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为什么不搞“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一套?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最初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意见的并不是曹操而是袁绍的谋士沮授,沮授提出这个建议的时间大概在公元195年10月,比曹操要早两个月,但是这个提议却被袁绍拒绝了。当时实力比较弱小的曹操采取了这个策略后,赢得了许多有识之士来投奔,获得了许多同情汉室的士族支持,实力也逐步由弱转强,最终统一了北方。那么袁绍为什么不这样做呢?这就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袁绍拒绝的理由。

袁绍的优势。

袁绍麾下能够聚集那么多有识之士前来投奔,一大批武将的支持也就说明他并不是一个草包,而他之所以拒绝,确实具有拒绝的实力。

第一, 家族优势。

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很多州郡文士以及官吏要么师出袁氏,要么是袁氏先前的属下,或者和袁氏家族关系交好,世代姻亲。

袁氏家族是当时北方士族代表,其言行和举止均代表着士族的利益。当袁绍逃到冀州起兵的时候,获得了北方大部分士族的支持,要钱有钱,要粮有粮。当时冀州牧韩馥也是迫于形势将冀州拱手让给渤海太守袁绍,而这个韩馥也是袁氏家族的故吏,由此可见当时袁绍在北方是深得人心的。

第二, 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大。

经过黄巾起义之后,北方的几个州郡中只有冀州最为殷实,户口数量达到了百万,粮草可以支用十年之久,经济实力最为强大;到公元195年的时候,袁绍已经取得了青州,并州,冀州和幽州的一部分地区,其军队数量达到了数十万,实力在北方诸侯中处于最强的时期,这对于当时只有拥有一州之地曹操来说,实力相比是非常悬殊的。

在家族和经济以及军事实力均占优势的情况下,袁绍当然没有理由也觉得没有必要去弄一个皇帝在身边,给自己找不快吧。

袁绍的心思。

袁绍没有能够接纳沮授的意见,其实除了自己实力确实比较强悍之外,还有属于自己的心思。

第一, 皇帝在身边容易束缚手脚。

把皇帝放在身边固然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许多资源,但是也极大的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这点郭图和淳于琼就阐述的很明白:如果每件事情都向皇帝奏明再做,就不容易实现自己的理想,一旦想丢弃皇帝的时候,就容易形成请神容易送神难的困境,这也是曹操终身未能够称帝的一个缘故。

第二, 袁绍有属于自己的野心。

把皇帝放在身边就很难实现自己的野心,这点在《资治通鉴》中就明确的暗示:

乃遣使归帝号于从兄绍曰:“禄去汉室久矣!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今君拥有四州,人户百万,谨归大命,君其兴之!”

收到袁术的书信之后,袁绍并不是明确的拒绝,而是“阴纳之”,可见袁绍一直都存在着篡位之心,一旦把皇帝放在身边,就成为一个累赘,在大义面前,很多事情就无法做成,这也是袁绍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袁绍就拒绝把皇帝接到身边来。由此可见,不愿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袁绍确实有自身的实力因素,而只有实力比较弱小的曹操才会愿意扛起皇帝这面大旗来号召天下,最终在诸侯林立的北方击败了强盛诸侯:吕布,袁术和袁绍,最终统一了北方,可见这面大旗还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袁绍为什么不搞“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一套?

袁绍是有机会迎献帝的,但他没有抓住机会。这一点上也确实如后来荀彧和郭嘉对袁绍的评价。荀彧评价其“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而郭嘉评价袁绍为“多谋少决”。

根据《三国志.袁绍传》的记载,在献帝还洛阳的一路,袁绍是派了郭图为使面见献帝的,而郭图回来后,建议袁绍“迎天子都邺”,但袁绍没有听从。但《献帝传》里记载的是沮授建议迎献帝,袁绍本欲从之,却被郭图和淳于琼劝阻,这两个版本不管哪个是真实的,都能看出袁绍此时政治敏锐性确实不高。

沮授说绍云:“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托义兵,内图相灭,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悦,将从之。郭图、淳于琼曰:“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授曰:“今迎朝廷,至义也,又于时宜大计也,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夫权不失机,功在速捷,将军其图之!”绍弗能用。

反而曹操迅速迎回献帝于许昌,并以天子名义收腹了河南地区,关中势力也纷纷依附了曹操,这一来袁绍看了才开始眼红,于是派使者送信至许昌,要求曹操“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真是可笑至极,曹操当然不会同意,但为了“安抚”袁绍,实则羞辱袁绍,借天子之名先赏袁绍太尉,后赏袁绍大将军,拜为邺侯,袁绍大怒道:“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并拒绝接受封赏,可见袁绍此时情商也是很低。

袁绍为什么不搞“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一套?

假如我是袁绍,我也不要汉献帝。首先,汉献帝并没有什么影响力。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不是高明。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大臣们各据一方。谁兵精粮足,谁就是草头王。根本没有人把汉献帝放在心上。他的命令,有利的大家就遵守。不利的,直接扔到一边。

曹操控制了汉献帝,并没有得到多少实际的好处。袁绍、刘备、刘表、孙策、孙权、袁术、马超,谁都不服他,他让汉献帝发的诏令,也在这帮人面前,根本就是废纸一张。

所以说,汉献帝就是个吉祥物,没有任何价值。而且,迎接汉献帝,是自找麻烦。

自由自在自己做主不好吗?为什么要找个“爹”来供着呢?

袁绍心里清清楚楚,所以坚决不要汉献帝。他就是要自己做主。

他后来发展的比曹操好得多、强大的多,只不过官渡之战打了败仗,这才输给曹操。

与迎不迎接汉献帝没有任何关系。

袁绍为什么不搞“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一套?

公元195年,汉献帝刘协在原李傕部将杨奉、董承等人的护卫下,逃出长安,摆脱李傕与郭汜的投靠,一路向东往洛阳方向逃离。

当时袁绍在冀州的邺城,曹操在兖州,袁绍离汉献帝的距离比曹操要近,并且袁绍的谋士沮授建议袁绍迎奉汉献帝,可是袁绍没有同意。无论从距离上,还是从谋士的建议上,袁绍都有着比曹操更快的先手,可袁绍没有同意迎立汉献帝。

袁绍之所以没有同意迎立汉献帝,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袁绍的政治主张不是拥汉,而是代汉。

说到袁绍的政治主张,就得从东汉末年的政治结构来说。

公元188年,当何进还是东汉朝廷的大将军时,袁绍是西园八校尉中的中军校尉,而曹操是典军校尉,当时的袁绍还是大将军何进的幕僚,袁绍向何进提了一条建议:征招外军进京逼迫太后同意诛尽宦官。

何进同意了。正是因为袁绍的建议,从而导致了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们先下手为强,杀了大将军何进,然后就是袁绍、袁术及何进的部下冲进皇宫将宦官斩尽杀绝,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支撑东汉朝廷运作近两百的宦官势力和外戚势力一同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唯一政治势力的士族从此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而袁绍就是士族的杰出代表。

我们有理由怀疑袁绍的建议,就是为了自已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崛起,本着谁是最大受益者谁的嫌疑最大,都无一例外的指出袁绍才是这场宫廷政变的主谋,而袁绍背后的势力则是日益强大的士族阶级。

本以为政变结束后,以袁绍为代表的士族可以顺利掌权,出乎意料的是,作为袁氏门生的董卓却不按套路出牌,打破了门生故吏要为主公效力的传统,充当了军阀控制朝廷的特例。

不仅如此,董卓还擅自废立皇帝,控制朝政,想延续东汉近两百年外戚掌权的传统,将自已变成汉献帝的外戚,而这一切,又与袁绍的政治主张背道而弛,于是就有了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讨伐董卓。

仅仅一个四世三公的名声和士家大族的出身,短短几年时间,就让袁绍从无到有,从逃出京城的庶人到渤海太守,从渤海太守到关东军盟主,从关东军盟主到冀州牧,袁绍可谓风声水起,除了袁绍本人,在背面支持袁绍的是什么?就是日益强大的士族阶级。袁绍的支持者基本上全是士家大族。

袁绍执意挑起外戚与宦官的火拼,不惜亲手毁灭东汉朝廷,从来也没有在意过外戚与宦官背后的皇权,皇帝是死是活,袁绍根本就不在意,不仅不在意,而且在汉献帝活着的时候,袁绍试图另立皇帝,来自已的政治主张而服务。

袁绍的政治主张核心思想就是以士族阶级为统治阶级,另立皇帝号令天下士族为我所用,建立一个以士族地主阶级为核心的政权,而皇帝只是这个政权的傀儡而已。

在汉献帝这个唯一合法皇帝还在位的时候,袁绍就已经想另立皇帝,这种行为与董卓有什么区别?这是分裂国家的行为,而恰恰是袁绍的政治主张的一部分。

明白了袁绍的政治主张,就很好理解袁绍不原意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袁绍根本就不想“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想做的是“挟名声以令士族”。

这就是袁绍不愿意挟天子以令诸候的根本原因,至于郭图、淳于琼的反对意见,不过是个借口罢了。

袁绍为什么不搞“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一套?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下的一手妙棋,通过将汉献帝紧紧的攥在自己手里,曹操使自己在道统上占据了制高点,吸引了大量地方实力派和忠于汉王朝的士族投奔。比如,在第一次收伏吕布的过程中,曹操就很好的利用了汉献帝这张牌。

“太祖(曹操)又手书厚加慰劳布,说起迎天子当平定天下意… …布大喜… …答太祖曰: 布获罪之人,分为诛首,手命慰劳,厚见褒奖… …布当以命为孝。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曹操正是利用了吕布好大贪功的特点,让吕布归顺于他,并许诺吕布迎接天子,平定天下的功劳。这点吕布当然是无法拒绝的,当即答应了。随后曹操马上派奉车都尉王则为使者,带着汉献帝的诏书(当然这诏书肯定是曹操批量复制的),还带了个平东将军大印,来和吕布结盟。曹操的怀柔加上天子的美封,使得吕布很快入就归顺曹操了。虽然吕布日后又反叛,但是在曹操专心对付袁绍期间,吕布并没有给曹操捣乱,后来也没有和袁术联手抗曹,曹操回过手来,很快就打败了吕布。

《三国志·魏志·桓阶传》载:

“阶说其太守张羡曰: 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 羡曰:善! 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刘)表。”

这样,曹操又靠着汉献帝吸引了长沙张羡的归附。后来贾诩劝张绣归顺曹操,用的理由也是“奉王命”:

“绣曰: 袁强曹弱,又与曹为雠,从之如何? 诩曰: 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 …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 绣从之, 率众归太祖(曹操)”。

不仅各地军阀归顺曹操,士人们也冲着朝廷的名号,纷纷投奔曹操。在曹魏阵营里,就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虽然在为曹操做事,但是心里却是忠于朝廷,忠于皇帝的,代表人物就是荀彧。

可见,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的前期,曹操靠着汉献帝这张牌,赚取了大量的利益,名利双收,势资兼得。于是傲视群雄,消灭了袁家兄弟,最终一统北方。

既然汉献帝这么好用,那么为什么袁绍放弃了这张好牌,而把机会给了曹操呢?要知道,最开始袁绍完全有机会先曹操一步迎回汉献帝的。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袁绍一开始想的就是“代汉”

东汉末年,经过持续的大动乱之后,天子的威严扫地,成为军阀手中的傀儡玩物。但是,在具体如何对待汉献帝这个问题上,各个军阀的态度不一。而袁绍想的就是,不理汉献帝,代汉自立。

东汉末,乱局伊始,袁绍发现本人字号“本初”与汉献帝年号“初平” 暗合,袁绍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这时候,袁绍心里就萌发了代汉之心。

汉朝时期,流行五行天命之说。击败公孙瓒夺取幽州后,袁绍渐露不臣之心,私下授意主簿宣扬汉之赤德已尽,而袁氏为土德之后裔,这就明白无误地向天下宣示: 袁氏应当顺

应天意,代汉称帝! 不过,袁绍军府僚属对主簿之说大加痛责,斥之为“妖妄”。这时的袁绍还不敢明目张胆的篡位,不得已杀掉自己的亲信,来掩饰自己不臣之心。

二袁绍认为迎回汉献帝,反而会束缚自己手脚

作为当时北方重要的一方势力,袁绍集团早就有谋士如田丰、沮授等认识到汉献帝的政治价值,提议迎汉献帝至邺城,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取政治优势。不过也有人如淳于琼等反对,认为若迎接汉献帝,动辄请示,容易造成政治上的被动,优柔寡断的袁绍拒绝迎接汉献帝。袁绍的考虑是, 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汉室不可复兴,东汉天子威权丧失,已经没有多少利用价值,若迎接汉献帝,反而束缚了手脚。在袁绍看来,自己在新一轮政权争夺战中已处于有利地位,若把汉献帝迎奉到邺城,将来若行废立之事必获

不义的骂名, 若弃置汉献帝,兼并天下而自立,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基于这样的判断,袁绍在内心已经放弃挽救东汉王朝的努力,已经放弃蒙尘在外的汉献帝,自己欲通过武力争夺而得天下。

事实上,袁绍的考虑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曹操通过控制汉献帝,给自己赚足了政治利益,但也麻烦不断。许昌方面,以汉献帝为首的朝廷势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曹操的反抗,暗杀事件层出不穷,搞得曹操整天疑心疑鬼。在击败袁绍之后,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各方势力对他囚禁汉献帝的做法也越来越不满,而他也慢慢由汉相变成了汉贼,背负了政治骂名。

结语

就像袁绍历史对袁绍的评价一样“为人外宽内忌,好谋无断,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袁绍没有接纳汉献帝,可谓是一大败笔。他只看到了汉献帝给他带来的坏处,却没有看到其中巨大的政治利益。代汉之心过早的显露,其实,以他强大的实力,再加上袁家四世三公的明望,如果他能像曹操一样接纳汉献帝,天下英豪还不都投奔他。到那是,没有任何一股势力对他有威胁了,汉献帝只有一个虚名而已,取而代之还不是早晚的事。说到底,袁绍还是太贪图虚名了,没有雄才大略。

袁绍为什么不搞“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一套?

今天我们众口一词,似乎都看清楚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实际上,这玩意是把双刃剑,用不好也会伤着自己。在逢迎天子这件事上,不光毛玠、荀彧看出了门道,袁绍阵营中的沮授也看出了其战略意义,并且郑重地向袁绍作了阐述。袁绍之所以犹豫,就是看出了其中的两面性,犹疑之间,被曹操得了先手。

奉迎汉献帝始末

董卓死后,原本精诚团结的两大下属李榷和郭汜,最终在政治斗争中,走向了狗咬狗的局面。俩人为了挟持皇帝,以取得主动性,大打出手,在长安城里相互攻伐数月,导致京师数万人丧生,城里到处都是废墟。

汉献帝在董承的策划下,摆脱了李郭二人,逃出长安,一路东行,于建安元年七月,回到东汉旧都洛阳。

洛阳这个曾经的繁华都市,被董卓撤离前一把大火,毁成了废都。君臣一行比乞丐还要惨,只能哆哆嗦嗦挤在墙角下御寒,没吃的,只能四处挖野菜充饥。这些士大夫们哪干过这活,结果,很多人被饿死。

这个消息很快被各地军阀得知。

曹操阵营中,先后有荀彧和郭嘉都向曹操提出建议,赶紧迎奉天子。第二个月,曹操率领一队人马到达洛阳,为汉献帝君臣带来了粮食。九月,曹操将汉献帝君臣,带到自己的领地许县(后改名许昌),并自认大将军,从此一举控制了汉献帝。

此时,袁绍在干什么?他在为迎还是不迎犹豫不决!

沮授的反应比谁都灵敏,他在头一年,汉献帝刚刚出逃长安,就开始再三劝袁绍奉迎天子。一直劝了大半年,袁绍就是不行动,原因是有不同的声音,郭图和淳于琼不同意沮授的看法,向反方向拉袁绍。

直到曹操已经把汉献帝迎入许昌,他依然打摆子似的,持续摇摆。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两面性

皇帝在手,自己瞬间从军阀变身朝廷的正规军,这个政治资本,不是花钱能买来的。道义上的制高点,使曹操从此化作正义的代表,在军阀割据的年代,这杆大旗虽做不到所向披靡,至少可以让军阀们有所顾忌。

更重要的是,旗帜虽破,却可以招揽天下仕子。曹操手下之所以人才济济,不光是曹操个人的魅力,还有一大堆人,就是奔着汉献帝,这个看似无用的招牌来的。比如荀彧叔侄、司马家族等。这些士族阶层,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军阀横行的时代,他们只能跟着皇帝的龙旗跑。

手上掐着皇帝,可以以皇帝的名义,对各大军阀下达命令,请问军阀们怎么办?听还是不听?听,你就得被曹操牵着鼻子走,不听,你就是大逆不道,违抗圣旨。能够左右逢源的,只有躲在汉献帝身后的曹操!

如此明了的政治账,郭图和淳于琼为什么会看不清?其实也不是,他们反对的理由,那也是掷地有声。

首先,他们认为汉室已经不可救药,迎天子就是在做一件违背基本规律的事。这话没错,事实上汉室就是没救得了,天意不可违,迎奉天子就是逆天而行。

其次,他们认为现在的格局是逐鹿中原,天子是累赘。这话说的也没错,满天下早已经是军阀割据,都在追着那头无主的野鹿打,你手上供着个天子,那么你就是承认天下还有主,那头鹿就不是野鹿,是汉家的,请问你有什么资格逐鹿中原?奉天子就是自找累赘。

最后,天子在,是你听天子的,还是天子听你的?这个问题最严峻,你听天子的,甘心吗?有谁没事给自己找个爹管自己!让天子听你的,那你就失去道义,你就是逆臣,天下人正好找借口打你。如此你手上供的不是什么宝,而是烫手的山芋。

所以,袁绍很犹豫,迎也不是,不迎也不是,在摇摆中失去了机会。

袁绍的真命天子

其实,袁绍心里是不情愿迎奉汉献帝的,其中的缘由,除了郭图和淳于琼的几条,还有一条理由他没说出口。这条理由就是,汉献帝是董卓立的,原来的皇帝被董卓废了。

原来的皇帝叫刘辨,是汉献帝刘协的异母哥哥。刘协是庶出,生母叫王美人,刘辨是嫡出,生母是何皇后。但汉灵帝偏爱王美人,何皇后几次下药想使王美人堕胎,却没有成功。刘协出生后,何皇后竟然毒杀了王美人。

本来,汉灵帝是想废掉刘辨,改立刘协为太子的,可惜何家势力太强,他做不到。董卓进京后,发现刘协的才华与胆识,远在那个带着皇冠的喏喏小子刘辨之上,于是就废掉了刘辨,改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

董卓此举无疑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但却惹翻了一个人——袁绍!

袁绍为什么反对,他是大将军何进的心腹,何进即何皇后的哥哥,刘辨的舅舅。也就是说,袁绍是皇帝刘辨的心腹阵营,尤其是何进已死,刘辨对袁绍的倚重会更大。现在董卓一下子把袁绍的根给砍了,你说袁绍是什么心情。

袁绍跟董卓当场拔剑相向,差点在大殿上直接格斗。回到府中,袁绍自知逃不过董卓的报复,赶紧逃出京城,开始了军阀生涯。

作为死敌立的皇帝,袁绍刚开始不承认,后来刘辨被董卓毒杀,袁绍才迫不得已承认了汉献帝。虽然汉献帝跟袁绍并无过节,但在袁绍心里,对汉献帝总是有个疙瘩。

奉迎这个不是自己心目中的真龙天子,袁绍心理关过不去。

两大阵营两个格局

其实,奉迎天子的主张,早在汉献帝未逃离长安之时,就有人提出来了。这个人叫毛玠,曹操的一名从事。他的原话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毛玠说这句话的时间,在初平二年,那时候曹操刚刚获得兖州,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汉献帝也尚在长安。毛玠的这个建议,被易中天先生称为“毛玠版的《隆中对》”,对曹操的未来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荀彧对曹操的建议,原话是:“奉主上以从民望。”其实,他所谓的“民望”,就是士人的愿望,不是老百姓的意见,老百姓从来就没有发言权,能够左右天下舆论的,就是这些士族阶层。

荀彧的话为什么能代表士族阶层?因为他就是士族阶层的重要代表。他认为,左右天下的最重要力量就是士族,曹操只有抓住了士族阶层的心,才有可能取得舆论的支持,才能网罗更多的人才。

同样是奉迎天子,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站在皇权的高度,指明了未来天下争霸的战略指导思路,可谓高屋建瓴。荀彧站在天下人心向背的角度,指出了未来争霸的核心支持力量,可谓一针见血。

沮授也是在说奉迎天子,他的话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很明显,他的立足点在“己”,也就是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私利,天子,只是他们实现私利的工具。

立意高下,境界高低,泾渭分明!

难怪袁绍不是曹操对手,他们帐下谋士的层次差别太大,一个是站在天上看人间,一个是趴在地上望星空,蛙与天鹅的视野无法共语,虽然表面的差异仅仅几个字。

不过,荀彧其实最早投靠的就是袁绍,而不是曹操,像荀彧这种情况的人还有很多,也就是说,根子上,还是袁绍的格局比不上曹操,袁绍才是那只蛙,曹操才是那只天鹅。

就以郭图和淳于琼的理由来说吧,曹操何曾没有想到过,他为什么没有像袁绍那样犹豫不决呢?高度不一样,格局不一样,他能听出毛玠和荀彧建议的背后含义,其它的还是理由吗?曹操能听得出,袁绍听不出,这就是俩人差距之下的不同选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