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为什么把权力交给宇文护,而不给自己儿子?

宇文泰28岁,便接替老上级贺拔岳,成为了关陇集团的一把手。这事儿对隋唐的建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如果没有宇文泰,就不会有府兵制改革,那么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就不会成为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唐高祖李渊的爷爷李虎,也不会成为西魏八柱国之一。

正是因为有宇文泰,使得关陇集团抱团取暖,多次击败东魏的权臣高欢,保住了关陇地区的一亩三分地。此后隋唐,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所以说,宇文泰在南北朝后期,绝对是一颗闪耀的明星!不过很可惜的是,宇文泰50岁那年,身体就不行了,或许是被战争给摧残的。

临终前,宇文泰做了一个决定,将手中的权力交给了侄子宇文护。可宇文泰有很多儿子,为何他没有把权力交给儿子们呢?

一、宇文泰没来得及篡位!

这是很多枭雄一生的遗憾,东晋名将桓温,其实一直就想着篡位。当初灭了蜀地的成汉以后,桓温的声威达到巅峰,他就已经有了篡位的心思了。

结果桓温一等再等,结果等来了北伐的失败。这个时候他心里后悔啊,再想篡位,可就没啥理由了。因此桓温一再写信给谢安,希望朝廷能给他加九锡。可谢安却总是以各种理由拖延,最终将桓温给活活拖死了。

宇文泰作为西魏的掌舵人,其实想要篡位也十分容易。当初北魏的孝武帝元修,从洛阳跑到长安以后,宇文泰看他不爽,就把他给宰了。随后便改立元宝炬为帝,建立了西魏。

所以说,西魏是宇文泰一手建立的。在与高欢的东魏多次交战后,宇文泰成功保住了西魏的关陇之地,功劳绝对够篡位了。

那为啥宇文泰没有走这一步呢?其实我认为主要是宇文泰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当时他才50岁,人家刘备接近50岁,事业上才稍微有点儿起色,你说宇文泰着急什么?

而且西魏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也不是铁板一块。这里面有宇文泰的嫡系,也有其他派系的人。诸如侯莫陈悦、贺拔胜的人,宇文泰想要篡位,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期。

结果一不小心,宇文泰就把时间给耽误下来了。身体不好了,再想篡位,反对的人可就更多了。因此宇文泰放弃了这次机会。

二、宇文泰的儿子们,年纪太小了。

宇文护,说起来是宇文泰的侄子。可是宇文泰50岁的这一年,其实宇文护已经44岁了。这两个人,其实是同一代人。

而且宇文护本人的能力很强,在军中有一定威望。宇文泰想要保证宇文家的事业能够长期发展下去,把权力交给侄子宇文护,是最靠谱的办法。

反观宇文泰的那几个儿子,其实岁数都还太小了。

宇文泰的嫡长子宇文觉,当时只有15岁了。这是一个还在上初中的年纪,你让一个初中生,在乱世之中指挥一个割据政权?你觉得这个政权还能有什么希望吗?

所以说,宇文泰把权力交给15岁的宇文觉,基本等同于将宇文家族放在了火堆上烤,没多久就会有其他大臣将宇文家赶下台,甚至诛灭全族。

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当时倒是已经有23岁了。不过宇文毓这个人是个仁慈宽厚的人,压根就没有军功。你让一个毫无军功,且宽仁的人做接班人,其实等同于把江山拱手让人。

最关键的是,宇文毓是宇文泰的庶子。宇文泰的嫡子宇文觉的母亲,是北魏的冯翊公主,这身份足够尊贵。

如果宇文觉继位,那么北魏余部不会说三道四,如果让庶子宇文毓继位,那北魏余部自然会骂骂咧咧。那么问题来了,宇文泰就不担心宇文护会篡权夺位吗?

三、宇文泰建立的府兵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宇文护。

虽然宇文护有一定战功,但是和八柱国、十二大将军比起来,他啥也不是!仅凭这一点,就可以得知,宇文护想要篡位,难度系数太大。但是八柱国要想篡权,难度也很大。

宇文泰的府兵制改革,是有技巧的。

八柱国分别是:宇文泰、元欣、于谨、独孤信、赵贵、李虎、李弼、侯莫陈崇。

这八柱国中,宇文泰是老大,手握所有的实权。元欣是西魏宗室,基本相当于小吉祥物。所以说,只剩下六柱国掌管手下十二位大将军,每个人统领两位。

六柱国基本可以分成3派:

  • 第一,于谨、赵贵、侯莫陈崇,都是宇文泰的铁杆粉丝。
  • 第二,独孤信和李虎,曾经是贺拔胜的
  • 第三,李弼,曾经是侯莫陈悦的人。

由此可见,宇文泰占据着主导地位,统领全局。而这3派人或多或少可以互相制约,达到一种政治平衡的目的。

除此以外,十二大将军的设计,也很巧妙。

  1. 于谨手下的两位大将军,分别是:豆卢宁、王雄。豆卢宁是李弼的人,王雄是宇文泰的人。
  2. 赵贵手下的两位大将军,分别是:元赞、侯莫陈顺。元赞是西魏宗室成员,侯莫陈顺是侯莫陈崇的亲哥哥。
  3. 侯莫陈崇手下的两位大将军,分别是:宇文贵、贺兰祥。他们俩都是宇文泰的人,贺兰祥还是宇文泰的外甥。
  4. 独孤信手下的两位大将军,分别是:元廓、杨忠。元廓是西魏宗室,杨忠是独孤信的人。
  5. 李虎手下的两位大将军,分别是:元育、宇文导。元育是西魏宗室,宇文导是宇文泰的侄子。
  6. 李弼手下的两位大将军,分别是:达奚武、李远。达奚武是宇文泰的人,李远是侯莫陈崇的人。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六柱国,所统领的两位大将军,一般都不是柱国们自己的嫡系,而是交叉分配的。

这就是宇文泰的厉害之处。他不仅让六柱国之间,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还让十二大将军和六柱国既存在从属关系,彼此之间又有隔阂,那么大家只有公事公办的道理了!

而整个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体系,就是限制宇文护篡权夺位的最好机制。要想搞定某个人很容易,但是要想搞定整个体系,这是个技术活。

四、宇文护还是差点儿篡位。

宇文护刚掌权的时候,就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为什么呢?因为按照府兵制的角度来说,八柱国之间是平起平坐的关系,宇文泰其实也是八柱国之一,和大家的地位相当。

宇文泰功劳大,大家都听他的。可宇文泰死了,大家凭什么要听宇文护的呢?宇文泰又没有登基称帝,所以从法理上来说,六柱国不服气,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宇文护找到了宇文泰的铁杆粉丝于谨,在于谨的帮助下,宇文护这才坐稳了手握实权的位置。紧接着宇文护便协助自己的堂弟宇文觉登基称帝,建立了北周。

这么一来大家也就没话可说了,毕竟宇文护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宇文泰的后人。从法理上来说,这哥们是个榜样级的人物!有点儿周公的意思。

这个时候宇文护如果想要篡位,其实就等于是找死。

可宇文觉不太听话,因此他在位1个月,就被宇文护给废了,不久还被杀害了!这事儿引起了柱国们的强烈不满。

可宇文护这个时候依旧没有篡位,他将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扶上了皇位。这下大家又不好公开指责他了,毕竟人家还是为了宇文家,而不是自己。

但是柱国们心里就很不爽了:皇帝也是你这家伙说废就废的?你把我们这帮老家伙当空气吗?

因此公元557年,赵贵和独孤信,便开始秘密策划,打算宰掉宇文护。结果宇文护却提前知道了这事儿,立刻将赵贵、独孤信等人逮捕,赵贵被杀,独孤信自尽。

宇文护还利用这件事,对北周朝堂中进行了一波大清洗,解决了不少反对者。当时六柱国中,赵贵、独孤信被宇文护除掉了,李虎、李弼也去世了。所以只剩下了于谨和侯莫陈崇两人了。

而这两人里,于谨又和宇文护关系亲密。所以说六柱国里只有一个侯莫陈崇,还能翻得起什么大浪呢?况且公元563年,宇文护又随便找了个借口,把侯莫陈崇给宰了,六柱国只剩下了支持宇文护的于谨了。

此时的宇文护,完全具备了篡位的实力和资本。那么他为什么没这么干呢?

总结:宇文护棋差一招,着了宇文邕的道。

宇文护打算试探一下宇文毓,便要求削减部分职权,没想到耿直的宇文毓一口就答应了。因此公元560年,宇文毓就这么被宇文护给毒杀了。

宇文毓临终前,憋着一口气,把大位传给了弟弟宇文邕,这才保住了宇文泰子孙的皇位。宇文邕可就聪明多了,不管宇文护怎么试探,他就是不肯收回任何权力。

同时宇文邕一直把宇文护当成老大来看待,任何大小事务,都要申请宇文护的看法。宇文护不让做的,坚决不做。宇文护让做的,不管什么事儿都得做。

这么一来宇文护就放松了警惕,他觉得宇文邕这小伙子太上道了!结果宇文邕见机会来了,果断将其诛杀!

实话实说,没有宇文护就没有北周。宇文护对北周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而且北周国祚一共24年,宇文护1人就掌权15年,你说贡献能小吗?

参考资料:《周书》

宇文泰为什么把权力交给宇文护,而不给自己儿子?

宇文泰是西魏的权臣,他在去世前,把自己的侄儿宇文护招来,让他继承自己的太师、大冢宰的职位。也就是由他来掌控西魏。但是宇文护掌权以后,先是让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夺取了西魏的皇位,接着没过两年,又杀掉了宇文觉,后来,又立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为皇帝,然而仅过了一年,他又把宇文毓给杀掉。

也就是说,宇文泰没有把权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自己的侄儿宇文护,结果反而造成了自己两个儿子被杀。如果宇文泰不是这样做,一开始就把权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么,这样的悲剧,就不可能出现了。

(宇文泰剧照)

那么,宇文泰为什么不把权位传给自己儿子呢?

一般的解释是,当时宇文泰的儿子们都比较年幼,宇文泰害怕他的儿子们无法主政,所以才传位给宇文护。这个话,实际上也是宇文泰在传位给宇文护的时候,对宇文护说的。

不过明显不对。要知道,宇文泰去世的时候,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已经22岁,完全是一个成年人了。就算宇文泰立嫡不立庶,他的第三个儿子宇文觉和第四子宇文邕也分别是14岁、13岁。古代12岁就差不多成年了,因此他们也不算小了。那么,宇文泰究竟是如何考虑的呢?

宇文泰之所以崛起,全都是因为北魏的皇室自乱阵脚。北魏的皇室一直奉行着一条传位原则,就是“子贵母死”。也就是说,只要立了某个皇子为皇位继承人,就会杀掉这个皇子的母亲。到宣武帝的时候,宣武帝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儿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宣武帝的那些嫔妃们都怕死,只要生了儿子,这儿子总是长不大,就“莫名其妙”地夭折了。宣武帝也无可奈何,查不出原因。

这时候,有个妃子胡氏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把儿子生下来,而且还说,为了北魏皇室后继有人,就算自己被杀也在所不惜。这个话感动了宣武帝,所以宣武帝干脆就把这条原则给废除了。

(宣武帝剧照)

后来宣武帝去世,胡氏的儿子继位,是为孝明帝。而胡氏也被尊为太后,她就是历史上的胡灵太后。胡灵太后不简单,她把持朝政,而且行为极为不检点。这些,都引得他的儿子孝明帝极为不满。孝明帝暗中给地方上的大将尔朱荣,希望他能够进京逼自己的母亲胡灵太后退位。但这个消息,却被胡灵太后知道了,因此胡灵太后害死了自己的儿子。而尔朱荣借机杀进京城来,企图夺取皇位。

这样一来,又有人不服,于是,便引得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崛起,拥立皇室成员为傀儡,建立自己的政权。

宇文泰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建立西魏政权的。

宇文泰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政治家,最先他只是个小头目,后来,在诸侯争夺中,他渐渐变成了领袖。并率领军队南征北战,打了不少胜仗。最后拥立元宝炬为皇帝,建立西魏。

宇文泰是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最出色的成就,就是发动了一场改革。宇文泰的这场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政治上他设立“八柱国”制度,经济上搞“均田制”,军事上搞“府兵制”。在历史上的所有那些改革中,宇文泰的改革还算是比较成功的,他让西魏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后来北周的强大,更为杨坚建立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他的改革制度还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宇文邕剧照)

不过,也正是宇文泰的改革,给他自己造成了悲剧。尤其是政治上的“八柱国”制度。这个制度虽然消弭了西魏的很多矛盾,极好地汇聚了人才,但也因此使得国家的权力有些分散。宇文泰去世的时候,西魏皇室倒是不足为虑,但是他对朝廷中的“八柱国”有些担心。虽然自己的儿子们也不小了,但是政治经验还相当的欠缺。如果把权位传给他的这些儿子们,能不能够守住权位,确实是很让人忧虑的。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宇文泰才会紧急地把宇文护招来,让他掌权。

可惜,在南北朝那样的生态下,宇文护也是一个白眼狼,他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杀掉宇文泰的两个儿子,给宇文泰造成了灾难。

当然了,最终宇文护还是被宇文泰的第四子宇文邕给杀掉,权力还是回到了宇文泰的后代手中。

(参考资料:《魏书》《周书》)

宇文泰为什么把权力交给宇文护,而不给自己儿子?

汉末三国时,孙策临终前把江东托付给二弟孙权,而不传给幼子,后来江东做得风生水起鼎足而三,孙权称帝后只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并有刻薄其后人之嫌,后世对孙权的寡恩刻薄多有微词,却大都认为当时兄终弟及传与孙权是正确的。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把持朝政多年的权臣八柱国之首宇文泰,在巡视北方时突然病倒,病情迅速恶化,由于诸子年幼,世子宇文觉才15岁,便召来长兄宇文颢第三子、侄儿中山公宇文护交代后事,让他接替自己掌握军政大权。

宇文护当时42岁,他早年跟随宇文泰与东魏南梁多次交战,屡立战功,历任都督、征虏将军、骠骑大将军等职,宇文泰夸赞宇文护才能气度都像他。对于为什么托孤给宇文护,史书也有记载,主要是“诸子年幼,内忧外患尚存”,从保家保权位考虑军国大权交与侄儿掌控,比授与外人保险一万倍,稍有差池,就是亡家灭族风险。(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事实上宇文护前期也做得不错,借重于谨等老臣收服人心,迫使西魏恭帝元廓禅位于宇文觉,建立北周,没有宇文护便没有北周。等到连杀宇文觉、元廓、宇文毓三帝时,已开始萌发异心,违背宇文泰托孤初心。

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护又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对外屡次征战失败,朝廷所用非人,至于众叛亲离,偏又碰上雄才大略的堂弟,终于在572年,宇文护从同州回到长安,在含仁殿被隐忍多年的周武帝宇文邕伏击杀死。至此,国家大事又回到宇文泰托孤的期望,可惜天不假年,宇文邕壮年而死,北周失控,乃至于被杨坚取代,天意难测,世事难料,却不能说当初宇文泰托付宇文护做错了。

探索历史,思考人生,用今人眼光审视逝去故事,镜古烛今,我是南方鹏,欢迎关注。

宇文泰为什么把权力交给宇文护,而不给自己儿子?

身处太平盛世、政权交接平稳的时候,哪个皇帝老子都得想着把权力交给自己的亲儿子,除非实在生不出,才会从血缘最亲近的宗室中挑选一个中意的继承人。

而如果是在乱世,那权利继承则是另一番权衡了,在考虑血缘传承之前,更得先考虑,选择哪个继承人,才能保住权力,并且顺利传承下去。

五代十国为何会假子成风,就是要拉拢能人悍将为自己打天下,就连最后传位的时候,都会为了稳固政权,传位给养子却不传给亲儿子,例如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那是五代十国最优秀的狠人之一,在嫡子和长子乃至一众儿子都健在的情况下,他却选择立养子朱友文为太子,打算在自己百年之后传位给养子。

朱温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有野史说是朱温和儿媳妇扒灰,色令智昏才会传位养子,其实朱温征伐一生,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什么绝色美人拥有不了,他之所以会这么做,主要是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亲儿子都太稚嫩,根本不是老对头李克用儿子李存勖的对手,只有陪着自己征战多年朱友文上有可能与其周旋,保住自己一手建立的后梁。只不过计划出了些意外,最后朱温和朱友文都被自己亲儿子给杀了,而朱温的担忧也确实应验了,在其死后不久,李存勖就灭了后梁。

而宇文泰的情况比朱温还不容乐观,虽然他掌握了西魏的政权,可还是臣子,头上还顶着名义上的皇帝,且当时天下大势未明,高家一直虎视眈眈,稍有不慎,自己一生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子孙都会受到牵连,所以他必须将手里的权力交给一个信得过、镇得住局面的人,这个最佳人选就是自己的侄子宇文护。

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亲侄子,但只比他小六岁,十九岁就帮着宇文泰管理家中事宜,大小事宜打理得井井有条,其处事能力得到了家族长辈的一致认可,宇文泰对这个侄子很是欣赏。

在出征东魏的时候,宇文泰便带着宇文护去历练,宇文护在战场上的表现勇猛,屡立战功,多次被晋封,历任都督、大将军之职。因为宇文泰的栽培以及宇文护的优秀,使得宇文护已经是当时西魏朝堂上威望仅次于宇文泰的人物。

宇文泰在临终前,将手里的权力乃至宇文家族的希望都交到了宇文护手里,宇文护也没辜负叔叔的一番苦心,他掌握了西魏实权后,巩固宇文家族势力,逼迫西魏恭帝禅位,扶持叔叔的嫡子宇文觉上位,是为孝闵帝,建立北周政权。

宇文护则被封为晋国公,官拜大司马,同时也掌握了北周的实权,锋芒太盛的宇文护树敌不少,眼热想扳倒他的更大有人在,连孝闵帝都对他的专权不满,宇文护则是一路开挂,佛挡杀佛、神挡杀神,放倒了一众位高权重的老臣,连孝闵帝都一起宰了。

后来又立了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是为北周明帝,宇文护觉得宇文毓这个弟弟也不听话就把他毒死了;这次他选立了叔叔的小儿子宇文邕,本以为宇文邕年少容易控制,不料宇文邕是个狠茬子,扮猪吃老虎,时机一成熟,就偷袭弄死了宇文护,权臣落幕就是这么措不及防且悲催。

其实宇文泰的儿子也都挺有思想、有能力的,只不过被宇文护压着施展不开罢了,而宇文泰生前一直在培养宇文护,甚至放弃亲儿子选他当继承人,也实在是因为他去世之时,一众儿子还都太小,没经过历练。

宇文泰去世时,嫡子宇文觉14岁,庶长子宇文毓22岁,宇文邕才13岁,都是温室的花朵,还没经历战场的雨打风吹;而宇文护已经43岁,在战场和官场摸爬滚打了20多年,斗争经验足够丰富,优势是压倒性的。

主少国疑,乳臭未干的少年是镇不住久经沙场的老油条、驾驭不了波谲云诡的时局、也没能力应对连年不休焦灼的战事,所以交给宇文护是宇文泰最好的选择,当然也是无奈的选择。

宇文泰为什么把权力交给宇文护,而不给自己儿子?

宇文护被称为史上第一屠龙刀,因为他在三年内连续杀了三个皇帝,分别为西魏恭帝元廓、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北周明帝宇文毓。后两位都是宇文泰的儿子。

宇文泰是北周的实际开创者,但他临死前名义上的朝代仍是元氏西魏朝,在位皇帝是西魏恭帝元廓,宇文泰是权臣。宇文泰交接的是权臣的权力 ,不是皇权,他立了自己15岁的嫡长子宇文觉为世子,这个年纪并不能当好权臣,所以宇文泰选了42岁的侄子宇文护为家族权力护法。

当时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已经23岁,之所以选15岁的宇文觉为世子,嫡庶之分是次要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因为宇文毓的岳父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宇文泰和独孤信是武川老乡,明面上双方是好友兼亲家,私底下宇文泰极度不信任独孤信。独孤信位高权重,且对元氏皇族非常忠心。宇文泰怕他死后被夺取,就以立嫡以长的理由立了15岁的嫡长子宇文觉为世子。

宇文护在西魏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里都排不上名号,属于小字倍的,宇文泰死后,他根本不能服众。为了更好的掌控朝政,宇文护在老柱国于瑾的支持下废了西魏恭帝元廓,立宇文觉为皇帝,改国号为“周”,大小权力自己一手抓。不久就杀了元廓。

小皇帝宇文觉年幼无知易冲动,容易受到别人的蛊惑,在别人的引诱下,打算杀了宇文护夺权,结果被宇文护发现,先被废后被杀。时年16岁

之后宇文护就立了时年24岁的宇文毓为北周第二位皇帝,那时独孤信因卷入赵贵谋反案,已被宇文护逼着自杀。宇文毓是个外柔内刚,勤奋英明的皇帝,很受百姓爱戴。不可避免和宇文护发生权力上的争夺,在位3年多后,被宇文护下毒。宇文毓临死前拼着最后一口气写下传位诏书,立他的四弟宇文邕为下任皇帝,宇文毓死时27岁。

宇文邕就是大明鼎鼎的北周武帝,他称帝后在宇文护底下整整蛰伏了12年,12年后终于用计杀掉了宇文护,从此开始他光辉又短暂的亲政生涯。周武帝灭了北齐统一了中国北方,他政治清明,关爱百姓,在他的治理北周国势强盛。可惜天不假年,36岁就因病早逝,他的子孙都不成器,最终被杨坚夺取,代周建隋。

宇文泰为什么把权力交给宇文护,而不给自己儿子?

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宇文泰在去世之前,曾对宇文护说:“我的几个儿子都还小,外敌都很强大,我把天下大事全委托给你了,你应该努力成就我的志向。”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宇文泰之所以把全力交给宇文护,显然是因为他认为,在当时的局势下,凭他年幼的儿子,是无法有效维护宇文家族地位的,所以才对宇文护托孤。

而事实上,宇文泰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宇文泰生前,虽然是名义上的西魏执政官,但有四个人一直是和他平起平坐,他们分别是于谨、赵贵、独孤信、李弼。

在宇文泰死后,以宇文护的实力,面对他们这四个人,尚且都还要低一头,史书明确记载,宇文护见到于谨都得行拜礼。所以,在宇文泰死后,西魏各大佬开始谁也不服谁,都想要取代宇文泰的执政地位,于是西魏帝国,遂呈现出分裂之势。

如果此时换做是宇文泰年幼的儿子,显然更加无力维持这种局面,也无力维持帝国的统一,这样一来,宇文家族很有可能第一个被淘汰出局。

在这种背景下,宇文泰自然只能选择让自己的侄子宇文护来继承自己的权力,而宇文护也算是不负所托,他很快将于谨拉拢到自己身边,在于谨的支持下,西魏各大军政大佬也开始不得不承认宇文护的地位。

因为,宇文泰作了帝国十多年首席执政官,又是名列第一的大柱国,宇文家族的所代表的力量自然不可忽视。现在于谨明确表示支持宇文护,那他们背后的力量,显然就要高于任何一个军政大佬。

那些与宇文泰、于谨起平坐的大佬们,以他们单独的力量,是无法与于谨、宇文泰两系力量对抗的;如果让他们为此实现某种联合,自然可以把于谨的意见否定了。但问题是,他们实在没有联合起来的理由。

最简单而言,比如赵贵、独孤信联手,自然有机会反对于谨的意见。但问题是,反对成功又能如何呢?因为不让宇文护当帝国的领衔主角,那让谁当呢?赵贵自然不敢当的,独孤信自然也不敢的,于谨已经说了自己不想当。

而且,基于各大个大佬的利益,他们也都希望继续维持帝国的统一,这样才最符合大家的利益。所以,经过简单的博弈后,西魏帝国的权力格局,暂时如此确立了。那就是,宇文护领衔帝国,于谨、独孤信、赵贵、李弼等元老继续保持原来的地位。

但是,这种权力格局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宇文护只是宇文泰的侄子,他继承了宇文泰的权力和地位,那宇文泰的儿子们,应该往哪放呢?

当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似乎有两种:一是斩草除根,将宇文泰的儿子全部杀掉。但这种方案宇文护本身就不会同意,因为这相当于让宇文护削弱自己宇文家族实力,本来在宇文泰死后,宇文家族的实力已经比其他家族要弱一头,如果现在还自断羽翼,会很容易让宇文家族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在这种背景下,就只能选择第二种方案,那就是宇文泰一系篡位。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宇文家族能篡位,就是宇文护和其它军政大佬,补偿宇文泰儿子损失的一种方法。因为,宇文家族篡位后,皇权就落入了宇文泰儿子手中。

当然,因为西魏帝皇帝原本就是一个傀儡,现在大家又就支持篡位,所以宇文泰的儿子篡位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宇文泰的儿子,注定只能是一个傀儡皇帝。因为帝国的权力,还是几个军政大佬联合负责的。而这些大佬们,都希望宇文泰的儿子,只是一个傀儡皇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