嘴上说:“都是孙子一样的爱。”但实际上还是有区别的。
并不是外婆外公不疼爱外孙,而是舅舅舅妈在里面作怪,有一些舅妈非常反感小孩子回娘家,而孩子也会在无形中被差别对待,当孩子感觉别人不喜欢自己,自觉不愿意和舅舅舅妈相处,因此,去外公、外婆家越来越少,自然而然,姥姥姥爷跟自家的孙子呆在一起时间久一点,当然跟孙子亲一点。
在传统思想中,当出性出嫁以后,组建新家庭,和自己父母断了联系,各自成为一家人。外孙始终是外性,我的岳父岳母就是例子,无论他儿子、孙子再怎么有出息,他们总是想着我的。所以一句话,自己的亲孙子比外孙亲。谢谢大家!
你觉得孙子亲,还是外孙亲?
外孙和孙子那个亲?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我亲眼看到的一个故事。我己前有家邻居,一对己退休的老夫妻。老爷子姓丁,儿女皆以成家有了孩子。儿子和女儿都是双职工,都把名自的孩子送到老俩口那,由于两个孩子却是男孩,并且年级相仿都由老俩口带着。在俩孩子五,六岁时,丁老汉带孙子和外孙去澡堂子洗澡。其间,有老兄弟们说:外孙是姥娘家的狗,吃完抬起屁股就走。对外孙再亲也没有用,还是孙子跟爷爷奶奶亲。丁老汉不同意几个老哥们的说法,和他们据理力争,直抬杠抬的脸红脖子粗说:孙子和外孙从小都是我一手带大的,从来不偏不向,一视同仁,俩个孩子都和我一样亲。有人给他出主意:不如你装死,看看俩娃的反应。人老了和小孩一样可爱,丁老汉竞然真的装死。孙子急得哇哇大哭,求大伙赶紧救他爷爷。而外孙格外冷静,根没事人一样看着眼前的一切。有好挑事的老汉上前问丁老汉的外孙:你姥爷死了,你啥不哭哩?外孙不慌不忙地答道:他爷死了,他当然哭了。俺爷又没死,我有啥好哭哩。丁老汉再也装不下去了,起身叹道:看来还是老话说的对呀!外孙到底指望不上。将来不会动了,还得指望亲孙子呀!
你觉得孙子亲,还是外孙亲?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一点即孙子和外孙的关系。也就是儿子的儿子为孙子,女儿的儿子为外孙。当然不管是孙子和外孙都是夫妻二人,爱情的结晶。从生理上讲,孙子和儿子的DNA是必须一样的。实话实说我对孙子和外孙是有侧重的,我特别喜欢我的孙子,因为孙子是我儿子的孩子。当然我的孙子对我这个爷爷也特别亲近。我说一个例子:我孙子小的时候经常住在姥姥家,他姥姥对外孙也特别好,在孙子五岁时他妈妈带他回家,他姥姥问他:大外孙啊什么时候再来啊?出乎所有的意料孙子回了一句:外孙是狗,吃完就走!当时把他姥姥,和他妈妈都气笑了,这孩子怎么这样呢?今年过年时我给孙子包了一个两千元的压岁红包,饭后我就睡了,但我孙子他没有睡,他和他爸爸要一千元钱,孙子把这一千元钱,偷偷地放进了我的上衣口袋里。待我回去的时候,儿子打电话告诉我:爸爸:你的衣服兜里有一千元钱,是你孙子给你的。我当时惊呆了,我的孙子怎么会这么懂事呢?我被我的孙子感动的热泪盈眶。我感觉还是孙子更亲。
你觉得孙子亲,还是外孙亲?
发小妈妈难产去世,在外公家长大,也姓外公的姓,叫张勇。大学毕业回高中任教,同事都叫他黄勇,学生喊他黄老师,因为他爸姓黄。
村里人都叫他小勇,他妈妈生他时难产去世,他爸再娶,外婆心疼他怕他跟后妈日子难过,从小就接来养着,虽然他爸也偶尔来看,为他所做实在有限,因为他爸后来娶的老婆又生了三个孩子,经济实在一般。
他外婆家和我邻居,我们从小一起玩,他舅舅是我们小学老师,他舅舅舅妈都是好人,和他外婆家并没有分家。他从小学习方面都被舅舅管得很严格,我们放学在外面玩到很晚才回家,他不敢,玩一会就急着回家写作业,怕他舅舅骂他。
我们从小都觉得他是他舅舅家的孩子,虽然知道他有爸爸,偶尔他爸来看他。
后来我们升初中的时候,他舅舅也刚好调到了初中当老师,我们都住几十人一间宿舍大通铺,下雨还漏雨,一餐打两个馒头夹点从家里带的咸菜。他和舅舅一起住单人房,他舅舅自己开小灶,我特别羡慕他的生活。
直到高中毕业,他一直在舅舅外婆家生活,连寒暑假都好少回他爸家。
在所有认识他的人来看,他都算是他舅舅张老师家的孩子。但有一次他和别人的同学聊天,聊起姓氏,他和别人说,他本姓黄,他姓张是姓舅舅的姓。在他看来,他爸的姓是他本来该姓的姓。
他高中毕业读了师范,回到我们高中任教,一次我和几个同学去学校找他玩,进学校打听张勇老师在哪里住,学生一脸懵,问了好几个学生才打听到,有知道他底细的学生:“哦你是说黄勇老师,他住在教学楼后面宿舍几号几号。”
他从小在我们村里长大,我们都觉得他算是我们村的人了,他的户口也上在我们那里,后来考上大学,也顶着外公的姓氏上的大学,直到现在,他的档案里也是他外公的姓,但他却在单位里让人以他爸的姓氏称呼他。
而且他成年后,也很少回我们村里长住,即使假期回他舅舅家小住,在过节前必定回自己家。包括后来他外公外婆去世后,清明之类他也从来没有回来上过坟,而他舅舅的孩子,在外省工作,清明还专门回家祭祖。
他婚后生的孩子直接姓了他爸那边的姓,黄姓。他在我们村长大,一年还会回来小住几次,陪他舅舅舅妈,他的孩子长大以后,和我们村估计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吧。
他还是很孝顺舅舅舅妈的,并不是很没良心的那种人,他平时周末也会偶尔回我们村给舅舅舅妈买礼物,陪伴什么做得都挺好。只是从他心里,他更加认同自己爸爸那边才是真正的家。爸爸的姓氏才是刻在他骨子里的姓氏。哪怕他背着外公的姓氏一辈子,他心里,是姓他爸的姓氏的。
如我同学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不管在外婆家住了多久,外公外婆一家人多么疼爱,孩子的心里,他的根在他爷爷家。虽然如今社会,男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也有一小部分家庭会让孩子随妈妈的姓氏,但在绝大数人男人心里,自己的根在爸爸那里。
我们老家有句俗话:“外孙是姥姥家的狗,吃饱就走。”还有一句“姥姥疼外孙女,只落一指!”前一句话不用说,是指外孙吃饱就溜,啥也指不着。后一句,是指的外孙女,不管姥姥再疼爱也是白疼,大不了以后遇到外婆的坟头远远地指一下:“喏,那是我外婆的坟!”
相比外孙外孙女的指不住,相反,孙子孙女都是给爷爷奶奶扫墓上坟的主力军。尤其是孙子,只要不是工作特别远,逢清明一般都尽量赶回家祭祖上坟,祖祖辈辈,哪怕若干代以后,已经记不清几代以上的名字,依然会在祭祖时摆上列祖列宗的牌位!
外孙就算是个别很孝顺的自己这一代会给外祖父母辈上坟,再下一代,谁还来认这个不同姓氏的外祖宗呢?
这是普通人的一生,一旦成了名人,留名青史的那种大人物,那么就会光宗耀祖,连他的家乡都会跟着荣耀,相比起来,大人物的外婆外公家能沾上多大荣誉呢?有多少地方会为自己家乡的外孙子出了什么大人物而觉得荣耀呢?
对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外孙的作用完全无法和孙子相提并论。也难怪很多老人即使和儿媳妇矛盾重重,依然格外疼爱孙子。女儿再孝顺有加,疼外孙还是不如疼孙子。
所以,很多人说孙子外孙一个样,很多女儿也常常为自己父母更疼爱孙子而不满,其实仔细想想,老人疼自家孙子,理所应当,对外孙,固然也是疼爱的,血缘使然,但外孙要是和亲孙子比起来,还是孙子更重要!
你觉得孙子亲,还是外孙亲?
我公婆有两个孙子和一个外孙,在他们身上我彻底看出了孙子和外孙的区别,别听他们平时说都喜欢,其实到实际中那差别还真不是一般的大。
我公婆都是公务员退休,身体好家境条件也比较优越衣食不愁,还经常资助几个儿女。老公弟兄姊妹四个,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两个大伯哥家都有一个儿子,小姑姐家有一儿一女,我家一个闺女。逢年过节大家都去公婆那里聚一聚,特别的热闹。
公婆对于家里的孙子和外孙子还有外孙女和孙女,平时看起来都喜欢。不管哪个去了都开心的抱一抱,给买点好吃的。但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对于外孙子和孙子,他们心里还是有轻有重的。当初两个孙子出生时,公婆都给了一万元喜钱,外孙子出生时却给了五千快。而且有一次老公还在无意间得知,自从公婆的两个孙子出生后,他们就悄悄给办了保险,还每个月给存一些钱。但外孙子和孙女、外孙女就没这些福利喽!
那年春节,大家还是不约而同聚在公婆家里。几个小朋友在玩耍时发生了争吵,大伯哥家的儿子被小姑姐家的儿子给打哭了。公婆心疼的抱着哄了半天,外孙子委屈的说哥哥先打自己的。公婆不仅没有安慰小外孙,还说快回家找你爷爷去吧。当时小姑姐的脸上就不好看了,嘟囔着说公婆就知道心疼自己的孙子,把外孙子当外人。公公却一本正经的说,外孙子就是姓别人家的姓,不就是别人家的嘛!
现在大伯哥家的两个儿子都上中学了。每当放暑假寒假,还是基本都待在爷爷奶奶家,这是多年的习惯了。公婆说现在年纪大了,越来越怕寂寞,整天盼着两个孙子放假去他们那里,还天天变着法的给做好吃的。要是外孙子或孙女去了,没住两天就往家里赶,说孩子多太吵了心脏都不舒服了……
所以现在除了节假日,小姑姐基本不带孩子去公婆家,我们也是一样。现在除了两个孙子跟公婆格外的亲,其他晚辈见面还会有一些拘束。虽然公婆比较溺爱孙子多一些,但平时也经常给外孙子和孙女花钱,买衣服、书籍、玩具也都不含糊。我觉得老人有一定的传统思想,更看重孙子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孙子亲还是外孙子亲,主要还得看是否经常在一起,近了自然感情就会更深一些,反之就会显得不亲比较陌生了。
你觉得孙子亲,还是外孙亲?
外孙肯定比孙子亲,这是我结婚13年,终于明白的一件事。
别人家我不知道,就说我家吧我家两个孩子大的12岁,小的2岁多快3岁了,从出生到现在婆婆没有带过他们一天,而且两个孩子从小到大爷爷奶奶也没有给他们买过任何一件衣服,哪怕是一双袜子。
包括我两个孩子出生,可能别的家庭爷爷奶奶都会给个红包表示一下心意,可是我家两个孩子爷爷奶奶一分钱都没有给,而且两个孩子办满月酒的钱也都是我们自己出,像两个孩子那么大了,每年过生日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给过钱,或者是给孩子买个蛋糕之类的,反而每次都是等我两个孩子过完生日以后,他们说,哎呦,忘记了,忘记了 。
但是他们对待外孙可就不一样了,婆婆有两个女儿他们的婆家离我家都不远,最多也就20分钟左右的路程 ,可以说婆婆大女儿两个孩子,小女儿两个孩子,从小都是跟着婆婆和公公长大的 。
而且婆婆这四个外孙出生,她每个都给了一大笔钱,还给买衣服,车子,银手镯各种孩子用品等等,我家里孩子的生日,公婆从来不记得,可是四个外孙的生日他们就记得门清,每年都是提前好几天就为外孙准备生日礼物 。
前年婆婆小女儿生二胎,按我们这边的习俗女儿生二胎做外婆的稍微给个红包就行了,可是我婆婆一下给了18000块钱,当时她手里只有9000多块钱,都不到1万,剩下的那将近1万块钱,要是找我老公要的,想想我家生两个孩子她一分钱都不出,还说她没钱 给我们。
就因为婆婆在对待孙子和外孙方面太过偏心外孙,导致我也对她有不少的意见,可是心想着那是她的权利,她爱对谁好就对谁好我管不着,但是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很是恼火。
那是刚放过暑假没两天的时候,婆婆打电话给我老公要两千块钱 ,原因是我大姑姐家女儿高考过了想去外地旅游,婆婆为了表示心意想给外甥女一笔钱,因为她的微信不能转账所以就让我老公转给她外甥女,这件事如果放在以前我肯定不会过问,但是那天我却阻止老公给她外甥女转钱。
婆婆有四个外孙,每当这几个孩子过生日,或者是有节假日干什么的,婆婆都会让我老公转钱给她两个女儿 ,转钱之前婆婆都会给我老公说让他帮忙转一下,等转过以后她会给我们现金的,然而每次到最后婆婆也没有给我们钱 ,所以就等于说她四个外孙,每次花的钱都是我和老公出的。
以前我家没生二胎的时候,就一个孩子感觉压力也没那么大,可是这两年从生了二宝以后家里突然多了很多开销 ,而且这两年公婆随着岁数增加,两个人身上经常出毛病 ,一年到头两人经常往医院跑,包括去年公公住院做了大手术,花几万块钱都是我和老公出的,婆婆不让她两个女儿出钱我们也没办法,所以这两年我家的经济真的很紧张 ,今年婆婆只有再让我老公给她外孙转钱,我都会出面阻止。
就像前几天大姑姐闺女考上大学,我和小姑子每人给了1000块钱,然后我又替婆婆出了1500给大姑姐发过去以后 ,婆婆竟然把我骂了一顿嫌我给她外甥女的钱少了,竟然想让我再出5000块钱给她外甥女买个电脑,我实在不明白这种老人怎么想的,自己的孙子孙女就在她身边,一分钱从来不舍得为他们花 ,反而是毫无底线的给外孙,外孙女花钱一点也不心疼。
婆婆从来不关心我家两个孩子,不舍得给他们花钱就算了,还不让我给两个孩子花钱,我家二宝不到一岁的时候,就让我给她戒掉奶粉不让给孩子喝,还说孩子只要能正常的吃饭菜就行了,喝奶粉干什么又浪费钱 ,可是她小女儿家的外孙女都三岁多了还喝着奶粉,但是婆婆的说法又不一样了,她说孩子还是喝奶粉好营养全面 ,看看吧,在对待两个孩子喝奶粉这件事上,孙子和外孙的说法就不一样 。
前段时间我腰疼腿又摔到了腿,医生建议我在床上休养一个月可是二宝就没人带了,我和老公便打电话想让婆婆帮我们带一段时间孩子最多也就一个月,可是婆婆在电话里说她难受,头晕,她腿疼,而且颈椎病也犯了,总之她一大堆毛病反正就是不能给我看孩子。
没想到过了几天后,我们回婆家时却发现小姑子家两个女儿都让婆婆带着呢,因为小姑子去外地学习了,这时候婆婆也不腰疼了,颈椎不疼了。
婆婆疼四个外孙在我们村里是出了名的 ,有些邻居经常也会当着我的面问婆婆说你怎么那么疼几个外孙看着比孙子还要亲?
这时我婆婆就会把外孙搂在怀里,还亲着她的脸颊说 ,我肯定要疼这几个孩子了,他们是我女儿生的,这是我女儿的孩子,我肯定要好好的疼她们了 。
呵呵,每当听婆婆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就想笑,感情外孙是你亲闺女生出来的,孙子难道就不是你儿子生的吗 ?
就因为婆婆太疼几个外孙了,现在我儿子也发现了这种状况,所以也不怎么跟奶奶亲,这时候婆婆就会怪我不会教育孩子,说孩子不给她亲了,每当这时候我都会反驳她说如果你能把孙子和外孙一视同仁的对待,你亲孙子也不会用这种态度对你。
有老话说的好,外孙就是姥姥家的一条狗,吃完就想走,婆婆的四个外孙真实的验证了这句话,婆婆拿命对他们好可是几个孩子却一点也不给我婆婆亲, 他们几个小的时候经常在我婆家一住都是好多天,现在几个孩子慢慢长大后很少在我婆家住了,而且今年刚过了春节的时候,婆婆因为身体不舒服住了几天院可是几个外孙都不愿意来医院看望她,婆婆在电话里给几个外孙说想他们了,希望他们能来医院看看 ,没想到最大的那个外孙居然在电话里对婆婆说她要在家陪奶奶呢 。
看看吧,你拿命对人家好,结果人家还不给你亲,也不知道我婆婆这么做究竟图什么?所以现在几个外孙渐渐的和我婆婆有点疏远了,可是婆婆照样拿热脸贴人家冷屁股,每隔几天就会给他们视频打电话说想他们了,而且还问他们有没有钱花,如果没有就让我老公给他们转过去 。
别的家庭我不知道什么情况 ,反正我家就是这样孙子永远没有外孙亲 ,就像我婆婆常说的那句话: “外孙亲,外孙亲,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