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靖王刘胜儿子刘屈氂怎么死的?

提到中山靖王刘胜,就不得不提一嘴他那个著名的后人,汉昭烈帝刘备。准确来说,刘备那个村子里的村民,大概率都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景帝的后代中,出了一系列名人。

  1. 首先,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也就是汉景帝的接班人。
  2. 其次,便是中山靖王刘胜了。如果没有刘备,他在历史上或许还真没这么出名。
  3. 此外,还有一位长沙定王刘发。刘发是谁?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刘发的后代里,出了个东汉开国之君,汉光武帝刘秀。

除了有刘备这么个著名的后代,其实刘胜还有一样值得后人仰望的事情,那就是他有120多个儿子!这事儿几乎颠覆了正常人的生育概念:什么情况?我为自己只有3胎指标感到耻辱!

这个您还别较真,因为压根就没法比。人家汉朝的王爷,生活条件别提多好了,再加上刘胜本人身强力壮,娶一群媳妇儿回来,生120多个儿子,不是没有可能。

这么多儿子当中,有这么3个是比较出名的:

  1. 第一位,中山哀王刘昌,他继承了中山王的爵位。
  2. 第二位,陆城侯刘贞,他是刘备的祖先。这一代都只是侯爵,到了刘备这一代成为农民也就可以理解了。
  3. 第三位,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刘屈氂。这位老兄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是历史上屈指可数被腰斩的丞相。

估计刘屈氂可不想获得这一“殊荣”,那么事情的经过是怎么回事呢?

一、刘屈氂和李广利勾结。

刘屈氂是怎么发家致富的,这个我们压根不清楚。他出现在史料中的时候,就已经是汉武帝身边的左丞相了。

他在史料里,接手的第一个大案,就是太子刘据谋反案。刘据本来是刘彻的接班人,结果被江充诬陷,无奈之下,只好起兵反抗,最终兵败自尽。

而刘屈氂在这一过程中,成为平定叛乱的主要指挥者。毕竟是丞相,又得到了汉武帝的指示,他没理由不这么卖力。可也正是由于这件事,使得刘屈氂在汉武帝眼前,成了一块心病。

事情的关键,还不在这里。刘屈氂的亲家李广利,当时是汉武帝的宠臣,担任贰师将军,带兵出征匈奴。

李广利的妹妹李夫人,又嫁给了汉武帝。等于说汉武帝打算培养第二个卫青出来,只可惜李广利压根就不是那块料子。

有了亲家这层关系,李广利、刘屈氂两人的利益,基本上被捆绑在了一起。这个时候李广利在出征前,特意拉上刘屈氂一起喝酒。

为啥?因为他有一个大计划,汉武帝当时已经老了,而太子刘据自尽后,太子之位一直空缺着。每一个皇子都有机会,为此李广利打算扶持自己妹妹李夫人的儿子昌邑王刘髆为太子。

可这事儿他也不便直接参与,所以就希望身为丞相的刘屈氂能鼎力相助。刘屈氂和李广利有共同利益,自然是义不容辞。

二、刘屈氂的夫人神助攻。

这事儿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儿,大臣们支持某一位皇子,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正常的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刘屈氂集团所使用的手段。

那时候巫蛊之祸再次被汉武帝翻出来彻查了一遍,其中疑点重重。汉武帝本来就觉得自己对不起儿子刘据,如今就更加难受了。

偏偏这个时候,另一场巫蛊案爆发了!原来是刘屈氂的夫人,因为汉武帝常常责备刘屈氂,所以就私底下指使巫师诅咒汉武帝。这还得了?汉武帝差点没惊掉下巴。

这还不够,刘屈氂和李广利,为了早点把昌邑王刘髆扶正,居然也在私底下找巫师祷告。这事儿更是让汉武帝惊诧不已。

再联想当年刘屈氂在处理刘据案子的时候,有没有因为自己的私心,故意逼杀了刘据呢?汉武帝越想越气,果断让人严查。

最终刘屈氂及其夫人的事情宣告属实,汉武帝二话不说,就派人将刘屈氂推到菜市口腰斩了。他也成为了历史上为数不多被腰斩的丞相。

三、刘屈氂事件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刘屈氂直接参与到了巫蛊之祸中,这事儿是没跑的,所以他被诛杀,也没什么大问题。可他是当朝丞相,又是皇亲国戚,落得腰斩的下场,难道不让人怀疑吗?

我认为当时刘屈氂和汉武帝,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了!

第一,刘屈氂居然敢和李广利勾结!

这事儿想来想去问题都很大,为啥?因为刘屈氂是丞相,而李广利是领兵大将,权臣和武将勾结在一起,这是什么结果?

就算他们没什么坏心思,可心思缜密的汉武帝,难道会轻易地忽略这种隐藏的麻烦吗?当然不可能。唯一的可能,就是他们想利用相权和军权,联手逼迫汉武帝退位。事情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

第二,汉武帝打算清算那些逼死刘据的人。

这事儿已经被提上了议程。主使人江充,虽然已经被杀了,可汉武帝觉得这不够,依旧灭了他三族。此外主要帮凶苏文也死了,汉武帝一时之间找不到出气口,只好开始找相关人员的麻烦。

比如说御史大夫商丘成、侍中仆射马何罗、新安县令史李寿等等,也都落得个不得善终的下场。这可把刘屈氂这个当时平叛的统帅,给吓坏了!早晚要轮到他,这是刘屈氂的第一判断,因此刘屈氂决定铤而走险。

第三,汉武帝再次灭了一个外戚家族。

汉武帝此前扶持起来的卫氏家族,本身就是非常强大的一个外戚家族。卫青、霍去病等人身经百战,战功赫赫,一个是大将军大司马,一个是骠骑将军大司马,他们俩撑起了卫氏家族。

此外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又是皇后,卫子夫的儿子刘据还是太子。这身份地位,几乎是无人可以撼动的了。可惜,伴随霍去病、卫青的离世,卫氏家族遭到了汉武帝毁灭性的打击。

这回轮到李氏家族了,尽管李广利的仗打得再烂,可汉武帝依旧愿意捧他。可李广利不知足,居然图谋汉武帝,这是汉武帝不能忍了。

既然能灭掉第一个外戚家族,为何就不能灭掉第二个?因此李广利借助刘屈氂的案子,顺便把李广利一大家子给灭了。吓得昌邑王刘髆得了重病,和汉武帝前后脚离开了人世。

总结:谁也玩不过汉武帝。

汉武帝果然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权术高手,他手底下那么多能人,结果没一个能打的,全都败在了汉武帝手下。

早年的窦婴、田蚡、卫青,后来的刘屈氂、李广利,这些个人精在汉武帝跟前,全都不值一提。汉武帝要的就是你足够聪明,然后他再把你玩得团团转,他就是享受这种过程。如果你是个蠢材,汉武帝还真懒得出手了。

参考资料:《汉书》

中山靖王刘胜儿子刘屈氂怎么死的?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史上最强光宗耀祖者,非刘备莫属!正因有了刘皇叔,中山靖王刘胜才名扬天下。当然,除了刘备,刘胜的后世大牛人还有闻鸡起舞的刘琨,唐朝诗人刘禹锡等。

(中山靖王刘胜)

除了后人撑场面,作为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刘胜的兄弟们自然也不含糊,比如汉武帝刘彻,长沙定王刘发等,刘发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先祖。看看,中山靖王有刘备,长沙定王有刘发,谁也不服谁!

除了父亲,兄弟,后人给刘胜撑场面,自然也少不了他的儿子。据史书记载,刘胜有 120 多个儿子,其中最给他长脸的莫过于刘屈氂,刘屈氂官至丞相,位极人臣。

公元前 91 年,西汉历史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那就是“巫蛊之祸”。在这场政治事件中,包括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公主,王公,朝臣,百姓等数万人身死,长安城血流成河,前任丞相公孙贺也因此身死。

公孙贺死了,丞相谁来做?这是一个问题。晚年的汉武帝猜忌日盛,于是他把这个位置给了本家侄儿刘屈氂。从涿郡太守一路扶摇直上到大汉丞相,这对刘屈氂来说绝对是天上掉馅饼,春风得意马蹄疾,人生巅峰正当时!

(刘屈氂 剧照)

巫蛊之祸还未完,烂摊子还得有人收拾。由于太子刘据突然起兵,汉武帝时在城外的甘泉宫泡温泉,城内城外隔绝。想想后来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在华清池泡温泉,看来洗澡得注意,容易洗出大事儿。

刘屈氂当时也狼狈逃窜,连丞相印也丢失了,后来在汉武帝的授意下,刘屈氂聚兵反扑,最终平定了太子刘据的反叛。客观来说,临危受命的刘屈氂在这次事件中发挥的还是不错的,一大批人也因此次事件加官进爵,飞黄腾达。

太子刘据身死,谁来继承皇位是个大问题,于是昌邑王刘髆被两位大佬抬了出来,一位是二师将军李广利,另一位便是丞相刘屈氂。刘髆是李夫人之子,李广利的外甥,李广利和刘屈氂又是儿女亲家,这次政治联合没毛病,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太子反叛虽被平定,但后续审判仍在进行中。刘屈氂万万没有想到,居然有人揭发了他的罪状并呈报给了汉武帝,两条,一是刘屈氂的妻子搞诅咒,二是和李广利谋立太子。经朝臣一致表决,刘屈氂犯大逆不道罪,腰斩,全家被诛。

(汉武帝和卫子夫)

汉武帝时,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虽以位极人臣却是个高危职业,担任丞相者大多不得善终。从公元前 91 年担任丞相到公元前 90 年全家被诛,刘屈氂的人生巅峰仅持续了一年,便步了其前任的后尘。

妻子搞诅咒和谋立太子导致刘屈氂腰斩身死,但纵观整个巫蛊之祸,我们可以发现,刘屈氂之死其实是巫蛊之祸的延续。

皇后太子相继身死,汉武帝也慢慢对巫蛊之祸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于是,那些踩着皇族血骨高歌猛进的“功臣”们,又一一被汉武帝送入了地狱,刘屈氂只是其中之一罢了。

中山靖王刘胜儿子刘屈氂怎么死的?

刘屈氂是第一个以宗室身份做到丞相位置的第一人,而且他还跟刘备一个祖先,都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屈氂是汉武帝刘彻的亲侄子,这个关系相当的近了。

汉武帝的太子刘据被江充等小人诬陷走投无路被迫起兵反抗,刘屈氂身为丞相带兵平叛最终平定了此次事件,这件事为刘屈氂后来被杀埋下了伏笔。刘屈氂和贰师将军李广利是亲家,李广利又是昌邑王刘髆的舅舅。汉武帝派李广利北伐匈奴前,李广利找到刘屈氂让他支持刘贺当太子。刘屈氂为了自己的钱途押宝昌邑王刘髆,然后支持刘髆,刘屈氂夫人还扎小人诅咒汉武帝早死好让昌邑王刘髆当皇帝。这些事都被人告发给了汉武帝。本来汉武帝就对逼死太子刘据深深后悔,联想到刘屈氂干的这些事,汉武帝龙颜大怒把对逼死太子刘据的悔恨一股脑全撒在刘屈氂身上,汉武帝下令把刘屈氂腰斩于市,而且刘屈氂全家老小一个不留全部斩草除根!

综上所述,刘屈氂被腰斩而死,而且全家一个不剩断子绝孙了!

中山靖王刘胜儿子刘屈氂怎么死的?

一看这名字就知道他是被冤枉死的,屈,冤枉也;氂(mao),坚硬而又弯曲的毛。说起来刘屈氂既出身高贵,又官居丞相,谁能冤枉死他呢?还能有谁,他十叔汉武帝呗。

刘屈氂的爹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山靖王刘胜。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的异母哥哥,本来就是个混吃等死的逍遥王爷,他的名气来自于两个江湖传说:一是那位自称“刘皇叔”的人,非要说自己是刘胜的后代;二是江湖号称刘胜生了120个儿子。

刘胜的老妈程姬当年特别受宠,只可惜跟汉武帝的老妈王娡相比,缺少了翻云覆雨的才华,所以只好委屈儿子当王爷。想想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看看大清的“九子夺嫡”,假如刘胜当皇帝,120个儿子争皇位,我勒个天,估计刘邦都愁得睡不着觉。

跟刘备的世系无从考察相比,刘屈氂是货真价实的刘胜之子。估计刘胜儿子太多,加上女儿,以及他们对应的母亲,刘胜自己也对不上号,于是拿儿子们当羊赶。

这么多孩子起名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猜想刘胜很可能一看:这孩子一头倔不拉几的毛发,干脆就叫“曲毛”得了。

后来“曲毛”长大了,这名字有点拿不出手,于是改成了文绉绉的“屈氂”。

刘屈氂肯定不是刘胜的长子,否则他就可以干等着接老爸的班就行了,也犯不着跟在阎王脾气的十叔(汉武帝行十)后面混饭吃。

西汉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宗室子弟是不能出任中央部级以上职务的,可晚年的汉武帝大脑一发热,居然把亮闪闪的丞相大帽子给了侄子刘屈氂。

刘屈氂开心死啦:你瞅瞅,老刘家谁能有我这么牛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光顾着高兴,根本没心思钻进十叔的花花肠子里捯饬捯饬。

那么,汉武帝到底为啥打破规矩呢?理由很简单,公孙贺让他伤心了。

公孙贺是汉武帝的连襟,他的妻子卫君孺是卫子夫的姐姐。基于对卫氏家族的信任,汉武帝任命公孙贺当了丞相。可公孙贺让人失望了,居然卷进了汉武帝最忌讳的巫蛊事件。

巫蛊今天的人听起来可笑,但古人坚信那是个杀人于无形的秘密武器。史书说得很隐晦,其实史料里的巫蛊事件,其针对的对象就是汉武帝。

所以,汉武帝冲冠一怒,公孙贺被灭族,甚至牵连卫青的长子,和阳石公主、诸邑公主都死于非难。

汉武帝为此发表了一长段冠冕堂皇的话,其实说起来就一句话:外戚不可信,还是刘家子弟更可亲,毛毛,叔看好你哟。

毛毛死心眼,没摸着叔叔的禁区,这最终给他带来杀身之祸。

其实刘屈氂刚当上丞相一年,还因为一件事给叔叔立了一功,这件事就是太子刘据的巫蛊之祸。

由于江充在太子宫挖出一堆桐木人,刘据一怒之下杀了江充而举兵谋反,只是打出的旗号是:皇帝在甘泉宫被小人拘禁,如今生死不明,我要起兵解救皇帝。

汉武帝不在长安,刘屈氂就是京城最大的官,所以太子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丞相府。面对刘据的围攻,刘屈氂吓得跳墙逃跑了。

刘屈氂都懵了,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对太子的行为定性,所以他既不敢调兵对抗,又不敢麻木跟随,只好派长史到甘泉宫请示。

汉武帝气得大骂:刘屈氂太没有周公的风度了,都这时候了还不赶紧调兵平乱?没听说过管叔、蔡叔的事吗?

管叔和蔡叔是周公旦的弟弟,这二人勾结商朝后裔作乱,周公大义灭亲,杀了两位弟弟。刘屈氂接到指示好激动:原来俺叔拿俺当周公,那成,干了!

于是刘屈氂动用大印,调动胡骑,与刘据在长乐宫西阙与刘据的杂牌军大战五天五夜。结果刘屈氂赢了,太子败走,并最终死在了湖州。

看着放太子出逃的田仁,坐山观虎斗的任安等官员们一个个家破人亡,刘屈氂暗自庆幸:好险呐,亏得自己及时明确了立场,终于安全了。

人一放松警惕心就没了,做事难免发飘。有一天,家里来了位贵客——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昌邑王刘髆的舅舅,也是刘屈氂的儿女亲家。

李广利来找刘屈氂是要跟他商量一件大事:刘据死了,太子之位不能空吧,皇帝都老成那样了,万一立了一个不喜欢你的皇子当太子,你将来可咋整?可如果俺外甥刘髆当太子,那就另当别论了。

刘屈氂一听胸脯拍得当当响:没问题,这事包在我身上。

私下勾结议立太子,这种事是高压线,尤其是刘屈氂和李广利的身份太特殊,他们二人一文一武,要是勾结在一起,皇帝都要哆嗦。

不过话说回来了,外绕几位皇子展开的串联活动,又岂止刘屈氂和李广利?那就得看谁藏得深,谁玩得巧。

别人好藏身,可他们二人树大招风,藏不住。刘屈氂和李广利恐怕都没意识到,一向狐疑的汉武帝,此时也睁大眼睛盯着他们呢!

征和三年,李广利率军出征了。不久,内史令郭穰给汉武帝上了一道重磅奏疏:刘屈氂跟他老婆在祭祀的时候行巫蛊,咒你死呢。

汉武帝脑袋嗡嗡的:这是咋了?亲家咒我,女儿咒我,儿子咒我,小毛毛你也来咒我?

郭穰接着下猛料:其实李广利也咒你了,他们俩都巴不得您早点翘辫子,好让昌邑王即位。

汉武帝的阎王脾气发了:叫廷尉,给老子审!结果这一审查,事情属实,刘屈氂被判东市腰斩,妻子被斩首示众,李广利被灭族。当然,刘髆失去了竞争太子之位的可能性。

从当上丞相到被腰斩,也不过才两年时间,刘屈氂终于还是没能躲过汉武帝一朝的“丞相魔咒”。

史书虽然对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事件捋得清清楚楚,其实只要仔细辨别就会发现,那是一堆烂账册,没人能把这一系列的案件真相说清楚。

明朝史学家黄道周就认为,刘屈氂巫蛊事件不可信,他是被冤枉的。那么汉武帝到底为何要杀了刘屈氂呢?黄道周的解释就三个字——疑心病。

也就是说,晚年的汉武帝众叛亲离,被搞得疑神疑鬼,总觉得谁也不可靠,谁都对他不怀好意。因此汉武帝失去了理智,以至于他被一系列或真或假的巫蛊案件纠缠,制造了三年恐怖期。

从刘屈氂个人角度来说,他身处险境不自知,还主动撩拨十叔最敏感的神经,这岂不是玩火自焚嘛!

中山靖王刘胜儿子刘屈氂怎么死的?

汉景帝刘启之子刘胜,一生“勤勉”,先后诞下120多个子嗣,你要是成为他的妃嫔,不是在生娃,就是在生娃的路上,真真是“苦不堪言”。按其50多岁亡故算,平均每年有两到三个婴孩诞下。

按理,你生下那么多儿子,优秀的人才应该不少吧?不然,青史留名的也就两人而已:一是儿子刘贞,其于“元狩元年(前122年)封涿县陆城亭候”。而他之所以能青史留名,也不是因为他取得了多么优异的政绩,而是他的后代中出了一位皇帝——汉昭烈帝刘备而已。刘备上溯家谱,遂将自己的这个“祖宗”给“挖”了出来;二便是本文主人公刘屈氂。

或许,有朋友好奇,为何刘胜的子嗣都那么不“中用”呢?

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你看看他父亲是个什么德行,大约就明白了。刘胜其人,“乐酒好内”,就是整天喝酒睡女人,按他自己的话讲:“咱这当诸候王的,每天要做的,无非是听听音乐泡泡妞罢了(王者当日听音乐,御声色)。”

刘胜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以致于连他兄弟都看不下去了,批评道:“中山王但奢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称藩臣!”

说到这里,可能有很多朋友看不惯刘胜德行了,但其实还好,刘胜“乐酒好内”都在正常限度之内,没做过什么违法之事,相较于其他一些乱搞的诸候王(比如乱杀人的、与姑姑姐姐妹妹乱沦的、做人兽实验的),强得不知有多少。

或是因为这个原因,刘胜得以善终,“四十三年薨”。

说完刘胜,咱们来聊聊刘屈氂。

刘屈氂并非刘胜长子,其长子是刘昌——至于屈氂是刘胜几子,现已无史可查了。刘屈氂后来做到了涿郡太守的位置上

汉制,“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秩二千石”。可见,刘屈氂能做到这个位置上,还是有些能力的。

光做太守,或许已经足够,怎奈皇帝还要抬举他呢?

征和二年春(前91年),武帝刘彻下诏:

“其以涿郡太守屈氂为左丞相,分丞相长史为两府,以待天下之选。夫亲亲任贤,周唐之道也。以澎户二千二百封左丞相为澎候。 ”

那么刘屈氂有能力胜任丞相之职么?

单从这个诏书就能看出端倪——武帝任命刘屈氂为丞相,却又不放心,分解了丞相的部分职权,“分丞相长史为两府,以待天下之选”。如果刘屈氂能胜任此职,又何必要分其权呢?又何必说什么“以待天下之选”呢?这分明就是刘彻对于刘屈氂个人能力的不自信。

另一方面,刘彻又安慰刘屈氂,说你别想太多,这算是“亲亲任贤”,没什么不好意思的,遂又封他为“澎候”。

一份有些自相矛盾的诏书,就这么落在了刘屈氂头上,以后怎样,就要看他的表现了。

不过,话说回来,既然武帝不自信,又何必任命刘屈氂呢?换个人不行吗?

还真不行!刘彻打眼一扫,此时的朝堂之上已无丞相的适合人选,其前的12位丞相,已经被他逼地死得死,亡得亡,又不能没有丞相,便只好拉刘屈氂来充数了。

由此可见,时局却对于刘屈氂却有不利之处,这也跟“前任”丞相公孙贺,有着莫大关联。

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人也,少为骑士,从军数有功。”刘彻为太子时,公孙贺便是他的“舍人”;待其嗣位登基,公孙贺也随“迁至太仆”。当然,这些都是“小角色”,而他之所以“有宠”以致于担任丞相之职,全是其夫人——皇后卫子夫的亲姐所赐。这么算的话,公孙贺就是刘彻的连襟了。

公孙贺一生谨慎,没出过什么差错,本来可以在丞相之位上安然退休的,孰料,他家里出了个“败家子”——长子公孙敬声,将这一切狠狠打碎。

公孙敬声在父亲即位丞相后接班当了“太仆”,位列公卿,再加上自己贵为“皇后姊子”,便有点飘飘然,有点狂了,“骄奢不奉法”,竟然擅自动用禁军北军军钱“千九百万,发觉,下狱。”

眼见儿子坐牢,不日正法,公孙贺焦急万分,可光急有什么用?得想法施救啊!怎么救?自己弥补亏空吗?近两千万的军钱,自己哪有?得另外想辙。其时刘彻缉捕阳陵大盗朱安世而“不能得,求之急”——刘彻着急抓朱安世干吗?原来这小子竟趁夜深偷偷潜进了皇宫!至于做了什么,就不得而知了。你说刘彻能受得了?

于是公孙贺便请求刘彻,希望由自己来捕获朱安世,以便给儿子赎罪。一者丞相有求,二者两人又有这层关系,刘彻便给了公孙贺台阶下,“允之”。

不久,公孙贺果然将朱安世抓获归案。

谁成想,朱安世听说丞相是为“赎子”而费劲心机抓自己后,大笑道:“丞相祸及宗矣。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

接下来,朱安世便告发了丞相一家,“告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及使人巫祠诅上,且上甘泉当驰道埋偶人,祝诅有恶言。”

公孙贺是朝廷命官,你说他巫蛊皇帝?没有证据怎么行?于是有司一查,果然如朱安世所言,遂将公孙贺一家诛杀。

这便是武帝晚年巫蛊之祸的发端,而公孙贺一死,刘屈氂接班成了丞相。

刘屈氂就任时,这一桩巫蛊之祸尚未审完。很快,新一桩大案又接踵而至——“直指锦衣绣者”江充,假借巫蛊再起事端,其目标直指太子刘据,竟逼“反”了他!

太子使舍人无且持节夜入未央宫殿长秋门,因长御倚华具白太后,发中厩车载射士,出武库兵,发长乐宫卫卒。长安扰乱,言太子反——《资治通鉴•汉纪十四》

当时,刘彻未在长安,而是北上甘泉宫(长安城北75公里处)休养,于是守卫长安的重任便落到了以刘屈氂为首的一帮汉室大臣手里。

怎么办?是守卫长安跟乱军对着干,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刘屈氂选择了后者——“闻变,挺身逃,亡其印授,使长史乘疾置以闻。”

接到“长史”报告后,刘彻便问:“丞相做什么呢?”显然,在武帝看来,这个事儿刘屈氂应该极速处置。

“丞相保守了秘密,未敢发兵!”

“事情都到这种程度了,还有什么好保密的!唉~,丞相不行啊,无有周公之风。你看人家周公不是把自己兄弟管、蔡都给诛杀了么?”

接下来,武帝安排平叛事宜,“乃赐丞相玺书曰”:“捕斩反者,自有赏罚。以牛马为橹,毋接短兵,多杀伤士众!坚闭城门,毋令反者得出!”

大臣不行,累死皇帝。你看武帝给刘屈氂交待的这些事情有多细。

有了皇帝的号令,刘屈氂有了主心骨,遂领兵与刘据在长安城中作战——“合战五日,死者数万人,血流入沟中”。最终,刘据兵败,“南奔覆盎城门”,妄图从这里逃脱。

当时负责守卫南门的是一个叫“田仁”的“司直”。田仁一琢磨,刘据毕竟是刘彻的亲骨肉,“打断骨头连着筋”。我要是把他逼急了,甚至逼死了,将来武帝反应过来,还不得治我的罪?于是心下一软,竟放跑了刘据,“太子由是得出亡”。

刘屈氂赶到以后,批评田仁,说你怎么能放走太子呢?“欲斩之!”万幸,御史大夫暴胜之站出来给田仁求情:“司直,吏二千石,当先请,奈何擅斩之。”

按理,事急从权,你该斩就得斩,哪里还顾得上什么国法律规呢?可刘屈氂却被说动了,心一软,放过了田仁。后来刘彻听说后,大怒,没责备刘屈氂,反倒把暴胜之给关了起来,说你怎么敢劝丞相不斩田仁呢?最终,暴田二人被一同诛杀。细想下来,暴胜之还不如不劝,多这一句嘴干吗呢?

数月后,太子刘据殒命,算是终结了此次巫蛊之祸。

不过,奇怪的是,是乱中刘屈氂表现不佳,刘彻却并未致罪,这又是为何呢?

正如笔者如上之言,刘屈氂不行,能力不足,武帝对此心中有数,便不对其抱太大希望了;二来,若是处理了刘屈氂,谁还愿意当他的丞相呢?此时朝中依旧无人;三者武帝以为,刘屈氂虽有过错,但也不能全怪他,就比如说他从长安逃离,换成别人也不一定就不逃。毕竟,谁也没遭遇过如此大事。

如此一想,大家便知,武帝是给他留了体面的。

人,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不怕别人祸害,就怕自己没有自知之明,而刘屈氂就犯了这个忌讳。

公元前90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奉命北征匈奴,丞相刘屈氂专程给他饯行。

李广利之所以能当上这个“贰师将军”,皆赖其妹、武帝宠妃李夫人所赐——这跟武帝当年启用卫子夫之弟卫青的套路一模一样。只要是自己的宠妃,武帝就一定要把他的亲人送往前线。成功了,是为国立威;失败了,则血染沙场,外戚势力遭到削弱,真真是“一举两得”啊!

而刘屈氂之所以要给李广利饯行,皆缘于姻亲,原来李广利之女许与了刘屈氂之子为妻。

席间,李广利对刘屈氂讲:“愿君候早点请立昌邑王刘髆(李夫人子、武帝五子)为太子;他要是被立为太子,您以后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对此,刘屈氂自然没有反对的理由,遂“许诺”。

可令刘屈氂没想到的是,他倒霉就倒霉在这次对话上。

不久后,有个叫“郭穰”的内者令告“丞相夫人祝诅上及贰师共祷祠,欲令昌邑王为帝”。

有司一查,“按验,罪至大逆不道”。

现在,轮到你刘屈氂遭遇这巫蛊之祸了。

对此,刘彻忍无可忍,他之前就因此而死了一个儿子,你现在又搞巫蛊?于是这一次,刘彻不再轻饶:

六月,诏载屈氂厨车以徇,要斩东市,妻子枭首华阳街——《资治通鉴•汉纪十四》

得,刘屈氂就这么丢了性命……

那你说这个事能怪谁呢?一怪李广利,怪他的“大嘴巴”,啥也敢说。他要不说,可能啥事都没有,他这一讲,反倒是给两家惹来了祸端;二怪刘屈氂不懂“避嫌”。刘据刚死,风声正紧,你就应该有所收敛。还有他的夫人,又搞这巫蛊之事?实在是没有自知之明啊!须知道,伴君如伴虎啊!

大家,以为然否?

参考:《汉书》、《资治通鉴》

(网图、侵删)

中山靖王刘胜儿子刘屈氂怎么死的?

一句话,刘屈氂死于触犯了汉武帝的“逆鳞”,也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巫蛊之祸”案件的后续。

刘屈氂在历史上远远没有他的老爹以及他的一位刘氏后人出名,他的老爹就是大名鼎鼎的、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的中山靖王刘胜;而那位刘氏后人名叫刘备

但不管怎么样,刘屈氂也不是那种浑浑噩噩的官二代、更不是酒囊饭袋之徒,反而在一众皇亲国戚中算是可以的,当过涿郡太守一类的地方实力派长官,更在汉武帝后期当上了宰相,一人之上万人之下。

不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伏”,刘屈氂万万没想到的是,当这个宰相不仅没有让他扬名立万,反而落下了被腰斩的结局。

汉武帝后期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巫蛊之祸”,这一事件影响力之大、涉及人员之广远远超出了汉武帝以及大臣们的想象,造成的结果更是惨不忍睹:

不仅皇后卫子夫被冤自尽、卫太子自尽后全家被灭;汉武帝本人在这件事情几乎也处于老年痴呆状态。

“巫蛊之祸”中,刘据无疑是最被冤枉的一个人,堂堂的太子竟然被奸佞小人江充污蔑谋反,被逼的无奈之下只得起兵讨伐江充。

此时汉武帝并不在京城长安,而是在甘泉宫养病;一开始也不相信老实的儿子会谋反,可是经不住旁边的小人三番五次的挑拨离间,于是命令留在京城的刘屈氂派兵镇压。

刘屈氂有了皇帝的命令,带着军队与太子刘据带领的护卫打了几仗,刘据临时组织的卫队哪里是正规军对的对手,很快就败下阵来。

刘据也自杀身亡。

刘据死了,但是“巫蛊之祸”并没有结束.

此时太子缺位,刘屈氂和他的亲家李广利盯上了这个位子,想把李广利的侄子昌邑王推上太子之位。

但是刘屈氂没有想到的事,汉武帝已经为派刘屈氂镇压太子刘据、并导致刘据自杀的事情极度后悔了,他也已经明白刘据是被人陷害的,起兵一事根本就是被逼的。

人死不能复生,但汉武帝已经对事件的直接执行人员刘屈氂十分不满了。

在汉武帝与太子有间隙的时候,作为丞相的刘屈氂不仅不居中协调,攻打太子的时候不遗余力,完全是穷追猛打的态势,这是要把太子赶尽杀绝啊。

所以,汉武帝迁怒于刘屈氂了。

而在这个时候,刘屈氂又跟李广利勾结在一起,并多次在汉武帝面前说李广利的侄子的好说,劝说立他为太子。

之前太子刘据的冤死已经令汉武帝悔恨不已,而此时刘屈氂又明目张胆的在汉武帝面前提立新太子之事,已经触犯了龙鳞。

刘屈氂现在已经处在阎王的生死线之间,汉武帝收拾他只差一个机会而已。

因为刘屈氂勾结的人是李广利,此人在军队中威信较高,部将遍及军中,汉武帝一时也不好动手,以免打草惊蛇。

而且刘屈氂与李广利,一文一武,一个是丞相、一个是大将军,要一次把他们两个都拿下,必须要等好机会。

不过机会很快就来了。

北方的匈奴再次侵犯大汉边境,汉武帝乘机命令李广利派军出征,一方面是打击匈奴,另一方面在则是拆散刘屈氂与李广利。

果然,李广利出征后不久,就有人向汉武帝举报刘屈氂和李广利在设巫蛊诅咒皇帝!这是多么熟悉的剧情,又是设巫蛊、又是诅咒;关键是举报的时间不早不晚,就在李广利离开京城的时候。

于是,汉武帝勃然大怒,马上下令把刘屈氂全家满门抄斩;不久又把李广利全家关押,后来李广利又在前线打了败仗,害怕皇帝惩罚于是投降了匈奴,于是汉武帝又把李广利一家全部杀掉。

刘屈氂的祸端,完全是因为他坐在了丞相这个位置上,如果他不是丞相,只是个太守,就不会卷入这些斗争中,也就能保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