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至今埋葬了多少个帝王?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朝代中,洛阳是建都最早的,也是中国四大古都(西安、南京、洛阳、北京)之一。夏商时期洛阳就是都城,并且洛阳大多时间一直作为历代的陪都。自夏朝开始,商朝、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都曾先后以洛阳为都城,战国七雄中的韩国,刘玄的更始政权,隋末王世充的郑,安禄山的燕也都以洛阳为都城。此外,王莽的新朝以洛阳为东都,东晋、南朝刘宋、后赵、东魏、北齐、北周、后汉、后周、北宋、金也都曾以洛阳为陪都。
正是因为洛阳是这么多朝代的都城,在洛阳也是埋葬了很多的帝王。
东周王陵
周幽王时期犬戎杀死周幽王姬宫湦,西周灭亡。西周灭亡后,诸侯拥立周幽王的儿子姬宜臼继位,周平王姬宜臼即位后迁都洛邑,建立东周。
自东周建都洛阳到灭亡,500多年间二十五代天子,全部葬在洛阳,大致分为周山、王城、金村三个陵区。根据《周易》、《汉书》记载,周朝王陵不封不树,既没有封土堆,也不种植树木作为标志,加上历史久远,周代资料也是极其有限,墓主多难确认。
东汉帝陵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定都洛阳,东汉的帝陵基本全部位于河南洛阳一带。东汉共十四位皇帝,除汉献帝刘协葬在河南省许昌市,北乡侯刘懿早早去世,少帝刘辩被董卓废除没有建陵外,其他十一位皇帝的皇陵全部在洛阳。
三国魏晋
曹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魏文帝曹丕的首阳陵、魏明帝曹睿的高平陵都在洛阳,曹魏的第四位皇帝曹髦也是葬在洛阳西北。
蜀汉的亡国之君刘禅投降晋朝后,死在洛阳,埋葬在洛阳邙山。
东吴末帝孙皓投降后,死在洛阳,也是葬在洛阳的北邙山。
三国归晋,晋朝短暂统一,仍以洛阳为都城。西晋经历四个皇帝,帝陵在河南洛阳的北邙山,不过只有有晋武帝司马炎的峻阳陵,晋惠帝司马衷的太阳陵,而司马炽、司马邺都被后赵刘聪所杀,葬处不明。司马炎即位后追封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为皇帝,建造帝陵,司马懿的高原陵,司马师的峻平陵,司马昭的崇阳陵也在洛阳北邙山。
南北朝
南朝陈灭亡后,末代皇帝陈叔宝投降隋朝,最后在洛阳城病死,葬在北邙山。
北朝北魏自孝文帝迁都洛阳,下诏死葬河南,不得北还,他自己身体力行,死后葬在洛阳孟津。北魏迁都洛阳共历8帝,已确认埋葬在洛阳邙山的有4位皇帝,分别是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洛阳衡山路的大墓剧推断是北魏节闵帝元恭的皇陵。
唐朝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万国来朝,强盛一时。唐朝帝陵集中在关中,有关中十八唐帝陵。唐朝的第十九位皇帝唐昭宗李晔,朱温上表请求迁都洛阳,最后在洛阳被朱温弑杀,葬在洛阳偃师。
五代十国
唐朝末年,军阀割据,朱温先是用武力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不久又将昭宗杀死,立昭宗的儿子李柷为帝。后来,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立后梁。朱温因为想要立养子朱友文为太子,被朱友珪弑杀,死后葬在洛阳伊川县的宣陵。朱友珪、朱友贞也是死在洛阳,葬在洛阳,不过他们都没有皇陵了。
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都城是洛阳。后唐庄宗李存勖的雍陵在洛阳新安县,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徽陵在洛阳市洛阳县。后唐的第三位皇帝李从厚被杀后,被石敬瑭葬在徽陵之中。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后,石敬瑭命人收敛他的遗骨,安葬在徽陵以南。
后晋建立后,灭后唐,以洛阳为都城。后晋一共经历了两位皇帝,晋高祖石敬瑭死后葬在洛阳市宜阳县的显陵。
吴越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统治者为临安钱氏。吴越国地处浙江一带,历三代五王,末代国君钱俶以天下苍生安危为念,纳土归宋,死后葬在洛阳。
后蜀是五代十国之一,是孟知祥所建立的政权,定都成都。后蜀末主孟昶投降北宋后,七日而死,死后葬在洛阳北邙山。
南唐是十国中版图最大的政权,南唐后主李煜奉表出降,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违命侯,死后葬在洛阳北邙山。
南明
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这时明朝仍有很大的势力,明朝宗室在南方相继建立政权。南明开国皇帝是弘光帝朱由崧,兵败被俘后被斩杀,死后被收葬在葬在洛阳孟津东山头村。
朱由崧的父亲是福王朱常洵,死后葬在北邙山,朱由崧即位后追封朱常洵为皇帝,墓园称作熙陵。当时南明无力去当地建陵,实际上只有下葬时的规模。
百济国王扶余义慈
百济是扶余人南下在朝鲜半岛西南部(现在的韩国)建立的国家,扶余义慈是百济第三十一代王。唐朝时期,苏定方攻破百济,义慈王为首的百济王族和官民全部被俘虏到唐朝。后来,扶余义慈病死在洛阳,葬在洛阳北邙山。
邙山位于河南洛阳市北,邙山陵墓群是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也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的地方,历代很多帝王名人葬在此地,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
邙山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等朝代几十个帝王的陵墓,还有蜀汉后主刘禅、东吴后主孙皓、南陈后主陈叔宝、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后蜀后主孟昶、吴越国王钱俶、南唐后主李煜这些末代帝王的陵墓。此外,在洛阳周边的洛阳盆地内多个朝代的帝王陵。
除了帝陵,洛阳还有数以千计的皇族、大臣、将士的陪葬墓,名人贵族墓群更是数不胜数。吕不韦、班超、曹休、杜甫、孟郊、白居易、石守信、范仲淹等名人的墓都在洛阳。
洛阳至今埋葬了多少个帝王?
在河南洛阳北部,有一座海拔300米的小山,别看山不高,却埋葬了中国历朝历代共计24位皇帝,堪称中国之最!这座山就是——北邙山。
为什么古人都爱“死葬北邙”?有句老话叫“生在苏杭,死葬北邙”,苏杭自不必说,江南向来都是鱼米之乡,数一数二的风流繁华之地,自宋室南迁后更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如画卷般的美景更是令人神往。
历朝历代的这些皇帝,生为帝王,居“天之下中”,从这里可掌控天下。死成列祖,仍“宅滋中国”,在这里可“恩泽华夏”,阴及后世。所以邙山自古为帝王最理想的埋骨所,千年以来,帝王卧之,将相寝之,名人趋之,富豪贵之,百姓荣之,日见其盛,岁见其寿。
据《河南府志》记载,自邙山之首白马山,往西到神尾山,凡三十三峰。经渑池、新安、洛阳、孟津、偃师、巩县六县,东西长三百八十余里。
唐代诗人王建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则留下了"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的诗句。北邙山上,现存有秦相吕不韦墓、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西晋司马氏、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陵墓,以及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
大家都知道,古人讲究阴阳两宅,死后住的阴宅和生前往的阳宅同样重要,因此对于选择墓地这件事情上,是非常慎重的。至于选择北邙山的理由,小狐认为有三个方面,且都和古人的讲究分不开。
一是风水龙脉,这个大家看下小狐截的卫星地图就明白。
黄河南岸一条巨龙顺着河道自西向东蜿蜒至偃师和巩义附近探头伸进黄河。北邙正好位于龙头的颈窝位置,龙头北昂探水又有回护之意。葬于此背靠邙山,面瞻黄河,确实是个风水宝地。
邙岭上俯瞰洛河
二是土质,古人都讲究厚葬,这个厚葬的“厚”有两个意思。
其一是丰厚的陪葬,也就是说陪葬的服饰器物精美量多。其二就是关于坟茔的修建。这个厚指的就是深埋和筑起高高的坟丘了。这个深埋和筑起高高的坟丘,就对土质要求比较高了。
邙山位于黄河中下游,上游黄土高原长年累月的水土流失在黄河的转弯处形成了巨大的淤积和沉淀。因此邙山土层厚,表土紧密结实,土质黏性大,最宜殡葬。
三是地理位置,邙山的地理位置极重要。
北邙山西邻十三朝古都洛阳,这个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建城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105位帝王龙蟠于此的洛阳城,拥有“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达荆楚”的绝对区位优势。
东近八朝古都开封,开封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和金朝等相继在开封定都。
洛阳至今埋葬了多少个帝王?历史上许多朝代都选择定都洛阳,一百余位帝王都选择了洛阳,洛阳之所以被那么多帝皇喜欢则是因为洛阳南面是熊耳山,西面是函谷关,北面是黄河邙山,所以洛阳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是一个拥有天险的城市,
洛阳十三朝古都的美誉
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枢纽。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北邙山,又名邙山、北山、太平山,位于洛阳之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海拔300米,东西数百里。因为背山面水,黄土层深厚,被风水术士认为是风水绝佳的宝地,俗语说:生在苏杭,死葬北邙!
这里埋葬了6朝24位皇帝,说几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晋宣帝司马懿,晋文帝司马昭,刘备的儿子刘禅,南唐后主李煜等等。除了皇帝,还有无数的达官贵人、风流名士,包括秦朝名相吕不韦,唐代大诗人杜甫,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等等。另外还有大量普通百姓的坟墓。邙山坟墓之多,让人惊叹,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还有古语说:“北邙几无卧牛之地”。专家经过勘测,邙山陵墓群面积756平方公里,有大型封土墓将近800座,大大小小的古墓加起来共有几十万座!可以这么说,登上北邙山,随便走一步,脚下都可能存在一座古墓!
邙山陵墓群是中国面积较大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十几个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以上。邙山上,大大小小的土包,就是历朝历代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的墓冢,这,就是邙山古墓群。 邙山,又称北邙,属秦岭崤山余脉中间的一段,横亘在黄河南岸、洛阳城北的黄土丘陵地带,高出黄河、洛河水面约150米。南北16公里,东西30公里,面积约有500平方公里,地势开阔。在邙山地表以下5—15米的土层,渗水率低、粘结性能良好、土壤紧硬密实,最适于安置墓穴。由于邙山山川绚丽,风光宜人,山虽不高,但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邙山上多古代帝王陵墓,邙山自东汉以来就是洛阳人的墓地。现存有秦相吕不韦、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西晋司马氏、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汉献帝陵、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王铎等历代名人之墓。现建有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
现在邙山陵墓群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家文物保护区,同时又是世界上古代陵墓比较集中的地方,从东汉到北魏,有24位皇帝的陵墓都在这里,古墓超过10万座!东部曹魏、西晋帝陵依山为体,无封土;西部东汉、北魏陵区现存地面封土尚有300多座,呈覆斗形或圆锥形,最大者直径在100米以上,高50余米。已发掘的墓葬中,有用大砖黄肠石垒砌而成,形制巨大;也有规模较小的土洞。出土的大量墓志,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交往、民族关系等,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再加上其他大臣和权贵,陵墓总数达到上千座以上,比如说我们知道的吕不韦,南唐后主李煜,汉献帝刘协,唐朝杜甫,颜真卿等人的墓都在这里,河南洛阳是几朝古都,又有邙山这个最大的陵墓群,这些都是我国历史文明的见证!
结语:
邙山上,现存有秦相吕不韦墓、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西晋司马氏、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陵墓,以及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
这些陵墓都是没有被发掘的,所以至今还是保存完整的。
洛阳至今埋葬了多少个帝王?
我是土生土长洛阳人,自2010年开始走访洛阳古墓葬至今已十年时间,对这个问题还算比较了解,就来讲讲吧。
洛阳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另外还有很多朝代以洛阳为陪都,上起殷商,下至明末,众多帝王死后都选择葬在洛阳。
公开资料说有24位帝王葬在洛阳。
实际上这指的都是正史承认的皇帝,还有众多正史不承认的皇帝或割据政权的君主(实际上也是皇帝)没有算在内。
我的理解“帝王”包括皇帝和割据政权的自封皇帝或王,这样算的话,洛阳的帝王墓绝不止24个。
以下按朝代顺序介绍:
商1, 商汤墓:洛阳市偃师市山化乡蔺窑村北,有墓冢、墓碑。
(商汤死后其子孙有九人在偃师西亳称王,葬处应该在附近,今天已不可考。)
汤陵
东周东周迁都洛阳后,传承25代周王,应该都葬在洛阳,大部分已经不可考,现在已经发现的周王陵分布在三个地方:周山陵区、王城陵区、金村陵区。
(一)周山陵区,现存四座大冢。
2, 周灵王墓:洛阳市西北三山村附近周山森林公园中,有墓冢、墓碑。
3, 周景王墓:周山森林公园中。
4, 周悼王墓:周山森林公园中。
5, 周定王墓:周山森林公园中。
(二)王城陵区,位于洛阳市西工区闹市地带,今王城公园、纱厂南路附近,已经发现五座周天子大墓,发现了周天子“天子驾六”车马坑,目前还没有确定墓主姓名。
(三)金村陵区,位于洛阳市东北孟津县金村东,发现八座周天子大墓,史书记载多位周王葬于此。
6,周景王墓:洛阳市东北孟津县金村东、汉魏故城东北角。
7,周威烈王墓:洛阳市东北孟津县金村东、汉魏故城东北角。
周王陵金村陵区
东汉东汉12位皇帝除汉献帝葬于河南修武县外,其余11人全部葬洛阳。东汉帝陵分两区:邙山陵区、洛南陵区。
(一) 邙山陵区:
位于洛阳市东北、孟津县三十里铺村南、平乐村北的邙山岭上,现存5座帝陵和1座减制帝陵。
8,光武帝刘秀原陵:洛阳市东北三十里铺村南,俗称“大汉冢”,有墓冢、墓碑(墓碑上写汉安帝恭陵)。
9,汉安帝恭陵:洛阳市东北三十里铺村南,俗称“二汉冢”,有墓冢、墓碑(墓碑写汉顺帝宪陵)。
10,汉灵帝文陵:洛阳市东北刘家井村西,有墓冢、墓碑。
11,汉顺帝宪陵:洛阳市东北朱仓村南,有墓冢。
12,汉冲帝怀陵:洛阳市东北朱仓村南、连霍高速边,有墓冢、文保牌。
13,三汉冢:洛阳市东北平乐村北、二汉冢东南430米处。非“甲”字形大墓,不符合东汉帝陵规制,但又在帝陵区内,应该是某位少帝的减制帝陵。
(二) 洛南陵区:
位于洛阳市东南高龙镇、庞村镇一带,葬有6位东汉皇帝。
14,汉明帝显节陵:洛阳市东南李家村西南,有墓冢。
15,汉桓帝宣陵:洛阳市东南经周村,有墓冢。
16,汉章帝敬陵:洛阳市东南百草坡村南,有墓冢。
17,汉和帝慎陵:洛阳市东南火神凹村西,有墓冢。
18,汉殇帝康陵:洛阳市东南火神凹村西,有墓冢。
19,汉质帝静陵:洛阳市东南逯寨村西南,有墓冢。
汉原陵
曹魏曹魏定都洛阳,传5位皇帝,其中有3位葬洛阳。
20,魏文帝首阳陵:洛阳市东北偃师市首阳山。
21,魏明帝高平陵:洛阳市东南汝阳县茹店村,有墓冢。
22,高贵乡公曹髦墓:洛阳市东北金谷涧一带,冢已平。
蜀汉23,后主刘禅墓:洛阳市东北孟津县翟泉村东,冢已平。
后主刘禅墓
东吴24,吴末帝孙皓墓:洛阳市东北孟津县凤凰台村北,冢已平。
西晋西晋定都洛阳,传4代皇帝,其中2位葬洛阳,加上追尊的3位皇帝,一共5座帝陵。
25,晋宣帝司马懿高原陵:洛阳市东北偃师市南蔡庄村。
26,晋景帝司马师峻平陵:洛阳市东北偃师市南蔡庄村。
27,晋文帝司马昭崇阳陵:洛阳市东北偃师市杜楼村北。
28,晋武帝司马炎峻阳陵:洛阳市东北偃师市南蔡庄村北。
29,晋惠帝司马衷太阳陵:洛阳市东北偃师市首阳山。
北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传8帝,其中6位葬于洛阳。
30,孝文帝长陵:洛阳市孟津县官庄村东南,有墓冢。
31,宣武帝景陵:洛阳市西北冢头村、古墓博物馆院内,有墓冢。
32,孝明帝定陵:洛阳市孟津县后沟村北,有墓冢。
33,孝庄帝静陵:洛阳市西北上寨村南,有墓冢。
34,节闵帝陵:洛阳市西北张沟村东南,冢已平。
35,长广王元晔墓:洛阳市邙山,具体葬处不明。
北魏长陵
隋36,皇泰帝杨侗墓:洛阳邙山。
陈37,后主陈叔宝墓:洛阳市孟津县凤凰台村北。
唐38,孝敬皇帝恭陵:洛阳市东南偃师市金屯村北。
39,唐昭宗和陵:洛阳市偃师市曲家寨村南。
唐恭陵
后梁定都开封,传2帝,皆葬洛阳。
40,太祖朱温宣陵:洛阳市伊川县常岭村北。
41,末帝朱友贞墓:洛阳市孟津县游王庄村。
后唐定都洛阳,传4帝,皆葬洛阳。
42,庄宗李存勖雍陵:洛阳市新安县败仗沟(已被小浪底水库淹没)。
43,明宗李嗣源徽陵:洛阳市孟津县护庄村南。
44,愍帝李从厚墓:洛阳市孟津县护庄村南。
45,废帝李从珂墓:洛阳市孟津县护庄村南。
后唐徽陵
后晋定都开封,传2帝,1帝葬洛阳。
46,高祖石敬瑭显陵:洛阳市宜阳县石陵村西。
后晋显陵
南唐47,后主李煜墓:洛阳市孟津县后李村西北。
南唐后主李煜墓
吴越48,末主钱俶墓:洛阳市孟津县营庄村。
后蜀49,后主孟昶墓:洛阳市孟津县平乐村(一说后裔迁葬开封)。
明50,弘光帝朱由崧墓:洛阳市孟津县西山头村。
综上所述,葬在洛阳境内且能够证实的帝王有这50位。
陵墓较多,就不全部配图了,选几个著名的配上照片,照片都是我亲自去拍的,当然还有一些找不到位置,无法证实的帝王陵墓就没有算在内了。
洛阳至今埋葬了多少个帝王?
我来纠正一点,葬在洛阳龙门石窟那里,东山上的是白居易,现在叫白园。以皇帝身份葬在洛阳的以下东周王陵 东周建都洛阳,历二十五代国王均葬于洛阳。但因年代已久。墓主多难确认,据现有史料及考古,大致分为周山、王城、金村三个陵区,其中周山陵区中的周灵王陵、周三王陵尚不确认。苏秦墓 苏秦,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合纵家,佩六国相印,曾游说六国联合抗秦,使强秦不敢东窥函谷者达15年。今洛阳老城东20公里,汉魏故城东南,洛河北岸有小村名曰张苏寨,寨内一冢为苏秦墓。吕不韦墓 位于今洛阳市东约20公里的偃师市南蔡庄大冢头村东。吕不韦曾任秦国相国,参与过秦朝统一大业。汉光武帝陵 即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陵墓。在今孟津铁谢村西南,北依滔滔黄河,南傍巍巍邙山,使光武帝陵呈现出一种虎锯龙盘的雄伟气势。现在的陵园坐北朝南,占地一百多亩,呈长方形,由祠庙,万丈院、陵园三部分组成,在这块风水宝地中有被誉为孟津县“八景”之一的“汉陵晓烟”(自然景观)。东汉三皇陵 是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炬,汉和帝刘肇陵墓。位于洛阳东象庄村正北的邙山岭上,洛开高速公路两侧。文帝首阳陵 位于偃师市西北十五里的首阳山南的台地上。魏文帝,曹操之二子曹丕,字子桓,统一三国,灭汉建立曹魏。魏明帝高平陵 即曹魏第二代皇帝,曹丕长子的陵墓,在偃师市寇店乡一带。曹魏皇陵 曹魏自黄初元年至禅位于晋,凡五帝都洛四十五年帝王妃嫔,死后皆葬于洛阳。西晋皇陵 位于今偃师市南蔡庄一带,西晋建都洛阳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共合五帝,其陵均在洛阳一带。宣武帝景陵 在洛阳古墓博物馆西院,有一雄伟壮观的大冢,由于此冢的存在冢西的村庄便命名为“宣武村”,后改为“冢头村”。景陵是建国以来经国家批准科学发掘的第二座皇帝陵,也是我国目前挖掘开放时代最早的帝王陵。宣武帝,为北魏第八代皇帝,名元恪,孝文帝第二子,公元499-515年在帝位,继承了其父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公元515年死于洛阳,葬景陵。景陵封土呈圆形,直径110米,现高24米。地宫置于封丘之下,坐北面南,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的部分构成,全长56米余。墓室平面近方形,棺床置于墓室西部,由15块方形大青石板拼成,整体为长方形。景陵在宋金时代和民国年间曾遭盗掘,现已复原出青瓷盘口龙柄壶、陶砚、石物帐座、残石灯等十余件文物。由此证明,地宫内陈设已超越了北魏陵制规定的不设明器、不置素帐和瓷瓦之物的限制,对研究北魏时期的葬俗、陵寝制度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墓道前20米处建有总面积200平方米的宣武帝祭堂,堂内四壁镶嵌8幅描绘元恪生平的工笔画;展柜中陈列40余件景陵和北魏出土文物及复制品。总之,景陵气势壮观,结构完整,风格朴实,色调雅素,具有较高的历史、考古、文物、建筑、科研和观赏价值。现与古墓博物馆合为一处旅游点。唐僧墓 唐僧,唐玄奘,陈姓名韦,洛阳偃师人,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十七年,撰《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为中国佛教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唐僧墓位于缑氏镇唐僧寺西北约200米处,墓冢呈覆斗形,周围遍植桂树,生机盎然。唐恭陵(孝敬皇帝陵)位于偃师市缑氏乡滹沱村西南景山白云峰之巅,因是唐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故称“太子冢”。恭陵是洛阳唐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长宽约440米。四周原有神墙护围,其四角有角楼建筑,四面神墙中有神门。门外土阙尚存。南神门外10米有立狮一对,左右相距54米。其它三面与此同,唯改为坐狮。神道在南神门外正南,宽50米,两侧自北向南,依次排列着翁仲三对、天马一对、望柱一对,东西相排,左右相对。其中东排第一二翁仲之间,即唐高宗李治亲书之(孝敬皇帝睿德记》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较高的书法价值。灵台封土呈覆斗形,东观长163米,南北宽147米,高22米。灵台东北50米处,有一锥形土冢,俗称“娘娘冢”。恭陵神道两侧石刻作工细腻,雕造精美,形象生动,时代可能早于乾陵,是河南仅存的一组盛唐陵墓石刻。是考察唐陵规制的重要依据,也是世界研究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狄仁杰墓 位于洛阳市东十二公里的白马寺附近。狄仁杰,字怀英,唐代名臣,并州太原人,曾任法曹、侍御史,刺史、宰相等职,为人当政,不畏权贵,正直无私。民间有广为流传的狄仁杰破案(狄公案》一书。杜甫墓 邙山南麓,首阳之间,前杜楼村北,陇海铁路南。晋当阳侯杜预墓侧有一座青砖砌筑的八角形墓葬,这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甫的寝陵。杜预是杜甫十三世祖,杜甫是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有“诗圣”之称,其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值得我们永远缅怀。白居易墓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历史上极负盛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诗作颇丰,流传三千多首,他秉性耿直,体察民情,深受人民爱戴,死后葬于洛阳。即今龙门东山(即香山)瑟琶峰上。二程墓 程颢,字佰湾,号明道。程颐,字公叔,号伊川。兄弟俩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奠基者,世称“二程”。其兄弟墓和其父程王向墓,简称“二程墓”,位于今伊川县西约1.5公里处的白虎山麓,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市著名的名胜古迹。范仲淹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年传颂,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作者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江苏苏州人,历史上革新派。死后葬于洛阳,即今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万安山南侧,墓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乃范公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薄公范纯佑墓,内有祭祠,有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有欧阳修撰文石碑。后部是范氏次子、三子、四子及其后代之墓,墓围古柏参差,绿树成荫
洛阳至今埋葬了多少个帝王?
周平王、周桓王、周庄王、周僖王、周惠王、周襄王、周顷王、周匡王、周定王、周简王、汉武帝、汉安帝、汉顺帝、汉冲帝、汉灵帝、汉明帝、汉和帝、汉章帝、汉殇帝、汉质帝、汉桓帝、晋⽂帝、晋武帝、晋惠帝;晋宣帝、晋景帝、晋惠帝、晋为帝、晋宣帝、晋景帝、⾃敬王、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魏孝⽂帝、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长⼴王、节闵帝、安定王、孝武帝、唐⾼宗、武则天、唐中宗、唐⽞宗、唐昭宗、唐哀宗、梁太祖、唐庄宗、唐明宗、晋⾼祖。
洛阳至今埋葬了多少个帝王?
先弄明白帝,王的区别再说!也不用企图偷梁换柱企图造成自三皇五帝之后的帝王全在邙山的假象!始皇帝之前的全是王,这是第一!能被称为帝的是大统一环境下的皇帝,割据势力的能被称陵的都少之又少!埋在邙山的只有东汉陵墓可称帝陵,剩下的北魏,西晋什么的就算了吧。没一个配称帝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