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

国家博物馆有哪些藏品一定要看?感觉每次去队伍都很长,有哪些进去后一定不要错过的藏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有着丰富的中华文物收藏。

国家博物馆藏品数量达100余万件,浩如烟海,珍品也是无数。

游览国家博物馆不可错过的珍品

1、商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商朝后期的青铜铸品,重832.84千克,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代表着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后历经坎坷。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获得消息,之后又遭锤砸钢锯锯,幸好吴培文良心发现停止毁坏,把后母戊鼎埋藏地下,又几次转移躲避日寇的掠夺。这件国宝一直到抗战结束才重见天日,后来曾在南京首次展出,蒋介石曾参观并合影。等到国民政府败退台湾之时,青铜鼎因为太过沉重没有被带走。历经颠沛流离,这件国之重器珍藏于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承载了无尽岁月的沉淀,最开始被郭沫若命名为司母戊鼎,后来经过考古的进一步研究被改为后母戊鼎。后母戊鼎作为国家一文物被国家文物局级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2、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四羊方尊在历史书上曾出现过,不过这个可不算个小物件,重量达34.5公斤,四角各塑一只羊,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四羊方尊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出土后也是历经波折。在湖南的转耳仑山上,兄弟三人栽种红薯的时候,发现了这件青铜器,意识到捡到宝贝的三人敲敲打打,敲下一大碎片,随后卖给了别人,只留下一块碎片。辗转的四羊方尊,被湖南政府没收,在抗日战争中在战乱中遗失了。解放后,周总理派人寻找四羊方尊,找到的四羊方尊已经被炸成了20多块,后来修复,又千方百计寻找到湖南兄弟留下的那块碎片才算完整。

四羊方尊作为国宝级的文物,被确定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名单。

3、西周利簋

西周利簋又叫武王征商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里面刻有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牧野决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武王伐纣史实的文物遗存。

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为镇国青铜器,上面刻有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有饕餮纹、夔龙纹和云雷纹三种纹饰,庄严肃穆。不过最有价值的是利簋腹内底部铸造的4行33字铭文,这短短的几行字却代表着一场大战,划分了商周两个朝代。

利簋出土于陕西临潼县,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4、人面鱼纹彩陶盘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前期的陶器,里面绘的神秘古朴纹饰神秘莫测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这件文物也不陌生,在历史课本上出现过。

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村,是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览。

5、红山玉龙

红山玉龙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岫玉制品,通体墨绿色,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

红山玉龙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文化遗迹,距今已有五六千年,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这件玉龙极具意义,也是被列入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6、鹳彩陶缸鱼石斧图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新石器时代前期的葬具,上面绘有一幅鹳鱼石斧彩陶饰图,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出土于河南汝州市阎村遗址,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充分展示了中国早期先民出色的彩陶画艺术创作。

这件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首批64件不可出境展出的珍贵文物之首。

7、西周大盂鼎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铜器,造型雄浑,工艺精湛,内壁铸刻有铭文19行,记述了周康王册命贵族盂的事迹,是非常重要的史料。

大盂鼎在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郿县,历经多次转手,曾被送给左宗棠,之后左宗棠为了感谢潘祖荫又送给他,此后一直留在潘家。抗日战争的时候,潘家后人为躲避战乱将文物埋到地下,日军曾搜索潘宅没有找到,潘家的看门人也曾偷盗埋藏的文物贩卖,大盂鼎因为太大太重没被偷盗。等到解放后,潘家后人赠给国家,先是珍藏于上海博物馆,国博建成后,上海博物馆赠给国博。

大盂鼎极其珍贵的文物,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8、滇王之印

滇王之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文物,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弱小的古滇国无力抵抗滇王选择了投降,于是汉武帝封古滇国国王为"滇王”,并赐给他"滇王之印"。滇王之印由纯金铸造,上为蛇纽,是滇王权利的象征,是汉朝统治云南的开始。

滇王之印出土于昆明市晋宁区,它的出土印证了神秘古滇国的存在,也证明了《史记》记载的可靠。滇王之印最初收藏与云南博物馆,由于它的历史意义,被征调入国博,被列入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中。

9、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

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是唐代陶器,在一峰铺骆驼背上有5位胡人乐俑在演奏音乐,代表了唐三彩的较高水平,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

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10、九龙九凤冠

九龙九凤冠是明代孝端皇后(明神宗朱翊钧皇后)的凤冠,上面有九龙九凤,还镶嵌有红蓝宝石、珍珠,制作豪华精美,展示了明朝丝织工艺、金属制作工艺等登峰造极,无与伦比。

九龙九凤冠出土于北京市昌平县定陵,定陵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的陵墓。九龙九凤冠吉祥上的如意花朵与金龙翠凤集中,精美无比,被列为中国第一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国家博物馆中珍品无数,很多都堪称国宝。

新石器时代陶鹰鼎、新石器时代象牙梳、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盆、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网纹彩陶船形壶、商子龙鼎、西周虢季子白盘、西周天亡簋、战国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西汉诅盟场面铜贮贝器、三国东吴青釉虎子、南北朝北齐青釉仰覆莲花尊、隋绿玻璃盖罐、隋绿玻璃小瓶,这些都是珍品,并且先后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此外还有商朝虎纹石磬、商朝妇好青铜鸮尊、商朝乳丁纹青铜方鼎、三星堆突目铜面具、西周盠青铜驹尊、春秋楚国王子午鼎、战国铜冰鉴、秦朝琅琊刻石、唐代钱鏐铁券、南宋《中兴四将图》、清代《乾隆南巡图》、太平天国玉玺、《开国大典》油画等等都值得观看。

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的陶器、商周的青铜器、历朝历代的珍品,数千年文化的积淀,或许说跟看图片看不出,近前了解才可以发现这些都是智慧的结晶,

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里面有太多太多的国宝级珍品了,可以参观浏览几次,增长一下眼界。

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

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是我国规模最大,“国宝”珍藏密度最高的两所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设有展厅48个,馆藏文物达到100万件,时空跨越了原始社会到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各个历史阶段,是我国馆藏文物最丰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我们历史课本中大名鼎鼎的金缕玉衣、四羊方尊、后母戊大方鼎在这里都能找到。

下面且听土鳖君盘一盘那些陈列在国家博物馆中的“国家宝藏”。为了方便起见,土鳖君就逐朝代列举一件“稀世珍宝”。

先秦珍宝

新石器•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玉龙于1971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出土,材料质地为岫玉,是新石器时期玉饰的代表文物之一。

此龙,通体墨绿色,体卷曲如“C”字,直径2.3~2.9厘米。玉龙头部较短,吻部向前伸,略有上噘,颈部有一撮长毛,略微上弯,显得鬣鬃飞扬,威风凛凛。据专家考证,此龙应该是祭祀的礼器,是我国“龙图腾”崇拜的起源之一,因此被称作“中华第一龙”。

新石器•仰韶文化•鹰陶鼎

鹰陶鼎于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仰韶文化时期墓葬中出土,为新石器后期陶制祭祀礼器。

此鼎,高35.8cm、口径23.3cm、最大腹径32cm,以一只伫立的老鹰为造型,鹰目圆睁,鹰鼻弯曲锐利,鹰体肌肉丰满有力,看上去威风凛凛。但工匠巧妙的将鼎口设置在伫鹰的两羽之间,好似背负着一口大锅,看起来凶萌凶萌的。

此鹰由太平庄农民殷思义从地里挖出,做了一年鸡食盆后,上缴在附近考古的北京大学历史系。

夏•齐家文化•重轮星芒纹铜镜

重轮星芒纹铜镜于1975年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出土,属于夏晚期青铜器。

此铜镜直径仅有6cm,桥纽为椭圆形,背面纹路由三角形和直线组成,形似“叶脉”,据考证可能与当时的太阳崇拜有一定的关系。

齐家镜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铜镜,是我国由石器时代转入青铜时代的标志之一,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镜”。

商••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于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属于商晚期青铜礼器。

此尊边长52.4cm,高58.3cm,重量34.5kg,长颈圈足,饰有夔龙纹、蕉叶纹和兽纹。最为精美的是尊的四角各装一只惟妙惟肖的羊头,羊头中间还有一只活灵活现的角龙。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此尊出土后曾摆放于时任国府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将军的书桌上,在长沙会战转移途中被日军炸成20多块,建国后经1年的修复才得以复原。

商••后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殷墟遗址出土,属于商晚期青铜祭器。

此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立耳折沿,方腹四足,以鱼纹、云雷纹、饕餮纹、凸弦纹、蝉纹为主要装饰纹。鼎腹之中刻有“后母戊”三字,笔画细致清晰,圆润饱满。

此鼎高大雄壮,威武挺拔,是我国最重的青铜器,是绝对的“国之重器”。

此鼎出土后,曾因担心被日军所掳旋即被埋入地下。抗战胜利后运送南京中央博物院。新中国成立10年之后被国博的前身,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

西周••大盂鼎

大盂鼎,于1849年在陕西郿县礼村出土,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

此鼎是周康王时期一位名叫盂的大臣所做,同时出土大、小二盂,小盂鼎在出土以后已经遗失。

大盂鼎高101.9cm,口径77.8cm,重153.5kg。铭字291个,以纪念盂受周康王训诰之事。此鼎圆腹三足,以云雷纹为底,以饕餮纹为饰,样式古拙,端庄。腹内铭文笔画苍劲周正,开中国书法之先河。

大盂鼎出土之后先后被左宗棠、潘祖荫等名人收藏,新中国成立后由潘氏后人捐献给国家。

大盂鼎与上海博物馆馆藏的大克鼎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毛公鼎,联袂为“海内三宝”。

另外,国家博物馆中珍藏的著名先秦国宝还有商妇好鸮尊,商人面鼎、商妇好青铜偶方彝、商龙虎纹青铜尊、东周王子午鼎等等,由于篇幅关系土鳖君就不一一展示了。

秦汉珍宝

秦•阳陵虎符

阳陵虎符,相传是在山东省枣庄市出土,抗战时期由郭沫若在重庆市古玩市场地摊上发现,是秦朝颁发给阳陵驻军将领的调兵信物。

此符长8.9cm,宽2.1cm,高3.4cm,呈卧虎型,可一分为二,虎的左、右颈背各有12个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意为这枚符的左半在阳陵军中,右半在天子手中,左右合并才能调兵遣将。

值得一提的是,阳陵虎符是目前发现的秦虎符中唯一一枚“右在皇帝”的节符,可以推测出此符为始皇帝一统六合之后分发的兵符,对研究秦朝军事制度有重要的意义。

西汉•中山怀王金缕玉衣

中山怀王金缕玉衣,于1973年在河北定州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为西汉玉质冥衣。

该玉衣长182cm,由1203片玉片和2567g金丝连缀而成,共分为头罩、脸盖、上衣前、后片、袖筒、手套、裤筒和脚套等部分,为典型的西汉风格玉柙。

金缕玉衣大约出现于文景时期,是两汉时期最高级别的殓服,只有王以上的贵族才被允许使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玉柙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金缕玉衣。

西汉•鎏金熊形铜镇

鎏金熊形铜镇,于1926年在安徽省合肥市出土,是西汉时期铜鎏金生活器。

在魏晋之前,人们都是席地而坐,为了避免起身落座时将席角折卷,一般会将席镇压于坐席四角。汉朝的席镇多以铜铁为材质,以虎、熊、龟、蛇等动物为题材制作。

此镇为西汉兽镇,高5.2cm,黄铜材质,表面鎏金,工匠将其做成憨态可掬的吉熊蹲踞式样,圆滚可爱,在实用的同时又给家里带来了些许的活泼之气。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

击鼓说唱陶俑,于1957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出土,东汉陪葬明器。

此俑,高56cm,泥质灰陶材质,为头戴帻巾,怀抱扁鼓的俳优正在引吭高歌的形象。

喜观陶俑您会发现,艺人的表演似乎进入高潮阶段,他单腿蹲在地上,右腿弹出,眯缝着双眼,额头上因开怀大笑而挤压出数道皱纹,神采飞扬,活灵活现,引人共鸣。其制作匠人技艺之高,手段之妙,可称为“汉代第一俑”。

三国•吴•青瓷羊形烛台

青瓷羊形烛台,于1958年在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出土,为孙吴青瓷生活器。

此台,长30.5cm,高25cm,为一只昂首张口的跪羊造型。仔细观察您会发现,羊字通“祥”,古人多用羊作为家居装饰物,以示吉祥如意。此羊为太湖流域的湖羊,身躯肥壮,背毛丰茂,双耳紧贴头顶,显得形态温驯安详,为不可多得的东吴瓷塑精品。

两晋南北朝珍宝

西晋•吕氏砖

吕氏砖,传为1918年前后在安徽省凤台西北乡顾家桥出土。该砖呈长方形,长34.8cm,宽17.3cm,高5.8cm。正面阴刻章草书法“咸宁四年七月吕氏造,是为晋即祚十四年事,泰岁在丙戌。”

据清末金石家邹安考证,吕氏为陈留郡守,此砖为吕氏为其妻所造墓庐的铭砖。

章草为隶书的草写,为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书法飘逸流畅,颇有陆机《平复帖》的风采。

北朝·马首鹿角金步摇

马首鹿角金步摇,1981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为金质女性头饰。

此步摇以金为主要材质,松石、珍珠为点缀装饰之物,高16.3cm,重70g,基座是一个马首的造型,基座往上分出鹿角型枝杈,枝杈的末端则是金质的叶片。

步摇,是我国最传统的女性头饰,起源于西汉,流行至当今。其因插于发髻之上,随步伐而摇动而得名。汉族女性的步摇多以“龙、凤、鹤、云”等祥瑞为主要造型题材,而北方少数民族女性的步摇则多以“马、羊、鹿”等草原上常见的动物为造型题材。

隋唐五代珍宝

隋·赵州桥石板栏

赵州桥石板栏,于1953年修复赵州桥时在洨河河床中出土,为隋文帝时期石质建材。

此板,长212cm,宽84.5cm,两面雕龙为饰。前面双龙前爪互推,回首望尾,做呼之欲出之状,活灵活现,灵动异常,背面两龙石板四爪撑地,龙身相互绞缠。

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又名安济桥。隋文帝开皇末年,有工匠李春建成。全桥只有一个跨度为37.037m的大拱,是世界现存最古的大型敞肩石拱桥。曾入选过《小学语文课本》,被称作“人在苍龙背上行”。

唐·绞胎釉陶狩猎骑马俑

绞胎釉陶狩猎骑马俑,于1972年在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为唐太宗时期陶制明器。

此俑高37cm,长27cm,唯一鹰奴持苍狩猎的造型。绞胎是一种唐朝才出现的制陶工艺,是将两种颜色不一样的黏土混合搅拌在一起的工艺,因而绞胎陶器有种绚丽的大理石纹理。由于工艺复杂,绞胎工艺很少用于陪葬的陶俑上,此尊狩猎骑马俑是皇室出品,是不可多得绞胎陶俑精品。

五代·彩绘浮雕武士石刻

彩绘浮雕武士石刻,身世颇为传奇,他于1994年5月被盗自河北省曲阳县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墓中。2000年这块镇墓石刻流落到纽约的文物拍卖会上,后经多方交涉,才得以返回祖国。

此石刻,高113.5cm 宽58cm 厚11.7cm,为一持剑穿甲武士造型,他头顶祥鸟,足踏卧兽,神态庄严,衣袂飘扬,威风凛凛,为五代石刻中的精品。

南、北宋元珍宝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宋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传世品,宋徽宗时期宫廷瓷质陈设器。

此盆,高14.4cm,最大口径24.5cm,盆内为青釉,盆表为玫瑰紫釉,为四瓣海棠花造型,是北宋宫廷所用。

钧瓷,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宋徽宗之后的历代帝王将钧瓷钦定为御用瓷,只准皇家使用,只准皇家所有,民间不能私藏。远在在宋朝时期就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盛誉,是我国瓷器中珍品中的珍品。

南宋·文天祥《谢昌元座右辞卷》

《谢昌元座右辞卷》,传世品,南宋晚期草书书法作品。

该卷,宽36.7cm,长335.7cm。共71行596字,钤“文天祥氏”朱文印。在书卷的卷首有乾隆帝行书“文天祥书谢昌元座右铭”题签以及钤有“内府鉴藏”、 “神品”、“乾隆宸翰”印鉴。卷后有元蒋岩、明万韫辉、郝智、廖驹、程启充所书的跋文以及谢源小楷书谢昌元《行实》。

文天祥,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这篇《辞卷》,笔势疾迅,瘦劲中带有清秀,豪迈中又暗含俊逸,既有书生之骨气,又有文人之尔雅,是草书中的珍品之作。

元·延佑三年铜壶滴漏

延佑三年铜壶滴漏,传世品,为元仁宗时期铜制计时工具。

此漏,通告264.4cm,由日、月、星三壶和受水壶组成。四壶由上至下一次安放,壶中之水按照恒定的匀速依次滴下,最下面的手水壶中安置一个带有浮舟和刻度尺的木板,随着壶中的水位变化,可以读出石刻。

铜壶滴漏一般为单只壶漏,罕有复式形制,此漏为我国发现的历史最久远的复式铜漏,在是我国古代授时科技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明清珍宝

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

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于1957年10月20日出土于明定陵,为明万历年间皇后参加重要场合佩戴的大礼帽。

此冠,总高48.5cm,冠径23.7cm,重2.32千克,采用了花丝、点翠、镶嵌等传统技艺,共镶嵌红宝石、珍珠5000多颗。凤冠的主体由髹漆细竹丝扎成,面料为丝帛,前部饰有九条五爪金龙,龙的下有和冠后部共有九只点翠飞凤。龙凤口中各衔着珠滴,随步伐的移动左右摇晃,起到步摇的作用。冠上还饰有点翠如意云片,红蓝宝石、珍珠做成的博鬓、璎珞、珠钿等饰物,看上去金翠辉映,富丽堂皇,精美庄重。

清·霁青金彩海宴河清尊

霁青金彩海宴河清尊,传世品,为乾隆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为圆明园海晏堂烧制的瓷质装饰品。

此尊,高31.3cm,口径25.1cm。敞口、鼓腹、圈足,颈部有白色燕耳。尊体为霁青釉,其蓝宛如深海,璨若蓝宝石,深沉古雅,稳重内敛。尊身上用金彩绘出蕉叶、缠枝莲等纹饰,下部用粉彩绘出荷花、莲蓬和连珠,让瓷尊看上去富丽堂皇又不落入俗气。霁蓝釉代表着“海”,燕耳谐音“晏”,荷花纹谐音“河”,绿色的莲蓬代表着“青”,有着“河清海晏,时和岁丰”的美好寓意。

现代文物

民国·《溥仪退位诏书》

《溥仪退位诏书》,传世品,为清朝末年文档。

此诏,为1912年2月12日,由时年六岁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所颁,由清末著名状元郎、政治家、书法家、民族实业家张謇所拟,诏书的主旨主要有三点:1.变国体,由封建制改为共和立宪制;2.交政权,由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政权;3.变国民,由大清帝国变为中华民国。此招的颁布,宣布了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正式灭亡,中国正式走向共和。

当代·《开国大典》油画

《开国大典》油画,传世品,为当代画家董希文于1953年创作的大尺寸油画作品。

此画,长4.05m,宽2.3m,共有11位领导人入画,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红旗与蓝天、白云、绿树和鲜花形成强烈对比,画面热烈而明快;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描绘,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完美的再现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经典历史时刻。此画由时年37岁的董希文根据影像资料,历时1年绘制完成首稿, 后来经历了3次修改后才变成最终的展出版本。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点关注,不迷路。为您持续输出有质量的答案,好玩的时候才刚开始。

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

位于首都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的精品文物共140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近6000件。无论是在历史书还是在《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些为人熟知的文物踪影。

然而,所谓“镇馆之宝”一说其实并不存在,毕竟每件文物的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横向更是没有可比性,因为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过我们可以列举出一些有趣的文物和大家一起赏析,共同感受下国宝的魅力。

一、陶鹰鼎

讲真,这件文物实在太有魅力了,通过《国家宝藏》这档节目成名后,它就成为了文艺界的土味扛把子网红。“背手而立”的陶鹰鼎,被网友们戏称为“出门遛弯的老大爷”。

首先是它的颜值,三分搞笑三分沙雕四分漫不经心,配上这桀骜不驯的神采简直堪称完美。有没有让你想到动物界的网红:角雕?

其次是它的价值,这位仁兄大有来头,它是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出土文物,更是禁止出境的64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当然,这个小家伙也曾去国外出过差,那是1993年我们国家第一次申奥时,萨马兰奇主席亲自挑选一个文物去瑞士展出,陶鹰鼎光荣地执行了此次任务,归国后便被珍藏了起来。

二、商作册般青铜鼋

这是一件珍奇的晚商青铜器,你可以称它为“龟心四箭”,因为鼋(yuán)形(爬形动物,外形似龟)动物的身上悲催地插着四根羽箭,它代表着商周时期的一种狩猎活动,名叫射礼。

在3000多年前有这么一段历史故事:相传鼋有神力,商王捕获了它,觉得分外骄傲,但是又不好自卖自夸,便将自己捕获的鼋赏赐给名唤“般”的人,并对他说道:“般,这都是你的功劳啊!这只大鳖你就带回去,把今天的事情记下来吧!”

般回到家后,马上命人按照鼋的样子铸造了一件金光闪闪的摆件。然后将商王英勇的故事记载在鼋的背甲上,一共是4行32个字的铭文。

有趣的是,这件宝物正是一位大爷垂钓得来,看来这位有神力的鼋始终逃脱不开人类的手心啊!

三、虢季子白盘

这尊西周最大的铜盘,是商周时期的盛水器,同样是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它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仿佛一个大浴缸,用此等重物承装水也是不嫌沉。

珍贵的是,在铜盘内的底部有111字的铭文,讲述了此盘的来历。话说,虢国的子白领命出战,立下战功归来后,周王为其设下庆功宴,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

这些铭文语言精炼、字体端庄,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极具研究价值。

四、邓县画像砖

这些画像真实再现了南朝时期的贵族生活,具有南朝人物画“秀骨清像”的特征。它们出土自河南省邓州市许庄村,共发掘出34种不同类型的彩色画像砖,而且是目前为止,中原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南朝彩色画像砖墓。

虽然南朝是个乱世,但是这些砖像却洋溢着追求人性自由、超然物外的艺术氛围,造就了行为荒诞离奇和审美意识空灵的效果。

下面这组画像砖被命名为《贵妇出行图》,看这精雕细琢的发饰还真是别具一格,我怀疑微信表情的灵感应该就来源于此吧!

四、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山顶洞人头骨化石

怎么说呢,反正除了年份过于久远点,头盖骨本身也没什么艺术性,但毕竟是我们的老祖宗嘛,其自身价值还是很高的,既然去一次国家博物馆,总归要拜一拜我们的祖先的。

最为遗憾的是山顶洞人头骨化石,现在我们能在国家博物馆看到的是它的模型,原有的化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下落不明,真的是太可惜了。

五、红山玉龙

这是有着“中华第一龙”之称的一块玉,玉龙也是红山文化最为典型的标志之一。此前写过红山女神,讲真,欣赏不了它的美,但是不影响人家成为重要的文物。

红山玉龙的制作技艺实在是太过精湛了,而且它是三四千年前的先民遗作,实在是超乎人们的想象。“龙”作为一种文化形象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都有迹可循,比如红山文化的蜷曲形龙、凌家滩遗址的玉龙、湖北天门肖家屋脊的玉龙等。

有学者认为,红山玉龙应该是红山先民根据对各种动物的观察,创造出来的一种复合的形象。所以有人称它为猪龙、熊龙、鹿龙、蛇龙等,你觉得它更像哪种动物呢?反正这一缕不羁发型还是很酷的,看起来更像海马。

六、鎏金熊形铜镇

熊出没,请注意!这莫非是传说中的熊大熊二?其实它们出土自安徽省合肥市,可不是东北哦。

它们可不是简单的摆件,而是专门用于压席的用具,就是用来压席子角的。想一想这么四个憨态可掬的熊玩意坐镇,竟然还意外地很萌,是不是也让家里多了点活泼的氛围?

七、还有吗?有的

其实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著名文物实在太多了,此前我也写过不少,以后也会陆续写到。如果您只是走马观花地去观赏,一天的时间是足够的,若是想要慢慢欣赏,那就需要更多的时间了。但是,以下这些文物请一定一定不要错过: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原用途是盛放人骨的,实在和这卡哇伊的造型不相配。

后母戊鼎

人面鱼纹彩陶盆,之前讲过它啦。

四羊方尊

溥仪退位诏书

此外还有玉簋、天王簋、大盂鼎、击鼓说唱俑、骆驼乐舞三彩俑、刻符陶尊、妇好鸮尊、王子午鼎、青瓷莲花尊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文物都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标签,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探寻。

让文物说话,为我们讲述那段有故事的岁月。

我是雪忆柔,一个热爱考古的文艺女青年,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就请关注我吧!

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

一】2004年,上博馆马馆长在日本人家里,看到丢失已久的中国大鼎。日本人开价一亿人民币,实在买不起。没想到一年后,转机来了。

这只大鼎中有两个字。其中一个是甲骨文”子“字,另一个字像个简笔画,好像一只头上长着硕大的角,张开大口,卷曲着后尾的龙形动物。

作为研究青铜器的泰斗,马馆长想起上世纪20年代,文物胜地的河南辉县出土了一尊商代青铜大鼎。因为体型巨大,制作精美,当时就轰动一时。

鼎内部铸有铭文“子龙”,因此被称为子龙鼎这是中国最早带有“龙”字的青铜器

可是,子龙鼎出土后不久,就消失在众人的视野中。

此后80多年的时间里,只能从文献中查找到这座大鼎的蛛丝马迹,无论文物专家们怎么寻找,它都不见踪影。

马馆长乍见这只传说中子龙鼎,内心激荡不已。他立即向中国文物部门汇报:日本惊现失传的子龙鼎。

这件国之重器立即引起了重视,文物专家立即奔赴日本,与藏家商量购买事宜。

不料,日本人竟然开出了上亿人民币的天价。正当中国文物专家犹豫不决时,子龙鼎竟然又一次失去了踪影。

一年后,这只鼎出现在香港,被一位私人收藏家收入囊中。

文物专家们立即与香港收藏家联系,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后,香港收藏家同意低价4800万出售此鼎。

在异乡漂泊了80多年的子龙鼎,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

二】1957年,陕西华县农民殷思义家里的鸡这几天有些食欲不振,不爱吃食。殷思义觉得奇怪,难道捡来的鸡食盆出了问题?

这只鸡食盆是殷思义在犁地的时候挖出来的。它是个站立的肥硕雄鹰,双腿粗壮,双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稳定的三个支点。

雄鹰眼睛圆睁,嘴巴弯曲呈现锐利的勾状,看上去很有威仪。

第二年秋天,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师生们在陕西华县周围走访。他们在殷思义家里看到这个曾经的鸡食盆,征得主人同意后,师生们将陶器带走了。

经过专家的鉴定,这件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它被命名为“陶鹰鼎”

根据殷思义提供的线索,北大师生们对陶鹰鼎出土的地点进行了挖掘。在这里发现了一座距今53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可惜墓主人的身份无法确定。

这件陶鹰鼎是仰韶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悄悄传递着远古生活的秘密。

鹰的造型在仰韶文化时期并不常见,墓地主人很可能是拥有比较高的身份地位的部落首领。

陶鹰鼎的出现,说明当时的部落中,有一部分人掌握了特权,并且在权力之下拥有了陶鹰鼎这样的奢侈品。

社会逐渐由此分化出了统治阶级,人类的文明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陶鹰鼎的历史价值独一无二。

先祖们凭借卓越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手工艺,烧制出了这样一件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完美陶器,真是太了不起了!

三】19岁的万历皇帝给母亲请安时,偶遇16岁的小宫女王氏,一时兴起,临幸了她。没想到王氏就怀上了孩子。

可是,万历嫌弃宫女身份低,对她十分厌弃。王氏生下皇长子朱常洛后,儿子被太后带走抚养,她的处境更加糟糕。

随着朱常洛的长大,皇位之争日益激烈。王氏日日担心儿子,哭瞎了双眼。

王氏去世后,万历皇帝没有按照礼制安葬她,甚至连一件像样的随葬品都没有。

儿子继位后,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就撒手人寰。孙子朱由校上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祖母的棺椁迁出,与万历皇帝、皇后合葬在了定陵。

1957年,定陵的地宫入口被发现,沉睡在地下的一帝二后遭遇了浩劫。

万历皇帝墓室中存在着大量的珍贵文物。因为保存不善,迅速风化摧毁。

皇后的绝美凤冠却完整地保存了下来,重见天日。

凤冠做工极其精巧,内部用漆竹丝做成圆框,凤冠上以龙凤饰件为主。

龙是镂空金丝焊成,凤用点翠工艺,颜色艳丽。凤冠上的宝石、珍珠无数。璀璨绚丽,夺人眼目。

这些凤冠,王氏生前从未戴过。她所要的只是一丝温暖和关心,可这些寄托在冰冷饰品上的温情来得太迟了点儿。

四】1979年,李建安听说村里竹园附近发现了不少红色陶片。他急忙赶往现场,挖出13个陶器,清理时,赫然发现陶器里装的竟然是灰土和人骨!

李建安把这些陶器搬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里,细细地端详了起来。这些陶器以青、红两色为主,有一个陶器上面绘有图案。

陶器总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上面画的是一只全身灰白,胖嘟嘟的大眼睛鹳鸟。长嘴短尾,挺直站立,口中叼着一条大鱼。

鱼旁一柄石斧上有一个“X”形标记,看上去像某个部落的徽记。

这个鹳鱼石斧图,虽寥寥几笔看似简单,却隐隐约约透出远古的神秘。

出土陶器的遗址被命名为“河南临汝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

李建安发现的这个“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用来埋葬死人的棺材,这种埋葬死人的方法叫做“瓮棺葬”。怪不得李建安曾经在陶缸中发现很多人骨。

古人认为人的血肉之躯属于人间。因此,人死后,往往会让他们血肉腐朽,再将骨头收集起来进行安葬。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上面的这幅画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一幅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画。

它开创了中国画的先河,画上所有艺术形象都取决于远古人的真实生活。让我们能够透过这幅画和陶缸一窥先人生活的痕迹。

五】1971年,内蒙赤峰市农民张凤祥种地时,突然挖出了一个黑乎乎的钩子。他在钩子上绑了麻绳,给弟弟拖着玩。几天后,铁钩子竟然变得光滑,对着阳光一看,透出隐隐的光泽。

张玉祥心下惊喜,心想这可不是铁的,应该是玉的吧?没准这是一件什么古物。于是,张玉祥带着这个东西到了县文化馆。

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看不出这是个什么东西。不过看上去有些年头,又是玉石,工作人员用30元征集了这件东西,将它分类为普通文物,随手锁在了箱子里。

1984年,辽宁省牛河梁地区发现了一座5000年前的古墓,引人注目的是,墓主人胸部摆放着两个精美的玉器。

经过考古专家的确认,这是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一时考古界非常轰动。

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突然想起那件锁在箱子里的玉器,他马上取出玉器,带上它去了北京。

经过著名考古专家苏秉琦仔细鉴定后,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红山人精心制作的、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

这只玉雕龙碧绿晶莹,高26厘米,重1000克,龙的身体,猪的鼻子。身体呈英文字母C的形状,因此被命名为C形玉雕龙。

玉龙可能是氏族图腾,也可能是专用的随葬品。历经5000年沧桑岁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六】1864年,淮军将领刘铭传率部攻入太平军的护王府。夜间,刘铭传正要入睡,万籁俱寂之中突然传来金属叩击声。

他顺着声音走过去,来到了马厩里。两匹战马正在吃草,笼头铁环与马槽碰撞,发出“叮当叮当”的声响。

刘铭传很好奇,叫人将马槽取出洗刷干净。

原来这是一个铜盘,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 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

铜盘上面有饕餮衔环,云龙纹理,盘底刻有铭文110字。铜盘极重。需要在两侧的衔环上套上绳索,由几个壮汉一起用力才能挪动。

刘铭传请来专家考证铭文,原来此盘名为“虢季子白盘”,西周时所铸造,堪称旷世奇珍。

“虢”是西周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虢季子白在西周的历史上是一位赫赫有名的贵族,以骁勇善战闻名。铜盘上的铭文记录了一场战斗。

1930年,美国一个收藏家委托代理人找到了刘铭传的第四代传人刘肃曾,愿意出价800两黄金购买此盘,并且还答应将刘家全家迁往美国生活。

刘肃曾一口拒绝:“此盘为祖先遗物,传国之宝,我绝对不会把它卖给外国人的。”

抗日战争时期,刘肃曾担心铜盘落入日本人手中,将铜盘埋入地下,并在上面种了一棵大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刘肃曾挖出了深埋在地下的铜盘,捐献给了人民政府。

虢季子白盘,是用来洗浴的器具。它最珍贵之处,在于盘内底部铸刻的111字铭文。这些铭文被后人赞为青铜器上的“史诗”,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十分独特的鉴赏价值。

七】1938年,湖南宁乡县,腰垦荒种地的三兄弟挖出一个墨绿色、带有4只卷角羊头的方形器物后。他们用工具敲打,不小心竟将器物的口沿敲掉了手掌心大小的一块碎片。

文物贩子闻风赶到三兄弟的家里,开价400块大洋,收购了这件器物。

在卖掉这块宝贝时,三兄弟将那块敲下来的碎片留了下来,想做个纪念。

这件宝物被文物贩子拿到后,打算转手大赚一笔。没想到这个消息被长沙政府知道了,为了防止文物流失到国外,政府出面,将四羊方尊没收了。

日军进攻长沙时,政府决定将一批珍贵文物和资产转移到沅陵。

没想到在运送半路,车队遭到了日机轰炸。运送四羊方尊的车辆不幸中弹,四羊方尊被炸成了20多块。

之后这些碎片就一直被丢弃在湖南省银行仓库的一只木箱内,十几年无人问津。

1952年,木箱内的碎片被找了出来。两年后,四羊方尊修复成功。可是,尊口始终缺了一块残片。

三兄弟听闻此事,将手中的那块留作纪念的残片上交国家。

四羊方尊终于得以再现3000年前的瑰丽身影。

四羊方尊是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中排名第三的珍贵文物。

因为它造型精美,端庄典雅,铸造工艺高超,而且具有非常吉祥的寓意,因此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

欢迎关注@福小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

国家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东侧,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馆内收藏文物众多,约有100余万件。

这些馆内藏品随便拎出来一件,都是价值连城,甚至是无价之宝。若说馆内的镇馆之宝,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自然都是极其珍贵的稀有之物。

我们也在历史教科书,或《鉴宝》、《国家宝藏》等热门节目中,或多或少对它们有所耳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镇馆之宝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1、陶鹰鼎

陶鹰鼎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一件陶器,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它选用了鹰的造型,双翼收起站立着,脚和尾巴着地,腿部粗壮有力,看着威武雄壮又萌态十足,但当你真正和它面对面站在一起时,你绝对会被它的体量,和呈现出的历史厚重感所震撼!

1957年,陕西华县太平庄的农民殷思义像往常一样在自家地里耕地时,他挖出来了一个物件,正是陶鹰鼎。

殷思义左看右看不知道这只老鹰造型的大盆是用来做什么的,他原本想扔掉。后来他觉着这玩意儿挺大能装东西,便拿回家做了鸡食盆。(不知道鸡吃食时,心理阴影得有多大,这头比鸡大暂且不说,关键前面还有一只老鹰虎视眈眈地盯着它吃食啊!)

1958年,考古队到这里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殷思义在听了一些文物知识后,他觉得家里的陶罐子可能是个不寻常的物件,于是就主动将这个老鹰造型的陶罐子交给了考古队。

根据殷思义提供的线索,考古队在陶鹰鼎出土的地方发掘出了一座距今5300年左右的仰韶时期墓葬。

后来,经过专家的鉴定,陶鹰鼎原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留下的陶塑工艺品,于是这个陶罐子才被世人了解,它的价值也才真正显现了出来。如今,它成为今天国家博物馆最资深的藏品之一。

2、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是周宣王时的青铜器,它造型奇特,底小口大,呈圆角长方形,四壁还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盘内底部还有八行111字的铭文,外形像一个大浴缸。话说当时朋友开玩笑说,这么大个做澡盆是最合适不过了,我说这个澡盆不知道能在北京换多少套房子。

盘铭文通篇用韵,手法与《诗经》相似,但它可比《诗经》还早了二三百年,所以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我国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军事的重要史料。

西周宣王时期,虢国的季子白奉命出征,战功赫赫,周王设宴庆功,就特地命人铸了一个青铜盘赏赐给他。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初夏,淮军将领刘铭传率军打败了驻扎在江苏常州的太平军后便住进了护王府内。

有一天晚上,刘铭传正在灯下读书,可屋后马厩里却不时传来金属撞击的丁当之声,这无疑打扰了他的思绪,也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于是他就点着蜡烛走进屋后的马厩想看个究竟,原来是自己的坐骑正用舌头舔着马槽外壁的铜环,而铜环与槽壁碰击后又发出了响声,而这声音厚重悠长又非同一般。

刘铭传蹲下身仔细查看,只见硕大的马槽在烛光中发出深沉的幽光,他试着搬了搬,可马槽却纹丝不动,他又用手轻轻叩了叩,立刻就传出了清脆悠远的声音。见多识广的刘铭传虽还没有弄清马槽的由来,但他已经猜到这个马槽绝非寻常之物。

第二天一早,他让马夫将马槽刷洗干净后,再次仔细察看,他看见马槽外壁满布纹饰,四边各饰两个兽首衔环,铜盘内底有数行规整而秀美的铭文。

此时,刘铭传已明白自己遇见宝了,当即就命人送回合肥老家。同治十年(1871年),刘铭传被朝廷封爵后就返回故乡,请来了一些饱学之士帮助考释马槽内的铭文,这才明白了盘铭的全文,此盘应为虢季子白盘,约为西周夷王时所铸造。

于是,刘铭传得到虢季子白盘的消息不胫而走,这也给他一家四代带了极大的麻烦。抗日战争时期,军阀,日寇、国民党官吏纷纷索取。刘家人为了保护铜盘,不得不将此盘深埋地下,并举家出逃。

解放后,刘铭传的第四代孙刘肃曾先生将铜盘献给了国家。

3、利簋

利簋是迄今知道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这个簋双耳,上圆下方,簋身用饕餮纹和蝉纹装饰。

它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主要在于这个簋的内壁上的4行33个字的铭文,它记载了武王伐纣这件重要的历史事件,即“牧野大战”。

在甲子日早晨,周武王的周国军队在牧野这个地方和纣王展开了激战。一夜之间商朝被覆灭,周武王占领了朝歌。一周后,在论功行赏的庆功会上,一个叫利的有司,获得了一堆铜锡的贵重金属,他就将这些金属铸造了这个簋,用来祭祀他的祖先檀公,因为铸造这个簋的人叫利,所以被命名为利簋。

关于牧野之战的具体日期,因缺乏实物资料,历年来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直至利簋的发现,才证实了武王伐纣的具体日期,还原了古籍中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正确记载。

天文学家根据利簋铭文所记的“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所以夏商周断代全靠了这件宝贝。

利簋出土于1976年,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的农民在田里干活时发现了一个西周青铜器窖藏和一批铜器。文物部门闻讯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原来铜器出土的地点是一处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周代遗址。

4、后梁彩绘浮雕武士石刻

后梁彩绘浮雕武士石刻雕工极其精美,武士身着戎装,顶盔冠甲,造型威猛,面庞肥腴,怒目圆睁,双手拄宝剑立于卧牛身上,肩和头顶部挺立着一只含珠凤凰。虽历经千年,但整个雕像色泽鲜艳如初,它是同一时期石刻文物中的上佳之作。

该石刻原位于河北曲阳县五代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墓中。墓主人王处直生前官拜义武军节度使,是河北地区的重要藩镇将领。但他的养子王都却发动兵变,将他软禁了起来,导致其忧愤而死。

王都夺权后,为了给自己设立人设就请来了最好的工匠为养父修建陵墓,进行厚葬于今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西燕川村西南。

1994年5月,王处直墓中镶嵌在甬道和前室四壁的10块浮雕被盗墓贼盗走,并将这批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贩卖到了香港。

2000年,一件被盗的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出现在美国纽约的中国文物拍卖会上,该武士一身戎装,头顶凤鸟含珠,脚踏牛形怪兽。于是国家成立了专家组,开始跨国追讨被盗的文物。

2001年5月,美国海关总署在纽约世贸中心将其归还给我国。同时,纽约大收藏家安思远先生将肩卧青龙的武士石雕也捐献给我国,而它正是王处直墓甬道处两块中被盗浮雕的另一块(他们原为一对)。

如今历尽劫难,这对“彩绘武士兄弟”终于又相聚在一起。

4、商子龙鼎

子龙鼎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它为商代末期的文物,是迄今所有商代青铜圆鼎中最大的一件,同时也是迄今所知带有“龙”字的最早青铜器。

据记载上世纪20年代,子龙鼎出土于河南辉县,当时一个叫“山中株式会社”的日本公司,大肆在我国收购文物,“子龙鼎”被买走,从此销声匿迹。

直到2004年,日本一位商人在举办私人画展时,子龙鼎才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我国专家得知后,迅速到日本追寻子龙鼎,但日本商人竟开出了上亿元的报价,专家不得不暂时放弃。

但数月后,子龙鼎竟突然出现在香港,专家又立即赶赴香港,经过反复协商后以4800万价格买下,于2006年经过颠沛流离80多年的“子龙鼎”终于回到了我们国家博物馆,而它的传奇经历,也代表着我们国家从衰落走向兴盛的过程。

结语: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极多,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些“镇馆之宝”无疑是博物馆的门面和人气担当,更是博物馆的灵魂所在,吸引着人们前去观看。

我们在赞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历史的奇妙!如果各位朋友对它们感兴趣的话,不妨去看一看,从而近距离地感受它们独特的魅力!

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

国家博物馆共拥有23件(组)禁止出国展出文物,在国内各大机构名列第二,仅次于故宫博物馆的40件(组)。如果为国家博物馆评选一批“镇馆之宝”的话,这23件(组)文物自然毫无悬念入选。

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文物出国(境)展览管理规定》,同时发布了第一批64件(组)珍贵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此后在2012年和2013年,又相继公布了第二批和第三批,使文物综述达到195件(组)。

图片我这里就不放了(其实大部分都在历史课本或者其他出版物上出现过),大家可以自行去国家博物馆官网查询。

文物名称 批次 类型 时代 出土地点 出土时间

  •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1 陶器 新石器时代 河南省临汝县 1978年

  • 陶鹰鼎 1 青铜器 新石器时代 陕西省华县 1958年

  • 后母戊鼎 1 青铜器 商 河南省安阳 1939年

  • 利簋 1 青铜器 西周 陕西省临潼县 1976年

  • 大盂鼎 1 青铜器 西周 陕西省岐山县 清道光初年

  • 虢季子白盘 1 青铜器 西周 陕西省宝鸡 清道光年间

  • 凤冠 1 其它 明 北京市昌平县 1957年

  • 商子龙鼎 3 青铜器 商

  • 商四羊方尊 3 青铜器 商 湖南宁乡月山铺出土 1938年

  • 西周天亡簋 3 青铜器 西周

  • 西汉诅盟场面贮贝器 3 青铜器 西汉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 3 陶瓷 新石器时代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 1955年

  •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盆 3 陶瓷 新石器时代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 1973年

  •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 3 陶瓷 新石器时代 青海乐都柳湾墓葬出土 1974年

  •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网纹船形壶 3 陶瓷 新石器时代 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 1958年

  • 吴“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 3 陶瓷 三国吴 江苏省南京赵士岗吴墓出土 1955年

  • 北齐青釉仰覆莲花尊 3 陶瓷 北齐 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 1948年

  • 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 3 陶瓷 唐 西安鲜于庭海墓出土 1957年

  •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 3 玉器 新石器时代 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出土 1971年

  • 战国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 3 杂项 战国 河南辉县固围村5号战国墓出土 1951年

  • 西汉“滇王之印”金印 3 杂项 西汉 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出土 1956年

  • 隋绿玻璃盖罐 3 杂项 隋 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 1957年

  • 隋绿玻璃小瓶 3 杂项 隋 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 1957年

本文文字及照片除注明外均为司图博行原创,欢迎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