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是靠什么约束力让狂热的日本停建不少在建战舰的?
二战结束以后,各路大国一边在限制别国发展核武器,一边自己疯狂地在研制更加先进的核武器。其实这种现象,在一战结束的时候,也曾经出现过,当然了一战的时候还没有核武器,他们限制的是海军舰队。
一战刚结束那会儿,战胜国们聚在一起开大会,美其名曰重建战后世界新秩序,实际上就是合起伙来分赃。
但是分赃也有一个先来后到的秩序问题,一战说到底是欧洲人内部的战争,咱们出了一些劳工,日本出了几艘运输舰,本身跟亚洲国家没有太大关系。可是在凡尔赛和约中,无耻的欧洲人,居然把中国山东的利益,从德国人手里,转交给了日本人。
与其说,日本侵华发生在1931年或者1937年,倒不如说,从1919年,巴黎和会以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就已经开始了。
日本之所以如此猖獗,主要是因为自打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海军力量与日俱增。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海战中,日本均取得了巨大胜利,这使得日本对海军的重视程度,超过了所有兵种。
这事儿不光中国和俄国意识到了,当时的美国也发现了这一点。日本的海军发展,已经逐步超越了部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果不对他们进行限制的话,将来日本可就了不得了!这就是《华盛顿海军条约》出台的历史背景。
一、《华盛顿海军条约》主要就是为了打压日本,限制英国。凡华体系,指的是《凡尔赛和约》与《华盛顿海军条约》共同出台以后,重建世界秩序的体系。其中在《凡尔赛和约》中,德国、奥匈帝国的海外殖民地,基本都被英美法等列强给瓜分干净了。德国损失了大片领土,奥匈帝国更惨,直接土崩瓦解,分成了一堆小国家。
欧洲的利益问题解决了,那么亚洲的利益该如何瓜分呢?这事儿老美非常关心。他们早就想要染指亚洲,可就是找不到太合适的理由。
眼看着日本和英国手牵手,一步两步向前走,已经让老美没法染指亚洲了。这个时候老美觉得,再不把这两个家伙摁住,将来老美根本就没机会进入亚洲了。
为此华盛顿会议,在1921年终于召开了。为了体面,这次大会依旧让一战战胜国们派了一堆使者前来,这其中就包括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中国等。
但是真正起作用的,其实只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其他国家包括北洋政府的使者们,只能坐冷板凳听讲,没法子,这些人无法进入瓜分利益的圈子。
这5个国家里,又以美国、英国和日本作为主角。为啥呢?因为这3个国家在当时来说,是海军力量最强的3个国家。
当时老美十分冠冕堂皇地表示,为了世界和平,必须要对海军力量进行重新分配,换句话说,那就是要限制某些国家的海军发展了!
当时日本正在实施“八八舰队”计划,也就是打造两支强大的海军舰队,每一支舰队拥有8艘主力舰,每8年更新一次。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将海军发展成为和英国、美国一样的水平。
可《华盛顿海军条约》彻底打乱了日本的计划。因为这一条约中规定,美、英、日、法、意等国的海军主力舰总吨位比为:
5.25:5.25:3.15:1.75:1.75。
啥意思呢?就是说美国和英国的主力舰总吨位是第一梯队,可以拥有52.5万吨。日本是第二梯队,主力舰总吨位可以达到31.5万吨。法国和意大利是第三梯队,主力舰总吨位只能达到17.5万吨。
这么规定了,美国自然很高兴,毕竟英国是老牌海军强国,长期保持世界第一。如今美国可以和世界第一并驾齐驱了。
法国表示无所谓,毕竟自己也没几艘军舰,他们主要发展的是陆军。意大利不敢发表意见,他们不仅没啥军舰,而且由于在一战中左右摇摆,只能当个跑龙套的。
这里面最不爽的就是英国和日本了。英国倒还好说,虽说和人并列第一,但到底还是世界第一。可日本的主力舰总吨位早就超过31.5万吨了,难道要日本把多余的主力舰给炸沉了吗?而且他们的造舰计划也排上了日程,船坞都搞好了,难道也要炸掉?
由此可见,《华盛顿海军条约》表面上是为了维持世界和平。实际上则是老美为了制衡英国,打压日本。你说日本人怎么能答应呢?
二、日本的经济本身也吃不消这么搞了。和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一样,其实一战过后的军备竞赛也是相当惊人的。
美国这边扬言,要打造世界最强大的海军力量,计划在5年之内,建造至少137艘军舰。
英国作为海军老大,立马表态:哪怕花光大不列颠最后一分钱,也必须要保证海军在世界上的顶流地位。
日本作为后起之秀,也不甘示弱,立马启动了八八计划。
美国拥有广袤的地盘,资源丰富,实力强劲。英国拥有大量殖民地,完全不用担心经济问题和资源问题。可日本当时有个啥?啥也没有啊!要土地没有土地,要钱没什么钱。
日本启动八八计划的时候,基本上要将全国财政的三分之一,都花在海军建设上。连天皇都要啃窝窝头,吃糠咽菜了,你说这计划日本能搞得下去吗?
不是每个天皇都是明治天皇,很显然,当时的大正天皇并没有这方面的决心。而且长期的财政负担,早晚会把日本给拖垮了。
为此,是否严格执行八八计划,在日本内部其实也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搞好了,能攻城略地自然好,可搞不好就有可能亡国败家。
这个时候《华盛顿海军条约》出台以后,各国立马停止了军备竞赛的步伐,也让日本缓了口气。所以说,即使没有外部压力,日本也会主动执行这一条约。当然了前提是美英也是这么干的。
三、美国也做出了妥协。虽说日本也有意愿停止军备竞赛,可吃亏毕竟是吃亏了。即使要停止,也得是自己主动停止,而不是被人逼迫着被动停止。
为此日本在谈判桌上,也表现出了非常强硬的态度。当时约定,日本的主力舰吨位,只有美国和英国的60%,可日本却坚持要求达到70%,这事儿英国表示无所谓,因为他们对远东已经没啥太大想法了。
可美国对此坚决反对,因为美国对远东亚太地区充满了幻想,如果让日本的舰队持续扩张,对美国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幸事。
事情闹僵了以后,美国做出了让步,60%的红线是不能跨越的,但是美国承诺,不会在夏威夷以西的太平洋海域设立海军基地。
这么一来西太平洋地区,就成为了美国和日本的缓冲地带。美国的海军在这里没有基地,确保了日本的安全。日本的海军只有美国海军的60%,这也确保了美国的安全。
双方觉得这一方案还算中肯,因此日本也就没再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了。但是说到底还是日本沾光了,为什么呢?
总结:日本可以偷摸着发展嘛!表面上日本的确在一段时间里压缩了海军力量的发展,可从长期来看,日本的海军还是可以偷摸着发展的,毕竟在那个年代,美国很难找到证据。
可美国如果在西太平洋海域设立军事基地,那么对不起,瞬间就能被日本给发现。所以说,这事儿说到底对日本还是有利的。
日本可以偷偷摸摸地发展海军力量,同时也可以阻止美国在西太平洋海域的扩张,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当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是靠什么约束力让狂热的日本停建不少在建战舰的?
谢邀!这个问题我来谈谈!其实1922年《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能够签订,首先在于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五大海军强国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诉求,那就是赶紧停止海军军备竞赛,因为大家的钱包都撑不住了,而其中尤以日本最为迫切,因为与欧美列强相比,日本的底子还相当薄,庞大的造舰计划给日本国家财政带来的压力更是远超其他国家。实际上,早在华盛顿会议召开一年多前日本海军高层中就有放弃八八舰队案的想法,日本海军在裁军会议上纠结的关键在于对美国海军的主力舰比例是七成还是六成。
1922年2月《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签署的现场,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五国代表通过这一条约达到了共同的目标:停止海军军备竞赛。
所谓“舰队七成论”是日俄战争后由日本海军的两位“战略先驱”秋山真之和佐藤铁太郎提出的,在将美国视为最大假想敌的情况下,日本海军舰船吨位保持在美国海军70%的水平是确保国防的最低标准,舰队七成论、截击作战和舰队决战成为左右此后四十年间日本海军太平洋战略的核心信条。随着日美矛盾的加剧,日本海军开始实施雄心勃勃的八八舰队案,即在和平时期保持16艘舰龄不满8年的主力舰,包括8艘战列舰和8艘装甲巡洋舰(后为战列巡洋舰),随着日美矛盾的加剧,1918年八八舰队案又进步一扩充至八八八舰队案,新建主力舰数量增至24艘,相关预算于1920年通过,预计1927年完成。
日本海军的八八舰队案最终只有2艘长门级战列舰得以完成,另有两艘在建主力舰改装为航空母舰,即“赤城”和“加贺”。
然而,随着一战结束,日本的战争红利开始迅速消失,经济陷入衰退,庞大造舰计划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沉重压力日益显现,海军预算占全国总预算的比例不断攀升,1917年时为15%,1918年为20%,1919年为23.4%,1920年为26.5%,到1921年时更达到31.6%,短短五年间海军预算比例翻了一倍,政界和经济界人士均对此颇为担忧,最终海军内部也意识到八八舰队案超出了日本的经济能力,而最先明白这一点的就是从1915年开始连任海军大臣的加藤友三郎海军大将,而他恰恰是八八舰队案的设计者之一。
加藤友三郎在日俄战争时曾以第一舰队参谋长的身份跟随东乡平八郎参加了日本海大海战,能力突出,目光敏锐,在海军中深孚众望。
加藤友三郎是日本海军历史上最具权威和最有政治头脑的领导者,他懂得从国家整体战略和国际外交角度考虑海军军备问题,而且在海军内部极具威望,被政界认为是“唯一能够控制海军的人”。加藤意识到八八舰队案实际上是难以实现的,早在1919年2月就在国会公开表示:“我的主张是建立一支在日本国力承受范围内适当的防卫力量。”1920年底,加藤友三郎又召集海军省各部首脑秘密开会,讨论海军预算问题,当时大藏省次官应邀出席,向海军将领们说明国家财政的困境:“我们的财务状况很快就陷于绝境,会不会破产完全取决于你们海军,你们最好商量一下此事。”话说到这个份上,日本海军也只能放弃八八舰队案。
1921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加藤友三郎(中),在此次会议上他亲手埋葬了自己设计的八八舰队。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加藤在1921年初多次向美国媒体释放出愿意就裁军问题进行谈判的信号,所以当美国邀请日本参加华盛顿会议时,对于深陷财政困境的日本来说是天赐良机,加藤对此更是持欢迎态度,而且他从一开始就准备接受对美六成的吨位比例。所以,无论最后的比例是七成,还是六成,日本都会接受《华盛顿条约》,因为其国力根本无法承受与英美进行海军竞赛而致破产的风险。
参考资料来源:《从马汉到珍珠港:日本海军与美国》(日)麻田贞雄 著
原创不易,感谢支持,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军事公众号:崎峻战史。
当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是靠什么约束力让狂热的日本停建不少在建战舰的?
其实很多条约,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当年签订的《华盛顿海军缩减条约》实际上并没有完全约束低约各国的海军扩张,只不过是一阵缓和而已。
在条约缔结的时候,日本尚且还没有变得那么狂热,而且日本毕竟实力薄弱,经济能力非常有限,无限制地军扩,使得日本经济负担巨大,无奈之下才参与了签订华盛顿海军条约。
一战前后,列强各国都展开了军备竞赛,设计制造了更大更强的海军战舰,各国都不甘落后纷纷勇猛直追,然而这样的事情,也引发了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费钱。
由于海军战舰的制造与维护成本非常高,如果是战时也算了,可相对和平时期,过多的战舰要烧掉大量的经费,各国之中,实力相对薄弱的日本,显得极其艰难,无法维持。
在这种情况之下,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时候,美国、英国、日本、法国与意大利五个海军实力强悍的国家签订条约,限制主力舰的吨位与主火炮口径等等。
其实不仅仅是日本,其他几个国家当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只不过英法美甚至于意大利等国家,它们实力相对更强,所以没有那么迫切,日本家底儿薄,所以很期望加入条约。
打个比方来说,日本当时就好像是在马拉松比赛中奋起直追的选手,虽然名列前茅但实在太累了,这个时候如果有人提议大家都慢慢跑,日本自然是非常高兴的,肯定原因参加其中。
因为日本海军扩建计划让国家喘不过气,其实当年在华盛顿条约签订之前,日本就有心放弃此前雄心勃勃的海军计划,而条约的签订,也算是非常符合日本那时候的处境与心意了。
当年日俄战争以后,日本海军之中的秋山真之与佐藤铁太郎两人,就提出将太平洋对岸的美国作为日本的假想敌,日本海军舰艇吨位至少保持在美国的七成,这是最低防卫水准。
随着后来日本跟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争端越来越多,利益纠葛也越来越深刻,日本将自身的海军建设水准不断提高,底子本来就弱的日本,被海军建设计划压得难以喘息。
尤其一战以后,日本的战争红利急速消失,庞大的舰艇制造与维护计划导致了日本财力压力越来越大,到1921年的时候,日本每年国家支出的26%都要被海军拿走。
海军扩张与维护计划导致了日本其他各界的强烈不满,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日本完全是在强撑着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因为反对的人越来越多,日本逐渐想着放弃本来的计划。
刚好在这个节骨眼上,美国等西方国家也经不住庞大的舰艇制造计划,主动提出了大家一起停止竞赛的意思,日本当然也是顺水推舟就坡下驴,总不能我歇,大家一起休息吧。
整体来说,日本当年接受华盛顿条约,也是因为日本那时候的实力的确无法接受继续进行海军扩张竞赛带来的压力,如果再撑下去,很可能导致日本整个国家经济的崩解。
当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是靠什么约束力让狂热的日本停建不少在建战舰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先牢记一句话,任何《条约》都没有强制约束力!能够让《条约》具备约束效果的,只有签订条约者的实力。
而《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时的背景环境,是美国觉得快没钱了,英国已经没钱了,日本...穷得正在当裤子了。法国和意大利的意见则是,这条约有他们固然好,没他们也无所谓,总之海军方面选择继续躺平。
1922年,一战结束不久,所有列强都关注到了未来海权的重要性,所以除了战败国之外,几个颇具实力的列强开始疯狂设计建造军舰,进行海上军备竞赛的时刻。但此时也是“巨舰大炮”理论最为巅峰的时代,尤其是一战期间日德兰大海战的结果,让大家都意识到,今后的军舰必须更重,装甲更厚,炮径更大,才能取得海上交战的优势。当然相对地,银子也必须投得更多。
但是理念是一回事,包里的小钱钱又是另一回事。国会山的老爷们面对国内资本家对军备竞赛的指责已经有点撑不住了,于是和英国...另一个腰包见底的国家开始协商停止这种无限制的军备竞赛。
英国当然乐意,不过听说日本人刚刚建造好了新式战列舰“长门”级,美英顿时都觉得日本这个小国的实力深不可测,于是无论如何也要把日本拉上。为了表示条约公正合理,受大多数国家拥护,于是又拉上了法国和意大利。此外,还有比利时、荷兰、葡萄牙、中国的使者们前来听讲。
由于条约中规定美英日法意的主力舰比例为5.25:5.25:3.15:1.75:1.75,日本人觉得吃了大亏,据说喧闹了一番,好不容易才平息了屈辱的怒火...实际上日本国内上至天皇,下至百姓,都感动的快哭了,日本的财政实力远没有表面上那么风光,为了造军舰,他们很多天都没吃饱过了。
于是五国皆大欢喜地签订了条约。不过由于条约里不光限制了各国战舰吨位比例,还对战列舰,重巡,轻巡,驱逐等各种军事舰艇的吨位,炮口径都做了硬性规定,这让此时相当活跃,思想更是天马行空的各国军舰设计师们,都大为不爽。
而日本的军国主义做派严重,对军事方面的危机意识也远高于其它国家。美英等国都有一些停建的军舰,有的改为其它用途,或者干脆直接拆掉。日本停建的军舰,则最终都改为了其它军事用途的船只,这其中也包括了后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航空战队的旗舰“赤城”号航空母舰。
在下是喜欢探讨军事和历史问题的书生,欢迎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当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是靠什么约束力让狂热的日本停建不少在建战舰的?
谢邀,并没有真正的约束任何国家建设战舰。而是各个国家都想着少建一些战舰。这样的论断是不是特别的逗呢?详细说说,看完了文章后基本上也就会对历史上的很多限制军备条约有个新的认识。
首先来说,“海战”是人类一直历史久远的战争行为,起初双方的海军以登到对方舰艇上厮杀或者干脆撞沉对方为主要的战斗手段。但在火炮发明以后,海军就走向了一条回不了头的歧途野蛮发展了。
于是,从16世纪到19世纪,还都是帆船的时代,各种海军战舰就大量的出现。
这些船大多是上图的样子,每侧装有数十门大炮。起作战目的就是在海面上轰沉对方的同类战舰。于是,各种大炮就相继的被搬上了船。
目的是轰沉对方战舰就是歧途的核心要素。在战争中,其本质是权利扩大、资源掠夺,其手段是占领对方土地、杀伤对方有生力量、摧毁对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么从战舰的功绩上看除了阻断对方海上运输线之外,所有的战绩其实都是战役级的目标。
从1870年代开始,各个海军强国还是奉行“巨舰大炮”主义,力求在海面战役级别上取得压倒性优势。这个时候铁甲舰开始慢慢的替代了木质风帆战舰成为新一代主力战舰。
然而这个时候开始,各国被军舰高昂的造价拖累。以大清帝国的定远号和镇远号为例,各花费高达140万两白银。如果说大清是被洋人坑了,那么看下英国自己建造无畏舰的费用:
无畏级战列舰178万英镑
虎级战列巡洋舰259.3万英镑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250万英镑
铁公爵战列舰189.1万英
镑凯撒级战列舰240万英镑
塞德利茨级战列巡洋舰226万英镑
拜恩级战列舰258万英镑
……
……
而装备一个师的陆军费用大约才不到70万英镑,这其中会包括5000支李恩菲尔德步枪、200挺机枪、40门野炮和20门榴弹炮……
而一艘当时的战舰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远远比不上一个师的作用(别提战舰大炮轰陆军)。
200多万英镑看起来似乎是很少的钱,但别忘了通货膨胀,当年的1万英镑大约等于现在的300多万英镑!而当年一艘250多万英镑的无畏舰放在现在造价等同于80亿人民币!放在一百年前亦或放在当下都不是一笔小钱。
而且当年是一造就造十几艘!
有海权的国家为了巩固海权不断制造,没有海权的国家为了争夺海权也在不断的制造,海军这只吞金兽就将所有的妄图染指海洋国家拖到了一个财务的深渊中。
然而,以日德兰海战为例,英德双方投入了多达250艘各型战舰,而取得的战果也仅仅是维持了北海的海权。英国即便是不打日德兰海战,让德军攻上英伦三岛,损失掉战舰的钱可以整出近百个步兵师将德军扼杀在滩头阵地上。
对于一战及其前后海战的反思各国发现造大船仅仅是财富的游戏并无实际的战争意义(前面讲了)。
于是各国开始从1922年签订了三个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对大家都有好处,从财务泥潭中抽身而退。
说回日本,日本造舰也是在骑虎难下的地步,如果造出7艘长门级战列舰,那么日本将面临难以弥补的财政赤字。当年长门级战列舰首舰计划造价1500万日元,实际造价高达4300万日元(别忘了通货膨胀),日本是负担不起的。恰好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也让日本脱离了军备竞赛泥潭。这并不是约束力,而是日本就坡下驴。
其实,如果没有各种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日本是根本腾不出手来在1937年进攻中国的。
当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是靠什么约束力让狂热的日本停建不少在建战舰的?
首先,应该肯定1922年2月6日签订《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美英日法意五个海军强国,在削减和限制其海军军备上是真诚负责的。该《条约》不但对各签约国海军主力舰总吨位及其比例数(即5:5:3:1.75:1.75)和主炮口径(不超过16英吋)和航母吨位(不超过35000吨)及火炮口径(不超过8英吋)等做出严格规定,还对其国内法立法程序及国际执行规则步骤等做出了细致明确可相互监督核查的严格规定。在该《条约有效执行8年后的1930年4月22日又签订了一个带有补充性的《伦敦海军条约》,大大加强了其执行落实力度和效果。
其次,日本虽然发展自身海军军备的野心大动作快,但其经济实力及其支撑能力有限。签约前的既有舰炮维护和“八八"舰队建造计划已使日本的财政负担接近50%,还要动员举全国之力,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负担。这就迫使当时的日本文官主导政府顺势执行《条约》中的舰炮废弃和停建规定。
再次,该《条约》中关于日本海军舰炮停建和废弃的数额远不及美国的多,日本颇有窃喜之感。这也是日本自觉履约的内驱力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