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战争阿根廷为什么敢跟英国开战?

马岛,全称马尔维纳斯群岛。其实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这地方距离阿根廷实在是太近了。距离英国本土,却有着万里之遥。

可偏偏是这万里之遥的土地,英国却死咬着不放,甚至不惜跟阿根廷动手。而阿根廷觉得自己是站在正义的一方,为了维护自身领土的完整而已,自然也就铤而走险,和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交战了。

实际上,我们要知道,英国是个老牌殖民国家,19世纪时期号称日不落帝国。因此他们在海外的殖民地非常多。早在1833年,英国军队就已经登陆马岛,对这里宣示了主权,将其称之为“福克斯群岛”。

而阿根廷,在19世纪以前,长期都是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到了1816年,才勉强宣布独立,而此后的阿根廷,又处于长达半个世纪的内乱之中。所以说当时的阿根廷,压根就不具备和英国争夺马岛控制权的实力,只能口嗨,声称对马岛拥有主权。

英国这边就很顺利了,1833年,英国把阿根廷派到马岛的官员,都给赶跑了。1841年,英国派遣一位副总督治理马岛。1892年,马岛正式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之一。当时已经独立的阿根廷政府,自然是严重抗议,可惜如果抗议有用的话,要拳头干什么?

一、阿根廷讨要马岛的理由,有点儿扯。

按道理来说,进入20世纪以后,这事儿就没什么可讨论的了。英国对马岛宣示主权,已经长达1个世纪之久,而此前阿根廷连个国家都不是,更别提宣示主权了。

可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英国这个世界第一强国,拉下了马。二战结束后,英国也失去了老大的位置,取而代之的便是美国。

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已经日薄西山。阿根廷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开始向联合国申诉,希望拿回马岛的治理权。

那么阿根廷的理由是什么呢?他们也是够累的,翻出了1493年教皇颁布的敕令《托德西利亚斯条约》。这上面清楚地规定了西班牙、葡萄牙瓜分新大陆的标准。

阿根廷认为,按照这玩意儿,当时的西班牙对马岛是有主宰权的。而阿根廷赶走了西班牙的殖民者,因此,他们也应该对马岛拥有主权。

这理由简直天下无敌了!你要说马岛距离你们本土近,还稍微能理解一些,你扯这几百年前的事情出来,这不是闹着玩嘛!

这就是阿根廷的聪明之处,因为教皇在基督教世界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大的。扯距离优势,反倒没有意义,从宗教的角度去攻击英国,才是取胜之道。

英国人也是很无语啊,只好将他们从1833年以来,一直统治马岛的所有证据都给拿了出来。他们认为,马岛在此之前就是荒岛一个,是英国赶走了其他殖民者,成为了这里的主人。

这事儿就算闹僵了,英国人认为,将马岛交给阿根廷,并不是让马岛回归阿根廷,而是给他们换了一个落后的殖民者罢了!

这话好像也有道理,毕竟阿根廷政府从未有一天,对马岛进行过统治,他们能对这地方有什么感情呢?

二、阿根廷为何敢于主动发动马岛战争?

1982年,为了马岛的归属权,他们又开始吵架了。联合国就是个和事佬,谁也不敢得罪,只能和稀泥。结果阿根廷不答应了,于1982年4月,主动向马岛地区发起了进攻,马岛战争正式爆发。

那么问题来了,阿根廷何德何能,他为何敢于向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挑衅呢?这是否是在自找没趣呢?

第一,英国已经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属于英国的时代,早就已经过去了。最早对世界进行殖民的国家,其实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英国女王看着眼红以后,开始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船队进行劫掠,因此发了一笔大财。

有钱以后,英国自己也开始搞大航海行动,因此发展起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这才有了争霸世界,建立日不落帝国的资本。

可到了二战的时候,英国的基础设施都被德国炸光了,英国的军事设备,也在二战中消耗殆尽。尤其是英国的经济,在二战结束的时候,已经接近崩溃了。

为什么二战刚胜利,英国人民就抛弃了丘吉尔?还不是因为英国人民急切地需要一个懂得恢复国家经济的人来管理英国嘛!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在帮助欧洲恢复经济的同时,也绑架了欧洲的经济。从此以后,美国就成了欧洲的老大,哪怕是英国也得听吆喝。

这种情况下,也不怪阿根廷敢于挑战英国了,毕竟二战以来,英国在军事上的表现毫无优势,阿根廷想要碰碰运气,未尝不可?

第二,阿根廷政府,打算靠战争转移内部矛盾。

1981年,阿根廷国内压根就不好过,由于通货膨胀率达到了600%,且国内生产总值不断下降,导致老百姓的日子十分艰难。

因此不少工人组织起来选择罢工,当时的阿根廷军政府,压根就得不到本国老百姓的支持。如果再这么下去,这帮领导可就要卷铺盖回家了。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阿根廷军政府认为,是否能够通过一场战争的胜利,重新赢得百姓们的支持,而且可以转移大伙儿的关注焦点:都打仗了,还在乎啥经济?

第三,英国“息事宁人”的态度,让阿根廷感觉这事儿有门!

马岛战争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阿根廷政府既然已经做好打算,就不可能贸然行动。因此小规模的试探,就屡见不鲜了。

首先,阿根廷政府明里暗里地对外释放了要收复马岛的消息,他们想看看英国当局会有什么样的态度。结果英国当局似乎有点儿后知后觉,压根就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

其次,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政府雇佣了一帮五金商人,强行登陆了南乔治亚岛,这地方位于马岛东边1390公里,同时在这里插上了阿根廷的国旗。

啥意思呢?就是想看看英国驻军是否会有反应。这回英国不能忍了,派遣了坚忍号破冰船前去摧毁这个基地。结果到了当地一看,阿根廷的军事准备太充足了,军舰、飞机什么都有,就等着英军进攻了。无奈之下,坚忍号只能后撤。

这下好了,阿根廷当局意识到,英国简直就是个怂包啊!这都不敢上?所以说他们终于下定了决心,通过武力夺取马岛。

结果:阿根廷战败而告终。

从1982年4月2日开始,一直到1982年6月下旬为止,双方打了两个多月时间,最终以阿根廷惨败而告终。

74天的马岛战争中,英军阵亡255人,阿军阵亡649人。当然了,这和一战、二战时期是没法比的,但是在二战以后,这种规模的战争已经相当可怕了。

打了败仗以后,阿根廷的军政府终于被民众们推翻了,他们对马岛的诉求,始终都没有停止过。反观英国这边,由于撒切尔夫人在战争中的优秀表现,使得这届领导班子,赢得了民众的一致认可,也为英国保守党,赢得了1983年的普选。

马岛战争阿根廷为什么敢跟英国开战?

马岛战争是一场典型的民族主义民粹式战争,阿根廷当时是军政府当政,由于国内经济形势持续恶化,加尔铁里为首的军人集团决心用一场“必胜”的小规模战争来宣扬国威,转移国内民众的注意力,因此将目光放到了英国人占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上,英国人称这座群岛为福克兰群岛,其实如果深究马岛的主权的话,英国人是要比阿根廷人更早占领这片岛屿的,但是多年来阿根廷始终没有对该岛有着强烈的领土要求,这主要是由于马岛地处偏僻,没有什么经济价值。

但是上世纪60到70年代,国际石油公司爆出消息称,在马岛附近的海域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这顿时让阿根廷和英国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要知道当时国际社会刚经历了石油危机,如果能够拓宽石油来源的话,无疑将是重要的经济来源,因此阿根廷突然加大了对该地区的领土要求,指责英国窃据阿根廷的土地,终于到了1982年首先发动了马岛战争。

应当说,当时的英国刚经历了工党政府的多年执政,军力萎缩到了历史低谷,阿根廷看准了英国军力不振,而当时该国却拥有较强的军事实力,拥有包括航母、巡洋舰在内的庞大舰队,因此出动大军轻易攻克了只有象征性军力部署的马岛,英国守军在经历了象征性抵抗后全部投降,但是阿根廷千算万算,没有料到英国的战争决心如此之强,特别是在撒切尔首相的领导下,英国举国团结起来精锐尽出派出远征舰队,还获得了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西方国家对阿根廷进行武器封锁,为英国提供军事基地等一切便利,最终使得阿根廷饮恨而归,并导致了加尔铁里军政府的垮台。

马岛战争阿根廷为什么敢跟英国开战?

因为当年的阿根廷,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艰难!人民对以加尔铁里为首的军政府腐败无能非常不满,而加尔铁里为了摆脱执政危机,只能搞民族主义,忽悠人民爱国(就是爱军政府),开始了对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战争!

马岛仅仅有少数士兵和英國居名,当然一击成功!可是,当时的英國首相是撒切尔,面对马岛危机,如果无所作为,那就会受到国民指责,只能下台了!为了英國的荣耀,撒切尔组织特混舰队,向马岛进军!国际社会迅速行动起来,主张和平谈判!而美国和英國,阿根廷都是盟友,主张阿根廷先撤军,再和谈,避免军事对抗!

而阿根廷人民对于得到马岛欢心鼓舞,个个都象打了鸡血,忘记了阿根廷面临的经济危机(爱國牌果然有用),军政府怎么可能放弃!然后又调动更多的部队上岛,而英军匆匆忙忙到了马岛,还没有取得制空权,阿根廷的超级军旗号发射飞鱼导弹击沉谢菲尔德和考文垂导弹驱逐舰被击沉,阿军士气大盛!可是阿军飞鱼导弹有限,那是法国制造,在英國干预下,法国停止供应!而美国根据北约宪章,为英國提供卫星,情报支持!英國人宣布马岛二百海浬海上禁区!阿根廷任何力量再也无法靠近马岛,马岛失去一切外援!英國的反炮兵雷达,让马岛炮兵哑火,最后马岛守兵不得不宣布投降,然后英國人用运输舰把阿根廷士兵送还!

在绝对的力量面前,阿根廷军政府爱國牌失败,并且承受代价,不得不宣布下台!(加尔铁里还算有人格。没有学慈禧太后,萨达姆坚决不放弃权力)

马岛战争阿根廷为什么敢跟英国开战?

马岛战争,阿根廷误判了形势。

对于想要维护自己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阿根廷这次误判的教训,值得参考。

误判形势1:实力

阿根廷本就是南美大国,其军事实力在南美仅次于巴西,有“南美小霸王”之称。

其陆军有20万正规军,空军拥有“幻影”和“超级军旗”这样当时顶尖的战斗机;海军拥有一艘配备了弹射器的航空母舰“五月二号”。

航空母舰、幻影、超级军旗、鱼叉导弹···至少就装备水平而言,阿根廷的海空军力量在当时是排得上号的。

相比之下,当时的大英帝国则早已不服当年之勇了。

英国虽拥有2艘航母,但一艘为已服役40年的“竞技神”,一艘为轻型航母“无敌号”。

两艘航母吨位都不超过2万顿,且连弹射器都没有,只能以垂直起降,半径不大、速度慢的“鹞”式战斗机。

此外,马岛距离英国本土13000公里之遥,英国要投送兵力、物资前来参战,即便能赶来,也难以持久。

教训1:体系

就装备、地利而言,阿根廷看起来都占据优势。

然而,后来的战事大家也看到了:尽管阿根廷空军表现英勇,可圈可点,但总体上,阿根廷军队并不够人家打的。

原因很简单:体系。

更先进的航空母舰,先进的战斗机、反舰导弹,历来是装备中的“明星”,一直都很吸引眼球。

然而,“明星装备”虽然足够耀眼,但战争比的是综合实力。

英国虽不复当年之勇,但综合实力依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总体装备水平、训练水平、作战经验,都远非阿根廷可比的。

开战后,英国的“征服者”号核潜艇发射了3枚二战时期的鱼雷,就击沉了阿根廷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

此后,包括“五月二十五日”航母在内的阿根廷海军就此龟缩在港口,不敢再出动了!

而在空战中,尽管阿根廷的“超级军旗”和“幻影”打得足够英勇,也表现出相当不俗的战斗力,然而,英军(因作战半径小,只有亚音速,被认为战斗力有限)的“鹞”式由于体系加持,在对抗中不落下风。

而在补给问题上,实际战事却与阿根廷人的战前预计截然相反。

常年参加北约联合演习的英军,在补给上井井有条,而阿根廷人则组织混乱。

由于阿根廷海军不敢出战,英海军掌握制海权,完成了对马岛的封锁,使马岛上的阿根廷守军无法从大陆获得补给和增援。

结果,夺岛作战期间,在家门口作战的阿根廷军队补给困难,1-2天才能吃到一顿军粮,而远道而来的英国军队则伙食一直很好。

更有甚者,法国等国停止了向阿根廷交付导弹,导致阿根廷用得还算顺手得导弹供给断绝,不堪再战···

战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实力的对抗。

发展中国家,仅仅只靠购买一些先进装备,是不可能弥补综合实力上的差距的,也就很难在战争中取胜!

误判形势2:决心

阿根廷对收复马岛是有极大决心的。

出兵马岛后,原本对加尔铁里政府不满的人民欢呼雀跃。

所有反对党都支持加尔铁里政府,人们自发在总统府前游行,高呼爱国口号,而青年则踊跃参军,征兵处前排起了长龙!

然而,阿根廷政府却低估了对手的决心。

资料显示,当时的阿根廷政府,得知英国出征时,居然感到“惊讶”!

事实上,阿根廷人有这种想法,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在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曾有媒体报道:英国已考虑将马岛归还阿根廷。

确实,跨越13000公里来争夺马岛,需要很大的决心。

然而,与阿根廷征服的预计相反,为争夺马岛,英国海军倾巢而出!

包括2艘航母及46艘紧急征调的商船在内,以111艘舰船组成的特混舰队出征了!

教训2:抛弃幻想

低估英国的决心是灾难性的。

尽管阿根廷人控制了马岛,尽管国内参战热情很高,然而,阿根廷政府的备战工作却作得拖沓、糟糕。

由于备战不足,明明是“先处战地”的阿根廷军队,却纰漏百出,在英军进攻时无法抵挡。

当英军登陆南乔治亚岛时,一支仅仅70人的特种部队,就使阿根廷守军投降!几乎是白白送给英军一个前进补给基地!

而在马岛防御时,又防御不严,西岛北侧的佩布尔岛只部署了少许小分队,结果为敌所趁!

阿根廷军队的部署只能说明:至少阿根廷陆军并没有作好立即大战的准备!

“不恃敌只不攻,恃吾不可攻”,这永远是战争指导的基本原则。

发展中国家在对抗强权的斗争中,战略上确实可以藐视对手,将对手看成纸老虎,但在战术上一定要重视对手,将敌人当成真老虎来打!

误判形势3:国际社会的态度

战前,阿根廷政府对国际社会的态度十分乐观。

一年前,加尔铁里访问美国时,受到了热烈欢迎。

事实上,加尔铁里政府一直得到美国的支持,加尔铁里政府与美国的关系非常好。

加尔铁里希望:在中美洲事务上支持美国的态度,以此换取美国在马岛问题上的支持。

因此,阿根廷政府当时的判断是:里根即便不能阻止英国出兵,也至少会在马岛问题上保持中立。

同时,阿根廷政府当时与法国等欧洲国家在经济、军事上的合作非常密切,而欧洲各国也希望通过发展与阿根廷队的关系,扩大南美市场。

因此,阿根廷政府认为法国等国也会至少保持中立。

此外,由于阿根廷的行动是反殖民斗争,因此,阿根廷政府认为:这一举动,会得到苏联及华约国家,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确实,反殖民斗争,原本是应该获得更多支持的。

然而,外交,本质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阿根廷占领马岛后,撒切尔夫人立刻发表演讲,“重新定义”了这场纷争: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都存在领土争端,如果大家都想阿根廷这样诉诸武力,将是“危险的先例”。

如此,阿根廷人反殖民的,收复领土的作战,被定义为“强行诉诸武力”。

随即,英国在联合国上提出“阿根廷撤出马岛,恢复和平”!

这又是一个在道义上难以反驳的提议,因此,苏联、中国、波兰、西班牙,尽投了弃权票,西方国家投赞成票,协议通过。

由于阿根廷拒绝撤军,很快,美国、欧共体宣布:支持英国!

如此,阿根廷在外交上陷入孤立。

美国提供了阿松森岛的军事设施为英军的中间站,又通过监听站、侦察卫星为英国提供情报!(战争期间,英国98%的情报来自美国)

法国则对阿根廷“卡脖子”,不再提供导弹等武器。甚至将“超级军旗”和“幻影”的全部数据及导弹密码也都交给了英国!

阿根廷最终持久,在其伐交失败的时候就已注定!

教训3:舆论战、外交战

英美等国,不但拥有强大的硬实力,在外交经验、舆论战等软实力上更是强大。

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无论在话语权上,还是外交经验上,都往往处下风。

历史一再表明:新老霸权国家,非常擅长舆论战、外交战,并通过舆论战、外交战,使自己处于道义高地。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这始终是战争指导的重要原则。

发展中国家要维护自己的利益,绝不能仅仅自说自话,一定要在外交、舆论上粉碎敌人的企图,才能真正“得道多助”!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阿根廷政府收复马岛,本是反殖的斗争,然而,由于“不察”,错误了估计了对手决心、实力对比、国际环境,贸然出兵,遭遇惨败。

其中教训,值得参考。

马岛战争阿根廷为什么敢跟英国开战?

我是宛穰君,谢邀。

现在谈及阿根廷,人们可能会想到大片的牧场和秀丽的景色,很少有人会想到,曾经的阿根廷也是一个赫赫有名军事强国。提到阿根廷军史,英阿马岛海战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

马岛战争也叫福克兰战争(阿根廷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为福克兰群岛),是指1982年4月到6月之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局部战争。阿根廷为什么敢和英国开战,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 (阿根廷独裁者加尔铁里)
(1)当时的阿根廷统治阶层想要转移国内压力。

阿根廷经济在二战结束后,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进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阿根廷已经是南美洲有名的土豪,人均国民收入赶得上西欧诸国,正稳步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但天有不测风云,进入八十年代,阿根廷经济增速开始减慢,通胀率却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高失业率也让人民对政府日趋不满,要求总统加尔铁里下台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更糟糕的是,当时的阿根廷独裁者加尔铁里是军人出身,根本不懂经济,只会靠武力手段镇压人民游行示威。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和人民日益增长的不满,加尔铁里决定通过一场“小规模但可控”的军事胜利,来转移国内注意力并巩固自己的地位。

(2)石油利益的驱动。

英国和阿根廷在1980年前就因为马岛主权产生过争端,但通过联合国磋商以及双方的克制,局势总体还算平稳。1980年国际石油公司在马岛海域发现储量巨大的海底油田,这使得阿根廷政府看到了,通过开采石油缓解经济困境的希望,于是重新对马岛提出主权要求,且态度越来越强硬。英国同样也因为中东石油危机,对石油资源极为看重,对马岛主权也寸步不让,双方利益不可调和,和平解决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3)英国衰落,使阿根廷看到了武力解决马岛问题的希望。

英国在二战结束以后,国力下降严重,各殖民地争相独立,再也不是那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因为没有了德国的军事威胁,英国也已经马放南山多年,军事实力降至谷底。马岛战争前,英国只有两艘两万多吨的小航母来撑门面,已经不具备远洋作战的能力。这也是阿根廷敢于在1982年4月2日,对英军掌握的福克兰群岛出手的直接原因。

  • (法制幻影3战斗机)
(4)阿根廷海空军实力强大。

1982年的阿根廷海军不仅装备了“贝尔格拉诺将军号”万吨级巡洋舰,还装备了巨人级航母“五月二十五日号”,是当时南美洲除了巴西海军以外最强大的海上力量。阿根廷空军也不是现在这样靠A4“天鹰”撑门面的二流空军,当时的阿根廷空军装备了几十架先进的法制幻影3战斗机和超军旗攻击力,实力在南美国家中也是傲视群雄。这也是阿根廷敢叫板英国海军的资本。

  • (现如今英国控制下的斯坦利港)

马岛战争早已尘埃落定,结局也不多讲。但我想说:为了个别政客的野心,而牺牲了一个国家几十年的发展机遇,是否可取?这恐怕要问现在的阿根廷人了。

马岛战争阿根廷为什么敢跟英国开战?

一是反对英国殖民地的占领,一是自己的领土距自己国家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