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巡到底是千古名将还是衣冠禽兽呢?

他是唐朝著名的将领,能以六千兵力对战十万大军守孤城十个月。抵抗了数月之后,士兵们把能吃的都吃完之了。他是不会弃城投降的!在没有粮食而且兵力已经严重不足的这个紧要关头,为了活下去,士兵们开始吃人生存。据《新唐书·张巡传》记载,在睢阳后面的两个月里,约有三万多女人老小被吃掉。于是睢阳变成一座鬼城,有人说张巡是军事天才,作战灵活,配得上为中国古代杰出的将领的称号,没有他坚守睢阳十个月,没落的唐王朝可能立刻会失去江淮地区,甚至可以亡国,张巡所做都是为了大唐的江山不落入他人之手,可是说他是有功之臣!违背人伦常理,虽说万不得已,但吃人已经不能算是人做的事了,这是禽兽行为。大家怎么看?

张巡绝对是千古名将啊!没有张巡,就没有中唐和晚唐。他所镇守的睢阳背后,是一马平川的江淮之地。

而江淮之地,在唐朝中期,是唐朝最重要的赋税重地。唐朝失去这里,很可能就无法与叛军一较高下,而叛军得到了这里,将会有足够的后备力量和唐朝军队打持久战。

由此可见,张巡死守睢阳,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张巡作为千古名将,都是担当得起的!

一、吃人?看看叛军都在干些什么吧!

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朝的老百姓正处于开元盛世的美梦之中,已经很多年没有经历过战争了,大家都不知道该做什么准备才好。

因此当安禄山的叛军来了以后,老百姓就跟待宰的鸡鸭一样,丝毫没有反抗的机会。安禄山本身就是胡人出身,他丝毫不怜悯沿途的百姓。

为了粮饷,安禄山采取了三光政策,从不把打下来的地盘当成自己的地盘,地盘上的百姓也不当成自己的百姓。完全将这些百姓当成了补充给养的供应站。

因此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老百姓们民不聊生。当安禄山攻陷洛阳以后,当地的百姓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燕燕飞上天,天上女儿铺白毡,毡上一贯钱。

大致意思就是说,百姓们认为安禄山这个皇帝顶天了只能做1000天,从这句话里我们也能看得出,安禄山有多么不得人心了。

洛阳城破以后,立刻变成了一片废墟,当地百姓死伤无数。当时镇守潼关的大将哥舒翰立刻意识到了安禄山不得人心的事情,所以他认为坚守潼关,再过些日子,安禄山将会不战自退。

因为不得人心,所以安禄山无法很好地得到给养供应,数十万大军,说没吃的就没吃的,总不能天天靠抢掠吧?关键也没这么多人给他们抢啊!

二、张巡的做法,非常人所能理解,却是必须要做的。

很多人不理解张巡,因为张巡的行为实在是太残忍了。当时他镇守睢阳城时,做了这么几件丧良心的事情。

  1. 第一,张巡把自己的爱妾给杀了,顺便煮熟了分给将士们吃。还鼓励其他官员把自家的人献出来。
  2. 第二,张巡下令,将城中的老弱妇孺都给抓起来,当成军粮煮了吃掉。以至于城中好几万老弱妇孺被活生生吃掉了。

这两件事,但凡是个人都做不出来。所以说,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张巡的确非常可怕。但是我们要看看张巡当时所面临的处境。

睢阳城刚好挡住了安庆绪大军东进的去路,如果没有这座城挡着,那不仅是睢阳城的人要倒霉,整个江淮地区的所有城池里的所有老百姓,都要遭受灭顶之灾。

而安庆绪派遣了十几万大军猛攻睢阳城,连续攻了20多次,都被张巡带队给击退了。在这种情况下,部队缴获的所有战利品,张巡一分不要,全都赏赐给了将士们,以此鼓励他们决战的决心。

  1. 时间来到7月份,当时睢阳城中的士兵,每天只能分到一勺米,这点东西能吃饱吗?别说出去打仗了,吃这么点米,能站稳了都不容易。
  2. 所以士兵们只好吃树皮,树皮没了就吃纸,纸吃没了,就到城里把所有蛇虫鼠蚁都给吃光光。这还不够的话,士兵们还把铠甲上的皮子弄下来当饭吃。
  3. 哪怕是这样,还是没法喂饱这些士兵。我们都生活在太平盛世,所以体会不到饿肚子的艰难,摆在张巡面前的,那就是一条死胡同。

被叛军攻下城池,那么睢阳城的老百姓也要遭殃。与其如此,倒不如让这些老百姓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才是张巡所考虑的事情。

三、要怪就怪那帮看戏的人!

当时睢阳城发生这种惨剧的时候,还有一帮人,居然在一旁看戏。我看这帮人才是最可恶的,也是导致这件事发生的罪魁祸首。

当时贺兰进明担任节度使镇守临淮,手握重兵。许叔冀、尚衡等人手里也有人马,他们驻扎在彭城和亳州。相对于叛军来说,这几座城池,都在睢阳城背后。

尤其是许叔冀、尚衡的部队,他们是紧挨着睢阳的,所以最有希望支援睢阳。而贺兰进明手里的兵马最多,也是最应该出手支持张巡的人,因为他负责保卫江淮之地,睢阳恰好是江淮之地的门户啊!

张巡让南霁云四处求援,南霁云到了许叔冀这里,结果人家只给了几千匹布,此外啥玩意儿都没有,气得南霁云当场要找许叔冀决斗。

御史大夫贺兰进明代巨节度,屯临淮,许叔冀、尚衡次彭城,皆观望莫肯救。巡使霁云如叔冀请师,不应,遣布数千端。霁云嫚骂马上,请决死斗,叔冀不敢应。---《新唐书》

此后南霁云又找到了贺兰进明,希望他能够出兵相助。可贺兰进明却表示:睢阳城肯定被攻破了,现在去又有啥用呢?

但是贺兰进明又十分欣赏南霁云,所以大吃大喝地宴请他。当场就把南霁云给弄哭了,因为他想起了睢阳城里的军士们,已经一个月都没吃上什么粮食了,可他面前却有大鱼大肉。

因此南霁云什么也吃不下,为表决心,他砍下了自己的一根手指,并且表示:等我灭了叛军,一定回来灭了贺兰进明!

纵然是这样,张巡还是决定死守睢阳。为什么?因为他知道,睢阳是江淮的屏障,他多镇守一天,那么江淮就多一天安全,叛军也会多一天危险。

本州强寇凌逼,重围半年,食尽兵穷,计无从出。初围城之日,城中数万口,今妇人老幼,相食殆尽,张中丞杀爱妾以啖军人,今见存之数,不过数千,城中之人,分当饵贼。但睢阳既拔,即及临淮,皮毛相依,理须援助。---《旧唐书》

现在你还觉得这是张巡的错吗?在唐朝危难之际,那帮手握重兵的人,第一个想到的,不是保家卫国,而是保存自己的实力,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总结:张巡事件,是整个唐朝的悲哀。

这件事是张巡主导的,但绝对不是张巡愿意这么做的。但凡唐王朝稍微争点气,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当时叛军已经出现疲软的态势了,可是唐朝军队却没有支援睢阳的意思。就靠张巡手里那几千人,便打算守住睢阳?他们是咋想的呢?

其实最应该责备的就是唐肃宗李亨,他作为当时的一把手,应该重点布防睢阳才对。至少应该下诏派人去支援张巡,而不是靠碰运气的方法等待张巡做出如此残忍的事情来。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张巡到底是千古名将还是衣冠禽兽呢?

唐朝名臣张巡到底是千古名将,还是衣冠禽兽,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张巡到底做过什么。知道了张巡的所做所为,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不久,安禄山就攻陷了东都洛阳,登基称帝,建国号大燕。

张巡时任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令,隶属谯郡(今安徽亳州)。谯郡太守杨万石准备降燕,任命张巡为长史(类似于幕僚长、秘书长),派其迎接燕军。张巡不从,愤然起兵对抗燕军。

雍丘保卫战,张巡戏耍令狐潮

张巡募兵千余人驻扎在雍丘(今河南杞县)。单父(今山东单县)县尉贾贲率军千余,在雍丘与张巡会合。雍丘县令令狐潮投降燕军。张巡、贾贲趁令狐潮离城去拜见燕军大将之时,与被囚于雍丘城内的唐兵战俘,里应外合,攻陷了雍丘城。

张巡、贾贲将捕获的令狐潮妻、子全部处死,以示抗击叛军的决心。令狐潮自然不肯善罢甘休。由此,也拉开了雍丘保卫战的序幕。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二月,令狐潮率一万五千燕军,进攻雍丘城。当时,张巡、贾贲仅有三千余唐兵。贾贲出战,不敌战死。张巡率军继续力战燕军,被推为了主将,自称河南都知兵马使吴王李祗先锋使。

此后,在张巡指挥之下,唐兵击退燕军的多次进攻,以死伤千余人的代价,累计杀敌近万人。令狐潮不得已,率残兵撤退。

第二个月,令狐潮又会同燕军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率军四万攻击雍丘城。此时,雍丘城内,张巡仅有两千守军。张巡靠在城墙之上树立木栅,投掷燃烧的火把,挡住了燕军的攻城。同时,张巡还时不时出城偷袭,搞得燕军身心俱疲。

双方相持六十余天,大小数百战,令狐潮再次撤兵。张巡见状,率兵追击,差点生擒令狐潮。

这位令狐潮以数倍的大军都没能攻下雍丘,十分愤怒,再次围攻张巡。不过,这次令狐潮换了方法,劝降。忠义的张巡当然是置若罔闻,毫不理会。双方又对峙了四十余天,雍丘城内的军心开始动摇。张巡为了稳定军心,斩杀了六名要求投降的军官,控制住了局势。

守城日久,城中缺粮,张巡施计,智盗敌粮,从令狐潮的补给船里抢走了千余斛,剩下的粮食,也一把火全部烧光光。气的令狐潮毫无办法,只能下令全力攻城,以示报复。

这次,城中的箭用光了。张巡再施一计,草人借箭。他让士兵给稻草人穿上衣服,用绳绑好从城上放下。令狐冲得到回报,立刻令军士放箭,射杀唐兵。就这样反反复复,燕军射了一晚上,给张巡送了数万支箭。这张巡不输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呀。

俗话说,兵不厌诈。张巡天天放稻草人,令狐潮乐了,天天故技重施,烦不烦呀,不再理会。结果,这次张巡放了五百真正的勇士出城,突然杀向令狐潮大营。燕军大乱,自相践踏,四散奔跑。令狐潮一直逃了十几里,才稳住阵脚。

当然,张巡对令狐潮的戏耍并未停止。城中木材用尽,那就找令狐潮要么。这次,张巡骗令狐潮说,我准备弃城了,请退军二舍,好让我率军退走。令狐潮竟然信了,率军退了六十里。张巡一见,率领城内的士兵,冲出城来,把令狐潮的大营全给拆了,高高兴兴带着木头回了城。

令狐潮呢?再次大怒围城,这智商不足,真的很要命。

这次,张巡又骗令狐潮,说上次没走成是因为缺少马匹,给三十匹马,我跑得快,就可以弃城了。已经被张巡气昏了头的令狐潮竟然又信了。结果,得到马匹的张巡,挑选了三十名勇士,然后约令狐潮城下相见。

令狐潮应约而来,阵型未成,三十勇士杀出,燕军大乱。张巡又擒获十余名叛将,斩首百余,缴获牛马无数。这次令狐潮长记性了,心眼没有张巡多呀,不打了,兄弟们,撤。

这下张巡开始嘚瑟了,率军出城,夜袭白沙窝的七千余燕兵,大获全胜。回军途中,又俘虏了遭遇的四百燕军。从此,张巡威名远播,简直就是大唐战神。河南节度使虢王李巨听闻,任命张巡为先锋。

此后,张巡又数次击败令狐潮,还顺便偷袭击败了路过的燕将李庭望。

燕将杨朝宗率军准备夺取宁陵(今河南宁陵),切断张巡退路。张巡无奈,在坚守雍丘近一年后,主动放弃了雍丘,率三百马匹、三千余唐兵退守宁陵。

睢阳保卫战,张巡屡战屡胜

张巡到达宁陵,因为兵少,再退睢阳,与睢阳太守许远、城父令姚訚合兵一处。

张巡、许远立刻派出部将雷万春、南霁云前往宁陵迎战杨朝宗。经过一昼夜的厮杀,大破杨朝宗,杀敌将二十员,斩首万余。杨朝宗率残军逃跑。唐肃宗闻之,下敕书任命张巡为河南节度副使。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庆绪弑父安禄山,继任燕国皇帝。安庆绪任命尹子琦为河南节度使,率十几万大军进攻睢阳,准备夺取江淮富庶之地。

睢阳守军当时仅有不足七千人,面对数十倍于己的燕军,在张巡的激励之下,历二十余战,气势不衰。许远见状,自认才能不及张巡,主动将军事指挥权交给张巡,承担了军需后勤之责。

张巡作战从来不拘泥于条条框框,而是多以奇兵制胜。这次,张巡又率军出城,一战大败尹子琦,获车马牛羊无数。

张巡之所以能笼络住军心,一个是威,对于动摇着毫不手软,立斩不怠;另外一个就是施恩,他将所有的战利品都分给了军士,自己分毫不取。

此战,张巡获封御史中丞,而许远加封侍御史,姚訚为吏部郎中。

此后,张巡率军,与尹子琦交战数十次,屡败燕军,斩杀无数。不过,尹子琦倚仗援兵不断,丝毫没有退意,反而更加猛烈的攻城。

还记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跟司马懿对峙于渭水两岸么?诸葛亮天天派人击鼓、鸣号骚扰司马懿。张巡也用了此招,只要燕军准备休息,唐兵就在城头击鼓。燕军一听,赶快戒备,防止偷袭。次数多了,逐渐疲惫。张巡则趁机派骑兵直冲燕军大营,一顿砍杀之后,回城叙功。

难道张巡的计策就此完结了?那就小看张巡了。

此后,张巡又派勇士悄悄埋伏在干涸的护城河中,偷袭了前来招降的燕军胡人酋长。之后,又假装箭矢用光,用没有箭头的箭射燕军,识别出了燕军主将尹子琦。神射手南霁云,一箭射中尹子琦左眼。张巡趁燕军混乱之时,再次出城大破敌军,差点生擒尹子琦。

尹子琦退兵,睢阳围解。

不过,虢王李巨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导致一代大唐战神张巡,从此备受争议,被人诬为了“衣冠禽兽”。

困守睢阳,张巡以身殉国

原本,许远的后勤工作非常出色,在睢阳储备了六万斛粮食,足够城内军民一年之需。可是,虢王李巨要求把其中的一半分给濮阳、济阴二郡。

有时候,真不是不顾友军,因为顾了友军,特别是不靠谱的友军,自己就可能粉身碎骨,万劫不复。

许远开始坚决反对,但在虢王的坚持下,只得从命。可是,济阴郡刚拿到粮食,就投降了燕军。可恨吧。

尹子琦败退后,又重新征集了数万大军,当年七月,再攻睢阳。

此时的睢阳,粮食已经快要吃尽了,将士们每人每天只能供给不到十分之一升米,也就是五分之一矿泉水瓶的米,很小的一小把。为了饱腹,还要夹杂数皮、纸,一起吃。很快,因为饥饿和疾病,城内士兵仅剩下了一千六百余。无奈之下,城内的鸟雀、老鼠,也都被吃了个精光,甚至皮质的盔甲、弓弦也都煮着吃了。

尹子琦得知城中粮尽,加紧攻城。

尹子琦造出如同半个彩虹大小的云梯,内有两百精兵。结果,被张巡事先做好安排,火烧云梯,其中的士兵全部被烧死。尹子琦再造钩车、木马,全部被张巡找到办法破坏。燕军服气了,老实了,挖了三道壕沟,设置了木栅,准备困死张巡。

古代打围城战,有两种策略,一种是围三缺一,降低敌人的士气,让敌人弃城而走;还有一种,就是围而不攻,困死对方。

在时间足够的情况下,尹子琦的办法绝对是正确的。

睢阳城内的士兵,一个个饥病而亡,守城变得越来越困难。其实,这时候睢阳是可以解围的。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接替李巨任河南节度使,屯兵临淮,许叔冀屯兵谯郡,尚衡驻扎彭城。结果,三人却是拥兵观望。

当遇到猪队友的时候,资源一定要千方百计的留在自己手中呀。不然,被坑死了,也没人帮叫屈呀。

张巡此时还抱有一丝希望,派大将南霁云带三十名骑兵突围,求援。南霁云先找到较近的谯郡许叔冀。缺粮呀,许叔冀竟然给了几千匹布。再去临淮找贺兰进明,结果得到一句:“睢阳存亡已决,兵出何益?”

张巡是御史中丞,贺兰进明是御史大夫,高于张巡一级。这是赤裸裸的妒忌呀,怕张巡再立大功,抢了他的位置。同时,许叔冀也兼任御史大夫,是宰相房琯派来制衡贺兰进明的。贺兰进明也怕许叔冀偷袭他。唉,忠臣都死于内讧呀,张巡又是一个实证。

最后,南霁云找到真源李贲,得了一百匹战马;又到宁陵,与宁陵城使廉垣一起率步骑三千返回睢阳。南霁云率军突入燕军重围,杀至睢阳城下。南霁云竟然从燕军手中夺得了几百只牛,与仅剩的千余士兵入城。

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很多人都说弃城突围吧,“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张巡、许远为了保住江淮不失,决定与睢阳共存亡。

当年十月,城破,张巡、许远等皆被俘。原本,尹子琦非常佩服张巡的气节,希望劝降张巡。但是,张巡宁死不屈,与南霁云、雷万春、姚訚等三十六名将领一起就义。而许远在押赴洛阳的途中被杀。

睢阳城破三日援军至

张巡可以不死么?当然可以。

在睢阳城破之前,唐肃宗令中书侍郎张镐代贺兰进明为河南节度使。张镐得知睢阳危机,日夜兼程前往救援。等张镐到达之时,睢阳已被攻陷三日。七日后,睢阳被张镐收复。十天之后,唐军大反攻,广平王李俶,即后来的唐代宗李豫,收复了东都洛阳。

可惜,张巡没能看到胜利的曙光。如果贺兰进明肯予以救援,张巡应该不会死。

张巡以数千之兵,苦手睢阳十个月;如果从雍丘之战算起,他与燕军对抗了二十一个月之久。根据史书记载统计,张巡共经历大小四百余战,斩将三百余,累计歼敌十余万,牵制了大量叛军。正是在张巡的坚守之下,保住了江淮富庶之地,为岌岌可危的大唐朝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供给。

当时的翰林学士李瀚等人言:“巡蔽遮江淮,沮敌势,天下不亡,其功也。”

唐肃宗赠张巡扬州大都督,宠其子孙,并在睢阳立庙祭祀。唐宣宗更是令人作张巡画像,置于凌烟阁之中。张巡也得到后朝的屡次加封,清朝时,从祀历代帝王庙。

从历朝历代,官方的认定,以及张巡的功绩而言,张巡绝对是千古名将。

张巡为何惹争议

张巡困守睢阳十个月,在城破前三个月已经粮食不济,“城中粮尽,易子而食,析骸而爨”。张巡为了避免兵变,“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张巡杀了自己的小妾,让士兵吃。

之后,“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说是张巡和士兵一共吃掉了城中两三万人。

这些是史书中的记载,按照张巡最后所剩兵力,应该吃不了这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应该是百姓“相食殆尽”,否则,那些百姓怎么活下来。

在面临国家存亡的大义之时,张巡的所做所为,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不能过多的苛责坚守的将领。张巡为了救国而为,算不上是“衣冠禽兽”。

最后的答案

看完了张巡的事迹,可能不同的人还是会有不同的想法。但是,奕天认为,张巡配的上千古名将的赞誉,是一个忠心爱国,满腔赤诚的君子。

张巡到底是千古名将还是衣冠禽兽呢?

一、苍茫大地依据《新唐书.张巡传》,先带文友们回顾一下睢阳保卫战的经过:

背景:安庆绪(安禄山义子)当了“大燕皇帝以后,在公元757年二月,派大将尹子奇统率十三万人马,进攻江淮门户一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在雍丘大败叛将令狐潮,又在宁陵歼灭另一支叛军,张巡威名远播,接信后,作为军事家的张巡深知睢阳是兵家必争之地,立马率三千将士赶往雎阳,两家合兵计六千八百人。

保卫战经过:

尹子奇率十三万叛军轮番攻城,张巡昼夜苦战十数天,活捉敌将六十余,杀敌二万余,许远叹服,让出军事指挥权,负责给张巡搞后勤。睢阳城岿然不动。五月,尹子奇增调兵力,再攻睢阳城。夜里,张巡下令擂鼓、竖旗、佯装出击;天一亮,又偃旗息鼓。尹子奇忙了一个通宵,竟不见唐兵出城。尹子奇又派兵上飞楼侦察,发现城里的夜晚静悄悄,尹子奇令将士解甲入睡,张巡和部将雷万春、南霁云趁机各带五十骑劫营,叛军仍在梦中,斩敌将五十多个、杀士卒五千多人。

张巡打算发起斩首行动,擒贼擒王,干掉尹子奇,可无人带路。张巡随手拔起一根蒿杆削成箭,对准一个叛军射出,叛军中箭后毫发未伤,拿箭去报告主帅。尹子奇一见,认为城中箭已用完,正想给士卒记功,南霁云果断地一箭射中他左眼,张巡率唐军突击队杀来,尹子奇吓得差点尿了裤子,这就是张巡的“蒿秆当箭"之计。

尹子奇养好伤,八月又增兵几万杀来。此时,城中粮食所剩不多,张巡和许远商量,决定每人每天约发一两米,掺上树皮煮了吃。许多士兵饿死了,剩下的千六百人也都饿病了,难以作仗。

尹子奇探听到城里没粮,就造了新式云梯、钩车、木驴加紧攻城。但都被张巡挡住了,尹子奇在城外挖了三道堑壕,立下木栅,想困死睢阳军民。

此时城中连树皮都吃光了。有部将主张突围,但张巡、许远深知睢阳地位,一旦有失,江淮就会落入敌手,朝廷会断粮饷,大唐平叛将难以为继;同时守城将士们已经饿得快垮了,仓促撤退也会倒伏于途,于是决心固守待援。

谁知唐朝一些将领一是认定睢阳难守,二是嫉妒张、许建功,拒不救援。临淮节度使贺兰进明即是他们的典型:他不仅不愿进兵,还想慰留来求援兵的张巡手下猛将南霁云,霁云不食贺兰盛宴,砍下一个手指表明心迹,毅然离开临淮,回身一箭射进佛塔砖头,发誓:破了叛军后,定灭贺兰进明。

霁云回城,张巡不久就杀兰光战马;又发动军民张网捕雀,掘地捕鼠,不久小动物也吃光了……无奈之下,张巡从杀自己小妾起充饥,不久全城只剩四百人,但全城无一人叛变。

公元757年十月,城陷,张巡、许远等被捕,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等三十七人先后殉国。

二、关于睢阳成鬼城的功过分析:

A、张巡、许远守城打量消灭了叛军有生力量,保卫战取得了辉煌胜利。

张巡、许远以不足七千将士、几万居民守睢阳,前后达九个月,历四百仗,歼叛军十二万多人,有利地支持了唐朝平叛的其他战场。

B、长时间阻断叛军蹂躏江淮,保障了朝廷粮饷供应。

张、许为后来平定安史之乱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的统一建立了殊勋。

C、睢阳军民伤亡惨重,这是弃小家为大家,有得有失,得远大于失。

D、食人事件实属无奈之举,张巡此举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而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这是忠君爱国的举动。惊天地、泣鬼神!张巡自己也最终为国捐躯,这等卫国英雄,让后人对他除了钦佩,就是爱戴!何人忍心责备他的无奈之举?!张巡庙人来人往,一直香火缭绕就是明证!

E、任何事件的分析都不能离开特定的时代背景,离不开权衡利弊,离开这些,发表的必然是腐儒之见!这等高谈阔论的“假圣人"占领道德的制高点,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等同于耍流氓!

望斧正!

张巡到底是千古名将还是衣冠禽兽呢?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肃宗列了一份烈士名单,其中张巡的名字在朝臣中引起了争议,理由是张巡曾在战争中为了‬饱腹‬而‬吃过‬百姓‬。

张巡在战争中立过功,杀害过‬无辜‬的‬百姓‬,最终为国捐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物,自然会引起争议,直到今日,他的争议仍然存在,他的经历也引人深思。

张巡在雍丘之战中一战成名

张巡年少有大志,博览群书,通晓兵法。唐玄宗开元末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就调到清河县当县令,在任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任期届满后,有人劝他去讨好杨国忠,这样就可以去京城做官了,但一向清正的张巡拒绝了,于是他被调到了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东)当县令。

当时真源有个恶霸叫华南金,在当地横行霸道,无人敢惹,张巡上任后直接杀掉了此人和他的余党,从此他获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

没过多久,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来势汹汹,公元756年正月,张巡的顶头上司、谯郡太守杨万石吓得投降了安禄山,还要逼着张巡一起投降。张巡不从,毅然决然地选择起兵抵抗,当地有一千多人选择加入他的队伍。

没过几天,离真源不远的雍丘的县令令狐潮也投降了,并在当地逮捕了一百多名反对者,当令狐潮出城投降时,这些反对者便趁乱跑出了监狱,关闭城门,将令狐潮关在了门外。

同年二月,张巡来到雍丘抗敌,这时他已经有近4千人的兵力了,几天后,令狐潮带领叛军攻城,被张巡给打跑了。

三月,令狐潮又与杨朝宗等人带领4万叛军前来攻城。城中的将士惊恐万分,张巡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敌人必定会轻敌。

听了张巡的见解后,守城的士兵们士气大增。张巡想尽了一切办法来抵御敌人,这一仗打得非常惨烈,叛军损失惨重,据《资治通鉴》记载:

积六十馀日,大小三百馀战,带甲而食,裹疮复战,贼遂败走。

不仅如此,张巡还俘虏了两千人,壮大了队伍。到了五月,令狐潮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了,想到自己与张巡曾是旧交,就前来劝说张巡投降,然而张巡却不为所动,据《资治通鉴》记载,他是这样说的:

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今日之举,忠义何在!

令狐潮知道张巡不会听从自己的意见,就派了六个大将将唐玄宗已经逃亡了的消息告诉了张巡。这样一来,城中的将士们军心涣散,但只有张巡仍然坚定信念,他将唐玄宗的画像挂到了大堂上,带着将士们一起拜见这幅画像,一时间,所有人都泣不从声。

就在这时,张巡突然痛骂令狐潮手下的这六员大将,然后将他们全部斩首示众。众人看到眼前这一幕后都振奋不已,从此断绝了投降的念头。

然而,雍丘已被叛军围困了好几个月了,城内的物资越来越少,箭也越来越少,长久下去,守城的士兵根本无法击退叛军。

但是张巡不是一般人,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他都会有办法来解决,于是一天夜里,他在城头上放置了大批的稻草人。

令狐潮看后兴奋不已,立刻命人向城头放箭,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些人一动不动,才明白中计了,白送给了张巡十万多支箭。

《三国演义》里描写过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场景,其实这个方法是由孙权想出来的,并成功骗到了曹操数万枝箭,当时曹操便感叹:

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而500多年后,张巡也用此办法借到了箭,与孙权不同的是,他所处的环境更恶劣,即使这样,他仍能使敌方中计。

此后,令狐潮接连失败,一直到了11月还没有攻下雍丘,令狐潮彻底崩溃了,他终于明白了张巡要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强大。正当他无计可施的时候,他就想了一个阴招,那就是在雍丘北面筑城来阻断通往雍丘的粮道。同时杨朝宗又带领叛军进攻雍丘东南方向的宁陵,让张巡四面受敌。足智多谋的张巡明白他们的意图,就率众进入宁陵与叛军对战。

经过8个多月的奋战,张巡带兵打出了大唐的气势,雍城之战也成为了守城保卫战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张巡也因此威名大振。

然而接下来,他将面临比雍城之战更加艰苦和惨烈的战斗,这一战,他将疯狂,也将饱受后人的非议。

睢阳:人间炼狱

张巡在前往宁陵的路上,途径睢阳,睢阳太守许远表示愿意帮助张巡。毕竟睢阳离着宁陵很近,两城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宁陵失陷,则睢阳不保。

张巡和许远的两军刚到,就看到了杨朝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杨朝宗哪里是张巡的对手,他手下的士兵有一万多人被杀,尸体扔到汴水中都断流了。

这时唐肃宗已经即位了,他听说了张巡的英勇事迹后,就封张巡为河南节度副使。张巡见自己受封后就想为手下的将士们请赏,于是他请求河南节度使、虢王李巨给有功的将士们一些财物,谁知小气的李巨却拒绝了,据《新唐书》记载,张巡愤愤不平地对李巨说道:

宗社尚危,围陵孤外,渠可吝赏与赀?

意思是,现在大唐仍处于危险境地,正是用人的时候,为什么要吝啬钱财。可是李巨根本不听,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没过几天,就到了公元757年的正月,安禄山被杀,其子安庆绪即位,派遣尹子奇带领十三万大军进攻睢阳。许远立刻向张巡告急,张巡便立即带着仅有的三千兵力离开宁陵前来支援张巡。

这样一来,睢阳城中也只有六千兵力,与尹子奇的叛军相比力量悬殊,可张巡丝毫不畏惧,他日夜督战,最多的时候,一天能交战20次,据《资治通鉴》记载:

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馀人,杀士卒二万馀,众气自倍。

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张巡还能带人打死两万人,俘虏地方60多个将领。许远对此心服口服,就将自己的一切权力交给了张巡。

同年三月,尹子奇又来攻打睢阳,仍旧损失惨重。两个月后,尹子奇再一次带兵前来,张巡直接带着手下的猛将雷万春、南霁云等人冲入了尹子奇的军营,砍杀叛军五千人多人,敌营一片大乱。

眼下正是杀死尹子奇的好机会,张巡哪能放过他,可问题是他不认识尹子奇,于是他灵机一动,用蒿草当箭来射向叛军。叛军士兵以为张巡没有箭了,就纷纷将此事报告给了尹子奇,这样一来,尹子奇便暴露了,南霁云一箭射瞎了他的左眼,却让他侥幸逃脱了。

七月,尹子奇又带领十多万人前来围攻睢阳,可这一次,张巡打不动了,因为睢阳没有粮食了。

本来许远准备了6万斛的粮食,可供城里的将士们吃一年,谁知虢王李巨非要拿出一半来送给濮阳、济阴这两个郡,许远哪里争得过一位亲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把粮食拿走。

更可气的是济阴郡一得到粮食就投降了,可怜的睢阳将士们很快就把粮食吃光了,只能啃树皮、吃纸来填饱肚子。长久下去,将士们饿得到连弓都拉不开了,也没有人前来救援他们,尹子奇知道后,认为有机可乘,便加大力度来攻击睢阳城,但仍不是张巡的对手,《新唐书》记载:

贼服其机,不复攻,穿壕立栅以守。

意思是尹子奇知道自己不如张巡,便决定围困睢阳,企图将睢阳的士兵们活活饿死。

很快,城里饿死了不少士兵,活着的人也元气大伤,张巡叹了一口气,便把他的爱妾给杀了,来为士兵们充饥。

所有人都哭了,谁也吃不下去,张巡就逼着他们吃。过了几天后,张巡又杀了自己的几个仆人,待士兵们有力气了,就开始在城中抓麻雀和老鼠吃,这些肉都吃完后,便开始煮铠甲和弓弩来充饥。

当时周围的郡县都有重兵把守,他们知道睢阳的状况,可谁也不前来搭救。张巡无奈之下,就让南霁云带领30骑杀出了城,跑到了临淮向临淮节度使贺兰进明求救,却遭到了拒绝。

不过南霁云的壮举感动了贺兰进明,他非要把南霁云留下来陪他吃喝玩乐。此时的南霁云想到睢阳的兄弟们还在忍饥挨饿,哪里还能吃下饭,为了能向张巡交差,他砍下了自己的一根手指,以证明自己尽力了。

在场的人都被感动了,可仍不愿意出力。南霁云走后,从宁陵调了三千人去支援睢阳。到了睢阳城下,立刻遭到了尹子奇的围攻,最后只有不到一千人冲进了睢阳。

城里的将士们都绝望了,大家抱头痛哭。作为主帅,张巡必须要做出选择了,要么牺牲士兵死战到底,要么打开城门率众出城投降。

以张巡的个性,他绝不会苟且偷生,但是想要打仗却没有力气了,将士们实在太饿了。一向爱民如子的张巡做了一个耸人听闻的决定,那就是带兵去杀害城中的百姓,然后吃掉他们。

所有人都饿坏了,他们也顾不上伦理道德了,反正也吃过张巡的爱妾了,他们已经不在乎多吃几个了。

此后的两个月,睢阳城里有3万多人被杀害,城里的百姓都绝望了,睢阳变成了人间炼狱,最后只剩下了四百人。

10月初,士兵们再也无力与叛军交战了,足智多谋的张巡也无力回天了,据《新唐书》记载,张巡聪明绝顶,过目不忘,并且作战时身先士卒,所以备受将士们青睐,所有人都愿意与他共患难。

但如今,张巡也彻底绝望了,他向西往长安城的方向喊道:

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

如张巡所说的那样,他尽全力了。尹子奇带兵进城后,俘虏了张巡、雷万春和南霁云等人。

经过10个月的交战,尹子奇对张巡等人敬佩不已,便劝他们投降,所有人都宁死不从,据《新唐书》记载,张巡霸气地对南霁云说道:

南八!男儿死尔,不可为不义屈!

说完,张巡等人便为国捐躯了,至死都堂堂立立。据记载,张巡每次作战时都会咬碎牙齿,死的时候仅剩4颗了。

结语

战争结束后,张巡杀害‬百姓‬的恶行在朝廷里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争论不休,最后唐肃宗认定张巡功大于过,便追认他为功臣。

此后,历代对张巡的行为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从他的战斗经历就能看出,他是一位极其优秀的千古‬名将‬,没有他,作为江淮地区门户的睢阳就会失守,他保住了江淮,成为了大唐帝国耀眼的明星。

《格言联壁》中有一句话:

爱民如子,去蠹如仇。

作为大将,最厉害的不在于他能打赢多少仗,而在于他是否有一颗仁慈的心。在杀害百姓这件事上,张巡确实做错了,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从张巡当县令的这段经历来看,他是一心为民的,将这样一个人逼成恶魔的不是别人,正是李唐宗室和所有冷漠的官员,如果他们齐心协力帮助张巡,他怎会失败。

而罪魁祸首当属安禄山,如果不是他发动战争,大唐的百姓又怎会遭殃。

所以生而为人,请一定要善良。

张巡到底是千古名将还是衣冠禽兽呢?

三国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以智谋巧妙借助敌方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你听说过草人借箭吗?

故事发生在唐朝,守城将领张巡命令士兵做了一千个披着黑衣的稻草人,趁着夜色放下城墙,敌军以为这是城中守军偷袭,警戒的弓箭手迅速反击,张巡不费吹灰之力收了一份十余万支箭的大礼。这还没完,重复几番之后,张巡趁敌军放松警惕(也可能是真没箭给他骗了)命五百士兵偷袭敌营,敌军大乱,仓皇逃脱。

策划高阶版“草船借箭”的张巡原不是武将,而是货真价实的文化人儿。

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

张巡,开元末年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张巡及许远奉命驻守睢阳(今商丘)。

至德二载,安庆绪派部下大将尹子琦并十三万大军攻打江淮屏障睢阳。当时睢阳守军只有五千余人,以区区五千兵马抵抗十余万大军纯属天方夜谭,但张巡做到了!

话说张巡此人其实挺鸡贼的,固守城池之余还不忘搞些小动作,兵马悬殊过大,需要尽量避免正面较量,所以他的路线很明确——骚扰战。每当尹子琦部休整的时候,张巡就命部下擂鼓作势假装冲锋,尹军迅速装备,一切就绪准备迎战,谁知张巡这边却偃旗息鼓没有下文了,一晚上如此几次,尹军被折腾的苦不堪言。

临近凌晨,张巡命部下再次击鼓作势,尹军疲惫不堪、无心应战,张巡看准时机命部下士兵进攻敌军,以1:25的悬殊兵力作战,强拼是不现实的,张巡方决定贯彻“擒贼先擒王”的方针,那么问题又来了——守城将领皆不认识尹子琦……

文化人儿张巡心生一计,他命士兵用秸秆削尖作箭,交战时以此箭射向敌军。敌军中有不少人中箭,正当他们以为这下玩完了的时候,一模身上发现这箭竟然是假冒伪劣产品,心中大喜,笃定城中守军已无弓箭,纷纷冲向尹子琦报告自己的重大发现。

张巡依据敌军的动态立刻分辨出了尹子琦所在,急令部将南霁云向尹子琦放箭。南霁云不愧为神箭手,一箭正中尹子琦左眼,此箭可是货真价实的真箭。只见尹子琦面部鲜血淋漓,只顾抱头鼠窜、仓皇逃命。敌军阵型大乱,大败而逃。

张巡与许远等区区五千余将士,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与尹子琦部交战四百余次,斩敌将数百名,杀叛军十二万,此举有效地遏制了安史叛军南侵之势,保住了唐王朝最重要的手工业和粮食地带,而遮蔽江淮地区,其在战乱中继续为国家输送资源、战后支持国家恢复经济,以至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仍延续了近二百年!

独守孤城二余年,武庙武神却食人

张巡独守孤城睢阳,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民间建祠塑像,尊为武庙武神。作为大唐绝对的重臣和忠臣,张巡死后却满身争议。

在睢阳守城的过程中,城中粮草所剩无几,守城将士只得将战马吃掉,战马没了吃麻雀老鼠,麻雀老鼠没了吃树皮草根,张巡甚至献出自己的小妾逼将士吃下用以果腹,后来实在没办法了,传言张巡下令官兵吃城中百姓以维持体力坚守城池……

食人之举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尤其张巡此前和朝中勋贵因将士表功问题爆发过冲突,权贵对他本身就颇有微词,张巡“食人”之举无疑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极大的黑点,在他为了守护一个腐朽的王朝殉身后,自己还作为一个标签、一个木偶,成为朝廷上脑满肠肥的权贵党争的工具,何其悲哀!

时至今日,关于张巡食人之举的争议从未消散,但是世人不知张巡独守孤城睢阳时其实曾派南霁云突围求援,可是彭城许叔冀、临淮贺兰进明都拥兵不前,而且贺兰进明还想留下南霁云为己所用,逼得南霁云只得断指明志,原路杀回睢阳,与守城将士共进退,最终城破身死。

可笑的是,张巡死后三日,等了十月余的援军终于姗姗来迟,只用十日就收回被尹子琦占领的睢阳,不久之后,叛将尹子琦战死……可叹张巡身死之时仍在忧虑城破民亡,自己愧对朝廷百姓,殊不知所谓朝廷友军只在寸步之外却因私心止步不前!

以上种种并不是为张巡食人做辩解,诚然,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食人不对,这是毫无疑问的。不仅我们知道,张巡、许远等守城将士难道不知道吗?别忘了,张许二人是正经八百的进士出身,熟读诗书、满腹经纶,作为一方官员,在下令食人时他们就没想过身后事、青史名吗?

张巡想过,许远想过,谁不想留下一世青名?可是在当时的睢阳城里,有的坏事不能躲,得去做;有的好名,不能求,得要舍。有比青史留名更值得守护的东西,一死有何难?难的是背着食人的千古骂名!这步迈出去,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张巡背着千古骂名保卫了他认为值得他守护的唐王朝和南方几千万普通百姓。

食人对吗?我认为是不对的。食人的张巡还是英雄吗?在我心里是的,相信在很多人的心里也是的,他不仅绘像凌烟阁,而且一千多年来仍然被奉为武庙武神,我愿意去庙里给他上一炷香。

张巡到底是千古名将还是衣冠禽兽呢?

唐玄宗李隆基执政中期,唐朝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人称开元盛世。盛世有盛世的难处,那就是人民的生活条件普遍比较好,就没有人愿意当兵了。

这时世界上最早的雇佣兵就出现了,安禄山原本是胡人,慢慢的他就成了唐朝最大的雇佣兵集团领袖。安禄山虽然是一个胡人,但他与朝中大臣交好,青云直上。

安禄山背后最大的靠山是李林甫,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是李林甫的权敌。凡是敌人支持的,自己都要反对。安禄山也就变成了杨国忠的敌人,杨国忠多次举报安禄山会起兵造反。

这件事传到了安禄山的耳朵里,本来没打算造反,但也就只能造反了。安禄山被刺杀后,他的儿子安国绪接班。年轻人干劲大,马上调集重兵向唐朝发起了新一轮进攻。

千古流传的张巡镇守雎阳就发生在这个时候,睢阳现在是河南商丘的一个区,在历史上这是通向南方的一个重要通道。

张巡本人本来是个书生,并不懂军事,只是粗略的读过几本兵书。当安庆绪的大兵杀过来的时候,也只能赶鸭子上架,现学现卖,临时指挥了1000多人多次在雍丘击败安庆绪的军队。

但毕竟孤木难支,张巡只好且战且退,进入了睢阳城。加上城内的守军,他的部队就扩大了好几倍有了6000多人。

张巡和自己的部下南霁云和雷万春,击退了叛军数百次进攻,消灭叛军万余人,坚守孤城十个月,最终因弹尽粮绝,全城军民集体阵亡。

当时的睢阳城正好处在大运河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地区的重镇。同时也是通向江南的门户,如果这座城被攻破了,唐朝差不多也就宣告灭亡了。

五胡乱华之后,大批的汉人南渡,把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带到了长江领域。从这时起,中国的经济重心就从北方转移到了江南地区,江南地区就成了中国的财赋重地。

张巡守睢阳城的十个月保证江南的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向北方输送,也截断了叛军南下的道路,防止又一次五胡乱华悲剧上演。就在睢阳城失陷的一个月前长安被收复,十天后洛阳被收复。

睢阳保卫战是安史之乱的重要转折点,正是张巡这一个书生以牺牲一个城市的代价,挽救了整个大唐。

当然这一场长达十个月,战争的代价也非常惨重。城中数万军民,没有一人投降,坚守到最后的时刻,士兵们都饿得拿不起手中的武器,只能眼睁睁看着叛军爬进城墙,占领城池。

在最艰难的时刻,城中的粮食早就吃完了。城里的居民只能够吃树皮和茶纸,接下来就只能吃战马和老鼠。

在最后的时刻,城中瘟疫流行。大家就只能靠吃死人肉过日子了,为了激励大家的士气,张巡杀死了自己的小妾,亲自煮肉给士兵吃。

正是因为这样的惨象,张巡被有些人称为衣冠禽兽,认为他不顾城中百姓死活,只为了自己的一个虚名。

事实上,如果这座城给叛军攻破了,就像李秀成攻破江苏一样,叛军就会占据天下最富庶的区域,有了攻占天下的资本。反过来唐朝就断绝了自己的粮道,再没有机会展开反击。

站在这样的角度,我们就明白张巡的自我牺牲对于唐朝来说有多么大的意义,他用一城军民的牺牲换来了唐朝的复兴,避免中原汉人政权再一次被北方少数民族灭亡的命运,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