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桓温?
桓温和曹操其实很像,都比较复杂。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桓温,那么我觉得应该是这一句:空有贼心,却没贼胆!
桓温是东晋名将,巅峰时期曾经北伐打到了长安城下,只可惜巅峰时间有点短,一眨眼功夫,桓温就因为北伐失败,跌入了谷底。
按理说,桓温这种权臣,想要篡位问题不大。只需要在朝廷里面安排一帮人跟他演一场禅位的戏,基本就能搞定。可桓温却迟迟不敢这么搞,以至于最后连九锡都没加成,以至于含恨而终。
曹操临终前,曾经说过:若天命在我,我为周文王。其实这也是一种胆怯的表现,贼分大小,小贼窃财,大贼窃国。曹操和桓温都是大贼,打算窃国,却迟迟不敢下手。
一、桓温手里捏着5位傀儡皇帝。东晋有11位皇帝,其中除了晋明帝司马绍以外,其他10位基本全都是傀儡。就连开国之君晋元帝司马睿,都是王导、王敦哥俩手里的傀儡。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东晋这个王朝,是士族建立起来的天下。晋元帝司马睿,虽然是琅琊王,可毕竟是晋武帝司马炎这一脉的旁枝,根本就没有继承权。八王之乱的时候,司马睿也不过是东海王司马越手下的一个小弟而已。
所以说,如果让司马睿自己单干,根本就拉不起一支队伍,建立东晋王朝。这就必须要依靠士族们的力量了。首先出手帮助司马睿的,就是琅琊王氏。王导有人脉,可以帮司马睿拉拢天下士族,王敦有兵权,专治各种不服。
此后谯国桓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高平郗氏等士族,纷纷投靠到司马睿麾下,成为了组建东晋王朝的中坚力量。这也使得东晋沦落成了士族手里的玩物。
桓温当政期间,历经了晋穆帝司马聃、晋哀帝司马丕、晋废帝司马奕、晋简文帝司马昱、晋孝武帝司马曜等5位君主。很不凑巧的是,这5位全都是桓温手里的傀儡。
好家伙,桓温基本包揽了半数的东晋傀儡君主,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 第一,在庾翼死后,桓温被大家推举为荆州刺史。这也是桓温的立身之本,自此荆州便成了桓温集团的大本营。
- 第二,桓温迎娶了晋明帝司马绍的嫡长女南康长公主司马兴男为妻。司马兴男的母亲,是著名的庾文君太后。庾文君背后,可是鼎鼎大名的颍川庾氏,等于说桓温成了皇族司马家和颍川庾氏共同的女婿。
- 第三,桓温灭亡了成汉政权。这是桓温一生的巅峰时期,他帮助东晋王朝收复了蜀地,也使得他名列东晋名将的行列。而且战功使得桓温手握重兵,成了东晋著名的大军阀。
- 第四,殷浩的神助攻。由于桓温的势力越来越大,司马家为了制衡他,立马让扬州刺史殷浩到朝中主政,并且多次发动北伐。奈何殷浩的才能有限,多次北伐全部败北。桓温差点把肚子给笑破了,自此再也没能人和桓温抗衡了。
这4点原因,直接把桓温送到了巅峰。其实只要桓温再立下一丢丢战功,那么加九锡,领取篡位三连(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
二、桓温在第三次北伐败北后,就没脸篡位了。第一次北伐,攻打前秦,不胜不负。
殷浩北伐失败以后,桓温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因此在公元354年,桓温开始了第一次北伐。这次北伐的目标是刚刚建立起来的前秦政权。
石虎死后,后赵政权崩盘,公元351年,氐族人苻健在长安建立了前秦政权。最初前秦是以东晋为正统的,直到苻健称帝以后,双方才撕破了脸,这也是桓温北伐的理由:过去你是我的小弟,现在想反水出来单干?没那么容易!
桓温这次北伐初期非常顺利,一路打入关内,直奔长安城下。但是后期由于粮草不足,而前秦又采取坚壁清野的政策,使得桓温大军吃不饱饭。肚子里没货怎么打仗呢?无奈之下桓温只好撤军。
可撤军的时候桓温觉得太亏了,所以把关中的几千户百姓也一起带着上路了。这可就犯了兵家大忌了,你吃就吃了,还往兜里揣?当前秦是吃素的吗?
前秦果断出击,大败晋军,桓温第一次北伐惨败而归。但是桓温曾经拿下了关中,而且把前秦打得生活不能自理,双方算是打了个平手。所以从桓温的角度来看,他并没有打败仗,只是没获胜而已。
第二次北伐,攻打姚襄。大获全胜。
姚襄是羌族首领姚弋仲的儿子,在后赵内乱以后,姚襄趁机带着部族投靠了东晋。可带兵北伐的殷浩,不仅不重用姚襄,反倒嫉妒姚襄的才能,多次打算陷害姚襄。
姚襄无奈之下,只好再次反叛东晋,同时狠狠揍了殷浩一顿,灭了1万多晋军。这下东晋和姚襄集团算是彻底结仇了。
恰逢姚襄打算攻取洛阳作为创业基地,桓温果断发动了第二次北伐。这次北伐之前还有一个小插曲,他多次要求东晋把都城迁徙到洛阳,其实就是迁徙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好为将来的篡位打基础。
双方在洛阳附近的伊水大战一场,最终姚襄兵败而逃。桓温正式入主洛阳,由于朝廷不肯迁都,因此他只好把洛阳周边的三千多户人家迁徙到了长江、汉水一带。
这次大胜,使得桓温野心膨胀了不少,朝廷也因此加封桓温为南郡公。公爵距离王爵只有一步之遥了。
可以说,从公元360年桓温成为南郡公开始,一直到公元369年桓温发动第三次北伐,这段时间里,东晋皇室,都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因为桓温随时可能、也完全可以夺取皇位。然而桓温似乎还在等些什么。
第三次北伐,北伐前燕,结果惨败。
公元369年,蛰伏了9年之久的桓温,已经58岁了,他觉得再不篡位似乎就没什么机会了。因此他必须要再给自己找个由头,那就再北伐一次吧!
北伐初期非常顺利,桓温一路小跑,打得前燕军队丢盔弃甲。如果桓温能直捣前燕都城邺城的话,那便大事可期了,毕竟前燕皇帝慕容暐都打算逃回龙城了!可惜桓温非要驻军枋头。
结果前燕的慕容垂带着8千骑兵与弟弟慕容德带领的5万步兵合作,共同击溃了桓温大军,挽救了前燕江山。桓温这次北伐损失了3万大军,算是把老脸给丢尽了。
结局:没脸篡位,空有贼心。此后的桓温很有意思,他没胆子继续北伐了,但是还想创造点条件篡位。那该咋整呢?要不从内部下手,整点人好了。在他的逼迫下,豫州刺史袁真背负上了第三次北伐失败的锅。
袁真又不是傻子,果断占据寿春反叛。桓温两眼一亮,机会不是来了吗?他果断带兵灭了袁真,夺回了寿春,同时将豫州掌控在了自己手里。
这一战过后,桓温还煞有介事地问自己的谋主郗超:小郗啊,你觉得夺回寿春,能弥补北伐前燕失败的耻辱吗?
郗超叹了口气,沉默不语。郗超的意思很明白:能不能弥补,你心里没点数吗?
桓温也叹了口气,此后他一直都在谋划篡位。
- 首先,桓温废掉了晋废帝司马奕,改立晋简文帝司马昱为帝。
- 其次,桓温灭了颍川庾氏在朝中有影响力的几个人,扫清了不少障碍。
紧接着桓温就在家里等消息了,他希望晋简文帝司马昱能识相点,早点禅位给自己。可这个老小子贼得很,一直拖着不办,只是邀请桓温来做宰相。
桓温那叫一个气啊,死活不肯当宰相:司马昱啊司马昱,我想当什么你心里没点数?
等到太子司马曜登基以后,桓温就更气了。但是他忽然反应过来了:既然你们不主动,要不我主动一点?
因此在晋孝武帝司马曜在位期间,桓温多次提醒朝廷,是不是可以给他加九锡了?
当时主持朝政的谢安,表示皇帝早就有这个意思了,只不过加封诏书一直写不好,这事儿可马虎不得,要从长计议。
这一拖,就把桓温给拖死了。62岁的桓温做梦都想不到,拖延症害得自己最后啥也没捞着。
如何评价桓温?
对于桓温的评价,功过参半。史家见仁见智,议论大不相同。忠奸之论大相径庭。桓温自己也说:“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桓温以他文武奇才、豪迈气魄,收扩疆土。特别是观兵河洛、威震三辅,扬名海内。然问鼎神器、觊觎皇位,留下了许多是是非非供后人评说!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东晋明帝司马绍的驸马(女婿)。桓温是东晋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
桓温刚出生不久,太原名士、大将军温峤前来贺喜,说:“这孩子将来是个英雄人物啊”!桓温的父亲桓彝就将他取名为桓温。名士刘惔(dàn)后来也说:“桓温眼睛像紫石棱,胡须像刺猬毛,是孙权、司马懿那样的人啊”!桓温少有大志,向往刘琨、陶侃的故事。咸和三年(328年),桓温15岁那年,他的父亲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叛军将领韩晃杀害,泾县县令江播也曾参与这次谋划。桓家生活重担就落在桓温稚嫩的肩膀上,有一次,他的母亲病得厉害,药方需要羊肉做引子,家里连温饱都是问题,哪能再有买羊肉钱财呢?只好将最小的弟弟卖给卖羊肉的才换回来一点羊肉。这件事对他刺激很大,生活的艰辛让他刻骨铭心。因此,桓温枕戈泣血,恨极了杀害父亲的仇人,发誓必报父仇。桓温白天拼命干活挣钱,养活家人,晚上跟人习武。无论刮风下雨、酷热寒冷,就这样坚持了三年多。
韩晃已经去世了,他没有办法报仇!咸和六年(331年),江播去世。其子江彪等兄弟三人为父守丧,因怕桓温前来寻仇,预先在丧庐内备好兵器,以防不测。桓温假扮吊客,混入丧庐,手刃江彪,并追杀其二弟,终报父仇,当时,能报父仇是一种美德,况且是追杀叛军后人,所以为时人所称赞。这件事很快传开了,晋成帝司马衍也知道了,就亲自召见桓温,并委以重任。桓温为人豪爽,相貌伟岸,气度不凡。桓温仕途非常顺利,还娶南康长公主为妻,被加拜驸马都尉。承袭了父亲万宁县男的爵位。咸康元年(335年),桓温出任琅琊内史(太守主要助手)。后加封为辅国将军。
当时桓温早年与庾翼关系不错,庾翼向朝廷推荐:“桓温虽然年轻,但具有雄才大略,不要把他当成普通人看待,朝廷应该多储备人才,慢慢委以重任,以后一定能成就大业”!建议被朝廷采信。咸康七年(341年),桓温任琅琊太守。永和元年(345年),庾翼病逝,临终前请求让自己儿子庾爰之接掌荆州,但辅政的侍中何充却推荐桓温。丹杨尹刘惔认为桓温确有奇才,但亦有野心,不能让其掌握荆州形胜之地。建议会稽王司马昱自领荆州,但晋穆帝司马聃却任命桓温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取代庾翼职权。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并领护南蛮校尉,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
桓温出镇荆州后,桓温打算趁成汉内部不稳之际,西伐占踞巴蜀的成汉政权,以建立功勋。冬月,桓温上疏朝廷,请求伐蜀,但未等朝廷回复,便与征虏将军周抚、辅国将军司马无忌率军西进。他命袁乔率二千人为前锋。永和二年(346年,桓温亲自率军沿长江直上,经过三次大战,平定蜀地,汉王李势投降,桓温拜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权势、名声慢慢扩张。永和五年(349年)四月,后赵主石虎死,北方再度混乱,东晋朝廷偏安一隅,不愿意折腾、恢复过去的领土、疆域、因此,桓温多次请求北伐未果。
当时东晋大臣、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殷浩与桓温齐名,以前很受会稽王司马昱,也就是后来的简文帝器重。朝廷打算重用殷浩抑制、平衡桓温势力。桓温曾经说过:“殷浩小时候和我一起玩竹马,我骑过的竹马扔掉,他却捡起来骑,所以他本来就在我之下”。又说过:“殷浩的文章不错,让他当宰相的话,完全可以总理事务,若让他当将军的话,是没有发挥他的长处啊”!永和六年(350年),朝廷以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五州诸军事,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温。结果殷浩大败而回,桓温趁机弹劾殷浩,从此遂掌大权。
桓温北伐的动机跟后来的刘裕差不多,企图籍此立威,掌握朝政大权。永和十年(354年),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亲率步骑4万余人,从江陵出发,水军直指南乡(今湖北丹江口),命梁州刺史司马勋沿子午道(秦岭栈道,通向汉中)推进,一路攻占上洛(陕西商县),在陕西蓝田击破氐族(前秦)苻健军队数万人,桓温驻军霸上(长安东面),苻健以数千人退守长安,当地民众“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前来军中慰问。桓温并未乘胜追击长安,反待敌自溃,伤了不少当地百姓之心。期间,桓温接见了“扪虱论天下”的王猛,王猛见桓温野心很大,并没有接受桓温的邀请。桓温本想待麦收后充做军粮,但秦军已抢先收割,晋军粮秣不继,只好被迫撤返襄阳,但这次北伐桓温功劳还是不小的。
永和十二年(356年)夏,桓温自江陵出兵第二次北伐,命督护高武据守鲁阳(今河南鲁山),辅国将军戴施屯驻河上,进逼许昌、洛阳。击败羌族(后秦武昭帝姚苌之兄)姚襄,收复了洛阳。隆和元年(362年),桓温建议朝廷迁都洛阳,又建议将南迁的士族返回故乡,但遭到朝廷及达官贵人激烈反对。前燕幽帝慕容暐趁东晋君臣相互猜忌和牵制之际,重新占领洛阳。太和四年(369年),桓温为了树立更大的威信,决定率步骑5万北伐前燕,一路势如破竹。经金城时,“见前为琅琊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不久军中绝粮,又闻前秦援兵将至,遂烧船、弃甲,自陆道撤退,途中遭前燕骑兵伏击,损失三万余人马,大败而归。
桓温长期掌握大权,素有不臣之志,颇羡当年的大将军王敦之举。有一次,他抚枕而叹:“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遗臭万载耶?”咸安元年(371年),率军攻寿春(今安徽寿县),俘斩袁瑾。同年,桓温仿效西汉霍光的办法,废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司马昱为简文帝,并自立为大司马,开始专权独断。颍川庾氏是高门望族,势力强盛,庾希、庾倩等兄弟六人皆为朝中显贵,深为桓温所忌。庾倩、庾柔被诛后,庾蕴饮鸩自尽,庾希则与弟弟庾邈、儿子庾攸之逃入海陵(今江苏泰州)陂泽。青州刺史武沈是庾希表兄,暗中为他们供应粮饷。庾友因儿媳桓氏是桓温侄女,得到求情,武沈等人最终得以幸免。
次年(372年),简文帝死,桓温有代晋之谋,本以为司马昱会在死前将皇位禅位于自己。简文帝驾崩后,群臣惧怕桓温的淫威,不敢拥立太子,认为立谁应请求桓温决定。尚书仆射(宰相)王彪之极力反对,太子司马曜方才得以继位,是为晋孝武帝。褚太后认为孝武帝年幼,且正在居丧期间,再次提议让桓温摄政,结果再被王彪之等人阻止,桓温借疾不理朝政。后来,孝武帝又命谢安劝说桓温入朝辅政,再加上其前部羽葆的鼓噪,赐桓温六十人的武贲。桓温仍旧辞让,既不接受,也不入朝,只想如何求得禅位给自己。但他知道建康士族不买自己的帐,所以不敢动手夺权。桓温思虑成疾病死,职位由其弟桓冲代理。
后人认为桓温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但缺少魄力,故逊于曹操。桓温野心很大,胆气不足,夺帝野心至死也未能实现,桓温觊觎皇位而又谨慎行事。枉担了僭越、篡位的嫌疑名声!
如何评价桓温?
“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就应该遗臭万年,古代的枭雄、野心家不少,但敢公然挑战人们基本道德体系、说出这种惊世骇俗之语的,也许只有东晋的桓温。因此,他的的反叛心思虽然没有付诸实践,但却已在《晋书》中被和王敦、苏峻等叛将列在一类。
根据史料记载来看,桓温可以称得上是位“个性鲜明却又性格复杂的坏人”,从一个功勋卓著的名将,到一个心怀不轨的权臣,他的人生充满了戏剧化的色彩。
桓温的性格、身份是多元的。
首先,他是位充满血性的忠烈之后。
谯郡桓氏本为名门,祖上出现过桓荣这位大儒。桓温的父亲桓彝,曾经跟随晋明帝司马绍评定王敦之乱,因公封爵。公元328年的苏峻之乱中,桓彝组织义军主动为国分忧,其后当叛军势大、各地守军纷纷投降时,他虽势单力薄却奋力抵抗,最终被叛军所害。
这一年的桓温年仅十五岁,得知父亲为国而死,他“枕戈 泣血,志在复仇”;三年后,参与谋害桓彝的江播死去,由于担心桓温报复,他的三个儿子随身携带着兵器守丧,但桓温还是用凭吊的名义混进江府,手刃了江氏三兄弟。
这种血性、狠辣,让桓温因此名噪一时。而他其后的政治与军旅生涯中,也无时不刻体现着这种作风,并且凭此为柔和、文弱的东晋朝廷带来了一股新气象。
但在另一方面,桓温也是个文人。
魏晋以来,士大夫阶层中盛行清谈之风,他们崇尚虚无、空谈哲理、不切实际,由此表达心理上的“退隐”需求,属于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但能够参与清谈的,大多是当时有才华、有身份的高级士族,文化水平都比较高。
据《世说新语》记载,桓温也经常参与、甚至出面组织清谈活动,在与名士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体现出“心有戚戚之感”,感时忧世、心思细腻。
后来桓温伐蜀时,手下有位军人抓了一只小猿猴,并且随身携带;而小猴的母亲舍不得孩子,跟着军队走了一百多里,沿路哀啼不停,“行百余里不去......肠皆寸寸断”。桓温知道这事后愤怒异常,当即就罢免了那位抓猿猴的将士的职务,由此可见,他也是位内心柔和的性情中人。
但是,与那些温和、避世、崇尚黄老之术、以权术在政坛中游刃有余的世家家族(如王、谢)不同,桓温更为刚猛、积极,甚至与当时的东晋政坛格格不入。
他“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年轻时就被善于看相的朋友刘惔比作孙权、司马懿;
他积极尚武,有次出去狩猎前,他顺路先去探望王濛、刘惔,对方对他随时一身戎装很为不屑,就问他这是要去做什么,桓温回答:“我若不为此,卿辈亦那得坐谈?”我要是不打仗,你们这些文人那有无忧无虑、谈天说地的机会?
他责任感强烈,有积极的政治担当。在率军北伐时,他带着一众部属登上船楼眺望中原,感慨:“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王夷甫即王衍,作为西晋宰辅,他位高权重却不思为国,一门心思保全家族利益。因此,桓温认为,西晋的灭亡,当时的统治阶层难辞其咎。当时有位部下拿“国运有废立兴衰、与人无关”为说辞,替士大夫阶层开脱,桓温以光吃草、不干活的“刘表牛”为例,指责官僚对家国之难应当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知人善任、带兵有术。他的参军有次蒸薤(一种蔬菜),食物黏在一起分不开,那些等着吃饭的人却光看着不帮忙,桓温怒道:“同盘尚不相助,况夫危难夫?”于是把这些看热闹的全部免职。而那些真正有才之人,都会得到桓温的提拔,比如谢安、顾恺之、袁宏等等。
以上态度,在浑浑噩噩、躲避责任、醉生梦死的东晋政坛极为难得。
桓温成年后进入仕途,受外戚庾翼的推荐,被晋明帝任命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还迎娶了南康长公主。
积极进取的桓温,立志于以对外征伐来建立不世功勋。公元346年,他在判定形势后上疏伐蜀。面对朝廷上下的担心与疑虑,桓温以高超的指挥艺术、顽强的战斗意志,亲自帅军直奔成都,在经过一系列战斗后顺利夺回蜀地,创造了东晋开国以来最大的收复旧土功绩。
此战之后,桓温官拜征西大将军,封爵临贺郡公,后来还升至大司马。自此之后,桓氏取代了传统门阀王家,出现了“桓与马,共天下”的全新格局。
接下来,桓温多次请求北伐、收复中原,但朝廷忌惮他的日益高涨的名声与威望,刻意进行压制、阻挠。为此,桓温曾于公元351年自行率军东进,让朝廷大为惊恐、不得不主动安抚。
其后两年,朝廷为了不让桓温抢占功劳,派主政的殷浩带兵北伐,但却因指挥不力、屡战屡败,导致朝野心生不满。于是桓温趁机上书列举殷浩的罪状,实际上是杀鸡儆猴、指责朝廷一味防备自己却给国家带来了巨大损失。朝廷无奈,废掉殷浩,朝廷大权从此归到桓温之手,他的北伐梦终于得以实现。
公园354年,桓温北伐中原、进攻前秦,其后历经多次血战、顺利杀进关中。兵临灞上时,关中百姓牵牛担酒沿路迎接,许多老人更是痛哭流涕:“没想过今天还能再次见到官军!”
但由于后来粮草不济,桓温带着3000多关中百姓退军。两年后,他再次北伐,击败了羌族首领姚襄、成功收复洛阳,这是洛阳自公元311年丢失后再次回到司马氏朝廷之手。
此战后,桓温的声望更是如日中天,越发集内外大权于一身。他掌权期间,改善吏治、抑制土地兼并、重视民间疾苦、改善教育,给东晋政坛带来一股新鲜空气。
但跟很多权臣一样,随着权力的扩大,桓温的野心也不断膨胀,不断有出格的言行。
比如他在路过王敦的坟墓时,曾经看着墓碑说:“可儿!可儿!”他公然肯定这位曾经被自己父亲讨伐的叛臣,不臣之心暴露无遗;
他曾对幕僚说:“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文、景,指的就是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对于这种大逆不道之语,身边的幕僚自然不敢作声;过了一会,桓温又说出了那句名言:“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乎!”
由此可见,当时的桓温已经念叨着要当皇帝了。
这种对权力不加掩饰的渴望,最终让桓温从一个功臣沦为叛臣。公元369年,他再次率军北伐,却被前燕大将慕容垂击败、损失惨重,由此也为他带来了声望危机。
为了重振威望,桓温转而在内部搞动作,他采用参军郗超的建议,带兵废除皇帝司马奕、拥立简文帝司马昱;随后为了清除异己,他废司马晞、司马晃为庶人,族灭殷涓、庾倩、庾柔等人。
通过这一系列类似于董卓的举动,桓温的威势威震朝野,谢安见了他都遥遥下拜,并以君臣相称。后来,桓温曾暗示简文帝禅位,却没有得逞;待到他生病后,为了抓紧篡夺权力,他曾多次催促朝廷给自己“九锡”。根据历史上的案例来看,这就是正式谋逆的前奏。好在谢安、王坦之想尽办法拖延,一直到桓温去世这才不了了之。
史学界认为,桓温有篡夺之心却没达成,实际上对他本人是件好事,还不至于让他彻底堕落成王敦那样的乱臣贼子。但即使这样,在东晋那个特殊时期,桓温也是个令人惋惜的人物,如果单从能力、前期的贡献来看,他称得上是一位能臣,但随后却犯了大部分能臣常犯的错误:能力提升了地位和权力,却也滋生了不加控制的野心,在利令智昏之下,从一个能臣走向了逆臣。
如何评价桓温?
桓温的一生都在践行他自己的愿望:"如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应该遗臭万年。”
公元312年的一天,宣城内史桓彝的家里传来一阵阵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和男人们畅快的笑声。原来是温峤前来祝贺好朋友喜得麟儿,听着婴儿洪亮的哭声,他转头对桓彝说:"此子非凡品,日后必成大器。"桓彝听后喜出望外,回道:"既然太真(温峤字太真)如此看重犬子,那我就将他取名为桓温,希望他以后能成为像你一样的国之重臣。"
桓温在父亲的殷切期望和严厉教导中慢慢长大了,果如温峤所说的一样,生得风流伟岸,英气逼人,而且文武全才,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排兵布阵了然于胸。称得上是人中翘楚,龙凤之姿。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桓温十五岁时,东晋发生了苏峻叛乱,父亲桓彝因受泾县县令江播陷害,守境力战而死。桓温知道真相后,立志要为父报仇。可是在他十八岁的时候,江播却死了。仇人虽然身死,好在他还有三个儿子,父债子偿天经地义。
桓温的确是个牛人,假扮宾客身藏利刃孤身前去吊唁。江播的三个儿子知道桓温有报仇之心,所以一直都防范着他,连孝纬中都藏着武器以防万一。好个桓温,在吊唁时突然暴起,出其不意先将老大刺死,而后提剑追杀另外两个,一直追出了二十里路将人杀死。
此事之后,时人无不称道桓温英勇果敢,不负孝名。后来晋元帝更是将南康公主下嫁于他,并任命他为琅琊太守,此时的桓温才23岁。
桓温快速的成长着。桓氏本是东晋二等世族,门阀观念根深蒂固,而桓温却能辟举寒门士人,重用中级世族子弟,任贤使能。
同时他一边拜访隐逸之士,陶冶自己的情操;一边时常和高门贤达及当世名士聚会清谈,学习治政的本事。但是他与这些士大夫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会将自己的所学所谈落到实处,也就是我们提倡的将理论用于实践。故而无论是士大夫阶层还是寒士阶层,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
公元345年,永和元年,荆州刺史庾翼去世。死前他请求让自己的儿子继任荆州刺史,百官怎么可能同意!侍中何充就认为荆州乃是国家西面的门户,地势险阻,"存则吴存,亡则吴亡",十分重要。所以只能托付给像桓温这样英明神武,智勇双全的重臣。
同年八月,桓温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并领护南蛮校尉,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
桓温的时代开启了,这一年的桓温33岁。
所谓时势造英雄,时代的弄潮儿总是会得到历史的青睐。仅仅过了一年,位于蜀中的成汉就一片乌烟瘴气。皇帝李势不理朝政,却荒淫无道,滥杀忠臣,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民间自然怨声载道。
雄才大略的桓温怎能放过这等开疆扩土,树威立势的天赐良机。
然而军队的大部分将领还是有所顾虑,毕竟不是什么人都会有战略家的眼光,所以出征前做通部队的思想工作成为了桓温的头等大事。
于是,桓温的手下名叫袁乔的就在全军将领面前做了一次"论为什么伐成汉必胜"的演讲,大致意思如下:
“现在我们晋朝的敌人就是成汉和后赵。成汉虽然地势险要,但是它比后赵弱得多,我们当然应该先讨伐弱的国家。”
“如今李势在成汉搞得人民怨声载道,与他离心离德,军队也完全没有战斗力。我们只需要派一只万人左右的精锐部队,快速的突进,等到他察觉时,我们早就过了险要之处,深入成汉的腹地了,一战就能成功!”
“巴蜀之地自古富饶多产,诸葛亮就是依靠蜀地的富饶才能和曹魏对抗,一旦我朝得到蜀地,对国家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
“我知道大家担心一旦我军进攻成汉,被后赵知道了就会来偷袭荆州。大家放心吧,后赵肯定认为我军既然敢万里侵袭,必然在荆州做好了万全防备,纵然派兵来袭也仅仅是小股部队,那么沿江的任何一支队伍都可以拒敌,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有理论有数据,有计划有成果,还打消了大家的后顾之忧,演讲完毕,掌声响起,大家一致同意:伐蜀。而且先锋就是你——袁乔,士兵嘛,拨你两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既然定下的是偷袭,那么时间就是生命。346年11月,桓温上表伐蜀,上表之日就是出兵之时,兵贵神速呀。
朝廷收到桓温上的奏章后,朝臣们基本上不看好这一仗,路途遥远,蜀道艰难,且兵力微弱,怎么也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只有一个叫刘惔认为桓温必胜,理由就是桓温精于赌博,非一定赢决不出手,所以这次他绝对是有把握的。只是灭蜀回朝之后,恐怕朝廷都要听他的了。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只有他是了解桓温的。
话说桓温溯长江而上,过三峡,出巴东(今奉节),在南溪(今宜宾南溪)转岷江北上,一路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的确没有成汉军设防,不得不承认袁乔情报侦查工作做得到位。
347年2月,桓温军开至青衣(现四川名山)李势这才如梦初醒,赶紧派出三支队伍迎敌。
3月,桓温军到了彭模(今四川彭山),离成都就只有两百里了。
桓温就地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留少数队伍在彭模留守辎重,其余部队全部轻装且仅携带三天的粮草直扑成都。
破釜沉舟!
会议结束,即刻出发!灭蜀之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回过头来看成汉派出的三支部队,一支攻打彭模,被击退;一支遇上桓温本部,三战三败;一支情报失误,和桓温进军路线相左,在驻地傻等,等来的却是桓温军兵临成都城下的消息,于是军心大乱,不战而溃……
高歌猛进的桓温军怎么都不会想到在成都城下的决战,却差点失败。
这是此次伐蜀的唯一一场硬战,李势困兽犹斗,倾巢而出。
开战伊始就打得晋军前军不停后退,汉军的箭都射到了中军帅旗前面,晋军摇摇欲坠。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袁乔来不及请示桓温,命令鼓吏加急擂鼓,以振士气。晋军听闻越来越急的鼓声,重新抖擞精神,誓死力战。而汉军本就只有一时的冲劲,遭遇顽强抵抗后自然退却,最后竟然溃不成军,奇迹般地失败了。
晋军占领了成都,李势逃往了霞萌关,自忖无法再战,遂修表投降,四十六年的成汉就此灭亡。这一年的桓温35岁。
桓温灭蜀的消息使得东晋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可是偏安以来第一次的灭国之战,实实在在的开疆扩土。桓温的声望大大提高,他正在大步迈向权臣之路。
仅仅过了两年,历史的天平就向东晋王朝暗暗倾斜了。因为北方彻底乱了!
桓温等待的机会来了!
349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他的子侄们为了皇位杀得天昏地暗;
350年,石虎的干孙子汉人石闵废杀后赵最后一个皇帝,恢复自己的汉姓冉,自立为帝,后赵灭亡。冉魏初创,颁布"杀胡令",胡人大批被杀;
351年,氐人苻健击败羌人姚襄,割据关中,在长安建立前秦;
352年,冉闵兵败河北无极,被前燕擒杀。一片混乱中,许多原后赵的文臣武将也纷纷降晋。
这时机不可能再好了,感觉就像是为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而定身打造的,偏安一隅的东晋朝廷似乎明天就能定鼎中原,打回老家去。
有着敏锐政治嗅觉的桓温是不会放过这种好机会的。349年石虎刚死时,他就上表请求北伐,其时他治下已有八州之地,招募兵员、调配物资,均可自行安排,俨然一独立王国。
然而朝廷怎么可能再让桓温去通过北伐来提高声望呢?当然是驳回,然后另外扶持一股势力来牵制。
朝廷选中了扬州刺史殷浩,这可就所托非人了,因为殷浩虽然精读《周易》、《老子》,擅长玄言,是个清谈高手,能力却不怎么样。他是不可能驾驭得了北方大好却复杂的局面。
果不其然,殷浩从350年2月开始准备北伐到353年十月兵败,整整浪费了三年最黄金的时光,而且损兵折将达七万余,良机就这样被错失了。
桓温见殷浩兵败,其实还挺高兴,现在自己的拳头最大,还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北伐?
354年正月,桓温弹劾殷浩,要求将其废为庶人,朝廷无奈准奏。二月,桓温立即率领水陆步骑四万从江陵出发伐秦。
水军从襄阳上溯汉水上游入均口(今湖北丹江口),到南乡(今湖北均县);步兵从浙川(今河南内乡)向武关进发;同时令梁州刺史司马勋出子午道(今陕西安康北上,越秦岭,至今长安县东)进军关中。
进军十分顺利,直到四月才在蓝田和前来拒敌的五万前秦军相遇。
蓝田是个好战场,地势开阔,适合两军布阵并展开大战。列阵完毕,双方开打,前秦军主力率先发起攻击。
其中秦将苻生非常耀眼,他单骑冲阵,在晋军阵中往来冲杀十余次,杀伤无数,给晋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然而晋军却并没有慌乱,在桓温沉着的指挥下与前秦军周旋,待等前秦军力竭之时拼死发动反击,打得前秦军主力溃逃;紧接着,桓温的弟弟桓冲又在白鹿原(蓝田西)击败前秦军侧翼苻雄部,晋军兵威大盛。
桓温趁胜进驻灞上,距离长安城咫尺之遥。而这时的长安城内兵力空虚,秦主苻健只带六千老弱守城,命雷弱儿等率仅有的三万精兵抵敌。关中的老百姓也群情振奋,纷纷前来劳军,有些老人激动得泪流满面,说:"没想到今生还能再见官军!"(关中已经陷落38年了)
民心可用,军心可用,正是一鼓作气拿下长安的大好时机,桓温却驻足不前了。后人多认为他已经达到了向朝廷示威的目的,政治资本也捞足了,故而也就没有了灭秦的决心。
我倒觉得这仅仅是最弱的一个原因:因为如能一举灭秦,政治资本岂不更足?我认为桓温还考虑了其它几个原因:
一、只见劳军却未见关中豪杰率众来附,不知道民心是不是真的可用;
二、策应部队司马勋部被秦军袭击无法会师灞上,自己不足四万的兵力感觉捉襟见肘;
三、千里远征,孤军深入,后勤难免不济,本打算割关中新麦补充军粮,谁知秦人清野,先割了新麦。军中日渐缺粮;
四、攻长安若不能一攻而克,那自己这支孤军则连撤走都成问题。
左思右想,桓温决定撤军。
撤军之前,在白鹿原又与前秦军干了一仗,这次双方的气势完全不一样,前秦方是殊死搏斗,晋军则已谋生退意,战果不问可知,晋军战败,损失兵力一万多。撤军之后,前秦军尾随追击,一直追杀到潼关,晋军又损失上万人。
桓温的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在大好局面下虎头蛇尾的收场了。桓温对形势持重观望,当断不断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如果他进驻灞上后立刻攻打长安,关中的老百姓在局势明朗的情况下一定会投军送粮的,长安反倒沦为孤城,形势马上逆叛,他的所有担心也就不复存在了。
桓温只能称奸雄而无法成为枭雄。
356年,前秦内乱,冉魏的旧将周成占领了洛阳,羌人姚襄占了许昌后又北上来争洛阳,于是桓温上表要求:"移都洛阳,修复园陵",朝廷准奏。
八月,桓温自江陵北上,在洛阳城南的伊水与姚襄结阵而战,桓温披甲在前军亲自指挥,一战击败姚襄。姚襄西逃,周成投降,桓温进驻洛阳。收复旧都,这可是实打实的大功劳,桓温的声望又起来了。
而后几年,桓温与朝廷相安无事,没有大的冲突。直到363年,桓温实力越来越强,朝廷加桓温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假黄钺。
他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派兄弟桓豁领荆州刺史,兄弟江州刺史桓冲监江州及荆、豫八郡军事,长江上下游的军政大权(除京口外)都在桓家的掌握之中。
桓温取晋而代之的心则越来越强烈,但是他总觉得还必须北上中原,打一个大胜仗,然后回来再受九锡才能真正名实兼收。
369年4月,桓温率步骑五万,从姑孰出发北伐前燕。当时正逢大旱,水道不通,桓温便让人在钜野开凿水路三百里,大军乘船由清水进入黄河,船队连绵好几百里,气势威武之极。
可是这次桓温又犯了和一次北伐同样的错误,他本来应该全军直逼邺城,速战速决,否则必然会因军需不足而败。
而桓温却徐徐前进,尽管晋军连战连捷,在七月就进逼到了离邺城仅200里的枋头,却在前燕名将慕容垂的抵抗下无法再进寸步。
九月,晋军粮尽且无冬装,桓温被迫烧掉船只,抛弃辎重,从陆路撤走,慕容垂紧随追击,在襄邑(今河南睢县)大破晋军,斩首三万级。
桓温的北伐彻底失败了。
可是桓温的皇帝梦还想做下去,欲重新树立威望他只有发大招了。
371年11月,桓温带兵入朝,废除了司马奕的帝位。而后,桓温亲率百官迎会稽王司马昱入朝,拥立为帝,是为晋简文帝。晋朝立国以来尚未发生废立之事,所以百官震栗,桓温也紧张不已。
为了消除不和谐的声音,桓温大肆清除异己。他的威势达到了顶点。于是他在372年7月晋简文帝去世后,就不停暗示朝廷赐他九锡,以便禅位于他。
东晋的世家名士都是人精,知道桓温有病,故意找各种理由拖延,终于拖到373年七月桓温去世。
一代奸雄桓温陨落,终年六十有二。
他的一生没有辜负自己的愿望:"如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应该遗臭万年。"
如何评价桓温?
桓温一直没能篡位,谢安功高至伟!谢安一边拖着桓温,可以说,桓温的野心是谢安一步步拖死的。但,谢安一边拖着,一边与桓温虚与委蛇,不断给桓温戴高帽子
如何评价桓温?
恒温怎么说能,能力非常,是那时最顶级的人才,但时间与命运没有站在他那里,所以他没办法像司马懿一样代晋而立。
恒温西征巴蜀时只有10000多人,差点翻车,硬顶上去才翻盘的,这说明他也敢赌,性格坚韧。
由于在高陵之变是,恒家站错队(大司农恒范从洛阳城跑出来,建议大将军曹爽带着皇帝到许昌去),恒家在西晋一直是被打压的,导致恒温掌权后来自家族的支持不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