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是蒙古人,为何要把首都迁到北京呢?
1206年,成吉思汗在斡难河召开忽里台大会,建立了大蒙古国。那么大蒙古国的都城在哪里呢?其实那时候还没有都城的概念,只能称之为根据地。
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让妻子孛儿帖留守曲雕阿兰。曲雕阿兰也就成了大蒙古国的第一个都城。曲雕阿兰在如今的蒙古国肯特省境内。
到了1229年,长达40天的忽里台大会过后,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窝阔台正式称汗。这个时候的窝阔台已经不满足于蒙古草原的地盘了,他打算完成父亲的遗志,拿下金国、南宋的众多土地。
公元1234年,窝阔台汗灭金。1235年,窝阔台汗便兵分两路攻打南宋,也是在这一年,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迁都和林。和林,也就是哈拉和林,这地方位于蒙古国中部的杭爱山南麓,如今归乌兰巴托管。
在13世纪中叶,和林一直都是整个欧亚大陆的中心。蒙哥汗继位以后,和林依旧是大蒙古国的首都,地位非常重要。
无论是曲雕阿兰还是哈拉和林,基本都在蒙古草原的腹地。也就是说蒙古铁骑从来没有打算把自己的政治中心迁移到蒙古草原以外。
可有意思的是,忽必烈称汗后,为何会把元朝的都城设立在如今的北京呢?远离蒙古草原的腹地,真的合理吗?
一、忽必烈的王城,原本在开平。和林在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等3位大汗在位期间,一直都是大蒙古国的政治中心。蒙古绝大多数贵族都在这里生活。所以说,和林是拥有绝对话语权的。
而当时的大蒙古国的地盘,最远达到了如今的匈牙利、波兰一带,所以说,这也使得和林成为了欧亚大陆的中心。
蒙哥汗上台以后,忽必烈的事业也开始得到了发展。为了尽可能消除窝阔台汗的影响,蒙哥汗着重提拔自己的兄弟。忽必烈被任命总领漠南汉地的军事,这是忽必烈事业的开端。漠南也就是如今的内蒙。
总领漠南以后,忽必烈必须要给自己找个办公的地方吧?漠南并不是蒙古腹地,没什么蒙古人常常居住的老城,因此在一帮谋士的建议下,忽必烈开始兴建开平城。
开平城在如今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这里本来是一片荒芜,成吉思汗活着的时候,常常过来避暑。等到忽必烈掌权漠南以后,谋士们认为这里有龙,在这里建都等于是在向龙借地方住,这是吉兆。
忽必烈很高兴啊,他认为自己入主开平以后,事业肯定能兴旺发达。这事儿还多亏了他手下的刘秉忠。刘秉忠是个能人,他深谙儒释道,在他的一番折腾之下,开平城终于初具规模,有了都城的模样。值得一提的是,元朝的国号,就是刘秉忠根据《易经》中“大哉乾元”定下的。
你别说,忽必烈有了定都开平的想法以后,他的事业的确蒸蒸日上。在建造开平城期间,忽必烈南征大理大获全胜,同时成为了蒙哥汗在位期间获得封地最多的宗王。
也正因为忽必烈不断做大做强,蒙哥汗感受到了威胁,他通过一系列手段,从忽必烈手里夺走了陕西、河南等地的统治权。同时设立钩考局,让人罗织罪名处置了一批忽必烈的心腹重臣。
可以说,开平城成了忽必烈事业的起点,也同时成了忽必烈站在风口浪尖上的根据地。忽必烈对这个地方有着很复杂的感情。
二、忽必烈为何放弃开平,选择定都北京?蒙哥汗怀疑上忽必烈以后,忽必烈直接把自己的家人送到和林作为人质,并且亲自到蒙哥汗面前谢罪,这反倒是把蒙哥汗搞得不好意思了。
虽说兄弟俩关系和好如初了,但蒙哥汗依旧削弱了忽必烈的权势,忽必烈也非常郁闷。1258年,蒙哥汗打算攻打南宋的时候,忽必烈便以腿上有病为理由,打算留在开平养病。不过东路军受挫以后,在蒙哥汗的一再邀请下,忽必烈这才重新挂帅,在开平祭旗,担任起了东路军主帅的工作。
又是在开平,忽必烈的人生第二春依旧是在开平出现的。可以说忽必烈对这个城市应该充满了感情才对。
尤其是1259年,蒙哥汗在钓鱼城下突然去世,忽必烈本还打算建功后返回开平。没想到他那个留守和林的弟弟阿里不哥,在众多蒙古贵族的拥护下,居然要称汗了!
如果阿里不哥称汗,那忽必烈可就没戏可唱了。在这种情况下,忽必烈赶忙和南宋宰相贾似道签订了和约,随后立马带兵撤回了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燕京已经成为了忽必烈通往开平以及蒙古腹地的重要转折地区。这也为后来元朝在此地建都打下了基础。
1260年,忽必烈回到大本营开平以后,立马召开了忽里台大会,邀请了一堆无足轻重的蒙古贵族,在阿里不哥之前登上了汗位。一个月以后阿里不哥才得到了消息,这才匆忙在和林登上了大位。
此后就是哥俩持续4年之久的拉锯战了,和林作为阿里不哥的大本营,已经彻底被忽必烈给抛弃了。那么为什么忽必烈的龙兴之地开平,也没有被定为元朝都城呢?
- 第一,开平距离中原地区太远,不利于忽必烈图谋南宋,统一天下的事业。相对来说燕京就很接近中原地区了。
- 第二,燕京是昔日金国的中都,有一定的政治基础。这里的故城虽然遭到损毁,但修建起来比重建一个新都要容易很多。
这或许是忽必烈后来选择燕京作为都城的主要原因。但是开平城对忽必烈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从未被废弃过。
结局:燕京被他们称之为汗八里。1260年,忽必烈称汗的时候,其实开平城就是他的首都。到了1263年,忽必烈将开平命名为上都,也就是实际上的首都。至于燕京,当时被称为中都。
1264年,忽必烈听取了刘秉忠的建议,将中都燕京改名为大都,正式将都城迁徙到了燕京。从此以后,燕京就成了忽必烈集团的首都。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朝以后,大都燕京自然也就成了元朝的首都了。
至于昔日的上都开平,则长期被当成陪都来看待。实际上,元朝一直采取的是两都制,皇帝在开平和燕京都能办公。甚至还曾经爆发过著名的两都之战。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元初奇才刘秉忠,元朝的国号是他定的,开平、燕京这两个都城,也都是他定的,而且都是他亲自规划设计的。如今的北京城的城市格局,可以说就是刘秉忠确定的。
同时刘秉忠也为忽必烈推荐了一大批中原汉人中的奇人异士,为忽必烈统一天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本人也精通儒释道各家学说,在天文、地理、文学、音律等方面,都有不俗的造诣。因此很多人将其比作元朝的诸葛亮。
忽必烈是蒙古人,为何要把首都迁到北京呢?
在元朝之前,仅仅只有金国的中都在北京。而且由于蒙古人的围困,连金国都从北京迁走了。既然金国都迁都了,为什么忽必烈却选择把都城定在北京呢?
应该说,忽必烈定都北京,是忽必烈人生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决策,也是中国历史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决策,为什么这么说呢?
忽必烈一生的发展,是从蒙哥当了皇帝开始的。事实上,蒙哥之所以能够当大汗,与拔都和忽必烈对他的扶持是分不开的。蒙哥当了大汗以后,出于对忽必烈的感激和信任,把忽必烈拉入他灭亡南宋阵营中来,派忽必烈带着军队,长途跋涉远征大理,把大理攻了下来,把大理作为一个从南方进攻南宋的一块跳板。
忽必烈建立了这么大的功劳以后,蒙哥对他更加重视,因此派他总理漠南事务,为最后进攻南宋,做好前期准备。
但是,蒙哥没有想到的是,他派忽必烈总理漠南事务,也就是忽必烈取代他地位的开始。忽必烈在他踏上南方土地的那一天起,就开启了他成为蒙古最高统治者的道路。
忽必烈显然是有备而来的。事实上,在窝阔台执政的时候,忽必烈就非常注意南方的事务,他吸纳了不少汉人知识分子到他身边,学习汉人的文化,了解汉地的风土民情。他是蒙古诸王子中,接触汉文化最早的,也是受汉文化影响最深的人。这也为他后来有资格总理漠南事务,获得汉地知识分子和老百姓的拥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忽必烈带着一家老小南下的时候,他最开始把王城定在开平。开平这个地方,其实什么也没有,是一片荒地。不过,以刘秉忠为代表的汉人知识分子看出来,这里有“龙脉”,是一块“龙兴之地”。把都城定在这个地方,忽必烈将来会有很好的发展。
而忽必烈确实在把他的王城定在开平以后,他的事业就一路往上飙升。虽然由于忽必烈在南方不断做大,不断受到拥戴,引起了蒙哥的极大猜忌。蒙哥因此还派出调查队来调查他和他的部下,甚至一度夺了他的兵权。但是,在后来蒙哥组织的对南宋的大型军事行动中,由于北方军团的指挥者塔察尔能力不高,屡打败仗。所以,最终蒙哥又把兵权交给了忽必烈,让忽必烈从中原地区进攻南宋。
忽必烈从中原地区进攻南宋,其实打得也并不顺畅。毕竟南宋最强大的军力就放在中原地区。但是这时候,忽必烈得到了一个重要消息,也就是蒙哥战死在了重庆合州钓鱼城。
蒙哥战死以后,蒙哥与忽必烈的兄弟阿里不哥,准备继承大汗之位。阿里不哥是幼子,同时他也受到了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的拥戴,因此他继承大汗之位的呼声非常高。而阿里不哥也志得意满,准备召开忽里台会议,并且还去信要求忽必烈,以及远征西域的旭烈兀也都要赶回来,参加他的忽里台会议,把他扶上大汗的宝座。
忽必烈发现了危险,于是先下手为强,抢先在开平这个地方称大汗,并且发动军队和阿里不哥打了一仗。阿里不哥不是忽必烈的对手,忽必烈得以成为了蒙古的大汗。
忽必烈成了蒙古的大汗以后,照理说,他如果要定都的话,就应该在蒙古草原上定都。毕竟只有在蒙古草原上定都,才能够当得起蒙古的大汗。但是忽必烈没有这样考虑,因为他的心思在南方。他知道,成为中原国家之主,才是最大的荣耀。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忽必烈把他的王城往南移,迁到了北京。
应该说,忽必烈在忽必烈定都北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决策。
最然以前汉人王朝没在这里定过都,但是这里是中原地区的核心区域,在这里定都,既可以控制汉人居住的地区,从而使得忽必烈建立的国家被认可为中原王朝,另外,这里定都,离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又比较近,因此又可以很好地控制北方少数民族地区,避免之前南北强烈对立这样一种状况。并且,由于定都北京,也为中国南北的大融合,奠定了结实的基础。此后,经过了元朝、明朝及清朝三个最后的封建王朝以后,中国很好地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具有了极大的向心力。
所以说,忽必烈显然是一个具有了不起的战略眼光的人。他定都北京,对于他的发展,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参考资料:《元史》等)
忽必烈是蒙古人,为何要把首都迁到北京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忽必烈建立的朝代是元朝,按照中国封建正统王朝的排列来看,忽必烈是灭亡了金朝。在金朝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当时金朝的中都在北京,北京又是金朝的中间部分,利于统治。
首先忽必烈统一了蒙古国,因为忽必烈的想法是想统一整个中原,所以把都城迁往北京,北京是一个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一座城市,而且城防也非常的牢固,作为首都非常有利。忽必烈把首都迁往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可以统治金朝的部落,这样金朝的残余势力也不敢造次,进一步巩固北方的稳定与发展。
还有就是当时的北京是草原和中原地区过渡的地方。这样便于蒙古人居住的适应能力,还有就是当时北京的交通也非常便利,自从隋朝的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使得北京成为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北京是一座新型的城市,修建也比较的辉煌大气,适合作为首都,当时的长安由于年年的战乱以及各种自然灾害,不在适合于做首都。
洛阳处于当时蒙古和南宋的一个过渡地带,也不适合作为首都,北京按照古代思想家来讲,是一座俯视群雄的城市,综合以上的各种因素,忽必烈选择北京作为元朝的首都。
忽必烈是蒙古人,为何要把首都迁到北京呢?
忽必烈当上大汗后不愿意受到蒙古贵族以及其他汗国的牵制,也为了防备他们联合起来,对付自己,所以首都距离远一些是情有可原的。
那么既然如此,中亚已经不再属于他的地盘了,他也只能向南发展。
本身,忽必烈在蒙哥在位时,重心就在漠南,还一直在攻打南宋,所以对于忽必烈来说,定都北京,对于攻打南宋的调兵遣将、后勤补给等都有好处。
这对于元朝后来的统一是很有利的。
同时,忽必烈长期重用汉臣,实行汉制,培植了大量的汉族势力。
再这些汉臣的眼里,自然不太可能去关注遥远的中亚甚至西亚地区,他们也不可能像成吉思汗那时候一样,去进行西征了,所以他们的侧重点自然是在南宋。
他们认为北京不但距离蒙古故土和东北游牧部落较近,而且可以压制南方地区,进可掌控全国,退亦可迁回漠北重整旗鼓。
另外,忽必烈是元朝的皇帝,他是有这么权力迁都的,或许在他看来,迁都更适合元朝的稳定和发展。
忽必烈是蒙古人,为何要把首都迁到北京呢?
成吉思汗在位统一蒙古各部落后,在很长时间里,蒙古是没有固定的都城的。直到成吉思汗去世,他的儿子窝阔台汗继位后,1235年,才在和林建都(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1260年,蒙哥汗去世,忽必烈在开平府(今内蒙古多伦附近)继位。1272年,在原金中都城东北筑起新城,称为大都,成为元朝的都城。那么作为蒙古人的忽必烈为什么远离大本营,建都大都呢?
首先,这与忽必烈自身有一定的关系,早在蒙哥汗在位时,忽必烈就经营漠南地区,他重用汉臣,实行汉制,培植了大量的汉族势力。而且,忽必烈在继位过程中,也经历波折,在蒙哥去世时,忽必烈在南方率军对南宋作战,和林众臣密谋拥立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为汗,忽必烈急忙赶回开平继位,这才保住大汗之位。不过也由此可见,忽必烈并没有得到蒙古贵族的支持,实际上,蒙古大汗历来需要展开库里台大会推举产生,而由于三大汗国的抵制,忽必烈的继位并没有召开库里台大会,所以的他汗位多少有些根基不稳,因此迁都于大都,有利于少受蒙古贵族反对派的掣肘,摆脱他们的控制。
其次,元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区的大一统帝国,立都大都便于对全国进行统治,忽必烈立都时,尚未灭亡南宋,而金刚刚被灭不久,金地蒙元的统治并不稳固,为了防止金地复乱,坐镇大都就近统治是最好的选择,而且,迁都大都对于忽必烈南取南宋也很有好处,将都城从草原迁到大都。所以迁都大都一方面可以安抚和统治辽、金等故地,另一方面,对于攻打南宋的调兵遣将、后勤补给等都有好处。
最后,大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都所处之地十分特殊,北面是绵延千里的重山关口,南面则是一马平川的千里平原。大都所处的燕云地区历来是中原王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重地,而北方游牧民族想要进取中原,燕云又是必争之地。因此,燕云地区堪称是扼住中原与塞外的咽喉之地,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元朝在此,即可南控中原,又可北扼塞外。一旦南方有变,还可直接逃到塞外。可谓是可攻可守的上选之地。在忽必烈还未称帝之前,就有大臣向他进言说燕云“南控江淮,北连朔漠”,因此,忽必烈迁都大都一事,是经过深思熟虑和长久准备的。
那么为什么之前的王朝如汉、唐、宋都没有选择燕云地区作为都城了?这个其实很好理解,中原王朝的统治中心都在中原地区,按照一般天子居中而受四方朝觐的传统,长安、洛阳才是理想的选择,而且,中原王朝统治期间,燕云地区一般都会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滋扰,战事频繁,肯定不适合作为一国的都城。但是对于元来说,由于元朝疆域广阔,在北面一直到库页岛和西伯利亚地区,因此,对于元来说,大都反而刚好是它的中心了。
明朝之所以后来定都北京,则是由于明成祖朱棣的封地就在北京,因此为了稳固他的统治,才迁都北京。
至于清朝,也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王朝,他们建都北京跟元朝的原因也差不多,说到底,他们总还是觉得有一天,他们会被汉人赶走,那样在北京,肯定更容易跑一些…当然令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居然在这片土地上,成功统治了两百多年。
忽必烈是蒙古人,为何要把首都迁到北京呢?
蒙古族与汉族交往上千年,绝大多数时候是和睦相处,极少数时间二个民族是在争斗,无论是和睦还是争斗,都属于大中华民族的民族圈,忽必烈把首都设在中原北京,这个原因就不难理解了。
蒙古族把长城以内称之中原,他们没有把长城内称之外国,这本身就是对大中华的认同,无论是蒙古族的元朝,是后来满族的清朝,都是中华少数民族的政权,他们把首都设在北京很正常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