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有六卿,为何是三家分晋?

春秋时期的晋国,的确有六卿。

但是六卿并不是具体的6个家族,而是11个家族。他们分别是:

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

这11个家族,大家轮着来,年长的挂了,年轻的顶上来。当年晋文公重耳流浪在外多年,回来继承大位以后,感念这些年不少人跟着他吃了苦,所以六卿便是由这帮好哥们以及晋国的老贵族们共同出任。

那么后来为何只剩下赵魏韩三家了呢?这个是要分步骤来看的。

一、互相兼并,只剩下了4家。

六卿拢共就6个人位置,可是却有11个家族在排队争抢,你说这事儿能安宁吗?所以说晋文公看似给晋国铺平了道路,实际上还是在道路上挖了一个不小的坑。

晋文公活着的时候,他们还能按照秩序来,可晋文公没了以后,一切就都变了。大家为了争夺六卿中的席位大打出手。

第一,狐氏的消失,赵盾所赐。

早年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的时候,狐偃紧紧跟随,保卫着他的安全。因此等到晋文公登上大位以后,便将狐氏一门列为六卿候选人之一。

狐偃去世以后,他儿子狐射姑承袭爵位。晋文公去世以后,便将大位传给了儿子晋襄公,这事儿本来也没啥,可晋文公不止晋襄公这一个儿子,当时候选人还有雍、乐、黑臀等人。

因此当晋襄公去世以后,狐射姑便和当时的执政大臣赵盾发生了争执。赵盾主张立晋襄公的儿子姬夷皋,而狐射姑偏偏要跟他作对,想要立公子乐。

双方闹得不可开交,结果赵盾大怒,派人截杀了公子乐。同时对狐射姑下手,迫使狐射姑离开了晋国,开始逃难生活,最终在潞国去世。狐氏也就这么失去了六卿之位。

第二,先氏的消失,纯粹是自己作的。

先轸是积极支持晋文公夺取大位的,因此也带领先氏进入六卿候选人的序列。等传到了他的曾孙先榖时,先氏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先榖虽然年幼,但由于和执政者赵盾关系很不错,所以早早就成为了六卿之一。等到赵盾去世以后,先榖失去了保护伞,个人张狂的个性就展现出来了。

在晋国和楚国交战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应该撤军,先榖为了出风头,居然主动渡河出击,结果带着毫无准备的晋国大军进入战场,最终晋国惨败。

回去以后,不少人通过关系保住了先榖。可他却不知道反思,害怕秋后算账,居然主动带着鲜虞、戎狄的部队来偷袭晋国,结果惨败。晋景公差点没气炸了,果断诛杀了先榖,顺便灭了他们一族。

第三,郤氏的消失,树大招风。

郤氏在晋国是相当牛逼的存在。这个家族4代人里,一共出了八卿。好家伙,平均一代人出两卿,让其他家族简直整天流哈喇子有没有?

尤其是郤锜以及他的堂弟郤至、堂叔郤犨,同时进入四军八卿的行列,被称之为三郤。使得郤氏从此进入巅峰状态。

可惜树大招风,你们这么拽,还让别人活不活了?因此郤氏在掌权期间,其实把其他家族甚至连国君都给得罪光了,等待他们的只剩下了灭亡。

结果栾氏家族的栾书,向晋厉公进谗言。使得晋厉公果断派人杀入了郤家,三郤明知大难临头,却依旧选择束手就擒,最终纷纷自尽。而郤氏一族,也都被晋厉公给灭了。

第四,胥氏的消失,和他们的野心有关。

三郤权倾朝野的时候,晋厉公恨得牙痒,而胥氏家族的胥童,对郤氏家族也是恨得牙痒。因此两人开始合作,合伙灭了郤氏一族。

而胥童还不知足,打算顺道把栾氏给灭了,因此上书要求逮捕栾书。结果晋厉公又把栾书给放了,这下麻烦大了。栾书和中行偃合起伙来将晋厉公囚禁,顺便杀了胥童。自此胥氏一门淡出历史舞台。

第五,栾氏的消失,源于一个绿色的帽子。

栾氏的实力也不可小觑,尤其是在消灭了郤氏和胥氏以后。传到了栾盈这一代,其实日子还过得去,可栾盈有一位好母亲叫栾祁,她本是范宣子的女儿。

栾祁在丈夫去世以后,便与家里的管家私通,同时侵占了栾家的家产。这可把栾盈给气炸了,正打算追究的时候,结果栾祁恶人先告状,主动揭发栾盈有谋反心思。

栾盈无奈,只好四处逃窜,逃到齐国以后,居然被人家当成大礼包送回了晋国,因此栾盈被杀。栾氏一族被灭。

第六,范氏和中行氏的消失,源于他们平叛后没收住。

赵氏发生内乱以后,赵稷趁机发动了叛乱,结果范氏和中行氏合伙率先带兵平息叛乱。可他们打仗打得收不住了,居然连晋定公来了也要揍。

因此晋国臣民群情激奋,最终将范氏一门赶出了晋国,自此范氏退出了六卿的历史舞台。而中行氏也没好到哪儿去,也只能拖家带口地逃难,也退出了六卿。

这么一来,六卿中的11个家族互相火并,最终只剩下了4个家族,他们分别是智氏、赵氏、魏氏、韩氏。

二、三家分晋,顺理成章。

这么一搞,六卿11个家族中,只剩下4了智氏、赵氏、魏氏和韩氏。其中智伯瑶当家做主的时候,忽然发现晋国国君的实力太弱小了,连他们都比不上。

因此智伯瑶便主动捐出自己的土地来,并且让赵魏韩三大家族争相效法。其中魏国和韩国都服软了,偏偏赵国的赵襄子却表示:这些土地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我们哪有资格动呢?

这可把智伯瑶给得罪光了,因此他立刻联合上了韩氏和魏氏,相约一起收拾赵襄子。可结果人家反水了!

韩氏、魏氏和赵氏,号称晋国F4之三,关系十分铁。因此他们回过头来就把智伯瑶给灭了,顺道瓜分了他的地盘。

这么一来,三家分晋就这么顺理成章地成了3个国家一起瓜分晋国的故事了。而赵魏韩三国,也立刻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一个庞大的晋国就这么没了。

参考资料:《晋书》

晋国有六卿,为何是三家分晋?

当赵襄子把智瑶的人头做成酒具,到处摆Pose拍照留念的时候,晋哀公就隐隐预感到,祖宗传了六百年的姬家江山快要改姓了。

果然,分光了智氏家产的韩、赵、魏三家把手伸向了主人,他们还算“大度”,给主人留下了绛和曲沃两块地盘养老,其余的都插上了三家的旗帜。

在苟延残喘了几十年后,赵烈侯、魏文侯和韩景侯三巨头开了个会,宣布没收老姬家的最后一块封地,晋静公被废为平民。至此,维持了657年的晋国灭亡了,这就是著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

晋国从晋文公开始,它的政体就逐步走向“卿室掌囯”的格局,“六卿”就是晋国军政大权的实际掌门人。那么,六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魔兽”?为何分晋的只有三家,另外三家呢?

卿,你可以简单理解成“宰相班子”,只是春秋战国是军政一体化的管理方式,所以卿既是宰相,还是国防部长兼军区司令,权力大得吓死人。

西周对军队的规模有严格规定,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中国二军,小国一军。晋国是大国,所以可以有三军(上、中、下),每军又设军将和军佐,分别由六位卿室担任,这就是所谓的三军六卿建制。

当然,这个建制也不是一成不变,期间晋国曾经有过四军八卿,五军十卿,六军十二卿,但大多时间还是三军六卿。

晋国先后有十一个家族出任过六卿,因此六卿绝不是指“六个家族”。因为卿室是世袭的,因此这十一个家族垄断了晋国的政治资源,成长为晋国的“魔兽”,并逐步把国君压缩到犄角旮旯里。

这11个家族分别是:胥氏、赵氏、智氏、范氏、郤氏、韩氏、魏氏、先氏、中行氏、栾氏、狐氏。

这些家族之间争权夺利,200多年间上演了无数惨绝人寰的悲剧,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赵氏孤儿案”、赵穿弑君案等。到晋平公六年,十一家卿室中的五家相继被灭族离场,仅剩下智氏、韩氏、赵氏、魏氏、中行氏和范氏六家。

这六个家族站在了半决赛的赛场。

晋定公十五年,晋国正卿赵简子(赵鞅)伐卫,夺取了卫国500户建立邯郸邑,并且把这地方交给族兄弟赵午管理。后来赵鞅又决定将这些人口迁徙到晋阳,赵午却抗命拒不执行,赵鞅一怒之下杀了赵午。

这事儿本来是老赵家的家事,别人无权干涉,但中行寅和范吉设二人却跳出来要为赵午报仇。这两人为何要跟赵鞅作对呢?因为赵午跟他们是亲戚,中行寅是赵午的舅舅。

中行寅和范吉设二人原本就是无才无德的残次品,依仗父祖的功勋吃现成饭的蛀虫而已,偏偏他们又极度贪婪,早就不自量力地瞄上了赵鞅的正卿之位和地盘。

于是二人借口为赵午报仇,发动了“铁丘之战”。这场仗打得很惨烈,赵鞅联合韩、魏、智三家,中行、范又勾连郑国、齐国和卫国。为了打赢此战,赵鞅亲自上阵,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他奋起还击,打败了中行氏和范氏联军。

这一战,赵鞅以少胜多,中行寅和范吉设输光了家底,被迫逃亡到齐国,从此这两个家族退出了晋国的历史舞台。

决赛场上还剩下智氏、韩氏、赵氏和魏氏四家。

打败中行氏和范氏后,赵鞅就病逝了,按照轮替的规则,赵鞅正卿的位置由智瑶接替。智瑶又称智伯、智襄子,是个勇猛无比,屡立战功的大将,赵家新掌门赵毋恤只能望其项背。

智伯这个人除了勇猛外,还极度自信和无比贪婪。在瓜分中行氏和范氏领地时,智伯占了大份,三家得小份,至于晋出公居然一寸地也没得到。

这下晋出公怒了:我好歹还是你们的主人嘛,有好处就把我一脚踢开,太欺负人了!于是他一怒之下派人联系齐国和鲁国,请求两国出兵干掉四卿。

四家同舟共济,他们抢先下手反攻晋出公,晋出公兵败逃跑,病死在流亡齐国的路上。于是智伯立新君晋哀公,自己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这时候的智伯飘上了天,韩赵魏三家加起来也比不上智氏一家,野心勃勃的智伯决定逐步蚕食掉他们。

韩魏两家胆小,只好屈从于智伯,唯独赵毋恤脾气大,跟智伯翻了脸。于是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兵围晋阳,准备瓜分掉赵氏。结果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赵毋恤在危急关头策反了韩魏两家,三家联合打了智伯一个措手不及。

智伯兵败身死,三家又瓜分了智氏的领地,于是最终形成了三家分晋的格局。

从晋文公建立三军六卿制度,晋国诞生了十一卿轮流执政的格局,到三家分晋,跨度257年,从此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名词——三晋大地。

晋国有六卿,为何是三家分晋?

晋国设立“六卿”是由“郦姬之乱”引起的,“六卿”火拼、相互倾轧变成了“四卿”,最后“四卿”决一死战变成了“三卿”,最终“三卿”瓜分了晋国 ,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家分晋”。具体过程如下:

春秋时期的晋国是春秋五霸之首,春秋五霸是指:秦穆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和齐桓公。晋国的晋文公是春秋老大,国家最强盛。

然而好景不长,一个女人的出现,晋国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走向了衰败,最后晋国国君被“奴仆”干掉,晋国被“三大家奴”瓜分,晋国灭亡,从此历史改变了轨迹,由“春秋五霸”变成了“战国七雄”,由春秋时期进入了战国年代。

“三家分晋”发生在春秋末年,是春秋五霸之首的晋国,被养肥的赵,魏,韩三大家奴瓜分家产的故事。

在周朝时,王室沿习重用王公贵族子孙后代的传统,说白了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老子打下了天下,儿孙享福。

然而到了晋献公当政时,一个名叫骊姬女人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改变了晋献公的思维和国策。晋国开始疏远王室贵胄子孙,重用大夫公卿,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骊姬是骊戎首领的女儿,被晋献公掳掠过来成了自己的爱妃,之后骊姬为献公生了一个儿子,有了儿子,丽姬就想把儿子立为太子,于是她就千方百计迫害献公和别的女人生的儿子,尤其是当时的太子,以至于造成了父子之间相互残杀,这就是历史上的“骊姬之乱”。

骊姬造成了晋国大乱,其危害绵延数十年。

转眼到了晋文公当政期间,晋文公吸取爷爷的教训,不让儿孙们掌握军政大权,怕他们起内讧,重用大夫公卿,于是在军中设立了六卿。

说白了就是让6个“大家奴”掌握军政大权。晋文公的儿孙们终于安生了,但六卿趁机做大做强。

到了晋平公时(也就是晋文公的曾孙),“六卿”形成了架空国君的六股势力。“六卿”分别指:韩、赵、魏、智、范、中行氏这六位姓氏大家族,可以理解成是晋国的“六大家族”。

随着权力的分配和抢占资源,六大家族开始了火拼和倾轧,完全不把国君放在眼里。

当时晋平公要制止6大家族的内乱,想动用军队,发现军政大权没掌握在自己子孙手中,只好向其他诸侯国借兵。

内乱终于平息了,内乱的结果是:6大家族消灭了两大家族,还剩下4家。

这4家分别是:韩、赵、魏、智。晋平公真是个傻蛋,忙乎了半天,土地和财产没增加一点,耗费倒不少。原来其他四大家族瓜分了被灭的那两家土地和财产,这等于说强大了“四大家族”。

剩下的这4家也不消停,谁都想吞并其他几家,自己当老大。当时四大家族中以智氏最强大。

这时候智氏提议献出一部分土地给主人,智氏家族不是出于好心眼,他家土地多,献出上百亩无足轻重,当时弱小的赵国不同意,土地本来就不多,献出去自己就更弱了。其他两家不敢反对,赵氏表示:我凭什么听你的?智氏早就想吞并赵氏,终于找到了借口,于是联合韩、魏进攻赵氏。

智氏用计谋水淹了赵氏,眼看赵氏就要灭亡。面对此情此景,智氏很得意的对韩、魏说:“看见了吧,我用水就能淹死赵氏,不用我动手他早晚出来投降”。

韩、魏两大家族头领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韩、魏封地的都城都被水环绕。

韩、魏领头人一合计:“如果以后智氏用水淹我们,我们也跑不掉。现在智氏如此强大,早晚我们也会有赵氏的下场,何不趁现在就把智氏灭掉”!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说干就干,于是韩、魏联手赵氏,发动突然袭击灭掉了智氏。

如此一来,就剩下了“赵、魏、韩”这三家。

这三大家族都不如智氏强大,实力都差不多,谁也灭不了谁,一时之间保持了平衡,

此时的周天子一看晋国乱成了一锅粥,国君晋哀公就是摆设,心说晋国也别丢人现眼,别给其他诸侯国当反面教材了,于是宣布取消晋国的封地,封地被赵、魏、韩三大家族瓜分,晋国就算灭亡了,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家分晋”。

赵、魏、韩分别成为了赵国、魏国和韩国三个诸侯国,历史由春秋进入了战国时代。

文/秉烛读春秋

晋国有六卿,为何是三家分晋?

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制度比较特别,自晋文公始,基本上是六卿制(有一段时间为八卿制),到了晋悼公时代,六卿制基本定型,即赵、韩、魏、范、中行、知六大家族,轮流把持朝政。

公元前497年,由于赵鞅杀了族人赵午,引发晋国内战。赵午是中行寅的外甥,对赵氏心怀不满的中行寅遂联合范吉射,两大家族联手,进攻赵氏。

面对赵氏、中行氏、范氏三家的内战,知、韩、魏三大家族不可能袖手旁观,是支持赵鞅呢,还是声援中行寅与范吉射?韩不信与中行寅有矛盾,魏曼多与范吉射有矛盾,因此韩、魏选择站在赵鞅一方。晋国元帅知跞(荀跞)的态度很重要,知跞有意扶植亲信梁婴父为六卿之一,取代中行寅,故而也站在赵鞅一方。

晋国六大卿家,全部卷入内战。知跞、韩不信、韩曼多共同出兵,声讨范吉射与中行寅。中行寅、范吉射战败后落荒而逃,逃到朝歌,负隅顽抗。

晋国的内战持续八年之久,直到公元前490年,赵鞅端掉叛军最后一个据点。中行寅、范吉射不得不逃亡齐国,中行氏、范氏这两大曾在晋国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从此在晋国被轻轻抹去了。

这场内战使晋国的政坛发生巨变,六大家族执政的平衡局面被打破,只剩下知、赵、韩、魏四家,其中又以知、赵二氏最强,这为未来知、赵两家反目成仇埋下伏笔。

凭借着无人可及的功勋,知跞去世后,赵鞅成为新一任的晋国元帅与执政。赵鞅去世后,权柄又回到知氏家族手中,知瑶出任元帅兼执政。

知瑶是个才干非凡的领导,在他统治的时代,晋国又恢复往日的霸气。然而,他野心勃勃,想把四卿制变为独裁制。刚开始,他对赵氏家族还是颇为客气。随着专政的时日越久,他飞扬跋扈的性格就越发显露无遗,与赵无恤的矛盾越发尖锐。

知瑶执政十几年后,他的权力加上其才干,使得知氏家族的实力不仅远远超过韩氏与魏氏,也超过了赵氏。对于野心无止境的知瑶来说,这远不是结束,而仅仅只是开始罢了。

野心膨胀到一定阶段,小打小闹就满足不了无止境的欲望。到公元前455年,知瑶已经整整执政晋国二十年了,这是多么漫长的光阴,在他的铁腕领导下,晋国恢复了几分霸气,似乎又重回光荣的时代。可是,他惟一不知足的,是岁月霜白了鬓须,转眼间他也垂垂老矣,能不能在有生之年,建成知氏帝国的大厦呢?

于是乎他迫不及待要攫取更多的权力,他把自己看作猛虎,却把其余三卿视为绵羊,而绵羊向来只能成为猛虎的食物。知瑶狮子大开口,要求韩、魏、赵三家献上万家之邑。慑于知氏的淫威,韩、魏不得不忍痛割肉。然而,赵无恤却断然拒绝知瑶的无情请求,于是知氏联合韩、魏,进攻赵氏,晋国最后的内战爆发。

这次内战非常有戏剧性,战争持续三年,知氏压着赵氏打,眼看赵氏的晋阳城快顶不住了。这时,奇迹出现了。赵氏决心赌一把,暗地里与韩、魏通气,告诫两家,倘若赵氏完蛋了,韩、魏两氏迟早要被知瑶吞掉。于是韩、魏二氏突然倒戈,决河水灌向知氏兵营。

晋阳城在即将陷落的那一刻,竟然神奇般地反败为胜,而且仅仅一次反击,就将知瑶的军队一网打尽。统治晋国达二十年之久的知瑶,没能料想到事情竟然是这样的结局,最终竟输得一干二净。

于是,知氏出局,晋国由四卿制转变为三卿制,这才有了后来的三家分晋。

晋国有六卿,为何是三家分晋?

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只有两军,晋文公上台之后,于鲁僖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33年)蒐于被庐,建立三军,开启了晋国的三军六卿制。

到了晋景公时期,晋国与齐国在鞍地爆发了一场大型战争,晋国大胜。这一年是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第二年十二月,为赏鞍之战之功,晋景公增设新三军,此时晋国共有六军十二卿。

到了晋厉公时期,晋国只有四军,晋景公增设的三新军只存一军。晋悼公上台之后,裁撤新军,晋国又回到了晋文公创立的三军六卿的模式。这个模式运行的时间较长,这阶段担任六卿的人均出自栾、范、中行、赵、韩、魏。知氏的宗主知盈很年轻就死了,死的时候儿子知跞还小,知氏暂时轮空。后来在晋平公时期,栾氏被灭,卿位空出一员,由知跞顶上了。

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此时晋国的在位的是晋定公。晋卿赵鞅杀了邯郸午,激怒了邯郸午的舅舅中行寅。中行寅与范氏交好,于是中行氏与范氏一起讨伐赵氏。赵氏被围于晋阳,势如累卵。

后来,韩不信和魏曼多说服当时的执政知跞,合赵氏一起讨伐中行氏和范氏。中行氏和范氏久战不敌,都出奔于国外了。自此,晋国只剩下四卿。

晋国四卿,以知氏最强。知氏宗主知瑶狂妄贪婪,企图蚕食韩赵魏三家,向他们索要城池土地,并且戏辱韩氏和魏氏的宗主。

韩氏与魏氏不敢与之抗衡,都满足了知瑶的贪欲,把地给了他。只有赵氏宗主赵毋恤头铁,知瑶的要求。知瑶大怒,率韩魏两家的甲兵讨伐赵氏。赵氏再一次被困于晋阳。

知瑶决开汾水,灌入晋阳,赵氏陷入绝境。

知瑶乘战车巡视战场,魏桓子为其驾车,韩康子为车右。眼见胜利在望,知瑶得意忘形,说:“我现在才知道水可以灭亡一个国家。”韩康子与魏桓子都从这话觉察出危险,如果现在助知氏灭亡赵氏,将来他们两家也会落得同样的下场。

这时,赵毋恤派家臣张孟谈出晋阳城见韩康子与魏桓子,三家达成协议,共灭知氏。

赵毋恤在约定的时间派人杀死了守堤的官吏,放水灌淹知氏的军队。知氏军中大乱,韩、魏乘机夹击知氏,最终杀了知瑶。知氏由此退出晋国政坛,晋国便只剩下韩、赵、魏三个卿家。

韩赵魏瓜分了知氏的土地,益发强大,相形之下,晋国的国君又穷又弱,只能看他们的脸色行事。晋国公室遭到韩赵魏三家逐步分食,直到彻底灭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分封赵氏宗主赵籍、魏氏宗主魏斯、韩氏宗主韩虔为诸侯,这便是著名的三家分晋。

自晋文公被庐之蒐,到三家分晋,晋国先后有先、狐、胥、栾、郤、赵、中行、知、魏、韩、范十一个家族出任过卿士之职。经过排挤,碾压,驱逐等一系列的争斗,有八个家族出于各种原因从晋国政坛消失,最后只剩下了韩赵魏三家。

晋国有六卿,为何是三家分晋?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春秋末期,不光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力度急剧减弱,就是各诸侯国内部,这些公侯爵爷们对自己封国的控制力也在逐渐减弱,形成分封国大臣、公卿垄断国家大权的局面。

晋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年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

古时候的爵位是可以世袭的。这时候晋国有位叫智宣子的大夫,他想选择一位继承人,以继承智氏家族。

但是选谁合适呢?

几经斟酌,他选定自己儿子智瑶作为继承人。他认为智瑶各方面都很优秀,足以把智氏家族发扬光大。

他的提议放到家族里讨论,遭到智氏家族军师,六世祖智果的坚决反对。

既然有不同意见,那就在家族内部开会,大家说出自己的正当理由来。

智宣子首先说出自己的想法,说智瑶有五大优点:

第一、高大威猛、长得很帅、很英俊;

第二、才艺双全;

第三、精于骑射,骑马打仗、射箭很厉害;

第四、勇于决断,是做头领的料;

第五、能说会道,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大家听后,都认为智瑶把一个优秀男士的优点都具备了,当继承人还有什么疑问呢?

正在大家点头称是的时候,智果站出来了。他轻轻的咳嗽了一声,由于家族长的威严,刚才大家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呢,现在马上安静了下来。

智果发话了,他说,智文子所说这些都对,智瑶确实具备以上优良品质,但他有一项最致命的弱点,这个缺点一暴露,以上那五大优点都崩塌了,什么缺点?这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道德上有瑕疵。

说完这些,智果瞪着眼睛看着智宣子,那意思就是说你要让他做了继承人,继承了智氏家族的事业,就会有灭顶之灾降临了。

但此时的知宣子决心已定,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了,坚持他的意见。

智果一看拗不过他,随即就提出,为了保全家族的血脉,他愿意带领其一部分族人从智氏中分出,另立宗庙辅氏,也就是说表示脱离智氏宗庙。

后来智氏在晋阳之战后果然被灭门,由于辅氏没有参与此事,香火才得以继承下去。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在国家设立三军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这六卿是韩、赵、魏、智、范、中行氏。

但是这六卿在朝廷中并不消停。他们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后来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

由于这四卿牢牢的把持住了朝政,晋国的国君倒没有了话语权,完全变成他们的傀儡。

后来有一件事情触动了晋国上下那根敏感神经,那就是越国率军北上,称霸中原。晋国是传统的霸主,让南方人来此发号施令,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莫大的耻辱。

由于智氏势力大,晋国的国政基本上由智瑶把持。看到此情形,智瑶心里很清楚,晋国的大权旁落,政出私门,若要恢复晋国昔日的霸业,必须先增强晋国国君实力,然后大家再拧成一股绳才行。

为此,智瑶率先将智氏一个万户城邑先给晋公,韩康子、魏桓子迫于压力,也先后向晋公献出一万户之邑。

四家之中三家都已经行动了,那赵氏宗主赵襄子呢?他得到通知后,明确表示拒绝献出城邑。

这是多么好的振兴晋国的好机会呀!晋国的君主也想恢复昔日的荣光,智瑶的这个提议很合自己的心意。但看到赵襄子竟敢违逆众意,拒不执行命令,于是很生气,就下命令让智瑶联合韩、魏两家,组成联军攻赵。

赵襄子部族居住在耿(山西河津),因城简陋不能御敌,只得率大军撤退到晋阳防守。

晋阳城墙完整,府库武器充足,仓廪粮草实备;而且,宫殿四周茂密环生可用来造箭杆的“ 荻蒿”、“楮楚”,高十余丈。赵襄子下令大造弓箭,积极备战。

联军一到晋阳,马不停蹄的发动强攻。赵军依托城墙工事,坚守三月,联军始终未能攻克。

智瑶一看强攻无效,只得想别的办法。他听从谋士的建议,切断晋阳城所有的出入通道,决开汾水灌淹晋阳城。

大水淹没城内达六尺之深,围困时间长达三年。

这样的长期围困,城内物资储备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此时的晋阳城内生活非常困难,粮食即将断绝。人们悬釜做饭,搭棚居住,士兵体力下降,群臣中投降、外逃也与日俱增;晋阳形势极为严峻。

在这个紧要关头,赵襄子开始动脑筋了,他采取了分化瓦解联军,策反还击的对策。

他派丞相张孟谈暗地去见韩康子、魏桓子,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他们与赵联合,共同对付智瑶。

智果在偶然中发现了张孟谈的行踪,他觉得情况十分危急,发觉韩、魏两氏可能倒戈,马上把情况报告给了智瑶。并给他提建议,让他速杀韩康子及魏桓子,或者以重贿收买二人身边谋臣,预防出现什么变故。

智瑶听完智果的回报,觉得有些危言耸听。怎么说他们合作了也不是一年两年了,这点互信都没有,那还谈什么合作?

况且当年自己继承智氏的爵位时,智果是坚定的反对派,在智瑶的心里一直是耿耿于怀的。所以未采纳智果的建议。

智瑶这里麻痹了。但赵襄子看得明白,智果进入大营,必定没有好事,他担心夜长梦多,事情有变,连忙通知韩、魏当即行动。

一日夜里,韩、魏军秘密出动,杀死守河堤的智吏,突然决堤放水反灌智军。智军因忙于救水而陷于混乱。

韩、魏两军趁这个机会急忙从两翼开始进攻。

赵襄子站在城头把下面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立即亲率精锐从正面出城反击,新组建的联军一下子大败智军,并且擒获了智瑶。

赵襄子虐杀了智瑶,还把他的头颅雕刻上漆,当饮酒的酒器。

为了免除后患,韩赵魏三家联手屠杀智瑶家族两百余人,瓜分智氏封邑。

智氏败亡后,晋国的国君再也没有可以与韩赵魏相抗衡的力量,这三家卿大夫开始毫无顾虑的瓜分晋国领土,最终走向了“三家分晋”。

从此一个时代结束了,历史由春秋五霸,走向了战国七雄。

参考资料:

《史记》汉·司马迁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