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太上皇”都是怎样度过余生的?

如题

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的头衔,通常都是在世但禅位的皇帝。大多的太上皇只是一个尊称,没有实际上的权力,并且大多是迫于形势不得不退位,南北朝、唐朝、宋朝就有多位太上皇。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称皇帝尊号,追赠父亲秦庄襄王嬴楚为太上皇,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的称号。唐朝时期唐玄宗李隆基也曾追尊老子的父亲李敬为太上皇,这两个是历史上的特例,死后追赠的,其他的太上皇全部是在世的尊号。

历史上的太上皇

1、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代雄主,他在位期间推行胡服骑射,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修建长城,使赵国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赵国强大的时候,秦昭王与燕昭王的即位都是赵武灵王一手促成的。

赵武灵王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健在时就把王位直接禅位给儿子的人,自己自称主父,地位和太上皇是一样的。赵武灵王非常有雄心,他禅位给赵惠文王赵何的本意是让儿子主持国内事务,自己专心负责对外战争。赵武灵王禅位后还亲自入秦秘密访察秦国大臣,甚至亲自假扮随从会见秦昭王,他称霸天下的雄心由此可见。

赵武灵王虽然非常有雄心,在对待继承人的事上却走上了错路。赵国的太子本来是赵武灵王长子赵章,赵章也是屡立战功,深受赵武灵王喜爱,但是因为他喜爱的夫人去世前求立赵何为太子,导致赵章无辜被废。在赵何即位后,赵武灵王的权利却逐渐没有了,他想要夺回王位,称霸中原。又看到赵章身为哥哥却向弟弟赵何行礼,于心不忍,就想要把赵国一分为二,这时赵何的势力已经很大,自是没人同意。赵武灵王又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赵章,于是赵章带兵叛乱,最后却不敌赵何,兵败的他跑到赵武灵王居住的沙丘宫依然被诛杀。

赵国内乱平定后,沙丘宫的人被全部驱去,只有赵武灵王不让出去被围困在沙丘宫殿。这些人没人敢背负杀君的罪名,死死围困他三个月,这三个月断水断粮,赵武灵王只能摸鸟窝,最后这一代雄主被活活饿死。在他被围困的三个月赵惠文王不闻不问,直到他饿死后,才大哭一场,向各国诸侯报告丧事。

2、刘太公

刘太公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称过帝王却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刘太公名叫刘煓,是沛郡丰邑人,一家本来是老实本分的农家人。刘邦是刘太公的第三个儿子,天天游手好闲,不喜欢下地干活,曾被刘太公责骂不如哥哥。刘邦统一天下后,曾和父亲开玩笑,您当初说我没有出息不干活,家业不如哥哥,现在我这份和哥哥相比谁的更大。

楚汉相争时,刘太公与吕雉曾被楚军所擒,项羽还曾威胁刘邦不投降就煮了刘太公。刘邦很无赖的说,我们两个是结拜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你要煮你父亲,也分我一碗汤吧。项羽大怒就要杀死刘太公,幸亏项伯求情才被放过。楚汉以鸿沟为界停战后,刘太公才被放回。

刘邦称帝后,经常五天去拜见刘太公一次,后来刘太公的管家告诉他,虽然他是刘邦的父亲,但是刘邦贵为皇帝不能像平常人家一样对他拜见。刘太公听后,在刘邦再次前来的时候,拿著扫帚在门口恭敬相迎。刘邦见到后大惊,知道原因后,就尊刘太公为太上皇。

关于刘太公的事迹记载不多,前197年他在栎阳宫去世,楚王刘交、梁王彭越都来送葬。刘太公去世没多久,前195年刘邦也去世。

刘邦对父亲还是很孝顺的,刘太公也是安然度过晚年。在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记载,刘太公虽然成为太上皇,但是在皇宫待得时间久了也很是不开心。刘邦见父亲不开心也很是惶恐,问伺候的随从,随从说以前在家乡刘太公可以和街坊领居一起踢球、斗鸡、喝酒,现在没人陪他所以才不开心。于是刘邦在皇宫附近为父亲盖起一座和家乡一模一样的新丰城,还把家乡的部分亲朋邻居迁来居住,陪伴父亲。

3、唐高祖李渊

李渊是唐朝开国皇帝,出身世家大族,世代显贵,他更是承袭爵位为唐国公。李渊虽然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是却没有他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名气更大,不过李渊却是历史上称帝最快、统一最快的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

自晋阳起义后,李世民带兵扫除了各处割据势力,手下也网罗了各种人才。唐朝平定天下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和势力强大的秦王李世民的矛盾也越来越深,终于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带兵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李渊不得不立李世民为太子。这时的朝廷基本都是李世民的人,李渊已经没有什么实权,在两个月后就退位称太上皇,禅位给李世民,李渊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开国皇帝的身份做太上皇的人。

李渊做了太上皇以后,不问政事很是低调,先是在太极宫,随后搬到了大安宫,基本一直待在大安宫不外出。李世民对李渊也很是优待,大明宫最初修建的本意也是为了太上皇李渊。李渊当了9年太上皇就去世了,在这期间还给李世民添了多个弟弟妹妹。

4、武则天

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他从唐太宗才人、唐高宗昭仪、皇后、“天后”、皇太后一步步成为皇帝。

武则天统治晚期,因为生病卧床不起,张柬之等人趁机发动政变,逼迫她退位,拥立太子李显即位。李显即位后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并且每隔十天就带领百官询问太后的起居,同年没多久她就去世了。

5、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他在位前期,任用贤才,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他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并且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还重用安禄山、史思明等塞外民族,由此引发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最高峰时期,叛军攻陷长安,李隆基落荒而逃。在马嵬坡跟随的士兵又哗变,杀死杨国忠,逼迫李隆基缢死杨贵妃,李隆基的威信已经一落千丈。最后,李隆基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并且在在灵武称帝,李隆基被尊为太上皇。

在安禄山死后,长安被唐军收复,李隆基也回到长安,不过这时他已经是太上皇的身份了。李隆基回来后,李亨曾象征性的要退位,李隆基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没有同意儿子的推让。但是坐惯了皇帝的李隆基没有李渊那么高的觉悟,做事非常张扬。李亨当太子时就不好过,现在当了皇帝李隆基还是这么张扬,自然引起了李亨的不满。太子的心腹在他的默许下,调走他宫殿的马匹,李隆基的心腹高力士、陈玄礼也被调走,最后只剩下李隆基一人凄凉去世。

6、宋徽宗赵佶

赵佶是北宋末年的皇帝,精通书法绘画,却不是一个好皇帝。他在位期间,爆发宋江、方腊起义,其后更是金军大兵压境。金军兵临城下之际,宋徽宗禅位给太子赵桓,自己成为太上皇,自己也没躲过被俘虏的命运。

靖康之变,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全部被金军俘虏,一路上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到了金国后,宋徽宗更是受尽屈辱,又被软禁在五国城。在五国城被软禁九年后,宋徽宗终于客死异乡,直到宋金和议,才算魂归故里。

7、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是明朝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御驾亲征征讨瓦剌,却在土木堡遭遇惨败,自己也被俘虏。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俘虏,在瓦剌大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于谦等人拥立朱祁钰为皇帝,被俘虏的朱祁镇被尊为太上皇。朱祁镇在瓦剌待了一年,也先从他身上也得不到好处,就要把他放回。朱祁钰当了皇帝后,却不愿意他的哥哥回来了,但是幸运的是朱祁镇依然被使者机智的接回了。

朱祁镇回去后,日子过的也不好,虽然是太上皇,却天天过的胆战心惊。在惊恐不安之中,他度过了七年的软禁生涯。直到夺门之变朱祁镇重新夺回皇帝,历经1年俘虏,7年软禁,朱祁镇又再一次成为大明皇帝,一直到驾崩。

8、乾隆

乾隆是历史上实际执掌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六十年,因为不愿意超过康熙的在位时间最长,禅位给嘉庆。

嘉庆虽然接受了乾隆的禅位,成为皇帝,但是并没有实权,实际权利仍然掌握在乾隆手中。乾隆当太上皇时期,所有大事还是他处理,还召见属国使臣,举办千叟宴。乾隆可以说是权利最大的太上皇了,直到他去世,嘉庆才正式掌握权利。

历代“太上皇”都是怎样度过余生的?

太上皇高高在上,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实则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也不都是所有人愉快地度过余生的,也有一些人是十分悲惨的。

我来简单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太上皇,看看他们的余生是怎么度过的。

01,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刘太公,享受恣意人生。

刘太公有很多儿子,他起初最瞧不上的就是三儿子刘邦,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刘邦却是最有出息的一个,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

说起来,因为刘邦起兵,刘太公差点还为此丢了性命,当初刘邦率领几十万大军将项羽的老巢彭城给夺走了,项羽一怒之下反攻彭城,又将刘邦给打得大败,还抓了他的妻子吕雉和父亲刘太公等人。

后来,刘邦与项羽鸿沟对峙,项羽盛怒之下命人架起大锅,准备将刘太公给烹了,刘邦情急之下只得装作无所谓,还对项羽喊话说,记得分我一杯羹!

项羽听完更加愤怒,就准备真的烹了刘太公,好在项伯出面阻止,刘太公这才得救。

刘邦与项羽达成议和后,项羽就将刘太公等人送还给刘邦,自那之后,刘太公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刘邦了。

刘邦称帝的时候,刘太公已经八十高龄了,起初刘邦只是像普通人家的父子一样,每隔五日去拜见一次刘太公,但后来刘太公的管家告诉他,虽然他是皇帝的父亲,但说到底是臣子,怎么能让皇帝拜见臣子呢?

刘太公恍然大悟,便在下一次刘邦去见他的时候,拿着扫帚在门口恭敬相迎,这让刘邦十分惶恐,便问他这是为何,他便道出了其中原由。

刘邦回去之后将这事跟大臣们说,大臣们就出了个主意,说可以封刘太公为太上皇,这样就可以避免尴尬了,刘邦觉得很有道理,便下发了圣旨,同时还封继母李氏为太上皇后(弟弟刘交的母亲)。

因为这件事,刘太公就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也是第一个没有当过皇帝就成为太上皇的人。

刘太公住在宫中,也没什么其他爱好,就喜欢种种菜什么的,刘邦就在宫中开辟了一大块地给他种菜。

但是,时间长了,刘太公就变得闷闷不乐了,刘邦问他为何不开心,他说自己平生就喜欢跟商贩们为伍,偶尔喝点小酒,与人斗鸡、蹴鞠,但宫中没有这些东西,所以觉得不开心。

刘邦是个孝顺的儿子,便给刘太公建造了新丰城供他居住,还将刘太公的熟人们全部请过来陪伴他,他因此感到十分开心,快乐地度过了数年时光,八十五岁的时候才去世。

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余。斗鸡蹴踘。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高祖乃作新丰(新丰城),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

可以说,刘太公当太上皇的岁月还是很幸福的,儿子刘邦成了皇帝,自己也享受过人上人的生活,最终又在自己最熟悉的环境中安稳离去,世上没几个人做得到。

02,最憋屈的太上皇李渊,晚年只能在破旧的宫殿里造人。

武德元年,靠着儿子们的帮衬,李渊当上了大唐皇帝,这一年他五十二岁。

在李渊当皇帝的九年时间里,他因为偏袒太子李建成而引起李世民的不满,最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被迫无奈,只得禅位给李世民,自己则当了太上皇。

由于父子之间有嫌疑,所以李世民对李渊总体上是比较刻薄的,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李渊的居住条件不是太好。

李渊成为太上皇之后,将太极宫让给李世民,李世民却让他搬弘义宫,弘义宫是李渊当初给李世民修建的府邸,但李世民并不怎么住,而是住在秦王府中。

与高大宏伟的太极宫相比,弘义宫就狭小得多了,而且位置偏僻,十分冷清,再加上李世民长期不居住,弘义宫年久失修,显得有些老旧。

倒不是说弘义宫不能住人,只不过对于李渊的身份来说,生活条件前后落差太大,让他感到十分郁闷。

第二,李渊的政治地位不高,李世明也很少去看他。

一般而言,即便是成为了太上皇,在朝中也是有一定话语权的,但因为李渊是被李世民发动政变给推翻的,所以他这个太上皇其实没什么权力。

不仅如此,李世民继位后还将李渊的一干心腹大臣给一一打压了,搞得李渊一点政治地位都没有,甚至连个说话的知心人都没有,而李世民因为心中对他有恨意,所以不怎么去看望他,举行大型活动的时候也很少请他参加。

举个例子来说吧,李世民每年夏天都要去九成宫避暑,但从不带李渊一起去,也不给李渊建造一处阴凉的宫殿居住,一直到李渊生病快要去世了,李世民这才假模假式的要修建一座宫殿给李渊避暑,结果还没修完,李渊就去世了,宫殿的修建工作也当即停止。

因为不受李世民待见,又没什么地位,所以李渊人生最后几年时间里,多半时间都待在宫中饮酒作乐,拼命造人,他最小的三个儿子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生的,要知道他那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真可谓老当益壮啊。

在度过了十分压抑的九年时间之后,李渊最终去世了,死时六十九岁,不过李世民还是对他进行了肯定,给他定谥号为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

03,最有野心的太上皇李隆基,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最后凄惨离世。

李隆基这个人在历史上争议很大,他前期很有作为,开创了开元盛世,但他后期沉迷享乐而无法自拔,尤其对杨玉环过分宠爱,结果让安禄山钻了空子,造成了安史之乱。

长安沦陷之后,李隆基仓皇出逃,准备带着杨玉环等人派到蜀地避难,结果走到陕西兴平马嵬坡的时候,随行将士爆发了兵变,逼迫他杀死了杨玉环,他随后一路逃到成都躲了起来。

由于李隆基的表现实在太差,这就给了太子李亨机会,他跑到灵武招兵买马,实力得到极大壮大,而后他登基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事实上,李隆基开始几个月都不知道自己成了太上皇,等他得知消息的时候,李亨已经有了十几万精锐人马,也打了很多胜仗,建立了极高的威望,还在灵武另外建立了一个朝廷,将权柄都收到自己手中了。

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就不得不承认李亨的皇帝身份了,但他并不甘心,而是积极培植自己的个人实力,甚至派人与李亨争夺地方实力派的支持,但收效甚微。

等到李亨迎接李隆基返回长安之后,他依然没有死心,而是与李亨明争暗斗,但最终还是败下阵来,他也因此认命,开始享受安逸的晚年生活。

当时李隆基居住在兴庆宫,侍奉他的人依然是老朋友高力士,另有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保护他的安全。

高力士很会办事,给李隆基请来很多梨园弟子及美貌宫女供他玩乐,偶尔还跟妹妹玉真公主叙旧,他的生活因此过得倒也不错,算是比较安稳的。

但是,李隆基的美好生活仅仅持续了三年,大太监李辅国为了立功,便在李亨面前诬陷李隆基与高力士、陈玄礼等人密谋,还与宫外之人来往密切,似乎有什么阴谋。

李亨本就担心李隆基不肯罢手,便下令将李隆基迁往西内甘露殿居住,由李辅国负责实施。

可怜李隆基七十多岁的人了,还要来回折腾,但这还不是最惨的,李辅国在他搬迁的时候,竟然带领五百骑兵拦住了他的去路,还对他剑拔弩张,将他吓得从马上跌了下去。

等李隆基搬到甘露殿之后,李辅国又找借口清洗了他的亲信,其中高力士流放蜀地;陈玄礼被革去职务,贬为庶民;玉真公主作为返回玉真观,没有旨意不得外出。

不仅如此,李亨还大规模裁撤了李隆基宫中的宫女太监,并安插自己的亲信到李隆基身边侍奉,李隆基因此变得孤单寂寞,连个可以说话的知心人都没有。

在忧郁寡欢中度过了两年之后,李隆基因病去世了,死时七十八岁,当太上皇的时间是八年。

04,最奇葩的太上皇拓跋弘,为了争权而选择退位,最后被母亲杀死。

拓跋弘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长子,他是个好孩子,从小就聪明睿智、仁孝友爱,而且胸怀大志,以拯救苍生为己任。

拓跋弘十一岁的时候,父亲拓跋濬去世了,他因此登基称帝,但他的日子过得不怎么如意,因为大将军乙浑权势熏天,在朝中大肆铲除异己,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不过,拓跋弘的母亲冯太后是个厉害角色,他为了让儿子大权独揽,就联络反对乙浑的大臣,密谋将乙浑给杀死了。

但让拓跋弘没想到的是,冯太后也不是个善茬,她在除掉乙浑之后,趁机以拓跋弘年幼为由临朝称制,拓跋弘因此成为傀儡,依然无法掌控朝政。

再加上,冯太后这个人生活不怎么检点,与多个臣子存在不正当关系,拓跋弘因此更加郁闷了,逐渐对权力没什么兴趣了,也对世俗之事感到厌倦,并有了出世之心,也就是出家当和尚。

起初,拓跋弘准备将皇位传给叔叔拓跋子推,但冯太后和群臣都不同意,他便将皇位传给年幼的儿子拓跋宏,自己当了太上皇,这一年他不过十七岁而已。

所有人都以为,拓跋弘这一生就这样了,但他成为太上皇之后没多久,又突然对权力燃起了欲望。

为了从冯太后手中夺回大权,拓跋弘以太上皇的身份布告天下,自己将替代年幼的儿子处理朝政,还在京郊举行大型阅兵仪式,宣告自己才是最高统治者。

不仅如此,拓跋弘还带领军队出征柔然,并以太上皇的名义发布诏令,颁发了很多改革措施,在人事方面也有很大的动作。

在拓跋弘的不懈努力下,冯太后逐渐被排挤出权力中枢,既然他并不是真的对权力没有欲望,那他之前为何要当太上皇呢?

原来,拓跋弘并非真的想当太上皇,他之所以这么做,只不过是以退为进罢了,其目的就是解除自身的束缚,并将冯太后推上太皇太后的位置,这样冯太后干涉朝政就显得不那么合情合理了。

冯太后将儿子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内心感到十分担忧,但拓跋弘显然低估了她的权力欲,为了能够重新掌权,她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那就是发动政变将拓跋弘给抓住关押起来,随后拓跋弘就不明不白死在了大牢中,这一年拓跋弘才二十三岁。

拓跋弘一共当了五年太上皇,他的行为看起来很奇葩,实则是无奈之举,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十分明智的,只不过姜还是老的辣,他最终还是败在了冯太后手上。

05,最虚伪的太上皇乾隆帝,退位之后依然大权独揽。

乾隆帝一生顺风顺水,他当皇子的时候无人跟他争位,因而顺利登基;在位期间又国富民强,因此开创了一番伟业;等到他年老之时,儿孙满堂、承欢膝下,他由此感到志得意满。

乾隆帝在位的第六十个年头,已经八十五岁的他,为了不超过康熙帝的在位时间,便禅位给儿子嘉庆帝,自己则当上了太上皇。

乾隆帝既然当了太上皇,就应该放权给嘉庆帝,再加上他年纪大了,不具备继续处理朝政的能力,就更应该放手了。

但是,乾隆帝的权力欲实在太大了,哪怕他说话不利索,看东西也不是很清楚,他依然想要将大权握在手中。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乾隆帝称太上皇之后,依然住在养心殿,而嘉庆帝只能在皇子居住的毓庆宫暂住。

并且,乾隆帝还宣布,嘉庆年号只对外使用,对内则依然使用乾隆年号、批阅奏章和人事任免等最重要的大权,依然掌握在乾隆帝手中,嘉庆帝只能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自行处置。

不仅如此,乾隆帝在上朝的时候,继续坐在皇帝宝座上,嘉庆帝只能坐在一边,而且没什么话语权,因为另一边还站着和珅,他是乾隆帝的传话筒,负责传达乾隆帝的决定,是真正掌控朝政的人,当时人称二皇帝。

实际上,乾隆帝虽然是太上皇,但与之前当皇帝的时候并无二致,嘉庆帝则只能唯唯诺诺,跟太子没什么区别。

别人说乾隆帝老,他还不服气,硬是又通过选秀,挑选了两名十八岁的少女为妃,但他已经动不了了,因此这两名妃子到死都是清白之身,这对她们来说也是很残酷的了。

乾隆帝还特别喜欢给自己歌功颂德,他不仅称自己为十全老人,还举办千叟宴来收买人心,但实际上在他的统治下,帝国已经出现了崩塌的迹象,不但在科技和军事等方面开始落后于西方,而且官场腐败、内乱不止,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将要交给儿子的,只是个烂摊子而已。

在当了三年多太上皇之后,乾隆帝去世了,死时八十九岁,他的实际执政时间达到了六十四年之久。

当然了,以上只是历史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太上皇,实际上我国历史上一共有二十六位太上皇,除了追封的几位之外,大多数太上皇都过得不是太如意,因为他们都是被迫成为太上皇的。

比如说晋惠帝司马衷,他在八王之乱中被司马伦篡位,虽然后来复位了,但也只是个傀儡皇帝而已;

还有唐睿宗李旦,他搞不定儿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只能禅位当太上皇,最后在郁郁寡欢中离世;

唐昭宗李晔也是如此,当时宦官势力非常大,他因为得罪宦官而被废黜,当了几年太上皇之后,虽然被朱温再次推上皇位,但也只是个傀儡,最后还被朱温给杀掉了。

也有一些皇帝是自己不想当皇帝才当太上皇的,最典型的就是南宋了,连续出现了数次内禅之事,即宋高宗赵构禅位给养子宋孝宗赵昚,赵奢禅位给儿子宋光宗赵惇,赵惇禅位给儿子宋宁宗赵扩,这四个皇帝除了宋光宗赵惇是因为生病,被大臣们逼着成为太上皇之外,其他人都是因为厌倦政事而退位的。

还有一些皇帝纯粹为了闹着玩才当太上皇的,比如北周宣帝宇文赟,他当皇帝的时候荒淫无道、声色犬马,大臣们都批评他,他为了落个自在,就传位给七岁的儿子,自己当了太上皇,然后堂而皇之地快乐玩耍,再也没有人说他了。

总而言之,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一般人是不愿意当太上皇的,大多数太上皇也都是被迫或者半被迫的,是没有权势的,甚至是凄惨离世的。

历代“太上皇”都是怎样度过余生的?

一、刘邦给刘太公建了一座城,让他尽情玩耍。

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就是刘邦的老爹刘太公了。当年刘邦在家特别没有出息,虽然是亭长,但是跟街溜子没什么差别。因此刘太公是恨铁不成钢,常常抱怨。

可是有一天刘邦做了皇帝,这下子刘太公可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刘邦这家伙还故意来嘲讽自己的老爹:当年你觉得我最没出息,现在你觉得呢?

刘太公可不敢再顶嘴了,那时候可没有确定以孝治天下,万一说错话,可能要被拖出去打屁股。但是刘邦却表现得非常孝顺,隔几天就过来给刘太公请安。

本来刘太公还接受这种仪式,可是时间长了以后,管家告诉刘太公:那是皇帝,可不能再这么给你请安了,说到底你也是他的臣子!

此后刘邦一来,刘太公就恭恭敬敬地拿着扫把在门口等着,刘邦嘿嘿一笑,就把刘太公封为了太上皇。

做了太上皇以后,刘太公觉得无聊,就把御花园开发成了自己的菜园子。但是他还是觉得没意思,为啥?因为他以前在丰县的时候,可以喝酒赌钱、斗鸡踢球,现在啥娱乐活动都没有了。

刘邦为了尽孝心,立刻在长安打造了一个新丰城,跟丰县那儿是一模一样,让刘太公到里面尽情地玩耍。史上第一位太上皇,就这么度过了自己的85岁人生。他去世后两年,刘邦也跟着去世了。

二、李渊躲在后宫,尽情地生孩子。

李渊把天下打下来以后,心里别提多激动了。谁也想不到当年做马仔的人,也能成为领导马仔的领袖人物。

不过他没高兴多久,因为他有一个厉害的二儿子李世民。李世民一口气就把李渊的两个嫡子都给干没了,再加上李玄霸此前已经去世,使得李渊只剩下了李世民这一个嫡子。

再加上当时京城已经被李世民的兵马给控制住了,因此李渊不得不默认让李世民做了太子。两个月以后,李渊就被迫做了太上皇。

没办法,再不让位,谁知道这个心狠手辣的儿子会不会对老爹下手呢?还是早点做太上皇算了,也落得一个清闲。

此后李渊做了10年的太上皇,这日子实在是没办法打发啊。因为跟坐牢一样,除了吃穿用度都很奢华外,想要出门遛个弯都不可能,除了自己的卧房外到处都有人监视。

那就在卧房里搞点事情好了,于是李渊就在后宫利用李世民送来的若干名美女开始生孩子。野史上说他一口气又生了30多个儿女,不过正史记载,李渊最小的俩儿子,都是在那10年里生的。至于女儿肯定也有,只是记载不详。

三、李隆基做了太上皇,还整天想要搞事情。

李隆基要是在安史之乱之前就挂了,那还能称得上一代明君。可惜这哥们寿命太长,安史之乱的时候,他一言不合就带着一家老小跑路到四川去了。

路上还不忘把自己心爱的杨贵妃给宰了,可就算是这样,也无法挽回自己在大唐将士们心目中的形象。这个时候他的儿子太子李亨果断留在了前线,负责镇压安史之乱。当然这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提前登基。

于是李隆基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做了太上皇。要知道,李隆基的权力欲望那是相当大的,他压根就不可能长期被人家给架空了。

做了太上皇以后,李隆基依旧不忘搞事情。他不断给唐肃宗李亨的新朝廷派遣官员,尤其是宰相这一个级别的官员,李隆基也想安插。为啥?因为他想要架空唐肃宗。

气得唐肃宗差点撂挑子不干了!所以说唐肃宗是两面受气,一边要被太上皇李隆基的势力所渗透,一边要应付安史之乱的危局,真的是太难了。

等到长安被收复以后,唐肃宗就把李隆基从四川给接回来了。这个时候李隆基才正式开始了自己太上皇的生活。

因为接触不到权力了,唐玄宗就躲在后宫和宫女、梨园弟子们整天唱唱跳跳,日子也算逍遥。不过唐肃宗却对自己的这个老爹不放心。

宦官李辅国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各种欺负李隆基。先强行让李隆基搬家,拿出了强拆的架势来,吓得李隆基差点从马上摔下来给摔死。

唐肃宗对此不仅没有责怪,反而夸赞李辅国这家伙真懂朕的心思。所以说唐肃宗是真的要收拾唐玄宗李隆基了。

后来唐玄宗最贴身的宦官高力士被流放到了巫州,陈玄礼被逼着退休拿养老金了,就连玉真公主,也被逼着出家了。

唐玄宗身边所有可以相信的人,都被唐肃宗给撤了,你说唐玄宗这个太上皇晚年是不是太凄凉了?到了晚年这哥们估计是得了抑郁症,整天闷闷不乐,最终在78岁的时候郁郁而终。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年去世的还有他儿子唐肃宗李亨。

四、最成功的太上皇乾隆皇帝。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最幸福的一个人,绝对是乾隆皇帝。这哥们25岁登基,做了60年皇帝,又做了3年多的太上皇。实际掌权时间高达64年,是历史上掌权时间最长的一位帝王,也是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最长寿的一位帝王,足足活了89岁。

当然了,这哥们还是最成功的太上皇。在乾隆85岁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已经做了60年皇帝了。当年有约定,做皇帝的时间,不能超过自己的爷爷康熙。

过去说这个约定,也没想着自己能活这么大岁数,现在不小心活了这么大,总不能提前去死吧?于是乾隆只好宣布自己做太上皇,把皇位让给了嘉庆皇帝。

但是乾隆做太上皇的这3年多时间,依旧还牢牢掌握着权力。嘉庆的前三年多,一直都是傀儡状态。一直到去世,乾隆才放弃了权力。

所以说乾隆堪称史上最成功的太上皇,既能够让自己牢牢掌握权力,又能够让自己得以善终,还活那么大岁数,就问你还有谁?

总结:除了太上皇,还有一位无上皇。

太上皇大家很熟悉,但是无上皇似乎很少有人知道。不过这称呼早就被人家给准备好了。太上皇一般是皇帝的父亲,而无上皇,则是皇帝的爷爷,也就是太上皇的父亲。

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无上皇,就是北齐后主高纬。别看这孩子岁数小,才二十多岁,但是他在北齐即将亡国的时候,不愿意做亡国之君,果断把皇位禅让给了太子高恒。

结果没多久,身为太上皇的高纬,又让高恒把皇位禅让给了高湝。虽然高湝不是高恒的儿子,但是高恒莫名其妙就做了太上皇,而太上皇的父亲高纬,自然就是无上皇了。

不过可惜禅让高湝的诏书还在路上,才走了4天时间,北齐就灭亡了。所以高纬这个无上皇也只当了4天时间。

参考资料:《史记》、《旧唐书》、《清史稿》、《北齐书》

历代“太上皇”都是怎样度过余生的?

历史上的皇帝很多,但太上皇却不多,历史上的太上皇却屈指可数,他们有的被逼无奈,有的功成身退,总之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当上了太上皇,这也决定了他们最终怎样度过余生!

历史上的太上皇大致分为5种:

儿子追封型:刘太公

刘太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但他这个太上皇不是靠自己,而是靠儿子刘邦的本事,因此老头没有在长安这样的大地方呆过,被追封太上皇后,刘太公跟着儿子到了京城长安,但是,和如今那些退休后随子女到大城市“享福”的老年人一样,刘太公也很不适应全然陌生的环境。他住的是深官大院,一望无际的亭台楼阁,显得死气沉沉。吃的倒是好,也有娱乐节目,可是山珍海味吃多了,舌头也就麻木了,娱乐节目看多了,也逐渐索然寡味了。为保证他的安全,刘邦甚至给他配备了专门的卫队,他到哪里,都有一帮彪形大汉跟着。终于,太公开始抑郁了,成天就没个笑脸。刘邦是个孝子,看到老爸不高兴,儿子很着急,终于刘邦发现太公常念叨乡下的日子,说老哥几个在一起唠唠嗑、下下棋,那才有意思呢!刘邦挠挠头,计上心来!不久后的一天,刘邦亲自来请太公,说要带他回老家看看,太公一听,高兴得路都不会走了。一行人出了宫,走了没多远,刘邦在轿外喊:爹,到了!太公下轿一看:哇,真到了老家的村口。但老头一想,不对啊!这没走多远咋就到家啦?最后才知道是刘邦请了工匠,照丰邑的样子重新建了一个“新丰”,把乡亲们全都迁了过来。老头很感动!这个“鸡犬识新丰”的故事,出自晋人葛洪的《西京杂记》,事情真假不好说,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刘邦这样有出息的儿子,刘太公生活应该挺滋润!

被逼无奈型:李渊

说起李渊,这个人挺奇怪,他是一个开国皇帝最后做了太上皇的人,原因大家应该也很清楚,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上位,李渊被迫退位,李渊退位后,开始住在"太极宫",在古代李世民属于篡位,因此他很忌惮李渊,派人监视并软禁李渊,因此李渊虽然贵为太上皇,但生活的确实的确不咋样!到了贞观三年,他从太极宫迁出,搬到了大安宫,在大安宫生活期间,李渊除了参加李世民举行的一些宴会外,几乎不曾离开过大安宫。李世民经常到九成宫(即隋朝的仁寿宫,位于今陕西麟游)避暑,李渊也不愿意出行。李渊郁郁寡欢,最终贞观九年李渊因病驾崩于垂拱前殿,年七十一岁。因此李渊的太上皇生活很凄惨!

类似于李渊,唐朝的另一个太上皇李隆基也是,因为安史之乱,李肃登基后,他被迫退位,晚景凄凉!

身体不佳型:宋孝宗

宋孝宗是南宋少有的主站有位君主!宋高宗身体很好,到了宋孝宗继位时 宋孝宗赵昚继位时已经不年轻了,做了二十七年皇帝之后也已年过花甲,垂垂老矣,就照先皇的前例禅位给太子赵惇,这就是宋光宗。但是,宋孝宗的太上皇生活并不幸福,因为光宗是个“妻管严”,他被他那不孝的皇后老婆给牢牢控制住了。五年之后,孝宗病逝,儿子竟然托病不去参加葬礼,看出宋孝宗晚年生活也不咋样!

追求享乐型:高湛

北齐实际只存在了二十几年,却有六个皇帝,而且一个赛一个的荒淫残暴。第四个皇帝武成帝高湛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吃喝玩乐,干脆把皇位推给只有十岁的儿子,钻进后宫专门研究声色犬马。当了太上皇之后,高湛更加疯狂地纵欲享受,结果几个月下来,二十多岁的他就耗尽元气一命呜呼了。

功成名就型:乾隆

乾隆是少有的高寿皇帝,在成就十全武功后,乾隆很自豪,在皇帝宝座上端坐了六十年之后(这个记录只有他爷爷康熙能破),觉得自己已经功德圆满,该无牵无挂地享享清福啦,于是就宣布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颙琰(就是后来的嘉庆帝),开始了无忧无虑的太上皇生涯,但是乾隆当政后并没有放弃权利,仍然控制朝政,大事都有他决定,皇帝没有实权,因此,只有乾隆的太上皇才是名副其实的太上皇!

历代“太上皇”都是怎样度过余生的?

小部分太上皇余生过得相当滋润,大部分日子都过得凄凄惨惨戚戚。

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指当朝皇帝尚且在世的父亲,说白了,就是在位皇帝还活着的爹,即称之为“太上皇”。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历史上的太上皇一共有26位,时间跨度则从秦朝一直延续到清代。

不过,这二十六位太上皇,各自的余生却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有极少数是养尊处优,甚至掌握大权,但大多数的结局,却一个比一个凄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两极分化的情况呢?简单来说,和他们当上太上皇的原因有关,主动当和被迫当,决定了他们最终度过了不一样的余生。

堪称“大一号皇帝”太上皇:清朝的乾隆

清高宗乾隆皇帝,全名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父亲为雍正,祖父则为康熙,在位时间为公元1711年至公元1795年。

乾隆皇帝这一辈子,简直是太值了,他的祖父康熙,通过励精图治,不仅稳定了大清朝的朝堂局势,更拓展了疆土,而乾隆的父亲雍正,则是整顿吏治,通过一系列政策,将大清的国力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最重要的是,雍正在位十三年,给儿子乾隆留下了偌大的基业。

根据史料记载,康熙去世时,由于连年征战,国库里仅剩下2716万两白银,而在雍正去世时,国库里存银高达3453万两。

可以说,康熙也雍正这对爷俩,给乾隆开创了自清朝开国以来最好的局面。

正是因为家大业大,乾隆登基之后,才有实力和精力去平定大小金川和准噶尔,若没有他的父亲和祖父留下来的产业,乾隆就是能力再强,也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仅如此,乾隆本身也是一个有福气之人,他的寿命是历朝历代皇帝中最长的,足足活了89岁,这个年纪即便是放到现代,也算是高寿之人了。

而由于他在登基之初曾立下誓言,说在位时间不能超过祖父康熙,因此,在他86岁时,也就是在他在位60载的那年,不得不兑现诺言,宣布禅位。

禅位的对象,是他的儿子嘉庆皇帝,但让嘉庆没想到的是,父亲乾隆这禅位禅得着实不地道。

为什么呢?乾隆说是禅位了,但实际上,所有大权依旧还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嘉庆在当时只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

而乾隆为了抓紧自己手里的权力,更是在方方面面都要彰显自己的权威。

比如,当时嘉庆已经继位,按理说年号也应该改为“嘉庆”才对,但乾隆要求,“嘉庆”这个年号,仅能对外使用,宫中则继续使用“乾隆”年号。

还有,按照清朝的惯例,皇帝登基后,应该搬至养心殿居住,但乾隆却不肯搬走,依然在养心殿训政,他不走,嘉庆则只能居住在当皇子时住的毓庆宫。

另外,但凡是涉及到批阅奏折、任免官员等重要政务,仍旧由乾隆说了算,那么嘉庆干什么呢?只能干点祭祀祖先之类的事情了。

这还不算完,在乾隆禅位后的当月,他接见外国使者时,更是直接了当地表示,他虽然归政于嘉庆,但大事还是他说了算。

在这种情况下,嘉庆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当了一个名不符其实的皇帝,据记载,当时嘉庆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去给乾隆请安,并且在上朝时,嘉庆的所有就精力都放在乾隆身上,乾隆笑他也笑,乾隆不说话他也沉默不语。

更夸张的是,当时有大臣拿着奏折前去请示嘉庆时,嘉庆通常只有一句话,那就是:“惟皇爷(乾隆)处分,朕何敢与焉?”

也正是因为乾隆的不放权,让他成为了封建历史中,最成功的太上皇,并且是没有之一,而他之所以会牢牢抓住权力不放,正是因为他深知历史上的太上皇几乎很少有好的结局,再加上他的退位颇有些不情不愿的味道,因此,只有抓紧权力,才会让他觉得踏实。

但他是踏实了,嘉庆皇帝却遭了殃,自打他当上皇帝开始,就没有一天不提心吊胆的,倒不是他想这样,因为他也知道,如果自己哪一点忤了父亲的意,那么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换掉。

所以,他才会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夹着尾巴做皇帝,虽说难受,但也无可奈何。

好在这个时间并不是太长,公元1799年,当了三年太上皇的乾隆终于去世,而他一死,就代表着嘉庆终于可以亲政了。

且不说嘉庆亲政后是什么感受,单说乾隆,他这一生真可谓是太值了,尤其是他做太上皇这三年,更是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还能稳稳的把持朝政的局面,所以说他的这个太上皇当得,就是一个“大一号”的皇帝。

没当过皇帝却当了太上皇的刘太公:逍遥自在的过完余生

刘太公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他的祖上曾经也风光过,但到了刘太公这一代,就成了一个靠着种地为生的农民了。

既然是土里刨食儿的农民,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勤劳能干,但刘太公的儿子里,最让他生气的就是老三刘邦。

当初的刘邦,活脱脱的就是一个“街溜子”,整日里不仅无事生产,还特别游手好闲,除了跟一帮朋友喝酒吃肉,就没别的事情可做。

甚至到了四十多岁还是孑然一身,气得刘太公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见了刘邦就骂他好吃懒做。

但就是这么一个让刘太公失望至极的刘邦,居然在后来娶了当地很有名望的吕太公之女,并且在后来一步步开创基业,最终建立了大汉朝。

这一切,都是刘太公做梦也想不到的,他着实没想到,最不争气的老三,居然当上了皇帝。

而在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某天还跟刘太公嘚瑟,说当初父亲你说我没本事,比不上二哥勤劳,那么如今和二哥比起来,谁才算是最成功的呢?

这话让刘太公十分尴尬,当时也不知道回答什么才好。

不过,刘邦虽说嘴上不饶人,但在行动上对父亲却是相当孝顺,除了锦衣玉食、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之外,刘邦还考虑到自己父亲独身多年,进献了不少美女送到父亲身边。

不过,刘太公很有自知之明,吃喝可以享受,这些美女刘太公则一个没碰。

除此之外,刘邦当时虽说是皇帝,但依旧隔几天会去给父亲问安,就如同寻常人家父子之间的礼节一样,而刘太公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十分坦然的接受了儿子的问安。

不过,时间一长,有人就提出意见了,认为这十分的不妥,不符合礼节。

提出意见的人是刘邦的大臣,他认为,刘邦现在已经是皇帝,而刘太公则是白身,也就是没有什么身份的人。

所以,按照礼节来说,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而其他人都是皇帝的臣子,因此,哪里有皇帝给臣子问安的道理呢?

这个臣子的话,被刘太公知道后,仔细想了想确实没错,因此,等刘邦再次前来问安时,他就十分恭敬地站在门口,向儿子刘邦行礼。

父亲的这番举动,让刘邦很是吃惊,赶忙询问这是要干嘛,而刘太公将原委告知刘邦后,刘邦也认为是个问题,于是,他就回去找大臣商量,如何给父亲一个身份。

后来,大臣们翻遍史书,借鉴了当年秦始皇追尊其父秦庄襄王为太上皇的案例,建议刘邦封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帝。

因此,刘太公就这样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在活着的时候被封为太上皇的人,同时,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当过皇帝却被封为太上皇的人。

不过,这名分虽说有了,但是刘太公却相当不开心,为什么呢?早年间他生活在乡野,习惯了那里的生活气息,而如今却窝在宫殿里,虽然锦衣玉食,但却乏味无比。

因此,他时常闷闷不乐,而他的这种低落情绪,自然就被儿子刘邦看在了眼里。

得知父亲时常不开心后,刘邦想了一个主意,就是在长安建了一座新丰城,并且把之前老家的邻里等人,全部接到了这里来住,所有的一切,都打造的跟之前一模一样。

弄好之后,刘邦把刘太公请了过去,而刘太公见到了自己的老邻居,又看到了熟悉的环境,自然是乐得开怀大笑,自此,他每天生活在这里,酤酒卖余,斗鸡蹴踘,可谓是不亦乐乎。

就这样,刘太公一直活到了公元前197年方才去世,死后葬在了万年(今陕西富平县)。

刘太公的一生,虽说不像别的太上皇一样有什么明显的功绩,但却也充满传奇,中年之前的平凡,晚年之后的富贵,最主要是他没有当过皇帝,却被尊为太上皇,并且还落了个善终的结局,单是这份际遇,就足以让很多人羡慕无比了。

郁闷到只能造人的太上皇: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正是他一手创建了大唐,不过,他这个开国皇帝,应该算是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当得最憋屈的一个。

公元617年,李渊在晋阳宣布起兵,一年之后,李渊打进长安,隋恭帝被迫下诏禅位,李渊得以正式登基称帝。

但在登基九年后,由于几个儿子之间的纷争越闹越大,最终在公元623年,秦王李世民于玄武门发动宫变,并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诛杀。

至此,李世民扫除了所有障碍,而李渊则不得不将皇位让给李世民,自己当起了太上皇。

成为太上皇后,李渊刚开始还能继续住在象征皇帝地位的太极宫,不过所有政事已经无权过问,而住了没多久,李世民就安排李渊搬家,将其迁到了规模设施要逊色很多的大安宫。

虽说李渊颇有些不情不愿,但奈何大权在儿子手里握着,因此也只能忍气吞声进行搬家。

而在大安宫里,李渊日常的生活起居,基本上都是在这座宫殿中进行的,几乎很少有出门的机会,倒不是他不愿意出门,而是李世民根本就不让。

最多也就是在朝廷举行什么大型的典礼时,李渊才能得以出来透透风见见人。

这样的生活,自然让李渊相当憋闷,但却又无力改变,而无处发泄且心情郁闷的他,则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生孩子上。

根据记载,李渊一生共生有二十二个儿子和十九个女儿,这其中,至少有七个儿子都是在他成为太上皇之后出生的,而女儿差不多也是这个数,甚至更多。

也就是说,李渊自打当上太上皇到他去世,短短十二年的时间里,前后就生了至少有十几个孩子,有野史记载,他在此期间出生的儿女,甚至有接近三十个。

这就造成了同为李渊儿子的李世民,在他去世时,年龄最小的兄弟才刚满十岁。

之所以李渊会拼命的生孩子,其实也是他无奈之举,毕竟他曾经是开国皇帝,但却在晚年之际,被迫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太上皇,这种大权旁落的郁闷,恐怕是外人无法理解的,所以,为了发泄这种郁闷,他只能是不停造人了。

公元635年,李渊病逝于大安宫,享年七十岁,这才算是彻底结束了他十二年的太上皇生涯。

被敌人囚禁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

众所周知,大部分太上皇虽说没什么权力,但至少生活还是养尊处优的,但有这么一位太上皇,却活在了敌人的囚禁之中。

他就是号称“大明战神”的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公元1435年,明宣宗去世后,9岁的朱祁镇尊遗诏继位,是为明英宗。

在朱祁镇继位后,因其年幼,国事均由太皇太后(明仁宗朱高炽之妻)张氏操持,不过,张氏虽说管理朝政,但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这就让当时的大明朝的朝堂上出现了一片清明的现象。

同时,当时还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贤臣负责料理,这就更让朝堂上下欣欣向荣。

但好景不长,随着张氏以及三杨的去世,少年的明英宗得以亲政,而在他亲政之后,对宦官王振大加宠信,这就为不久之后的混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公元1449年,在王振的撺掇下,明英宗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犯边的瓦剌,在临行之前,他特意将儿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又命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一切安排妥当后,朱祁镇信心满满的带着五十万大军出发。

可惜的是,虽说明军这次出征浩浩荡荡,但朱祁镇却把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宦官王振,而在王振的胡乱指挥下,明军遭遇前所未有的惨败,被瓦剌包围在土木堡,期间几十位明朝的权贵战死,几十万大军几乎是全军覆没,而明英宗本人也被瓦剌生擒。

至于王振,则是被愤怒的明军将领樊忠在战场上杀掉。

皇帝被敌人生擒,这是明朝开国以来闻所未闻的事情,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加上当时瓦剌虎视眈眈,随时都有进犯京城的危险,情急之下,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以及众多大臣,开始考虑再立新皇的想法。

最终,原本只是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被拥立为皇帝,是为明景泰帝。

既然有了新皇帝,那么朱祁镇的皇帝也就作废了,而在当时,经过群臣商议,并由孙太后恩准,遥尊被瓦剌生擒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帝。

这么一来,朱祁镇就成了大明朝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

在此之后,朱祁钰力挽狂澜,启用于谦等一批主战派武将,最终将来犯的瓦剌击退,成功守卫了京城,避免了明朝灭亡的危险。

而瓦剌那边,看到朱祁镇失去作用后,不得不将其放回,但他一回来,就出现了十分尴尬的局面。

什么尴尬局面呢?很简单,就是朱祁钰担心哥哥朱祁镇会威胁到他的皇位,因此,在朱祁镇回来之后,朱祁钰将其幽禁在皇宫的南苑,并派了重兵把守,而这一幽禁,就足足幽禁了七年。

在这七年中,朱祁镇过得十分艰苦,除了不能出去之外,就连和外人接触都不可以,吃饭时的饭菜,都是朱祁钰安排人通过小孔递进来的,到了后来,为了补贴家用,朱祁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靠着做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可谓是凄惨至极。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太上皇普遍日子都不好过,但像朱祁镇这样的确实不多,他时时刻刻都处在担惊受怕之中,没办法,他活着本身就是对朱祁钰的一种威胁。

不过,在被幽禁了七年后,朱祁镇迎来了生命的转机,公元1457年,趁着朱祁钰病重的时机,武将石亨联合宦官曹吉祥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将被幽禁在南苑的朱祁镇迎回重新登基。

“夺门之变”很成功,由于朱祁钰当时已经病重到无法下床,因此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哥哥复位,而朱祁镇复位后,第一时间就废除了朱祁钰的皇帝之位,将其贬为郕王,同时又诛杀了拥立朱祁钰的于谦等人。

在此之后,朱祁镇恢复了英宗的年号,又做了十几年的皇帝后,最终在公元1464年去世。

朱祁镇这个太上皇,当的时候是属于被迫性质,但最终又幸运的重新复位,这是历史上的太上皇均没有做到的,虽说是他一手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但在他临终之际,废除了嫔妃殉葬的陋习,也算是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大功德。

除了上述四位太上皇之外,同样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北魏的献文帝拓跋弘,他由于喜爱黄老之学,对富贵十分淡薄,因此就将皇位传于其子拓跋宏,自己当起了太上皇。

不过,就在拓跋弘退位五年后,却因为下令处死了其母后冯氏的情夫,遭到了冯氏的忌恨,因此,在公元476年,冯氏派人将拓跋弘暗害。

还有一位就是宋高宗赵构,他建立南宋后,偏安一隅,并且受秦桧的蛊惑,杀害了名将岳飞,而到了他晚年之际,看到金国咄咄逼人,便以“倦政”为由,宣布退位。

但是,赵构退位退得很有意思,因其没有子嗣,所以不得不在宗室中寻找继承人,而找来找去,最终找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将皇位传给了他。

众所周知,当年赵匡胤死后,他的后人并没有当上皇帝,而是由赵匡胤之弟赵光义登基,也就是宋太宗,这就意味着,皇位自此就落到了赵光义一脉中。

但让赵光义没有想到的是,未来某天他的后人居然会重新把皇位还给赵匡胤的后人。

另外,还有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太上皇,他的余生与先祖李渊差不多,都是在郁闷之中黯然离世。

总而言之,历史上这些太上皇,除了乾隆和刘太公之外,其他的人余生普遍都过得不是很好,要么是被幽禁,要么是不明不白地死掉,也正是因为太上皇的结局大多不好,所以乾隆才会干出“退位却不还政”的事儿来。

历代“太上皇”都是怎样度过余生的?

中国历史上有特别多的太上皇。比较有名的是唐太祖李渊,唐明皇李隆基,宋高宗赵构,清高宗乾隆等,大唐和南宋时代,太上皇频繁出现。

唐朝太上皇大多不是自愿的,都是儿子通过一系列或政变或斗争后借机上位。太上皇不得已无奈交接。

南宋从赵构开始,却大多是自愿放弃当皇帝,主动当太上皇。这也和内外部环境有关。四周强敌环视,皇帝不好干,皇帝的权利也没那么大。谁爱干谁干!

乾隆是因为实在太老了,干不动了。当了一辈子弹幕王,自诩十全老人的乾隆,当几年太上皇,虽然并不顺心顺意,却也心甘情愿。

那这几位我们都不说。说说大明唯一一位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关于这个人,本人是十分鄙视的。客观来说很矛盾,也很难评价,他是个有魅力的人,也是个矛盾的人,一个失去担当的人,也是个身不由己的人。

“土木堡之变”后,闪耀人格魅力的明英宗差点单枪匹马征服整个瓦剌。短时间内聚拢了一大批瓦剌粉丝,吓的也先赶紧把他丢回大明,既然没有油水,就别祸害我了。

回到大明的朱祁镇,主场已经成了他弟弟明景帝朱祁钰。就算再不心甘情愿,他也只能当个太上皇——原来哥哥也可以当了太上皇,还以为只有老爹能当呢。最后被实际软禁在南宫之中。

他这个太上皇估计是挺惨的——自己作的。生活都需要自给自足还没有生财之道。只能靠皇后变卖首饰,做做女红维持。

我们要说朱祁钰这人还不错。“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挺身而出,虽然身不由己,但能信任支持于谦,击退瓦剌,这就是大功劳。而尽管他也希望这个哥哥早点死,自己一脉千秋万代。却并没有对哥哥朱祁镇,侄儿朱见深下狠手——这要是他们祖宗朱重八,估计这父子俩早阴沟里埋了。因为长期生活在极端心理压力之下,护国有功者朱祁钰对误国有罪者朱祁镇的对峙中,竟渐渐落了下风,可见明景帝这是个有良心的人——只有有良心的人才会折磨自己。

弟弟有良心,哥哥却脸皮太厚。不然朱祁镇也活不了那么久,早找块豆腐撞死了。我始终坚信他是个忘恩负义的人。明景帝毕竟没有杀他,那么对他完全可以理解,自保而已,一旦真要太上皇翻盘,景帝一脉只能更凄惨。

结局也就是这样。朱祁钰儿子死了,自己也要死了。太上皇急三火四的在野心家石亨,徐有贞的匡扶下复辟了。至于那个病中的弟弟,理都没人理他。明代和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两个皇帝同台竟然持续了小一个月。我们实在不知道景帝是怎么死的,也不愿意猜想,就留点美好吧。

《明史》记载,癸丑,王薨于西宫,年三十。谥曰戾。毁所营寿陵,以亲王礼葬西山,给武成中卫军二百户守护。

三十岁就自己为了一个狼心狗肺的哥哥把自己折磨死了。可叹。

差点丢天下的回来尊为太上皇,守住天下的死去被贬为郕王谥曰戾。说朱祁镇是最忘恩负义的人,也无可厚非。你说你就赏弟弟一个皇位尊号又如何?继位合法性,搞个诏书不就完了。反正朱祁钰也没儿子。结果不但给了恶谥,贬了王,更把坟给刨了。祖坟都没让进。人家抱你孩子下苦井了?下人啊!何况他还脑袋短路的杀了于谦。只为了复位名正言顺。

这就是做了几年太上皇的明英宗朱祁镇。他的太上皇余生是发奋图强再做皇帝。做了皇帝后贬斥功臣,杀害于谦,信任奸佞。虽然后期拨乱反正。但能让人记住的,也只是“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杀于谦”,唯一的闪光点是死前废除了“后妃殉葬”制度。连儿子也没教好。还好有个好孙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