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谋士是怎么排的?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如果说武艺还可以按照两人打了多少回合,或者以某个武将为参照物,都是几合打败,有个大致参考。这谋士怎么能排名呢,谋士还是看自己主公是不是听自己的。比如楚汉之争时,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计谋厉害吧,关键项羽不听啊,要是听范增的,鸿门宴刘邦就完了;再说三国,吕布不听陈宫的计谋,失败被杀;袁绍不听田丰计谋,官渡大败,其实并不是这些谋士不行,实在是主公不给力啊。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争霸,在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这一时期,主要就是曹魏、蜀汉、东吴三大阵营,加上之前的董卓,袁绍等势力,谋士大多还是依附在三大阵营,其中曹魏最多。
曹魏曹操求贤如渴,阵营中也是聚集了最多的谋士,曹操也有博大的胸怀气度以及才能,能够让这些顶级谋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人尽其才。
曹魏五谋臣,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
荀彧,“王佐之才”,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荀攸,被称为曹操的“谋主”,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官渡之战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杀颜良和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立下大功。
贾诩,外号“毒士”,最先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后成为张绣的谋士,两败曹操;成为曹操谋士后,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程昱,多谋,善断大事,程昱对于战争形势的判断,丝毫不亚于荀攸、贾诩等人,而程昱更为可贵的是,他敢以七百人的兵力,置身于战争规模高达十几万兵力的战场前线,而且还不要增援。这种魄力,是曹操手下任何一个谋士都不具备的。所以连曹操叹服于程昱的胆略,称其超过了孟贲、夏育这些能力拔千钧的怪物。
郭嘉,外号“鬼才”,屡献奇谋,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卓越功勋。
曹魏除了这五大谋臣还有着司马懿、董昭、钟繇、华歆、王朗、戏志才、刘晔等众多的谋士。
蜀汉蜀汉有着最出名的谋士,“卧龙凤雏”。
诸葛亮,“卧龙” 《隆中对》三分天下;赤壁之战面见孙权,分析局势,促成孙刘联军,大败曹操;前后五次北伐中原。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庞统,“凤雏”,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
法正,法正善奇谋,进取汉中时,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
徐庶,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
姜维,投降蜀汉后,得到诸葛亮重用,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开始崭露头角独掌军权,继续北伐事业。最后一计导致自己,钟会,邓艾都被杀。
马良,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东吴鲁肃,有智有勇,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赤壁之战,孙刘两家以弱胜强,打败曹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鲁肃和诸葛亮的精心谋划。
陆逊,善于审时度势,巧密布局,巧夺荆州一战,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夷陵之战诱敌深入,静待时机,巧用火攻大获胜利。
此外还有张纮、张昭、顾雍、阚泽、虞翻、严畯、步骘等人。
除了三大势力还有着众多的谋士,主要是前期诸侯的谋士。
隐士:司马徽、庞德公
袁绍:田丰,沮授,辛评,郭图,许攸,逢纪,审配
吕布势力:陈宫
董卓:李儒
刘表:蒯良,蒯越
张鲁:杨松
刘焉:张松
......
其实这只是一部分,完全没法进行排名。
《三国演义》中“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谋士是怎么排的?
在明末后,三国演义评话版中,出现了有关三国中武将排行的口诀,也称顺口溜,后来流传演变为较为完善的24将口诀。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
神枪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
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
传言此版本系清初文学评论家毛纶、毛崇岗父子在点评批改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时,所编篡首发。也有另说是民间评书艺人高手,为博收听率,几经打磨而得。
这段歌诀各句押韵,琅琅上口,并且算基本涵盖了演义中有武戏展现有章节提到的刀马人物,较为后人认可。
相传三国24武将排行诀有,谋士排行诀也有,只是说书艺人在说书中不大引用,逐渐佚传。不过,近年有人在潘家园旧货市场,淘得一本清末手抄本《三国评话》,竟发现其中载有谋士排行榜口诀,只不过是排了二十一位,格式上与武将排行相近。是故此诀已有流出,只是知之者还不多。录此诀如下:
一是卧龙二荀彧,三郭四庞五贾诩;
六陆七懿八周瑜,二攸鲁法满程徐;
多谋陈宫与田沮,遇主无能运不济;
三国高才二十一,打末二蒯并李儒。
此诀与武诀在语法上有一脉相承之似。也是扣韵,尽最大化的把演义中出场有故事的人物包容进来。
诸葛亮是演义和评话中书胆,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肯定排在第一,你拿正史较真也盖不住当时民间中所想。
接着曹操五良谋,三位入前五,也较正确。
陆逊排第六,作为一战大败刘备的胜绩,后世入武庙的加持,中规中矩。
司马懿、周瑜排在七八位,似有靠后了之嫌。正史中,司马懿据抗诸葛亮,才智尽显。周瑜羽扇纶巾,赤壁大破曹军,俱大智之人。但在演义中司马懿出场较晚,周瑜才略被压,成了诸葛亮的绿叶。排名后降些,倒也无甚大非议。
后面几句,小编就略知不细了,望有通读三国的条友,详解点评下下了。
现代人知识飞升,思维发展。又有条件通读了《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相关三国史事,在对武将诀上就有纠纷发声,此文诀,想来也会是褒贬不一,这都属正常,趣娱性而已。何况人家口诀只是针对《三国演义》中人物编排,各人各见难免。
各位喜好侃谈三国的读友,对此与武将排行类似的顺口溜,有什么高谈深见吗?欢迎留言评论。[祈祷][祈祷]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并交流赐教。
《三国演义》中“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谋士是怎么排的?
罗贯中看到很生气:我让你们排武士谁让你们排谋士了,如果乱排谋士我出来把著作改了,看谁说了算。吓死你。😀😀😀
《三国演义》中“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谋士是怎么排的?
一吕二赵啥的我真没见过,难到我读的是假《三国演义》?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排名这玩意儿只是说书场上瞎子才干的。
《三国演义》中“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谋士是怎么排的?
一吕二赵三典韦……是演义排名,那回答这问题的基础就是演义咯,演义还是要根据演义中作者逞现的内容来比较,才合理。第一的,当然是诸葛亮。在演义里,诸葛亮军政全通,算无遗策,战略战术俱佳,还能发明黑科技军工产品,辩论能舌战群儒,手书能写出师表,并且几乎通神,能呼风唤雨,还会向天祈命。这样一个“妖人”,何人能与他抢第一谋士的名头?第二是荀彧,被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的曹营头号谋士。曹操一统北方,为三大集团成就最高的一方,荀彧功不可没。不同于曹营其它谋士,大多只是动动脑、动动嘴,听不听是主公的事,荀彧还负责着具体的事务,除了做“张良”的工作,还做“萧何”的后勤保障工作,相当于汉初三杰的两人,排名第二应无问题。第三我以为是周瑜。对孙权来说,周瑜即是谋士,也是军队统帅,“外事不决问周瑜”嘛!这有些象诸葛亮后期在蜀汉的角色,排在第三也是因为不仅是出出主意,同时也亲历亲为去干实事,去实现。演义中,对曹操的计谋都能实现,对诸葛亮用计都处于下风,故把他排在了第三。孙权集团的四大都督都是这种风格,算是有勇有谋之辈,谋臣武将的界限并不明显。第四我排贾诩,毒士贾诩出手次数不多,可每次都会搅动天下风云变幻。从李傕郭汜犯长安,到张绣降反之间的拿捏,到一封书信离间马超韩遂,甚至一句话让曹操下决心传承。这些都是大事件,贾诩做得举重若轻。更重要的,贾诩是少有的得善终的曹营谋士,这也十分难得。第五是陈群,此人名气比郭嘉、荀攸、程昱等曹营谋士小,也不及庞统、法正名气大,可九品中正制才是保证曹魏人才选拔制度进步,立国之举。至于田丰、陈宫、审配、逢纪之流,主败身死,就说不上有多能了,不值一提。司马懿,更象是个权臣,而非谋士,也没列其中。
《三国演义》中“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谋士是怎么排的?
说起顺口,谁见过他们比拼?裁判是谁?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三国如果要排第一,非罗贯中先生莫属,第二就该是苏文茂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