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什么朝代开始才名播天下的?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以后,蜀汉大军后撤回蜀中。这个时候司马懿赶紧追上来,他看了诸葛亮排兵布阵的遗迹后,不禁感叹:诸葛亮真当世奇才也!
相持百馀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三国志》
钟会带领20万大军攻打蜀汉的时候,出阳安口,路过诸葛亮的坟墓时,不仅没有破坏,反而派人去拜祭。而且下令,不允许任何人在诸葛亮的墓附近牧马砍柴。
会径过,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三国志》
孙权有一次和诸葛恪聊天,将诸葛亮比作伊尹、周公这一类人,诸葛恪却觉得自己胜过叔叔诸葛亮。孙权大笑着臭骂了诸葛恪一顿:“你连陆逊、朱然、步骘等人都比不上,还敢跟你二叔相提并论?”言下之意很简单,这3位在孙权心目中比不上诸葛亮。
孙权尝问恪,君何如丞相?恪曰:"臣胜之。"权曰:"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且为君叔,何宜言胜之邪?"---《太平广记》
由此可见,诸葛亮在三国时期,不仅在蜀汉得到本国人的尊重,其实在曹魏和东吴,也同样得到尊重。所以你觉得诸葛亮是什么时候成名的呢?
很显然,诸葛亮在三国时期,就已经闻名于天下了。而且他所留下的全都是好名声,那么诸葛亮凭什么能够得到曹魏和东吴的一致认可呢?
一、诸葛亮辅佐幼主,殚精竭虑。每一位君主,都希望拥有一位诸葛亮一般的托孤大臣,这是毫无疑问的。为啥?我们看看刘禅的情况就知道了。
刘备兵败夷陵以后,没脸回成都啊!为啥?因为以前大家都反对伐吴,是他一意孤行才酿成了大错,他还有什么脸面回去呢?
刘备在白帝城一住就是小半年,等到他去世的时候,其实蜀汉政权已经极其不稳定了。比如说,南中地区蠢蠢欲动,不断出现反叛,上三郡也已经被孟达出卖给了曹魏,益州本土势力蠢蠢欲动,打算推翻刘备的政权。
在这种情况下,毫无治国经验的刘禅,才不过19岁,什么都负担不起来。如果没有诸葛亮坐镇蜀地,那蜀汉当时就要亡国了。
这就是诸葛亮令人钦佩的地方,诸葛亮不仅稳住了大局,平定了叛乱,而且还开始教导刘禅治理朝政,让刘禅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当然了,不是每个少年郎都是孙权,刘禅资质平平,我们对他的要求不能太高。诸葛亮掌权12年,在他去世以后,刘禅还能执掌蜀汉大权长达29年之久,可见诸葛亮的功劳有多大了。
一般权臣会自己篡位,或者让儿子篡位,可诸葛亮什么都没有做,把所有权力都还给了刘禅,这就是曹魏和东吴的君主,都流哈喇子的地方。为啥他们遇到的都是司马懿、孙綝这些货色呢?
二、诸葛亮能力出众,文武双全。光有忠心,没有能力,这种大臣也没啥用处。可以参考一下明朝辅佐朱允炆的那几位,他们对朱允炆是忠心耿耿,可关键时刻不顶用,结果还是让朱允炆丢了江山。
诸葛亮就不同了,他是真的很有能力。
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就是他的萧何,主抓后勤调度。这是一个集团能够正常运转的关键所在,很多人觉得不起眼,其实这才是最关键的事情。
刘备肯把钱袋子和粮袋子都交给诸葛亮,可见他对诸葛亮有多信任。诸葛亮也不负众望,刘备刚打下益州,就要夺取汉中。这对后勤要求非常高,诸葛亮一句抱怨都没有,积极调动蜀中男女,为前线将士输送粮草。
要知道,那时候刘备刚刚平定益州,正是人心不稳的时候,很难想象,诸葛亮究竟用了什么办法,使得益州迅速稳定,百姓都愿意支援刘备集团的。
刘备死后,诸葛亮的角色立马转换了,不仅要主持政治工作,而且还要亲自带着大军出征。他摇身一变又成了领兵之人。
很多人会怀疑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其实司马懿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天下奇才”。的确如此,诸葛亮不仅平定了南中的叛乱,而且还多次北伐,打得曹魏只能防守,不敢进攻,这本身就是奇迹了。要知道,刘备留下的那个烂摊子,连出摊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了,更别提和强大的曹魏抗衡了。
文武双全的诸葛亮,又如此忠心耿耿,就问你,如果你是君主,难道不希望自己的儿孙有这样一位高人辅佐吗?
三、诸葛亮依法治国,对任何人都公平。三国时期,真正提及依法治国的,其实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曹操,一个是诸葛亮。曹操由于各方面投资干涉的限制,无法做到相对公平,依法治国,这是他一生的憾事。
万没想到,在曹操死后,过去的死对头刘备集团中的诸葛亮,居然做到了这一点。诸葛亮知道,蜀汉内部派系林立,如果不做到相对公平,根本就管不好这帮人。
当时的蜀汉至少有这么几大派系:
- 第一派,是以诸葛亮、魏延为首的荆州派,他们是刘备创业的根本。
- 第二派,是以李严、法正为代表的东州派,他们是刘焉、刘璋集团遗留下来的力量。
- 第三派,是以黄权、李恢为首的益州派,他们是益州本土势力。
其实除了这些派系,还有一些实力较弱的派系,比如说糜竺、孙乾、赵云所代表的元老派,马超、马岱所代表的凉州派等等。
这么多派系,利益纠葛非常尖锐,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内讧的情况。当时是诸葛亮代表的荆州派掌权,李严代表的东州派次之。益州派最不受待见,那么矛盾就很容易出现了。
但是诸葛亮采取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使得各大派系一点儿话都没有。只要犯了罪,不管你是谁,来自哪个派系,都要受到惩罚,你说还有谁不服气吗?
所以说,就算李严和诸葛亮是死对头,可诸葛亮对事不对人的态度,还是让他折服了。李严被诸葛亮抓入大牢以后,得知诸葛亮死了,痛哭不止,认为自己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
马谡是诸葛亮最认可的接班人,也是诸葛亮的至交好友。可马谡丢了街亭以后,诸葛亮依旧斩了他。
你说说看,诸葛亮这种人格魅力,换做是你,你能不喜欢吗?
总结:同时进入文武双庙,诸葛亮千古唯二。武庙十哲当中有诸葛亮的位置,这不奇怪,毕竟他是著名的军事家,而且有着不菲的军事成就。但明朝朱棣在位之时,又同时将诸葛亮请入了文庙,这就非常不容易了。
历史上能同时进入文武双庙的,只有诸葛亮和杜预,杜预灭掉了东吴,完成了三国一统,功劳巨大。而且杜预饱读诗书,经济、政治、历史、法令无所不通。这样的人同时入选文武双庙一点儿也不奇怪。
可诸葛亮说到底是一个“失败者”,他并没有完成自己的理想,他也能够和杜预一样,可见诸葛亮的身上,有多少闪光点了。
由于他进入文庙的时间比较晚,在明朝初期,再加上《三国演义》也是元末明初的作品,所以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到了明朝才出名。其实这是一种十分片面的看法,诸葛亮早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闻达于诸侯了。
诸葛亮是什么朝代开始才名播天下的?
- 诸葛亮名传天下绝不是明清才开始,现在的很多人都喜欢哗众取宠,说一些诸葛亮其实能力一般,都是小说吹捧的,好显得众人皆醉我独醒,就他一个人间清醒。此文暂不着重于诸葛亮才能如何,只说诸葛亮何时名播天下。人皆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诸葛亮能被称为智慧的化身,也绝不是因为一部《三国演义》。而是从他挥斥方遒的三国时期就开始积累的。这一点,无论官方、民间还是文学中都能体现出来。
诸葛亮
- 首先是官方,诸葛亮在世时,就已经名扬天下而非仅仅名传于蜀汉,就连他的对手司马懿都称之“真乃天下奇才也!”能让司马懿这种人精都如此称赞的,能是庸碌之辈嘛?,唐朝时,诸葛亮被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齐名,这些人物有哪位不是家喻户晓,名播天下呢?此时又哪来的《三国演义》?同样的,从历朝历代为诸葛亮修庙封号也能体现出来,晋代封为武兴王、唐代封武灵王、宋赐“英惠庙”、 元代则追封他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明成祖时入“帝王庙”祀臣之一、清代从祀孔庙,每年春秋祭孔庙时还以诸葛亮从祀。赐庙封号者,如果还不是家喻户晓名播天下,那什么样的才算呢?以上这些也只有清朝会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吧。
武侯祠
- 其次是是民间传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一句妇孺皆知的俗语,本意是称赞集体智慧的强大,但也能从中看出诸葛亮的群众基础,还有诸葛连弩、孔明灯、木牛流马等神奇的传说同样脍炙人口。诸葛亮的名声甚至不仅仅局限于中原地区,偏远地区或是很多少数民族也同样世代流传着他的传说,对于当时不断反叛滋扰后方的蛮族,诸葛亮采取攻心,“七擒孟获”使得其族人心悦诚服,并发誓世世代代不再反叛,平定南中后退兵之时教授当地人牛耕,劝课农桑,栽种茶树,发展经济等等,将当地人从“狩猎社会”彻底改变为“农耕社会”。
基诺族
- 诸葛亮对云南、贵州一带的影响更是深远,我国最后确定的少数民族基诺族,传说是诸葛亮当年南征部队留下的一部分。佤族人尊奉诸葛亮为“阿公、阿祖”,千年以来,朝代更迭,佤族人世代戍守南疆从没有背叛过。能做到这一点,靠的绝对不是军事实力,而是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
- 最后是文化上,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液,是一代代传承下去的精神财富,诸葛亮自己写的《出师表》,时至今日读来仍让人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慨。他的《示儿》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被多少人用作座右铭。其他各朝各代也不乏描写诸葛亮的佳作:
- 唐代杜甫的《蜀相》中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八阵图》中“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宋代陆游《书愤五首其一》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千百年来,关于诸葛亮的楹联更是数不胜数。
诸葛亮文化、影视形
- 明朝时的一部《三国演义》自不必说,大家都知道。小说相比较于诗词更加平民化,相较于民间传说更加正式。可以说《三国演义》是将诸葛亮文化的“俗”和“雅”串连起来的一根纽带,但诸葛亮的名播天不是因为《三国演义》,也绝不是明清才开始。所以不要一说起诸葛亮就只知道提《三国演义》了。
- 可以预见这条问答下边也一定会跑出来一群说三国演义,甚至某某品三国之后诸葛亮才出名的奇谈怪论,这些人有的是真无知,有的则是为了流量故意带节奏,希望大家擦亮眼睛,武侯这样的人不该成为这些人博取流量的工具。帮我转发一下,让更多人知道真实的武侯。
我是横眉,喜欢分享读书心得,观察时间百态。欢迎关注我,一起感受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
诸葛亮是什么朝代开始才名播天下的?
诸葛亮是从什么朝代开始名播天下的呢?应当讲,诸葛亮从三国、西晋时期就开始了英名远播了。在陈寿(公元233年——公元297年)所著的《三国志》里,在众多的文臣武将中,陈寿 仅为诸葛亮和陆逊单独列传。这是陈寿将诸葛亮和陆逊,看作了与刘备和孙权同等级的人物。晋宣帝司马懿和晋武帝司马炎祖孙两人,对诸葛亮的评价都很高。而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和众多的文臣和武将,也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治国能力和人品给予了很高的赞赏。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诗圣杜甫的《蜀相》了。“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诗,可以说是传诵了千余年。而到了南宋时期,由于此时已认为蜀汉政权为正统,诸葛亮更是受到了各阶层的赞扬。再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三国演义》的出现和传播,诸葛亮不只是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三国中的历史人物了,已经是位被神话的历史上的神人了。
诸葛亮是什么朝代开始才名播天下的?
横眉冷眼看先生说得比较全面了,我完全赞同。
应该说当世就名播天下了。这可以从司马炎的感叹,和陈寿写的诸葛亮评传中可以佐证。仔细读一下陈寿写的评传吧,那评价还不高吗?还要怎么才算高呢?多读点书吧,就三国时期许多名人,地位很高的人都对诸葛亮评价很高!其他如横眉冷眼看先人说的,无论民间,还是少数民族,敌方,历朝历代,从帝王到广大庶民,谁不把诸葛亮看作智慧的化身,贤相的代表!
有些人黑诸葛亮那是别有用心的,属于不正常。
诸葛亮是什么朝代开始才名播天下的?
现在的兰溪市境内有一个名叫“诸葛八卦村”的地方,它就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现已经有诸葛亮后裔4000余人。
据说,这个村子的祖先是诸葛亮第27世孙,诸葛大狮从很远的地方迁来的。
700年前后,他找到一个地形独特的高隆岗,不惜重金买下了那里的一块土地,亲自做了土地的各种规划,平垦了丘洼的地方,选用“钟池”这个地方为中心,一开始就使村落布局符合“九宫八卦”的图意。
后来,这个地方的诸葛亮后裔越来越多,随着子孙后代的不断繁衍生息,村落也越来越大,但它的总体格局一直没有什么变化。
这个诸葛村,也因此被誉为“八卦奇村、华夏一绝”。
时至今日,这个村子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它虽历经沧海桑田,却保留着近200座明清两代的古老建筑,而且连绵在一起,堪称我国古建筑史上一大奇观,也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奇村。
如果你问这个地方的人,诸葛亮什么时候出名的,他们会说三国的时候,诸葛亮最出名了。
因为,诸葛亮当上宰相后,七出岐山,北伐中原,在魏晋南北朝就是历史名人了,事实上,曹魏时代,诸葛亮名气最大,三个国家的老百姓几乎人人知道这么一个人。
但是,蜀国灭亡后,经过几百年,诸葛亮几乎被唐朝人淡忘了。
事实上,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天下闻名,要是说重新“名播天下”,应该是宋代以后的事情了自宋代以来,作为贤相的孔明充满了戏剧和小说等通俗文学,且作为其中的主角人物。
就以《三国演义》为例,总共120回目,有诸葛孔明的回目就有69回。
可见,诸葛孔明是《三国演义》的绝对主角。
其实,在浙江省兰溪市和山东省临沂市各有一批姓诸葛的人氏,他们都有着与诸葛亮血脉关系的家谱。
从明代起,兰溪一带的诸葛姓氏人主要以经营中医药业为主。
据说,他们是秉承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祖训。
后来,他们在中医行业中逐渐发展壮大。
清代中后期,诸葛姓氏人把他们的中医药店,开到了浙江各地,乃至于全国各大城市,形成“兰溪药帮”这一商业帮派,盛极一时。
与此同时,他们也继承了诸葛亮“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的耕读传家精神,于是造就了诸葛村今天华丽精巧的民居样式。
可见,诸葛亮的闻名,跟他的子孙后代比较多也有一定的关系。
要说诸葛亮真正名播天下,应该是清朝中期以后,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事实上,诸葛亮的三顾堂建造于1720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纪念堂。
其外泽清荷香,茂林修竹。
据说耸立在门前的两棵参天古柏,它们在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就曾用于拴马。
为什么要建一个诸葛亮的三顾堂,说明清朝的时候,诸葛亮已经非常出名,几乎人人说三国,他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了据说,为了再现诸葛亮的躬耕生活,后人重新修缮了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小虹桥、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等十余处名胜古迹。
这些地方都有诸葛亮的各种传奇故事。
古隆中就是诸葛亮的故居,它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一般来说,一个人成为名人,就有家乡的人为他树碑立传,来发展本地的旅游经济,古代也一样,也存在争名人的事儿,从诸葛亮的故居经历的繁华历程,也可以推测出诸葛亮的出名过程。
从1720年才出现诸葛亮的三顾堂这样的纪念堂,说明清朝的时候,诸葛亮才真正的名播天下,达到了人人皆知的程度了。
我是龚柳辉,欢迎关注我,一起探讨有趣的历史故事
诸葛亮是什么朝代开始才名播天下的?
一代贤相诸葛亮,最早首肯的还是来自三分归于晋的司马炎皇帝。他赞叹诸葛亮的人品和才华,才能让"武侯祠"香火千年不衰。
诸葛亮不仅留下了"兵法"丶八卦奇阵及连弩箭和木牛流马,而且还留下了千古预言书"马前课。"诸葛亮精兵简政,很好安抚边疆少数民族,"攻心为上",实现"以夷治夷"。诸葛亮奉献了忠义第一表"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两代老臣心。堪为古代良相名士的楷模。
到了唐代,皇帝将诸葛亮列入古代"十大武宗"之一,与姜太公、白起、张良、李靖等并驾齐驱,足可见其才华横溢、高风亮节。在宋代评话盛行,诸葛亮已是舞台大明星,走进千家万户,为百姓所喜见乐闻。
明初,《三国演义》又将诸葛亮的形象推向高潮,诸葛亮成了民间"智慧"的像征。"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三个臭皮匠,变成诸葛亮。丞相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即生瑜,何生亮?不要做事后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天下大事了如指掌。司马懿长叹一声:"诸葛亮,乃神人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