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奉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他的政绩如何呢?
别的不说,光一个文景之治,汉文帝就可以秒杀后世若干帝王。太平盛世在历史上实在是太少了,我们用一双手,基本就能数完。
- 汉朝的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
- 隋朝的开皇盛世。
- 唐朝的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
- 宋朝的仁宗盛治。
- 明朝的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
- 清朝的康乾盛世。
说实话,这13个盛世中,还是有不少水分的。一般太平盛世,再怎么说也得维持半个世纪的时间吧?
可这里面的昭宣之治持续了40年,光武中兴持续了32年,开皇盛世只持续了19年,贞观之治持续了22年,永徽之治持续了6年,开元盛世持续了30年,仁宗盛治持续了42年,洪武之治持续了30年。永乐盛世持续了22年,仁宣之治持续了仅10年。
康乾盛世,是比较长的,持续了134年。汉武盛世,持续了54年,也算过关了。至于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其实也只持续了40年时间而已。如果单纯这么看,似乎只有汉武盛世和康乾盛世达到了真正的盛世标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
文景之治是汉武盛世、昭宣中兴的基础,可以说,西汉这3大盛世,其实是可以联系在一起来看的,毕竟3大盛世紧密相连,几乎没有间隙。这么一来,西汉的盛世便长达134年,和康乾盛世并驾齐驱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西汉134年盛世打下基础的汉文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他靠无为而治,真的可以管理好这个国家吗?
一、汉文帝宽以待民。汉文帝的宠臣贾谊曾经向汉文帝提出过这么一个建议:牧民之道,务在安之。
啥意思呢?就是说,要想管理好老百姓,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老百姓们安居乐业。这道理再明显不过了,老百姓们吃好喝好,安稳过日子,谁还来找朝廷的麻烦呢?
汉文帝觉得很有道理,因此他的执政风格,一直都是以民为本。
为了减轻老百姓们的生活负担,汉文帝将十五税一的税率,降低为三十税一。简单来说,就是你打30斤粮食,只需要缴纳1斤给朝廷就行了。这项改革,几乎成为了后来汉朝的基本国策。
汉太祖刘邦时期,成年人(15岁到56岁)必须要缴纳算赋,也就是人头税。当时的执行标准是每个人每年120钱。汉文帝上台以后,将这笔钱削减为每人每年40钱。
汉文帝甚至规定,男子3年才需要服徭役一次,这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存在。
汉文帝十三年,甚至免除了天下人的田租,而且他时不时会这么搞一出。朝廷看似收入少了,可老百姓们都笑开了花,一个个安居乐业。因此汉文帝时期,天下百姓非常安稳,国家统治非常稳固,这就是太平盛世的一个典型现象。
表面上看,国家的收入的确少了。可是我们反过来想一下,如果赋税常年那么重,结果导致百姓们纷纷起义,那又该花多少钱去摆平到处崛起的起义呢?
很明显,汉文帝宽以待民的政策,极大激发了老百姓们恢复生产力的积极性,成为了打造文景之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这个时代的老百姓,是有史以来所有封建王朝时期,最为幸福的老百姓,没有之一。
二、汉文帝减轻刑罚。汉承秦制,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一套律法。但是我们都知道,秦朝的律法是非常严苛的,要不也不会出现陈胜吴广起义了。
所以说,汉太祖、吕后当政时期的汉朝,其实也有非常严苛的律法。当时他们南征北战,压根没工夫去更改这些残酷的律法。
秦朝的时候,人一旦犯了罪,基本上就被判处了无期徒刑,因为没有规定刑期。汉文帝登基以后,立马让人修改相关律法,根据罪行轻重,规定犯人的服刑时间。
按照秦朝的法令,你犯了罪,那么你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子女等人,都会受到牵连,也就是连坐的意思。汉文帝下令废除连坐制度。
秦朝的刑罚中,总是对人的肉体进行迫害,有黥刑、劓刑、刖刑、宫刑等4大肉刑。黥刑就是在脸上刺字,劓刑就是割掉鼻子,刖刑指的是砍掉左脚、右脚或者双脚,也有说是砍掉膝盖骨。宫刑对男人伤害最大,也就是把男人给阉了。
汉文帝时期,觉得这些肉刑实在是太残酷了。尤其是后面3种,但凡对人用了,这个人基本也就废了。因此汉文帝下令废除了肉刑,改为笞刑,也就是鞭打的刑罚。这比那些肉刑可要轻多了。
这么一来,能够有机会重新做人的罪犯,日子可就好过太多了。可以说,汉文帝减轻刑罚的行为,为后世的仁政起到了表率作用。
三、汉文帝对匈奴采取防守态度。汉太祖刘邦时期,曾经带兵北伐,打算一举消灭匈奴。可他没想到匈奴人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也走向了统一,而且十分强大。
双方打了一仗以后,刘邦居然被冒顿单于困在了白登山,差点活活饿死。从此以后,刘邦便采取了和亲政策,用女人换取和平。
这事儿在吕雉执政时期,基本也是这么搞的。哪怕冒顿单于写信调戏吕后,吕后依旧还是奉行太祖的和亲政策,毕竟她知道,汉军未必就能打得过匈奴,不能冒这个风险。
汉文帝登基以后,果断还是采取了和亲政策,他是个无为而治的皇帝,没事儿当然不能随便惹事儿。结果匈奴人不满意了,他们觉得和亲太麻烦,还是直接抢来得方便快捷。
因此匈奴人在汉文帝时期,隔三差五就要南下抢掠,防不胜防。汉文帝并没有一味地忍耐,他采取了有效的反击。
老上单于来攻的时候,汉文帝先组织了10万人防守长安,随后又组织一大批汉军与南下的匈奴人交战。好不容易把对方赶走了,汉文帝却下令不准继续追了。在汉文帝看来,防守才是第一位的。
这可把匈奴人高兴坏了,他们认为汉军是怕了他们,所以追到一定分界线的时候,就主动撤回了。所以匈奴人此后的骚扰、抢掠不减反增。
军臣单于上台以后,直接带兵入侵云中郡。吓得汉文帝赶紧组织防守,等他组织完了以后,匈奴人早就跑没影了。
由此可见,汉文帝对匈奴,一直采取的都是防守的态势。他知道见好就收,毕竟打仗需要花钱,汉文帝可不想麻烦老百姓。
但是说实话,一味地退让,只会让匈奴人越发猖獗,受伤的还得是边境的老百姓。你觉得汉文帝做得对吗?
四、汉文帝对诸侯王过分包容。既然是无为而治,那么各行各业都应该是这种态度才对。汉文帝对诸侯王们的态度,也是一样,采取了无为而治。
汉文帝五年,他废除了盗铸钱令,允许私铸钱币。这下诸侯王们可就乐疯了,因为在他们的国家境内,有大量可以铸钱的矿藏,这不就等于是把一台印钞机搬回家了嘛!接下来的工作,就是24小时连轴转着印钱了!
关键是,诸侯王们为了从中获利,常常铸造劣质钱币,这些劣质钱币流入市场后,换取了大量朝廷铸造的好钱。诸侯王们回收这些好钱以后,再用这些好钱,铸造更多劣质钱币。这么一来,整个西汉的金融市场,几乎被这帮诸侯王给搞完犊子了。
除此以外,汉文帝时期的诸侯王们,拥有募兵权、财权、政权,实力非常强大。而且大量朝廷通缉的江洋大盗逃入各大诸侯国,汉文帝对此不闻不问,得过且过。为啥?因为他的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
这些诸侯王们即使犯了很严重的错误,汉文帝对他们的处罚其实也非常轻。这就会使得这些诸侯王们有点飘,继而野心也就膨胀起来了。
诸侯国的实力越来越强,而朝廷的实力则相对被削弱了,这就直接导致了汉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了!所以你觉得这事儿汉文帝做得靠谱吗?
总结:无为而治,绝不能啥也不管。汉文帝的宽政,很显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老百姓们过上了好日子。可他对匈奴采取只守不攻的态度,使得匈奴对汉朝越来越猖狂。
最令人诟病的是,汉文帝对诸侯王们一味宽容的态度,差点导致汉朝酿成悲剧。所以说无为而治,绝不能啥也不管,该拿起来的时候,千万别放下。
当然了,人无完人,汉文帝能够开启文景之治,已经是古代若干帝王们的表率了。
汉文帝奉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他的政绩如何呢?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叫“文景之治”,这个是汉文帝开创的。汉文帝在位23年,给人感觉很平淡,在后世来说也没有太大的名气,比起他孙子汉武帝的名气可差远了。可就这样一位皇帝,连最挑剔的史官也说他是一个没有缺点的皇帝;连历史上逼格满满的唐太宗也说,我要学习汉文帝,他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他和他儿子汉景帝开创的文景之治39年,史书记载,老百姓都能吃饱穿暖,国家仓库的粮食多得没地方放,随意堆在地上都长了霉。国库里的钱多得用不完,放在哪里连穿钱的绳子都断了。
汉文帝奉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这个“无为”并不是咱们理解的啥都不干,豪无作为,放任自流。而是制定好规章制度,就不轻易改变,不瞎折腾。
在法律方面,该赏就赏,该罚就罚。那怕是皇帝本人也只是的执行者,不能因为权利大就根据自己的喜好就改变规则,到时候法律就没有信用了。这就是黄老学说“守法而无为”,“赏罚信”的思想。虽然吸取了法家执法守法割掉的思想,但是反对严刑峻法。在文帝期间废除了连坐法和肉刑。连坐大家都知道,解释一下肉刑,有五种:脸上刺字,割掉鼻子,砍掉左脚或右脚,砍头,最变态的一种就是宫刑。
在发展民生方面,鼓励老百姓好好种田。田租税打五折,十五税一变成三十税一。田租全免。人头税由120钱改为30钱。成年男性徭役也变成三年服一次,这在封建王朝中是绝无仅有的。
在稳定内政方面,平了两次同姓王叛乱,一次是济北王刘兴,汉文帝派兵镇压,叛军一触即溃。第二次是淮南王刘长,还没行动,就被发觉,刘长直接被抓发配蜀郡,绝食而亡。在这个问题上汉文帝有瑕疵,因为想发展经济,稳定政局,所以比较纵容诸侯王,所以后面在他儿子景帝期间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
在军事方面,当时匈奴不断犯边,汉文帝坚持和亲政策,尽量不打仗。可匈奴不讲信用,今年和亲明年又来打。汉文帝就招募内地老百姓到边境去,发给农具,粮食。一边种田,一边训练。平时种田,匈奴来了就组织起来抵抗,夺回的财物赏一半。老百姓种田有干劲,打仗也卖力。既发展了边疆经济,也抵御了匈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边境建了几十所马苑,养了30多万匹马。后面汉武帝能彻底打垮匈奴,这得感谢他爷爷和他爸给他打下的良好基础。
在对待周边少数民族政策上,绝不轻易动武,以德服人。岭南赵佗就被他感化了,谢罪称臣,自此归服。当时可算得上是民族大团结,大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再说说文帝个人私德,这是个非常节俭的人,不修宫殿,不大吃大喝,不穿金戴银,平时就穿粗布衣服,体恤百姓。而且还是个大孝子。所以上行下效,整个社会风气也非常好。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汉文帝就是这样一个人。看似没有啥轰轰烈烈的事迹,可就这么平平淡淡的开创了一个盛世!他是黄老之术治国的一个典范!后世再无!
汉文帝奉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他的政绩如何呢?
单论治国,汉文帝绝对在中国古代的历代帝王中名列前茅,甚至无人能出其右。
为什么敢说这话,就凭他在位的后十三年,全免土地税,一直到他儿子刘启当了皇帝才恢复。这件事在全中国的历史上也只有两次,一次汉文帝,一次新中国。
而且文帝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守成之君,他在位期间收回了开国功勋的权柄,分化削弱了刘氏诸王的实力,兵不血刃平定刘长叛乱,两次打退匈奴人大规模入侵、在北疆开设马场,育战马数十万匹,感化南方的赵佗,使其再次归附汉朝。
如果刘恒有汉武帝的家底,他做的,应该会比武帝更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