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五胡乱华”如此凶残,是谁结束了五胡乱华?你怎么看?

这事儿还真的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前秦天王苻坚,还有一个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正是这两个人的努力,使得五胡乱华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

尤其是拓跋焘,他基本结束了北方混乱的局面,并且为北魏统治北方百年之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他们俩,还有宋武帝刘裕、隋文帝杨坚,一个结束了东晋,一个结束了南北朝,再次统一了天下。都是英雄了得的人物。

一、五胡乱华,第一次终结于前秦。

第一,前赵与后赵。

公元304年,西晋王朝当时正处于八王之乱的尾声,这个时候匈奴人刘渊,高举义旗,在山西建立了“汉”政权。同年氐族人李雄,在四川建立了“成”政权。这两件事标志着五胡乱华拉开了序幕。

刘渊自称是汉太祖刘邦的女儿和匈奴单于的后代,因此他有资格继承汉王朝的衣钵。这事儿很讽刺,毕竟当年汉武帝把匈奴打得载歌载舞,如今汉王朝却需要匈奴人来复兴了。

姑且不论刘渊的身份是否有假,反正刘渊这个人,在洛阳为质十多年,早就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汉人。而且比一般汉人更加懂得四书五经,是个不折不扣的饱学之士。

公元317年,正是刘渊建立的“汉”政权,灭掉了西晋王朝。自此,历史进入到了东晋十六国的阶段。司马家的旁枝琅琊王司马睿,到南方建立了东晋王朝,把北方的大好河山留给了五胡割据政权。

刘渊的“汉”政权,传到儿子刘聪时,达到了巅峰。但也在刘聪死后,迅速跌入了谷底。刘聪死后,宰相靳准发动了叛乱,直接导致了“汉”政权的分裂。

刘渊的从子刘曜和刘渊的爱将石勒,几乎同时起兵平叛。靳准之乱被平定以后,两位猛男也正式将“汉”政权给瓜分了。

刘曜称帝以后,将自己占据的西半部分改名为“赵”政权,因此该政权又被称为“汉赵”或者“前赵”。石勒则将自己占据的东半部分也改名为“赵”政权,史称“后赵”,两家算是都跟“赵”杠上了。

双方各自发展了一阵子以后,最终以后赵吞并前赵而告终。

第二,冉魏、前秦与前燕。

不过后赵内部也出现了不少内乱,石勒去世以后,他的侄子石虎把石勒的后代都给灭了,等到石虎死后,他的儿子们也开始互相残杀。结果便宜了石虎的养孙冉闵。

公元350年,冉闵把石虎的后代都给解决了,建立了冉魏政权,取代了后赵。不过很可惜,当时北方的鲜卑慕容氏已经趁着后赵内乱崛起了。而且氐族人苻洪,也在石虎死后,攻入了关中,他的儿子苻健在关中建立了“秦”政权,史称“前秦”。

慕容儁建立的前燕,在公元352年,便灭掉了冉魏,自此入主中原。这个时候北方大致上又分成了两大派系,西边的前秦和东边的前燕。

第三,前秦。

公元370年,前秦天王苻坚在丞相王猛的辅佐下,成功灭亡慕容氏的前燕,占据了北方的大片江山。这还不够,他们还顺便灭掉了割据凉州的前凉,占据代地的代国(北魏前身),占据陇南的前仇池国等,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大业。

此外,公元382年,苻坚派遣大将吕光远征西域,再次将西域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统治范畴。这也是自打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后,中原王朝首次将西域纳入自己的地盘。

可以说,氐族人建立的前秦,为结束五胡乱华,打下了一个很不错的基础。此后的割据政权,基本上都是以苻坚的成就作为自己的目标。

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终结了五胡乱华的历史。

第一,前秦一分为六。

前秦的基本面是很不错的,只可惜王猛死后,天王苻坚急切地想要灭亡东晋,统一天下。岂不知他对北方的统治相当不稳定。结果在征讨东晋的淝水之战中一败涂地,导致好不容易统一起来的北方,再次陷入了诸侯割据的地步。

前秦崩了以后,至少分裂成了以下几个政权:苻丕苦苦支撑的前秦、姚苌建立的后秦、慕容垂建立的后燕、拓跋珪建立的北魏、吕光建立的后凉、慕容泓建立的西燕等。

第二,北魏立国。

北魏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影响非常深远的王朝,不过这个王朝的建立者,却是鲜卑拓跋氏。前面提到的代国,就是北魏的前身。

代国被灭了以后,拓跋家族并没有绝嗣。苻坚是个非常仁慈的君主,他将拓跋家族的嫡系后裔拓跋珪,留在了代地,交给他们的族人抚养。这为后来拓跋珪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前面提到的前燕被灭了以后,前燕的皇子慕容垂,一直都想着恢复老祖宗的基业。因此,等到淝水之战,前秦被东晋击败以后,慕容垂果断回到河北地区,与丁零人合作,重新创业,建立了强大的后燕政权。

为了控制北方的代地,慕容垂开始刻意支持拓跋珪。在后燕的帮助下,拓跋珪顺利地继承了家业,而且打败了周围的一票邻居,成为了代地的雄主。而且他还恢复了代国的基业,并且改名为“魏”,史称北魏。

这个时候,拓跋珪忽然就不听话了。因为他翅膀硬了,打算单飞了。慕容垂很生气啊,连忙派儿子慕容宝前去征讨北魏。结果慕容宝的8万大军,在参合陂之战中,被拓跋珪歼灭4万,坑杀4万,基本全军覆没。

慕容垂得知消息以后,差点没吐血。他当时已经70岁高龄,一辈子没打过败仗。为了给儿子擦屁股,年迈的慕容垂只好再次披挂上阵。只可惜,刚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慕容垂就病死了。

拓跋珪松了口气,只要不跟慕容垂交手,后燕其他人在他面前都是渣渣。因此北魏很快攻入了后燕腹地。后燕也因此分裂成了北燕和南燕。北魏入主中原的步伐,也逐渐加快了。

第三,拓跋焘统一北方。

拓跋珪的儿子拓跋嗣继位以后,从刘宋手里夺取了青州、兖州、司州、豫州的大片土地,进一步加速了统一北方的步伐。

当然了,最牛的还得是拓跋嗣的儿子拓跋焘。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继位以后,先跑到北方,把柔然人狠狠揍了一顿。暂时消除北方的后顾之忧后,拓跋焘开始了自己统一北方的步伐。

当时的北方,还剩下胡夏、北魏、北燕、北凉等几个政权。此前的西燕被后燕灭了,南燕、后秦被刘宋灭了,胡夏抢夺了后秦的地盘,后凉分裂成了南凉和北凉等。

拓跋焘在公元439年之前,先后攻灭了胡夏、北燕、北凉等政权,基本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工作。自此五胡十六国的局面基本收场。

三、不得不提一下南朝刘裕的功绩。

在五胡十六国割据北方期间,南方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东晋王朝在桓玄之乱以后,刘裕顺利平定叛乱,成为了东晋的权臣。

此后刘裕开始西进和北伐。

  1. 公元410年,南燕多次袭扰东晋,刘裕不堪其扰,带兵北伐,顺利灭掉了南燕。
  2. 公元413年,刘裕起兵西征,成功灭掉了割据蜀地的谯蜀政权。
  3. 公元417年,刘裕再接再厉,带兵北伐,顺利灭亡关中的后秦,同时击败了前来支援的北魏大军,威震天下。

可以说,刘裕当时已经占据了天下的四分之三,就差一点点便能完成统一大业了。可惜这个时候他的后勤部长刘穆之在建康忽然病逝,刘裕只能匆忙赶回去改朝换代了。

刘裕离开北方以后,长安发生内乱,胡夏的统治者赫连勃勃看准时机,果断攻入长安,夺取了后秦的旧地。刘裕这次北伐成果,也就被胡夏给摘了桃子。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了刘宋王朝,自此开启了南朝。

总结:隋文帝彻底结束了南北朝。

按道理来说,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以后,北魏统治北方100多年,算是彻底结束五胡乱华的局面了。可南北朝对峙的局面依旧存在。

南方有刘宋、萧齐、萧梁、南陈等4个政权先后更迭。北方也有变化,北魏分裂成了西魏和东魏,西魏被北周取代,东魏被北齐取代。北周又灭了北齐,再次统一了北方。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作为北周静帝宇文阐名义上的外公,顺利夺取了外孙的江山,建立了隋朝。8年以后,也就是公元589年,隋文帝灭亡南陈,彻底结束了南北朝,完成了天下一统的重任。

历史上“五胡乱华”如此凶残,是谁结束了五胡乱华?你怎么看?

五胡是指西晋末年在中国内地相继崛起的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羌族,并特指他们建立的一系列政权。

五胡的统治(包括局部统治)是怎么结束的?

首先,是汉族的复兴和反抗。

在十六国前期,北方刘琨、王浚等藩镇仍在,司马保、陈安等西北汉族势力此起彼伏,河西凉州张氏则持续抵抗了几十年之久,南方的东晋在北方南下汉族和当地人支持下也顽强抵抗,保全了东南半壁,甚至多次反攻,河西张氏虽然被前秦攻灭,但末代主张天锡趁乱南投东晋,其儿子张大豫曾在淝水之战后力图再起,此后也有陇西李氏、河西段氏等相继崛起。东晋在祖逖、桓温、桓冲、谢安、谢玄、刘裕等的主持下多次北伐西征,先后攻灭过巴氐人的成汉、鲜卑人的南燕、羌人的后秦等,几次将势力范围恢复到黄河流域,东晋之后,宋、齐、梁、陈四个汉族政权先后崛起,虽然在和北方抗衡中日渐不利,但仍然保住了汉族的半壁江山,撑到了北方汉族恢复统治的一刻。在北方,隋朝皇族的弘农杨氏、唐朝皇族的陇西李氏虽然血统多少有疑问,但以汉族复兴者、保护者自居,最终夺回了舆论主导权,结束了五胡主导北方的几百年乱局。

其次,是部分少数族裔的自我弱化。

十六国前期大小少数民族政权都实行胡汉分治,即以类似汉魏的官僚体制管理汉人,以类似匈奴的单于台体制管理本族人,并且赋予本族人以各种特权。部分少数民族政权在前期就试图改变这一体制,以图建立能混一各族、为汉人和其它民族接受的“正统政权”,如前秦苻坚就曾任命汉人王猛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竭力淡化民族意识,甚至将自己所属的氐族分散到各处,但他未能审时度势,轻视了南方东晋的生命力、汉人的反抗意识,尤其被征服的鲜卑、匈奴、羌等民族的反弹,结果淝水之战失败后迅速丧失了政权的号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最终被淹没在又一次民族混战时代的滚滚浊流中。北魏崛起后孝武帝拓跋珪意识到凭借落后的鲜卑(北魏皇族还是鲜卑中文化相对落后的拓跋氏)文化难以统治庞大、复杂、人口众多的中原,就不惜以“强制性全面汉化”为代价,试图让鲜卑族和北魏全面“正统化”,尽管他的改革事与愿违,导致鲜卑族和北魏不到百年便同归于尽,继之而起的西魏、北周将之当作教训,一度逆向实行鲜卑化(孝文帝连国姓都从拓跋改成汉式的元,鲜卑贵族的姓氏也都汉化,风俗习惯甚至祖坟都要汉化,西魏则反过来将皇帝姓氏改回拓跋,还强行恢复三十六国、九十九姓等鲜卑旧制,甚至让汉族文武也改鲜卑姓氏,如杨氏和李氏就分别改为普六茹氏和大野氏),原本由胡化汉人建立的北齐,也一度将“沾染汉儿习气”视作洪水猛兽,但这股逆流很快就因不合时宜而走入死胡同,北周取代西魏后很快“托古改制”,模仿起了周礼,即便没有后来的杨氏篡立,北周君臣也开始重新汉化(皇帝改服汉魏衣冠)。尽管实施汉化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多,却都是强国、大国(因为自认为有望一统天下才会考虑汉化以争取人心的问题,弱势政权,如河西鲜卑突发氏,就在重臣安国将军𨱎勿仑的劝说下不建城池,竭力保持“旧俗”以免成为强敌的靶子),因此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五胡时代是被“五胡”自己帮助推翻的,尤其鲜卑宇文氏和慕容氏曲折的汉化,为此后隋唐的复兴扫清了道路。

第三,则是“五胡”的自相残杀。

“五胡”许多政权破坏性极大,在给中原汉族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也互相残酷杀戮。如前期羯族令消灭西晋最后两个皇帝的匈奴汉(前赵)势力毁灭殆尽,让北方鲜卑望族段氏凋零殆尽,而他们又被在东北崛起的鲜卑慕容氏趁冉闵之乱扫净,成为五胡中灭绝最彻底的一族;氐族在和匈奴、羌和鲜卑的血战中相互削弱,最终令羌族在这一时期唯一的国家后秦和鲜卑族的南燕被南方汉族政权消灭,自己也衰落灭亡;鲜卑族拓跋氏消灭了中后期北方几乎所有割据政权(包括少数民族政权),自己又在汉化相对滞后的六镇杂胡掀起的兵变中分崩离析,而“六镇杂胡”很快沦为新一批割据者的打手、炮灰,和十六国-南北朝时代同归于尽。可以说,“五胡”的自相残杀虽然加剧了社会灾难,却也在客观上让这个黑暗的时代更早结束。

顺便提一句,“五胡”作为民族尚有一个绵延至今(羌族,现代羌族是当年羌族部分苗裔的后代),而作为政权的“五胡国家”,也有一个存续到“五胡乱华”时代之后:鲜卑慕容氏(和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同源)建立的吐谷浑,正式建国为东晋成帝咸和四年(公元329年),直到公元663年(唐高宗龙朔三年)才被吐蕃吞并,此时不但“五胡乱华”时代早已结束,连取而代之并一统天下的隋朝都早已成为历史了。

历史上“五胡乱华”如此凶残,是谁结束了五胡乱华?你怎么看?

中国上五胡乱华胡人是北方游牧人的政权为了草场和财富如此凶残,是谁结束了五胡乱华,不是唐朝,不隋朝,不是李世民,不是杨坚。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在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而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是581年。

西魏恭帝的大丞相宇文泰,在早年时在果断下手毒死魏孝武帝元修。立南阳王宝炬为帝。新皇受制于他独掌朝政,三次战役大败东魏。

他把名将人才尽得其用,智勇得以发挥。使西魏强盛起来,大力提拔王罴,杨而,隋朝杨氏也从此发迹显赫。

西魏攻陷成都,占有益川,549年梁将侯景攻陷梁都建康,长江下游为东魏占据,湘东萧绎兵败,投靠归附西魏,封梁王,西魏大丞相宇文泰率领中山公宇文护,进攻樊邓灭梁,梁元帝出降被杀。

将梁的王公百姓,数万迁赶到长安,西魏占据长江流域全为西魏所有。宇文泰死了,长子宇文觉承袭大权更是握有国家大政,在于谨的支持下,迫使西魏恭帝元廓禅位于周,又杀元廓,建立北周。北周政权在内讧中宇文邕当上北周武皇帝。

北齐皇帝们是中国最有名昏君,他们不理朝政,热中于生活腐呚奢侈,宠臣美姬鬼混,到北齐后主高纬更是有过而无不及,为过度的真混蛋。自弹琵琶,唱无愁之曲,称无愁天子,随意封官,连他狗马鹰鸡都有仪同,郡官,开府。政治上特黑暗腐败。

北周武帝看到北齐腐败即将崩溃,乘机北齐混乱,出兵伐北齐。575年武帝宇文邕令宇文纯,司马消难,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宇文盛,候莫陈琼,宇文招为后三军总管。杨坚,薛迥,李穆率军分道并行,自率大军六万,进入北齐境内,纪律严明,秋毫不犯,很得人心。

北齐高纬在周军进攻时侯,还在天池打猎,飞马送急报三次北周侵入,丞相不理,到高平已陷,王妃还说再围猎一次。577年高纬逃住济州,青州为北周追兵所获。给送往长安,次年被杀,周武帝宇文邕灭齐统一北方,它结束了长期五胡乱华的历史,为随朝全国统一奠定基础,大象三年(581年)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死后,周静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杨坚专政又替代北周政权,改国号为隋,如果结束五胡乱华真正意义的英雄是宇文泰功劳最大。

早在北魏时,鲜卑族拓跋焘,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就逐步实施了改革,在冯太后辅佐下进行了大范围的汉化改革,把胡人有记载了一百一十八胡改姓改为汉姓,拓跋氏为元姓,开六孤为陆姓,贺顿改贺姓,独孤为刘姓。杨坚,宇文泰,高纬都是胡人氏族汉化汉族。

断胡语,通婚姻,重教育,祭祀孔子,尊儒教,找古书,没立太学,小学。胡汉界限逐渐模糊不清。民族融合,从变胡为汉上说,又是冯太后和孝文帝元宏的贡献最为伟大。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从秦越楚燕赵齐就开始融合胡人血液到北魏国家强化汉化一系列到随唐打击土族氏族,到明朝管辖境内所有胡人,只能汉化通婚,不得族内通婚全部汉化。即汉族成为世界最大民族。

历史上“五胡乱华”如此凶残,是谁结束了五胡乱华?你怎么看?

历史上"五胡乱华"确实凶残,我觉得应该没有人有能力结束这次大混战的,最后看似隋唐最终结束了,应该也是历史的循环而已,折腾了300多年,实在是人力物力跟不上,折腾不动了,"分久必合"。但是在南渡的衣冠笔下,所谓的五胡,其实历史中,名副其实的只有一胡乱华,四个是内部混战,为何这么说呢?

第一 介绍一下历史背景,西晋自公元266年开始,武帝建国,至316年,正好50年,传了四位皇帝,八王之乱引起的司马家诸王子的内战导致了中国北方全面的混战,引起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南匈奴的刘聪,有东方阿提拉之称,他带领羯族的石勒部,汉族的王弥部等攻破洛阳俘虏晋怀帝,又五年,刘曜攻入长安俘虏晋缗帝,西晋灭亡。次年,琅琊王在健康称帝,始称衣冠南渡。衣冠南渡,冠就是帽子,意思是礼,有文化的士人阶层南渡了。确实有文化,一场狼狈不堪的逃难弄的文质彬彬的。此后中原地区就陷入了"五胡乱华"的泥沼中,直至隋唐再次统一。

第二 五胡,是汉族对少数民族的一个蔑称。按照传统说法,参与中原混战的主要是五个少数民族,匈奴,羯族,羌,氐,鲜卑。西晋末年的五胡,主要分为三股势力,1,匈奴,北方草原来的,蒙古人种,游牧民族,兴于内蒙古阴山地区,逐草而居,后经过秦始皇时期蒙恬的打击,匈奴被逐出河套地区,匈奴分裂,一部分留在本地,一部分前往山西辽宁方向,始称南匈奴,后第一个起兵的刘渊就是南匈奴。匈奴另一支,经过内蒙古的乌海,进入甘肃新疆,称为北匈奴。

2是杂胡,是指五胡中的羯族,氐,羌。杂胡一般单指羯族,中国古代以前没有,存在时间也不长,但是很出名,羯,也是一个蔑称,是指被去势的公羊,是指他们有很重的体味,也是指他们的奴隶身份,他们是从汉武帝开始的,中央政权在西域文治武功,带回很多西域诸国的战俘,经过200多年繁衍,人数渐多,也被称为匈奴别部。他们相貌特别,地位低下,一直被汉族作为奴隶和雇佣军使用,以前研究说他们是阿富汗人,也有说是乌兹别克人,后来经过基因比对,他们是来自伊朗,以前称为粟特人。

3氐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大致分布在藏区和汉区的交界地带,人种混合居住的后代,主要在四川阿坝地区,青海,甘肃陇南。主要在四川,也称为巴蜀古族。五胡里面第一个建立国家的就是氐族的成汉政权。

4,羌族,也是一个古老民族,居住范围和氐族大体重合,羌族更偏藏族一些,也有说法,羌族是当时蚩尤大战时,当时的部族三苗。

5就是鲜卑,一支就建立燕的慕容氏,一支是建立魏的拓跋氏。是匈奴之后,起源于蒙古的,属于阿尔泰语系。

所以知道了这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的起源,就可以发现,其实除了羯族,其他四个都是我国古老民族的先民,不能算胡族。

历史上“五胡乱华”如此凶残,是谁结束了五胡乱华?你怎么看?

五胡乱华,是中国东晋时期,塞北多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趁中原的西晋王朝衰弱空虚之际,大规模南下建立胡人国家而造成与中华正统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但乱华的并不止这几个少数民族部落,他们对中华内部造成的破坏,几乎到了让汉族亡国灭种的地步。

此时的东晋朝廷偏安一隅,对将领们和民间的保卫国家收复土地拯救汉族的呼声不闻不问,也就是后来冉闵在北方建立了汉族的冉魏政权,在全国范围里发布“灭胡令”,也正是冉闵在这三年对五胡的大屠杀,才让中原的汉族民众有了更大的生活空间,也使五胡对汉族产生了恐惧之感,所以在冉闵的冉魏政权失败之后,汉族也没有被大规模屠杀。

冉闵举兵灭亡作恶多端的羯赵政权,此举顺应了北方汉人民众的正义呼声,数十万羯人在汉人民族复仇的怒火下被屠灭,也让后续统治中原的氐人、羌人、鲜卑人建立的各个政权,再也不敢如石勒、石虎一般,明目张胆地残虐汉民。但是经过漫长的撕杀战乱中,中原大地上占统治地位的人己经不是汉人了。

此时的北方汉人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已没有能力阻止异族的入侵了。同时,多年的战乱使中国的文化、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大量文化宗卷遭焚毁,华夏文明消失殆尽。在中国历史最黑暗的时侯,一代伟大帝王--隋文帝杨坚出现了。他代周建隋,在汉族面临灭族的最危险时刻成功取得当时中国大地上最强大的胡人政权,建立隋朝。

杨坚上位后立即恢复了自己的汉姓,停止了军界和政界胡化趋势,力行汉化。隋文帝勤理政务,对百姓实行宽仁的政策,杨坚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国力日渐强盛,汉族民族力量终于恢复,他又先后征服各族蛮夷,使中国大地恢复了平静,结束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历史上“五胡乱华”如此凶残,是谁结束了五胡乱华?你怎么看?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个人感觉是北魏朝,前秦自从淝水之战后一蹶不振,随后更是四分五裂,鲜卑族拓跋珪趁机重建代国,随后改国号为代,两年后迁都平城,四十年后,拓跋焘统一北方。(439年)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北魏的统一并不像前秦。前秦的统一,各族只是臣服在前秦的武力之下,名为封建一统,实际上还是草原的部落联盟,一但前秦衰弱,各族就迅速自立。

而北魏之一统,就非常重视国家的封建化。拓跋珪刚刚进入平城,就大力鼓励农业生产,原本草原的奴隶主贵族也在拓跋珪的影响下迅速转变为封建大地主,不仅如此,拓跋珪还招募大批汉家士族进入北魏统治中心,国家迅速封建化。

拓跋焘统一北方后,继续推广封建化,使北魏逐渐变为一个封建化国家,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国内全面推广汉化,不仅是鲜卑族,在北魏统治下的各族都在进行汉化。此举大大推动了各民族的融合,民族之间没有了隔阂,国家自然稳定。

北魏此举,旨在消灭民族分歧,加强各族对北魏政府的认同感,并且直接套用汉民族的文化,建立封建帝国,不断强化和巩固国家。自此,五胡乱华的五胡空有其名,实则与汉人无异。

包括后来的北周北齐,乃至隋朝,都是在北魏打下的这块坚实的地基上建立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