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可以说是窃国大盗吗。但是为什么没人敢去说?
赵匡胤是窃国大盗?试问历史上有点成就的皇帝,有几个不是所谓的窃国大盗呢?我们可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 完成三国统一的西晋开国之君晋武帝司马炎,他算不上窃国大盗?毕竟他凭借爷爷、伯父和父亲的威望,强行篡夺了曹魏的江山。虽然西晋很渣,但不可否认,西晋结束了三国纷争。
- 结束369年五胡乱华、南北朝纷争的隋文帝杨坚,算不算窃国大盗?毕竟他是夺取了自己名义上的外孙北周静帝宇文阐的皇位,建立了隋朝。
- 建立贞观之治,打下大半个天下的唐太宗李世民,又算不算窃国大盗?毕竟李渊的江山,本来是要传给太子李建成的。李世民杀兄逼父,这才夺取了皇位。
很明显,如果用我们普通人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以上的几位君主,全都是窃国大盗。可偏偏这些君主,都建立了不世功勋,至少为天下赢得了一个相对安宁的时期。由此可见,事情就不能这么简单看待了。现在我们再来看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朝,为何算不上窃国大盗。
一、天下未定,7岁的小皇帝根本结束不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唐朝灭亡以后,历史进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实在是太乱了,各地军阀纷纷建立了割据政权。中原王朝也先后成立了5个。
五代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分别是:前蜀、后蜀、南平、南楚、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汉、北汉。
这么多割据政权,实在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感觉一下子就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没有?很明显,这个时候历史急需一位秦始皇才能拯救天下。
割据一方如果能各自相安无事,那倒也就算了。关键是大家紧挨着,不是你吞并我,就是我去偷袭你,战乱永远无法停歇。
这就很麻烦了啊,至少老百姓们长期过着流离失所的苦日子,难熬得很。而最有机会统一天下的,就是五代十国中的那5个中原王朝了,毕竟他们都以继承前朝自居。
后周作为前面4个王朝的继承者,更是肩负着统一天下的重任。后周世宗柴荣,的确是这么干的,他三征南唐,打得对方载歌载舞,自去帝号。又北征契丹,三战三捷,差点收复燕云十六州。
不过很可惜,后周世宗柴荣短命,只当了6年皇帝,39岁就去世了。这才有了他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的事情。
当时的情况就这么回事,一个7岁的娃娃怎么去完成统一天下的事业?有人说,那么就等等好了。可历史允许你等吗?等个13年,等到柴宗训长到20岁了,再去考虑统一天下吗?
根本不可能,后周的北边,是强大的契丹和虎视眈眈的北汉,他们和后周都有血海深仇。后周的南边,是忍辱负重,实力强劲的南唐,他们也在等待机会。
所以说,只要柴宗训长大的这段时间里,后周出现任何纰漏,那这些政权就会果断把后周给瓜分了。
很显然,小娃娃是无法在乱世成为天子的,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带领后周集团,完成统一大业。在当时看来,似乎赵匡胤最合适。
二、说他窃国没问题,但说他是大盗就有点不合适了。不管怎么说,赵匡胤还是偷了老柴家的天下,这是没跑的。就算他做得再漂亮,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说破天他也是偷了!
可问题是,老赵此后的行为,并没有辜负他所背负的骂名。所以我认为应该给他重新下个定义:合理篡位。
哈哈,为啥这么说呢?我们可以看看老赵此后的行为。
第一,老赵对后周宗室、大臣,还是很厚道的。这是一次几乎没有流血的政变。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整个政变的过程,只持续了2天,正月初一,老赵谎报军情,说北汉和契丹打来了。正月初二,老赵带领禁军离开开封。到了距离开封40里地的陈桥驿,老赵喝醉了酒,第二天就被黄袍加身,成为了皇帝。
整个过程可谓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开封城内的内应石守信、王审琦的帮助下,正月初三,老赵顺利接管后周首都开封。
当时侍卫亲军的二把手韩通,是忠于柴宗训的,他刚出门准备调兵,就被王彦升一路追着砍。结果韩通及其全家,就成了这场政变的唯一牺牲者。
老赵夺取了后周集团的领导权以后,果断建立了大宋王朝。他对后周宗室还是相当不错的,柴荣的几个儿子一个没杀,该有的待遇全都有。
除此以外,后周的官员们,不仅原职留用,而且还给了各种嘉奖。等于说,除了皇帝换了,国号改了,其他的什么都没变。就问你,老赵厚道不厚道?
第二,老赵成为了五代十国的终结者。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既然老赵夺取了后周的江山,成为了新一代中原王朝的君主,那么他就必须要肩负起解决天下纷争的重任。
这几乎成了每一个五代君主们毕生的志向,也算是他们的政治理想了。因此老赵称帝以后,开始继续实行柴荣遗留下来的战略计划,先南后北,统一天下。
赵匡胤先平定了李筠、李重进之乱,随后开始收服其他割据政权。
南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全都是老赵一手搞定的。吴越国,也是在老赵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投降了的。所以说,老赵当时只有两个遗憾,那就是北汉和燕云十六州。
这些业绩,算是基本完美地给出了一份答卷。老赵用实力告诉大家,你们可以说我偷,但我偷来以后,可没有只顾着享受!五代十国还真就是老赵一手结束的。
第三,老赵开启了建隆之治。宋朝是个非常低调的王朝,汉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等,唐有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等,明有洪武盛世、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一堆响当当的太平盛世,可宋朝的太平盛世却很少被提及。
其实从宋太祖赵匡胤这个时代开始,就已经进入到了太平盛世,史称建隆之治。当然了,不是很出名。
首先,老赵注重民生。
赵匡胤迅速平定天下以后,开始注重休养生息。他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很快使得天下再次回到了唐玄宗开元之治时的盛况。
其次,老赵将地方财权收归了朝廷。
赵匡胤很注重中央集权,比如说,他下令将地方官府的收入除了必要开支外,全部收归朝廷,再由朝廷分配该如何使用这些钱。这么做,地方上就很难形成割据局面了。
再者,老赵对军队进行了改革重组。
赵匡胤还将过去的禁军进行了改革。过去禁军分成两个部门,一个是殿前司,一个是侍卫司。赵匡胤以前就是殿前司的老大,叫殿前都点检。侍卫司的老大当时是李重进。
说实话,这两个人的实力都太强,很容易就搞出黄袍加身的戏码。所以赵匡胤撤销了这两个部门的一二把手,改用枢密院来统一管理。枢密院里的人可就多了,而且基本都是文官。
调兵权归枢密院,统兵权归昔日的三把手都虞侯,而且他将过去两个部门又细化成了3个部门,分别是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全天下只有皇帝一个人,同时拥有调兵权和统兵权。调兵权单独归一帮文官,统兵权归地位比较低的都虞侯。这么搞非常有利于中央集权,缺点是战斗力一塌糊涂。
最后,老赵设立了三权分立。
宰相实力很强,老赵没有撤掉宰相的想法,但是也开始对宰相的权力进行限制。他设立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掌管民政、军政、财政,三权分立,直接对皇帝负责,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在赵匡胤的治理之下,大宋朝迎来了第一个太平盛世,这份答卷,足以洗刷他窃国的罪名。至于大道则更加谈不上了。非要上纲上线的话,隋文帝、唐太宗这些一流明君,可就都要万劫不复啦!
赵匡胤可以说是窃国大盗吗。但是为什么没人敢去说?
谢邀;赵匡胤不能和窍国大盗划等号,在当时的乱局中,周幼小皇帝不可能安定国家,太祖顺应形势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得到民众拥护,而且厚待前朝老臣及废帝后裔,杯酒释兵权不杀功臣,重文化教育人民安居乐业受后世称赞,所以后代看到现实状况就不会去诽议了。拙见。
赵匡胤可以说是窃国大盗吗。但是为什么没人敢去说?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此乃周公所立,所以不论谁当皇帝,对内能善待百姓,养民生息,对外能抵御寇犯之敌,维护主权就是好皇帝,至于名不正言不顺一说则可以用成王败寇来弥补,还有就是谁再敢说就杀谁,谁还敢去说
赵匡胤可以说是窃国大盗吗。但是为什么没人敢去说?
谢谢邀请!赵匡胤可以说是窃国大盗吗?这是放狗屁!原谅我的粗俗,只因赵匡胤是我祖宗!
历史故事大家都知道,我的老家还有种说法,我的祖宗是神人生出来九斤重,但是奇臭无比!家人喊他香孩儿反过来好生养。
赵匡胤做皇帝,皇袍加身全是被逼的,臭屁孩从小爱收藏,喜欢文史故事,所以年过半百五十不到做神仙去了,这样子谁还去说!
我的祖宗赵匡胤,让现在人知道什么是东西而不说南北,因为老家坐北向南门口只有一东西一条街,门口繁华什么都有,东西因而出名,各位知道了吗?
我是光棍大帝,欢迎留言。
赵匡胤可以说是窃国大盗吗。但是为什么没人敢去说?
从赵匡胤获取政权的方式而言,是窃国大盗。
但是,赵匡胤统治期间善待前朝后周皇室,重用士大夫、文人,善于治国,成就较大。因而很多人不说他是窃国大盗。
为什么说他是窃国大盗呢?
其一,后周皇室可谓赵匡胤的知遇恩人,而且他身为后周的臣子却夺取了政权。
因为他早年投奔郭威,之后郭威废汉建周,赵匡胤得以进入宦途。
周世宗柴荣时,重用赵匡胤,临终前任命他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
960年,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
但是,大军在陈桥驿发生哗变,随即回师京城,使得后周恭帝柴宗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国号为“宋”。
其二,赵匡胤用“阴谋”手段夺取了政权。
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的方式往往是用轰轰烈烈的军事手段暴力推翻前朝,建立新朝。这种手段也被人们认为是常规方式,也是合乎常理的途径。
但赵匡胤没有用这种常规的方式,没有轰轰烈烈、旗帜鲜明地公开讨伐前朝,而是靠亲信们的“阴谋”策划下,几乎兵不血刃,就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
如果说军事暴力手段是“公开抢夺”的形式,那么相比之下,赵匡胤的这种不流血的和平夺权方式就是“盗窃”。
作为臣子,赵匡胤以军事力量和人望相威胁,逼迫幼弱的皇帝退位,自己替而代之。
用传统道德观念,说他是谋逆犯上、“乱臣贼子”也不过分。所以,说他是窃国大盗没错。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不说他是窃国大盗呢?
其一,赵匡胤受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恩宠,也受后来的世宗柴荣重用,地位显赫。加之他能力出众,屡建军功,颇受拥戴。
其二,赵匡胤称帝有谶语预告在先,似乎是天命。
显德六年(959年),世宗柴荣北伐时,在行军路上审阅各地所上文书时,得到一只皮口袋,袋中有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
后来,时任检校太尉的赵匡胤获取了后周政权。这也就应验了“点检作天子”的谶语。
在相信天命的古代,这就使得赵匡胤获取政权披上了合理的色彩。
其三,从表面上看,是赵匡胤的亲信们发动了“陈桥兵变”, 拥立赵匡胤为帝。
赵匡胤似乎是在醉酒、不知情之下被“黄袍加身”的。
酒醒后,他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这也就显得赵匡胤是体恤军民,出于大义,而不得已当皇帝。
至于“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是否赵匡胤的本意、指使,局外人和后人不得而知。但这至少使他的“窃国”性质在社会舆论中没那么严重了。
其四,赵匡胤及北宋统治期间,善待周氏皇室、士大夫、文人。
赵匡胤被“黄袍加身”后,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
他是这么说的,后来事实上也基本上也是这么做的,使他获得了“仁义”的声誉。
赵匡胤曾在石碑上(一说为铁块上)刻下遗训,要求历任皇帝即位时必须拜读。
这份遗训主要有三点:1)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2)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3)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于是,自赵匡胤开始,历代皇帝也基本上一直善待前朝皇室柴氏和士大夫、文人。北宋皇朝因而也一直是“崇文抑武”国策,颇受士大夫、文人好评,口中、笔下自然就会给赵匡胤留情面。
其五,赵匡胤具有较好的人格魅力,宽仁大度,勤政爱民,崇尚节俭,而且善于治国。
赵匡胤在位期间,使国家逐步走向统一,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革除了五代时期的弊政;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身作则,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等等。
从而,使得国家呈现出和平、安定的局面,出现了史学家称道的 “建隆之治”。
宋太祖赵匡胤在历史上享有盛名,是被后世推崇的少有的好皇帝。于是,他的“窃国”名声也就被淡化了,也就没多少人追究他不光彩的“窃国”历史了。
所以,从赵匡胤获取政权的行为方式而言,是窃国大盗无疑。但他在舆论上表明了他是授天命成为皇帝的,而且也用行为证明了自己是个好皇帝,洗涮了“窃国”的名声。
赵匡胤可以说是窃国大盗吗。但是为什么没人敢去说?
窃国大盗无疑!
北宋取代后周的过程中,因赵匡胤注意严肃军纪,一回开封就下令军队各归兵营,开封城中没有发生以往改朝换代时出现的那种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因而得到原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
赵匡胤仁慈,建宋之后,不杀柴宗训,反而优待之,民心大悦。杯酒释兵权,以土地财富来换取武将手中之兵权。优待文人,文人掌握笔杆子,自然要美化赵匡胤。轻遥薄赋,与民休息,提倡节俭,发展生产,重农而不抑商,鼓励生育,人口与粮食逐渐增加,人民生活水平逐渐增加,几乎让所有人都受益,还说他窃国干嘛?
后来,赵匡胤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百姓得享太平。
两宋人口众多,富甲全球,科技领先世界。没有赵匡胤,如何有此等成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