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成功董卓失败,差距在哪,你怎么看?

董卓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成功案例,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压根就是失败的。你可以说曹操的事业比董卓成功,但是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方面,的确比不上董卓。

曹操把汉献帝弄到身边以后,他能直接指挥天下诸侯吗?很显然不能嘛!不谈袁绍、刘备、孙权这些死对头了,哪怕是袁术、刘表、张鲁、刘璋、马腾等人,曹操也使唤不动啊!

反观董卓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成绩,那是响当当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第一,董卓上台就废了个皇帝,除了袁绍表示反对外,其他人还不是唯唯诺诺?
  2. 第二,董卓任命了一系列封疆大吏,基本都能安然上任。说明董卓说话好使啊!
  3. 第三,董卓提拔了一堆士人,这帮人全都成了三国风云人物。

光看这三点,我们就能知道,董卓在东汉末年,说话非常好使。你可以说他是权臣,但是不能说他谋朝篡位。真正造反的,其实是袁绍、曹操之流,毕竟董卓在位期间,大汉朝还是大一统状态的,天下诸侯们还都是听汉朝朝廷的话的。

一、最初没多少人反对董卓。

当初大将军何进觉得十常侍难对付,所以邀请董卓入京平定。结果何进自己的脑袋被十常侍给砍了,董卓来了以后,顺利平定十常侍之乱。

这个时候的洛阳城,群龙无首,董卓手握重兵,顺理成章地夺取了政权,成为了东汉的实际掌权者。换任何一个人,其实都会这么办。

不过让人不爽的是,董卓掌握权柄以后,并没有做什么好事儿。他上来就把皇帝刘辩给废了!改让刘协做了皇帝,为啥?因为刘协是董太后抚养长大,董卓觉得董太后和自己是同族,而且刘协说话得体,有点皇帝的样子。

就算是这样,还是没什么人反对董卓。当时何进、何苗等人的部曲,全都归顺了董卓,这就证明董卓当时还是很得人心的。

朝中的文武百官,董卓压根就没动多少。哪怕是袁绍打算灭了董卓,董卓都原谅了他们家,只处死了袁隗,这要换曹操的话,肯定是灭族的结果了。

为啥董卓在朝中没有像曹操那样杀戮不断呢?理由很简单,当时大家都还比较听话。听朝廷的话,那就是在听董卓的话,所以说董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相当成功。不需要太多的流血镇压,就能够领导群雄,这还不算成功吗?

反观曹操时期,表面上手握汉献帝,可实际上除了吸引一些人才来以外,他的政令是绝对出不了他的势力范围的!因此他只有靠武力不断征服其他诸侯,才能达到号令天下的目的。

二、董卓任命了一批封疆大吏,还都成功上任了。

谁也想不到,荆州牧刘表,居然就是董卓任命的!在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声势越来越大的时候,董卓居然任命刘表出任荆州牧。

更神奇的是,刘表到任以后,单枪匹马就平定了荆州内乱,成为了荆州之主。不得不说,刘表个人能力很强,但同时也证明了一点,董卓的任命,是十分有效的。哪怕是关东联军如此猖狂的时候,刘表依旧能安然上任。

此外,董卓还任命了韩馥为冀州牧,韩馥顺利上任。当时袁绍反叛董卓,反而被董卓任命为渤海太守,接受韩馥的节制。结果袁绍贪图韩馥的地盘和兵马,在联合讨伐董卓时,索性设计将韩馥给吞了。

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南阳太守张咨、陈留太守张邈等人,全都是董卓在任期间任命的,而且他们全都顺利去上班了!

以处士荀爽为司空。其染党锢者陈纪、韩融之徒,皆为列卿。幽滞之士,多所显拔。以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侍中刘岱为兗州刺史,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后汉书》

什么叫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是说你用武力强行征服人家,而是你动动嘴巴,就能把任何人安插到天下任何一个位置上做官,这才是本事。

很显然,这一点董卓还是做得到的,他所任命的人基本上都能顺利上任。反观曹操呢?曹操就算有汉献帝在手,可他依旧无法任命自己人去孙权、刘备的地盘上上班吧?只能卖个顺水人情,让刘备、孙权的自己人在自己的地盘上上班。

哪怕是袁绍、王匡、鲍信等强烈反对董卓的人,在接到董卓的任命以后,还不是以这种身份存活于世嘛!

三、董卓可不是个大老粗。

很多人由于看电视剧受到了影响,第一印象总觉得董卓就是个没有智商的大老粗。这当然是大错特错的!

董卓手握权柄以后,并没有一家独大,把所有重要的位置都让自己的亲信去做。比如说他曾经让幽州牧刘虞,担任大司马,而自己却只担任太尉,这就是一种管理艺术。

卓乃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鈇锧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于是悉复蕃等爵位,擢用子孙。---《后汉书》

此外,董卓还给第二次党锢之祸中的陈蕃、窦武等人平反,甚至提拔他们的子孙做官,以此争取大量士人们的支持,赢得了司徒黄琬、司空杨彪等士族代表们的赞许。

除此之外,荀爽、韩融、陈纪等名士,也被董卓征召去做官。曹操昔日的老师蔡邕,乃是当时的大儒,更是成为了董卓最为信任的幕僚。

关东联军中,绝大多数军事长官,其实都是董卓亲自任命的。由此可见,董卓还是很懂得如何笼络人心的。

那么为啥还是有一帮人要反对他呢?因为这帮人眼红,他们瞧不起董卓,认为董卓出身低微,压根就不是士族出身,这样的人凭什么手握天下权柄?

所以说,就算董卓有足够的管理艺术,就算董卓想要跟关东联军和解,可人家也未必会答应!在利益面前,没有所谓的正义,只有成功与失败而已。

总结: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为了师出有名。

董卓这么做,是为了自己长期手握权柄。你让他篡位,他还是不敢的。因为他没有强大的家族基础做支撑,朝中的官员他又不愿意随便杀戮,这事儿很难办。

因此董卓说到底,只想做个可以废立皇帝的霍光而已。当然了,权力能传承给后代,那是最好的。正是由于这种局限性,使得董卓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

反观曹操,他可算是把汉献帝用到极致了。他明白,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套已经不管用了,但是汉献帝是金字招牌,可以给自己招纳若干人才。

在找工作的时候,大家肯定愿意去给正规朝廷打工,毕竟五险一金是上齐了的。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给刘备、孙权这些私人作坊干活呢?

至于后来曹操能不能借壳上市,这事儿就要看他自己怎么做了。很显然,他已经把所有手续都办好了,临门一脚的时候他放弃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

同样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成功董卓失败,差距在哪,你怎么看?

之所以把曹操也称作汉贼,就是把曹操看作与董卓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从形式上看,曹操与董卓的确相同,但根本而言,还是不一样的。

至于说曹操成功,董卓失败,这个说法很不确切。如果董卓心眼再多点,不被王允利用吕布把他杀死,从董卓个人角度来看,也是很成功的。但这与“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没有多少关系的。

抛开个人成败不说,看一下二者的区别吧。

第一,董卓入京之时,汉朝廷还是天下之主,中央政权还是完整存在的。

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是专权跋扈,作恶多端,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废少帝立献帝,最后把少帝杀死,招致天人共怒。

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献帝已经成为天下的弃主,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如果曹操不奉迎天子,也不会有人去责备他。反倒是奉迎天子后,一些野心家趁机诋毁,并以讨伐曹操的名义,打出匡扶汉室的旗号,收买人心。

曹操不奉迎天子,董承之辈没有能力废献帝立新君,献帝的生命恐怕是安全的,但起码的生活却没有着落。最大的可能就是河东太守张杨奉迎天子,但其势力太弱,并不能保障献帝的安全。最后的结局,献帝恐怕会落到袁绍手中。

如果献帝在袁绍手里,应该不会好于曹操。

第二,最根本的区别还在于,董卓立献帝的目的,就是看一下大臣们的态度,他早晚会称帝的。

之所以天下诸侯一起讨伐董卓,不仅在于董卓作恶多端,而且天下还尊献帝为共主。

曹操奉迎天子时,汉室已经名存实亡,这时候曹操站出来,是忠义之举。而且曹操自始至终尊奉汉室,没有自立称帝。

虽然董卓也没有称帝,跟曹操还是不同。是由于董卓很快被杀,没有等到称帝的机会,否则,董卓恐怕就废掉献帝自立了。

朝代的世袭罔替是不可能改变的历史规律,没有一个腐败王朝的灭亡,就不可能有一个新王朝的诞生。不能因为曹魏代替了汉室,就诟病曹操,把曹操看作是董卓一类的逆臣贼子,这不公允。曹操奉迎天子,还是正能量的体现。

第三,董卓除了剪除异己,搜刮财富之外,对于朝政和社会无任何作为。

而曹操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对社会和历史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第四,“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而言,都是以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但区别就在于号令天下做了何事。

初平元年(190年),荆州刺史王睿为孙坚所杀,董卓上书派刘表继任。关东诸侯讨伐董卓,刘表就没有参与。但刘表单骑赴任,坐镇荆州十几年,恩威并著,招诱有方,使得万里肃清,群民悦服。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从容自保。对于朝廷和当地百姓来说,都是有益的。

但这并不能说明董卓此举,就对朝廷、社会做出了贡献。根本而言,董卓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即便他做了皇帝,也需要有人去替他镇守四方。

这也是曹操经常采用的套路,以天子的名义封赏天下,但都明白是个套路而已。曹操就以天子的名义拜刘备为左将军、豫州牧、宜城亭侯,但刘备也并不买账。

地方诸侯出尔反尔,也是因为没有实质性的作用,无非都想借此扩充自己的实力罢了。

因此,董卓与曹操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从是维护国家统一还是在分裂国家来看,董卓的行为是邪恶的,曹操的行为是进步的,这或许是董卓与曹操根本不同所在。至于成功与失败,自有后人评说。

同样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成功董卓失败,差距在哪,你怎么看?

董卓是挟天子,但没怎么令诸侯;曹操一开始并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奉主上以从民望”,后来演变成携天子以令诸侯了。

就算董卓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曹操成功、董卓为什么失败呢?笔者浅析如下:

一、对朝廷的政局来说,董卓是乱政者,曹操是治乱者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外戚受到排挤,党锢之祸上演得很激烈。其实就是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对权力的争夺。宦官集团以十常侍为代表,外戚集团以大将军何进为代表。

何进为了诛杀十常侍,听从长了一个猪脑子的猪队友袁绍的建议,请董卓带领凶悍的西凉兵入京,想借助外力除掉宦官集团。不想做事不密,计划泄漏,董卓还没进京,何进的猪脑袋就被宦官砍下了。

董卓已经来了,不管何进死不死,都要进京的,借着为何进报仇的名义,诛杀了宦官集团,并挟持了少帝刘辩。

为了显示出董卓同志的至高无上权威,董卓又擅行废立,废了少帝刘辩为弘农王并派人杀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这就是汉献帝,以便自己更好地控制朝政。

董卓任命自己为相国,封郿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果仅仅如此,董卓大不了是个“权臣”。

然而,董卓全面掌控京师后,血液中的“兽性”一面就暴发出来。随意杀人、奸宿深宫、甚至把老百姓的头砍下来冒充贼人,把民间妇女抢来给西凉军当小妾……种种兽行,惹得朝政大乱,天下人都起兵讨伐董卓。

曹操为了讨伐董卓,散家财,招义兵,率先举起讨董大旗,天下诸侯响应。虽然讨董最终失败,但也挫伤了董卓的锐气,逼得董卓迁都长安。这位董太师,临走时还不忘祸害天下,把洛阳烧了,把皇陵挖了,把陵墓中的随葬品抢了,生怕天下人恨他轻了!

而曹操迎奉天子于许都时,拜董卓乱政所赐,天下诸侯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民不聊生。天下百姓渴望汉室正常,早日结束乱世。曹操奉天子以顺民望,帮助汉献帝东征西讨,努力想把倾覆的朝纲正过来。

在这治乱的过程中,才逐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但董卓把一个正常的朝政搞乱,不得不说这是他失败的第一个原因。而曹操要把董卓搞乱的朝政恢复正常,既顺应天意,也顺应民意,成功也是必然的。

二、对汉帝的生活来说,董卓是破坏者,曹操是拯救者

不管是汉少帝还是汉献帝,本来过着正常的锦衣玉食般的生活。何进也好,十常侍也罢,谁把持朝政,至少皇帝的正常生活没受什么影响。

但董卓乱政以后,天下大乱,皇帝的生活也受到影响。少帝刘辩直接被杀了,汉献帝也颠沛流离。先是从洛阳迁到长安,一路颠簸。后又从长安逃到弘农、再逃到洛阳。再一次颠簸。

更悲惨的是,到了洛阳,竟然连一间完整的宫殿都没有,这些本来皇帝起居办公的房子都被董卓这个破坏分子烧成瓦砾。

汉献帝没办法,只能借住在已故的宦官赵忠的家里。在人家住宿和办公。办公时上朝的地方都没有,上朝时官员们都站在瓦砾和荆棘丛中。

最悲惨的是,地方官都拥兵自立,割据分裂,停止向朝廷上交贡赋,导致汉献帝君臣没有吃的。官员们都自己出去找吃的,找不到就饿死,甚至有的官员被兵士杀死,整个大汉朝廷整得跟“丐帮”似的。

《后汉书孝献帝纪》:是时,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

在饥寒交迫的时候,曹操来了,他把汉献帝及文武官员迁到许昌当“国宝”保护起来,安排舒适的房屋居住,供给可口的汤饭及温暖的棉被。可以说,在汉献帝最困难的时候,是曹操拯救了他。

董卓是大汉天子美好生活的破坏者,曹操是落泊中的皇帝的拯救者,对汉献帝来说,曹操有“活命”之恩。活过来的汉献帝对曹操恩赏有加,同时,也愿意放权给曹操行政,这样,曹操的成功率自然大增。

三、对天下的诸侯来说,董卓制造割据,曹操消灭割据

董卓乱政,其实大汉朝廷的管理中枢已经瘫痪,大汉王朝对各地方长官已经失去了控制,不受制约的地方长官们野心膨胀,纷纷割据自立。

对他们来说,董卓乱政正是给了他们割据自立、称王称霸的机会。照理说,他们应该感谢董卓,但如果真的感谢董卓,那在舆论上就成乱臣贼子了。为了与董卓划清界限,这帮割据的地方诸侯还要假模假样地发起讨伐董卓的战争,让他们的割据显得更正义一点。这是典型的“既要放‘烟花’又要立牌坊”!

地方军阀割据自立,为了抢地盘,发展自己的势力,为将来称王称帝作准备,所以难免就互相攻伐,再次对整个社会造成大破坏。

军阀要割据,曹操也是军阀,他也是先割据然后再消灭割据。

而要消灭割据,没有比“恢复大汉天下的秩序”更好的借口了。

所以曹操就由“奉主上以从民望”,演变会成“奉天子以令不臣”,对不臣服、不归附大汉王朝或曹操集团的割据势力,曹操一次又一次地兴兵讨伐。先后消灭了袁绍、袁术、吕布、张绣、陶谦、张邈等割据势力,并于公元207年统一北方。随后又降服了荆州,赤壁之战后又消灭马超、韩遂集团,辽东公孙氏也归顺,乌丸也平定。十分天下,被曹操平定了80%。曹操在《述志令》里就表达了他消灭割据的业绩:

《三国志.魏书.武帝本纪.述志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割据就是分裂,分裂是不得人心的。董卓制造分裂,当然不得人心,他的挟天子无法令诸侯,所以最终失败。

而曹操虽然挟天子令诸侯,但他的目的是使天下统一,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所以他的挟天子令诸侯能取得成功。归根到底,还是人心向背!

四、对天下的百姓来说,董卓制造乱世,曹操统一乱世

董卓乱政制造的是乱世,乱世里最苦的是老百姓!

兵火过处,一切都很难留存,房屋被焚、粮食被抢、牲口被杀、男人被抓、妇女被辱,甚至经常出现大规模的屠城现象。

整个三国出现的各种所谓的英雄、枭雄、奸雄,除了刘备,其它人几乎都有屠城记录。

董卓制造的乱世,让百姓流离失所,他的失败成为必然。

讽刺的是,曹操为了结束乱世,统一乱世,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不服的,就用天子诏进行征伐,对不服其武力威服的州郡,往往会进行屠城。

《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曹操为了给他父亲报仇,竟然屠杀了徐州地区数十万人!

战乱加屠城,使得汉末人口锐减。据统计,东汉桓帝时全国人口有5000万,到三国结束,西晋统一时统计的人口只有1600万,3400万人死于兵灾。

曹操的名诗《蒿里行》用诗句记述了兵灾导致的人间惨祸: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制造这种人间惨祸的董卓失败是必然的,而以结束乱世为目标的曹操虽然侥幸成功,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都说春秋无义战,我看三国也无义战!

五、对挟持者身份来说,董卓客场作战,曹操主场作战

董卓和曹操,虽然都是挟持天子者,但因为董卓是客场作战,曹操是主场作战,曹操明显比董卓占有优势。

董卓本来是长驻凉州,他带领精兵来到洛阳,后来迁到长安。不管是洛阳还是长安,都是董卓的客场。因为洛阳和长安,董卓没有根基,文武百官慑于董卓的武力,表面服从,心里反感甚至憎恨。京师的民众也对董卓的残暴行为十分反感或憎恨。因为这个因素,董卓在京师的统治其实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楼阁。倒塌是必然的!

王允公然在董卓的眼皮底下,结连李肃、策反吕布,最终借吕布之手把董卓刺死。这就是根基不稳带来的必然失败结果。

而曹操把汉献帝迎来许都。许都是曹操的地盘,曹操在这里是主场作战。文武百官大多数都换成了曹操的心腹,或者是支持曹操的人。而许都因为曹操苦心经营,民心归附。因此,曹操在许都的统治根基非常扎实,许都的一切都在曹操的控制之下。汉献帝就如同如来佛手掌中的孙悟空,怎么也飞不出去。

因为许都是曹操的根据地,哪怕是曹操外出征伐。留守许都的荀彧、程昱等人都会把许都治理得井井有条,汉献帝就像笼中鸟一样,永远也飞不出许昌。

而即使发生衣带诏事件,由于曹操主场作战,同样轻松破解,不仅没有伤到曹操,而且还让曹操进一步肃清反曹势力,稳固了曹操的统治。

1800年前的人可能不一定知道什么叫主场、什么叫客场,但根据地总是知道的!在自己的根据地上做事,就是占有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董卓入京,固然有点天时优势,但是没有地利、更没有人和,失败就是一个必然结果!

综上,董卓和曹操,虽然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由于董卓是朝政的乱政者、汉帝生活的破坏者、分裂割据及乱世的制造者,逆潮流而动加上客场作战,最终必然失败!

而曹操是治乱者、汉献帝的拯救者、割据和乱世的消灭者,顺应了民望及潮流,再加上主场作战,因此是最后的成功者!

同样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成功董卓失败,差距在哪,你怎么看?

董卓只是军旅莽夫,没多少政治头脑,不懂体恤百姓,以安民心,只知操持重权,欺君压民的野心家,相比曹公真的是不能比对,曹公心在天下,志在四海,天下豪杰:,争相扶佐,以安天下为已任,消灭军诸候割据,对外以树天威,使匈奴,等外族势力得以稳定,对内安抚百姓,兴修水利,重视农业发展,使混乱的北方出现了稳定局面,确实是个雄才大略之主。

谢谢邀请!

同样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成功董卓失败,差距在哪,你怎么看?

曹操、董卓的一胜一败,“挟天子”的得失并非唯一原因。

不过,二人“挟天子”的操作手法,也可看出二人政治才能上的差异。

“挟天子”后得到的待遇

董卓挟天子,很快就成为天下公敌,遭到天下群起而攻之。

曹操挟天子呢?

我们看看诸侯们的态度。

袁绍要打曹操,沮授劝阻时提到:曹操迎天子安都于许昌,“今举兵南向,于义有违”。

张绣在投曹还是投袁犹豫时,贾诩提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

刘备在隆中问计于诸葛亮时,诸葛亮提到:曹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集团在讨论抗曹还是降曹时,张昭认为:曹操挟天子,“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可见:至少在赤壁之战前,曹操挟天子,不但没有遭到群起攻之,反而获得了大义名分。

诸侯为何如此厚此薄彼呢?

“挟天子”的姿势

天子是当时天下唯一合法的统治者。

拥立天子的人,可能会被看成是护卫天子的功臣,也可能会被看成是劫持天子的劫匪。

如果被当成劫匪,那你将成为天子最大的贼,被群起而攻之。

董卓专权之前,大汉朝廷的日子还过得不错的。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已经延续了百余年。

人家毕竟是天子的家人、家臣,能够代表皇权,所以大家骂归骂,总体上还能接受。

董卓,原本只是一介外臣,是外戚何进招来压制宦官的棋子之一。

可是,由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同归于尽,董卓趁虚而入!

原本属于朝廷的禁军被董卓吞并,原本属于朝廷的府库被董卓控制,原本最高权威的天子、百官被董卓把持。

大汉朝廷不过是起了一场大火。董卓不来,火灭了朝廷照样过自己的日子,但董卓趁机进来,把朝廷给霸占了!

趁火打劫的劫匪,怎能为舆论接受呢?

这还不算完,董卓很快就擅自废立天子!

劫匪不但霸占了朝廷,还把朝廷的主子给换了!

当年伊尹、霍光废立时,天子确有许多失德之处。

此时的汉少帝并没有拿得出手的失德证据,人臣擅行废立,怎么可能为舆论所接受呢?

可以说:董卓挟天子的作派,让自己成为了反面典型!

曹操“挟天子”的姿势就“文明”得多。

曹操挟天子前,天子刚刚从凉州集团的控制中逃了出来,但很快又被“白波贼”所控制。

洛阳早已残破不堪,朝廷在此不但威信全无,就连吃饭都成问题!

曹操通过权谋,将天子迎到许昌,修建宫阙安顿天子,使天子、朝廷从奔波中安顿了下来。

所以,曹操迎天子,于理不亏!(“奉天子以令不臣”主谋,正是“心存汉室”的荀彧)

当然,袁术称帝,抢走了不少热点,帮曹操拉走了不少仇恨!也给曹操挟天子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正当理由!

对天子权力的利用

通过利用天子名号,使形势对自己有利,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要利益。

1、董卓对天子权力的利用:给自己挖坑。

董卓专权之初,经黄巾之乱,各地方都拥有重兵,形成了地方实力派。

这些地方实力派与董卓之间有矛盾,彼此之间也有矛盾,董卓如果能巧用天子名义,他自己未必成为众矢之的。

后来袁绍、公孙瓒大打出手时,董卓朝廷的调停得到认可,正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董卓的作法,却给自己挖了大坑!

董卓为了拉拢士族,任命名士为各地的州牧、刺史、太守。

其中:韩馥、刘表等人,是袁绍的故吏,张邈、张超等人,是袁绍的“奔走之友”。

董卓这是把枪交给了袁绍呀!

然后···董卓成了天下诸侯讨伐的目标!

更严重的还不只于此!

你要任命地方官讨好士族,要尝试可以尝试。毕竟:以董卓军力的优势,无人能与之争衡。

但是···董卓安排的这些地方官的位置很蛋疼!

这些官吏,在兖州、豫州、冀州等地,他们刚好对洛阳形成了半包围!

于是,即便是未反董卓的地区,他们的赋税也无法供应到洛阳!

董卓朝廷得不到钱粮,自然只能退出洛阳了!

董卓,是自己给自己挖坑,把自己逼出了洛阳!

2、曹操对天子权力的利用:纵横捭阖

曹操利用天子令,至少为自己做了两件大事。

(1)、分化、打击袁术、吕布等对手。

东面、东南的袁术、吕布、孙策,存在若即若离的同盟关系。

曹操利用吕布、刘备等人在徐州的争端,制造矛盾;又利用袁术称帝之机,以天子令拉孙策、吕布一起打击袁术。

纵横捭阖之下,顺利平定了东方。

(2)、拉拢中小诸侯,稳固后方。

马腾、韩遂、张绣这样的中小诸侯,他们没有实力自己角逐天下,是大诸侯们争相拉拢、安抚的对象。

曹操最担心的事情是:袁绍拉拢关中、羌胡、益州,一起打击曹操。曹操将不得不“以二州抗天下六分之五”。

曹操任命钟繇坐镇关中,并以天子名义奖赏马腾、韩遂等关中实力派。

同时,在贾诩的建议下,张绣也归顺了曹操。

于是,关中、荆州在袁、曹对决中未威胁曹操侧翼,保证了曹操专心对北!

对内军的控制

“挟天子”的人,挟持的人质是天下位置最高的人!

“人质”,以及“人质”的拥护者,藏于你身边,拥有巨大的号召力,他们有时是比外部敌人更危险的对手。

所以,董卓、曹操遭遇的刺杀次数,比其他诸侯高得多!

董卓死于此。

董卓集团的军事力量,主要分为三部分:凉州军、并州军、原禁军。

其中,凉州军,是他最基本的力量,也是忠诚度最高的力量;并州军,原丁原的力量,吕布刺杀丁原后能率军全部归董卓,可见并州军对吕布的忠诚。

董卓退入关中后,将忠诚的凉州军分布于各处,自己身边主要“内军”是吕布的并州军。

可以说,董卓是把自己的人身安全交给了吕布!

尽管董卓待吕布如父子,但吕布毕竟是有弑主前科的!董卓将性命交给他,心也真大!

于是···吕布在并州老乡王允的引诱下,刺杀了董卓!

曹操也同样是被刺杀的高危人群!

曹操对自己、天子身边部队的安排很讲究!

在这里,曹操安排的是诸夏侯曹的基本力量。

同时,将领许褚,更是一个严格区分“内外之别”,不与外臣打交道的许褚!

因此,尽管想杀曹操的人排长队,但曹操基本上都能轻松摆平!

今天,很多朋友都希望“借势”。借助权威大、影响力大的人或事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品牌力。这也是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

如何让“借势”看起来合乎情理,不令人厌恶?

如何让“借”来的影响力增强自己的实力?

这段历史,或许可以给到我们好的借鉴!

同样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成功董卓失败,差距在哪,你怎么看?

曹操是一代枭雄,是著名的军事家,诗人,能听取众人的意见,对文臣武将很好,不伦贪贱富贵,只要有才能都放心使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而董卓就不行,自以为是,杀人不眨眼,不能听取大家意见,简直就是一个魔鬼,禽兽不如的东西,怎能让天下臣服?所以曹操就能让大家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