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第八子潭王朱梓到底做了什么, 以至于死后连恶谥都没有?

公元1402年,朱允炆火烧南京皇宫,自此人间蒸发。

很多人起疑心,认为朱允炆没那么聪明,肯定是朱元璋生前为他安排好了退路。其实这事儿还真不是朱允炆首创的,他有模仿的对象,这个人便是12年前阖家自焚的潭王朱梓。

潭王朱梓是朱元璋的第八个儿子,算起来是朱允炆的八叔。这位仁兄在公元1390年,就带着全家人一起自焚了。朱元璋差点没被气死,甚至连个恶谥都没舍得给他。那么潭王朱梓为什么要想不开呢?做个富家翁,难道不香吗?

一、潭王朱梓的身份比较尴尬。

朱梓的生母达定妃,长得十分美丽,原来是枭雄陈友谅的爱妃。

有这层关系在里面,就注定了潭王朱梓的小日子并不好过。在《罪惟录》中,甚至称朱梓是陈友谅的遗腹子,这就有点儿过分了。

公元1363年10月,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打了一仗,结果陈友谅在乱军之中被射死了。而朱元璋一路收编,顺便把陈友谅的后宫给收编了,这里面就包括了美丽的达定妃。

而朱梓是公元1369年出生,距离陈友谅去世,已经过去了6年时间。哪吒也只不过怀了3年,朱梓是加了双倍经验的哪吒吗?

所以说《罪惟录》里的这段记载,纯粹是瞎掰的。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朱梓的出生年份,被人造假了。不过你觉得可能吗?皇帝的儿子,出生日期给搞错了,这就好比遭雷劈一样难。

而且朱梓上面,还有一个同父同母的哥哥齐王朱榑。这位老兄出生于1364年12月,距离陈友谅战死只有1年又2个月时间而已。你说他是陈友谅的遗腹子,还在想象范围之内。

不过不管怎么说,有这么一个老妈,就注定了潭王朱梓和朱元璋之间的关系,不会太好。尤其是达定妃失宠以后,整天在儿子们面前嘀咕朱元璋的坏话,使得朱梓特别讨厌自己的老爹。

二、潭王朱梓的王妃家遭难了。

潭王朱梓自身有点儿瑕疵,倒也算了,毕竟庶子都没有继承权,朱元璋是把大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兄弟们都平等了,潭王朱梓自然也不会多想。

可朱梓的王妃家就没那么简单了。潭王妃于氏本人倒也没啥,可他的哥哥宁夏指挥于琥,在1390年,被查出与胡惟庸案有牵连。

胡惟庸这三个字,在明初是谁碰谁死,老朱为了胡惟庸,一口气诛杀了3万多人。这气魄,历代帝王不能望其项背,就连跟了他几十年的李善长,都在退休以后,被朱元璋拖出来灭了全家。所以说哪怕于琥是儿子的大舅哥,于显是儿子的老丈人,也无法避免被朱元璋收拾。

于琥被杀以后,妹夫朱梓就很紧张了。朱元璋也意识到了朱梓的心态可能会有什么变化,所以主动派人安抚朱梓,并且打算亲自召见朱梓。

这一行为直接把朱梓给吓傻了:难道老爹觉得我也跟胡惟庸案有关系?

妃于氏,都督显女也。显子琥,初为宁夏指挥。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显与琥俱坐诛。梓不自安。帝遣使慰谕,且召入见。梓大惧,与妃俱焚死。无子,除其封。---《明史》

在这种神经质的反问之下,朱梓无奈地选择了阖家焚火自尽。他似乎是被朱元璋的杀气给吓死的。

三、淫乱后宫?这只是猜测。

在《罪惟录》中,还有这么一个说法:

朱梓每次去南京朝见朱元璋的时候,都舍不得离开。朱元璋还以为是儿子孝顺,舍不得父亲,所以压根就没在意,反而很高兴。

可是朱梓的行为却让老朱大跌眼镜。为啥?因为朱梓之所以长期留在宫中,可不是为了老爹,而是为了后宫的某些宫女或者身份更高贵的某些人。

这要是被老朱查出来,那问题可就大发了!老朱是那种愿意被人戴绿帽的人吗?显然不是啊!一旦查出来,朱梓肯定是没啥好下场。

与其被老爹揭发罪行,最后屈辱地死去,倒不如自己主动了。如果这件事成立的话,朱梓淫乱的对象,极有可能是老朱后宫里的某位被冷落的妃嫔。

四、自焚是为了销毁反叛老朱的证据?

朱梓的母亲是陈友谅的前任妃嫔,朱梓的大舅哥被卷入到了胡惟庸案当中。你说朱梓身边还有一个正常人吗?这些人咋都跟反对老朱的人关系那么亲密呢?

这事儿本来就不正常,你觉得朱梓在这种亲眷环境下,还能好好尊重自己的老爹吗?

  1. 首先,不受宠后的达定妃,肯定要给儿子灌输一种思想:你老娘这辈子被老朱给害惨了!你一定要给你老娘出口恶气啊!
  2. 其次,朱梓的王妃于氏,自然也要吹枕边风:我哥和胡惟庸早有联系,这是灭族大罪,你愿意看着我们全家被你爹送去砍脑壳吗?
  3. 此外,大舅哥、老丈人,肯定或多或少都给朱梓灌输过反叛老朱的想法。

你说在这种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朱梓,能够一心一意地尊敬自己的老爹吗?显然不会。我认为朱梓大概率是被身边这帮人给洗脑了,充满了对朱元璋的仇视。

因此朱梓长期谋划着反对朱元璋的计划,而这些谋划的很多证据,肯定都藏在府上。一旦被查抄,这些证据流出,所牵连到的人,可就数不胜数了,或许又是一个胡惟庸案。因此朱梓选择阖家自焚,以此解决这些证据,到他这儿也就到此为止了!

总结:朱梓名为自焚,实则逃出生天?

“火遁”,这个词其实在历史上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比如说朱允炆就极有可能是利用一场大火,掩盖了自己逃跑的情况。

朱梓也有这方面的可能,被朱元璋抓到反叛的证据,必然是死路一条。因此朱梓出此下策,假装放了一把大火,假装把全家都给烧死了(其实也就他们夫妻俩而已,不自焚妻子也活不了)。以此躲过朱元璋的抓捕和问责。

逃出生天以后,朱梓选择隐姓埋名,再也不过问朝中大小事务,也是不错的一种选择。而朱元璋似乎察觉到了儿子的行踪,毕竟锦衣卫神通广大。但是他觉得事情就这么算了好了,所以就放过了朱梓。

没给朱梓上谥号,那也是因为朱元璋知道儿子还活着,没必要咒儿子。毕竟,朱元璋爱惜儿子,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

参考资料:《明史》、《罪惟录》

明太祖第八子潭王朱梓到底做了什么, 以至于死后连恶谥都没有?

潭王之死,绝对是明初的一段悬案。朱梓是明朝第一个自杀的皇子亲王,而且还是以阖宫自焚的惨烈方式。更为关键的是潭王死后竟然连一个谥号,哪怕是一个恶谥都没有,难免不令人浮想联翩。

早在明朝中叶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潭王是陈友谅遗腹子的传说。从这个角度来解释,似乎以上的事实都能自圆其说。但是此说有致命缺陷,我们留待下文分析。至于《实录》和《明史》则不约而同地认为潭王之死,和其岳父被打为胡党有关。然而笔者以为朱梓之死隐情甚多,恐怕是多种因素中和之下的产物。

宁见阎王,不见贼王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四月初三日,身在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接到了一个来自长沙的讣报,他的第八子潭王朱梓和王妃于氏一起自焚而死。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一向最护犊子的朱元璋,竟然没有给潭王上谥号。

朱元璋像

就在四个月前,老朱的第十子鲁王朱檀因服用药石过量,导致毒发身亡。作为第一个在洪武朝去世的成年亲王,鲁王的死给朱元璋带来了莫大的打击。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说,盖棺定论很重要,哪怕你是我儿子,哪怕是一个恶谥,那该给还是要给。所以最终鲁王被谥为“荒”,一个十足的恶谥。

生封死谥,古典昭然。呜呼!父子,天性也。谥法,公议也。朕于尔亲虽父子,讵得以私恩废公义?今特谥尔曰荒,昭示冥漠,用戒方来。—《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八》

既然如此,那为何潭王死后没有谥号呢?最先对此提出八卦结论的是明孝宗弘治朝进士皇甫录。他在其所著的《皇明纪略》中言之凿凿地指出潭王乃元末义军枭雄陈友谅的遗腹子,在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后举兵造反,最后兵败自焚而死。

皇甫录文笔很好,短短几百个字中转折、冲突此起彼伏。特别是当朝廷大军包围王府之时,潭王扔出一块铜牌,上书八个大字“宁见阎王,不见贼王”,更是把整个故事引向了高潮,不去做小说家真是可惜了。

归国发兵反,高皇遣太傅徐达之子讨之。潭王坚闭城门,抱其幼儿绕城上行,取铜牌书其上云:“宁见阎王,不见贼王”。因掷于城外,遂举火阖宫尽焚,携其子投隍堑而死。—《皇明纪略卷下》

陈友谅墓

潭王朱梓,生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九月初六日。陈友谅,死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八月。去世和出生时间足足差了六年,怎么可能是遗腹子?潭王之母达定妃到底是不是陈友谅的妃嫔,至今众说纷纭。但是达定妃还有一个儿子,是出生于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十一月的朱元璋第七子齐王朱槫。要说遗腹子,齐王还可以争一个怀胎十五月而生,反正潭王是肯定没有一丝一毫的可能性。

岳父到底是不是胡党?

既然潭王并非陈友谅的遗腹子,那么他是受其岳父连累,这一点会不会是真的呢?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五月,朱元璋册封前军都督佥事于显之女于氏为潭王妃。实际早在五年之前,这桩婚事便已经确定。潭王的封国是潭州(后改名长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时候确定使用府城内玄妙观基来兴建潭王府。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二月,朱元璋正式下旨修建潭王府,负责督工的正是其未来的岳父于显。但是当年六月初七日的时候发生了“雷震奉天门”的事件,老朱在第二天就派人紧急赶往长沙,让于显暂停王府的修建工作。

丁卯,遣使赍敕谕江阴侯吴良、临川侯胡美,都督张铨、于显、孙恪曰:“昨者上天垂戒,朕思治理息民为先,其王府一切役作宜皆停罢。时良等董建齐、潭各王府于山东、湖广诸郡,故谕之。”—《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二》

南京明故宫遗址

胡惟庸案发生的时间是洪武十三年正月,但是于显并未受到任何影响,还被选为了潭王的岳父。《明史》没有为于显立传,我们从《实录》中零星的记录可以推断于显是一位水军将领。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开始到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结束,于显和靖海侯吴祯、舳舻侯朱寿多次出海平定倭寇。潭王府落成之后,于显又多年担任为辽东明军海运粮饷的重任。从种种角度出发,于显和胡惟庸似乎是八竿子打不到的关系,他又怎么会被打为胡党呢?

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的李善长案,其实是皇太子朱标及其背后江南地主集团的一次夺权行动。受到清算的淮西勋贵,虽然忠于皇帝,但是能否忠于太子呢?谁也不能保证。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朱标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为他出面打头阵弹劾李善长的是一批具有湖广背景的少壮派官僚。

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其父詹同曾在陈友谅的汉国担任翰林学士。刑部尚书赵勉,湖广夷陵人。大理寺卿张庭兰,湖广澧州人。而所谓的“胡惟庸案”不过是一个筐,大家把政敌都往里面装。朱标的敌人就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可是像宜春侯黄彬、南雄侯赵庸这些人,可就有些值得玩味了。

胡惟庸剧照

黄彬,徐寿辉老部下,因不耻陈友谅弑主而投奔朱元璋。赵庸,巢湖水师出身,鄱阳湖大战击败陈友谅的关键人物。对于他们的清算,是不是詹徽等人公报私仇,为昔日的大汉皇帝讨个公道?然后我们说回到于显,他是蕲州府黄梅县人,又是水师出身,必然会被一并清算。

问题是于显死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当时朱元璋还赐他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的称号,又追封为英山侯,谥襄武。一般死后再被打为胡党,对其子女的影响相对会少很多,潭王和王妃又何至于自杀呢?

潭王真的死了吗?

通过上文的梳理,无论是陈友谅遗腹子说,还是岳父胡党说,似乎都很难导致潭王夫妻自杀。事实上一直有潭王通过焚烧王府而隐身山林的传说,依笔者看来,这其中不无道理,我们试着来分析一二。

  • 潭王护卫

明初亲王要承担戍边护国的责任,因此每个王府都有实力强大的三护卫官军。潭王府自然也不例外,其护卫官军的名字称为长沙护卫。

根据《实录》记载,潭王死后因其无子所以国除,按理其护卫官军也应该一并革除。然而当年七月明朝设立越州卫(今属云南曲靖),长沙护卫官兵被调往云南戍守之时,其名号并没有被取消。潭王护卫真正并入越州卫的时间,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十日。这个时间也很微妙,因为当天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凉国公蓝玉被杀。

乙酉,蜀王椿来朝。并长沙护卫于越州卫。凉国公蓝玉谋反,伏诛。—《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五》

  • 潭王宫殿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四月,湖广布政司向朝廷报告潭王府官门栋宇损坏。朱元璋让工部派官员去长沙视察,如果不能修就不用修了。但是老朱同时还叮嘱工部官员,让他们将潭王府宗庙、社稷及斋房进行修葺。

明朝亲王府复原图

这就很奇怪了,此时距离潭王去世已经整整一年。朱元璋既不给儿子赐谥号,又继续对王府宗庙等场所进行维护保养,他图什么?难道说老朱知道儿子其实还没有死,还抱着有朝一日潭王能够重新归来的希望吗?

结语:通过本文的梳理,作为朱元璋的亲儿子,潭王朱梓死后没有得到谥号,可能并不如史书中记载的这么简单。我们首先可以排除他是陈友谅遗腹子的说法,因为这实在过于荒谬。至于其岳父于显虽然并不是胡党,但他湖广和水师出身的双重背景,确实会在李善长案中遭受池鱼之殃。

此外虽然《明史》对潭王给出了“英敏好学,善属文”的评价,但在朱元璋手书的《御制纪非录》中,朱梓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潭王不但曾经草菅人命,随意杀害王府官员,个人品行方面也非常低劣。

因此当父皇派人召他去南京之时,自知罪孽深重的潭王人为制造了一场火灾,实际却暗中逃走。故而熟知内情的老父亲朱元璋既没有赐谥号,又没有削去潭王护卫,还继续修缮王府,恐怕也是等着儿子回心转意。当然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朱元璋一定是失望了。不过朱家人并没有抛弃潭王,日后朱棣靖难成功祭告已经去世的皇室成员之时,里面就有潭王。

丙申,以即位,遣太常寺司朱彦真祭告祖陵,奉祀谢靖真祭告皇陵,祀丞徐镐祭寿春等王,赞礼郎彭永年祭皇外祖徐王,祀丞叶良贵祭杨王等王,赞礼郎林光赞祭滁阳王,户部主事鲁谦祭秦愍王,张显祭晋恭王,工部主事吕谦祭鲁荒王,员外郎唐鉴祭湘献王、潭王。—《明太宗实录卷卷十下》

明太祖第八子潭王朱梓到底做了什么, 以至于死后连恶谥都没有?

潭王朱梓,乃明太祖朱元璋庶第八子,和齐王朱榑为同母所生,二人的生母以前是陈友谅的妃子,因此有传言说潭王朱梓是陈友谅的遗腹子,此言论完全胡说八道。

潭王朱梓于洪武三年四月受封,就藩湖广长沙府,朱梓的死与其岳父及大舅哥有很大关系,其岳父牵扯到胡惟庸案,比较敏感。传说朱元璋派使者召见朱梓的时候,朱梓因为过度恐惧,于王府中自焚而亡。

潭王朱梓成年薨逝,竟然没有谥号,朱元璋连恶谥都懒得给,可以看出这个儿子在朱元璋心里的印象应该不太好,传闻朱梓暴虐且与宫中多个宫女有染,单单一个秽乱后宫的罪名,朱梓也担当不起。

潭王朱梓也有属于自己的辈分,因为时间关系,本人只记得前几个,福昌忻保定,嘉应必兴隆。

明太祖第八子潭王朱梓到底做了什么, 以至于死后连恶谥都没有?

朱元璋爱子如命那样的,这里面可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