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灭亡后,为什么周王室后人没有复国,重新建立北周或南周?

周報王是东周的第25位君主,他的祖父是周显王,在位四十八年,而他的父亲周慎靓王仅仅在位六年就去世了,之后周赧王继位,他也由此成为了周王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位天子 统治末期,诸侯兼并战争愈战愈烈,最终引发了问鼎天下(周天子),守不住祖业的周報王,放弃了周家天下,后世子孙以国为姓:周、王等大姓

东周指的其实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前期被称为春秋,后期被称为战国。也就是说,纵观整个东周,其实周天子的权威都比较小,这是为啥呢?

主要是因为,东周的首任天子周平王姬宜臼,是个正儿八经的傀儡。他是被申国、鲁国、许国等诸侯扶持为天子的。

谁在创业时注资,谁就有话语权。很显然,东周刚开国,诸侯们就掌握了话语权。周天子和摆设没什么区别。这就是后来东周被灭后,为啥不能复国的根本原因。

一、东周能维持515年,本身就是个奇迹。

周平王迁都以后,西周过去的那些政治资源,周天子基本都用不上了。申侯那帮人,联合犬戎,灭了周幽王。按理说,这已经是起兵造反的表现了。

大家被周天子统治了几百年,忽然意识到,原来可以联合起来扳倒周天子。一旦有人开了这个头,那周天子的权威当然会大大降低。

东周刚建立那会儿,其实除了周平王以外,还有一个周天子,那就是周幽王的弟弟周携王姬余臣。周携王是被虢公翰立为天子的,两位天子同时存在了21年之久。后来晋国倒向了周平王,灭掉了周携王,这才使得周平王坐稳了大位。

过去西周那会儿,四方不服,周天子总能够御驾亲征。那时候周天子手握重兵,实力强劲,周围的诸侯国只能臣服。

可到了东周这会儿,周天子混得太惨了。坐上大位,需要依靠诸侯们的帮助,坐稳大位,还得需要诸侯们的帮助。就问你,诸侯们还能看得起这样的周天子吗?

所以说,东周开局以后,周天子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完全依靠忍气吞声维持宗庙的延续。那么问题来了,诸侯们为啥不直接把周天子给灭了呢?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1. 第一,周天子可以充当和事佬。天下诸侯有若干个,虽然纷纷做大了,可有事儿没事儿一部分诸侯总要坐在一起开个会吧?没完没了的打下去也不是个事儿吧?周天子完全可以在大家打得不想打的时候,充当台阶的功能。
  2. 第二,周天子可以让诸侯师出有名。师出有名才能获得更多人的支持。这就好比有了联合国的支持,你再去收拾别人,才算名正言顺。
  3. 第三,周天子可以给诸侯名分。自古以来,名分就是困扰中国人的一大难题。小妾们都想转正,普通的诸侯们,也都想拜王封侯。这个时候周天子的作用就来了,实力强劲的诸侯们,想要称王,就得让周天子来做个仪式,以此证明自身的合法性。
  4. 第四,周天子可以用来证明诸侯们的实力。这就有点儿残忍了,不过的确就是这么回事。实力强大的诸侯,一般都会跑到周天子的地盘上挑衅一番,以此证明自己比周天子还牛。比如说楚庄王就曾经问过周天子九鼎的重量,秦武王也曾经举过周天子的大鼎。

由此可见,周天子在东周,之所以能够存活下来,纯粹靠忍耐。一旦他们忍不住了,那灭亡是迟早的事情。

二、周赧王用光了周天子的最后那点信用。

人无信不立,担任君主的人,其实也是一样,只有讲信用,才能获得百姓们的爱戴和认可。周赧王,作为东周第25代君主,虽然地盘小了点,可毕竟还是周天子啊!

但是周赧王这个人,却十分不讲信用。

周赧王时期,东周分成了西周国和东周国两部分,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犹如雪上加霜一般。这个时候的周赧王贵为周天子,却只能寄居在西周公的地盘上过日子,那叫一个凄凉啊!

当然了,东周公和西周公,还是和周赧王关系比较好的,毕竟大家都是老姬家为数不多的领袖人物了。

那时候秦国十分嚣张,连续攻占了韩赵魏三国的大片地盘,楚国感受到了危机,因此他们邀请周赧王出山,以他的名义召集各国联军对付秦国。

周赧王瞬间觉得自己的地位又上来了,立马答应了这件事。他不仅要召集天下诸侯,自己也亲自招揽了一支五六千人的队伍。

那么问题来了,周赧王哪来的钱召集这么多人呢?这么多人,所需要的盔甲、兵器、粮草也是一笔巨资啊!

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周赧王的想象力,他居然发明了国债。为了筹款,周赧王向境内的大户人家们发放了一种债券,并且约定一定利息,等到击败了秦国以后,就能连本带利地归还给这些债主们,这不就是国债嘛!

结果周赧王似乎高估了自己的号召力,除了楚国和燕国出了点人马外,其他四国谁也不肯出兵。就那么几万人马,哪里是拥有数十万雄兵的秦国的对手呢?

等了好多天,粮草都消耗干净了,还是看不到赵魏韩齐的兵马,周赧王无奈,只好带着大军回去了。啥战利品都没有,反倒是把钱给花光了,你让周赧王拿什么来偿还巨额债务呢?

这个时候周赧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索性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躲债去了!这个高台被当时的人称之为逃债台。这便是债台高筑的故事。

周赧王的这一波操作,让本就没什么权威的周天子,更加失去了权威性。欠钱不还,你说以后谁还敢跟着你们老姬家干呢?

三、强国林立,大家对本国君主更有认同感。

周朝最大的弊端,当然就是分封制。因为分封制导致周天子失去了对地方的直接管辖权。这些分封出去的地盘,成为了诸侯们自己的地盘。

因此,在这些诸侯们的地盘上生存的老百姓,也只会认识到,这些诸侯才是他们的君主。他们对周天子反倒没有那么大的认同感。

商鞅变法的后期,有这么一个故事。讲的就是商鞅的功劳太大,被秦孝公封为商君,将商地赐给了商鞅。等到秦惠文王要杀商鞅的时候,商鞅居然可以到商地召集几万大军和秦军抗衡。

那么很多人肯定不能理解,商地难道不是秦国的土地吗?为啥商鞅可以让这几万人马反叛秦国呢?其实这就是分封制的力量所在。既然商鞅是商地的主人,那么商地的百姓,自然只认商鞅,不认秦王了。

秦国内部尚且如此,更别说整个周朝了。东周后期,战国七雄争霸天下,这七个诸侯国的百姓们,当然要效忠于自己的君主。

周天子只能在自己的地盘上,号召自己的百姓,不可能策动战国七雄们的百姓。说实话,就周天子那点人马,根本就不够战国七雄虐的。你让周朝的后人们,拿什么去重新创业呢?

总结:周朝的覆灭,是历史的选择。

很明显,历史逐渐抛弃了分封制,选择了郡县制。只有君主对地方有直接管辖权,这个国家才能称之为统一的国家。否则长期处于诸侯林立的状态,早晚是要爆发内部战争的。

项羽搞分封,结果身死国亡。汉朝开历史倒车搞分封,结果造成了吴楚七国之乱。西晋开历史倒车搞分封,结果导致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明朝开历史倒车搞分封,结果造成了朱棣靖难之役。由此可见,分封制要不得。周朝只能成为历史。

东周灭亡后,为什么周王室后人没有复国,重新建立北周或南周?

东周不能复国的原因,先要看东周灭亡的原因:

1.周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其制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周王室实际上直接统治的地区只有国都附近一小片区域。其他区域都是通过诸侯国来间接统治。诸侯国在其统治范围之内拥有一切权力,只是有向周王室朝贡和出兵协助周王打仗的义务。在周王室强大时,可以节制诸侯。但随着诸侯国渐渐强大,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室的指挥。周朝的宗法和分封制开始瓦解。

2.平王东迁就是一大败笔。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平王也不是什么有雄心的君主。一朝被犬戎入侵就吓破了胆,不仅没有奋发图强,而是害怕逃避,迁都了洛阳,国都长安大片地区全封给了秦国。从此周王室式微,从一个中央政府退变成一个势力只有洛阳地区的小方国。而且还出现过郑国抢收洛阳麦子和楚庄王问鼎中原的窘境。

3.随着地盘的缩小,节制诸侯权力的丧失。经济实力越来越差,直接控制的军事实力也日益丧失。所以周王室不仅经济上要依靠诸侯国,政治上也受诸侯的摆布。

4.周王室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其号召力只是名义上的,都是空架子。各诸侯国都是利用周王室的旗号,来发展自己的势力。齐桓公尊王攘夷就是这样。到后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也只是需要周王室名义上的承认,让自己名正言顺罢了。再到后来,各诸侯国纷纷自行称王。这表示周王室的号召力一步步消亡,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

5.从东周开始到被秦国吕不韦灭掉,东周从来没有出过有作为的君主,虽也有想恢复周王室辉煌的,但打了败仗之后再无力回天,不是真正有作为的。 强大的诸侯国都是有伟大的君主,通过改革变法实现强大的。东周倒好,本身已经很弱小了,还有分封,一分为二。这样就使得自己变得更加弱小。这好像就是一个阔少爷落魄后还不改原来的习气一样。这样的周天子也就不能中兴祖宗基业了。

通过东周灭亡的原因,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制度跟不上社会发展,地盘不断缩小,经济和政治上都受限制,号召力尽失的政权,就已经相当于傀儡了。拿着这样的一块招牌,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复国的。

东周灭亡后,为什么周王室后人没有复国,重新建立北周或南周?

复国,复辟的思想所有前朝遗老都会有,但是能否实现还要看实力,看民心,最关键的是看这个这个王朝怎么灭亡的。周朝说白了是自然消亡的,灭亡于自身的分封制,制度设计不科学,导致自身控制范围越来越小,实力越来越弱。心理上分析,就是东周四百多年下来王室成员越来越习惯自身实力的衰落,复国的愿望不是那么迫切。加上战国末年,几大诸侯和王室也都是血亲关系比较多,相当于王朝的变相传承,所以战国末年周王室的复辟没有出现。

东周灭亡后,为什么周王室后人没有复国,重新建立北周或南周?

礼法制度下,周王室只是姬氏部族的一支,称为大宗,所谓周朝灭亡也是大宗灭亡而已,从春秋到战国,不乏有姬氏诸侯的活跃,如郑国,晋国,燕国,吴国,韩国,魏国,等,春秋五霸占其二,战国七雄占其三,因为先秦姓氏不通用,所以给了很多人错觉诸侯争霸和天子没关系,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相当于之后历朝历代的宗室复国。

东周灭亡后,为什么周王室后人没有复国,重新建立北周或南周?

一种观念故事‍

周灭商之后,遭遇到了一个观念问题。具体就是:天命到底是降于周族,还是降于周天子?

被灭的商朝肯定认为天命降于商族,所以我们商族的人是人、其他族的人就不是人。殷鉴不远,所以肯定不能继续玩天命降于周族的观念。同时,形势也不允许,牧野之战前是八百诸侯孟津会盟。所以,灭商,是周族带着天下各族部落一起完成的。于是,商周之变,实际上是一个观念故事的变化。天命不是降于某一族,而是降于周天子。

正是因为这个观念的变化,所以周朝才能拟态家族宗法实施政治分封。商朝的实际统治区域,局限在今天的河南一带。而周朝则把统治区域从关中拓展到今天的河北、山东,甚至淮南等地。原因就是天命降于周天子的故事。这个天命故事瓦解了部族和家族的标签区分,奠定了宗法礼乐和分封建国的秩序可能。如果天命降于周族,那么周与商一样,必须没完没了的打仗。

一个管理难题

为什么一定要实施分封?商朝人、周朝人,直接搞集权不行吗?答案是不行。因为管理能力有限。面对庞大的国土,你到底怎么管?除了分封建国,就没有其他更好的管理手段。中世纪的欧洲也是分封,两大文明不约而同的这么玩,就说明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只能这么玩,没有更好的出路。

但,分封制的问题在春秋时代就出现了。“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是什么问题?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大夫,但诸侯做大了,然后就不把周天子当回事,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之间搞起了兼并战争。而比诸侯做大还要严重的问题,是大夫做大。大夫做大就能直接杀了诸侯,然后篡国、自己当诸侯。所以,庄子才会说"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一股新新力量

故事肯定讲不下去了,秩序也肯定被颠覆了。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不是重新讲个故事,而是赶紧建立秩序。顶层设计不仅来不及而且没人有这种能力,只能诸侯国各自想办法。而办法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窃国者为诸侯”。故事讲不下去,大不了没人鸟周天子;而秩序被颠覆,诸侯就被直接砍了脑袋。所以,最急的是诸侯,诸侯需要力量。

这时候出现了新的技术进步,标志发明有两个,一个是铁器的使用、一个是垄耕种植。铁器很重要,但垄埂种植也不能被忽视,在中国大约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春秋时期。而垄耕种植在西方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是17世纪。所以,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效率一直是碾压西方的存在。这时候,农民就有能力开垦荒地了。诸侯、大夫以及平民这三股力量中,诸侯就可以跟平民合作,诸侯提供保护、农民提供税赋,然后两伙人就能甩开大夫自己玩了。

在“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诸侯悲惨世界中,又提供了一批非常重要的人。就是流亡贵族。这伙人要能力有能力、要文化有文化,于是提供了最早的代理官僚。比较著名的就是孔子,本是宋国贵族,但父亲一辈就在宋国混不下去了,所以避乱跑到了鲁国,然后成为鲁国的代理官僚。

新的技术进步、新的重要人才,这里给一并统称为一股新新力量。有了这股新新力量的注入,诸侯们才可以实现力量增强和等级提高。否则,分封制的管理难题,就不可能解决。

一股时代趋势

这个时代趋势就变法。变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顶层设计听着恢弘大气,但前提一定是经验和智慧的积累。没有积累和传承,指望玩一场基因突变、然后就顶层设计了,这不是历史,这是童话。

两个非常明确的制度发明,为变法提供了可能。一个是鲁国的初税亩,我不管你们家有多少人,我就问你们家有多少地,然后清丈土地去收税。完全执行初税亩,然后完全以税地取代税人,这在当时也不可能,但可以作为瓦解豪族大家的手段。另一个是郡县制,解决了战争后的利益分配问题。诸侯之间搞兼并,胜利者肯定取得了失败者的土地和城池。然后问题就出现了,那就是土地和城池怎么分?按照分封制,就应该统统分给宗室和功臣们。但这是前期,后期就不这么玩了。因为诸侯有了代理官僚,于是县令、郡守这些职位就出现了。土地和城池都是诸侯的,诸侯派代理官僚去管理,设置郡县。

在这两个制度发明的基础上,也就出现了各种以强君为核心的变法运动。最早的应该是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接着就是楚国的吴起变法,再接着才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但这些变法的祖师爷都可以溯源到魏国的李悝变法。变法,就是时代趋势。

周朝为什么不能重新崛起?

你不用管西周是怎么变成东周的,就问上面四件事,周天子能做到不?

第一件,观念转变。

未来的新故事是什么,大家都不知道。但现在的旧故事,肯定是没法讲下去了。所以,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就得弃礼乐而就强力,然后强者定章程。周天子可能抛弃天子的故事、礼乐的故事吗?无论是东周还是西周,都不可能。没有这个故事,马上就不会有周天子。对诸侯来说,这叫自我革新;对周天子来说,这叫自己找死。

第二件,难题破解。

既然故事要讲,那么分封就要继续。分封或封建,就是周天子的路径依赖。但分封制已经遭遇到问题了。而且这个问题基本无解。分封的结果就是诸侯做大不鸟天子、大夫做大杀掉诸侯、诸侯竞争兼并不断。诸侯国可以越过大夫跟平民搞联合,周天子能够越过诸侯、大夫两个层级,如果加上士就是三个层级,去找平民搞联合吗?这根本就不可能。宗法封建制的道德观念就是:主子的主子不是我的主子,仆人的仆人不是我的仆人。周天子只能在诸侯之间搞捭阖,不能跳过诸侯,去找别的力量。在宗法制下,周天子就不能这么干。所以,周天子到死也破解不了这个管理难题。

第三件,力量使用。

管理难题破解不了,也根本不能去破解。那么,接下来的新新力量,就没法用。有没有亡国破家的诸侯,跑去投靠周天子的。当然有。但这伙人更愿意找诸侯。还是那个道德观念的问题,亡国诸侯、破落贵族,已经从诸侯和大夫降格为士了。这伙人不可能越过诸侯去找周天子。至于平民,那就更没可能了。因为周天子还得把分封贯彻到底,而与分封密切相关的农业制度就是井田。鲁国能玩初税亩、魏国能搞郡县制,你周天子能搞吗?不能搞,就不能与平民搞联合,也就不能实现力量增强。周天子当然也可以搞创新,结果就是周厉王,然后被国人给赶跑了。创新往往都在边缘地带,也就是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中心地区即便有这个意识也没有这个可能。

第四件,时代趋势。

周天子能抓住时代趋势搞变法吗?从观念转变到难题破解再到力量使用,都是环环相扣的。观念不转变,就没有解决难题的意识;难题不解决,就没有寻找力量的欲望;力量不支持,变法就不会出现。所以,周天子就是有变法的心,也没有变法的能力,甚至他都不能有这个心。

结合史实,也可以洞见的到周天子的各种不可能

西周为什么变东周?也就是平王为什么东迁了?

笼统的看历史,就是因为犬戎入侵,所以周天子被迫东迁。但实际是周天子必须把分封贯彻到底,千里关中之地已经分给了宗室功臣。关中地区就是小诸侯林立,而且这伙人不仅不鸟周天子,甚至都可能把周天子当成诸侯给宰了。在关中呆不下去了,所以只能东迁,跟犬戎有关系,但关系不大。

成周六百里伊洛平原,东周位于了天下正中心。所以,周天子即便不成霸主,也能成为顶级诸侯。但这没用,因为六百里伊洛平原首先就得被畿外诸侯给蚕食了。蚕食的手法都能超越你的想象力。

春秋之时,晋国忽悠陆浑之戎到伊川落脚,地点就在成周洛邑边上,也就是周天子的王畿。陆浑之戎不是周天子的诸侯,就是蛮夷,蛮夷哪里都能去,也不用讲究什么礼法。接着,晋国就以尊王攘夷之名把陆浑之戎给灭了,顺带这把伊川这片土地也给兼并了。你就说这手段牛不牛?晋国没有从周天子手中抢土地,是从蛮夷手中抢土地。但周天子的成周王畿却被蚕食了。就这么玩,成周的六百里土地还能剩下多少?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周天子在成周王畿内也得搞分封。然后就是关中宗周怎么分没的,关东成周就是怎么分没的。

即便不用内部分封,不用诸侯蚕食,周天子也能把自己玩死。因为分封已经遭遇了管理难题。周定王死了,肯定是老大继位。但老二不服,于是杀了老大自己篡位;接着老三也不服,杀了老二自己篡位。这就是管理难题,周天子在王畿之内就是一个被时刻被杀的诸侯,所以诸侯的问题也是周天子的问题。老三是周考王,但周考王也有一个弟弟啊。所以,这家伙肯定担心老四依样画葫芦,把他杀了篡位。于是,不用等老四杀人篡位,直接把王城分给了老四,建立了西周国。

洛水边上有一条澶水,南北走向。周公旦建洛邑的时候,总共建了两个大的建筑群。澶水以西是王城,澶水以东是成周。但肯定是王城最富丽堂皇。周考王为了踏实当天子,居然把最好的王城分给了西周国。你就说这时候的周天子有多惨吧。但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西周国就是一个诸侯,所以也肯定会遭遇管理难题。桓公之后是威公,这还算比较顺,没出幺蛾子。但威公死了,马上就出问题了。因为威公有两个儿子,肯定是老大公子朝继位,但老二公子根不服。即便王畿之内、即便周氏宗室,宗法封建的故事也没法讲了。老二不服就要闹事,闹事就要找帮手,而帮手就实在太多了,赵国和韩国立即带着兵跑来干预王室内政了。老大老二争立西周国,这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要么杀掉老大、要么杀掉老二,然后问题就解决了。

但韩国是老牌狐狸精,这家伙才不会玩的这么短视。因为不管立老大还是立老二,这俩人都可能不听招呼。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全都给立了,然后彼此搞牵制。战国诸侯的手腕,早已甩开周天子和周王室好几条街了。人家的观念早变了,这时候欺负周天子就是高维打击低维。两个都分,土地从哪来?西周国就一座王城,你总不能把王城一分为二吧。西周国没地可分,但周天子还有啊。于是,就把周天子成周以东的巩城分给了老二公子根,然后由公子根侍奉周天子。这就是东周国。

韩国这手腕太厉害了。因为事实上,公子根就是被分到了成周,周天子连一寸土地都没有了,相当于寄居在公子根的封地上。东周国建立的这一年,是周显王二年,即公元前367年。

这时候的周天子当真是已经把分封贯彻到底,分到最后,连一寸土地都没有了,只能寄居在自己分封的诸侯国中。没有了王畿,也没有了天子征伐,更没有了诸侯的尊重,这以后还有什么周天子。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东周就算亡国了。至于末代周赧王,就完全是个流亡诸侯,或者说流亡周天子,可有可无。

东周灭亡后,为什么周王室后人没有复国,重新建立北周或南周?

其实好多朝代,在灭亡后都没有复国,比如秦朝灭亡后,没有复国的政权;隋朝灭亡后,也没有复国政权,这两个朝代都是大一统且十分有影响力的朝代。

比较有名的复国政权是西汉和东汉,以前人称东汉为“后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有“后汉所以倾废也”的句子,二十四史中关于东汉的史书就是《后汉书》。

大概是后世史学家为了更好的区分五代十国刘知远建立的汉政权(史称“后汉”),才将刘秀建立的政权称为“东汉”。

再有名一点的政权应该是北宋与南宋,两宋比两汉贴合性更高,两汉之间还有一个篡汉的王莽新朝,而两宋则是完美承接,相比于刘秀与西汉皇帝的血统,南宋的赵构与北宋徽钦二宗也是父子和兄弟关系。

除此之外,大多数朝代也都有后人复国政权,尤其是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政权不仅多,复国的政权更是如雨后春笋。

比如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在北宋时期的慕容家族一直致力于恢复燕国而努力,当问到观众慕容复想要复国的燕国是哪一个,大多数同学都是懵逼的,翻开历史资料后更懵逼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存在的燕国分别有前燕、西燕、后燕、南燕、北燕等一大堆的政权,当然,这么多的政权,其实没有一个是大一统的政权,说起来慕容复也挺悲哀的,整天想着复国,要复的对象竟然是一些完全不起眼的政权。

周朝应该算复国一次,西周被犬戎攻破关中后,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算灭国一次了,因此才有了周平王东迁。

周平王东迁后建立的政权被称为东周,东周与西周实际上是一脉相承,但是由于打乱了正常的即位关系,并且都城也发生了变换,统治区域也发生重大变更,因此人们才称东迁后的周朝为东周。

再说到东周灭亡后,为何再没有周王室的后人复国,重新建立北周或者南周等政权,这就有点要求过高了。

有人说东周没能出现复国政权,是因为周朝实行的分封制,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而最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是不对的。

一个政权的延续性看的并非是中央集权水平如何,而且在事实上,由于实行分封制,两周合在一起大约挺了八百年,堪称中国古代国祚最长的朝代。

相比之下,两汉不过四百年,两宋不过三百多年,剩下诸如一裤衩子燕政权,加一块也不过百年而已。

要说政权抗挫能力强,哪个朝代都没有周朝抗劲。

坚决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权,有的时候恰恰是因为缺乏分封制,缺乏维系社会稳定的东西,最终迅速土崩瓦解。

前面讲的秦朝和隋朝都是如此,尤其是秦朝,经过几代的努力,最终完成了重大的历史使命,使得中国出现第一个大一统的政权。

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秦朝的郡县制是相当有影响力的,结果秦朝二世而亡,不得不令人唏嘘。

刘邦就充分意识到郡县制问题的严重性,一旦实行完全的郡县制,并非意味着中央对地方政权的超强掌控,在更有效率、充分监督的官僚体系诞生之前,郡县制完全是一种冒险主义,把地方的所有权交给不认识的人,想想都是一件让人害怕的事情。

所以,刘邦在设计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时候,采取了郡国并行的策略,一方面实行郡县制增强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区,另一方面实行分封制,虽然不直接受中央管辖,但是与郡县制形成相互牵制的关系。

但是,刘邦在周朝分封制的基础上做了改良,西汉初期分封的对象是有血缘关系的刘氏宗亲,以及有功勋的人,但是不久之后,刘邦就肃清了包括韩信等对汉朝建立有卓越功勋的异姓王,并且在白马之盟的时候与众臣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然后我们再来看经过刘邦改良后的汉朝分封制,虽然西汉初期发生了七国之乱,但是汉武帝采取推恩令及酎金夺爵的方式进行了修整。

等到西汉被王莽篡亡后,刘氏宗亲就跟打不死的小强一样,迅速崛起,位面之子刘秀就在这个过程中打败了王莽,建立了东汉。

等到东汉快要灭亡的时候,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再次异军突起,在汉献帝被曹丕强制禅位后,刘备果断建立起蜀汉政权。

这就是分封制下对皇室宗亲的格外青睐,假如汉朝实行严格的郡县制,至少在王莽之后,不会再有汉朝的复国政权了。

所以说,分封制并不是东周灭亡后不能够复国的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基于周朝时期的国情,姬姓宗亲虽然占据了大多数的分封名额,然而每一个姬姓诸侯的领土都不是太多,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为了能够维持灭商后的治国条件,西周初期不得不采取笼络姻亲、功臣甚至是商朝遗民的方式,对其进行分封。

由于西周天下共主的范围很小,直接管辖的盘子太小,等到其他诸侯崛起的时候,对以姬姓为宗亲的分封制带来强烈的冲击。

比如因功臣而分封在齐的姜尚后人,崛起后竟然可以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很多人对这个旗号有疑问,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尽管东迁后,周王室衰退,但是还有诸多姬姓诸侯的存在。

比如晋国、吴国、郑国、燕国、鲁国、卫国等都是较为有影响力的诸侯国,晋国和吴国都曾是春秋五霸,而郑国号称春秋小霸也有一定的实力,燕国是后来的战国七雄,鲁国和卫国也有一定的实力。

然而等到春秋几百年的争霸战争后,到战国时期剩下的七雄中,姬姓诸侯国只有燕国自己。

而燕国却是诸侯国中最弱的,相比之下,战国七雄争霸最凶的,前期是魏国,后来是秦、齐、楚三国争霸,最后是秦赵大决战。

燕国存在的意义不过是陪跑而已。

最终完成统一的秦国祖先向前能追溯到少昊,为赢姓,与姬姓本来没有什么太深的关系,在周孝王时期,不过是封在秦地给周王室养马的一个家族,后来犬戎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后。

此后,周王室东迁,秦襄公因为保卫周王室有功,才被正式分封为诸侯国,最后占据关中之地(西周的老窝),最终完成统一。

可以说,东西周能够立国八百年,姬姓诸侯在秦国完成统一之前还没有完全肃清姬姓诸侯,说明这个分封制还是有点作用的,假如燕国最后击败了秦国完成了统一,真说不准会把国号再定为周,那就真是实实在在的北周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