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承皇位,为何仅8个月又把皇位让给儿子?
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几乎处于一蹶不振的状态。一方面安史叛军余部表面上归顺了唐朝,实际上拥兵自重,割据河朔三镇自雄。另一方面,皇帝再也不信任武将集团了,导致宦官专权,朝廷乱成一团。
在这种风雨飘摇的情况下,唐德宗李适去世了,他的儿子李诵草草继位,史称唐顺宗。一个“顺”字,足以说明李诵无奈的职业生涯。
有点作为的皇帝,要么叫太宗,要么叫武帝、高宗、宣宗等,可李诵却得了个顺宗的谥号,这是为啥呢?主要是因为他登基仅仅186天,就无奈地把大位禅让给了自己的儿子唐宪宗李纯。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唐顺宗李诵的身体本来就不怎么样。李诵虽然是唐德宗的太子,但是这个太子当得实在是太窝囊了,老爹一言不合就要把他给废了,每次都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李诵才能化险为夷。
时间长了以后,李诵的心理上似乎就出了点问题,身体也是每况愈下。原来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人,渐渐消失了。
当年泾原兵变的时候,叛军攻占长安,李诵亲自持剑保护唐德宗逃出长安。在40多天与叛军对峙的过程中,李诵常常身先士卒,鼓舞士气,这才确保了唐德宗的安全。
那时候的李诵,是何等的少年英雄,绝对是大唐王朝的未来之星。
只可惜他的岳母郜国公主(唐肃宗的女儿),偷偷搞起了巫蛊之术,这是皇家极为反感的东西。有用没有姑且不论,这玩意儿简直是灭族神器。当年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就是因为巫蛊之祸,导致身死族灭。可惜后人依旧不知道反省。
事发之后,唐德宗幽禁了郜国公主,诛杀了部分参与者,流放了一大批人。就连太子李诵,也受到牵连,导致唐德宗时不时动起废太子的念头。
除此以外,李诵当太子的时候,身边聚集了一大批能臣干吏,最著名的就包括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人,他们在唐顺宗时期可谓是威名赫赫。
但这事儿也很快引起了唐德宗的不满,他觉得自己还没死,怎么大家就都投靠太子了呢?因此唐德宗对太子李诵就更加不满意了。
种种事情积累起来,使得唐德宗十分不信任自己的儿子李诵。李诵也是战战兢兢地熬着,甚至曾经提出与妻子离婚的方式,保住太子之位。
在这种情况下,李诵的身体没多久就垮了。
公元804年,44岁的李诵忽然中风,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这可把老皇帝唐德宗给急坏了,毕竟他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好,而且年迈不堪,压根就没力气管儿子。
此后李诵足足病了1年多,一直躺在床上。老皇帝唐德宗每次想到这事儿,都痛哭流涕,没多久就去世了,父子连最后一面都没能见上。
公元805年,唐顺宗李诵,躺在病床上继承了大唐天子之位。你说说看,这么个病秧子能不早早退位吗?
二、永贞革新,直接导致了唐顺宗禅让大位。唐顺宗李诵继位以后,即使在病床上,也忧心国家大事。当时压在唐朝头顶上的3座大山分别是:
- 第一,宦官专权。
- 第二,藩镇割据。
- 第三,朋党之争。
从唐玄宗时期开始,宦官就已经开始干预朝政了,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高力士。唐肃宗时期的李辅国,唐代宗时期的程元振、鱼朝恩,唐德宗时期的窦文场、霍仙鸣,都是手握军政大权的超级大宦官。
藩镇割据,其实唐朝的老毛病了。自从安史之乱以后,除了河朔三镇割据一方以外,其他有点实力的节度使,也打算拥兵自雄。
至于朋党之争,主要来自于以科举起家的寒门集团,与关陇士族、山东旧贵族等各大集团之间的斗争。
这些问题不解决,唐朝想要复兴,基本就是痴人说梦。唐顺宗李诵当太子的时候就想办这件事,如今虽然病重,但昔日的班底还在,因此说干就干。
公元805年4月,唐朝开始了永贞革新。这次改革的主要干将是王伾、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10位大臣,他们都是唐顺宗当太子时,跟着唐顺宗的旧臣。
这次改革的力度似乎有点儿大,不仅打压了宦官集团,而且连藩镇集团也遭受重创。人家是吃素的吗?很显然不是。
因此改革只进行了100多天,反对派立马发起了反攻。
- 首先,宦官集团在俱文珍的带领下,借唐顺宗久病不起为由,趁机将李纯推上了太子之位,唐顺宗和王伾等人对此也很无奈,毕竟这也是国之根本。
- 其次,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等,不断上书皇帝,弹劾王伾、王叔文等改革派骨干。
- 此外,改革派内部发生严重分歧。王伾、王叔文等人还没做出多少成绩,就开始任人唯亲,排除异己,结果导致改革派内部走向分裂。
在这种情况下,宦官集团发起了致命一击。
公元805年7月28日,俱文珍等宦官集团将他们的人袁滋、杜黄裳推举为宰相。8月4日,他们又逼迫唐顺宗退位,禅让大位给太子李纯。
唐顺宗李诵,在位仅仅186天,一大半时间都躺在病床上,刚准备做点实事,就被强行变成了太上皇。
至于他所器重的王伾、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也因为改革失败,而被纷纷贬谪,这帮人全都被贬谪为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公元806年正月十八日,唐宪宗李纯宣布太上皇病重,第二天太上皇李诵就病逝了,跟演戏的一样。
总结:身体是改革的本钱。很明显,唐顺宗李诵,就吃亏在了身体不好上。但凡他身体好一点,宦官集团也就不敢这么放肆了。
很多人不能理解,为啥唐顺宗李诵不把宦官都撤了。其实这是有难言之隐的,如果不用宦官,一来没有人照顾皇帝,二来权力就集中在文臣武将手里了,这会让皇帝很不爽。
宦官虽然跋扈,可始终没有子嗣,所以不可能篡夺江山,这是皇帝们最心安的地方。而且宦官整天和皇帝待在一起,跟皇帝的关系更加亲密,唐顺宗自然也舍不得除掉这帮人。
难道让王伾、王叔文这帮人擅权,唐顺宗就一定能善终吗?唐朝就一定能走向光明吗?从他们任人唯亲,互相争斗的情况来看,估计也不现实。
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承皇位,为何仅8个月又把皇位让给儿子?
唐德宗驾崩后,太子李诵登基。
李诵很有才干。
他做了26年太子,期间赢得了“慈孝宽大,仁而善断”的口碑。而且,在奉天之难中,他曾亲自身先禁旅,披甲登城,激励三军,赢得胜利。
登基时,李诵39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他也雄心勃勃,有中兴大唐的决心。
然而,帝位还没有坐稳,仅仅两个多月后,他就被迫“升级”成了太上皇。
这是怎么回事呢?
26年太子生涯李诵当了26年太子,是整个大唐王朝作储君时间最长的一个。
这种“老太子”与天子的关系自然是微妙的,因此,李诵曾卷入一些宫廷事件,受到过一些牵连。
所以,李诵为太子期间,一直比较低调,公开发言不多。
然而,如白居易所言:“(李诵)居储君二十年,天下阴受其赐”。他仍然有所作为,一直是公认的,无可争议的接班人。
李诵本人,也积极关心时政,并与王叔文等有共同理想的人物结交,形成了一个小班底,他们时常讨论时政,颇有将来大干一场的意思。
然而,即便如此,他最后的继承,还是十分勉强。
勉强上位所“提示”的风险然而,804年九月,也就是唐德宗去世前3个月,李诵突然中风,丧失了言语能力。
唐德宗对此十分担忧,以至自己的病情加剧,但始终没有改立太子的意思。
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
此时,当了26年太子的李诵,本应毫无争议地继承大统。
然而,“争议”,很快就来了。
近侍宦官对重臣说:禁中还在讨论,谁接班还没有确定!
显然,宦官们这是试探群臣,其本意在于改立。
群臣面面相觑,此时,卫次公站出:有太子呀!太子虽有疾,但他毕竟是早一级从制度上确定法定接班人,朝野归心!即便迫不得已,也应该立太子的长子广陵王!否则必然大乱!
此时,群臣纷纷附议,支持卫次公的意见。
制度摆在那里,群臣支持,宦官也无可奈何,只得答应。(德宗朝,宦官开始掌握神策军,权势已重,但尚不足以一手遮天)
次日,李诵在宣政殿召见百官,宣读德宗遗诏,登基为帝!
一波三折的登基之路,已经提示了危险。
首先,掌握禁军的宦官是不希望他作皇帝的。
对宦官集团来说,天子的状况越糟糕,越是利于其弄权,因此,太子身体不佳,绝不是他们反对的理由。
显然,太子与王叔文等人交往,其立场、态度,已经引起了宦官的警惕。
其次,朝臣对李诵的支持也很谨慎。
出于制度,他们支持太子继承大统,但他们已经明确表达了“替代方案”:李诵的长子李纯。
显然,他们对李诵及其核心班底,是持非常谨慎的态度的。
李诵,就是在如此微妙的处境下上位的。
宏大的志向与羸弱的班底李诵和王叔文深知大唐的问题:宦官专权、藩镇割据。
因此,李诵等人志向远大,立志于进行革新,挽救大唐。
然而,李诵与他的核心班底却是羸弱的。
李诵的身体状况依然比较糟糕。他依然无法开口说话,只能坐在宫中,面前垂下一道帘子,由宦官李忠言和牛昭容侍候,百官在外奏事,天子批复于帷中。
而李诵的核心班底,则是“二王”:王叔文、王伾。
二人出身寒门,资历浅薄,没有什么家族背景,也没有政治资源。
甚至:二人都不是科举出身!王叔文只是因为善弈,王伾只是因为善书,而以为“玩伴”的身份侍奉于李诵身边的。因此,他们都为满朝文武所看不起。
此外,李诵班底中,刘禹锡、柳宗元,虽然都是文坛大师,但也不具备雄厚的政治资源。
这个班底最大的特征是:朝气蓬勃,但实力薄弱!
如果他们的方略得当,那么,蓬勃朝气就会变成大唐复兴的精神源泉;但如果方略不当,蓬勃朝气就会变成葬送自己的幼稚行为!
失败的布局顺宗登基,王叔文等人旋即开始布局。
王叔文等人是核心成员,然而,他们毕竟只是侍臣,难孚众望。
因此,他们将出身京兆韦氏的韦执谊推上宰相之位,二王只是在翰林院为幕后主导。
他们的意思是:奏议先入翰林院,由王叔文做出决策,然后通过李忠言和牛昭容将意见转达天子。天子审过没问题后,交给中书省,由韦执谊领导实施。
想法是好的,但其危险也是巨大的。
在前台的人虽是宰相韦执谊,但是,人人都知道,这些都是王叔文的主意!
当后台,自身是要“硬”的,否则,怎么做别人坚硬的“后台”呢?
如果“后台”不够硬,“前台”就要硬一点,否则,怎么平息舆论压力,真正把控局势呢?
所以,韦执谊自然不能表现得对王叔文唯唯诺诺,自然要表现出“异议”,才能发挥“前台”的价值。
韦执谊一面在一些问题上提出异议,一面又私下对王叔文表示:我不敢违背约定,做这些只是为了帮你达到目的!
然而,缺乏政治经验的王叔文并不能把握这样微妙的关系,不相信韦执谊的说法,于是,二人关系渐渐势同水火!
核心班子本来就羸弱,如今又分裂,自然再难以支撑李诵宏大的志向了!
疾风骤雨,得罪所有实力集团自身实力不足,就不能急于求成,就要在各个实力集团中“拉一个,打一个”,才能确保自己的改革能够稳步推行下去。
然而,王叔文等人的改革,却如疾风骤雨,迅速得罪了所有实力集团!
1、罢“宫市”、“五坊小儿”,向宦官经济特权宣战。
所谓“宫市”,就是宦官负责的宫廷采购制度。
所谓“五坊小儿”,就是宦官领导下的五种差役。
德宗时期,宦官利用“宫市”、“五坊小儿”,多次欺压百姓,捞取利益。
废除这些弊端,自然得到百姓支持,长安百姓欢欣雀跃。
然而,
2、从德宗朝手中夺取权力。
很快,顺宗又任命宰相杜佑兼任度支、盐铁转运使,王叔文为副手。
显然,实际掌握财政大权的又是王叔文。
自德宗朝开始,军权为宦官所得,财权成为文臣集团争夺最激烈的地方。
这些大臣在顺宗继位的关键时刻,到底是维护了顺宗的,顺宗却毫不犹豫将财权转付“二王”,自然引起了文臣集团的不满。
如此,当初极力反对宦官,要求李诵继位,使“中人不敢违”的郑絪等人,也“守道中立”了。
当初使“中人(宦官)不敢违”的文臣集团,不再支持顺宗了!
在宦官与皇权的矛盾中,他们开始了自己的“替代方案”。
立太子,矛盾升级宦官与文臣集团,采取了“替代方案”:立太子。
于是,他们不断向天子施压,要求立李诵的长子李纯为太子。
当时的李纯,已经27岁,也已很有人望。
而且,从李纯登基后对文臣、宦官的态度看,他显然能懂得与他们的相处之道,更能得到宦官、文臣的一致支持。
原本,这是天子与文臣、宦官之间的矛盾。
随着太子得立,这逐渐变成了天子与太子之间,皇家内部的竞争了。
如此,斗争的性质变了,留给顺宗的时间不多了。
新旧势力的“决战”:军权之争时不我待,顺宗集团开始了最后一争:军权之争!
自德宗后期起,神策军的统帅权把握在宦官手中。
顺宗任命老将范希朝为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以“二王八司马”心腹成员韩泰为行军司马。
范希朝,治军严整,功勋卓著,被时人比作西汉名将赵充国。
顺宗之意,是延用不久前从文官手中收取财权的方法:以威望高的老将范希朝在前控制军队,以“心腹”实际掌握权力。
顺宗君臣的部署一开始似乎还比较隐蔽。
范希朝的“京西诸镇行营兵马使”看起来只是临时调诸军到奉天执行防备任务,“中人尚未悟”,没有及时反应过来。
然而,神策军众将,早已与宦官集团建立了盘根错节的紧密关系,他们并不愿改变现状。
于是,“边上诸将各以状辞中尉,且言方属希朝”,主动“提醒”宦官集团:我们今后就要归范希朝统帅了!
宦官恍然大悟,“中人乃止”,下令诸军“不得以兵马入”。
结果,范希朝、韩泰到了奉天,“诸将不至”,只好返回···
夺取军权的企图失败了。
夺军权,是带有决战性质的部署!
宦官深知危险,遂对顺宗发起了反击!
不久,宦官、文臣一起上奏,将王叔文“明升暗降”,加户部侍郎衔,免去翰林学士一职,调离权力中心,直接端了改革派的大本营!
经过王伾等人的努力,王叔文可以每隔五天进翰林院一次,好歹保留了一点点希望。
然而,这最后的希望,很快就彻底破灭!
藩镇的力量无论尚未完全成势的宦官还是实力不足的文臣,都只能将斗争矛头对准王叔文,即便能支持太子,也不能过于“刺激”天子。
但是,藩镇就能“放开手脚”了。
此时,西川节度使韦皋,因为攻吐蕃有功,已是名望最高的藩镇,贵为太尉!
韦皋见长安乱局,遂派副使刘辟来见王叔文,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把西川、东川和山南西道全部给太尉管辖,如此,太尉必以死相报,否则,太尉必有别的方式想报!
韦皋就是要借机扩充个人势力,并以支持顺宗、王叔文做交换条件。
如果顺宗、王叔文与之合作,以韦皋的“外援”,或能威慑宦官、文臣,至少自保。
然而,王叔文既不愿接受宦官胁迫,自然也不会接受藩镇胁迫。他不但拒绝,而且,还下令将刘辟斩首!
宰相韦执谊可不敢斩!于是,他在沟通无果后,宁可与王叔文彻底翻脸,也不奉命!
既然如此,韦皋就把斗争直接“升级”!
韦皋以身兼将相的身份,连上两奏。
第一道,给顺宗:陛下身体没有痊愈,请让太子回到东宫!
第二道,给太子:陛下在政事上所托非人,请殿下即日启奏天子,让天子驱逐小人!
两道奏请,其实就是公开支持太子从天子处夺权!
韦皋是节度使的“精神领袖”,随即,各地节度使纷纷上奏,意见与韦皋完全一致!
藩镇、宦官、文臣,全部支持太子,顺宗的事业到头了!
太上皇不久,在全面压力下,王叔文被贬斥。
随即,接替王叔文的王伾,又莫名其妙“中风”···
李诵,只剩下唯一一个稍微体面的结局:主动让位,做太上皇!
七月二十八,李诵下诏:太子监国!
八月初四,李诵下退位诏书,称太上皇,传位太子!
然而,由于太子要八月初九才举行册礼。
所以,八月初五,已经宣布退位的李诵仍以天子名义下达了最后一道诏书:永贞为他做天子的年号!
次年正月十九,顺宗病逝。
顺宗胸怀大志,有扭转大唐颓势的决心。
然而,当时的大唐,内有宦官专权,朋党相争,外有藩镇割据,各类问题盘根错节,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谨慎的谋划和稳步的推进。
顺宗在实力羸弱的情况下,一上台就大刀阔斧,对一切既得利益集团同时开战,最后,被所有既得利益集团连手赶下台也就不可避免了!
反倒是其子李纯,在即位后,抓住主要矛盾,团结大臣、隐忍宦官,集中力量削藩,开创“元和中兴”,其做法似乎更值得赞许。
其实,个人认为,李诵登基时,宦官的势力虽已强,但并非坚不可摧,藩镇虽势大,但仍基本可控。
如果李诵身体状况好,亲自主持工作,或许,能取得远比宪宗更大、更稳固的成就。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李诵,由此成了悲剧皇帝。
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承皇位,为何仅8个月又把皇位让给儿子?
唐顺宗李诵应该是唐朝最悲催的一个皇帝了,他小心翼翼做了26年的太子, 好不容易继位之后,却只在皇帝位子上坐了七个月,就被宦官逼成了太上皇,他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但即便是太上皇也并没有做久,只五个月甚至是更短的时间后就去世了,令人扼腕。而关于他的去世,究竟是病死的还是被害死的,也是莫衷一是,只能等着更多的史料来揭开这个谜底。
李诵于761年生于大明宫,当时的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大唐帝国还处在一个混乱的阶段,是无论如何都回不到繁盛的过去了。大唐天子的威仪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就在李诵三岁的时候,他的爷爷唐代宗被吐蕃大军吓出了长安,跑到陕州避难,虽然郭子仪很快就将吐蕃兵赶出去,但是大唐的国力同过去相比实在是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藩镇做大、宦官专政、朋党之争等等在消耗着帝国,而李诵在做皇太子之前是宣城郡王,到了779年,19岁的李诵先是被封为宣王,半年之后被立为皇太子。之后就在太子之位上坐了近26年,这26年的生活和他的曾祖父唐肃宗为太子的时候差不多,同样是战战兢兢,时刻害怕会被废黜太子之位。虽然奉天之难中李诵表现不错,但是伴君如伴虎,即便这个君是自己的父亲,也不能大意。
而且李诵也效仿唐肃宗用离婚来保全自己,只是还是差点被废,而唐德宗想另立的太子还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是弟弟的儿子舒王李谊,倘若不是李沁所阻的话,李诵这个太子就真的被废了。
事情的起因并非是李诵做了什么错事,李诵的太子妃萧氏是郜国公主的女儿,实际上算是李诵的表姑。郜国公主死了第二任丈夫之后,和很多人有不正常的关系,有人就借此告发郜国公主奉献自己的身体为太子李诵结党。后来郜国公主更是行厌胜之术,被唐德宗囚禁致死,李诵为了保全自己上书和萧氏离婚。虽然事情过去了,但是唐德宗还是动了废太子的心思,并找来宰相李泌商量,被李泌所劝阻,从此李诵是更加的谨慎小心。只能是慢慢熬,但是有一点,李诵的身体并不好,在804年的九月,李诵得了风疾,突然不会说话, 自此开始卧病在床,到了德宗生病的时候,皇子们都进宫侍疾,但是李诵却连自己还照顾不好,所以一直到德宗去世,两人也并没有相见。
德宗去世的时候,百官还是比较担心的,害怕李诵没法继位,不过李诵还是强撑着身体在九仙们见了众臣,之后登基为帝。
成为皇帝后的李诵确实是想有所作为的,他重用在他做太子时候结识的王叔文、王伾等人,这些人还包括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他们通常被称为“二王刘柳”,这是一个革新派组织,主张削藩和抑制宦官专政以加强中央集团,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进步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只是改革遇到的阻力是比较大的,李诵不过才做了七个月(从805年的一月到八月)的皇帝就被宦官俱文珍等人赶下了台,然后李诵的长子唐宪宗继位。而李诵则成了帝国的太上皇,五个月之后被宣布死亡。
那么为什么李诵做了七个月皇帝就成了太上皇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李诵的身体确实不好,勉强称帝之后,过了几个月再次病倒,很多时候并不能参与宰相议事,这让宦官们钻了空子,在七月的时候就矫诏让李纯监国,八月就直接逼着李诵退位。
其次,永贞革新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宦官们的利益,所以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改革。最好的办法就是扶立新君。
唐顺宗想有所作为,奈何身体拖了后腿,又急于改革,惹怒了权臣和宦官们,这让他注定没办法在皇帝位子上坐久。而在成为太上皇之后也并没有真的安享晚年,而是在五个月之后被宣告死亡。至于死亡的原因,正史中的记载都是说他因病去世,毕竟他的身体确实很不怎么样。但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李诵其实是被自己的儿子唐宪宗和宦官们害死的,这种说法多见于一些笔记小说中,是真是假难以说清。
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承皇位,为何仅8个月又把皇位让给儿子?
李诵,即唐顺宗,是唐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仅仅在位八个月就退位当上了太上皇,即使算上做太上皇的时间也不到一年时间。但是唐顺宗在唐朝历史上仍然是一位比较有作为和有存在感的皇帝。
小有波折的储君生涯
李诵在父亲唐德宗即位这一年(公元779年)就被立为太子,到公元805年唐德宗驾崩,李诵一共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也是唐朝位居储君之位时间最长的太子。从十九岁成为太子到四十五岁登基,李诵的储君生涯不算太顺也不算有多曲折,只能算小有波折吧。
公元783年,泾原兵变爆发,泾原镇士卒攻陷长安,唐德宗仓皇逃出京师,身为太子的李诵亲自率兵殿后,随后又在奉天带领士卒抵抗叛军的围攻长达一个月之久。这次兵变可谓李诵的储君生涯的第一次危险,同样又是李诵能力在朝野上下的第一次展现。
随后在公元787年,李诵的储君生涯遭遇了第二次危机,事情的源头出在李诵的丈母娘郜国公主身上,这位唐肃宗的女儿因为个人行为不检,更重要的是被告发行厌胜巫蛊之术,直接触怒了她的侄子唐德宗,于是唐德宗迁怒于他自己的儿子李诵,甚至使唐德宗打算废掉李诵的太子之位。所幸中唐名臣李泌出面劝阻,李诵的太子之位才得以保留。
公元804年,李诵登基前的几个月,突然中风病倒,而且失去了语言功能(据称李唐皇室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遗传)。这成为李诵太子生涯的最大挫折,也是导致李诵在位时间不长的最大原因。此时已经进入暮年且身体状况不佳的唐德宗没有因为李诵的身体出问题而更换太子,反而因为挂念李诵的病情使自己的病情加重,几个月后唐德宗驾崩,弥留之际下诏传位同样病卧在床的太子李诵。
应该说李诵的二十多年储君生涯大体上只有上述三次危机或挫折,第一次虽然危险,但是并没有对李诵产生太大的影响,第二次虽然解决的也很快,但是直接导致李诵本就谨慎的个性变得更加压抑和谨小慎微。第三次却最致命,身体出现问题使得李诵个人的政治生命变得极短,也使他在储君生涯就已开始酝酿的政治变革很快遭到失败。
看似无为实则有为的东宫生活
在正史中极少看到李诵身为太子时期的政治表现,看起来大体上李诵是一个待在东宫无所作为,默默无闻的储君,他对父亲唐德宗的执政极少提出个人意见。但是在这无所作为的东宫生涯中,李诵却时刻关心朝政,团结和组建了自己的政治班底,酝酿和思考了自己执政之后的施政方针。
以“两王”为核心的东宫班底,李诵从身为太子时期开始就暗中关心时政,留心青年才俊,培养自己的政治班底。当然这些行为都是暗中、隐蔽或者披着合法外衣进行的,比如他的东宫班底核心王伾和王叔文就是因为在琴棋书画方面有特长而被唐德宗批准陪同太子学习和娱乐的官员。这两人在陪同李诵的同时与他就朝政进行了很深的交流和谋划,后来李诵即位之后,这两人也成为开启和领导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
延揽“六部”青年官吏:在王伾和王叔文的影响下,李诵的身边还逐渐团结了一批在“六部”任职的中下级青年官吏,这些官吏都是思想活跃有一定能力的青年才俊。其中杰出的代表有刘禹锡和柳宗元。这些人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国事,日后也都成为永贞革新中政治革新派的成员。
这些人员和班底的形成,李诵仿佛都是置身事外的,但是从他登基前就已经中风病倒且失去语言功能,但是他与王伾和王叔文等人酝酿的革新能够在短时间之内迅速开展,且针对性较强,足以证明李诵的东宫生涯实际上是很有作为的。
“永贞革新”,唐朝版的“百日维新”
公元805年,李诵即位为唐顺宗,随即启用东宫班底王伾和王叔文等人,开始了政治改革,史称“永贞革新”。这场政治改革也仅仅持续了几个月就以失败告终,可谓唐朝版的“百日维新”。
措施针对性极强:因为唐顺宗在东宫时期就已经酝酿了这场政治改革,而且有一批东宫政治班底对这场改革支持和配合。所以这场政治改革的措施非常具有针对性,着眼于困扰中唐政局的藩镇割据和宦官擅权等弊端,同时聚焦财税收入,短期内迅速的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唐顺宗的病情导致改革派的领导层运行不畅:虽然“永贞革新”有唐顺宗的支持,且王伾和王叔文两人位居翰林,执掌机要;韦执谊作为宰相(同平章事)可以在外廷配合执行。看起来有一套完整内外廷分工协作的核心领导班子。但是因为唐顺宗中风丧失了语言功能,因此不能亲自在朝堂上作为领导和协调者,导致这个核心领导班子的沟通比较困难,一般需要王伾和王叔文等人在内廷拟定诏书,通过唐顺宗身边的宦官李忠言和宠妃牛昭向唐顺宗报告,再批复外廷韦执谊执行。这样中间环节复杂的沟通过程极易被人钻空子,从而切断内外廷的联系,同时唐顺宗的卧病在床也使他本人容易被宦官控制,限制其发挥作用。
改革派同时打击多个目标导致反对力量联合:虽然改革派的措施非常有针对性,但是短期内同时打击多个目标,导致了反对力量的大联合。永贞革新开启不久,首先就有反对势力的高官被王叔文等人罢官,同时针对浙西和剑南两个藩镇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打击和抑制,更为重要的是与此同时还针对宦官擅权进行了打击,一是罢“宫市五坊”直接损害了宦官的经济权益,二是赤裸裸的试图夺取宦官掌握的禁军也就是神策军的军权,直接触怒了宦官集团的代表俱文珍等人。这种短时间攻击多个目标的行为导致了守旧派的高官、地方藩镇和宦官势力迅速联合起来反对“永贞革新”。
可以说针对宦官的打击行动尤其是试图夺取神策军军权的行动是导致反对势力联合反击的导火索。宦官势力也充当了反对“永贞革新”的急先锋,他们首先利用唐顺宗的病情,拥立唐顺宗长子李纯为太子。随后又罢免了王叔文的翰林学士一职,使其无法进入内廷参与拟诏和政策制定,阻挠了改革派内外廷领导班子的沟通运转。特别是王叔文后来因为母亲去世回家守孝,导致改革派最核心的领导离开政治中枢,而外廷的宰相韦执谊又担心被宦官势力反攻倒算,开始首鼠两端,引发了王叔文与韦执谊之间的矛盾,心灰意冷的王伾也称病不出。
退位病逝,壮志未酬亦或“后继有人”
到了公元805年的七月,改革派内部已经四分五裂,“永贞革新”实质上已经失败了。此时宦官俱文珍等人逼迫唐顺宗下诏让太子李纯监国理政,剥夺了唐顺宗的权力。八月,唐顺宗下诏退位,彻底放弃了权力,其子李纯继位为唐宪宗。唐顺宗酝酿了多年的“永贞革新”就这样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彻底失败了,失望之下的唐顺宗在几个月后就病逝。
虽然历史上对唐顺宗的死因有很多争议,但是继承唐顺宗皇位的唐宪宗李纯却继承了唐顺宗的理想,他在位的时期实施的许多政策实质上与“永贞革新”非常相似,尤其是在抑制和打击藩镇割据方面,唐宪宗取得了中晚唐对地方藩镇的最大胜利,取得了史称“元和中兴”的局面,或许也也算对唐顺宗的一些安慰吧。
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承皇位,为何仅8个月又把皇位让给儿子?
唐顺宗李诵当了25年太子,坐上龙椅才7个月就“升职”为太上皇。又过了5个月,皇宫传出消息,太上皇再次升职为“上仙”,享年45岁。
李诵能当上皇帝也着实不容易!
首先,他爹德宗李适太长寿,居然活到了63岁。
李诵是嫡长子,19岁被立为太子,在跟老爹的长途赛跑中李诵差点输给老爹。
贞元二十一年,唐德宗病危,时为太子的李诵居然不来探视,可怜德宗望眼欲穿,到死也没能见到太子一面。不是李诵不孝,而是此时他也病得下不了床了。假如德宗再坚强一点,大唐的历史就被改写了。
其次,若不是白衣宰相李泌出手相救,李诵将是大唐又一位废太子。
贞元六年,李诵的岳母郜国公主因为私生活不检点被举报,结果牵扯出了巫蛊诅咒案件。德宗一怒之下将亲家母兼姑母郜国公主幽禁致死,并处死了太子妃萧氏。余怒未消的德宗迁怒于太子,打算废掉李诵的太子之位。
白衣宰相李泌再度出手,他不顾个人安危周旋于德宗和太子之间,终于把德宗批得眼泪鼻涕,让李诵度过了最严重的一次政治危机。
再其次,李诵多次干预朝政,亏得王叔文及时提醒,避免了皇帝的猜忌。
历史上唐德宗是个很有作为的帝王,只可惜晚年的他又重复了帝王们的老毛病,变得怠政、昏庸。李诵看着着急,多次向父亲进谏。
事实上他的建议可谓刀刀见血,都是大唐王朝的顽疾,当然也涉及到皇权利益。直到太子侍读王叔文提醒他:假如皇帝认为您此举是收买人心,您将如何避祸?
李诵这才醒悟,老老实实地当一个乖宝宝,绝不干预朝政,因此德宗晚年,父子俩的关系非常和谐。
李诵25年磨一剑,好容易媳妇熬成婆,他为何这么快就将皇位拱手让给儿子了呢?
宦官威逼贞元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皇宫里传出一道令人震惊的圣旨:皇太子李纯“权勾当军国政事”。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从今以后军国大事一律由皇太子做主。
八月四日,第二道圣旨又传出来:皇帝禅位于太子,自己荣升为太上皇,史称“永贞内禅”。
八月五日,唐顺宗又想起来一件事:如今的年号还是父亲德宗时期的“贞元”。明年儿子李纯改用他的年号,那么自己的年号上哪儿用去呢?于是他在儿子登基典礼前匆匆补发了一道圣旨:立刻改元“永贞”。
这事搞得这么急促,其中暗藏玄机,原来唐顺宗禅位是被逼的。谁能这么牛呢?宦官俱文珍。
唐朝的宦官是中国历史上宦官行业的巅峰时刻,唐顺宗的悲剧就验证了这个事实。唐玄宗中后期,被武则天搞得风雨飘摇的豪门集团又开始抬头,朝中的争斗又开始日趋加剧。于是老剧本又上演,皇帝可以培养宦官势力对付外朝。
经历安史之乱后,皇权又对藩镇势力彻底失望,于是皇帝们又搞出了神操作——直接把中央禁军的统兵权交给宦官,以对抗藩镇。
至此,宦官从服务员变成政治势力,乃至军政大权一把抓的变异品种。傻子都能想象得出来接下来的剧本,大权在握的宦官们开始反制皇权,动辄废立皇帝,甚至弑杀皇帝,这个恶例就从俱文珍开始。
理性一点讲,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道德来审视宦官,比如俱文珍,《旧唐书》对他的评价居然是“性情忠直坚强,也颇识义理”。那么“忠直”的俱文珍为何干出废立皇帝的逆举呢?
因为唐顺宗发动的“永贞革新”要对宦官集团和藩镇势力开刀了。
唐顺宗当太子时就曾经建议父皇对这两个集团动刀,因王叔文的建议而拖延下来,所以他刚一登基立刻就以“两王八司马”(王叔文、王伾、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为核心,拉开了“永贞革新”的大幕。
改革的第一刀锋芒直指宦官:罢宫市、五坊,断了宦官的财路;撤换左右神策军高级将领,夺宦官的军权。改革的第二刀又挥向藩镇:将盐铁专营权收归中央,取消进奉、常供,断了藩镇的财路和鱼肉百姓的借口。
如果说在涉及经济改革的内容俱文珍尚能忍受,在军权问题上他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谁都清楚,宦官集团之所以能“变异”,依仗的就是兵权。所以俱文珍通过他的影响力指示各级宦官将领:坚决不交兵权!
能作出如此强硬的态度,其实就表明了俱文珍鱼死网破的态度。唐顺宗环顾四周,“保卫”他的人都是俱文珍的人,他以及太子李纯,除了乖乖听话别无选择。
内部分裂核心成员的分裂,以及唐顺宗与王叔文的分歧,导致“永贞革新”短短数月就搞不下去了。
这场革新搞得像个闹剧,作为领头羊的王叔文就是个书呆子,他几乎是历史上所有改革失败的“集大成者”。
1.四面树敌,四面楚歌
但是成功的改革必须要拉拢大多数利益集团,对抗少数既得利益者,而“永贞革新”则把目标对准了宦官、藩镇两大最强势的利益集团。不光如此,他们又在朝中挑起派系斗争,导致文官集团的分裂。
如此革新就是王叔文等少数派对抗三大利益集团,势单力孤必然四面楚歌。
2.不分主次,不辨轻重
改革不是消灭利益集团的肉体,而是剥夺它们伤害朝廷的主要特权,比如宦官集团的军权、财政特权、朝政参决权,很显然这些权力的危害性不通,有的甚至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不应该搞一刀切。
可王叔文似乎用感性代替理性,非要一下子把宦官踢回“解放前”,这个举措有点“袁绍附体”。比如俱文珍,其实他一开始只支持“永贞革新”的,但在军权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才被迫与王叔文决裂。
3.敌友不分,自毁长城
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革新的核心力量“二王八司马”之间相互拆台,相互攻击。
革新的核心人物王叔文的职务是翰林学士,掌制书诏令。这其实就是以皇帝的秘书身份来遥控外朝,典型的“以内制外”,“以小制大”。执行改革内容的核心人物是外朝的宰相韦执谊,内外配合才能保证革新的推动和落实。
可王叔文横行霸道,独揽决策权,把韦执谊当成跑腿的马仔。韦执谊当然不爽,于是他纠结反对派,不光革新的内容得不到落实,还遭到公开抵制。
4.独断专行,君臣嫌隙
历史上成功的改革,比如商鞅变法,张居正改革等,背后都离不开皇权的支持。唐顺宗是“永贞革新”的最重要支撑点,可王叔文却拿他当橡皮图章,结果导致君臣之间出现嫌隙。
比如在立太子事宜上,王叔文忌惮太子势力会阻碍改革,就坚决反对。这件事让唐顺宗对王叔文颇感失望,加上反对王叔文的呼声太高,唐顺宗也逐渐对他失去了信任。
以上种种因素导致“永贞革新”短短数月就搞不下去了,作为皇帝,唐顺宗恐怕也早就心灰意冷了。
健康问题唐顺宗不是那种霸气的帝王,相反他有点逆来顺受。造成这种性格的原因,除了25年太子生涯的提心吊胆外,跟他的健康也有很大关系。
唐顺宗几乎是被人抬着坐上了龙椅,德宗病危时他就患上了严重的中风,下不了床。即位后他根本不能亲自处理朝政,只好将大权交给王叔文。
因为中风,唐顺宗说话口齿不清,只能通过牛昭仪和宦官居中传达,连王叔文都很难见到他。
这就是唐顺宗不顾王叔文反对,坚决要立太子的原因,他的身体根本支撑不了繁重的政务,甚至随时有可能撒手人寰。由此可见,禅位也极有可能是唐顺宗基于自己的健康所作出的理智选择。
在当了五个月的太上皇后,唐顺宗突然驾崩。关于他的死,史学界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派认为他是正常死亡,另一派认为他被儿子唐宪宗谋害了。
第一派的观点依据正史记载,第二派最重要的证据出自《续玄怪录》中的怪志小说《辛公平上仙》。
这篇小说读起来让人毛骨悚然,有史学家认为,作者就是用怪异的笔法暗示后人,唐顺宗死于唐宪宗与宦官的联合谋害。当然,有了这个结论就不难从史料中找出种种可疑的证据。
时至今日,唐顺宗之死到底有没秘密,尚无定论。
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承皇位,为何仅8个月又把皇位让给儿子?
唐顺宗李诵(公元761-806年),唐德宗长子。在位八个月,在整个唐朝,除了那位不被计算在内的李重茂以外,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而李诵退位不久就病死,所以这位皇帝经常被忽视,可就在这短短的八个月内,故事可真不少。
本应有所作为的李诵为何就做了短短八个月皇帝就下台了?这一切都得从李诵的太子时代说起。
默默无闻的太子时代
历史证明,当太久的太子没什么好处。李诵是长子,公元779年被立为太子,这一当就是26年!关于李诵的太子时代,史书记载不多,只有一次公主的桃色事件,差点让德宗废掉太子。但并不意味着李诵不关心朝政,他不满宦官专权和宫市等扰民措施,早已有意改变宦官专权擅事的政局。常和伴读王叔文等一起筹划日后继位后的改革,留意物色人才。
可能是长期压抑的结果,李诵的身体并不好,公元805年正月,李诵中风口哑,一时着急的德宗也病倒,大唐帝国的皇帝和储君同时出了问题。这该真么办?
短短八月的永贞革新
公元805年,德宗病逝。此时掌权的宦官们准备另立新君,结果太子李诵奇迹般的站了起来,并且还被人搀扶着登上车驾,来到九仙门接见众禁军将领。看到这一幕,那些心怀叵测的宦官们瞠目结舌,而一直忐忑不安的文武百官则是庆幸不已。李诵正式登基!
李诵继位后,任用王叔文、王伾为翰林学士,领导改革,起用韩泰,韩哗 ,柳宗元,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韦执谊等革新派改革德宗以来的弊政,他们围绕打击宦官势力和藩镇割据这一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就是“永贞革新”。当然这一切得罪了手握权力的宦官和军阀们。
疑点重重的永贞内禅
此时,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和节度使韦皋、裴均、严缓等准备阴谋策动宫廷政变 ,拥立太子,废除李诵。被逼无奈的李诵只能退位。之后,宦官开始报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李诵草草退位的原因表面上有两个:
一是自己身体不佳。李诵在位期间内,一直无法说话,只能依靠内侍来传达。堂堂一国之君口不能言,这还怎么办公?而且他中风之后,行动更是不便,这让外界找到了借口;
二是军权旁落。皇帝没有军权,那就是一个摆设。在宦官行动时,李诵和亲信们也想反击,他们策划收回宦官的兵权,派老将范希朝去接管神策军(皇帝的禁卫军),神策军大将大都是宦官的亲信,拒绝交出军队。
其实还有一个被忽略的因素——太子李纯!
李纯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唐宪宗,创造了“元和中兴”的局面。其实他还是太子时,就已经是监国了。人,是无法拒绝权力的诱惑的,而李纯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父亲李诵根本无法理政,自己也二十多岁了,加上先祖们的“榜样”,李纯是不能在等待了。所以李诵的退位,必然有李纯的因素,而李纯也得到了宦官们的支持。
公元806年正月,李纯率领文武百官来到兴庆宫,向太上皇李诵拜贺新年,同时进献尊号——应乾圣寿。这个尊号,看上去显得特别吉利,因为它包含着祝愿太上皇“寿与天齐”的意思。可惜只有四十五岁的李诵非但没有寿与天齐,反而在短短十几天后就猝然离世了。这一切显得那么突然,李诵虽然身体不佳,但也熬了那么多年了,这么快的死亡,非常蹊跷。当然,这一切只能猜测。李纯开启了自己的时代,而李诵最终在历史上只能是一个过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