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后来会有武则天的事吗?

长孙皇后实在是太贤惠了,她虽然只活了36岁,但是对李世民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在她去世前,都重点嘱咐自己的丈夫:你可长点心啊,千万别重用我那个哥哥长孙无忌!

这是亲妹妹吗?长孙无忌文武双全,堪称奇才,为啥自己的亲妹妹要这么贬低自己的哥哥呢?这就是长孙皇后的厉害之处。

  1. 第一,从李唐王朝的角度来说,长孙皇后是一国之母,她必须要维护李唐江山的稳固。重用外戚,自古以来都是取灭之道,这是长孙皇后不愿看到的。
  2. 第二,从长孙家族来说,长孙皇后是家族的一份子,她希望长孙家族的子弟能够幸福平安地过一辈子。可是一旦手里有了权力,就再也无法置身事外了!
  3. 第三,从夫妻感情来说,长孙皇后不希望李世民因为自己,从而遭人诟病。她希望丈夫是个选贤与能的明君,而不是任人唯亲的庸主。

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我们就能理解,长孙皇后为啥这么看不上自己的哥哥了。倒不是说长孙无忌没有能力,恰恰相反,正是由于这位老兄太有能力,所以将来肯定会出什么幺蛾子。

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听从长孙皇后的话呢?不好意思,李世民完全当成了耳旁风,他表面上答应了这一切,可掉头就开始重用长孙无忌,这可把长孙无忌给乐坏了。

一、重用长孙无忌的结果是什么?

长孙无忌本人其实也没犯什么大错,只不过作为三朝老臣,在唐高宗李治初期,手握大权,完全把自己的这个外甥当成了傀儡而已。

长孙无忌利用房遗爱案件,顺便诛杀了吴王李恪,关键是李恪啥也没参与,纯粹是被诬陷的。此外长孙无忌为了一家独大,将江夏王李道宗、驸马都尉执失思力等反对分子全都流放到了岭南。

而唐高宗李治又生性懦弱,当时不仅没实力跟长孙无忌抗衡,甚至都没这个胆子。因此李治便开始寻求外援。

天知道为啥李治会找到武则天,这个自己曾经的后妈。武则天都懵了,啥情况啊?一来二去,她才搞明白状况,原来是孤独无助的李治求个抱抱而已。

李治需要武则天宽阔的臂膀,而武则天又需要李治高大上的地位,两个人就这么结合在了一起。在武则天的帮助下,李治逐渐拥有了自信,也开始和长孙无忌争权夺利。

此后李治就有点儿刚了,他不顾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强行废了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好家伙,娶了后妈也就算了,还要把后妈扶正,天底下真有这档子事。

在武则天上位的过程中,长孙无忌一直是持反对意见的,这让武则天很不爽。拥有权力以后,武则天开始重点打击长孙无忌,这也是李治乐于看到的事情。

这么多年过去了,李治自然成长了不少,他明白只有双方保持平衡,自己的皇位才能坐稳。因此他乐于见到武则天和长孙无忌斗。

只可惜长孙无忌说到底都是臣子,哪里是武则天的对手呢?在武则天的指示下,许敬宗举报长孙无忌谋反,将长孙无忌赐死。自此武则天开始了一家独大之路。

唐高宗去世以后,武则天更是无法无天,她先后立了两个儿子为皇帝,结果都不满意,索性自己做了皇帝,改李唐王朝为武周王朝,来了一场不彻底的改朝换代。

二、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就能避免这事儿吗?

其实整件事跟长孙无忌关系并不是很大,因为李治寻找武则天,不仅仅是求抱抱,他是真的喜欢武则天。

武则天比李治年长4岁,两个人同一代人。她14岁就入宫服侍李世民,被封为才人。李世民去世时,她已经26岁了。也就是说武则天在李世民身边度过了12年时间,可谓是老夫老妻了。

当然了,武则天足够美艳,这是李治无法忽视的事情。由于李治被封为太子,所以有了出入李世民寝宫的机会,自然也少不了和武则天见面了。

两个人一来二去,自然就产生了情愫。尤其是李世民病重期间,李治和武则天在一旁伺候,逐渐就开始你侬我侬了。真不知道李世民临终前是啥感受,估计肠子都悔青了。

谁也想不到,号称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居然还被人家戴了绿帽子,而且还是自己的儿子亲自干的。李世民去世以后,武则天被送到感业寺做尼姑。

可是仅仅1年以后,李治便跟武则天在感业寺再次相遇了。这一年武则天27岁,而李治23岁,两个人情真意切,所以武则天入宫,真正的原因,是李治对武则天的偏爱,他喜欢这种令人兴奋的感情罢了。对付长孙无忌,那是后话了。

这件事背后,还有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王皇后。由于王皇后没儿子,所以在后宫斗争中,总是输给萧淑妃。

武则天发现王皇后的痛点以后,二话不说就主动请求入宫,帮助王皇后对付萧淑妃。其实这是武则天和李治上演的一出戏码而已。因为这个理由,使得王皇后积极主动地让李治干了这么一件无耻的事情。

连皇后都这么支持,天下人还能说什么好呢?因此武则天风风光光地进入了后宫,谁也想不到,这位大姐太猛了,先干掉了萧淑妃,后干掉了王皇后,直接让自己坐上了皇后的位置。这哪里是长孙无忌能阻止的呢?

因此,就算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不重用长孙无忌,其结果也绝对好不到哪儿去。因为长孙无忌在整件事当中,全程都是懵的!

总结:谁也阻止不了武则天。

武则天这个人太猛了,她应该是得不到李世民的宠幸,因此入宫12年,依旧还是个才人。在李世民快去世的时候,她立刻开始寻找下家,跟李治牵扯在了一起。

李治当时年纪小啊,哪里受得了这种诱惑?所以一眨眼就上钩了。此后武则天一边跟李治藕断丝连,一边表示效忠王皇后,以此得到了入宫的机会。

再往后,武则天开始升级打怪,她先后击败了萧淑妃、王皇后,从而坐稳了皇后的大位。紧接着她开始排除异己,培养自己的心腹,重点打击手握权柄的权臣,不管这个权臣是不是长孙无忌,只要不是她的人就不行!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谁也拦不住武则天掌权,哪怕是李治,当时也已经无能为力了!只能看着自己的媳妇儿在李唐王朝的最高处呼风唤雨。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如果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后来会有武则天的事吗?

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大唐就到不了300年,大唐的命运选择了武则天,不是看太宗李世民听了谁的话。

1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三十多年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弥留之际完成了她皇后生涯的最后一次劝谏,也是作为一个妻子的最后一次家事唠叨。

长孙的三点要求第一是善待房玄龄,第二薄葬,第三轻用哥哥长孙无忌。第一第二两点意义不大,第三点撬动了整个大唐的多米诺骨牌,大唐跟太宗李世民开了个玩笑,让他媳妇长孙皇后做了一回预言家。

长孙的遗言到今天站在上帝视角去看也间接的跟她自己开了个玩笑,她预见了结局,却没有预见完成这个目标的却是另外一个女人。

2

贞观二十三年,一代有为君王太宗李世民驾崩。在一片哀恸中高宗李治继位,本来是弱冠之年踌躇满志之时,一盆冷水让高宗瞬间晶晶亮透心凉。

事情的来龙去脉得从头说起。太宗皇帝和长孙皇后在十五六岁成婚,一生生了三个儿子和几个女儿,嫡长子前太子李承乾,次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从数字我们都能看出来,不管嫡长,皇位这个事情离李治隔着十万八千里。

命运有时候很神奇,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由于铤而走险失去资格,魏王李泰不一样的配方同样的失去了资格,命运转了一个圈把弱冠之年的李治推上了过山车的顶峰,成了太子,一览众山小。贞观二十三年太宗驾崩,太子李治登基。李承乾十来年的等待打了水漂,李治只等了五年多就得偿所愿,命运这个事情有时候真没地方说理去。

3

高宗少年登基正是体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快感之时,突然才发现自己幼小的拳头一拳拳用尽全力竟然打在了棉花上。自己说了不算,这个落差让他短暂的迷茫了,环顾四周周围竟然全是对手,包括自己的妻子王皇后。

冥思苦想之后,李治突然想起两个人能解决问题,至少能解决心理上的问题。第一人就是自己的父亲,一个神一样的男人,缔造了煌煌盛唐他应该有办法解决困境。第二个人就是父亲的才人自己的情人武媚,父亲病重时的相处经历让他如沐春风,有方法又不那么的心累。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与李治而言就差一个理由。想父亲了,去感业寺进香,自己心目中两个人拿一个理由连接起来了,水到渠成的开箱验取石榴裙让两个渴望改变命运的人走到了一起。

4

要解决问题就得拥有权力,要拥有权力就得一步步往上爬,没有电子计算机的大唐运动员武媚和裁判员李治绑在了一起,那比赛成绩还用说吗,短短两年皇后到手。此时的长孙无忌携拥立之功行权臣之实,还在做着龟兔赛跑的美梦。

舞台已经准备好,卫冕冠军运动员长孙无忌还没上台就被撂倒,打败了冠军的就是新一代冠军,同样的成了冠军唯一的对手就是裁判。

一山难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李治和武则天的较量一轮轮开始。真见高下的时候李治身体原因提前退赛,后面的李显李旦连做对手的资格都没有,武则天一个人的业绩相当于高宗中宗睿总父子三人的总和,这才有了后面的开元盛世。

如果太宗皇帝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大唐估计都挨不过第三朝。

如果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后来会有武则天的事吗?

会——不仅会,唐高宗李治还可能死得更早,会被武则天下手处理掉!反过来讲,幸亏李世民没听长孙皇后的话,才确保了大唐三百年国祚。

说起来,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还真是一段好姻缘。长孙皇后是隋右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是个好女孩。只可惜,父亲长孙晟英年早逝,年幼的长孙皇后和哥哥长孙无忌便不得不托付给其舅高士廉抚养。

时光荏苒,十三岁的长孙皇后出落的亭亭玉立、娇美可爱,高士廉便寻思着给自己的外甥女找个好人家嫁了,不一定要达官显贵,但一定要找心地善良,可以托付之人。

其时,长孙无忌和太原留守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交好,高士廉便觉得李世民这孩子“英姿勃发”,是个“有为少年”,就将长孙皇后嫁与李世民为妻。

传说有一天,高士廉的妻子张氏去到唐国公府上看望外甥女,却于“宿舍外见大马,高二丈,鞍勒皆具”。见此情形,高士廉专门请人算了一卦,其言“……女处尊位,履中局顺也。此女贵不可言”——这当然预示着李世民夫妇必是大富大贵之人。

史实也果真如此,公元626年,李世民嗣位登基,是为唐太宗,长孙氏被立为皇后。虽然贵为皇后,长孙氏却并没有因此而骄奢淫逸,反倒是“性尤简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

长孙皇后是个绝顶聪明的女人,想必在李世民登基以前就曾给其出过不少谋划,以至于李世民登基之后,依然“老毛病不改”,想与其讨论“赏罚之事”,但长孙皇后深知今非昔比,自己身为后宫之主,不便再去“干政”,于是婉言谢绝:

“牝鸡之晨,惟家是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

我就是一个妇人,怎么能够干政呢?从李世民征求长孙皇后意见的事来看,李世民还是挺愿意听老婆话的。

不过,长孙皇后不仅要求自己远离政治,还如此要求家人,特别是哥哥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自小便与李世民“有布衣交”,又在武德年间躬身挺命助其登基,居功甚伟。因此,李世民登基以后,便对长孙无忌“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将任之朝政”。

然而,长孙皇后不愿意,“固言不可”,还经常上奏说:

“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戒。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

可李世民不听,“竟用(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

对此,长孙皇后还是不肯罢休,暗地里让哥哥长孙无忌“苦求逊职”,可李世民还是坚持“册拜司空”。胳膊拗不过大腿,长孙皇后也只得作罢。

自古红颜多薄命!

贞观八年(634年),长孙皇后跟随李世民“从幸九成宫”时,不幸“染病危惙”,竟再也没有缓过来。临终时,长孙皇后仍不忘叮嘱李世民:

“……又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但也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

长孙皇后临死之前都不肯让李世民重用她哥哥,也真是太难为她了。

(贞观)十年六月乙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其年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旧唐书·长孙皇后传》

当然,这之后,李世民就再也不用听她的了。

此时,就官位而言,长孙无忌已经是“三公”里边的司空,虽无实权,但也可以称的上是“荣宠至极”了。

贞观十一年(637年),也就是长孙皇后离世后一年,十四岁的武则天被李世民以才人身份甄选入宫。自此,大唐开始缓慢地转向“武周时代”……

来自长孙无忌的“帮助”

对于武则天而言,长孙无忌对她的帮助其实是“很大的”。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然而,在续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大唐王朝的首要人选并非李治。

其时,魏王李泰受宠,“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李世民都“面许立为太子”了,李泰的太子之位应该是十拿九稳了吧?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司徒长孙无忌却给出了另一个人选:晋王李治

为什么长孙无忌要推李治出来呢?

或有两端:一来李治年龄较小,比他23岁的哥哥李泰小七岁,年仅16岁;二来李治本人性格懦弱,也因此他被人起了个外号“稚奴”。是以,大家可以看出来,长孙无忌推李治出来,大概率是因为他比较好控制。

李泰和李治到底应该选谁呢?李世民也拿不定主意。不过,长孙无忌却在其后推波助澜,推动事情向着有利于李治的方向发展。

原来,为使自己获得太子之位,李泰竟然对李世民讲:“……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这种话忽悠三岁小孩还行,没想到李世民竟然信以为真了。

长孙无忌的“死党”、谏议大夫褚遂良赶紧“补刀”:

“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指李泰)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

褚遂良的言外之意是,可能在李泰被立为太子乃至登基以后,长子李承乾和九子李治都没得活。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李世民才最后下定决心立了李治为太子。如此看来,李治被立并非因其才华,而仅仅是因为他的善良,正如李世民事后所说,“且泰立,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还没完!

没想到,几个月后,李世民竟然后悔了,“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

“公劝我立稚奴,稚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其母为隋炀帝之女杨妃。由于李恪并非自己亲外甥,所以,长孙无忌“固争,以为不可”。李世民看出端倪:

“公以恪非己之甥邪?”

“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

长孙无忌当然不能实话实说,如此理由“怼”地李世民没话说,他也只得作罢。

最终,在长孙无忌的支持下,李治熬过了六年的“太子期” ,于公元649年嗣位大统,是为唐高宗。

由上而知,在李治被立为太子以及登基前的这段时间内,长孙无忌对于李治是有“嗣位之勋”的。而如果李治未能顺利登基为帝(比如李泰登基),自然也就没有武则天什么事。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武则天要对长孙无忌说声“谢谢”。正是在长孙无忌的帮助下,接下来的历史演变才具有可行性。

坚定的反对者

由于看到了长孙无忌对李治的忠心,李世民在死之前特意安排其为“托孤重臣”,和以李勣为首的武将们共同辅佐“新主”。

不过,面对着长孙无忌这样的托孤大臣,高宗李治也是渐感“头疼”,因为,一个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专权集团”正在缓慢慢形成。这必然引发一场皇权与相权的争夺战。

永徽五年(654年),李治准备立武则天为皇后却遭到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专权集团的阻挠。李治“召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并对他们说:

“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

李治的正宫皇后王氏虽然出身名门,无奈入宫多年未给李治诞下一儿半女,这使得其在“母以子贵”的后宫日渐式微;而此时武则天已经为李治育有一子(即李弘,生于653年)。所以,李治这段话并非没有道理。不料,褚遂良首先站出来反对:

“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言,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

褚遂良把先帝李世民都搬出来了,李治无奈,只得“不悦而罢”。

第二天,李治又把这些人召来说这个事,不料,褚遂良又站出来反对:

“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由先帝,众所具知,天下耳目,安可弊也。”

褚遂良这次有所让步,又开始拿武则天的身世说事了,他继续说:“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当死。”

说完,褚遂良“置笏于殿阶,解巾叩头流血曰”:“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

褚遂良这个动作确实是过分,惹恼了李治:“上大怒,命引出”。

万没想到,就在这个档口,一直在帘后的武则天竟然讲话了:“何不扑杀此獠?”

平地一声雷!

大臣们谁都没想到,朝堂之上竟然传出了一个女子的声音,李治也有点懵,不知道如何是好,琢磨着是不是顺着武则天的意思治褚遂良的罪。长孙无忌毕竟是“老油条”,眼疾嘴快,为保护褚遂良赶忙说:

“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

这才将气氛缓和下来,立后之事再度搁浅。

其实,之前为了争取长孙无忌,李治和武则天曾专门到其府上“拜山头”:

乃与昭仪幸太尉长孙无忌第,酣畅极欢,席上拜无忌宠姬子三人皆为朝散大夫,仍载金宝缯锦十车以赐无忌——《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没想到,长孙无忌是个“老顽固”,死活就是不同意。

不过,这事也由不得他了,转过年来(655年),高宗不在理会他,“硬”立武则天为皇后。

接下来的历史,也就不言而喻了……

整个“立后”的过程,其实就是皇权与相权相争的过程。对于高宗李治来说,他要的便是一言九鼎的皇权,可长孙无忌偏偏要和他对着干。因此,李治便借着武则天和其他臣子(比如许敬宗)的力量“搞”长孙无忌。当然,长孙无忌还不敢太“嘚瑟” ,面对李治“硬立皇后”的行为,也只得作罢。

不过,回过头来看,假如此时长孙无忌早已不处于权臣的位置上,对李治武则天好吗?

未必!

虽然长孙无忌把持朝政对李治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但如果没有他们,李治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早早地将武则天扶上皇后之位,早早地使武则天的权利欲膨胀,恐怕李治也不会是武则天的对手,闹不好会被她提前“解决掉”也说不准吧?

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而没有重用长孙无忌的话,李治恐怕就很难继位;李治难以继位,武则天便大概率没有崛起的机会。再者,长孙无忌掌权后对于李治皇权的压制,也是锻炼了李治的才能,推迟了武则天执政的时机。

是以,李世民未听长孙皇后之言完全正确,没有不妥之处!

大家以为然否?

参考:《资治通鉴》、《旧唐书》

(网图、侵删)

如果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后来会有武则天的事吗?

李世民:我有别的选择吗?不选李治我选谁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逻辑关系,长孙皇后跟李世民说了什么?说的内容对李世民的行为产生了影响从而涉及到武则天?

配图-1

李世民曾经对房玄龄说:“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这说明长孙皇后,对李世民的影响,非同一般!总的来说长孙皇后对李世民的贡献在于:

1、协助李世民发起玄武门之变。

2、劝谏李世民不杀魏征,让他树立一个明君的形象。

3、劝阻李世民不要重用长孙家人,以免外戚干政。

4、统摄六宫,给李世民解决各种后宫纷争

其中最为人知的便是长孙皇后 朝服谏太宗的事情,他为了帮李世民树立形象,阻止他杀因直言进谏的魏征,要是当初他杀了魏征,那么也就很有可能杀了房玄龄,这样李世民很有可能成就不了贞观之治!更别谈什么明君圣主了!

据说长孙皇后临死时,留下了遗言,要李世民不要重用长孙无忌,结果是李世民没有听从长孙皇后的,重用了长孙无忌!

从李世民重用长孙无忌的结果是什么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面的效果可能要多于负面的效果。

公元636年去世之后,唐太宗封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为世袭刺史,封建大吏!公元643年,李世民命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绩几个人审讯李承乾谋反的案子,不久李治被立为太子,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

配图-2

也就是说,长孙无忌在立储这件事情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长孙皇后之子李承乾、李泰、李治;杨妃所生李恪、李愔;还有李祐、李贞、李嚣、李慎、李福、李明、李恽、李宽、李简。其中最有能力的要数李承乾、李泰、李治、李恪四个,那么为什么会是李治成了太子呢?,这主要是李承乾和李泰作死,错失了机会,才轮到李治,就能力而言李治是这四人当中最差劲的一个,可偏偏就是因为差劲,才被李世民看中。

长孙无忌在推进李治立储这件事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某种逻辑上来说,李治继承皇位才有了武则天的后来!

李治上台之后对于王皇后开始厌倦了,于是李治开始跟萧淑妃搞到了一起,其实作为一个帝王,他是有自由跟谁好,讨厌谁喜欢谁的。可偏偏这个王皇后醋坛子倒了,开始要搞萧淑妃。

配图-3

王皇后知道自己皇后身份不便出面,于是把武则天给摆到了前面当黑脸挡子弹!

刚开始武则天根基不稳,对王皇后毕恭毕敬,什么事情也不敢做得太出格。

可是王皇后怎么也想不到,李治即使不喜欢萧淑妃了,心思也没有回到自己身上,而是用在了武则天身上。

武则天开始像个小绵羊,后来就开始呲牙了,他开始不满王皇后对自己的百般刁难和使唤!

我们都知道,武则天这个人,不仅智商高,而且情商极高,她看到王皇后对待手下,尖酸刻薄,打压欺辱,于是武则天就拉拢那些曾经被王皇后打压过的人,成立一个自己的小团体。

时间久了,王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开始慢慢的受到挑战,后宫的事情也开始变得复杂,宫斗事件时常发生,一开始李治还没有那么讨厌王皇后,但是他后来发现,王皇后开始慢慢的把控不了后宫了!于是萌生了废除王皇后的想法。

在废后这件事情上,长孙无忌是极力反对的,但是他的反对没有什么效果,最后李治还是把王皇后给废了,立武氏为后,也就是后来的武后武则天。

配图-4

从逻辑上来看,似乎长孙无忌起到了一点作用,但是其实当时李世民立储,他是没有太多的选择了,从立嫡的习俗来看,只能从长孙皇后所生的儿子中选择一个,前面两个不行,只能选择李治,而李治性情懦弱,恰好也符合李世民的需求,他只需要一个软弱一点的皇帝,守住江山即可!

可没有想到人算不如天算,武则天最后还是鸠占鹊巢把李氏江山把握在自己手上!

也就是说不管李世民听不听长孙皇后的,历史似乎给这段时期制定了一条铁轨,你只能沿着这条轨道走下去,否则就有可能翻车大乱。

如果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后来会有武则天的事吗?

长孙皇后出生名门,父亲长孙晟是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是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可谓“门传钟鼎,家世山河”,后来在她哥哥长孙无忌的撺掇下嫁给了李世民。直到后来李渊起兵,太原无人值守,隋朝官兵围攻李渊太原府,李建成逃跑的时候忘记带她这个弟媳,但是长孙皇后居然自己突围出来,可见武力一斑。

秦王李世民征伐四方,先后讨平了薛举父子、刘武周、宋金刚、窦建德和王世充。秦王李世民身兼数职,威望势力直逼太子李建成,功高震主难免被猜忌。平定洛阳后,李世民拒绝了奉命前来有非分之请的贵妃等人,秦王部属又多次与后宫亲属产生摩擦。正是长孙皇后多次出入后宫,在后宫中为丈夫存留助力。正是此举,秦王妃长孙氏为秦府的绝地反击赢得了宝贵的备战时间。

武德二年,玄武门之变的当晚,通常站在丈夫身后的长孙氏出人意料地出在了丈夫身旁,将自己长孙家和李世民绑到了一起,从容勉励将士。将士们无不感激秦王妃的亲自慰勉,因此更奋发无畏。换句话说,李世民和兄弟反目,绝对和长孙氏有关系。

后来李世民登基为帝,并在登基后十三天册封长孙氏为皇后,从此明君贤后,交相辉映。大唐初期迎来了它令后世魂萦梦绕的理想境界“贞观之治”。但是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陪同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期间,身染重疾,医术已经无力回天。长孙皇后在临终之际,对李世民有三个嘱托:

一,房玄龄是朝廷忠臣,一定要善待他。

二,葬礼薄葬就好,不要耗费钱财。这两点据史书记载李世民基本都做到了。

最重要的就是第三点,让李世民不要过分重用自己的哥哥长孙无忌,千万要谨记历朝历代外戚专权的教训。但是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是少时好友,而且为了这天下长孙无忌也立下赫赫战功,李世民对他实在是太信任了,把自己的第九子李治交托给了他。

果然不出长孙皇后所料,李世民一死,李治和长孙无忌的权力斗争就开始了。李治改立武则天为后,实则就是为了让武则天去和王皇后斗,借此机会将王皇后背后的舅舅拉下马来。不久之后,长孙无忌遭贬斥,长孙无忌被迫自缢。

如果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后来会有武则天的事吗?

人家两口子说话,当时又没有录音机,您咋知道的?怎么证明他们说过什么话?靠史书吗?写书的人咋知道的?皇帝两口子说悄悄话的时候谁敢听墙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