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唐粉唏嘘的怛罗斯之战中叛变的葛逻禄部是什么来头?最终成了哪个民族?
葛逻禄部,其实就是突厥的一个分支部落。他们主要居住在北庭以北、金山以西的地区。当然了,也有不同的意见,认为他们只是生活在东西突厥之间的一个独立部落,跟突厥、铁勒等没有任何关系。
说实话,这事儿真不好判断,为啥呢?因为草原民族在古代不喜欢写史书啊!而中原汉人虽然写史书,可也很少到北方去实地考察,自然就无法全面记录了。
因此,史学家把葛逻禄部当成突厥的一个分支,也就合情合理了。葛逻禄部主要分成了三个部落,分别是:谋剌、炽俟和踏实力,因此他们又被称为三姓葛逻禄。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时期,唐朝灭掉了东突厥。唐高宗时期,唐朝又灭掉了西突厥。自此大量突厥人也就跟着唐朝混了,葛逻禄部也就趁着这个机会,投靠了唐朝。
但为何在怛罗斯之战中,葛逻禄部又发动了反叛呢?可以说,葛逻禄部的反叛,是导致唐军被大食军队击败的主要原因。
一、怛罗斯之战中,葛逻禄部果断叛唐。唐朝简直就是一个无敌的王朝,除了吐蕃搞不定以外,周围所有邻居都被唐朝给搞定了。无敌是多么的寂寞,为了拓宽地盘,唐朝只好继续向西试探,一直打到了中亚地区。
与此同时,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史书称之为大食),其实也在对外扩张阶段。他们在西方受挫以后,转而向东寻求发展。他们占了波斯的地盘以后,也到了中亚地区。
关于怛罗斯之战,至少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这是一场遭遇战。
公元751年,阿拉伯军队和唐朝军队,便在怛罗斯这个地方遭遇了。不过很不凑巧的是,当时阿拉伯人刚刚远征结束,正要返程,所以拥有15万大军。而唐朝的安西军只是出来巡逻的,因此只有2万唐军和1万葛逻禄军。
很显然,实力悬殊,唐军基本不可能获胜。可就算是这样,唐军还是和对方打了足足5天,不分胜负。
5天以后,葛逻禄部忽然反水,直接导致高仙芝带领的唐朝联军惨败而归。来的时候有2万唐军,回去的时候只剩下了几千人。
第二个版本:围绕石国爆发的战争。
高仙芝威震西域以后,再接再厉,攻入了西域。当时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石国选择投降高仙芝。没想到城破以后,高仙芝违背诺言,依旧将石国烧杀抢掠了一番,还顺便掳走了石国的国王和贵族们。
高仙芝带着石国国王到唐玄宗跟前邀功,还顺手宰了这位国王。这可惹下大麻烦了,因为石国的王子逃脱以后,跑到了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求救。
因此阿拉伯帝国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打算对唐军用兵的。不等阿拉伯人动手,高仙芝已经带着2万唐军和1万葛逻禄兵主动席卷而来。
当时阿拉伯帝国在距离石国附近的撒马尔罕,已经驻扎了大量兵马,他们也直接从这里出发,朝着石国进军。就这样,双方在石国的怛罗斯相遇了。
结果还是一样,阿拉伯军队以逸待劳,手握10多万大军,而唐军这边又遭到了葛逻禄部的反叛,最终高仙芝惨败,带着几千人逃回了安西。
不管是哪个版本,坏事儿的都是这个葛逻禄部。如果葛逻禄部继续坚持下去,或许怛罗斯之战还能打个平手。那他们为何要在盛唐时期反水呢?
二、葛逻禄部打算在中亚地区创业。葛逻禄部本来生活在西域地区,但是这里先有突厥人统治,后有唐朝的安西都护府统治,他们一直只能以部落的身份生活在这里。
而葛逻禄部习惯了独来独往,他们一直在寻求创业的机会。跟着唐朝的安西军南征北战了一段时间以后,葛逻禄部发现,东方是没什么创业的空间了,只能到西边去碰碰运气。
恰好这个时候高仙芝对中亚地区一顿扫射,打服了当地的朋友圈。葛逻禄部自然也跟着参战了,他们忽然发现,七河流域可真是一片创业的热土啊!
这里的统治阶层实力非常薄弱,战斗力连唐朝的一根脚趾头都算不上,但这里的各种资源却很丰富。有广袤的大草原,有丰富的水资源,有成千上万的牛马羊。
为此葛逻禄部打算定居在中亚的七河流域,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可他们要是一直跟着唐朝的安西军混,是不可能自己出来创业的。
阿拉伯帝国虽然也在对中亚地区进行试探,可未必就能插手这里的事务,毕竟鞭长莫及。因此葛逻禄部打算反叛唐朝,讨好阿拉伯帝国,以此为投名状,在阿拉伯帝国的允许下,让他们在七河流域创业。
我们研究怛罗斯之战时,只关心唐朝和阿拉伯帝国之间的胜负,却忽略了这场战争过后,最大的赢家,其实是葛逻禄部。
因为葛逻禄部反叛唐朝以后,将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开发中亚地区。他们先后占领了碎叶和怛罗斯,正式宣布继承了西突厥的衣钵,因为当时有大量西突厥的遗民逃到中亚,这是一种笼络人心的手段。
而阿拉伯帝国和唐朝,都没有因为这场战争,再去侵占彼此的地盘,反而开始收缩兵力,巩固自身的统治。因此这场战争并没有影响两国的关系,反倒是便宜了葛逻禄部。
三、葛逻禄部在唐朝后期,曾经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在中亚站稳脚跟以后,谁也想不到,唐朝内部爆发了安史之乱。你说这事儿整的,唐朝为了平定这场战乱,不得不将安西军和北庭军调回中原来。
等于说,西域地区就没什么人把守了。一直觊觎西域地区的吐蕃,趁此机会,果断出手占领了西域的大片地盘。虽然安西军的余部死死抵抗了很多年,可已经无力回天了。
我甚至怀疑,安禄山和葛逻禄部取得了联系,毕竟他们都是昭武九姓之一,有联系很正常。葛逻禄部这边反叛,安禄山那边准备叛乱。他们再联系上吐蕃,一气呵成,瓜分唐朝的江山。
由于吐蕃切断了唐朝与中亚之间的联系,因此葛逻禄部再也不需要看唐朝将领的脸色行事了。他们在七河流域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那就是葛逻禄国。
葛逻禄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关系一直都很不错,毕竟他们要想存在下去,还得看阿拉伯人的脸色行事。等到剌菲厄反叛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把阿拔斯王朝搞得乱糟糟的时候,葛逻禄国才正式和阿拉伯帝国断交。
由此可见,葛逻禄国是一个非常懂得投机取巧的国家,他们利用唐朝和阿拉伯帝国两大超级大国的内乱,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并且带领这个国家走向了强盛。
总结:葛逻禄部逐渐分化成两个部分。公元840年,回鹘余部西迁,来到了葛逻禄部的地盘,可以说他们是合作,也可以说是回鹘占了葛逻禄部的地盘,总之再加上一些当地部落,他们合伙组建成了强大的喀喇汗王朝,定都怛逻斯城。
此后唐朝结束,五代十国到来,葛逻禄人的历史在文献中就只剩下零散的只言片语了。不过到了辽国被灭以后,公元1124年,西辽在西域、中亚地区崛起,喀喇汗王朝打不过西辽,只能选择臣服。葛逻禄部也就跟着臣服于西辽了。
1164年西辽古儿汗打算把中亚地区的葛逻禄人迁徙到喀什噶尔,结果引发了一场葛逻禄人的叛乱。叛乱被平息以后,葛逻禄人的核心主力也消耗殆尽了,剩下的部族已经无法支撑他们二次创业了。
不过喀喇汗王朝也分裂成了东西两个部分。其中东部跟着西辽混,西部则跟着中亚新崛起的花剌子模国混,自此,葛逻禄部也就分成了两个分支。
1211年,成吉思汗崛起以后,东边的葛逻禄人选择臣服于他,跟着他一起参与了第一次蒙古西征。至于西边的葛逻禄人,就是被西征的对象了,谁让他们运气不好,跟着花剌子模国混呢?
参考资料:
《元代的哈剌鲁人》,《西北民族研究》,《察合台汗国史研究》,《钦察亲军左右翼考》等。
让唐粉唏嘘的怛罗斯之战中叛变的葛逻禄部是什么来头?最终成了哪个民族?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在唐玄宗时期,为了争夺西域的控制权,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队,和阿拉伯帝国(唐朝叫大食国)为首的中亚诸国联军,在怛罗斯发生了一场遭遇战。
怛罗斯大致的位置,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相邻边境、塔拉兹地区。
当时阿拉伯帝国出战的兵力约20万人,唐军的数量为3万人(其中唐军2万,拔汗那、葛逻禄部的蕃兵一万人)。
战斗经过:
公元751年四月,高仙芝带兵从安西出发,翻过了帕米尔高原,又穿越沙漠,经过长达三个多月的艰难行军,终于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帝国控制下的怛逻斯,军队一到达,就准备围攻怛逻斯城。
但还不等唐军做好军事部署,阿拉伯帝国也主动出击了。于是中土的巨人和阿拉伯的王者,两者在怛逻斯河两岸的奥李-阿塔(今江布尔)附近,展开了一场空前的大决战。
在高仙芝的指挥之下,唐朝的军队凭借威力巨大的强弩,和大杀器陌刀等先进装备,一举奠定了战场优势。
虽然唐军一开始形势大好,但阿拉伯联军的数量极多,一时无法马上结束战斗,两军进入胶着状态。
当战斗进行到第五天时,战场上的形势突变发生变化,战局对唐军极为不利。
原来,跟随高仙芝前来的葛逻禄军队,临阵倒戈,他们从背后包围了唐朝的步兵,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之间的联系。
一看唐军这边乱了,阿拉伯联军趁机发动攻击,出动重骑兵突击到唐军的中心,来了一个中心开花。
唐军受到内外夹击,终于顶不住了,呈溃败状。
由于道路狭窄,敌军又在前面挡住去路,此时溃败的人马拥挤在一起,眼看唐军就要遭受全军覆没的危险。
紧急关头,陌刀队首领李嗣业急眼了,只见他奋起大棒一顿猛砸,也不管是敌军还是自己人了,就这样才杀开一条血路,使得主将高仙芝一伙人得以跳出包围圈。
突围后的高仙芝带着数千人狼狈逃生。
此仗唐军输的很惨,当然,取胜的一方,阿拉伯帝国的损失更大,但不管怎么说,最后是阿拉伯联军取得了胜利,虽然是惨胜。
据史书记载:
“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千余人”。(《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三》)
在怛罗斯之战中,葛逻禄部族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正是因为他们的给唐军的背后一刀,成为了这场决战的转折点。
事后据史学家的分析,葛逻禄部之所以反叛,可能是阿拉伯人做了工作,他们和葛逻禄人达成了交易,如果葛逻禄帮助他们打败唐朝军队,那么阿拉伯人就默许葛逻禄人在两河流域附近的扩张。
这诱人的馅饼一下子就勾到葛逻禄人的胃里,他们为了利益,出卖了自己的主人。
兵败之后的高仙芝,由于过去战功卓著才免于一死,只是被唐玄宗撤掉一切职务,但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那么这个背后捅刀子的葛逻禄部落,他们是怎么个来历,唐军出征为何要带上他们,这个部落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葛逻禄人,是原属于中亚一个操突厥语的游牧部落,为铁勒人诸部之一。他们最早游牧于阿尔泰山南部,即新疆北部的草原上。
由于部落比较小,一直生活在大部落的夹缝中,历来都是以“找大哥”的方式来生存的。
一开始突厥汗国兴起以后,葛逻禄依附了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崛起以后就归顺了薛延陀汗国。
唐朝建立后, 唐太宗灭掉了东突厥汗国, 公元657年唐高宗时期,名将苏定方平定西突厥汗国后,葛逻禄正式改换门庭,受北庭都护府下的金附州都督府统辖,至此,它成了大唐王朝下属的一个部落。
所以当唐朝军队要和阿拉伯帝国发生碰撞时,就把葛逻禄的军队编入到军队中,成为联军的一部分。
唐朝瓦解后,中原地区陷入内乱,手伸不到西域那里了。所以,葛逻禄人很快又找到别的“大哥”。
公元10世纪,喀喇汗王朝异军突起,葛逻禄人为喀喇汗王朝的强盛立下汗马功劳,此后七河流域的葛逻禄人活动区域成为喀喇汗王朝的半自治地区,享有一部分自治权。
西辽创始人耶律大石,于1124年辽国濒临灭亡之际,自立为王,率领辽国的部分北边戍军,包括汉人、突厥、蒙古、通古斯人等,一路西进,在1132年于叶密立(新疆额敏县)称帝。
1134年取代了当时楚河流域的东喀喇汗国,定都八里沙(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南 )。
此时归附于西喀喇汗国的葛逻禄,和他们的“大哥”闹翻了,于是马上转头向新崛起的西辽耶律大石求救。
西喀喇汗一看你去找“大哥”了,我也赶快搬救兵吧,于是派使者到属于穆斯林的塞尔柱突厥那里去求救。
此时的西辽已经呈崛起之势,耶律大石正因开疆拓土找不到借口呢,有了葛逻禄的请求,出兵就成了名正言顺的事情了。
于是西辽出兵,和西喀喇汗请来的塞尔柱突厥军队打了一仗,史称卡特万(今属乌兹别克斯坦)之战。
可是塞尔柱突厥苏丹桑贾尔,他组织的10万伊斯兰联军(呼罗珊、伽色尼),被耶律大石的三万人马所打败,丢下3万具尸体后败退。
后来的阿拉伯历史学家说道:在伊斯兰的历史上再没有比这更大的战争,在呼罗珊也没有比这更多的伤亡。
卡特万之战使西辽在中西亚声名大震,耶律大石也被有些人认为就是在欧洲流传许久的著名人物“约翰长老”。
中国也由此被中西亚称为“契丹”,至今俄语里的中国这个称呼,就来自“契丹”这个词的发音。
如果说怛罗斯之战,是东方的科学技术比如造纸术等等以被动的方式传入到了西方的;那么卡特万之战,则使东方的科学技术、风俗文化等,全方位的传播到了西方。
葛逻禄,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部落,在历史上著名的怛罗斯之战、卡特万之战中,却扮演了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角色,使得后人连连称奇!
再后来,直到蒙古人入居中亚之后,葛逻禄人称为哈喇鲁,在这一带仍很活跃,帮助蒙古人作战。
但随着元朝的灭亡,葛逻禄作为一个独立的部落,也就不存在了。
现今的部分乌兹别克人、维吾尔族人以及部分阿富汗的普什图族吉尔查伊部落都是其后裔。
总之,它在历史上属于九姓铁勒的一个小部落,一直随风摇摆,到处找靠山,从来没有自己崛起和强大过。
也就是说他们在夹缝中生活了千百年,最后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参考资料:《新唐书》北宋·欧阳修 《辽史》元·脱脱
让唐粉唏嘘的怛罗斯之战中叛变的葛逻禄部是什么来头?最终成了哪个民族?
葛逻禄部源出汉朝时的漠北,是当时“铁勒九部”之一,后来演变成突厥人中一个强大的部落,并建立了强大的突厥国家。据《新唐书》记载:“葛逻禄,本突厥诸族,在北庭西北,金山之西,跨仆国振水,包多担岭,与车鼻部接。有三族,一谋落,二炽俟,三踏实力。”
葛逻禄三姓向来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历史上曾先后受制于高车、 柔然、 突厥等部落, 突厥汗国分裂为二以后, 葛逻禄部的活动在西突厥的势力范围, 臣属于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
公元665年,泥撅处罗可汗被契必、歌楞、薛延陀等部推翻,不久后西突厥射匿可汗击败了契必、歌楞、薛延陀等部,葛逻禄又归属西突厥的统治之下。后来东、西突厥爆发内战,
西突厥被东突厥击败,浮图以东地区被东突厥占领。葛逻禄也从此分化为东、西两支。东支葛逻禄臣属于东突厥领利可汗,西支葛逻禄则仍留西域,为西突厥汗国臣民。
东葛逻禄人东葛逻禄归降东突厥领利可汗后,被安置于金山一带。后来东突厥被,薛延陀人灭亡,薛延陀人的首领阿史那解勃建号乙注车鼻可汗,在金山设置牙帐,“葛逻禄、结骨皆附隶之”。
贞观二十二年,唐朝派遣安调遮、韩华招抚了葛逻禄部,以图东突厥的乙注车鼻可汗,但是事情泄露,安调遮、韩华被东突厥人杀死。次年唐将高侃率军兵临金山,东葛逻禄酋长泥孰侯利发降唐,并协助唐军平定了东突厥。唐朝事后将东葛逻禄人安置在浑河州和狼山州,开始了对东葛逻禄人的羁縻统治。
公元679 年,已投降唐朝的东突厥降又发生了暴动,东突厥的阿史那骨咄录重新统一漠南地区, 建立了后东突厥汗国,东葛逻禄人又被后东突厥国纳入治下。由于东突厥人太过残暴,漠北铁勒诸部于开元二年开始联合起来,发起了反对后东突厥汗国默啜可汗的大规模暴动。但是这次暴动很快失败了。
两年后,东葛逻禄人再次暴动,他们联合仆固、同罗、拔野古、回绝等铁勒九姓,并向唐朝求援。唐朝应邀发兵,与九姓铁勒一起灭亡了默啜的后东突厥汗国。但是唐军班师后,默嚷可汗之侄默矩纠集余部,又扫平了东葛逻禄等部落,建号毗伽可汗,再建了后东突厥汗国。为了逃避报复,东葛逻禄人中的一部分不愿意接受后东突厥汗国统治的人民南迁到唐朝境内,成为唐朝的子民。也有一部分东葛逻禄人留在原地,成为后东突厥汗国的子民。所以东葛逻禄此时分成南、北两支,南支融入唐朝,北支仍留漠北。
南迁的东葛逻禄人首领叫裴罗达干,他率领的南支东葛逻禄人被唐朝安置在横野军辖区新建的葛州,裴罗达干也成为葛州首任刺史。和他们一起迁到唐朝的仆国、回纥、同罗等部落,被唐人称为“横野军六部”。但是在裴罗达干死后,这些东葛逻禄人又大多流回漠北,回到后东突厥汗国的治下。
开元二十九年,后东突厥的阙特勤杀死老可汗,自立为可汗,大将吐屯阿史那施不服,在东葛逻禄与回纥人的支持下,与阙特勤争夺汗位。一直视后东突厥为心腹之患的大唐立刻表明了支持吐屯阿史那施的立场,并派左羽林将军孙老奴带兵来到金山,帮助吐屯阿史那施战胜阙特勤,夺取了汗位。但是多变的东葛逻禄人又在随后不久推翻了他们曾经支持的吐屯阿史那施,并于回纥人展开了战争。天宝四年,东葛逻禄人被回纥人所败,除少数逃往中亚之外,其他的东葛逻禄人从此并入回纥,成为回纥一部。
西葛逻禄人西葛逻禄人是公元665年,东、西突厥爆发内战时,住在西突厥汗国的葛逻禄人,也是葛逻禄人的主体。
显庆三年,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以后,投降唐朝的突厥人成为唐朝的羁縻子民,唐朝建立了檬池都护府,西葛逻禄同其它部落一起归属于都护阿史那解瑟罗治下,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突骑施汗国的创立为止。
突骑施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隋唐之际,归属于西突厥汗国。唐朝中期,西突厥十姓部落在外敌的侵扰和内部的纷争中衰落,突骑施因而兴起,逐渐替代了西突厥十姓的地位,控制了原属西突厥的地域。唐朝封突骑施首领乌质勒为"怀德郡王",其子婆葛于公元709年正式建立“贺腊毗伽十四姓可汗”的汗号,并得到了唐朝的承认。
公元711年,东突厥与突骑施之间爆发了战争,突骑施大败,几近亡国。以都担为首的一部分突骑施人乘机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西葛逻禄人也成为都担政权的拥护者。两年后,唐朝碛西节度使阿史那献平定了都担政权,西葛逻禄人降唐,唐玄宗亲下玺书招慰,将西葛逻禄首领散烂侯斤等就近安置在庭州,成为阿史那献的部众。
公元715年,苏禄再建突骑施汗国,勾结大食人和吐蕃人,向阿史那献发动进攻。西葛逻禄协助阿史那献拼死抵抗,但不幸兵败,从此西葛逻禄人被突骑施国吞并,开始成为突骑施的臣民。
公元738年,突骑施国苏禄可汗逝世,国内爆发了黑、黄二姓之乱,西葛逻禄人的一支乘机深入河中地区,占领了原来居于此地的曹国,其首领哥逻仆罗成为曹国的国君。随后哥逻仆罗上表唐朝,要求唐朝为曹国提供保护,愿意将曹国变成唐朝治下的羁縻州。
公元748年,唐朝派北庭都护王正见伐突骑施,夺其牙帐;两年后又派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伐突骑施,俘其可汗而归。西葛逻禄人有了唐朝的支持,乘机扩大势力,将东起金山、西逾碎叶的大片土地纳入自己治下,取代突骑施而成为西域共主。
西葛逻禄是在唐朝的帮助下发展出来的,但是在公元751年唐与大食国之战中,西葛逻禄人背叛了唐朝,与大食军夹攻唐军,导致唐军大败,从此之后,唐朝势力全面退出了西域。此时的西葛逻禄已成为西域的最强大的异姓突厥势力,他们又遣使与唐朝交好,向唐朝进贡。而唐朝也不计前嫌,厚加赏赐,封其首领加顿毗伽为开府仪同三司、金山郡王。
葛逻禄国西葛逻禄人取代突骑施而成为西域共主之后,“部众渐盛,与回纥为敌国,仍移居十姓故地,但逻斯诸城尽为所据”。当时的回纥是西域强国,西葛逻禄能与其为敌,足见其势力之大。
据《世界境域志》记载,西葛逻禄国“是一个繁荣的国家,在突厥诸地中是最美丽的地方。葛逻禄的国王往昔为叶护,该国有城镇与乡村,有些葛逻禄人是猎人,有的是农夫,有的是牧畜者;他们的财富是羊只马匹和各种各样的毛皮。他们是好战的民族,习于劫掠”。那些住在北庭附近、被回纥人吞并的东葛逻禄人,因为回纥人对他们太过压榨,所以他们同唐朝的关系一开始比较密切,还曾帮助过唐军抵抗回纥。但是后来看到吐蕃人强大后,唐朝国力却在走下坡路,让这些西葛逻禄人产生了叛意。
公元790年,吐蕃进攻唐朝北庭地区,住在这里的西葛逻禄人归附吐蕃,乘机占领了唐朝东至金山、西至庭州的大片土地,并与西葛逻禄实现了接壤。
东、西葛逻禄接壤后,葛逻禄人在此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葛逻禄国。他们的领土以七河流域为中心,一直延伸到中亚费尔干那盆地,与大食和吐蕃接壤。他们是中亚全面伊斯兰化之前,这一地区出现的最后一个非伊斯兰的突厥国家。
葛逻禄国设置禀承突厥人的传统,信奉萨满教,他们在保持着传统的游牧习俗以外,还学会了农耕、经商,并且拥有繁荣的城镇。他们跟其他民族进行贸易,用牲畜和毛皮换取服装和谷物。他们保存了铁勒人的一些风俗,比如衣服颜色通常采用黑色,因为在突厥,黑色代表北方。他们居住在中亚地区,讲的是叶喀酉施语言,这种语言就是现代乌兹别克语的始祖。葛逻禄人也是现代乌兹别克族人的先祖,他们中的一部分还与回纥人相融合,形成了今天的维吾尔族。
让唐粉唏嘘的怛罗斯之战中叛变的葛逻禄部是什么来头?最终成了哪个民族?
唐玄宗天宝十载,高仙芝率领数万大军,对怛罗斯城发起了攻击。城中的石国与阿拉伯联军也奋起还击,双方对峙五天,战事一直处于胶着状态。
这场战役就是著名的怛罗斯之战。进攻一方的高仙芝,率领的除了唐军以外,还有拔汗那国和葛逻禄部的军队,三部联军约3万人。
阿拉伯联军远道而来,高仙芝经营西域多年,威震中亚诸国,随着时间推移,唐军胜出本该毫无悬念。可谁也想不到,葛逻禄部接受了阿拉伯人的贿赂,对唐军突然反戈一击。
唐军遭遇当头一棒,在葛逻禄人和阿拉伯人的夹击之下全军大败。从未经历过失败的高仙芝看着仅剩数千人的残兵败将,顿时失去了理智,发誓要收集残部与阿拉伯人玉石俱焚。
好在部下李嗣业足够清醒,他认为败局已经无可挽回,在他的坚持下大军退守白石岭,避免了唐军被全军覆没的结局。
就这样,威震西域的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给大唐的战绩上添了耻辱的一笔。
唐军为何要进攻石国?阿拉伯人为何到中亚插上一足呢?葛逻禄人又为何背叛了大唐呢?
石国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附近,是西域昭武九国之一,也是唐朝的藩属国之一。那时候,中亚地区小国林立,比如黠戛斯、吐火罗、突骑施、拔汗那、回鹘,以及昭武九国,他们在突厥和大唐之间长期摇摆不定。
随着突厥的灭亡,这些小国都臣服于大唐,唐廷在那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统一管理中亚诸国。
可宁静的生活又被一个新崛起的势力打破——阿拉伯阿拔斯王朝,这个西亚伊斯兰国家在统一了西亚,又横跨东非、欧洲之后,把目光瞄向了中亚。
于是,一场伊斯兰文明向中亚佛教文明的渗透,随着战争的机器拉开帷幕。
原本团结在大唐周围的中亚诸国开始分裂,一部分藩国坚持拥护大唐,还有一部分屈从了阿拔斯王朝的马刀。就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高仙芝犯了个大错。
高仙芝是高句丽族唐将,是唐玄宗时期的名将之一,在中亚和西域诸国中威望很高。于是高仙芝飘了,又在军功思想的驱使下,好战的血液不停奔腾。
高仙芝把目光瞄上了物产富饶的石国,他借口石国国王“无藩臣礼”,乘双方约谈的机会对石国发动突然袭击,一举虏获了石国国王。
当然俘虏石国国王不是目的,他下令全军在石国大肆烧杀劫掠。满载而归的高仙芝还顺道虐了一把突骑施等诸国,将他们的可汗一并俘虏带走。
高仙芝为了个人私利,谎报诸国叛乱,将突骑施、吐蕃酋长、石国、朅师首领全部俘虏到长安。受了蒙蔽的唐玄宗,将石国国王和突骑施可汗双双处死。
在这场洗劫中,石国王子逃脱,他直奔阿拉伯,向阿拔斯王朝求救。阿拉伯人正愁没机会介入中亚,石国的求救给了他们机会,于是怛罗斯之战开始。
高仙芝的不当行为,加剧了中亚诸国对大唐的离心力。因此可以这么说,高仙芝不是败给了葛逻禄人的背信弃义,而是败给了自己的狂妄和自私。
葛逻禄人为什么要背叛大唐?他们是什么来头,又去了哪里了呢?
其实高仙芝应该会预测到葛逻禄人的背叛,至少应该有提防心理。理由很简单,随着阿拔斯王朝的触角伸到中亚,原本团结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这种情况在突厥帝国强盛时期就存在过,从西域到中亚,所有的小国和部落,都在突厥和大唐两大帝国之间摇摆。
客观讲,小国的生存很难,倒向哪一头都危险,左右逢源更危险。这种情况下,缺少文化积淀的草原民族通常表现出只顾眼前利益。葛逻禄就是这样,他们被阿拉伯人的金银财宝就轻易俘获了。
你可能会说,小国哪有未来,能把眼前的危机度过去就是胜利。话虽如此,但葛逻禄人其实是有机会强大的,他们是铁勒部的一个分支,同属于强大的突厥帝国,世代生活在阿尔泰山以西,锡尔河流域、七河流域、伊犁河河谷与费尔干纳盆地一带。
贞观四年,唐灭东突厥,铁勒薛延陀部崛起;贞观二十二年,唐灭薛延陀部;显庆二年,唐灭西突厥。在大唐帝国拆碎突厥联盟时,薛延陀一度崛起,葛逻禄部在干什么呢?
很遗憾,葛逻禄部毫无作为,他们一直追随残存的突厥、薛延陀、后突厥。后突厥灭亡后,他们又跪拜在回鹘部脚下,并跟着回鹘人臣服于大唐。
当西域和中亚的各民族纷纷建国称汗时,葛逻禄始终只是个部落。也就是说,历史给了葛逻禄人一百多年的发展机遇,但他们却始终是个“二级子公司”,存在感极低。
错过黄金发展期的葛逻禄人,在得罪了大唐后,却意外地得到幸运之神的垂青,他们不光没遭到大唐帝国的报复,反而获得了野蛮生长的机会。原来,大唐帝国迎来了安史之乱,从此再也没有精力顾及西域了。
这时候的西域突然进入强权真空期,没了老虎的存在猴子称大王了。谁是猴子呢?回鹘,以及回鹘的小跟班葛逻禄人。
在回鹘帝国的支持下,葛逻禄人吞并了突骑施、石国等西突厥故地。逐渐羽翼丰满的他们,又联合吐蕃跟回鹘帝国掰起了手腕,形成了回鹘、葛逻禄、黠戛斯、吐蕃四足鼎立的局面。
唐末,回鹘汗国被黠戛斯灭国,大量的回鹘人选择了加盟葛逻禄,这个意外的事件,让葛逻禄迅速壮大起来,也迎来了他们的黄金发展期。
又一个“强大”的帝国崛起于中亚和新疆中西部地区,这个帝国就是由葛逻禄和回鹘人共同建立的喀喇汗王朝。
不过,喀喇汗王朝所谓的强大,始终没有摆脱“猴子”的身份,两头猛虎的到来,让这个辉煌了百年的王朝迅速瓦解。这两头虎就是西辽帝国和塞尔柱帝国,他们分别从东西两头蚕食了喀喇汗王朝。
一个强大的民族一旦倒下就是灾难,随着喀喇汗王朝的灭亡,葛逻禄人从此永远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那么,葛逻禄人的后裔去了哪里了呢?
融入其他民族中去了,东面的葛逻禄人成了今天新疆维吾尔族的一部分;西面的葛逻禄人一部分成了今天的乌孜别克族,还有一部分融入了土克曼族和土耳其族。
葛逻禄人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发展是多么的不容易,如果自己不够强大,早晚会成为被历史尘封的名词。我们在为中华民族数千年屹立不倒而骄傲的同时,更不能忘记我们面临的危机!
让唐粉唏嘘的怛罗斯之战中叛变的葛逻禄部是什么来头?最终成了哪个民族?
话说,在唐朝国力强盛消灭西突厥,占领整个西域之时。西域的土著小国除了龟兹、于阗等在史册一闪而过之外,秦汉以来的西域“三十六国”均不复存在。在唐朝半直辖半羁縻西域的时候,西域崛起了此前闻所未闻的突骑施汗国、葛逻禄部落联盟两大新政权。
那么,葛逻禄人是什么组成的呢?大略是唐代初期,脱离了炽俟人主体的炽俟人、脱离了样磨人主体的样磨人、脱离了突骑施人主体的突骑施人,在炽俟人炽俟弘福协助王方翼平定阿史那车薄获得唐朝册封后,组建的一个新的部落联盟。葛逻禄人的三个来源,有西域黑突厥、有突厥化粟特,所以说其中既有白种人也有黄种人。
葛逻禄人作为一个部落联盟,拥有多个部落,主要部落包括如下:
1、谋落部。
唐高宗年间,蓝突厥贵族阿史那车簿啜在伊犁地区谋反,三姓咽面凑了十万大军参与叛乱。唐将王方翼率军将之镇压,三姓咽面惨败,从此淡出历史记载。而三姓咽面中的重要部落谋落,则参与了葛逻禄联盟的形成!
2、炽俟部。
炽俟部是粟特人,本不属于突厥,游牧于中亚巴尔思罕和怛罗斯地区(大约是喀喇汗在中亚的核心领土)。他们可能是中亚古国康国和石国的一些边缘游牧百姓,被突厥统治后突厥化形成。
3、踏实力部
是突骑施残余部落。
葛逻禄这个联盟怎么来的呢?首先要说葛逻禄的核心部落——炽俟。虽然葛逻禄是突厥各部之一,但其核心却不是突厥人,而是粟特后裔。而为什么要叫葛逻禄呢,不直接叫炽俟联盟呢?原因是炽俟部的首领氏族雅巴库人又称葛逻禄人。
王方翼将军在镇压叛乱之后,雅巴库氏族的老大炽俟弘福,也就是当时炽俟部的首领。炽俟弘福在此战中扮演了一个潜伏者的角色,给王方翼送情报,临阵倒戈等等,致使叛乱被轻松平定。此后,炽俟部开始在唐朝扶持下崛起,炽俟弘福还得到了云麾将军、左威卫将军、上柱国、天兵行军副大使兼招慰三姓葛逻禄使这一长串官爵。
此后,三姓咽面被打回原形、突骑施汗国被灭。受唐朝扶持的炽俟部开始崛起,最终形成了以炽俟部为核心,来自三姓咽面的谋落部和一部分突骑施残余(踏实力)部落逐渐的葛逻禄部落联盟。由于核心是三个部落,所有又称“三姓葛逻禄”!
葛逻禄部落联盟的历史突厥汗国兴起以后,葛逻禄属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崛起以后,属薛延陀汗国。7世纪50年代初,唐朝将领高侃伐车鼻部,葛逻禄归属于唐。唐显庆二年,唐以谋落部为阴山都督府,炽俟部为大漠都督府,踏实力部为玄池都督府,后又分炽俟部之大漠州为金附州都督府。三姓处在东西突厥之间,常随东西突厥之兴衰而叛附不常。
751年7月—8月,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十年,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安西都护府二万汉军,外加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一万人与阿拔斯王朝呼罗珊总督艾布·穆斯林调集的三万阿拉伯骑兵会战于怛罗斯。此次战役中,葛逻禄人勾结阿拉伯人,阵后偷袭唐军,致使唐军战败。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内乱安史之乱,西域唐军部分被调入内地平叛。剩余唐军仍然坚守西域数十年。公元790年以后,唐朝最终才彻底失去西域。
766年,葛逻禄强盛起来,逐渐取代突骑施,占有楚河流域西突厥故地,其中包括著名的碎叶城、怛逻斯城。789年,葛逻禄在北庭一带,与吐蕃人联军,战胜了回纥人,但是没有多久,回鹘人进军西域,在北庭、龟兹、拔汗那一带败葛逻禄与吐蕃人的联军。
当时,漠北、西域的形势大致是:漠北、天山以北是回鹘汗国;维吾尔人的西北是黠戛斯人;黠戛斯人西南是葛逻禄人;葛逻禄人南是吐蕃人;葛逻禄人西南是入居中亚的阿拉伯人。他们之间有战争也有经济和文化交往。之后,漠北的回鹘汗国灭亡,接近三分之一的部众西迁,其中西迁三支之一奔葛逻禄人,和葛逻禄人融合。
10世纪,葛逻禄人和西迁部分回鹘人建立的喀喇汗王朝强大,葛逻禄人为喀喇汗王朝的强盛立下汗马功劳,此后七河流域的葛逻禄人活动区域成为喀喇汗王朝的半自治地区,享有一部分自治权。后来,直到蒙古人入居中亚之后,葛逻禄人称为哈喇鲁,在这一带仍很活跃。
葛逻禄人属游牧民族,居处无定。但葛逻禄人在从事游牧的同时,也兼营农业。同时,中亚粟特族商人及穆斯林传教者对葛逻禄的影响都很明显。
葛逻禄部的后来!葛逻禄人是乌兹别克族的祖先之一,同时维吾尔族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为葛逻禄后裔。另有一部分跟随九姓乌古斯的西征,融入到土克曼族、土耳其族之中,居住于阿富汗斯坦的葛逻禄人则成为部分普什图族吉尔查伊部落的祖先。
让唐粉唏嘘的怛罗斯之战中叛变的葛逻禄部是什么来头?最终成了哪个民族?
谢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葛逻禄人就是中亚草原之上的一个游牧部落,他们信奉的是草原的游戏规则,即谁强就服谁,谁弱就欺负谁,谁在打瞌睡就抢走他的荷包。
正因为如此,在怛罗斯之战中,葛逻禄人虽然一开始站在大唐这边,可是并不存在所谓真正的忠诚。如果唐军势大,那么葛逻禄人就会跟着唐军杀过去,割下对手的首级,便能得到唐朝的赏赐,而就算割不到,好歹也能抢个鸡偷只羊,总而言之不会吃亏。这样的游戏规则,不是这一天刚刚开始,而是从来就是如此。当年突厥汗国强盛的时候,他们就跟着突厥人烧杀掳掠大唐的边疆,等到突厥衰败了,他们又跟着唐军烧杀突厥的汗庭。薛延陀汗国兴起,他们又跟着薛延陀汗混。
当然那个时候正值唐朝强盛的时节,所以葛逻禄人总的论来,还是跟着唐朝混得时候比较长,唐朝曾封他们的首领当都督,但老实说,葛逻禄人也无所谓,你给钱是最好,给肉也成,随便给都成。所以随后后突厥汗国起来,他们又跟着后突厥混,到了怛罗斯之战九年前,也就是742年,后突厥不行了,他们便又联合拔悉密人,干掉了后突厥的可汗,把拔悉密酋长推上了可汗位子,自己做一个叶护(也就是左右护法的意思,另一个叶护是回纥人)。
而到了怛罗斯之战七年前,也就是744年,葛逻禄部又发现这个拔悉密部也不中用了,于是毫不客气,左右护法大联手,把才做了两年可汗的拔悉密酋长给干掉了。
怛罗斯之战一年前,即750年,大唐的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血洗石国,葛逻禄部其实很高兴,因为可以顺势打个劫,把石国的美女和金珠宝贝能拿一点是一点。
随后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得到了阿拉伯人的支援,高仙芝便说要先发制人,选了一部分唐军,再把葛逻禄这样的部落拉两个过来,这便组成了一支联合部队,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阿拉伯人遭遇。
应该说高仙芝确实是冒险了,他其实带的兵不多,且杂!而他攻击的对象,却是阿拉伯人在这一地区的重兵驻扎地,即呼罗珊,从阿拉伯人的记载来看,这里能召集起来打仗的人数,达到50万之多——而且当时,这些阿拉伯人恰好刚刚平定了布哈拉和粟特的叛乱,没啥事干,俗话说就是闲着。
这个时候高仙芝便出现在阿拉伯人面前,他从安西出发,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整整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于夏季七月份到达怛逻斯,开始组织围攻。请注意,此时他只有最大数字不超过三万的军队,可是阿拉伯人接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即组织了十几万过来,甚至有人说最大数字达到三十万,也就是说:十个打一个。比较客观的数字则是七万人,但不论如何,都是唐军人数的数倍。
于是这个时候葛逻禄人便开始活动心眼了,敌众我寡,明显要吃亏啊!尤其是打到第五天,他们便认为:唐军不可能获胜了。要知道,高仙芝的三万人马,两万是唐军,葛逻禄人接近三分之一,在战场之上,这三分之一的人突然掉转枪头,杀向本方阵营,毫无疑问这是致命的。
所以,高仙芝遭遇了一场惨败。
而如果唐朝之后没有爆发安史之乱,高仙芝还有报这一箭之仇的机会,可惜并没有。而临阵倒戈的葛逻禄人,得到了难得的发展良机。怛罗斯之战后15年,葛逻禄人占领了西突厥的故地。到十世纪,又和西迁的回鹘人联合建立了喀喇汗王朝。12世纪他们还曾打败过西辽,随后,这拨人便分化在了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维吾尔人和普什图人之中。
不要以为几百年过去了,这个地区的游戏规则会有什么改变,一切如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