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佘太君是怎么死的?
杨门女将的故事流传不休,却只有一个人是真的,名字还被叫错。这个人就是佘老太君,佘赛花。
杨门女将人数虽然众多,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只有佘太君。正确来说,佘太君不姓佘,而是折,出身于云中折家。
历史上的佘太君说起杨家将几乎是家喻户晓,折家军知道的恐怕就少了。
抛开演义小说,杨家真正的名将只有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杨家三代征伐外敌确实是值得称颂的,只是要论功绩,却是比不上折家军的。
折家军虽然名气不如杨家,却是真正的名将家族。折家数百年世居府州,父子兄弟相传,从五代起就防御北方,有折从阮,折德扆、折德愿,折御勋、折御卿,折惟正、折惟昌、折惟忠,折继世、折继祖、折继闵,折克行,折可适、折可求、折可存等,折彦野、折彦质、折彦文等数代名将,两百年间镇守西北边陲,征战沙场,碧血染黄沙。后人称赞折家勋业彪炳史册,旧绝千古。
佘太君就是折德扆的女儿,也正是杨家将杨业的妻子。佘太君934年出生,949年与杨业成婚,1010年去世,活了七十七岁。人活七十古来稀,佘太君七十七岁也算高寿了,属于正常去世。
佘太君出身于名将家族,也是文武双全,善于骑射。但是,在历史上佘太君却并没有出战过,在史书上记载也较少。不过根据《杨氏族谱》中的记载,对佘太君评价很高。
值得一提的是,杨家的七郎八虎虽然是虚构的,不过杨业和佘太君却真实有七个儿子。按照宋史记载,雍熙北伐时,杨业绝食而死,战死的还有儿子杨延玉。等杨业死后,他的儿子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彬都受到了封赏,最有名的就是杨延朗,也就是杨延昭。
演义评书中的佘太君杨家将有着九代的故事,从五代的火山王杨衮开始,一直到杨满堂结束。佘老太君一直贯穿了杨家将的九代故事,是唯一一个见证了杨家将全部故事的人,活了一整个北宋。
杨家将第一代是火山王杨衮,他的儿子就是第二代的杨继业。杨衮和佘赛花的父亲佘表本就是好友,早就为杨继业和佘赛花定下儿女亲家,后来杨继业在七星庙和佘赛花又再相逢,姻缘早定。
佘赛花的武艺也是很强,只是自从嫁给杨继业后就一直守着家。在这期间,杨家有了七郎八虎和八姐、九妹几个孩子,杨家将达到鼎盛时期。血战金沙滩一战后,杨家将又大肆凋零,只有杨六郎一人返家。经杨六郎告御状,呼延丕显下边关,寇准夜审潘仁美,终于审明了潘仁美的罪状。只是,皇帝不忍心处罚他的老丈人,就封佘太君为无佞侯长寿星,没砍她的刀、斩她的剑,另赐一根龙头拐杖,上殿不参君、下殿不辞王,三六九大朝前来见驾,乐意来就来,不乐意来就在家纳福,俸银照旧。另外皇帝又拨银两在天波府门前修上马牌坊、下马牌坊、立闹龙匾一块,文官路过下轿,武将路过下马,就是皇帝、八王、娘娘路过门前,也得走上七步,方可上车辇。
只是,这又怎能弥补杨家的苦难呢。老令公撞死,七郎被连射一百单八箭,佘太君差点没痛死。后来,经寇准设计,六郎才带人在黑松林手刃了潘家父子。在其后,杨六郎镇守边关,在大破天门阵时,佘太君也曾前往边关。
杨六郎去世后,杨家将换成了杨宗保。当时宋辽已经议和,杨宗保镇守西夏边境。在杨宗保五十大寿的时候,天波府摆宴庆祝,却不料孟怀源、焦廷贵带来了杨宗保战死的噩耗。顿时,泪水模糊了老太君的双眼,寿堂变成了灵堂,杨门女将义愤填膺,百岁的老太君带领十二寡妇征西,大破西夏。
杨宗保是第四代英雄,其后又经杨文广、杨怀玉、杨士瀚三代。在这期间佘太君都是贯穿其中的重要人物,直到第八代杨金豹的时候。当时正值宋哲宗时期,佘太君一百五十大寿的时候,太子赵佶在天波府调戏杨彩凤,被王兰英打了一顿后,又恶人先告状,致使王兰英差点被斩首。王兰英被杨家家将就走后,宋哲宗下令海捕王兰英,罚杨家三年俸禄,摘除御赐牌匾。这些事让老太君对宋朝彻底失望了,带着满家老少回了西宁老家。只是回家的路途并不顺利,幸亏杨金豹下山才救了杨家。此后,佘老太君回了西宁老家,杨金豹却被八王留在了边关。
宋徽宗时期,杨家第九代杨满堂出世。这一代的杨家将又帮宋朝夺回了雁门关,再立大功。
大军凯旋还朝之时,宋徽宗亲自带文武百官往天波府迎接杨满堂。佘太君看着凯旋而回的杨满堂,走出天波府大笑道“好,好呀,杨家又出了一代英雄!” 杨满堂赶紧跪拜,宋徽宗也下了龙辇,亲自去给老太君送龙拐。皇帝双手奉承拐杖,这是多大的荣耀,只是老太君动也不动。杨满堂感觉不对劲,忙上前查看,却大吃了一惊,嘶声喊道:“老人家弃世而去了!” 原来,一百七十岁的老太君又喜又叹,已经去世了。
至此,杨家将九代英雄传奇结束!
这是演义评书中的佘太君。清代还有本白话长篇侠义公案小说《海公小红袍》,讲述的是明朝海瑞的故事,这其中还有佘太君的出现,这只因佘太君等杨门女将服用了梨山老母所赠的丹药,得以长生。
杨家将的佘太君是怎么死的?
经过戏曲和演义的代代相传,佘太君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佘太君,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是真的带着一帮杨门女将出征过吗?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佘太君剧照)
佘太君原姓“折”,名赛花,是山西大同人,生于名将之家。
折赛花从小耳濡目染,不爱红妆爱武妆,喜好舞枪弄棒,研习兵法,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同时,她还曾帮助父兄练兵布阵,镇守边关,颇有章法。
949年,折赛花嫁给了北汉的节度使杨业。
由于嫁为人妇,不便随杨业镇守边关,她便常在府上操练男女仆人,随时为戍边御侵做准备。
治军打仗颇有威名的杨业,于979年归宋后,在抗辽战争中,屡获奇功。因此声外在外,这让宋朝的将领颇为妒忌,屡在宋太宗面前诽谤他。
986年,杨业奉命北伐辽国,由于潘美误听驸马王侁所言,导致兵不能控,最终大败而归。而杨业却在激战中不幸殉国。
当时,潘美和王侁担心会受到惩罚,便把战败的原因,都推到杨业身上。
折赛花得知后,愤然上疏,将杨业战死的过程陈述给宋太宗知晓。
这才让王侁被革职流放,潘美也官降三级,而杨业的冤屈终于得到昭雪。
(杨家将剧照)
戏曲故事中,杨继业和佘太君有七郎八虎。不过,真实历史上,杨业和折赛花究竟有几个儿子,并不确定。《宋史》记载:“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
这样看来,他们似乎有六个儿子,长子为崇仪副使,次子为殿直延浦,三子为供奉官,剩下的三个儿子都是殿直。
关于折太君(折赛花)为什么又叫佘太君,据说在折太君送儿孙们上战场的时候,想到“折”姓不吉利,为了能保他们福禄有余,便把姓改为“佘”,以期舍了自己保全儿孙之意。但遗憾的是刀枪无眼,杨家祖孙三代个个征伐疆场,都为国捐躯,真是“一门忠烈”。
当然了,这个说法也大都来自于戏曲,并没有历史记载。
(佘太君挂帅)
关于折太君最终的结局,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奸臣所害。早在折太君17岁时,便奉命抵抗辽国。据说她连胜18场战役,打得辽兵闻其名便四散溃逃。
辽国萧太后暗中买通奸臣王钦若,在折太君酒中下毒。
折太君没有防备,饮下毒酒而死。
后来包拯知道后,由于他日审阳案,夜审阴案,于是又给她加了999月阳寿,这才让折太君起死回生,又活了999个月才死。
二、寿终正寝。据《弘农杨氏族史》记载,折太君生于934年,于949年和杨业成婚,卒于1014年,卒年80岁。
三、百岁挂帅。还有一种说法是,折太君并不是活到80岁,而是活到100岁。当时,辽国入侵,但杨家子孙大都凋零。折太君没办法,于是上疏宋仁宗,要亲自挂帅杀敌平寇,这一请求并得到宋仁宗的同意。于是,折太君书写了百岁挂帅的神话。
以上三种说法,第一种和第三种显然都不靠谱,什么包拯续阳寿之类的话,当然不可信。而一个人百岁还能出征,在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说,无非是对北宋“重文抑武”的做法,以及对北宋外战屡败的现实,所表达的一种民间情绪而已。
《弘农杨氏族史》上的记载,似乎也有些问题。因为古人似乎从来不记女人的生平事迹。不过,考虑到折赛花身份的特殊性,特意把她记载下来,也是说得过去的。
(参考史料:《宋史》《弘农杨氏族史》)
杨家将的佘太君是怎么死的?
至于历史上是真的有没有佘太君这个人,我们先看完这个故事再说。
据说佘太君17岁的时候就奉命出征,连胜18阵,辽军被吓得狼狈而逃,佘太君趁机追赶,然而却被自己军中的奸细所骗,说皇帝赐酒,为咱们庆功,佘太君并没有防备,于是喝下了这杯毒酒,毒发之后想要杀了奸细,结果反被奸细一刀刺入腹中,随后自己的首级也被割下,最后扔到了黄河。
未曾想佘太君的首级先是漂流到开封,然后逆流而上,漂进了皇宫,之后被打捞起来,皇帝命包公彻查,包公一看,这已经死无对证,只能在夜间前往地府,找到佘太君,听完佘太君的冤屈之后,决定向阎王借999日给佘太君,让她回阳间复仇。
之后包公找到佘太君的尸体,将首级和尸体缝好,结果当真起死回生了,连疤痕都没有,之后杀了奸细,大败辽军,但是佘太君的日子快用完了,于是准备在家中等死,结果到了期限,佘太君仍然没有去世。这是包公告知,说佘太君还要生七郎八虎,自己偷偷在生死簿上将999日改成了999月。
果不其然,佘太君在于杨继业结婚之后生下7个儿子2个女儿,全都为大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在战争过程中,佘太君一直以白发人送黑发人,儿子和丈夫都为国捐躯,之后自己挂帅西征,大败西夏,回归途中,竟然发现自己越来越年轻,回到了十七八岁的容貌,佘太君快马加鞭想要赶回麟州老家,行至太平川时,战马突然一声悲鸣,佘太君被摔了下来,一时间浑身是血,肚子也裂开了,然后身体一歪便身首异处,原来是佘太君寿命已到,回到了最开始被杀时的状态。
就在这时,一直金翅大鹰叼走了佘太君的首级,飞到了杨家祠堂,将佘太君首级放在神案上,原来佘太君直到自己寿命已到,想要快马加鞭赶回去看看老家,结果却死在途中,佛祖见了之后,为了满足她的心愿,遂派金翅大鹏鸟将她首级带回。
那么历史上真的有佘太君这个人吗?很显然这个是后人为了纪念佘太君杜撰的,其实正史里佘太君这个人存在还是不存在,并没有详细记载,但是根据《宋会要辑稿》中的记载,里面有个叫折太君的人,她的事迹和佘太君极为相似,只不过折太君是丰州刺史王承美的夫人,而这个折夫人经常帮助丈夫出谋划策,屡建奇功,公元982年,夫妇二人大败契丹军队,驻守丰州城35年从未有失,宋真宗还亲自赏赐了折夫人,而这个折夫人在历史上活了75岁。
所以说佘太君的原型很可能是取自折夫人,既然没有佘太君这个人,那自然是不知道她是如何去世的,只能通过后世文人杜撰而成。
【感谢关注、评论、点赞】
杨家将的佘太君是怎么死的?
真实历史上,佘太君是不存在的,其原型应该是杨业的夫人折氏,而折氏的娘家是五代宋初颇有实力的割据势力——陕西府谷折家将。
唐末五代,中央势力衰微,地方藩镇割据,西北地区也是群雄割据,在众多大则连郡,小则占县的局势下,陕西府州(今陕西府谷县)一带也有一家割据势力——折(音同佘)氏。
折氏发迹是从折从阮开始,折从阮本是羌族折掘氏后裔,父亲折嗣伦曾任麟州(今陕西神木)刺史,奠定了折氏发迹的基础。
折从阮一开始效力于后唐庄宗李存勖,后被任命为府州刺史,从此世代镇守府州,无论是后唐还是后晋,后汉还是后周,折从阮一直镇守府州,从团练史干到刺史,再干到节度使,到后周初年已经担任宣义、保义、静难三镇节度使,加官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封郑国公。
可以说,折从阮是折氏的奠基者和创始人。
折从阮死后,其子折德扆继承乃父事业,继续镇守府州一带。
这个时候的折氏俨然已经成为府州一带的“土皇帝”,无论哪个朝代对折氏都是拉拢有加,而折氏也一直对中原正统政权表示效忠——这也是折氏历经五代屹立不倒的秘诀——加上跟契丹作战时也毫不手软,成为中原政权控扼西北的咽喉所在,几乎无人可以替代。
折德扆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就是大名鼎鼎的佘太君原型,嫁给杨业,就是大名鼎鼎的第一代杨家将——杨令公原型。杨业原籍就是麟州(今陕西神木),属于折氏管辖范围,杨业所在的杨家河折氏有着很深的渊源,所以折德扆的女儿折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就嫁给了北汉名将杨业为妻。
折氏出身将门世家,而杨业也是将门世家,且世代与契丹为敌,颇有共同语言。折氏嫁给杨业后,相夫教子,辅佐丈夫,教育出杨延昭、杨延玉等征战沙场的热血男儿,为“杨家将”的美名远扬做出突出贡献(杨家将虽是演义虚构,但杨家三代为将,确为属实)。
演义小说中佘太君的形象既有正史中杨业妻子折氏的影子,也有正史中宋初丰州刺史王承美的夫人折氏的影子,据正式记载,后者很有谋略,辅助王承美屡立战功,活跃在宋太宗、真宗年间,老太太一直活到宋仁宗年间,宋仁宗还曾召她入朝问政。
不过,据清代兵部尚书毕沅(曾编著《续资治通鉴》,记载宋太祖至元顺帝间411年历史)记载:杨业的妻子折氏(折德扆之女)就是民间传说的佘太君,至于“佘”姓很可能是后来说书人口口相传,以讹传讹,用了同音字所致。同时,按照毕沅《吴中金石记折克行碑 》记载,佘太君出生于934年,1010年病逝,享年66岁,当时已经是高寿而终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杨家将的佘太君是怎么死的?
《杨家将》中,真实的人物有三,杨业、佘太君,杨延昭。佘太君是自然病死的,活了76岁,她生于934年,薨于1010年。文学以及影剧上流传的全都是她的传奇。其胆识与梁红玉不差上下,但名气上比梁红玉大多了,难道因为她是党项人的原因吗?福垊告诉您的是,其实她不姓佘,也不叫太君。
不姓佘又姓什么呢?不叫太君叫什么呢?前面说了,佘太君是党项人,就是跟李元昊、李自成是一个民族的。原姓折(she),乃匈奴折兰王贵胄,故而匈奴时为折兰氏,演化到鲜卑族改为折娄氏,五代为党项族的折掘氏。她出身于抗击西夏、契丹的折家军,其父折德扆(yi)、其弟折御卿皆为名将。折家军的她嫁给了的杨家将的创始人杨业。这可是典型的门当户对,高富帅迎娶白富美!那问题来了,是谁而又为什么把她的姓改成佘了呢?福垊以为应该是宣扬他们事迹的民间说书和创作者以讹传讹的结果。您想啊,第一“佘”姓比“折”姓常见;第二“折”本来念“zhe”,自然就会以讹传讹。
众所周知太君是她的封号,她原名是折赛花。一提太君,我们总能想到影视剧里沦陷区汉奸和民众叫日本人太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啊,汉奸和沦陷区的百姓,他们要么不懂日语要么对日语似懂非懂。他们经常听到日本下级称呼上级“太君、太君“也就叫所有的日本太君了。其实日本人下级称呼上级的词是大人,但日语发音却”泰金(たいじん)“,也就误传为”太君“了。在唐宋时期,六品以上的官员其妻为封号,比如诰命夫人;其母亲也有封号,也就是邑号了。诸如国太夫人、郡太夫人、郡太君、县太君等。由此可见则以杨六郎(其实是杨业长子)杨延昭而封其折赛花的。那么折赛花是什么太君呢?根据杨业、杨延昭的职务,福垊认为应该为郡太君。
那么折太君是怎么去世的呢?关于折太君的年龄,根据历史记载为76岁。而民间传说都是一百多岁,有的还牵扯上了包青天。其实折太君去世时,包拯还只是个孩子,那时才11岁。历史上对于折太君怎么去世的并没有记载。在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宋代能活到76岁,也就说明她是善终的。另外,福垊大胆地认为,折太君一家虽然尚武,但折太君真正上疆场打仗的事应该是后人的想象。这也是折太君在历史的记载不足梁红玉多的根本原因所在。
杨家将的佘太君是怎么死的?
这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能文能武,培育了杨家满门忠烈,在抗击辽金的战斗中,居功至伟,被世人所称颂。对于佘太君的死因,有着几个不同的版本,充满着传奇色彩。
佘太君又名佘赛花,她原来并不姓“佘”,而是姓“折”。后唐清泰年间(934年)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兄是爱国将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她自小就喜欢习武,练就了一身好武艺,闲暇时又跟着父兄学习武略、研习兵书。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她在青年时就成为了武艺高强,弓马娴熟,熟读兵法的巾帼女英雄。即使在这个乱世中,也有了立足的根本。
可惜的是,在那个时代基本没有女人为将带兵的先例,佘赛花只能“待字闺中”,一身本领无处发挥。
949年,佘赛花嫁给了已经崭露头角的杨业,跟随他居住在太原杨府。后来,北汉被宋军所灭,杨业投降了宋国,官拜左领军卫大将军,让他领兵镇守边关。此后,杨业在边关杀敌,佘赛花就在开封府的家中专心养育儿子,闲暇时还会组织男女仆人丫环等习武,故杨府仆人的武技和忠勇之气个个都不亚于边关的士兵。
980年三月,辽景宗发兵十万攻雁门关,杨业领数千骑兵从辽军侧翼发起突袭,一举大败辽兵,神威大震,赢得了“杨无敌”的美誉,官职也一路高升。
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任西路军副帅跟随出征。可惜节度使潘美误听驸马王侁所言,派杨业做诱饵,后又为了抢功而率先暴露埋伏,在辽兵攻来时更是早早撤退,让杨无敌深陷重围,最后力战而死。
事后,为了躲避战败的责任,潘美、王侁等人诬陷了杨业,使其蒙冤。佘赛花知道后,愤然求见宋太宗,将整个战争过程说了个明明白白,帮自己夫君洗脱了冤屈。太宗查明真相后大怒,将潘美降职三级,监军王侁免官、流放到金州,刘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并且追赠杨业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在杨无敌死后,佘太君成了整个杨家的主心骨,她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更加悉心教导自己的儿子,以待日后报效国家。
也就是在佘太君的严厉教导下,杨家一门“七郎八虎”,个个是忠臣义士。他们文韬武略,一身高强的武艺,在面临辽金、西夏等外敌的入侵时,纷纷投入战场,保家卫国,最后都英勇就义,就连他们的老婆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在杨家二代男儿赴难后,100岁高龄的佘太君为救孙子杨文广,毅然上朝请缨,率领杨门女将出征,大败了西夏大军。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十二寡妇占据十二连城”,打败西夏大军的故事。
关于折太君(折赛花)为什么又叫佘太君,据说在折太君送儿孙们上战场的时候,想到“折”姓不吉利,为了能保他们福禄有余,便把姓改为“佘”,以期舍了自己保全儿孙之意。也有人说这是说书人以讹传讹,用了“折”的同音字所致。但在历史中,佘太君这个人物并不一定存在,起码宋代历史上就没有她的具体记录。她最早是作为艺术形象出现在元杂剧中,应该是根据丰州刺史王承美夫人的事迹演变而来的。
但不管怎么说,佘太君深通兵书、武艺高强、忠心爱国、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广大人民脑海之中。而杨家一门祖孙四代驰骋疆场,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故事,更是激励人心,为千古传颂;特别是他们的“忠”,不论在当时,还是现代,都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影响了许多代人。
佘太君的结局,民间有着几种说法。
说法一话说在佘太君十七岁时,就跟随父亲抵御辽国的入侵,曾带兵创下了“十八连胜”的战绩,不仅多次打败了辽军,还擒杀了好几员辽将,使得辽军对她闻风丧胆。也是因此,辽国萧太后恨上了她,欲除之而后快。于是萧太后暗中买通奸臣王钦若,在折太君酒中下毒,将其杀害了。
后来因为包拯有“日断阳,夜断阴”的神奇能力,佘太君的冤魂惊扰到了他。包拯一算,发现这个佘太君不仅有冤,而且是未来帮助宋朝扭转乾坤的人物,她的儿子更是个顶个的“国之栋梁”,倘若现在任其死去,日后大宋将会有诸多变数。一念至此,包拯决定利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她“复活”。
于是他灵魂出窍,下到了地府,找到生死簿,私自在佘太君的阳寿上加了“九百九十个月”,也就是相当于给她增加了83年寿命。佘太君因此得以复活,一直活到了100岁,带着十二寡妇出征,大败西夏。在班师回朝后,皇帝亲自接见了佘太君,并给予了丰厚的赏赐,封一品诰命。在穿上诰命服时,佘太君就此安享去世了。
说法二佘太君最终活到了七十七岁或者八十岁,身体机能衰竭直至自然死亡。这种说法主要来自于一些地方志,如《保德州志》等史料的记载。
据《弘农杨氏族史》记载,折太君生于934年,于949年和杨业成婚,卒于1014年,卒年80岁。
说法三在《杨家将》中最后讲到杨满堂除奸,杨家将举家奔赴战场,收复了玉门关,得胜还朝。此时的徽宗皇帝亲自出城十里迎接,佘老太君惊喜交加,加上年老体迈,最终溘然长逝,享年一百七十岁。
结语
对于佘太君的死,第一和第三种说法明显比较扯,属于民间“传说”的可能性更大。先不说抱枕“日断阳,夜断阴”,还能沟通地府,修改生死簿的神奇能力。就说佘太君一百岁还挂帅出征,最后活到了170岁才与世长辞,这就说不过去了。所以第二种说法比较靠谱,活了七十多,八十岁,然后自然死亡。
但不管怎么说,佘太君忠君爱国,深明大义的巾帼女英雄形象流传了下来,成为爱国主义的代表人物,激励着人们团结奋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