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后,六国的君主都是什么下场?有没有没被灭的国家?

1.韩国 韩王安

韩国国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

公元前230年,秦国派遣内史腾率军攻韩,韩王安投降,韩国灭亡。秦国以韩地建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韩国灭亡后,韩王安被迁离韩国旧地,软禁于陈县。公元前226年,韩国旧贵族在故都新郑发动叛乱,秦国出兵平定叛乱。叛乱平定之后,为了根除祸患,将软禁中的韩王安处死。

2.赵国 赵王迁 代王嘉

赵国在战国七雄中原是强国,能与秦国相匹敌的唯有赵国。赵国在赵武灵王、赵惠文王在位的六十多年里,经过革新变法,国力大增,涌现出了像肥义、廉颇、平原君、平阳君、蔺相如、赵奢、虞卿、李牧等一大批杰出的文臣武将。可是,自长平之战后,国力大衰,君主也一个比一个荒唐无能,先是逼走了老将廉颇,又贬谪庞煖、杀死李牧、司马尚。

李牧死后的第二年,秦军日逼,秦将王翦率大军破赵,破赵都,俘赵王迁,赵王迁受俘进入秦国,发配到房陵深山中,谥号幽缪。

不甘心做亡国奴的赵国人,拥戴赵王迁的哥哥公子嘉逃往代郡,在那里拥立他为王,即是代王嘉、赵代王。前223年,王贲攻辽东,掳燕王喜,燕国灭亡,王贲转攻代郡,掳代王嘉,赵彻底灭亡。

代王嘉的最后结局史书没有记载,但天水赵氏追认代王的儿子赵公辅为始祖,也算是一个说得过去的结局。

3.魏国 魏王假

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任用李悝主持魏国的变法工作和法制建设,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西取秦西河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

特别是文侯时期启用吴起,采取武卒制,精选士兵进行训练,建立了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对魏国初期的强盛发挥了重要作用。

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长平之战,赵国大败,40多万兵士被秦国坑杀,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信陵君通过窃符救赵,合纵攻秦获得了巨大的威望,魏王担心他会危及自己的地位,所以将其罢免。信陵君知道自己不能再获得魏王的信任,便交出兵权,回到自己的府邸,整日喝酒于夫人为乐。不久,在沉闷苦恼之中,信陵君因酒色过度死去。秦国知道信陵君死后,便加大对魏国的攻伐力度,魏国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在苟延残喘中度日灭亡。

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城内死伤无数,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烈女传》曰:“秦杀假。”但是《史记》并没有记载魏王假是否被秦王杀害。

4.楚国 楚王负刍

楚国在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都是实力比较强大的,楚南有巴渝,过江南有黔中、巫郡。楚宣、威王统治四十年,励精图治,对外利用矛盾,伺机出击,使楚国在战国中前期成为雄踞大江南北一泱泱大国。

前299年,楚怀王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客死咸阳,楚国国势迅速衰弱。

前238年,楚考烈王死后,春申君门客李园发动政变杀害春申君,楚国国力更加一蹶不振。

秦王政亲政后,知楚将项燕擅战,先遣李信为将,领二十万兵马,欲灭楚,败,被入两壁,杀七都尉。再遣老将王翦,统秦师六十万,相持一年,前223年,大败楚军,楚王负刍被俘,此后下落不明

昌平君被楚将项燕拥为楚王,在淮南一带继续反抗秦国。王翦、蒙武率秦军来攻,昌平君兵败身亡,项燕自杀,楚国灭亡。

5.燕国 燕王喜

燕昭王即位后,广纳贤士,励精图治,任用乐毅合纵攻齐、秦开破东胡朝鲜,盛极一时。

燕昭王去世后,燕国迅速衰落。长平之战后,燕国企图趁火打劫,结果连败于赵国,沦为弱国。

前232年,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

前228年,秦破邯郸,赵公子嘉逃到代地,秦军兵临易水,太子丹认识到诸侯均服秦,不可能再组织合纵,而采取刺杀手段。

前227年,太子丹派荆轲携带燕督亢图和秦叛将樊於期首级,与秦舞阳前往秦国诈降企图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刺秦失败,秦王大怒,派王翦率军大举攻燕,秦军大败燕、代联军。燕王杀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国不同意,后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燕国灭亡,燕王喜最终结局不明。

6.齐国 齐王建

齐国早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周武王封吕尚于营丘(后改称临淄),国名为齐。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将齐国的霸业推至高峰。

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三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燕惠王继位后,齐国名将田单使用反间计,使得乐毅被废,田单组织反攻,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三月而复国。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

前221年,秦王在灭亡韩、赵、魏、楚、燕五国之后,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齐王建令齐军主力40万慌忙集结于西部,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原来的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

齐王建投降后,秦王政将齐王建安置在共地,不给他供给食物,齐王建最终活活饿死。

卫国

始皇帝连六国都灭了,要彻底消灭小小的卫国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但是终他一世,始终容许卫国的存在,直到秦二世时卫国才灭亡。

前209年,秦二世废卫君角为庶人,卫绝宗庙祀。

卫国虽是小诸侯国,却多贤才,子贡、商鞅、吴起、吕不韦、荆轲等都是卫国人。

秦灭六国后,六国的君主都是什么下场?有没有没被灭的国家?

如果有一句话概括地来说,被灭六国君主的下场是:2个被杀掉2个被饿死2个不知所终。 我们按六国扑街的顺序一个个来说。秦王嬴政在铲除了嫪毐、吕不韦两大集围势力之后,开始着手统一六国战争。秦国按照中央突破,由近及远,逐个歼灭的方针,将主攻方向指向六国中最弱小的韩国。 公元前231年,韩国南阳守腾主动投降并献出南阳地。次年,秦王嬴政派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韩国成为秦国的一个颍川郡。韩国灭亡后,韩王安被迁离韩国旧地,软禁于陈县。公元前226年,韩国旧贵族在故都新郑发动叛乱,秦国出兵平定叛乱。叛乱平定之后,为了根除祸患,将软禁中的韩王安处死。

第二个倒霉的,就是韩国的邻居赵国了。其实赵国是战国后期唯一在军事上能抗衡强秦的国家,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造就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骑兵力量,赵国更是有廉颇、李牧等一代名将。然而赵国经济实力始终太弱,政局也始终不稳。公元前230年,赵国大旱、人心浮动,秦国分兵两路进军赵国,名将李牧筑垒固守,秦军屡攻不胜,形成相持。就像当年长平之战对廉颇一样,赵王又中了反间计,搞掉了李牧,结果就是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秦王将赵王迁流放房陵,赵王想起自己听信谗言,错杀李牧,导致国破家亡,那叫一个悔呀。没过多久,堂堂赵王饿死在了茅屋里。 接着秦军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指使荆轲刺秦王,结果引来秦军更大的怒火,燕国都城蓟城被攻破,不过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了辽东,燕国暂存。

第三个扑街的,就是秦国的老冤家魏国。魏文侯任用变法鼻祖李悝、兵家亚圣吴一时间成为战国首霸,所向披靡。河西之战魏国吊打秦国数十年,可以说梁子结深了。可惜强盛的魏国地理位置很尴尬,西有秦、南有楚、东有齐,强敌环伺,外交又没搞好,“围魏救赵”的马陵之战后,国力大损。公元前225年,取得北方决定性胜利之后,秦军转而向南进袭魏国,包围了魏都大梁,王翦的儿子王贲水淹大梁,魏王假投降,不久也被杀掉了,其魏氏王族遭到了灭顶灾难。举城投降的魏王子及家眷数百人均招杀害。至此,三晋诸国率先被灭。 第四个楚国。楚国可以说是六国中最难灭的一个了。历史上无论楚国的国君多么作死,楚国都没死。因为他们是七国中唯一一个有那么点“虚君”的诸侯国,而且地大物博,君主死了,封君们找个旮旯再立一个,还能卷土从来。所以秦国灭楚,60万大军,前后用了3年,才把寿春攻破。楚王负刍投降,被贬为庶人,不知所终(后来这个还成为大家拥立楚怀王熊心抗秦的合法理由)。

第五个是燕国。公元前222年,献出了太子丹的人头后,逃亡到辽东的燕王喜被王贲活捉,燕国正式灭亡。但燕王的下场,史书没记载,也算是不知所终吧。 最后一个被秦吞灭的就是东方大国齐国了。公元前221年,王贲大军从燕国南下攻齐,空前顺利地长驱直入到齐国的都城临淄。齐王建投降,被贬到共城,最后饿死。 不知你发现没有,六国君主中,被杀掉的,都是当时实力较弱的诸侯国。比如韩、魏,杀了就杀了,秦王也不担心他的子民会造反。 而原本实力比较强的,比如赵、齐,秦王就不敢直接杀掉了,而是流放,饿死。可以想见,秦王也担心直接杀掉,可能会带来难以预料的结果。按此推断,最后不知所终的那两位,楚王很可能也是流亡被饿死,而燕王则是秘密被杀。 至于在秦国统一战争中没有被灭的国家,还真有!就是卫国。因为卫国很早就成了秦的附庸国,所以秦攻灭六国的时候,卫国不在秦国敌对的一方。直到秦二世登基的那一年(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才算真正从灵魂到身体的亡了。

秦灭六国后,六国的君主都是什么下场?有没有没被灭的国家?

秦对各国君主的安置颇为讲究。

韩王安:先极力安抚,后“拐弯抹角”处决

秦王扫六合,韩国不小心拿了个“第一名”。

韩国是在基本没有太多抵抗的情况下投降的。

所以,处置过分了,后面的几个诸侯国君求生欲强烈,会拼死抵抗。

但没有太多抵抗也意味着:残余力量没有被摧毁,处置不到位,很可能死灰复燃。

或许是为了降低此后各国的抵抗意志,秦国对韩王安的安排还算比较厚道。

韩王安被迁徙到了郢陈。

郢陈,曾做过楚国的都城,离韩国故土也不算远,迁徙于此,说是流放可能都有点牵强。

不过,前226年,留在新郑的韩国贵族作乱,连累了韩王安。

历史没有明确记载谁杀了韩王安。

不过,在新郑之乱的同一年,秦派昌平君去了郢陈。韩王安死,昌平君居在韩王安以前居住的地方。

看来:秦既不想让韩王安活,但也不想直接处决韩王安(避免激起后面几个诸侯王的拼死抵抗,也避免韩人的仇恨),便让楚人昌平君前去处理···

顺便说一句:秦末各国复国时,韩国立的是国君不是韩王安后人。

韩王安的后人后来散居于江、淮之间,因江淮口音“韩”与“何”相近,因此,后来何姓许多人是韩王安的后人。

赵王迁:远远流放,化身歌手

赵国灭亡,赵王迁被虏。

赵人反秦情绪浓烈,赵国一些贵族在代王嘉的领导下依然在顽抗。

因此,嬴政没有处决赵王迁,以避免进一步激化赵人的仇恨,但是,赵王也不能待太近了。

所以,赵王迁被迁徙到了房陵。

房陵,在汉中。秦时,发配犯人常发配到巴蜀、汉中。

所以,赵王迁是如假包换的被流放了。

远离赵地,好处是:他与赵地的联系被斩断,以后赵地出什么幺蛾子怪不到他头上。

坏处是:生活习俗、气候迥异于赵地,生活不太好。

流放之下,赵王迁开发了艺术细胞,把思乡之情化作“山水之讴”,“闻者莫不陨涕”。

魏王假:国灭被杀

相比于韩国,魏国的抵抗是死硬的。

魏国拼死守护大梁,直到王贲引水灌城才投降。

因此,城破,魏王假就被杀了。(《资治通鉴》.秦纪二》)

不过,秦王对魏国王族也还算厚道。

魏国王族安陵君忠厚老实,秦王表示:想用五百里地,换取安陵。

安陵君派唐睢表达谢意:我的地没有五百里,但是是先王所赐,我想守护他,不想换。

嬴政也就不强求了,将安陵留给了安陵君。

此外,像平陵君(后来秦末魏国复国时的魏王咎),也就是被迁为庶人,没有加害。

对魏王的处决,魏国贵族的处理,显示出秦王的政策:顽抗者死!配合者优待!中立者滚蛋!

楚昌平君:被杀

末代楚王昌平君,做过秦相。

嬴政平定嫪毐时,哥们是立下大功的。

前文提到:韩国新郑作乱后,昌平君被安排到了郢陈,似乎秦王要假他的手杀掉韩王安,以离间韩贵族与楚的关系。

李信伐楚时,昌平君在郢陈作乱,为故国而战。

王翦俘虏楚王负刍后,项燕拥立昌平君做了末代楚王。

这样的人,嬴政当然饶不过。

不久,昌平君、项燕又为王翦所破,昌平君死。

史书有的记载昌平君“虏”,有的记载昌平军“四月,昌平君死”。

所以,昌平君应当不是如一些资料所现实的“自杀”,而是被俘后被处决。

楚国贵族的抗击是激烈的。

因此,秦末,项梁寻找楚王后裔时,只能拥立流落在民间牧羊的熊心。

燕王喜:被俘(处置不明,但应当是最严厉的处置)

秦灭燕时,燕王喜被俘。

对于燕王喜的处置,似乎没有史料详述。

不过,他理应是受到了最严厉的处置。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对灭六国的原因和过程做了简单阐述。

其中,各国得到的待遇都是“虏(或得)其王,得(或定)其地”,唯对燕国,用的字眼是“灭其国”。

秦末,天下大乱,各国贵族纷纷复国,唯独燕国王族始终没有出现,反而是赵将被立为燕王。

六国之中,唯燕、楚的王族是西周时期一直传承下来的,其根基应当非常深厚,而燕地又远离秦地,正常情况下,他本应像齐一样,靠旧贵族力量复国。

看来:燕国的王族势力,在灭国之战中,受到了最严厉的打击。

或许:荆轲刺秦给嬴政带来的心理阴影,面积实在太大吧。

齐王建:饿死

齐王建的命运,大约是所有国君中最具讽刺意味的了。

堂堂齐国,在秦扫六合的作战中毫无作为,最后秦灭齐时,“民莫敢格者”。

齐王建投降前,秦使陈驰许诺:你投降,给你五百里封地!

齐王建麻溜地投降了。

秦人“讲信用”,把他安置到了共的松柏之间,不给他供应食物。(《战国策.齐策》)

最后,堂堂齐王···饿死了。

不过,齐地的贵族残余势力保存得还算比较强,秦末,齐地田氏贵族复国。

卫国:不是“漏网之鱼”。

严格意义上,卫国一直活到了秦二世时期。

不过,卫也不算什么漏网之鱼。

秦灭六国前,卫已经被魏国控制。卫侯,也自觉贬号成了“君”。

秦攻取魏的东地后,把卫元君迁徙到了野王。

其实,前文提到,秦灭魏时,没有一刀切,只要你麻溜配合,嬴政依然愿意给你提供封地。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魏国的安陵君,秦也没有直接剥夺他的封地,而是想用地来换,对方不愿意,嬴政也没有勉强。

卫常年对秦老实,卫人商鞅、吕不韦更是有功于秦,秦没必要连一小片封地都不给人家留。

旧贵族树大根深,秦王要安定天下,就要尽可能降低贵族的抵抗意志,分阶段打击。

一刀切地把口碑不错、配合度高的旧贵族、旧君全撸了,对实力基本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只会激起旧贵族团结抗秦的欲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秦始皇没有统一天下。

卫已经不在周王所封的领地,而是迁徙到秦指定的野王去,他是秦所封的封君!无论是封君,还是郡县,只是行政方式不同,不代表卫君不是秦的臣子!

当然,到了秦二世的时候,卫君角还是被废为庶人,卫才完全灭亡。

秦并天下,靠的是实力,但是,不意味着不需要削弱对方的抵抗意志,降低统一战争的难度。

因此,对亡国之君,是杀是留,对卫君,是迁徙还是废除,都是秦始皇统一战略的需要。

各国国君,只能将自己的命运交付于胜利者,迎来自己令人唏嘘的结局。

秦灭六国后,六国的君主都是什么下场?有没有没被灭的国家?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概括来说,被灭六国君主的下场是:2个杀掉2个饿死2个不知所终。我们按六国扑街的顺序一个个来说。第一个被灭掉的是三晋中最弱的弱鸡韩国。公元前230年,十万秦军蛮入,刚经历内乱的韩国哪里还挡得住这虎狼之师,直接被摁死,韩国成为秦国的一个颍川郡。至于韩王安,当年就被处死了。韩国的被灭,标志着春秋战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灭国战争全面打响。第二个倒霉的,就是韩国的邻居赵国了。赵国正在闹饥荒,秦国趁机进军。王翦又用反间计搞掉了李牧,结果实力不俗的赵国也无奈投降。赵王迁被流放,最后被饿死在一茅屋里(晋景公姬獳:不是茅厕啊...)。接着秦军挥师北上,燕国恐慌之下,太子丹指使荆轲刺秦王,结果引来秦军更大的怒火,燕国都城蓟城被攻破,不过燕王喜和太子丹逃了。所以,燕国暂存。第三个扑街的,是魏国。老冤家魏国很委屈,自从秦孝公以后,魏国衰落。当年的大魏开始被秦国频频吊打。公元前225年,王翦的儿子王贲水淹大梁,魏王假投降,不久也被杀掉了。至此,三晋诸国率先被灭。第四个楚国。楚国可以说是六国中最难灭的一个了。历史上无论楚国的国君多么作死,楚国都没死。因为他们是七国中唯一一个有那么点“虚君”的诸侯国,而且地大物博,君主死了,封君们找个旮旯再立一个,还能卷土从来。所以秦国灭楚,60万大军,前后用了3年,才把寿春攻破。楚王负刍投降,被贬为庶人,不知所终(这也是后来楚怀王熊心抗秦的合法理由)。第五个是燕国。公元222年,献出了太子丹的人头后,逃亡到辽东的燕王喜被王贲活捉,燕国正式灭亡。但燕王的下场,史书没记载,也算是不知所终吧。最后一个吞灭的就是东方大国齐国了。公元前221年,王贲大军从燕国南下攻齐,空前顺利地长驱直入齐国都城临淄。齐王建投降,被贬到共城,最后饿死。不知你发现没有,君主被杀掉的,比如韩、魏,都是当时实力较弱的诸侯国,杀了就杀了,秦王也不担心他的子民会造反。而原本实力比较强的,比如赵、齐,秦王就不敢直接杀掉了,而是流放。可以想见,秦王也担心直接杀掉,可能会带来难以预料的结果。按此推断,最后不知所终的那两位,楚王很可能也是流亡被饿死,而燕王则是秘密被杀。至于没有被灭的国家,卫国算一个吧。因为卫国很早就成了秦的附庸国,所以秦攻灭六国的时候,卫国不在敌对一方。直到秦二世登基的那一年(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才算真正从灵魂到身体的亡了。

秦灭六国后,六国的君主都是什么下场?有没有没被灭的国家?

秦始皇死后,胡亥继位。公元前209年,新皇上任三把火,胡亥大手一挥,完成了全部的灭国,成就了“灭国之功”。

(胡亥剧照)

这国便是卫国。

卫国的立国者是康叔封。此人名头虽不大,背景却很深,周文王是其父亲,周武王、周公都是其哥哥,绝对的根正苗红。卫国延续907年,历41君,是周朝寿命最长的诸侯国,也是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

卫国人才济济,文化发达,孔子周游列国,大多居住在卫国。先为魏国附庸,后为秦国附庸,名存实亡,完全失去战斗力。再加之商鞅、吕不韦都是卫国人,或许秦始皇才没有灭掉卫国,给了胡亥“举手灭国”的机会。

胡亥的作秀,我们暂且不表,在“秦王扫六合”的凌厉攻势下,山东六国末代君王的下场如何?我们不妨来盘点一下。

韩王安是韩国的末代君主。到他继位时,韩国早已风雨飘摇,危如累卵。公元前230年,秦将内史腾攻韩,韩王安被俘,被迁徙至陈县,韩国灭亡。

韩国的灭亡与韩王安其实没什么关系。其父韩桓惠王在位之时,韩国就已经千疮百孔。虽然韩国当时也有韩非这样的大人物,有派郑国到秦国去修水渠,消耗秦国国力之举,均无济于事。所以才会最终灭亡。

四年后的公元前226年,韩国旧贵族在故都新郑发动叛乱,秦始皇为了以绝后患,于同年将韩王安处死。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韩国上党地区归附赵国而引发的秦赵“长平之战”,让赵国损失惨重,一蹶不振。

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军事力量强大,成为山东六国中战斗力最彪悍的诸侯国。长平之战和邯郸保卫战后,赵武灵王积攒下来的家底,几乎被掏空。至末代君主赵幽缪王赵王迁即位时,在宠臣郭开〈看过电视剧《大秦赋》的人,对此人应该印象深刻〉的诱导下,更是昏招迭出。冤杀李牧,罢黜司马尚,自毁长城。

公元前228年紧随韩国而灭国,赵王迁被流放到湖北房陵深山之中,下落不明。

除了郭开的“精彩表现”之外,赵王迁的母亲也是个神人。其原是邯郸娼妓,后嫁与赵悼襄王为后,是为“赵悼倡后”。由于十分受宠,便立自己的儿子赵王迁为王,废除了原太子赵嘉。

邯郸城破时,赵嘉带领宗族逃亡代地,自封为代王。坚持了6年的抗秦战争后,于公元前222年兵败,被流放到天水一带,下落不明。

至此,赵国的势力被秦国彻底铲除。

(李悝剧照)

在李悝、吴起的政治和军事变革之下,魏国曾经是战国初期的顶级强国。由于长期与秦国作战,以及不断割地求和,至末代君主魏王假时,魏国仅剩大梁及周边地区。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围困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

三个月后城墙倒塌,死伤无数,魏王假被俘,下落不明。三晋中的最后一国魏国也灭亡了。

解决了三晋问题,秦始皇将矛头直指江淮霸主楚国。

我们先说说楚考烈王。虽也有公元前257年,因平原君和“毛遂自荐”的邀请和胁迫,派春申君黄歇联合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破秦解赵国“邯郸之围”之举,但楚国积弊已深,已无回天之力,政局更是动荡不安。

楚考烈王儿子楚幽王去世后,楚考烈王另一个儿子楚哀王继位。同时,楚考烈王的第三个儿子负刍的门客杀死楚哀王,自立为王。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负刍被俘。

负刍并非楚国的末代之君。因为楚考烈王并非只有这三个儿子。《芈月传》大家都很熟悉,芈八子嫁与秦昭襄王,楚人事秦已成常态。

(秦昭襄王与芈月)

秦昭襄王之女嫁于楚考烈王,生子昌平君熊启,长期住在秦国,曾担任秦国国相。论辈分,昌平君还是秦始皇的表叔。奉秦始皇之命,熊启回楚地安抚民心。负刍死后,熊启叛秦,自立为王,于公元前223年,兵败身亡。

燕国的末代之君是燕王喜。他的儿子太子丹可能更为有名,“荆轲刺秦王”便是太子丹的杰作。秦军攻燕,燕王喜逃至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遭拒。秦军再攻辽东,燕王王喜被俘,下落不明。

齐国是中原传统霸主,也是诸侯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卫国除外〉,末代之君为齐王建。

由于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和齐秦领土不接壤,齐国对山东五国极少伸出援手。数十年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倒也逍遥自在。所谓“好战者亡,忘战者危”,齐国也是如此。

山东五国纷纷倒下之后,齐国终于感受到了一阵阵寒意。秦军直逼齐国,一路打进首都临淄。齐人没有拿起武器反抗的。齐王建在其国相后胜的劝说下投降,妄图做个“五百里封君”。然而最终被秦始皇流放到共地的松柏之间。双手舒适富贵惯了,齐王建最终只能活活饿死。当然了,这也怪不得秦王。

山东六国共有七位亡国之主。除了韩王安因叛乱牵连而被杀外,其余六位,秦始皇都没有直接动刀。比起后世改朝换代时的腥风血雨,这似乎与秦始皇“千古暴君”的刻板印象有些出入。或许,人们这千百年来的刻板印象,本身就有些问题吧……

(参考资料:《史记》等)

秦灭六国后,六国的君主都是什么下场?有没有没被灭的国家?

秦王嬴政亲政后,做了两件大事。一是逼死了吕不韦。二是诛灭了嫪毐势力。重用李斯、尉缭等人,国内政权的稳固,让秦王嬴政有足够的信心完成他的统一大业。从公元前231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花了十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达500多年的分裂局面。嬴政建立大秦帝国,自称始皇帝。

被秦国灭亡的六国,它们的国君结局如何呢?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首先被灭的是韩国,韩国是战国七雄中势力最小的一个,是最软的柿子。秦国肯定会从最薄弱的地方下手。韩国最后一位国君是韩王安,韩王安采取了联赵抗秦的政策,但韩国的弱小实在经不起秦国的进攻,三下五除二,秦国就攻破了韩国。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国土成为了秦国的颍川郡。韩王安被囚陈县,四年后,韩王安被秦处死。

第二个被灭的是赵国,赵国当时的国王是赵王迁,赵国的军事势力并不弱,将军李牧是个了不起的将领,他筑起了赵国的钢铁长城,秦军根本无法突破赵国的防线。秦国名将王翦也无可奈何,双方长期拉锯,彼此消耗都很大,王翦一看这样也不是办法,于是心生一计,派人离间赵王迁同李牧的关系,这个赵王迁确实是个猪脑子,竟然听信谗言,处死李牧,李牧一死,秦军势如破竹,于公元前228年拿下赵国,生擒了赵王迁,据说赵王迁后来被流放到荒山野岭,不知所终。

第三个被灭的是魏国,魏国当时的国君是魏王假,魏国在战国七雄中势力算是比较强的,疆土面积也非常的广阔,包括河东、河西、河内、河外等大片区域。地处关中,易守难攻,秦国想要争霸天下,魏国是一个巨大的绊脚石。可魏王假却是个昏庸的君主,生性多疑,任人唯亲。公元前225年,秦国派将军王贲领兵攻打魏国,秦军引黄河之水围逼大梁城,魏国被困,无人救援,魏王假只好投降,魏国随之灭亡,魏王假去向不明。

第四个被灭的是楚国,楚国当时的君王是楚王负刍,负刍是个弑君篡位的国君,得位不正,自然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拥戴,他在位期间楚国国内局势不稳。公元前224年,当秦国大将王翦率军攻打楚国时,楚国名将项燕顽强抵抗,无奈楚军战斗力抵挡不了秦国大军,项燕战死。项燕一死,楚军更无人能够抵挡秦军,秦军长驱直入,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了楚国国都城寿春,楚国灭亡,楚王负刍被擒,后不知所终,关于他的结局,史料没有记载。

第五个被灭的是燕国,燕国当时的国君是姬喜,姬喜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要提起他的儿子,大家一定知道,他就是荆轲刺秦王的幕后主使太子丹。当年荆轲刺秦王失败后,姬喜为了讨好秦王嬴政,竟然把儿子太子丹杀了,让人把太子丹的人头献给秦王,可以想象,秦王嬴政哪里会吃这一套!嬴政发誓不灭燕国誓不为人。公元前222年,秦将军王贲率军攻破燕国都城,燕王姬喜被擒,后被秦王下令斩首示众,结局悲惨。

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是齐国,齐国当时的国君是齐王建,齐国曾经也是个泱泱大国,而且离秦国距离较远。当秦国在攻打其它国家的时候,齐王建还在悠然自乐,他认为秦国根本不会跋山涉水来攻打齐国。但在秦军横扫五国以后,齐王建再也睡不着觉啦!他预感到齐国的末日来临了。按说局势如此,他应该组织军队背水一战,可当秦大军压境时,齐王建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幻想秦王能善待于他。公元前221年,秦军不费一兵一卒,兵不血刃就把齐国拿下,齐王建被擒,在关押期间被活活饿死。

秦王嬴政用了十年时间灭了六国,建立统一的大秦王朝,自称始皇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