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只是降妖除魔吗?
中国古典小说中有不少佳作,这些作品往往在百回之中就给读者展现出一个瑰丽的世界,这其中便包括了《西游记》,作为一本神魔小说,《西游记》的内容繁复,但是却不显累赘,其意蕴深远,思想也十分的高妙,在中国文学史之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除了本国人民十分喜爱之外,国外不少人也为这本书中描绘的世界而神魂颠倒,从古至今,这本书斩获了不少忠实粉丝。
当然了《西游记》中肯定不仅仅只有斩妖除魔,斩妖除魔只是表层,其实里面有更加深层的意义,那就是佛教思想,在瑰丽的西游世界之中,佛教的思想贯穿于全书之中,是整本书的精神内核,这也是其能够成为不朽名著的一个很大原因。创作西游背景作者吴承恩出生于明朝,祖上做过学官,后来家境没落,父亲娶母亲徐氏,掌管了徐家的家业,成为了一个小商人,在社会和官府的欺压之下勉强度日,73岁的时候郁郁寡欢。少年时期的吴承恩为了改变家庭状况发奋读书,同时他也热衷于神话故事,也正是因此,他在日后才能写出《西游记》这样的鸿篇巨制。
但是当时的科举制早已经脱离了原本的选拔人才的用意,成为了封建政权选拔奴才的工具,直到中年的吴承恩却依旧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寄托在科举之上,44岁的时候终于补上岁贡生,在严嵩把持朝政的黑暗时期获得了一个浙江长尖县丞的官职。老年之后,或是真的绝望了,在得到另一个闲职之后根本没到任就辞官回了淮安。自此以笔为武器,去揭露封建社会的丑恶嘴脸。
《西游记》创作时间不可考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是吴承恩在严嵩父子把持朝政、皇帝宠信道士的情况之下,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却又不能直接写出来的情况之下,只能把满腔愤懑寄托与创作《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以此来映射社会,去对封建社会之中那些腐败黑暗的神鬼进行清除。
书中佛学内核吴承恩本身对佛教是有研究的,他自称射阳居士,在他的不少文学作品之中也透露出来了这种对于佛教的偏向,比如说他在国子监所写下的“禅心似絮以沾泥”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这并非是在说吴承恩本人就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信仰唯佛,他本人其实也是有着三教合一的主张的。比如说在车迟国的时候,孙悟空就告诫车迟国的国王“望你把三教归一”,书中就把这种思想理想化,勾勒出了一个东方宗教和西方宗教(此处只指佛教)相互融合的世界,造这个世界之中,人、佛、仙用自己的方式生存,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中的主流思想还是佛教的教义和理论。从最开始的时候,这本书就和玄奘的记载还有传说息息相关,玄奘是故事的主人公之一,这就已经给整本书蒙上了浓浓的佛教色彩,而后故事主线更是唐僧带领着徒弟们一路西行去往西天取经,最终皈依佛门修成正果了的故事。
这条取经路并不平坦,师徒四人需要度过九九八十一难,而这八十一难中绝大多数解决不了的困难都是靠着向佛教神仙求助而解决的,由此也突出了佛教的作用。
佛学代表《心经》在书中体现而在这么多的佛教义理之中,《心经》的存在格外显眼,更可以说是有一种独特的情结。首先是故事的主人公唐僧,唐僧的原型——唐朝的高僧玄奘,他在《大唐西域记》之中就有一段这样的自述:“西行途中于一老僧处得到梵文本《心经》”,这是《西游记》和《心经》最早的非直面接触。而《心经》的用处在这里就有了第一次的神化,《大唐西域记》之中是这么说的:“遭灾时默念且最终化险为夷”。而在《西游记》之中,这卷《心经》有了伪名,叫做《多心经》,而且是乌巢禅师口诵给唐僧的,虽然名字不同,但是《多心经》的用处是“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这和《心经》的用处是一样的。
早在第二十回的时候,便出现了一个偈子,开首便是“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从此开始,《心经》便和整本书紧密相关。在唐僧一行人西行的途中,但凡遇到危难,唐僧都会粘起来《心经》,显然是把心经当做了包治百病的“良药”。虽然说唐僧前世是金蝉子,为如来佛座下第二大弟子,而且自身有“十世修行”的功德,但是这个人的人物形象却并不灵通,甚至有些迂腐,在不少地方还比不过孙悟空。孙悟空就曾说过他“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
除了《心经》之外,整本书也少不了其他的佛教经典,但是《心经》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有十五次之多,而且还被全文引出,由此可见,在这本书之中,《心经》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不然吴承恩也不会专门引用这270字的原文。
而《心经》所蕴含的意蕴也确实和取经之路息息相关。《心经》认为,人要修持自己的心,克服外在的困难险阻,同时也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欲望,以此达到一种宁静平和的状态。三个徒弟都以“悟”为名,本身就是要让他们自己去修行,自己去“领悟”,而孙悟空的“空”字更是代表了其的通透领悟,虽然说孙悟空有些顽劣,但是他确实是师徒四人之中看的最清楚明白的一个,甚至于可以去告诫唐僧“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总结佛教本身就是以慈悲为本,以积德行善为主要行为的一个宗教,其本质便是劝人向善,这个善的含义十分的丰富,仅仅是善便分为了四类,更不要说善法善业道等等,更是十分繁杂。
但是取经的四人都是善的吗?显然并非如此,甚至于这四个人都有作奸犯科的过往。唐僧怠慢西天大教,于是被贬到东土转生;孙悟空大闹天宫被镇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猪八戒因酒后调戏嫦娥被贬凡间之后没有反省自身而是残害生灵;沙僧自己渎职被贬,到了流沙河不继续修炼而是吃人无数,可以说,这个时候的他们都是“恶”的化身。
但是佛家也讲究善恶皆在一念之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是佛教的修心纲领,虽然说唐僧师徒最开始的时候是“恶”的化身,但是他们踏上了取经之路,这其实也就是一条修心之路,在这条路上,他们压抑摒弃着内心的邪恶念头,逐渐走向“善”,而这或许也是作者想要传达出来的思想之一——人生在世,难免犯错,但是只要能够修心,压抑摒弃自身的邪恶念头,终究能够修成正果,这或许也是作者在这本揭露现实社会腐败黑暗的书里,最终的期许和最高的人文关怀。
《西游记》只是降妖除魔吗?
降妖伏魔是《西游记》的魅力所在!如果把降妖伏魔的情节去掉,试问《西游记》还有什么看头?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西游记》只是单纯的降妖伏魔,《西游记》恐怕难以挤进名著的行列。
每个人读书获得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有人从《西游记》里看出了阴谋论,有些人看出了讽刺时弊,有些人看出了权力争夺。
有些人看到了孙悟空在降妖伏魔,而我看到的却是妖魔在降服孙悟空。《西游记》其实就是一部《驯猴记》。
是谁在驯猴?肯定如来佛祖!
《西游记》里道教和佛教两大派系,都是人才济济。作为道教一方,没有把孙悟空这只猴子看在眼里;而西天的佛教一方,则是要千方百计要孙悟空加入他们的队伍。
驯猴的方式,就是在往东土大唐传播大乘佛教的幌子之下,悄然地进行着。唐僧师徒们,每降一次妖,每伏一次魔,孙悟空就往西天靠拢了一步。等到达西天的时候,孙悟空也就成佛了,彻底地成了西天阵营的一员。
既然道教不把孙悟空放在眼里,那么西天的如来佛祖为什么那么青睐孙悟空呢?
因为道教并不缺孙悟空这样的人才,而佛教却是没有孙悟空这样的人才。如来佛祖就是要弥补佛教的短板,所以才要不惜一切代价把孙悟空纳入自己的阵营。
道教的阵营里,战士型的神仙比比皆是。哪吒、二郎神,都是可以和孙悟空一战的人物。就算那默默无闻的王灵官,也能独自一人把孙悟空挡在殿外。所以像孙悟空这么一只臭猴子,自然是没有人会把他看在眼里。
佛教阵营都是些什么样的人物?
佛教阵营没有能够硬碰硬的力战型角色,佛教阵营都是有点蹩脚的法师。大闹天宫的时候,观音菩萨手中的净瓶明显干不过太上老君的金刚琢,搞偷袭都不行。如来佛祖降服孙悟空的时候,先是把孙悟空的底细摸透,然后把孙悟空骗到自己的手心里,才能施展法术降服孙悟空。总体来看,佛教就是没有战士。真到了硬碰硬的时候,谁在前面硬抗充当肉盾。仅凭着那些蹩脚的法师们,这游戏还怎么玩儿!
佛教阵营的角色,法宝和法术都是禁锢型的。道教阵营则没有能够禁锢住孙悟空的法宝和法术。这也就是佛教对孙悟空的优势所在。孙悟空这个力战型的战士,尤其是大闹天宫后又拥有了不死的属性,正是佛教最需要的角色。只要孙悟空加入到佛教这个阵营,佛教团队在对抗道教团队就有了明显的优势。
所以佛教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孙悟空拉进自己的阵营。孙悟空在西行的路上,也逐渐领悟到自己只有加入到佛教这个阵营,才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从而得到自己真正能得到的地位和尊重。
当孙悟空从一只臭猴子,变成了斗战胜佛,佛教赢了孙悟空也赢了!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西游记》只是降妖除魔吗?
《西游记》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最主要原因在于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从文学内容看,说它是讲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的故事也是可以的。
然而揭开神魔的神秘面纱,我们却又能看到佛道之争,看到三教合一,比如以主角孙悟空为例,小说由孙悟空的出生开始起篇,孙悟空本是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其周长符合黄道节气,表面又是九宫八卦,这些都是道家的特征,接下来猴哥又向菩提老祖学法术,习得十万八千里路筋斗云和七十二般变化,也都属于道家法术,因此可以认为孙悟空出身道家。
接着就是天庭抢得先机收编孙悟空,但此时的天庭已是暮气沉沉,以玉帝为首的天庭神仙队伍只会守旧,只会捂盖子,既缺乏勇气革旧创新,又无力镇压叛逆,因此才会出现孙悟空两次大闹天宫,最后还得请佛家如来出手收拾残局,将孙悟空压在了五行山下,这些反映的就是道家衰落之始,而这个时间点正是两汉之交,王莽篡位,与佛教传入东土的时间基本吻合。
第八回开始另起支线,如来想向东土传播佛法,于是有了西天取经大戏剧本,也有了执行导演观音菩萨,也内定主要演员取经人由金蝉子转世投胎,而观音在勘察取经路线时又内定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小白龙作为取经人唐僧的团队成员,至此支线回归主线,西天取经大戏开演。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说到底都是如来牵头、观音导演,名义上是降妖除魔,但很多妖魔又是佛道两家高层提前安排好的,无主的妖魔实力又极其弱小,根本对唐僧师徒构不成威胁,所以取经路上往往是有惊无险,打斗场面看似惊心动魄,实则尽在观音布局受控中。
最后盘点取经大戏后佛道两家的收获,我们可以看到佛家大获全胜,佛家伏兵悉数镀金回归,黑熊精等无主散仙妖魔投入佛家门下,孙悟空等道家弃子与牛魔王等道家外围势力也被佛家收编,而道家只收回部分原先布置的棋子,车迟国三大仙、盘丝洞蜘蛛精七姐妹等却不慎丧命,道家可谓损失惨重。
取经大戏结束时正是唐朝时期,佛家成功渗入东土,又抢得西域地盘,这与唐代皇帝七迎佛骨的历史记载也是相符的。
以上是关于《西游记》本质的分析,欢迎大家啊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西游记》只是降妖除魔吗?
西游记中描叙的降妖除魔的故事,是为了渲染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途中艰难险阻。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能什么艰难困苦,只要勇往直前,不畏艰辛,总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西游记》只是降妖除魔吗?
记得小时候看《西游记》之时,最大的欢乐就是看到孙悟空又打了什么样的妖怪,只要听见一声,“妖怪哪里走”就知道孙悟空这次又立功了,可是整部《西游记》难道只是单纯的降妖除魔吗?
表面上看起来这就是一个类似于现代玄幻小说的情况,唐僧带着孙悟空等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除魔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然后回归大唐的这么一个情节。但是我们把整个情节分析之后就会发现,可能整件事情并非我们所想的这么简单。
说白了就好像有某种存在在幕后将整个人世间的妖族全部清扫了一编,或者说把整个妖族全部人世间带走才是整个西游记的精华所在。
西游记的背景就是一个人仙佛妖共存的世界,不论是仙或者佛都是依靠人族而生存,因为仙或者佛都需要人族的香火来提高他们的修为。唯独妖族是一个很别致的种族,它们跟人族共同生活在人世间。
可是却又因为自己的种类不同,所以又会出现吃肉或吃素这两方面,因为这个世界的灵气存在的原因,所以万物都可以转化为妖怪。
其实所谓的天庭可能也是某些天地间的精怪所修炼而成,只是他们已经明白了整个世界的本质,所以重新在天庭开辟出自己的后花园,也就是天庭,而且因为灵气运转的原因,所以整个天庭的时候要比人世间快上无数倍,也就是所谓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说法。
这些天庭从最初混沌开天辟地之时起,也是经过了无数的探测跟摸索,也许这些天上的神仙也经过了将人族当成食物的时代,只是后来发现单纯的把他们当成食物,可能对于自己的修为并没有太大的提升,而通过人族给予香火这样的方式,却可以让天上的神仙修为增涨的更快。
所以才会出现了天庭,为得就是方便管理整个人族,让他们可以一直持续不断的给天庭供献香火之力。
但是整个西游记世界本身就是充满灵气的世界,虽说灵气的数量比不上天庭,但是对于人世间来说却已经足够了,于是无数的妖魔鬼怪就这样诞生了,就跟这些天上的神仙一样。
唯一不同的是天上的神仙早就已经渡过了那个无知的年代,也就是把天下万物都当成自己修炼的资源,包括人族在内。而这些新出生的妖怪们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地步,还不知道如何在长久的提升自己的修为,只是依靠本能去找寻一些对自己有利的食物来提升修为。
而人族在这个世间当中可以说是万物之灵的根本,所以很多新出生的妖怪在将人族当成食物之后发现,自己的修为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因为刚刚出生在人世间的原因,很多事情都不懂,或者说不知道节制,就如同原始森林当中的弱肉强食一般,只知道先吃饱肚子再说。
比如说狮驼国的那三个妖王,就是单纯的直接把人族当食物来食用,根本就没有想过整个狮驼国的人族被吃光了之后怎么办,可能在这些妖王的脑子里想到得是,这个地方吃光了就换一个地方。
就好比以前古代的游牧民族一样,他们就是带着自己的牛羊遇到一片水草丰富的地方就开始疯狂的放牧,等这片水草之地被吃光了,然后再次举族搬迁,寻找下一处水草丰富的地方。
而天庭的作法就相当于古代的朝代一样,同样是从人族手中吸取资源,却懂得让资源可以再生,从人族身上吸收了大量的香火,但是却不是一次吸干,而是跟割韭菜一样,割完成了等下一茬,等新的韭菜长出来再来割,不会将草给破坏掉。
可是妖族却因为不懂这些道理,或者说他们只是为了生存,所以每次都会把人族的全部资源全部抽空,连根也给拨出来,可能对于它们来说是为了不浪费一点食物吧,但是这个习惯却直接把整个人世间的平衡给破坏掉了。
到了这里是不是大家就有点明白整个西游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组成了,没错就是大妖王跟小妖王对整个人世间的剥削,只是大妖王懂得资源再生,也就相当于古代的王朝懂得百姓的用处,而小妖王就跟那些游牧民族一样,只会疯狂的掠夺,而且还是寸草不生的那种,直接就将人世间的平衡给破坏掉了。
此时古代的王朝也就是天庭打算要把整个人世间清理一遍,可是此时的整个人世间的小妖王的数量早就已经超出了天庭的承受能力,以前可能天庭认为大家都是天生天养,没有过多的去管这些野生的小妖王。
可是谁会想到随着小妖王们这么疯狂的在人世间掠夺,现在都已经成长为很夸张的妖王,如果要把天下间所有的妖王都清除干净,可能天庭也会伤筋动骨,毕竟蚂蚁多也会咬死大象的。
于是西游就开始了,明面上是孙悟空这个犯了错的猴子保护唐僧一路西行去取经,实际是却是让唐僧把各路上的妖王们全部给引出来,然后等天庭的神仙各个击破。
说实话如果天庭神仙直接对人世间的妖王们进行清除计划,可能就会引起妖王们的反弹,直接它们整合在一起对抗天庭,毕竟唇亡齿寒的道理这些妖王们还是懂的。
比如当年的孙悟空在花果山自立为齐天大圣,然后跟天庭对抗的时候,十万天兵天将打不过孙猴子,就是因为孙猴子把妖族的势力全部给整合了起来,如果不是后来孙猴子被骗到了天庭,也不会被如来直接压在五行山下。
所以天庭也是吸取了此次的教训,不在像以前那样带着天庭的大军对人世间进行清扫,而是选择了各个击破,而唐僧就是被扔出来的诱饵。
为什么唐僧肉被传言只要吃一口就可以长生不老,说白了就是给这些妖王们一些甜头,但是这个甜头又不会很大,而长生不老是正这些妖王们所需要的,毕竟它们的修为还处于不上不下的地步,有很多妖王都是老死的,所以长生不死就成了它们最喜欢的东西。
但是整个天下的妖王们之间也是相互之间有联系的,唐僧说白了只有一个,大家都去争的话,很有可能会死一大批的妖王,最后才会成全一个妖王,这样对于人世间的妖王们来说不合算,它们之间虽然也会有争斗,可是都有节制,不会把事情弄的太过,让天庭得了便宜。
于是最后这些妖王们的选择就是唐僧走到那个妖王的地盘,这个好处就归那个妖王所得,其它的妖王不得出手干涉。
最后就在这么一个很奇葩的约定当中,唐僧带着孙悟空上路了。
然后我们就看到了唐僧带着孙悟空每走到一次就会遇到一个出名的妖王,然后孙悟空就是各种的打不过,之后就去天庭搬救兵,再然后就是一大群的天兵天将或神仙出来将这些妖王们给清除掉。
当然了也有一些看起来实力不错的小妖被天庭的神职人员或佛祖带走,但是这些都是实力已经接近了他们认可的程度,也就是说属于可培养的妖王。
而被打死的大多数都是实力弱小的妖王,比如说白骨精,除了化形之外几乎一无是处,还有蜈蚣精,实力并不强,只是正好可以克制孙悟空而已。
最后经过唐僧在整个西行路上这么一大圈,整个人世间的有名有姓的妖王几乎被清扫一空,这个时候不论是天庭还是佛佗只要带着大军出来再进行最后的清扫,可以说人世间的妖怪几乎就可以被灭绝,只要以后一直保持着每段时间都定时来清除一下人世间的妖王,那么整个人世间的生态平衡也许就没有问题了。
说白了西游当中的降妖除魔,说白了就是要把人世间的这些破坏了平衡的妖怪们全部清除干净,但是直接带着大军上手可能会受到巨大的反击,可如果各个击破的话,几乎不会对天庭造成太大的影响,这一切都在润物细无声当中就被解决掉了。
《西游记》只是降妖除魔吗?
如果我们说《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最有价值的一部,想必有很多人不服,但是如果我们说《西游记》是四大名著当中最受欢迎的一部,想必这个就有很多人认同了。相比起其他三部名著,《西游记》的受众群体是非常的广泛的,上至八旬老人,下至五岁孩童,都可以一起看《西游记》看得津津乐道。不过,正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年龄层的人看《西游记》也有着不同的故事。
《西游记》只是降妖除魔。在孩童眼中,《西游记》讲得就是一个降妖除魔,西天取经的故事。相信孙悟空是很多人心里的第一个超级英雄,顶天立地,神通广大。有多少朋友小时候拎起一根棍子对着别人说:呔,妖怪,俺老孙来也呢?
《西游记》不只是降妖除魔。而在更多的眼里,《西游记》不单单是一本将降妖除魔,西天取经的故事。
成长时
实际上我们上初中的时候,老师就会给我们讲《西游记》,说孙悟空不仅仅是一个神通广大的英雄,更重要的是他敢于反抗权威,桀骜不驯。虽然我们也很懵懂,但是我们又给《西游记》打上了一个标签,反抗现实,讽刺现实的小说。
职场时
而到了后来,我们开始工作以后,对《西游记》又有了新的感悟,师徒四人取西经的故事,不就是我们的职场吗?徒弟三人的不同人格,不是也对应着职场当中的不同人吗?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职工,好吃懒做溜须拍马的员工,能力突出不知道讨好领导的员工。于是我们似乎又悟透了,要做抓八戒式的员工,他才是职场赢家。
阴谋论
在后来,我们看网文看多了,对《西游记》又有了最新的理解,《西游记》就是一本阴谋论。是孙悟空早就死了的论调,孙悟空是战五渣的论调,唐僧早就死了的论调,佛道两教交易的论调,玉皇大帝权衡之术的论调,又或者是太上老君引入佛教来做沙丁鱼当中的鲶鱼的论调。阴谋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神奇,但是他们偏偏能够找出论据来论证这些论点,让人赞叹不已。
《西游记》仅仅是降妖除魔而已。2015年《大圣归来》横空出世,被称为是国漫的一束光芒,让无数的朋友涌入了电影院,很多的朋友早就过了看漫画的年龄了,他们为什么还去支持这部电影呢?无他,因为童年,即便孙悟空谈了太多的妖精女朋友,遭遇了再多的阴谋,实力再不济。他还是我们心中的超级英雄,《西游记》,也仅仅是一个降妖除魔,保卫师父西天取经的故事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