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文物珍宝曾被当做了“一文不值”的废品和垃圾?
废品回收站各种废品堆积如山,经常有人会在里面翻找,进行回收再利用。文物都是珍藏在博物馆,两者之间看似没有联系,其实有很多文物是从废品收购站中翻寻出来的,不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那国宝级的文物。
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悠久,有着众多的文物。中国的文物历经了沧桑,有很多流失在民间。当时普通老百姓都还不重视旧货,珍贵的瓷器用来盛盐或者喂猫喂狗,或是跟破报纸、旧书本一起当作废品卖了。因此有着大量的文物散落在废品收购站,当然现在是没有了,不过在农村依然还是有着不少的收购老物品的小贩。
曾被当作“废品”的文物1、何尊
何尊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何尊是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重14.6公斤,最重要的是上面的铭文,122字铭文中有“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这件国宝级文物曾一度流落在废品站,被博物馆干部以30元的价格收购。
陕西的历史非常悠久,人们不经意间就有可能刨出文物。上世纪60年代,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的村民陈堆租借了隔壁的两间房子居住,在一次暴雨后,发现后院土崖上有亮光,就刨出了个铜器。陈堆对这个铜器并没有太在意,离开陕西时交给了陈湖保管,陈湖也没有太在意卖给了废品收购站,换了30元。其实,在60年代30元也是不小的一笔数目了。
宝鸡市博物馆干部佟太在闲逛收购站时,发现了这件铜器。佟太注意到铜器的造型和纹饰不一般,觉得是件文物,告诉了馆长。馆长让保管部主任去查看一下,主任也断定是珍贵文物,就以当时收购的30元买回了博物馆。这30元花的确实太划算了,经确认是西周早期的青铜酒器,上面是精美的饕餮纹,因此成为宝鸡市博物馆收藏的第一件青铜器。这件青铜器更是凭借精美的造型图案,意义重大的铭文,成为国宝级的文物。
2、新石器时代陶鹰鼎
陶鹰鼎是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的陶器,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陶鹰鼎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是农民殷思义犁地时发现的。殷思义犁地时发现了一件黑色的陶器,他并没有觉得是什么值钱的物品,带回家当了喂鸡的盆子。后来,考古队在华县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殷思义觉得自己挖出的陶器是个文物,就把当作鸡食盆的陶器交给了考古队。考古队发现后,震惊地发现这竟然是新时期时代的陶器,又在殷思义的田里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一座古墓,出土了很多新石器时代古物。在发现的新石器文物中,陶鹰鼎也是国宝级的文物,有着独一无二的鹰首造型,是新石器时代最杰出的鸟兽器形。
3、秦杜虎符
虎符是古代调兵遣将用的兵符,杜虎符是秦国的兵符,现存最早的调兵凭证。虎符分为两半,上有金字铭文,杜虎符左半符在杜地军官手中,右半在秦国国君手中,调动超过50人的士兵就需要两半合在一起。
秦杜虎符出土于西安市山门口镇北沈家桥村,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1975年,沈家桥村少年杨东锋平整土地发现了一个动物形状的金属硬物,因为太轻不值钱就一直当作玩具。经过摩挲露出了上面的金字,杨东锋非常好奇去了文物商店打听,店员也不清楚,让他去博物馆问下确认了是文物。当时杨东锋就要求一套军服,不过博物馆并没有军服,给了他几十块钱。现在这件虎符早已是价值连城,珍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4、西汉皇后之玺
西汉皇后之玺是西汉玉器,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西汉皇后之玺非常小巧,2.8厘米的正方形,通高2厘米,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上有匍匐螭虎形,下有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在历史上,无论是皇帝玉玺,还是皇后的印玺,都是无价之宝,这件西汉皇后之玺被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陕西遍地是文物,一砖一瓦都有故事”,在路上捡个石头就有可能是古代印章。西汉皇后之玺就是在陕西发现的,正确来说是捡到的。1968年,咸阳市韩家湾13岁的孔忠良放学回家发现一块发光的白色小石头,就装进书包带回了家。回家他父亲查看后,觉得是件文物,就交给了陕西省博物馆。经过专家鉴定,这是上好的和田羊脂白玉,上面雕刻的是螭虎,更令人震惊的是四个篆体字“皇后之玺”。这个小石头竟然是皇后的印玺,在文物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后来,经过专家经过查阅许多古代文献,确定这是西汉吕后的“皇后之玺”,价值连城。不过孔忠良和他父亲知道这是价值连城的印玺后,依然没要任何报酬毫不犹豫地交给了博物馆。当时也没有什么表彰,博物馆只给了他们20元的回家路费。
5、西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多面体煤精组印是由煤精制成的多面体印章,南北朝西魏时期的文物,是西魏大柱国独孤信的印章。独孤信是西魏、北周时期名将,战功赫赫,他更是“中国古代第一老丈人”,大女儿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四女儿是唐高祖李渊的母亲被追封为元贞皇后,七女儿独孤伽罗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历经北周、隋、唐三代。独孤信的职务太多了就有了这样的多面体印章,有14个正方形印面镌刻印文,刻有“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等。
多面体煤精组印出土于陕西省旬阳县,与西汉皇后之玺一样,它也是被捡到的。旬阳县的一名中学生宋清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但这块石头是煤中之王墨玉,更是稀世珍宝多面体印章。宋清把这面印章交给了国家,现在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到这里,不得不感叹一下陕西悠久的历史。刨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陶鹰鼎、秦杜虎符,在家里发现了西周青铜器何尊,路上捡到的石头也是西汉皇后之玺,西魏煤精组印。
6、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文化玉龙是新石器时代岫玉,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是被誉为“中华第一玉雕龙”的国宝文物。
红山文化玉龙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是农民张凤祥发现的。1971年,张凤祥在果林里修梯田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好像是人工砌成的石洞,在里面摸出了一个钩子样式的东西,就带回了家。回家后,张凤祥就扔在了家里,他的弟弟才六七岁,就天天拖着玩,慢慢拖出了光泽,能看出是一件玉器。张凤祥就带着去了翁牛特旗文化馆,文化馆的干部花了30块钱收了下来,当作普通文物锁在了箱子里面。
八十年代的时候,红山文化的发现有了重大突破。考古人员在牛河梁发现了两个精美的玉猪龙,翁牛特旗文化馆的馆长听说后,觉得他们收下的玉器也是珍贵文物,去北京找了专家鉴定,确定是5000年前红山人精心制作的玉器。这件玉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7、西周班簋
簋(guǐ),是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礼器。西周班簋是西周周穆王时期的青铜器,曾经被清宫收藏,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被抢出皇宫,流失民间。
七十年代,西周班簋被毁成大小不一的碎片,送到废品回收站,差点被回炉。北京文物清理拣选小组发现碎片后,整理送到故宫文物修复厂重新修复,现收藏在首都博物馆。
西周班簋有着高超的制作工艺,造型精美,在其中还有周成王伐东夷国的铭文,非常有价值。
8、牺首兽面纹铜尊
牺首兽面纹铜尊是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体现了商代青铜器极高的艺术与科技水平。这个铜尊是湖南的文物工作者在废铜收购站偶然发现的,发现时已经严重破碎,后经修复才重现原貌,是同类铜尊中最高大的一件,现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
9、高子戈
高子戈是春秋时期青铜兵器,全国一级文物,收藏在临淄齐故城博物馆。
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高子戈出土于临淄区敬仲镇白兔丘村,1970年15岁的高洪智和两个同学在村边的淄河边玩耍,在一个墓旁边发现了一个陶罐。三人打算挖出些东西换点零花钱,挖下去发下了一些青铜兵器,其中就有完整的高子戈。三人把挖出来的物品当作铜卖给了废品站,一共卖了5.97元钱。此后高子戈历经辗转,收藏在齐国历史博物馆。1986年,高洪智参观博物馆时,惊诧地发现正是自己十六年前自己卖给废品站的青铜器。
10、战国鸟盖瓠壶
鸟盖瓠壶是战国时期的青铜酒壶,国家一级文物。鸟盖瓠壶造型非常独特,壶盖是一只鸟的形状,壶腹呈瓠瓜形,上面有生动形象的装饰,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这件珍贵的文物曾一度被当作废铜烂铁,是在废品站拣选出来的,现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11、《寒切帖》、《干呕帖》
《寒切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是王羲之晚年的草书作品。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作品备受历代推崇,《寒切帖》也一直为后世所收藏。《寒切帖》历经辗转,在上纪六十年代出现与天津市河西区太湖路的一个废品收购站。当时这个帖子差点被熔为纸浆,幸亏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刘光启所发现,从落款而认出这是王羲之的《寒切帖》,才留了下来,现在珍藏在天津博物馆。
《干呕帖》也是王羲之的作品,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国家一级文物。这件帖子在清朝时收藏在故宫,清朝末年溥仪去东北时被带出宫,流落在民间,文物界一直苦苦寻找。上世纪六十年代,刘光启在大纸堆中发现了这件国宝级的文物,现珍藏于天津博物馆。
12、匈奴王冠
匈奴王冠又被称为鹰顶金冠,是匈奴酋长的金冠饰。王冠上立有一展翅欲飞的雄鹰,浮雕为四只狼和四只盘角羊组成的咬斗图案,代表了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被誉为“草原瑰宝”。
匈奴王冠出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是一个年近八旬的拾荒老人捡到的。很多文物深埋地底,历经岁月侵袭,逐渐露于地表,四羊方尊是这样,匈奴王冠也是一样。1972年,76岁的老人王美子在沙窝子里挖土龙骨,发现了不少三棱形铜箭头和一根铁棍,铁棍上还有一些金片。王美子知道下面有金器,但他认为外财不能独得,于是叫来儿子和邻居五人一起发掘。
匈奴王冠是金饰品,所以并没有当成废品。以前的百姓虽然不重视文物,青铜器人们不认得,但真金白银谁也知道珍贵,王美子五人把发掘的金器到伊盟杭锦旗人民银行卖了。当时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差,不仅没上报,为了金子的纯度还帮忙把镶嵌的玛瑙、玉石、松石等镶嵌宝石砸下来,并且鼓励多挖多卖,有多少收多少。直到后来一个职员反映到文教局,才引起了重视,收回了文物,在墓地发现了200多件匈奴王金银物。鹰顶金冠饰是这批遗物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匈奴王冠,现收藏在内蒙古博物院,是镇馆之宝。
宝物可遇不可求,这样曾一度散落的文物还是有很多的。四羊方尊曾被炸成了20多块碎片丢弃在湖南银行仓库的木箱中十几年,西周虢季子白盘也一度被当做马槽,文稿书画更是有着很多,这些珍贵文物能再次被发现也无疑是很幸运的。
有哪些文物珍宝曾被当做了“一文不值”的废品和垃圾?
吕后的印
吕后的印是中国第一个皇后的印,而且是玉印,价值很高,现在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可当年也不值钱,是陕西一个小学生孔忠良在放学的途中发现的,当时发现以后,只觉得好玩,也知道这是一个印章,他就想着把上面的字给磨掉,然后刻上自己的名字,可没想到这个玉很硬,上面的字磨不掉,最后他让自己的父亲把印送到省城去,父亲去了之后,留了一个心眼,跑到省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碑林博物馆看了一下。结果一看,发现这了不得,上面的字是皇后之玺,是吕后的。
后面,孔忠良就把这个印捐给了国家。也没啥大奖励,好像就是请吃了顿羊肉泡馍以及二十元奖励。这个印一度还被江青“借”走了,后面才还回来。
中国第一玉龙
内蒙古赤峰市的玉龙,现在是顶级国宝,一开始是一个叫张凤祥的农民在自己的果林里修梯田,发现一个石洞,然后就从石洞里掏出了一个像勾子一样的东西。
他拿回家以后,也没觉得是什么好东西,就扔给自己的弟弟玩,弟弟在上面拴了一根绳子,当成铁勾子拖着玩,拖着拖着,发现上面的脏东西没了,露出了玉的本色。
张凤祥感觉这东西有点来头,就送到了文化馆,文化馆觉得是个文物,但他也说不上,就花三十块买了下来,然后扔在箱底也没管,直到辽宁发现一个遗址,里面发掘出一个跟这个类似的东西,这才重新翻出来,一看,这是一条玉龙,中国最早的龙形象之一。
陶鹰鼎
1957年的时候,陕西华县农民殷思义在自家地里犁田,突然犁到了一个硬东西,挖出来一看,是个陶瓷碗。也没觉得是什么好东西,但器型还比较完整,扔了怪可惜的,就拿回了家,正好家里缺一个鸡食盆,就把这个陶瓷碗当成了喂鸡的盆子。
到了第二年,村里来了考古队,进行仰韶文化的挖掘,就在村里宣传,大家要是从地里挖出什么东西,一定要记得上交国家啊。村民一听,自己家里那个喂鸡的好像不一般呢,把考古人员请到家里一看,就明白了,这是新石器的东西,这个鼎后面成了中国禁止出国的文化之一。
最后说一个国外的,虽然不是当垃圾,但也跟垃圾差不多了。
有一年,一个美国人在二手市场看中了一个画,画的很丑,完全不觉得有什么价值,就是觉得怪怪的,上面标价八美元,他还价五美元成交,拿回来后,人家告诉他,这可能是杰克逊·波洛克画的。最后,在这张画上找到一个指纹,经签定就是杰克逊·波洛克的指纹,而且颜料也跟杰克逊·波洛克工作室用的颜料一样,最终确定这画是真品,估值五千万美元。
什么样的名画呢?
看下图。
其实,我家也有一个当垃圾的东西,目前没有什么实用功能,就在角落放着,但我总感觉,迟早有一天,会有人告诉我,它是传世孤品。
有哪些文物珍宝曾被当做了“一文不值”的废品和垃圾?
40年前,陕西省一位农民带着两块铁去了一家古董店。他连续找到三位师傅,他们都认为这金属片是毫无价值的赝品,建议他去废品店处理。但他没有放弃。一位文物爱好者碰巧路过,花50元买下。不料,他到文物局鉴定后发现,这两块金属片价值不菲,至今估价为1亿多元。那么这两块金属片到底是啥,是师傅眼中的赝品,还是专家估价过亿文物?
我先说下农民怎么幸运的捡到两金属片?
这个幸运的农民姓杨名东锋。他是个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家住西安的郊区种庄稼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一天他和往常一样去田里耕作。可没想到翻土的时候,挖出了两片金属块。
杨东锋就捡了起来,掂量了一下,看上去外面裹了些土,外形模糊看起来很像一只动物,杨东锋再仔细瞧瞧,觉得没啥特别的地方,加上金属不大,拿去卖铁不值几个钱。他想起了妹妹想要个玩具,就想也没想踹在兜里,把这两金属块带了回家,回家随手扔给了自己的妹妹当玩具。
可他妹妹拿着价值过亿的玩具,这里冲一下,那里磕碰一下,土里磨一下,这两块金属,经过冲洗和打磨,表面上的泥土和锈渍,一点一点的褪去,妹妹一天惊讶的发现,里面一些很漂亮的图案,还是金黄色的。就拿给哥哥看,杨东锋虽然文化水平一般,但是多少也认识一点字,经常听村里的老人说地里翻到了宝贝的事,
直觉告诉他,这两金属片不简单,可能是一件文物,就问妹妹要了回来,用布包起外面用木匣子装着,打算那天出去西安城时,找人看看这东西是不是文物。恰好这段日子,杨东锋的老母亲患急症,为了解决手头的窘迫。
他把希望寄托在这两金属块中,希望拿西安找人鉴定,能够换点东西回来,应一下手头的紧急。可当充满希望地去找了人鉴定时,却遇上了一件尴尬事。
啥尴尬事呢?
他当天一早坐上公交,坐了一上午车到了西安,打听到一个地方,聚集了一些文物的爱好者,他就拿去哪里给一些行家看看,本来信息满满的他,却遇上了一件尴尬事,就是找了第一个师傅看,这师傅端详了很久后,告诉老杨这东西,你拿回家当摆设吧!老杨犹豫地问,师傅你看仔细点,可没想到师傅一句话,你这就是赝品,别浪费我时间。
他只好拿起了金属块又去找其他师傅,可是得出的结论都是差不多,这就是两块赝品,不是西周的是上周的东西,建议他拿去附近的废品站处理了。甚至第三个师傅夸下了海口:“兄弟,就你这东西,就算送去废品站,也不一定有人要。”
这样的结果,让杨东锋非常的失望,因为家人还正期盼着自己带点啥回去,他想这东西自己田你翻出来的,怎么也不会是赝品,就继续找了几家,但是结果还是一样。就在他非常失望,真打算拿去废品站的时候,恰好此时,有个姓陈的民间收藏爱好者,看到了杨东锋这样的执着,就上前寒暄问他啥情况,杨东锋把自己的事一说,老陈就拿起两金属片看了一下,掏出了五张大团结,说如果杨东锋不嫌少,他就花五十块买下它们。
如果是你,你当时会不会答应?但是杨东锋却是非常开心地答应了。
就拿走了五张大团结,放下两金属片回家了,不过他留了个心眼,和老陈留下了地址,因为他看得出来,老陈纯粹就是出于善心地帮他,如果这东西真是赝品,自己以后家里度过了难关,还得回来还这恩情。
杨东锋为啥那么看中这50元,我给你看看当时50元能买什么?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没有100元面世,家家户户最大面值的就是10元,当时在马路上捡到一分钱,也是难得和非常幸运了,当时如果你拿这100元,能够去商店和供销站买到十双皮鞋(在当时都是穿解放鞋的多,皮鞋算是奢侈品),如果买大白菜,一些地方可以买上几百斤。
当时城里亲戚朋友结婚,随“份子钱”塞个2元已经是很深的情谊了。人均的收入大部分都是在一个月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像老杨这样的农民,很多时候开销都不大,当时最好的工作就是进入工厂当工人,因为待遇和福利当时是最好的。50元已经可以解决老杨的很多问题了,所以老杨当然很开心啊!
但是花了50元的老陈,可是心中有点不舍,所以他拿着这两金属品,想了想,要不送去给文物单位碰碰运气。
其实老陈见老杨那么执着,见老杨也是个老实人,听他讲了自己捡文物的经历,就越来越迫切地想知道这两金属片,究竟是不是价值连城的文物,还是一问不值的废品。他踩着28大扛的自行车,飞快地来到了带到文物局,经过里面的专家鉴定,还真的给他善有善报,专家询问他,这东西哪里来的,还有没其他的,老陈一听,感觉这金属片应该大有来头。
原来是虎符
专家细心地听了,老陈说买下金属片的经过,他才告诉老陈,这东西叫虎符,也就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在当时虎符出土的文物很少,所以这东西非常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是不可多得文物。
但是老陈也很疑惑,为啥三位老师傅们都看走眼?
专家笑笑说,每个时代的虎符在外形和铭刻都是不同的,并且随着时间的变迁差异变化也很大。我们现在知道的汉虎符到隋唐时期,都是用铜为主要材质,而他们的各有各的特色,汉朝的刻铭以右为尊。而隋朝时期虎符被改成了麟符。到了唐朝以后,因为李虎的原因,民间也忌讳虎,又改变了外形用鱼符或兔符,甚至后来才出现古一段时间的龟符。南宋又改了回来,使用了虎符。可是到了后来,觉得虎符太麻烦了,就改成了方便好携带的铜牌。
由于老杨发现的这对虎符,不是汉朝的,而是战国时期的杜虎符,所以三位师傅才出现了误判,因为他们压根没见过实物,凭借老经验去鉴定虎符,肯定就觉得虎符是赝品,因为能见过虎符的人,本来就不多,何况懂得虎符价值的人更少,而这对的杜虎符确实稀罕,因为佐证了历史上虎符真实存在和作用,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有着重大的意义。
那么战国时期虎符是怎么使用的呢?
关于虎符的使用,战国最著名例子的就是窃符救赵,公元前257年,秦国趁着赵国长平之战一蹶不振,长驱直入地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爆发了著名的邯郸之战,当时赵国向六国求救,其中就有魏国,可是当时的魏国国君担心战胜不了强大的秦国,所以只是派出晋鄙率领十万大军观望而已,不过此时魏国的信陵君,知道了唇亡齿寒的道理,本来想自己带着家臣去救赵国,却没想到被守门的老人给了一个建议,悄悄地拿到魏王的虎符,得以调动了魏国的十万大军,和楚国一起,打败了秦国解了赵国的邯郸之围。这里虎符的作用,就是国君的信物,有了他才能调动十万大军,要不就算信陵君说破了嘴皮,也没人会理他。
虎符的作用和使用
战国是的国君,会用各种的材质制作虎符,而虎符会分成两半,左半在征战前会交给将帅,右半就是国君拿着。要调动就需要两个虎符相合,只有两半都合二为一时,拿着虎符的人才有调兵遣将的能力。
能看出符在古代军事上起了很大作用,是国君和将帅之间的桥梁和相互约束的信物,也是调遣、命令传达的凭证。虎符最早起源于周代时,刚开始是用竹子制作,后来条件好了就用金属制成,形状经过了不断的变迁,有竹子的形状,演变了白虎的形状,主要是希望将士们如猛虎一样的威猛,虎在古代也是兵家的一个代表图腾。虎符使用最频繁的时期是在春秋战国和秦汉两代,历史上权倾朝野的吕不韦,就是因为嬴政拿回了虎符,失去了虎符的吕不韦,等于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所以很快就没落了,可见虎符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的重要性,不亚于国君的印玺。
那么老陈50元买回来的虎符,最终的归属如何呢?
其实这个不难猜到,由于杜虎符是历史上的一件重要的文物,它见战国历史的见证,如此重要的文物,当然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这块虎符意义非凡,最后专家和老陈商量后,老陈将这件重要的文物,捐献给陕西省博物馆收藏。当然谁都会关注老陈和老杨会得到啥奖励,其实当时还有有规定的,作为文物的第一发现人和捐献人,老杨和老陈被文物单位给与了一定嘉奖和奖励。
小结:
众所周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国历史的主要见证,应该受到我们后人的保护。清朝末年许多文物流散在世界各地,甚至一些还在异乡,它们的经历令人感到万分遗憾。幸好是杨东锋的执着。这套虎符才幸运的被保留下来。这无疑是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一大幸运。不过从虎符的经历也可以看出,在文物鉴定方面,民间的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你拥有对中华历史和文化,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物品,可以通过多方鉴定方可下结论。毕竟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见证,同时对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具有重要意义。
有哪些文物珍宝曾被当做了“一文不值”的废品和垃圾?
一】“砸了它!”叫嚷声中,铁锤砸在铜棺上,碎片送入熔化炉。3年后,广西西林县电站设备坏了,需要铜料维修,大家想起了铜棺上敲下的三个铜面具。
1969年,广西西林县正在修公路。突然,一个民兵锄头下发出“嗡”的一声,继续向下刨,铜绿色的一角露了出来。他猜到可能遇到了宝物,于是并未声张,而是偷偷地掩埋了起来。
晚上趁着大家休息的时候,民兵叫上几个要好的朋友,到工地上挥锄猛挖。
可是,他们的行动被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人涌到工地上,一起挖地寻宝。
终于,一个铜棺出现在大家面前。铜棺又大又重,上面还镶嵌着几个奇怪的面具,有人脸形状的,还有虎头形状的,看上去诡异又气派。
众人七手八脚撬开铜棺棺盖,将铜棺中的珠宝一抢而空。
第二天,公路指挥部将铜棺运送到县委杂物仓库。
铜棺在仓库中放置了两年,县里要用铜料制造轴承。领导一声令下,铜棺被砸碎,一块块扔入熔炉中,熔化成铜水。
没想到铜棺是合金铸造,熔炼不出合格的铜液。剩下的40多斤碎铜块无法再用,被扔在了仓库角落里。
铜棺仿佛一颗水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果不是一年后四面铜鼓的意外发现,谁也不会再想起这具铜棺。
1972年,几个民工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几根大石条,刨开石条后,下面掩埋了四面套叠在一起的大小不等的铜鼓。
这一回有人报告了县文化馆,县文化馆派来了工作人员。广西自治区的考古专家接到信息后,也赶往西林县。
铜鼓是作为葬具所用,里塞满了人骨、铜马、铜骑士俑、铜六博棋盘、铜羊角钮钟、珠宝、玉器等400余件器物。
铜鼓上虽然没有文字记录,但是,铜鼓鼓胸膨大凸出,鼓面主要装饰为翔鹭,鼓胸饰羽人划船纹,鼓腰饰鹿纹和羽人舞蹈纹,这是典型的西汉前期铜鼓特征。
这简直让考古专家欣喜若狂,一个一直存在争议的神秘王国,穿过2000多年的沧桑岁月,呼啸而来。
史书上记载过一个叫做句町国的小国。起源于商代,汉朝时,句町国还曾经协助汉成帝平定边界叛乱。可是东汉后,句町国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再也没有在史书上出现过。
按照史书上的记载,专家们曾经找过句町国的政治中心,可是却没有找到任何痕迹。于是,有人怀疑句町国只出现在传说中,并非一个真实存在的国家。
铜鼓,在广西地区是王者的象征。用四面铜鼓做葬具,而铜鼓中的随葬品等级极高,显示出墓主人不同寻常的身份和地位,很可能就是句町王。
看到专家对铜鼓中的文物赞不绝口,有人突然想起丢在县委仓库的一堆碎铜块,尴尬地对考古专家们说,在铜鼓出土地点南面20米的地方,还挖出过一个铜棺。
专家们一听,心急如焚,当即就赶到仓库,在角落中将碎铜块找了出来,其中有镶嵌在铜棺上的2个人脸鎏金铜面具、1个虎头鎏金铜面具。
可是,当时在铜棺出土现场,人多手杂,铜棺中到底有什么,谁也说不清。
那些从铜棺中拿出去的珠宝文物,有的被砸碎,有的被扔掉,消失了踪迹。
不仅如此,由于当时天色已晚,铜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都没有人能够看清楚,当然就没有人能够说得清铜棺的细节和全貌。
在愚昧和懵懂的支配下,句町古国的秘密就像一团迷雾,消失在那一双双伸向棺中宝物的手上,消失在那熔化铜棺的熊熊之火中。
二】1979年,两个村民将一个铜牛扔在废品收购站的地上,问:”这铜牛多重?能卖多少钱?“工作人员称了一下:”铜不错,180!“随后,铜牛被送往仓库,准备再送到冶炼厂冶炼。
铜牛的出土可以追溯到1972年端午节后的一天,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哈溪镇生产队正在修建饲养院,突然,有人锄到了一件硬东西。挖出来一看,是一块铜片。
”下面有宝贝,小心点。”
全村人齐心协力,没多久,挖出了两只铜马和一只铜牛。
可惜的是,两只铜马锈蚀严重,又在挖掘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损伤,零散为大小残片,有的残片稍稍一碰就碎了,无法拼成完成的铜马。
好在铜牛仍旧完好无损。村里的人围着铜牛,啧啧称赞。
可是铜牛好看是好看,却没什么用处。铜牛在生产队库房存了一周后,公社队员们将铜牛拉到废品收购站出售。
可是,收购站工作人员一看,认为这个铜牛可能是文物,让他们请示公社领导后再说。
队员们只好将铜牛拉回公社,保存在仓库里。
铜牛就这样在仓库中静静伫立了七年,直到1979年,两位村民又将铜牛第二次拉进废品收购站,这一次,铜牛按照废铜价格,卖出了180元人民币。
幸运的是,在铜牛还没有进入冶炼炉之前。一位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无意中在废品仓库看到了这个铜牛。
他轻轻擦掉铜牛身上的污泥和灰尘,一头强健有力、威武雄壮的牦牛出现在眼前。
这件铜牦牛身长1.2米,前脊高0.61米,角长0.42米,重75公斤牛。角、颈、腹、背、尾部曲线优美,坚挺有力,生动传神。
几经周折,铜牛以360元的价格被博物馆收回,从此成为天祝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天祝是藏族自治区,藏族人对于牛的感情十分深厚。这座铜牛的原型是天祝白牦牛,源于藏族人的牦牛的图腾崇拜。
那么,这个铜牦牛是谁埋在土中的呢?
最初,考古专家认为这个铜牛铸造于元代。
可是,后来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个铜牛为唐代铸造。可能是当时吐蕃部族崇拜的神物,也有可能是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入西藏的圣物。
为了寻找铜牛的线索,考古专家在铜牛出土地点进行挖掘,可是一无所获。
铜牦牛到底是怎么埋在哈溪镇的,仍旧是一个未解之谜。
三】1958年,湖南宁乡,一位农民在挖地时刨到一个铜器,拂去灰尘,一张人脸露了出来。农民哀嚎了一声:”鬼呀!“他心下不喜,将铜器砸成了几块,卖给了废品收购站,准备回炉重造。
残片混杂在一堆废铜烂铁中,被送往废铜仓库。接着,就会被送到冶炼厂熔化,再重新制成新的铜器。
恰在此时,一位文化馆的老专家正在废铜仓库寻找漏网的文物。突然,他看到了一张绿色的人脸,那双眼睛淡定地注视着他。
老专家心中一凛,将”人脸“捡起来看了又看。随即,他在废铜中翻找起来,又发现了十多块残片。
他试着拼了一下,发现这是一个高度有38厘米的方鼎。可惜的是,鼎的底部丢失了,还少了一条腿。无论他怎么翻找,也没有找到这两块丢失的部分。
残破的方鼎被运回文化馆后,专家们用一条假腿将方鼎修复完整。
幸运的是,两年后,丢失的鼎腿竟然找到了。方鼎终于真正地完整了,显示出它惊人的魅力!
任何人第一眼看到这个方鼎时,都会被它浮雕于四面的巨大人脸所吸引。这样的方鼎在此前出土的青铜器中从来没有见过。
时光倏忽穿越几千年,回到那混沌芒昧的上古时代,那是一个充满着神秘和野性的丛林时代。
面对广袤而又强大的自然界,人类显得如此弱小。上古的先人们渴望拥有神和祖先的庇护,也羡慕猛兽的力大无穷。
因此,他们将心目中最有智慧的神和强大的猛兽结合起来,创造了半人半兽的”超人“形象。
方鼎颜色碧绿,有两个直立的耳,四个柱状足,足上有兽面纹。四面的人脸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有爪,正是人兽结合的形象。
从古书中看来,黄帝拥有四个面孔是个流传很久的传说。方鼎四面都有人脸,似乎正契合了黄帝的形象。
再仔细看方鼎内壁,上面铸有”大禾”两字铭文。因此,方鼎被叫做“大禾方鼎”。
星河流转,岁月如梭,这件奇特的大禾方鼎虽然历经曲折,甚至四分五裂,却最终巍然站立。祖先的智慧与精湛的手工艺,带给后人们无尽的自豪和骄傲!
四】1955年,辽宁农民唐永兴将在山坡上挖出的16件铜器交给公社,准备熔炼成铜料。就在铜器要被扔入炉里时,突然,唐永兴发现铜器上有字。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村民唐永兴在山坡上辛勤耕作,一锄头刨下去,发出了清脆的金属声。
唐永兴扒开土仔细查看,发现了一件锈迹斑斑的铜器。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又在四周仔细挖掘,一下子挖出了16件铜器。
其他干农活的村民们围观后,判断这些青铜器是一般的废铜。
于是,唐永兴就将这些铜器送到当地合作社,并签订了收购合同。由合作社安排这些铜器进行熔炼。
就在这时,唐永兴发现有些铜器上有字。他虽然不认识上面写的什么,心里却有些奇怪,这不是什么值钱的玩意儿吧?
于是,唐永兴找了一个有字的铜器盖子,带着它去找孩子学校的历史老师。
历史老师拿出一些书籍进行比较,发现这个铜器有可能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距今3000多年,是珍贵的文物。
唐永兴马上回到合作社,这批青铜器已经被送去熔炼。唐永兴急急忙忙跑到熔化车间,在青铜器即将进入熔炉的时候,抢救下了这批珍贵的文物。
在这16件青铜器中,最出名的当属西周匽侯盂,它与后母戊鼎、四羊方尊、大盂鼎、龙虎尊等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国之重器一起,被评选为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十大青铜名器”。
匽侯盂内壁有5字铭文,“匽侯作饙盂”。
从铭文中可以得知,这是一个用来盛饭的盂。而制作这件器物的是“匽侯”。
匽侯是燕国的君主,匽侯盂证明了,当时辽宁朝阳也是燕国的属地。
除了文物上的五个字的铭文,它浑身精美的夔凤纹也让它尊贵无比。
夔凤是以传说中的凤凰,现实中的雉鸡、孔雀为基础,创造出来的一种鸟。匽侯盂上面的夔凤纹被几何图案化了,有变形化的双翼和尾翼,看上去规整却又具有动感。
如果唐永兴没有注意到青铜器上的铭文,这些从3000年前流传下来的文物就会无声无息地消失在炉火中。
五】1968年,武汉一干部赵开祥路过废品收购站时,看到门口一字排开六件模样怪怪的东西。他停下来查看:“这六个铜器多少钱?”“你要的话,三块钱拿去。”正在和收购站讨价还价的几个农民说道。
这些农民是武汉蔡甸区永安街长征村村民。村子附近,有一个叫做“竹林嘴”的地方。
1966年初春,村民王体坤在这里犁地时,突然感到犁尖碰到了一件硬物,继续挖下去,六件锈迹斑斑的铜罐露了出来。
这些铜罐让王体坤陷入了恐惧当中,深埋地下,不是祭祖的祭品就是死人坟地里的东西,实在是不吉利。
村民们围上来看,谁也不敢将铜罐拿回家。于是,六个铜罐就被扔在野外,任凭风吹雨淋。
几个月后,有人到村里征集文物。村民们将六个铜罐交给他们带走了。
没想到几天后,这批东西并没有遇到识货的伯乐,又被退了回来,就这样铜罐又在仓库里静静地躺了两年多。
1968年,队里清理仓库,派了几个村民将铜罐挑到县城的废品收购站,打算当废品卖掉。
恰好此时,赵开祥路过废品收购站,一眼就看中了几个铜罐。花了点钱将它们带回了县文化馆。
可惜没有人知道这些铜罐的价值,于是将它们搁置在阁楼上,再也无人问津。
十年后,文化馆面临拆迁,人们才发现躺在角落里雕饰有龙凤纹饰的大件青铜器,其他五件却不见了踪影。
经过鉴定,这件青铜器是商代后期的凤纹方罍。这件铜器周身布满各式花纹,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凤鸟”造型的纹饰。庄重华美,典雅大气。
凤纹方罍属于礼器范围,在祭祀的时候用来盛装美酒。这么华贵的青铜器,应该是商王赏赐给当时比较重要的诸侯或者贵族的。
文物专家们在“竹林嘴”又进行了几次挖掘,可是再也没有找出其他器物。
看来这是一处窖藏,不知道什么原因,商朝祖先们将这几件青铜罐埋藏在土中,静静度过3000多年的沧桑岁月。
六】“这是什么?”废品收购站中,一位陌生人捡出一块带有花纹的铜片。收购员说:“不知道,马上就要送到炼铜厂了。”陌生人急忙在废品堆中来回翻找,200多片铜片被找了出来。
1962年,是大炼钢铁的时期,很多人将家里的铜和铁都送到废品收购站,换取一些生活补贴。
这位陌生人是位文物专家,他在废品站闲逛是为了追踪被误当作废品扔掉的文物。
在一堆废铜烂铁中,专家发现了一块有特别纹饰的铜片,仔细看了看,纹饰的制作工艺相当讲究。
于是,他在废品中翻找起来,找到了200多片相似的碎铜片。
看到这堆碎片,不禁让人叹气。碎成了这个样子,还能够看出是什么东西么?
文物专家用了极大的耐心,采用整形、拼接、补配、粘接、加固、做旧等一系列工艺,将200多片碎铜片拼成了一件让人赞叹的精品!这就是“商代牺首兽面纹铜尊 ”。
尊,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大型的青铜盛酒器,一般在祭祀的时候使用。为了表现自己对神灵和祖先的虔诚,祭祀礼器大多制作精美。
那么,到底是谁把这件“商代牺首兽面纹铜尊 ”送到废品收购站。如果顺藤摸瓜,是否还可以找到更多的青铜器?
答案是让人失望的,这件青铜器能够幸存下来,实在是一个奇迹。虽然文物专家们也试图寻找铜尊的来源,但是终究没有找到什么线索。
“商代牺首兽面纹铜尊 ”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失而复得的一件国宝,让人不得不感叹缘分的奇妙!
七】1963年,陕西宝鸡一村民家旁边的土坡被大雨冲塌了,他在土堆中发现了一个铜器,正好用来储放粮食。缺钱的时候,他将铜器卖给废品收购站,得了30元。
废品收购站的老师傅收到这个铜器后,就将它放在了屋角。没多久,正巧宝鸡市博物馆的干部佟太放来到废品收购站。
老师傅与他熟识,告诉他又收到了一件青铜器,你看不看?
佟太放将屋角的青铜器打量了一番,它高约40厘米,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而富有变化,佟太放意识到这件文物可能很珍贵。
于是,他立即向馆长汇报。馆长安排专家去废品收购站查看,这一看,专家就断定这个青铜器非同小可。
于是,便以收购站当初购入的价格将这尊青铜器买回博物馆。
这是一尊西周早期的青铜酒器,浮雕为“饕餮纹”。专家们研究了一番,就将它保存在宝鸡博物馆中。
1975年,这尊青铜器被国家文物局调到故宫参加展览,当时上海博物馆的马承源馆长也在展览现场。他对这尊文物非常感兴趣。
仔细观察了一番,他有了一个新的发现,青铜器内侧的底部好像有铭文。
因为锈迹遮住了铭文,并未引起注意。
马馆长立即安排人对这件青铜器进行了除锈处理,经过细致的处理后,这些铭文露出了它本来的面目。
原来这是周成王教导鼓励一个叫做“何”的人努力生活的铭文,因此青铜器后来被命名为“西周何尊”。
铭文中有六个字非常重要,那就是“余其宅兹中国”,意思就是“我们在中国”。
这是器物上第一次出现“中国”两个字,距今3000多年了。你说这两个字珍贵不珍贵?这可是“中国”这两个字最早的出处。
这尊“西周何尊”的铭文被发现后,立即成了一个国宝。具有了无可比拟的价值。
这两个字让我们非常自豪,国家的历史有了明确的可考证之处,原来3000多年前,中国这个名字已经由祖先给我们取好了。
~~~~~~~~~~~~~~~~~~~~~~~~~~~~~~~~~~~
欢迎关注@福小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有哪些文物珍宝曾被当做了“一文不值”的废品和垃圾?
谢谢邀请。文物珍宝被当做一文不值的废品和垃圾,是很常有的现象。我知道一例,那就是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十二年,即公元前815年,虢季氏子自为纪念受周天子命,率军战胜玁狁立下奇功因此受奖而作的重器,盘内底铭文111字,详细记载了这件事。
清同治三年,即1864年初夏,时任直隶提督的刘铭传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攻克常州后刘住进护王府,半夜正灯下公事的刘铭传听到屋后马厩传来悦耳的金属叩击声,掌灯去看,马笼头上的铁环碰击马槽不断声响,刘铭传见马槽硕大,隐有幽光,知道不平常,第二天洗刷干净,知道是宝物,命人押运到合肥老家,西乡大潜乡,还在老宅专建一亭取名"盘亭“。
清末民初时局动荡,刘铭传亡后,后人为保护虢盘同国民党官员,日寇,地方恶吏等做了艰苦的斗争,1949年1月合肥解放,刘肃曾(刘铭传四代孙)挖开封土,把虢盘捐献给国家,至此刘氏保护宝盘八十六年了,如果有机会参观者,肯定会听到这段传奇故事。
有哪些文物珍宝曾被当做了“一文不值”的废品和垃圾?
倪瓒的《苔痕树影图》就差一点被当着破烂扔掉。
倪瓒,元末明初画家,与王蒙、吴镇、黄公望合称为元四家。倪瓒幼年家境殷实,祖父是大地主,富甲一方,虽然父亲早逝,但有兄长扶养,他只管潜心作画,不需要为生计操劳。
倪瓒交游很广,朋友中不光有文人雅士,还有和尚道士,家道中落以后倪瓒就长期居住在寺庙里。
倪瓒是江苏无锡人,他经常在江浙一带漫游,又加上他爱交朋友的个性,有不少书画作品散落在江浙的民间。
这幅《苔痕树影图》便是在江苏高邮发现的。这要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了,高邮乡间的一户农家翻建老屋,房子拆到一半突然掉下一个破木盒,农夫打开一看是一幅老画,很破旧,随手就扔到了一旁的垃圾堆上,他老婆看见捡了起来,说不如拿到县城的旧货店去,说不定能换几块钱。
第二天夫妻二人带着古画去了旧货店,老板也只知道是幅古画,并不知道它的价值。给了5块钱把画收下了。
一晃10过去,到了1986年,江苏无锡博物馆得到消息,用10万元买走了这幅画。
现在这幅画作为镇馆之宝藏于无锡博物馆,而它的价值早已过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