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哪个皇帝是最善待老百姓的?
秦始皇以后,到汉武帝之前,这段时间在位的君主,对老百姓是最好的。当时的统治者,主要包括汉高祖(汉太祖)刘邦,吕后(汉惠帝刘盈、前少帝、后少帝),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
为啥说这个时候的老百姓是比较幸福的呢?因为这些君主没啥折腾人的政策啊!别看秦皇汉武听起来多牛,那是对那些衣食无忧的高层来说的,小老百姓在这些君主眼皮子底下过日子,那实在是太煎熬了。
就拿秦始皇来说吧,统一六国需要消耗多少人力物力?修长城需要多少去搬砖?汉武帝是打出汉民族脊梁骨的好皇帝,可汉武帝到了晚年自己也感叹:不能再打啦!老百姓都快活不下去了。
反观刘邦、吕后、刘恒、刘启的时代,老百姓是相对来说最不折腾的。这一时期,才真正算得上是太平盛世。
一、刘邦不打无必要之仗。刘邦统一天下,建立大汉王朝以后,实在是不想打仗了。可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异姓王严重影响了汉朝的稳定。
由于异姓王实力强大,和老刘家又不是一条心,早晚会出事。因此刘邦选择自己面对这个问题,先后除掉了燕王臧荼、韩王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等。开国7大异姓王中,除了长沙王吴芮比较听话外,其他6位都被刘邦除掉了。
在这以后,刘邦就不怎么打仗了,他更希望休养生息,让老百姓们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至于大兴土木的事情,刘邦也没怎么干过,这在开国之君中是很少见的。
此后匈奴人南下,经常侵犯汉朝边境。刘邦没法子啊,只好亲自带队去跟匈奴人打群架,结果我们都知道,白登之围差点要了刘邦的命。
按道理受了这种侮辱,是开国之君绝对不能忍的,这严重伤害了刘邦的公信力有没有?可刘邦并没有考虑报仇的事情,而是考虑双方稳定发展的事情。所以刘邦选择与匈奴和亲,以这种方式暂时解决了边境问题。
和亲当然是一种耻辱,对和亲女子来说,更是一种不幸。可从刘邦的角度来说,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成本最小的办法。
二、吕后当权时代,老百姓逐步获得了自由。说实话,在君主集权的年代,每个老百姓都只是长城上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完全没有自由可言。我们列举几项吕雉的功绩,就能知道这位女性有多强了。
第一,废除“挟书律”。
尤其是秦始皇时代,老百姓连私藏书籍,都能成为一种犯罪行为,秦始皇还特地颁布了“挟书律”,具体来说,就是敢私藏禁书的人,会被灭族。
刘邦那帮开国元勋大多数都是泥腿子出身,哪里懂制定什么法律,所以说汉初基本承袭了秦朝的法律,包括挟书律。
汉惠帝上台以后,吕后意识到了挟书律的不合理,因此劝说汉惠帝废除了这项禁令。从此以后,民间藏书就越来越多了。而且吕后鼓励民间藏书,更鼓励老百姓献出古典书籍,这么一来朝廷可以统一编纂成册,以防失传。
第二,废除“三族罪”、“妖言令”。
除了挟书律以外,其实秦朝还有很多苛责的法令。比如说三族罪,也就是一个人犯了大罪,会导致他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都要被灭族。
吕雉觉得这种惩罚方式太过残忍,因此将这事儿给废除了。
废除妖言令的过程就更加了不起了,所谓妖言令,就是说,谁敢诽谤朝廷和君主,那么方圆数里之内的人,全部都要被处死,因为他们也都听到了这些妖言。
好家伙,这可够狠的,简直不让老百姓说话了啊!因此吕后也将这一禁令给废除了,她希望老百姓们能在一个相对言论自由的环境下生存下去。
第三,督造货币,发行“八铢钱”和“五分钱”。
还是那句话,刘邦那帮泥腿子哪里懂什么经济?他们打完天下以后,压根就管不好这个江山。老百姓们依旧还使用着秦朝的货币甚至是战国时期的货币。
这事儿对汉朝百姓来说太不利了,因为货币无法流通,导致物价一天一个样,可能第二天睡醒了,你手里的战国货币,就只能当成玩具了。
吕后对这事儿可算是操碎了心,整宿整宿地和大臣们一起研究货币问题。最终出台了“八铢钱”和“五分钱”。这些法定货币发行以后,很大程度上稳定了物价,老百姓要的不就是这个嘛!这也为后来汉武帝发行五铢钱,打下了基础。
很多人对吕雉印象不太好,主要是因为她专权。而且在古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可吕雉却独揽朝政,这在很多大男子主义者眼里,是非常不合理的。实际上吕雉掌权期间,汉朝的老百姓别提多幸福了。
吕雉是首倡无为而治的掌权者,她信奉黄老学说,间接地也带动了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学习起了黄老学说,从而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
三、文景之治,把无为而治演绎得淋漓尽致。吕后去世之前,谁也不敢动老吕家,原因很简单,因为吕后是个负责任的掌权者,有很崇高的威信,国家在她的治理下,井井有条。等到吕后去世了,功臣集团才把吕氏一门给灭了。
汉文帝刘恒被立为皇帝以后,功臣集团本来以为他好欺负,谁知道刘恒一出手就把功臣集团给制服。自此历史进入了文景之治的时代。
汉文帝深受母亲薄姬的影响,严格执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他对诸侯王们采取以德服人的方式,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动武(也除掉了刘兴居、刘长等诸侯王)。
对匈奴,依旧采取和亲的方式,保证了汉匈之间的稳定。所以说,汉文帝时期,基本没打什么仗。打起仗来,不管赢不赢,其实吃苦的永远都是老百姓。因为打仗不仅要钱,还要人啊!钱和人,都得老百姓出。
除此以外,汉文帝还是个十分节俭的皇帝,一辈子不搞大兴土木那一套。而且时不时就免除天下田赋,老百姓的嘴都笑歪了。
大家还记得受到黥刑(脸上刺字)的英布吗?还记得受到劓刑(割掉鼻子)的嬴虔吗?还记得受到刖刑(砍掉双脚)的卞和吗?还记得受到宫刑的司马迁吗?
这些刑罚,统称为肉刑。在秦朝及其以前非常实用。可汉文帝却觉得过于残忍,以此用很多其他刑罚将其代替,一度废除了肉刑。当然了,后世君主觉得这些玩意儿过瘾,又逐渐恢复了起来。
汉文帝去世以后,他儿子刘启上台了,也就是汉景帝。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是个对婆婆和老公都很尊重的人,因此她也崇尚黄老学说,继续坚持搞无为而治。
汉高祖刘邦时期,将税收改为十五税一,这比过去秦朝强太多了。汉文帝觉得不过瘾,又一度将其减半,改成了三十税一,老百姓们高兴坏了。汉文帝也高兴啊,居然有多年都不收田赋。汉景帝也严格执行了老爸的政策,实行三十税一,并且将其逐渐演变成了汉朝的常规税收制度。
当然了,汉景帝时期打仗了,不过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朝的稳定繁荣就更加常态化了。因为汉景帝通过战争,从诸侯王手里,夺回了盐铁铜等矿藏的收益,同时大大削弱了诸侯王们的实权,为后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打下了基础。
总结:谁不折腾,谁就是对老百姓好的皇帝。这基本上就是历史铁律了,虽说历史上那些好勇斗狠的皇帝,能够名留青史,让史官们大写特写。可普通老百姓最感激的,其实是那些不怎么折腾的皇帝。这样的君主在历史上的确不是很多。
汉朝除了以上几位外,还有汉宣帝刘询、汉光武帝刘秀等。宋朝有宋仁宗赵祯,明朝有明孝宗朱佑樘,清朝有雍正皇帝胤禛。
之所以数量少,原因很简单,因为绝大多数君主都喜欢折腾,折腾一下可以让史官们大书特书一番,谁不喜欢好名声流芳百世呢?愿意低调的君主,实在是太少了。
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哪个皇帝是最善待老百姓的?
哪个皇帝也做不到善待老百姓,因为他根本做不到。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只要是集权专制,下面就腐败黑暗不堪……腐败的社会,对老百姓来说就是水深火热和暗无天日!!!
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哪个皇帝是最善待老百姓的?
如果说是守成的皇帝当属汉朝开启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开国的当属明朝的洪武皇帝朱元璋!
汉文帝刘恒是一个守成过程中没有安于享乐!而是一心一意地对待百姓。与民休养生息,甚至亲自到民间体验百姓的生活皇帝!
而朱元璋作为开国之君,打小就知道百姓的疾苦。在得国之后也做到了与民修养生息!但凡发现有坑害百姓的贪官污吏一向都是严查重办!
所以个人觉得这二位皇帝是真正的做到了善待百姓的。
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哪个皇帝是最善待老百姓的?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能善待老百姓的皇帝,必定属于明主,明主懂治国理政,安抚天下百姓,敬忠良,厌馋臣,以江山社稷为重,不宠幸后宫,不乱杀有功之臣,一心一意理政。
只有唐朝的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经得起历史论证!
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哪个皇帝是最善待老百姓的?
宋仁宋是中国历史最善待百姓的皇帝,因为中国上下五千年只有一个包公,我们很多人都觉得包公非常公正廉明,但是背后其实是宋仁宗对包公的赞赏与支持,是因为宋仁宗对百姓仁义与大爱。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对百姓最好的。
宋仁宗为什么能够成为最爱民的皇帝?
1、善于用人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在位41年,是宋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一位。宋仁宗当之无愧一个“仁”字,待人宽容,虚怀若谷,整个仁宗朝,是中国历史上名人最集中的一个时代,下面让我们看看宋仁宗时代的牛人。
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司马光、柳永、晏殊、秦观。唐宋八大家,六位在宋朝,这六位还都在仁宗朝。
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
科学家:沈括、毕升、贾宪(数学是做出重大贡献,贾宪三角听说过没),苏颂(天文学家)
政治/军事家:欧阳修、范仲淹、包拯、文彦博、吕夷简、韩琦、富弼、孔道辅、狄青
思想家:张载、程颐、程颢
青年梯队:王安石、司马光、范纯仁(范仲淹二公子)、吕公著,这几位是后面英宗、神宗朝的主力,也是仁宗时代开始培养。这些人,随便拿出一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苏东坡所云:“仁宗之世,号为多士,三世子孙,赖以为用。”就是说仁宗时代牛人真多啊,够后面三辈子用的了。
人文、科技、金融,这三项现代人最重视的软实力,竟然如此钟情宋仁宗,那些光耀千秋的巨擘,全然汇集于他在位的四十年,使那个看起来缺乏大事件的朝代,竟是那么的令人向往!
2、宽厚、心胸宽广。
嘉佑六年(1057年),苏辙参加制举科殿试,在试卷里愤然写道:“我听人说,宫中美女数以千计,只以饮酒作乐为生;皇上既不关心百姓疾苦,也不跟大臣商量治国安邦大计。”这基本上是道听途说的虚妄之言。如此“恶毒攻击”他将要效力的皇帝,简直“大逆不道”。考官们自然共同撇嘴。这时,仁宗却发话了:
“朕设立科举,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只是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予功名。”
最终,苏辙与兄长苏轼同登制举科。宋仁宗甚至还为兄弟俩的策论断言:“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欣喜自得之情溢于言表。
某次,包拯联合其他谏官,合力弹劾三司使张尧佐,指责他平庸无能,言辞十分激烈,并要求罢免他。
张尧佐是张贵妃的伯父,依着张贵妃的恩宠任此要职,包拯这么一闹,仁宗感到很难办。
见拗不过包拯等人,仁宗想退一步再说,答应免除张尧佐的现任职务,放外去当节度使。谁料众谏官的态度更加激烈,包拯更是词壮声高,连唾沫星子都溅到仁宗脸上。
仁宗也有些动气:“你们这是在声讨张尧佐吗?节度使是个粗官,值得这样争吵吗?”
包拯旁边的谏官唐介立马接着说:“太祖、太宗都曾担任过这一官职,节度使恐怕不能算粗官。”仁宗气得干瞪眼,外放的事只得作罢。
回到后宫,憋了一肚子怨气的仁宗,把闷火撒在张贵妃头上,他对张贵妃吼道:“你只知道要宣徽使、宣徽使(当时同时任命四职)!你哪里知道,现在是包拯当御史呢!”
皇上被大臣逼得如此狼狈,千古无有!反过来说,倘使没有仁宗的泱泱大度,又何来包拯的千古盛名?
3、克制
某日早朝,一大臣发现仁宗脸色难看,问何故。仁宗道:我不太舒服。大臣想当然地以为,这肯定是昨晚贪图美色用力过猛了,就婉劝皇上别那么玩命。
仁宗哈哈一笑:哪有此事!我是昨晚饿的。本来想吃口烧羊肉,但没现成的,就忍了一宿。大臣们众口一词:何不传御膳房?仁宗道:唉,我当时考虑,老祖宗的法度中,也没有夜供烧羊的先例啊!要是开了这个头,后世子孙就有可能一辈一辈传下去,这今后不知夜里要杀多少只羊啊!还是拉倒吧!不要以为仁宗真的简单是因为“祖制”而节欲。
仁宗清楚,放纵自己的欲望,便意味着朝廷权力的扩张,同时意味着民间权利的退缩与失守。
仁宗有一些妃嫔,服侍多年一直未晋升,提出升名位,仁宗说:“无此先例,恐行不通。再说我答应了,朝廷恐怕也通不过。”
众妃嫔都不信:“皇上所言即为圣旨,谁敢违抗圣旨呢?”仁宗笑道:“你们不信?好吧,我现在就为你们写一道圣旨。”结果,朝廷中枢果真否决了圣旨。不久,又有妃嫔要求给她们晋升封官,仁宗这次不废话,取来彩笺,上书某人某官,众妃嫔称谢而去。
发薪时,她们理直气壮地要求加薪,管理部门却不认这个帐,将御书全部退回。妃嫔们来告御状,看到仁宗“为难”的样子,当着仁宗面撕了御书,边撕边说:“原来这个真不管用的。”
事实上,历代帝王揽权,常用方法便是绕过宰相领导的政府(明清更是不置宰相,皇帝自任政府首脑),直接下手诏。仁宗并非没下过手诏,但都不是出于揽权——“帝性宽仁,宗戚近幸有求内降者,或不能违故也”:他性子软,有些近臣跑官,他不好意思拒绝,只好下一道手诏,请宰相给予破格提拔。“雷人”之处在于,仁宗知道这是破坏法制的事,总是事先给宰相打好招呼:凡我所下手诏,你们不必遵行,退回来就行了。王权大不过制度。做不到不私发手诏,却明言其手诏“毋辄行”,这便是君权的自我克制。
由此可见,宋仁宗时代人才济济,百姓安居乐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最高峰,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好的40年。
认知美、探寻美、
发现美、热爱美。
追寻美的足迹,
过美丽人生。
丽文悦心,
用美丽文字,
愉悦心灵。
编者茹立文,
文学爱好者,
喜欢文学与诗歌。
愿生活与诗常相伴,
愿岁月与美常相依!
图片自网络。
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哪个皇帝是最善待老百姓的?
商君书的驭民5术运用的炉火纯青,何来的善待百姓?有的只是苟延残喘,想着如何维护统治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