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在秦国如此受用,为何商鞅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善终?
秦国历代君主,习惯于卸磨杀驴。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种行为,似乎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之中了。功臣宿将在王朝做大做强以后,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被抛弃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想要和帝王一起分享胜利的果实?对不起,我再给你一次机会,把话说清楚!这种事情在古代,基本是不可能的。
-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以后,先后杀了韩信、彭越、英布、臧荼、韩王信、陈烯。这些人在建立大汉王朝时,立下了多少功劳?
-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后,先后杀掉了李善长、蓝玉、李文忠、冯胜、傅友德等数十位开国元勋,这些人难道真的个个有罪?还是说他们的存在,已经妨碍了大明王朝的运转?
当我们在歌颂汉高帝、明太祖的丰功伟绩时,其实也就默认了卸磨杀驴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没法子啊,就连现在的创业公司,在上市或者走上正轨以后,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因此股份制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果你纯粹是个打工的,就算你立下了再大的功劳,就算你和老板关系再好,也无法避免卸磨杀驴的命运。唯有你拥有了公司的股份,那么老板在卸磨杀驴时,也不得不考虑到你的重要性,从而慎之又慎。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看商鞅之死,似乎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一、奋六世之余烈,卸六世之磨,杀六世之驴。秦国真正强大,还是要从秦孝公商鞅变法之后。秦孝公在位期间,什么都不管,把整个秦国都交给商鞅来管理。
看似对商鞅是一件好事,其实也把所有的骂名都留给了商鞅。因为变法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秦孝公让商鞅背负了所有的锅以后,就注定了商鞅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而且根据《战国策》记载,秦孝公居然还打算把大位禅让给商鞅,这不是捧杀是什么?果不其然,等到秦孝公猝死,秦惠文王上台以后,立刻就把商鞅给杀掉了。
秦惠文王时期,名臣张仪出使各国,为秦国争取了最大的权益。结果楚怀王恨透了张仪,打算用黔中之地换取张仪。
秦惠文王非常偏爱张仪,可面对土地的诱惑,这位老兄居然动摇了。他跑过去找张仪商量:相邦,你说怎么办?
这哪里是在征求张仪的意思呢?这分明是在给张仪下令啊!出卖张仪的事情,是铁板钉钉了,张仪只能主动申请去楚国。
后来张仪靠自己的智慧,再次回到了秦国,重新开始帮助秦国游说各国。不过秦武王上台以后,立马背弃了张仪:你哪儿来的,哪儿呆着去吧!自此,张仪黯然离开了秦国。
秦昭襄王时期,名将武安君白起,为秦国攻城略地,打服了周围列国,合计消灭对手多达100万的军队,可谓战功赫赫。
可就是因为丞相范雎的几句谗言,秦昭襄王居然把立下如此战功的名将给赐死了!这可真让人心寒。
秦孝文王在位3天,秦庄襄王在位3年。他们的统治时期过短,所以基本没来得及出现卸磨杀驴的情况。
秦始皇倒是没卸磨杀驴,可他儿子秦二世,诛杀了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李斯。李斯虽然人品不怎么样,好歹也为秦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结果却落得个灭族的厄运,实在是可惜。
由此可见,秦国到秦朝的转变过程中,就是秦王们,不断卸磨杀驴的过程。这种情况不断发生,直接导致卸磨杀驴成了一种文化血液。
二、变法已成,不杀商鞅,新王不能立足。商鞅变法以后,他本人在秦国的地位如日中天。很多人只知道商君,却不知道秦君。这就很讨厌了。
虽然商鞅变法,的确增强了秦国的国力。可商鞅本人,却威胁到了秦国君主的地位。这是秦国国君所不能忍的。
就算秦孝公胸怀宽广,感恩商鞅,对他言听计从。可这事儿影响不了后世之君对商鞅的怀疑与憎恨。
国君是一个国家的领袖,当领袖成了一个摆设的时候,你说国君能高兴吗?所以说,摆在商鞅面前的,其实是一个死局。
商鞅变法成功,秦国国力大增,商鞅功高盖主,必然要被后世之君除掉。
商鞅变法失败,秦国国力衰败,内乱不止,那么商鞅就是秦国罪人,还是会被后世之君除掉。
由此可见,自从商鞅踏足秦国这片土地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他的命运了。当他为秦孝公出谋划策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自己不能善终的这个问题了。
果不其然,秦惠文王上台以后,大家还是只知道商君,不知道新的秦王是谁,也不关心新秦王是谁。这让秦惠文王很没有存在感。
恰好老贵族们在变法的过程中,被商鞅整得够呛,因此大家一拍即合,商鞅自然就从历史上消失了。
三、商鞅之死,商鞅本人难道没有责任吗?商鞅功高盖主的事情就不谈了,我们就看商鞅在面对危机时,他是怎么处理的。
秦孝公死后,老贵族们诬陷商鞅谋反,因此秦惠文王就开始全国通缉商鞅。这个时候商鞅至少犯了3个错误!
- 第一,商鞅打算逃到魏国。当年商鞅为了立军功(他规定了立军功才能封爵),欺骗魏国的老朋友公子卬,结果大败魏军。魏国恨透了商鞅,可商鞅危急时刻居然还要逃到魏国?这不是找死嘛!果然,人家魏国不肯接纳他,导致他浪费了不少时间。
- 第二,商鞅没法子啊,只好跑回自己的封地商於。他回来后居然带着商於的兵马,主动进攻秦国的郑县,这是几个意思?这是要把造反的事情坐实吗?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就商於那点兵马,能打得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正规军?这不是搞笑嘛!
- 第三,商鞅没有第一时间宣布效忠秦惠文王。我们注意到,秦孝公死后,商鞅并没有第一时间出现在秦惠文王身边,这就给了公子虔等老贵族们可乘之机。新王本来就讨厌商鞅,商鞅没有及时对新王宣布效忠,给别人钻了空子,那不完了?
所以说啊,商鞅之死,完全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在遭遇突发危机的时候,没有妥善的应对能力。或许是好日子过多了,当年居安思危的能力自动削弱了吧。
总结:商鞅虽死,可变法却延续了下去。真是见了鬼了,商鞅都被车裂了,可秦惠文王却依旧坚定地执行着商鞅变法。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其实秦惠文王也不是傻子,他分明看到了商鞅变法为秦国带来的好处。变法图强以后,秦国不仅战斗力攀升,而且逐步富裕,集权于朝廷。虽然老百姓惨得很,可秦国朝廷的权力越来越大,执行力越来越强。
这都是商鞅变法带来的好处,所以说,秦惠文王作为一代明君,自然还得继续执行商鞅变法。至于杀商鞅,那是因为商鞅谋反,和变法本身没什么关系。
商鞅变法在秦国如此受用,为何商鞅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善终?
商鞅没有善终,实在是秦理之中。(有画说话前来回答!)
为何?且听我说。商鞅没有善终,是事实。死前于秦有功,死后同样也有功!
死前之功大:兴农,练兵,立法‘强国商鞅变法,得益于秦孝公求贤令。二人互相支撑,秦国面貌日新月异,国力渐强。终于使秦国逐步成为战国的一个大鳄。但因为变法改革,触动旧势力利益,而埋下祸根。又因为刑罚严厉,皇族也受酷刑,为日后受难种下苦果。但无论如何,死前其功巨大!
死后之功也大:报孝公知遇之恩,护文王贤君之名逃亡到魏国被拒,甚至住宿也因秦人尊商鞅之法而被拒。回封地商,举邑兵攻郑(郑县,今华县,非郑国)。秦王发兵,失败被杀,运至都城车裂。这说明虽然秦孝文王命令缉拿商鞅,但也未太上心,否则早把商邑端了,哪还容你跑到边境又回得去。毕竟文王也是一代雄主,知商鞅为国忠心,于国有利。商鞅的大义,也不一般,知文王为难,干脆给个台阶,让文王好好集中精力治国,于是攻打郑地。否则以商鞅的聪明,隐姓埋名不为难,怎会干出这等蠢事!所以小编认为,实为用心良苦,报孝公知遇之恩,护文王贤君之名。死后其功也大!
于秦是大功而无善终,也在合理之中为何?看秦惠文王,在商鞅死后,立刻以商鞅谋反查无实据为名,将告状的王公贵族及其党羽一举铲除绝后患,何等雷厉风行,与一开始追捕商鞅的效率不能比啊!这实际就是为商鞅平反。这下全国上下更加团结一致,继续推商鞅之法,占河西,定西域,建东进桥头阵地······秦惠文王其作为不在孝公之下。父子两人承上启下,商鞅一心助秦强大。三人之配合,实属最佳!
这就是小编认为的:“商鞅虽无善终,但在秦理之中”!这个秦理就是秦国强大的道理!不同意见,欢迎评论区留言,有留必回!感谢阅读,下回见!(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商鞅变法在秦国如此受用,为何商鞅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善终?
我的观点是“变法者必难独善其身”,除了商鞅之外,吴起变法虽然让楚国崛起,但自己被乱箭射死;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虽然让韩国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大治,但是其死后韩法便被彻底颠覆。变法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变革,变化越彻底损害人的利益就越多,受到的反击也越强烈。相对于吴起和申不害,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最为彻底,因此不仅变法的阻力大,想在商鞅之后保持秦法的延续也很难。
下面说点商鞅不得“善终”的具体的原因:
第一秦孝公的去世让商鞅痛失知己,同时也没有了坚强的后盾,商鞅变法的成功得益于秦孝公的全力支持,秦孝公在无人可动商鞅,但是秦孝公死后,暗流涌动各种势力都将复仇的矛头指向了商鞅。第二秦法已经深入人心,秦人人人知秦法,但是无人知商君,商鞅的影响力仅限于朝堂之上和军旅之中。商鞅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是从骨子里反对秦法的人还没有死心,为了引出这些人并将其一网打尽,为秦法扫清最大的障碍,商君选择了以死护法。第三商鞅的影响力太大,对于新任秦君是一个威胁,商君不死、君权难重,为了树立秦君的君威,商鞅必须死,这是商鞅看在眼里、知在心中的事情。第四老氏族的复仇,老氏族是变法的受害者,他们的既得利益被剥夺了,因此对于商鞅他们早就欲除之而后快,秦孝公死后,机会终于来了。他们胁迫新君赢驷要他除掉商鞅、巩固君权,借口是天下人只知道有商君,不知道有秦王。尽管《史记》最后记载商鞅死于叛乱,但是我还是认为看事情要看结果,这样反推经得起推敲才有可能接近事情的真相。我看到的真相是“商君虽死,秦法犹存,以身殉法,法理长存”。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商鞅变法在秦国如此受用,为何商鞅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善终?
商鞅变法,无疑是中国古代最成功的变法之一。但是,商鞅变法同时也是商鞅最大的失败。他虽然通过变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但是当第二代君王秦惠王上台后,立刻就杀掉了他。那么,商鞅作为一个决策者,他在变法的时候,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呢?
(商鞅剧照)一、留退路则改革无法成功。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商鞅努力确保制度的唯一性。也就是说,在执行制度的时候,不讲高低贵贱,不讲人情关系,要做到铁面无私,王子犯法与庶人同罪。只有这样,制度才能执行下去,变法才能成功。
《史记》记载,商鞅最后在出逃的时候,因为没带证件(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身份证),秦国边关的客店老板都不敢收留他。客店老板说,我倒是想做你这笔生意,可是“商君之法”很厉害,如果没有证件就收留,会被杀头的。
司马迁把这件事记下来,是想说,商鞅用酷刑,最后用到自己头上了。司马迁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出发,是反对使用酷刑的。他这样表述,有一种微言大义的意思在里面。不过,这也侧面说明了商鞅变法确实是做到了令行禁止,是非常成功的。
商鞅在实施变法的初期,大家都在反对,“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在这种情况下,刚好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秦惠王)犯法了。很显然,这时候,所有的人眼睛都盯着商鞅,看他怎么处理这件事。商鞅当然不能不处理,不处理,新法就肯定变成一纸空文,推行不下去。于是,商鞅处罚了太子的两位老师公子虔和公子贾。
众人看见太子犯了法,都受到了处罚,自然就没人敢再说新法的不是,也没人敢随便犯法了。
所以,当初商鞅处罚太子,是逼不得已的一种做法,是没办法选择的。既然处罚太子没办法选择,那么太子变成国君后,要报复他,他也只能等着这种报复。
(秦惠王剧照)二、商鞅的变法遭到所有人的忌恨。
商鞅通过变法,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但是,这是未来的图景。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他们并没有享受到这样的红利。
由于商鞅订立了严酷的法律,让很多老百姓受到了极大的约束和限制,他们对他的做法都很不满。
老百姓不满,最不满的还是那些贵族等既得利益者,他们的爵位本来是世袭的,躺着就有吃有玩。现在商鞅把他们的特权都收回去了,让他们出去打仗,依靠军功来重新获得。而且由于法律严厉,就算获得也可能因犯法而很快失去,他们如果高兴呢!
所以,实际上当时的情况是,全国人民都恨商鞅。之所以大家把他没办法,是因为秦孝公罩着。一旦秦孝公去世,必定有非常多的人反复不断地弹劾他,诬告他。就算秦惠王想留着他,也留不住。何况秦惠王也想让他死。
(秦孝公剧照)三、留不留退路商鞅都得死。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个话,春秋时期的范蠡就说过了,就已经全天下闻名了。之所以这句话会成为经典,是因为这是一种必然。君王功成名就后,就会杀功臣。
也就是说,不管商鞅是不是曾经处罚过太子,太子当了国君以后,他都是会杀商鞅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商鞅变法以后,他的权力变得实在是太大了,他的威望实在是太高了,以至于当时全秦国都只知道有“商君”,不知道有秦王。从最后商鞅逃跑路上,客店主人只说“商君之法”,而不是说“朝廷之法”,就可以看出,商鞅的威望实在是非常高的。
秦孝公在去世之前,对商鞅说,要想把国君之位禅让给商鞅。秦孝公真的是想这样做吗?显然不是的。他之所以这样说,无非也是因为商鞅的威望太高了,他担心自己去世以后,商鞅篡权夺位。现在自己主动提出来,商鞅肯定不敢接受。而商鞅不接受,相当于就是做了一个“不篡位”的承诺。以后商鞅再想篡位,他就没道理了。
由此可见,连秦孝公都忌惮商鞅的权力太大,何况是秦惠王。
既然秦惠王一定要杀商鞅,因此,公子虔等人诬告商鞅要谋反,不过是随便找的一个理由罢了。商鞅就算最初没有处罚过太子,对太子十分巴结,最终他依然是要被杀的。
(参考资料:《史记》)
商鞅变法在秦国如此受用,为何商鞅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善终?
提起商鞅,我们想到的是商鞅变法,商鞅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本是卫国国君的后人(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最初叫卫鞅。当时卫国是个小诸侯国,不和其他国争锋,号称君子之国。
春秋时期,孔子曾在卫国游学十年,亲眼所见卫国国人的素质,深有感悟地说:“卫国乃君子之国,无患也”。
如此以来,像卫鞅这样具有强势性格的人才,在卫国无用武之地。
就在卫鞅彷徨的时候,正好秦孝公(嬴渠梁)向天下发出了《求贤令》,于是卫鞅前往秦国拜见了秦孝公,。
经过交谈,秦孝公认为商鞅是个人才,于是决定放手让他进行变法振兴秦国。
随后商鞅对秦国进行了两次大的变革,从生产、经商、军事等方面入手,排除阻力进行了变革。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秦国实力大增,逐步成为了战国七雄之首。
由于商鞅变法有功,秦孝公赐予他商於之地15邑,号为商君,此后又称卫鞅为商鞅。
可以这样说,没有商鞅变法,也就没有后来强大的秦国,秦始皇统一天下恐怕要推迟。
商鞅为强大秦国功不可没,然而他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最后他被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车裂而死,商鞅终不得善终,这是为什么呢?
商鞅变法得罪了权贵纵观我国古代史,所有变法的人都没有落下好结果。
比如宋朝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施行一条鞭法,清朝的戊戌变法。
古代朝廷之所以要变法,就是要打破一些旧制度。
王安石、张居正就是为了防止地主阶级占有大量的土地,农民没有土地可种,到处是流民才实现了变法。
戊戌变法是国家制度的改革,不管是大层面和基于百姓的改革,无疑都触动了权贵们的利益。
王安石最后变法失败,王安石被流放;张居正死后被刨坟鞭尸;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慈禧斩杀。
商鞅也不例外,他从秦国制度到老百姓的生活,进行了全方面的变法。“
比如商鞅在军队方面的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制定了以杀敌“以人头记功”的办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芬华。——史记商君列传。
核心意思是:把权贵们的后代和普通士兵放在平等的起跑线上,谁杀敌人多,谁的功劳就大。不管贫富,只要奋勇杀敌,都有机会升官发财。
商鞅这一变法,引起了以甘龙、杜擎,以及秦孝公的哥哥公子虔等权贵们的反对。这些老士族千方百计阻止商鞅变法,甚至唆使当时的太子嬴驷出头迫使商鞅放弃变法。
商鞅当时有秦孝公的支持,很快挫败了权贵们的进攻。
为了维护新法的权威,商鞅不顾情面惩罚了太子嬴驷。鉴于太子将来要继位的考虑,商鞅没有直接处罚太子,而是处罚了太子的老师,也就是嬴驷的大伯公子虔,公子虔被商鞅割去了鼻子,从此嬴虔闭门不出达8年之久。
(嬴虔)
也有一种说法是嬴虔触犯了其他新法,不是为了太子而被割去了鼻子。
不管怎么说嬴虔是被商鞅处罚的,无形之中商鞅和权贵之间形成了对立。
商鞅没有得到百姓的爱戴商鞅得罪了权贵,但他也没得到多数底层老百姓的爱戴。比如商鞅在秦孝公去世后被权贵们追杀,他落魄要入住一家旅社,但是旅店主人知道他是商鞅,非要他出示身份凭证。
商鞅没有,但他制定了没有身份凭证不能入住的制度,主人虽然知道他是商鞅,但仍然拒绝他入住,并报告了官府,商鞅被捉走了。
大家想一想,如果他被秦国底层人民拥戴,百姓就会舍身相救,而不是把他出卖。
商鞅变法最后的结果是:既得罪了权贵,又没有讨得百姓的爱戴。
大家别被电视剧所误导,电视剧说商鞅被车裂时,老百姓跪地相送。其实不是这样的场面,商鞅被车裂的时候,秦人不怜。
(商鞅)
老百姓并不爱戴商鞅,这是因为商鞅变法讨好的是秦孝公,强大的是秦国,变法和老百姓没多大的关系,老百姓只是感觉到秦国的律法越来越严酷了。
实际上商鞅根本也没把老百姓当人看,他的眼中只有秦孝公,服务的是君上,他为秦孝公制定了许多驭民之术,帮助秦孝公统治老百姓,让老百姓乖乖听话。
当秦孝公活着,这一切矛盾被掩盖着;当秦孝公一死,权贵们反对,百姓不拥护,商鞅有一个可悲的结局也就不难理解了。
失去孝公有力的支撑,看似强大的商鞅,稍加外力就会轰然倒下了。
商鞅被车裂行文至此,我想起了清朝的和珅,我觉得商鞅与和珅有得一比,和珅活着时眼中只有乾隆皇帝一人,乾隆死后不到一个月,权势熏天的和珅就被乾隆的儿子嘉庆赐死了。
相似的情景出现在商鞅身上了,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嬴驷,也就是当时的太子继位。
(秦孝公)
当初秦孝公赋予商鞅的权力很大,这就威胁到了新王的权力,也印证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
新继位的秦惠文王要把商鞅的权力收回来,唯一做的就是打倒商鞅,这样新君才能站起来。
这时候老士族权贵们看到了机会,要扳倒商鞅最好最快的办法就是诬他谋反。
说实话,商鞅被逼急了也不会束手待毙,他肯定要反抗,反抗进而坐实他谋反,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商鞅反抗是死,不反抗死得更快。此时秦国已经步入了强国的行列,接下来只要按照他的这一套办法走下去,谁也能胜任。
商鞅已经失去了价值,处死商鞅反而为众人出口怨气,商鞅被秦惠文王车裂了,变法却没被废除,这正说明秦惠文王杀的是商鞅这个人,夺回的是权力。
(甘龙)
有道是“墙倒众人推”,商鞅在落难的时候无人相救,想潜逃魏国,他之前把魏国得罪苦了,想回母国卫国出不了边境,商鞅变法把所有人都得罪了,最后只有死路一条。
商鞅变法在秦国如此受用,为何商鞅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善终?
自古以来的封建王朝的变法,几乎没有成功的。从满怀理想的轰轰烈烈开始,到身死人灭曲终人散结束,变法似乎成了一个悲剧的代名词。从秦国的商鞅变法,到楚国的吴起变法,再到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变法,近的到戊戌变法,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好玩的国学先来总结一下,这些变法失败的原因。
第一,这些变法都是从上而下的,也就是说,首先是有一个皇帝或者是掌握了最大权力的人,有这个意愿和需要,由上层统治者强力推动变法,然后由变法者实际加以推行。而一旦没有了上层统治者的支持,这个变法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商鞅变法、吴起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等失败,都是这个原因。
第二,任何变法都是对原有秩序的破坏,而破坏原有的秩序,一定会破坏原有的固有的利益阶层,我们有领导人说过,打破利益的垄断,比触及灵魂还要困难。一旦开始变法,必然会形成一批反对者,而这些反对者的权势一般都是很大的,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由于变法者往往是狂热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有热情有理想,但是在政治斗争中往往处于劣势,所以一旦变法失败,这些变法的先驱者,往往被杀,留下一个悲剧的结局。
第三,变法的吊诡的逻辑。按照法国启蒙思想家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揭示出来的法国大革命真相是,革命并未摧毁旧制度,反而是在旧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了更加专制和强大的中央政权,革命后的专制制度比旧的专制制度更合逻辑。这种观点也可以解释为何每次变法的失败之后,会更加促进重要集权制度的强化。从商鞅变法的失败,恰恰可以证明这一点。
好玩的国学,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商鞅和商鞅变法的具体举措。
商鞅本来叫卫鞅,是卫国的一个没落贵族,因为后来在秦国变法大获成功,被封为商君,所以又叫商鞅。他年轻时到法家的学术中心魏国求学,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门客。公叔痤在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做国相,并告诉魏惠王,如果不用,那就直接杀了他,以免为他国所用。公叔痤又把对魏惠王说的话告诉商鞅,要么成功上位做相国,要么脚底抹油溜之大吉。魏惠王根本没有把商鞅放在心上,既不用也不杀,搞得商鞅很失落。
恰好秦孝公正在招揽人才,商鞅就去了秦国。商鞅通过一个太监的关系,见了秦孝公三次。商鞅采取欲擒故纵的计策,前二次与秦孝公大谈以礼、以仁治天下的“王道”,要秦孝公学习尧舜禹等上古的先王,行仁义之道以德服人。商鞅眉飞色舞,秦孝公昏昏欲睡。第三次,商鞅祭出“大招”,和秦孝公大谈“霸道”,请秦孝公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强大军队,以称霸天下。秦孝公一下子来了精神,与商鞅手拉手腿并腿彻夜畅谈。
秦孝公对王道兴味索然,而对霸道兴趣盎然,这是战国时期君主们的一个缩影,这也预示着孟子游说各国必将困难重重。
公元前356年,商鞅主持秦国变法。一是奖励耕战,发展农业。“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鼓励百姓积极种粮,粮食种的好,还可以拿多余的粮食买个官做。一时间,秦国家家都是种粮大户,人人都是农业专家。
二是打击工商业,让百姓回家种地。
三是鼓励军功发展军备。老百姓在战场上杀掉一个敌人,爵位提升一级,分配九亩土地和房子;杀掉五个,就能当上管理五家农户的“村民小组长”,以此类推。秦国人本来就彪悍,这样的政策一出,个个都像冷血杀手无人能敌。
四是限制旧贵族特权。杀的敌人多了,官职不够用,商鞅就限制旧贵族的特权,没有新功一律取消贵族待遇。要想重新恢复待遇,提敌人的人头来见。
五是建立连坐法。商鞅规定,以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老百姓互相监视,一家犯法,告发晋爵升官,隐瞒拦腰砍断。
六是迁都咸阳,做好进攻东方各国的准备。
七是推行郡县制,将基层单位全部纳入中央政府管理,强化中央集权,为秦国实现统一六国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商鞅变法是个必然的悲剧性的结局。
首先,秦孝公全心全意支持商鞅变法,但是秦孝公一死,商鞅的变法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持者。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而秦惠文王恰恰是个坚决反对变法的人,所以商鞅不被砍死才怪。从政治立场上分析,秦惠文王代表了旧的制度和利益,变法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所以搞死商鞅是他们最迫切的需要。
从个人感情上来看,秦惠文王在做太子的时候,商鞅因为铁面无私不徇私情,甚至要法办太子,最终秉承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宗旨,惩罚了太子的几个贴身的人,他们之间是有恩怨的,因此,一旦商鞅失去秦孝公的支持,被五马分尸是必然的结局。
其次,商鞅变法的失败,与严刑峻法而失去民心有关。商鞅和吴起一样,都是冷酷无私无情的人,管你是谁,一旦犯罪全部搞死。他们只知道法律的管束作用,却不知道文化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一味运用法律工具,但他们不知道还有文化的软作用。
第三,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的举措,是把那些吃闲饭的王公贵族的爵位取消了,一切以军功为准,你要是想得到爵位,那就战场上见,提的敌人的人头越多,你就能当官,反之,你就不当官。这就直接断了原先那些贵族的后路,断了他们的饭碗,很显然老贵族要与商鞅来个了断了。而一旦商鞅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商鞅被五马分尸就是个必然了。
第四,商鞅太过自大,过于贪恋权力,不知道收敛,几乎把所有人都给得罪了,如果全国上下都认为这个人该杀,那么这个是真的该死了。商鞅就是这个样子。
改革家的结局总是充满悲壮色彩。秦国从别人看不起的“矮矬穷”,一下子成为诸侯国中的“高富帅”,成为战斗力爆表的“冷血杀手”,商鞅居功至伟。但他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再加上为人冷酷,“冷”到连一个朋友都没有。秦孝公去世后,商鞅被诬之以谋反的罪名,在逃亡的途中,没有人敢收留他。伟大的改革家商鞅最后被施以车裂之刑灭了全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