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也立了军令状却放走了曹操,为什么诸葛亮没杀他?
在《三国演义》中,有两人给诸葛亮立下过军令状。一位是去守华容道的关羽,另一位则是去守街亭的马谡。但是这两人都没有能够完成自己受领的任务,一个放走了曹操,另一个丢掉了街亭。但是诸葛亮对他们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关羽和马谡的身份地位不同。有人说,诸葛亮不杀关羽是因为关羽与刘备之间的关系,他对关羽法外留情。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现实中,诸葛亮不是儒家弟子,他的思想更多倾向于法家和纵横家。因此,诸葛亮不是那种食古不化的人,他的为人处世十分灵活。
比如说在对法正的态度上,就体现出诸葛亮的这个特点。法正是刘备的重要谋士,为刘备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法正的性格有个缺点,那就是睚眦必报。在夺取益州后,法正因功担任了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于是大权在握的法正,就对昔日和自己有仇的人进行了报复。他独断专行,擅自杀死了几个过去中伤诽谤自己的人。有人就此事找诸葛亮,要求诸葛亮法正。但是诸葛亮解释说法正对刘备的事业有大功,就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也没有什么。因此,诸葛亮最终也没有惩罚法正。
我们从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做事的原则是顾全大局,一切以蜀汉政权的最大利益为重,并不以条条框框约束自己的手脚。关羽和刘备之间的关系密切,而且关羽又是蜀汉排名第一的武将,在诸葛亮的《隆中对》里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这样一位对蜀汉举足轻重的武将,诸葛亮自然不会把他斩首。
而对于马谡就不同了。诸葛亮虽然看重马谡的才能,但是马谡从身份地位来说,对于蜀汉的影响是很小的。尤其是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的表现,可谓是身败名裂。在这一战中,马谡暴露出自己言过其实的本质。对于这样一个对蜀汉毫无用处,而且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人,诸葛亮自然不会留情了。
二、关羽和马谡采取的军事行动不同。关羽守华容道时采取的军事行动,也与马谡在街亭采取的行动不同。在关羽守华容道的时候,他忠实的按照诸葛亮的布置行动,完美的实现了诸葛亮的计划。当曹操逃到岔路口的时候,关羽按照诸葛亮布置,在小路放起了烽烟。
曹操按照自己对诸葛亮的认识,认为诸葛亮用的是“虚而实之,实而虚之”的原则,故意在小路放火,引导他向大路撤逃。因此曹操自作聪明,选择了走小路,结果正与埋伏许久的关羽撞上。在曹操百般乞求下,顾念旧情的关羽最后还是放走了曹操。
但是马谡在街亭的行动与关羽完全不一样。在马谡出兵街亭时,诸葛亮对他进行了百般叮嘱,让他在五总路口当道下寨,阻挡魏军的进攻。可是马谡一到街亭,就改变了诸葛亮的作战计划。他不但没有当道扎营,还把蜀军拉上了南山。
马谡在南山扎营,无非是想复制当年蜀军在定军山的战例。当年刘备夺占定军山,迫使夏侯渊前来争夺。在夏侯渊和他的部下求战不得,疲乏懈怠之时,遭到蜀军的进攻。曹军因此被打得大败,夏侯渊也被黄忠斩杀。经此一战,奠定了汉中之战的胜局。
可是马谡没有想到的是,南山上没有水源,而他的对手也不是有勇无谋的夏侯渊,而是老谋深算的张郃。张郃汲取当年定军山的教训,首先派人截断了蜀军的汲水之道。当蜀军因为缺水不战自乱的时候,张郃轻易地就击败了蜀军,夺取了街亭。
在战争中,统帅最看重的就是令行禁止。关羽虽然放走了曹操,但是在作战过程中,他并没有违反诸葛亮的将令,体现了他对诸葛亮指挥的尊重,在诸葛亮眼中还是可以原谅的。而马谡擅自修改诸葛亮的将令,并且还因此遭到了惨败,这在诸葛亮眼中是罪无可赦的。
三、关羽和马谡的认罪态度不同。诸葛亮对关羽和马谡的处理态度不同,还跟他们的认罪态度有关。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之后,关羽并没有逃避责任,而是在放走曹操的时候,就打定主意到诸葛亮那里领受惩罚。关羽的这种大义凛然的作风,让诸葛亮十分敬佩。
而马谡的做法却跟关羽迥然不同。他在打了败仗后,主动放弃了作战指挥,放弃部下独自逃命去了。如果张郃乘势攻打诸葛亮的大营,没有任何防备的蜀军将会面临灭顶之灾。幸亏有王平进行了抵抗,才使得张郃没有敢于追击蜀军。
让诸葛亮更加难以容忍的是,马谡在逃离战场后,竟然没有回到诸葛亮的大营。马谡独自逃回了蜀中藏匿起来,经过很长时间才被抓获归案。马谡这种行为,已经触碰了诸葛亮的底线,让他忍无可忍。
在《三国志》中,对于诸葛亮的为人处世进行了总结。对于犯错的人,诸葛亮的处理原则是,“尽忠益时者虽利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对应这条原则,我们就会发现关羽和马谡的态度正好相应其中。
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他的行为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关羽对自己的错误没有隐瞒,而是光明正大地到诸葛亮面前请罪,甘愿接受惩罚。这正好与诸葛亮的“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的处理原则对应。由于关羽甘愿承担责任的态度,使得诸葛亮放过了他。
而马谡在战败之后,采取的却是逃避责任的态度。他本身的行为就触犯了诸葛亮“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的原则,使得诸葛亮不得不处罚他。他还逃跑藏匿,使得诸葛亮连给他寻找借口的理由都没有办法。因此,诸葛亮不得不斩了马谡,用以平民愤,振奋军心。
结语:关羽和马谡都给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也都说作战失败,听从诸葛亮的惩罚。诸葛亮放过了关羽,却杀死了马谡。这中间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手下是关羽和马谡的身份地位不同,相应地对蜀汉的作用影响不同,诸葛亮为了蜀汉的最高利益做出了选择。
其次是两人在作战中执行诸葛亮的军令态度不同,关羽忠实地执行了诸葛亮的命令,而马谡擅自改变了诸葛亮的军令。最后,关羽和马谡承担罪责的态度不同。关羽勇于担责,马谡则逃避责任。这使得关羽在诸葛亮眼中情有可原,而马谡则是罪不可赦。因此,诸葛亮对两人的处理也有了不同。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关羽也立了军令状却放走了曹操,为什么诸葛亮没杀他?
自古打狗还得看主人脸色,何况关羽是主公生死之交,又是首席武官,诸葛亮下不了手啊!
其实关键一点,刘备集团当时还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仅仅是依俯刘表的过客,连根据地都没确定。虽然和孙权联盟,打败了曹操,但在华容道之时,刘备集团只是做为胜方一切还是方兴未艾。
关羽是硬从诸葛亮手中抢来的华容道之行,其余都按排好了人,独独关羽最初一人空闲。关羽这才责怪诸葛为何将他做壁上观。
诸葛亮这才不急不慢地说:"我是怕你遇到曹操,当初上马金丶下马银,中间还带汉寿亭侯,到时你不忍下手啊!"
关羽这时才自立军令状,前往华容道。
曹操到华容道,不禁放声大笑:哈哈哈!我笑诸葛无谋,周瑜少智,倘如此处伏一人马,我等就凶多吉少了。哈哈哈!
话未说完,只听见一声炮响,闪出了关羽,带着五百刀斧手一字排开:"曹公,关云长在此恭候许久了,今日下马一缚,我定当保你安然无恙,以报当初了。抵抗是没有用的,关大刀在此,无人可过。"
曹操惊恐之间,张辽挨近耳语:"云长素讲忠义,主公当年厚遇他自该不会忘记。莫如以情动之,说不定会化干戈为玉帛。"
曹操实才一把眼泪丶一把鼻涕地泣诉:"云长吾弟啊,当初不辞而别让我三天三夜睡不好觉,加剧头痛。后来急叫徐晃送三万金,可你已匆匆过五关、斩六将。今日,我能死在云长吾弟刀下,也认命了"。话未尽,已哭声泪人,身边张辽、徐晃等皆抱头痛哭。
关云长闻之,心中顿使不忍,脑海中不禁浮现当日曹公厚待自己的种种往事,想起和张辽、徐晃等一同豪饮之情景,大丈夫恩怨分明,当初之恩今日一并报了。关羽情不自禁回头大喝一声:"全部退后,让出大路!"众刀斧手急闪一边。
说时迟,那时快,曹操第一时间就策马飞奔而去,众将士齐随,扬起一阵阵飞沙狂舞。殿后的张辽,抱拳作揖与云长道谢而别。
当晚,关羽赤膊挂荆条而至,诸葛亮却先开口笑吟:"云长莫非大胜而归。"
关羽低眉而答:"让曹军逃走了"。
诸葛亮勃然大怒:"你可是立了军令状的"。大喝禁军将关羽拿下。
张飞丶赵云等一看大惊,纷纷下跪求情:念在往日功勋,应让他戴罪立功。
诸葛亮转而叹气:"关羽违背军令状,本因严罚,奈因主公印章暂未雕刻制成,这次罚他三日禁闭,闭门思过,下不为例。"
刘备紧锁眉头,点头而已。诸葛何尝不知关羽熟读春秋丶素讲忠义,他的性格使然,才为刘备所器重。用人之秋,更舍不得自折大将。这才上演了一出捉放曹的春秋大剧。
关羽也立了军令状却放走了曹操,为什么诸葛亮没杀他?
一是因为关羽是重义之人,是江湖义气的代表。二是因为关羽是刘备的拜把子兄弟,刘备在亲自求情,得给面子。三是以张飞,赵云为代表的元老派,也在替关羽求情,能不给面子?只好做个顺水人情,也好让关羽今后臣服于他,为他所用!
关羽也立了军令状却放走了曹操,为什么诸葛亮没杀他?
‘诸葛亮派仍何一员大将,华容道上曹操必死无疑,亮根本就不想要曹操的命。他知道羽会放走操,凭羽的忠,孝,仁,羲和知恩图报的性格,就会放走曹操。但,战争期间,关羽犯了大忌。亮也不会杀关羽。
关羽也立了军令状却放走了曹操,为什么诸葛亮没杀他?
因为按照《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知道曹操这次不会败亡,关羽放走了曹操,诸葛亮也没有杀他。再者,关羽比诸葛亮资历都早,又是刘备结义兄弟,诸葛亮也不会杀他。诸葛亮也不一定希望曹操此次败亡,假如曹操死了,曹操儿子曹丕及曹操集团肯定是要和刘备死战到底的,刘备集团此时没有什么根基,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诸葛亮没有杀立了军令状的关羽,关羽一定特别感激诸葛亮,关羽在刘备集团威信又高,会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也会方便今后工作的开展,计划的落实。诸葛亮是神机妙算,又会用人。
也许有人要说,诸葛亮怎么杀了马谡呢。马谡街亭失守造成的后果和关羽不同。诸葛亮是真心不希望街亭失守的。
正史上没有华容道关羽义放曹操的情况,马谡失街亭却是真实的事情。
关羽也立了军令状却放走了曹操,为什么诸葛亮没杀他?
关羽也立了军令状,放走了曹操。这是小说设想故事情节。与原本历史没有一点关系。当时诸葛亮的是荆州刘琦集团的人。刘备在当阳大败后,退到江夏夏口刘琦那里,还听少主刘琦的驱使,才有诸葛亮能指挥刘备,去攻打襄阳,刘琮的惧怕不出,可刘琮官吏民众十万人和几干车马辎重却跟随刘备的企图占据江陵。只是曹操来了太快,关羽的指挥水军,早就跟随刘琦去了江夏,刘备一家,诸葛亮与张飞和赵云等十万大队人马慢慢向江陵移动,在当阳长板坡,被曹操的飞骑军赶上杀败。只有几十人跟随刘备不顾甘夫人和刘禅逃跑,赵飞却见赵云回去说,赵云投奔曹操去了,刘备回头说赵云不是那种人,让张飞在桥上等着接迎,赵云找回丢掉刘备的夫人儿子,女儿丢了,史实是诸葛亮为主在当时是指挥刘备,就有权力指挥那十万人马辎重大军,也是才资格代表刘备和刘琦和孙权谈判进行合作。
当时诸葛亮的地位与作用是高于刘备的。孙刘联合起合打赤壁之战,诸葛亮是有威望与力量指挥刘备和刘琦的。刘备当时不是主角,据<三国志蜀主刘备传>传记。
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谴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军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日,我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的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万人,辎重几干辆,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几百艘,使会或谓先主日,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日,天济事,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弃去“
我们读到诸葛亮先叫刘备攻城不成,后叫刘备速行不能。最后才导致当阳大败的。
关羽在当阳离开刘备。与刘琦的水军一起走的。刘备有十万人马难民慢慢行走。当阳大败后,刘备直奔江夏与关羽汇合,在沔济与刘琦汇合。孙权派周瑜程普数万与刘琦一万人数联合后,在赤壁烧毁曹操舟船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江陵城才停。时逢瘟疫,曹操大军多死,曹公引归。
在赤壁之战前时,诸葛亮指挥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孙将军。才有两军联合火烧赤壁大捷,曹操率军从华容道通过时,天黑地暗又地刮大风,天下大雨,道路泥泞,曹操马陷沼泽地立马下令,步兵割芦苇草,背草辅路令骑兵通过,但大量步兵却陷入泥泽之中,无法动弹淹死了,加之瘟疫,无粮饥渴交加死了大半多数人。华容道是曹操失败的伤心之地,关羽只是水军首领,华容道是广大沼泽之地也无法通过兵船。
三国演义为了光大出诸葛亮的智慧,计算曹操必走的华客道,有了夜观天象,曹操无亡可能,令关羽把守华客道,留下人情。与关羽义放曹操。本是无稽之想。本来曹军把刘备军队都赶过了长江,孙刘联军在江南,华容道在江北。关羽是飞不过来的,赵云,张飞,关羽三处埋伏不成立。小说中罗贯中为了渲染曹操失败情节气芬,安排了三场大戏,曹操一笑周瑜诸葛亮不智,未在险要伏兵,结果有赵云截路,徐晃张郃二人双敌赵云救下曹操逃走。曹操再笑跳出张飞,又是徐晃张郃拚命相搏救下曹操能够脱险,曹操三笑中,在华容道上,关羽跳出,曹操军队几经打击,再不还手之力,曹操只有跪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有恩,义释曹操。为的就是歌颂诸葛亮神机妙算,关羽知恩图报。但不是历史真实。只是文学家罗贯中梦中想象而已。并非真的华客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更没有历史有
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来路逢,只为当日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是没有的事情,华容道在古监利城北25处,是曹桥到毛家口的十五里路,在现在监利城北60里周老咀。古时都是沼泽地,到元朝才开垦出来万亩良田。三国时曹操的近三十多万大军的粮草大本营是江陵城,到水军训练地乌林必经华容道,古代那里都沼泽地带,曹操兵船受到诈降,遭到火烧,逃回江陵城时,必过那里。曹操夜里骑马队陷入地沼之中,不得不弃马前行,命令步军割草铺路弱兵死于沼泽很多。曹操因为弃掉马鞭,还留下曹鞭巷地名。<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十二月,孙权为备征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谴张喜救合肥。权闻喜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土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孙权刘备联合后,孙权首先派周瑜程普帮助刘备攻打合肥,曹操主要目标攻击刘备,把刘备赶到巴丘后,回头令张喜攻打周瑜程普,孙权军队退走江南,曹操追击才到赤壁。赤壁之战失败后,只是小挫失利。道是大疫情肆座猖狂,导致曹操军队死亡众多退回北方的。历史上没有关羽义放曹操实际实事小说当然是不能按排关羽死去,死了那还有小说下文分解再继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