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因为宋真宗封禅泰山,后世皇帝才不屑于继续封禅的吗?
你要是知道宋真宗这家伙干了些什么,你就会明白,为啥他去泰山封禅过后,就没有皇帝愿意再去泰山封禅了,这货直接把泰山的名声搞臭了有没有?
一、父债子还,宋真宗被大辽吓得差点迁都。当年大辽12岁的小皇帝耶律隆绪刚登基,宋太宗赵光义趁着大辽孤儿寡母当政,便起兵讨伐大辽,也就是著名的雍熙北伐,结果被人家大辽胖揍了一顿。
过了16年,宋太宗挂了,宋真宗继位了。萧太后带着辽圣宗耶律隆绪,为了报当年之仇,选择南下侵宋。
宋真宗刚继位,差点没被吓尿了。老爹赵光义好歹是参与过开国之战的,依旧不是大辽的对手,现在你让他这么个从未打过仗的嫩头青去对付大辽?那不是开国际玩笑嘛!
于是宋真宗连连摇头,打算用各种不同的办法化解此事。参知政事王钦若(这哥们是个奸臣)看准了宋真宗的心思,连忙建议:要不咱们学习唐玄宗,去四川避避风头?
宋真宗流露出了感激的神色,能躲过这场灾难,自然是最好的了!至于大宋未来咋样,关我啥事?
好在此时宰相寇准冒了出来,严厉斥责了这种说法,同时建议宋真宗御驾亲征:老板,你要是跑了,那北宋就完犊子了!我看除了你亲自去前线走一趟,这事儿没法解决!
这简直就是赶鸭子上架有没有?宋真宗无奈之下,只好选择北上前往前线督战。其实宋真宗去前线能有啥实质性作用呢?还不就是给将士们打打气嘛!
人家前线的将士为你的江山卖命,你这么点事儿都做不到,那你还做什么皇帝呢?到了前线,这哥们一听说辽军压境,吓得又要临时变卦,打算退回去。好在又是寇准拉住了宋真宗。
在寇准的逼迫下,宋真宗总算扭扭捏捏地到了前线,这可把将士们给激动坏了,果然士气大振,开始扭转战局。
二、澶渊之盟的签订,让宋真宗有了封禅泰山的想法。宋真宗的到来,的确为宋军注入了一股鸡血。因此双方就这么陷入了僵局之中。不久之后辽军开始陷入被动,压根不是宋军的对手。
这个时候萧太后觉得不妙,便主动向宋真宗求和。宋真宗没想到议和来得如此顺利,啥也没想就答应了这件事。
于是乎,澶渊之盟就这么达成了。宋真宗派出曹利用之前,曾经告诉他:如果大辽要百万两白银的岁币,也是可以商量的。
可是寇准却拉着曹利用偷偷地说:超过30万两,你的脑袋就得搬家!
结果还真的只有30万两岁币,这可把宋真宗给高兴坏了。他非常自豪地宣传了一阵子,结果参知政事王钦若却很不爽了。
因为这哥们主张迁都的,现在不仅不用迁都了,反而能保境安民了。他的内心有点儿不平衡,毕竟这些都是寇准的功劳。所以王钦若讥讽地对宋真宗说:澶渊之盟其实就是城下之盟!完全是耻辱的事情,为什么要拿来炫耀呢?
从王钦若的话中,我们也能看得出,宋朝的皇帝脾气是真的好,这要换到明清时期,我看王钦若全家脑袋都不够砍的。
钦若曰:"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帝愕然曰:"何故?"钦若曰:"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帝愀然为之不悦。---《宋史》
宋真宗一下子就陷入了沉默,原来自己所骄傲的事情,居然是一件耻辱的事情。王钦若本想羞辱一下寇准,没想到却伤害到了宋真宗,他连忙提出了一个建议:老板,要不您老去泰山封禅好了!
三、宋真宗封禅泰山,真的够格吗?在宋真宗之前,真正封禅过泰山的皇帝,只有5位,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
这几位我们太熟悉了,秦始皇一统六国,汉武帝击退了匈奴,汉光武帝延续了汉朝,唐高宗时期唐朝版图最大,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
你说说看,宋真宗签订了一个澶渊之盟,居然也想着封禅泰山?这事儿就算宋真宗骗自己,可以过了这个坎,其他大臣心里也不会答应吧?毕竟不是每个大臣都愿意拍马屁。
污点一、为了封禅,宋真宗居然贿赂自己的宰相。
宋真宗当时很担心宰相王旦不同意这件事,居然做出了贿赂宰相的事情。他把王旦喊过来喝酒,还送了一樽酒给王旦带回家去。结果王旦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宝贝。
还有比这事儿更荒唐的吗?皇帝为了封禅,居然行贿自己的宰相,这又是一大污点有没有?等到宋真宗宣布封禅泰山的时候,收了钱的王旦只好闭嘴了。
污点二、伪造天书。
为了让封禅更加符合天意,宋真宗还特地让人伪造了一份天书。这未免也太尴尬了吧?不要紧,宋真宗为了缓解尴尬,特地编了一个小故事来证实天书的真实性。
故事大致的意思就是说,大晚上宋真宗刚打算睡觉,就看到一个神人出现了,还说马上要送一本天书给宋真宗。因此宋真宗斋戒沐浴了整整一个月,这才盼来了这份天书。
好家伙,但凡有点儿文化的人,都不会相信宋真宗的鬼话,奈何当时还真没人戳破这层窗户纸。
污点三、从此发展神道事业,一发不可收拾。
这事儿但凡开了个头,那就彻底完犊子了!因为尝到了天书的甜头,于是宋真宗打那以后,开始了各种发展神道事业的活动。
封禅结束以后,他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搞这一套。结果导致那帮拍马屁的人,一个个都争相敬献祥瑞,以至于全国人都开始搞起了这一套。
为了搞这一套东西,赵恒花了一大笔钱,建了一堆道教的宫观。还得派遣一帮有编制的人去管理。
污点四、把积蓄给花光了!
宋真宗是真的能花钱啊,他所在的时代本该是宋朝的巅峰时期,可是封禅泰山他花了800多万贯,西祀汾阴又花了20万贯。2600多座兴建建筑的花费更是数不胜数,此外又搞了一堆雕像。
所以说,宋太祖、宋太宗两代皇帝,积攒了几十年的财产,到了宋真宗这一代,基本上就花光了。保守估计他花了五千万贯钱。
总结:谁也不愿意跟宋真宗并列了。有人说唐玄宗也有污点,可唐玄宗在封禅泰山的时候,还没发生安史之乱。而且人家创造了开元盛世,有资格封禅泰山。
可宋真宗不仅能力平平无奇,还非要搞这些粉饰太平的假象,结果导致制造了一堆污点。你说谁还愿意跟他并驾齐驱呢?
比他功劳大的,诸如朱元璋、朱棣,压根就不屑跟宋真宗并肩。哪怕是和宋真宗一样的皇帝,似乎也打心眼里看不上宋真宗。只是可惜了泰山啊,宋真宗以一己之力,毁了泰山封禅这事儿,真够缺德的。
参考资料:《宋史》
真的是因为宋真宗封禅泰山,后世皇帝才不屑于继续封禅的吗?
是的,就是因为宋真宗封禅泰山,所以后边的这些个皇帝才不再继续封禅泰山。
如果非要问为什么,那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谁也不想与宋真宗并列!如果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这些皇帝还能动弹,也绝对会联手把宋真宗揍一顿,然后轰出封禅泰山的队伍!
封禅泰山可不是想干就能干的,那得有正儿八经的功绩才行。秦始皇能封禅泰山是因为人家灭六国,一统华夏,人家是“始皇帝”。汉武帝更不用说了,这位将匈奴打得都快跪下来喊爸爸了。汉光武帝也没问题啊,汉朝能够有四百年江山,汉光武帝要占至少一半的功劳。唐高宗虽然有点怕老婆,但是唐高宗在任内灭高句丽、吞百济,就连西突厥也被唐高宗灭了啊,唐朝版图在高宗时期最大,所以唐高宗封禅泰山也没毛病。而唐玄宗虽然晚年昏聩,还搞出了安史之乱,但唐玄宗开创了唐朝极盛之世,这时候的唐朝是国力最强的时期,所以唐玄宗封禅泰山是没问题的。
然而宋真宗就不行了,宋真宗有比较突出的文治武功吗?宋真宗别说开疆扩土建功立业了,他还搞出了澶渊之盟这种丢人的事,每年都要给辽国送大量的金钱,这也就是赵匡胤死的早,不然赵匡胤早就拿着斧头砍宋真宗了。宋真宗自己也知道他根本就不够格去封禅泰山,于是乎他就开始自导自演,先是说自己做梦见到了神仙,还搞出仙书这一套,总而言之就是为了给自己封禅找借口,而百官也懒得拆穿宋真宗的谎言,全都配合宋真宗演戏。
虽然宋真宗自己如愿以偿的封禅泰山,但是正是因为宋真宗的参与,封禅泰山这事一下子就掉下来好几个档次,从此后面的皇帝再也不肯去泰山搞封禅了。
真的是因为宋真宗封禅泰山,后世皇帝才不屑于继续封禅的吗?
有这方面的因素,不过这不是主要的原因。
宋真宗之前,五位皇帝有过泰山封禅之举。
秦始皇扫平六国,北击匈奴,南并百越,统一中国,书同文车同轨。
汉武帝北驱匈奴,一雪国耻,历史上第一次把华夏文明延伸到了西域和中南半岛。
光武帝出身不算高,却能翦灭群雄,再次一统天下,建立后汉,开创“光武中兴。
唐高宗一朝,武力昌盛,东至朝鲜半岛,北至贝加尔湖,西至咸海,皆为大唐国土,四海之内,无人不臣服于大唐。
唐玄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唐王朝推上极盛的顶点,开创“开元盛世”。
他们去泰山封禅,不仅实至名归,而且还极大得拔高了封禅这件事的逼格。
以至于唐太宗、宋太宗也想封禅时,遭到群臣抵制,自知有愧,不了了之;武则天称帝后想封禅时,还不敢去泰山,只能去嵩山。
然而宋真宗有什么功绩呢?
他最大的武功,只是在家门口和契丹人打了个平手,以和契丹皇帝拜把子,相互承认对方道统,以及每年送银子的方式,保证了宋辽边境不再有大的战事。
他最大的文治,只是进一步完善了由前人创立的科举制度。(结果还培养出了一群拍马溜须式的文人,为他封禅忙前忙后)
就这么一个武功乏善可陈,文治也乏善可陈的人。
居然都能舔个大脸,劳民伤财的搞什么泰山封禅。
后来的皇帝,哪里还会认为去泰山封禅有逼格可言?哪里又有动力,劳民伤财的去搞什么封禅?
这就跟“桧”、“忠贤”、“精卫”,本来都是寓意极好的名字。
但因为被秦桧、魏忠贤和汪精卫用过,名声搞臭了,所以后来父母给孩子取名时,会尽量避开,是一样的道理。
不是说“桧”、“忠贤”、“精卫”不好。只是大家心里觉得膈应。
不过,封禅的逼格被宋真宗拉低,并不是后来皇帝不再封禅的主要原因。
真正的主因,其实是时代变了。儒学在宋朝中期又搞出了新的“正统论”思想。以致后来的皇帝不需要通过封禅这件事,宣扬自己的功绩,稳定民心,论证自己的统治合法性。
众所周知,汉朝至宋初,统治者都十分讲究天人感应,喜欢搞谶纬神学。
皇帝要宣扬皇权合法性和权威性,主要通过四种手段:
一是谶符,二是五德,三是封禅,四是传国玉玺。
这其中,谶符和五德属于理论依据。封禅属于实际行动。传国玉玺属于信物。
这四种手段玩的好,当然是皇帝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大大加强。没人提出质疑。
但玩的不好,也有副作用,风险极高。
因为这套玩法的信徒,喜欢把王朝更迭归结于天命。
汉晋隋唐为什么亡?儒生们说,这是因为天要它们亡。
对于皇帝而言,这明显就是扯淡了。
尤其是宋朝的皇帝。
赵匡胤趁着人家后周孤儿寡母,靠篡位才夺得的天下。从一开始就得国不正。无论文人怎么洗白,无论宋真宗怎么折腾,搞封禅之举,这都是洗不白的。
而且宋朝没有统一全国,它与辽、金是并列存在的。
特别是南宋,偏安一隅,皇帝想回河南老家祭祖,想去泰山封禅,还得先办出国签证。正统性存在严重不足。
所以从宋朝中期开始,再靠以前的那套理论论证皇帝的合法性,显然就不行了。
一种新的“正统轮”理论也就随之诞生了。
这种新理论,简单点说,就是统治者不再迷信旧有的道统观念。
我枪杆子里出政权,我以武立国,我对老百姓施行仁政,用法维护稳定,百姓都对我心悦诚服。我就有统治合法性。
至于什么天命所归?什么泰山封禅,什么传国玉玺。那是忽悠老百姓的,都不重要。
不一统天下,我就没有功绩了?
不泰山封禅,我就不是天子了?
没有传国玉玺,我就缺乏统治合法性了?
扯淡!那些都是汉朝儒生搞出来的封建迷信罢了。
先秦儒家经典有这些玩意?这玩意本就不是古礼。
我以武立国,以德治国,这就行了。
比如明孝宗时,西安鄠县一个老百姓挖出了所谓的“传国玉玺”。陕西巡抚很高兴,第一时间送到京城邀功。
结果礼部尚书傅瀚跟明孝宗说:咱太祖皇帝自制一代之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当初没有传国玉玺的加持,我大明照样是正统。既然如此,何须这来路不正的“传国玉玺”?
我高皇帝自制一代之玺,文各有义,随事而施,真足以为一代受命之符,而垂法万世,何藉此玺哉!
事后,孝宗认为傅瀚言的话有道理。便把所谓的“传国玉玺”丢到仓库里吃灰了。
清朝乾隆年间,也有地方官送上“传国玺”。
乾隆皇帝看了几眼,觉得是假的,直接就让人砸了。
砸完后,乾隆表示:君人者在德不在宝。宝虽重,一器耳。
别说这是假的,就算是真的传国玉玺,也不过是个摆件,毛线用处都没有。秦汉唐都号称有传国玉玺,结果还不是消亡了。
至于封禅泰山,更是毛线用处没有。
想看泰山,去转转,写几首诗,刻几座碑就可以了。没必要靠封禅宣扬自己。
所以说,宋真宗之后再无封禅,主要原因在于时代变了。
明清两朝,都是强调枪杆子出政权。皇帝权力空前强,皇帝不需要君权神授了。单纯的以德治国,也能有合法性。汉唐时代玩的那套正统理论,明显过时了。而这就导致泰山封禅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
再加上宋真宗封禅泰山又拉低了逼格。
所以后来的皇帝也就再不封禅泰山了。
真的是因为宋真宗封禅泰山,后世皇帝才不屑于继续封禅的吗?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宋朝后世的皇帝之所以不封禅是因为后世的君王不屑于宋真宗站在同一个位置。个人觉得完全就是胡扯。
首先何谓封禅?据《史记·封禅书》解释:“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其实说白了封禅泰山就是帝王的一场政治作秀而已,只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的帝位是受命于天地,因为我是天之子所以你们这些凡人是绝对不能反抗我对你们的统治,不然天就会惩罚你们,同时封禅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炫耀皇帝自己的丰功伟业罢了,其他就没什么意思,而且封禅耗资巨大,皇帝一生能有一次就不错了。
第一位封禅泰山的,当然是号称祖龙的秦始皇嬴政。这位老大就很牛了,凭借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陆续灭亡战国其余六国,完成了七国大一统的局面,使得后世英雄们,都以秦始皇作为自己的楷模,因此避免了我们成为欧洲那个德行。所以秦始皇封禅泰山,没有人敢说个不字,而且封禅泰山这一举动也是人家发明的,秦始皇对此有专利权,后面那几位按道理还要交专利费给他。
第二位封禅泰山的,则是汉武帝刘彻。说起西汉最著名的皇帝,不是开国之君汉高帝刘邦,不是最英明的皇帝汉宣帝刘询,而是汉武帝刘彻。为什么?因为在此之前,西汉对匈奴总是唯唯诺诺,任其欺凌。汉武帝一改屈辱政策,将匈奴打得载歌载舞,友好多了,是他奠定了汉家天下的自豪感。他不封禅泰山,谁敢封禅泰山?而且他5次封禅泰山,秦皇汉武,基本上是并驾齐驱的排名。
第三位封禅泰山的,是号称位面之子的东汉光武帝刘秀。王莽篡汉以后,光武帝刘秀带着一票人,不光灭了王莽,还平定了天下诸侯,再次完成了大汉朝的大一统局面。刘秀为汉朝多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寿命,可谓是功德无量。而且他带领的少年开国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8岁。刘秀更是在30岁登基称帝,打仗百战百胜,又不滥杀功臣,可谓是千古罕见。这样的皇帝,活该封禅泰山。
第四位封禅泰山的,准确的来说,是两个人,而且是夫妻。他们便是唐高宗李治和他的皇后武则天。这是开天辟地的头一遭,夫妻俩一起封禅泰山,可见武则天在李治的生命中,有多么重要。李治这个皇帝其实真的配不上封禅泰山,因为这哥们没什么太出色的政绩。反倒是做了不少荒唐事,但是配上武则天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有千古唯一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女皇陪着,你小子偷着乐吧,而且武则天干皇帝这份职业,比李治强多了。他俩封禅泰山,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第五位封禅泰山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就要比李治强得多了,他心想,既然李治都能封禅泰山,为啥我就不行呢?毕竟我也开创了开元盛世了!在一帮小人的支持下,李隆基终于前往泰山。当时天气骤变,寒风刺骨,可能是老天爷不想看到这货封禅泰山,李隆基多次祷告以后,这才天气转暖,可能是老天爷觉得算了,毕竟后面封禅的还有更差劲的,李隆基算是可以的了。
第六位封禅泰山的,就是这位寂寂无名的宋真宗了。
说起宋朝,其实除了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根本就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皇帝。最出名的当然是宋徽宗赵佶,这哥们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就是不懂治国,结果出现了靖康之耻。
而且宋朝没有哪个皇帝完成过天下一统,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资格封禅泰山。非要有一个入选的话,或许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了。
但是赵匡胤被他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弄死了,年仅50岁。如果活得再长一点,或许他还真的会去封禅泰山。毕竟他也是34岁就做了皇帝的男人。
宋太祖赵光义是没脸封禅的,他自己也知道,两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唯一拿得出手的战绩就是灭了北汉。
宋太宗有点廉耻,可他儿子宋真宗赵恒是真的一点廉耻都不要啊。大辽南下的时候,宋真宗在寇准的逼迫下,才愿意御驾亲征。
本来宋朝在战场上是有优势的,可是这个时候辽国萧太后提出了议和。宋真宗哪里晓得战场上的胜负?立刻笑得合不拢嘴,连连答应了人家的条件,签订了澶渊之盟。
这本来也算是一件好事,至少维持了两国和平。但是有奸臣王钦若认为,这次寇准的功劳太大,他想要泼点冷水。
于是王钦若就告诉宋真宗,这次澶渊之盟根本就是耻辱性的条约。当时宋真宗还自得其乐,认为办了一件大事,这话一听就有些不高兴了。
钦若度帝厌兵,即谬曰:"陛下以兵取幽燕,乃可涤耻。"帝曰:"河朔生灵始免兵革,朕安能为此?可思其次。"钦若曰:"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然自古封禅,当得天瑞希世绝伦之事,然后可尔。"---《宋史》
王钦若知道,马屁拍在了马腿上,为了化解这一矛盾,王钦若提出了两个方案给宋真宗。要想赢回荣誉,要么收复幽燕之地,要么封禅泰山。前者对宋真宗来说实在是太难了,明摆着王钦若就是要宋真宗封禅泰山。于是宋真宗就这么去了。
可以说封禅泰山讲的不是够不够格,而是全凭皇帝的意愿,皇帝不想封禅就不封禅,皇帝想封禅就可以封禅,可以这么说即使是如晋惠帝司马哀这般的昏君他想封禅,他随时随地都可以去。所以说谁能封禅不是老天决定,也不是大臣们决定,更不是老百姓决定,而就只是皇帝自己决定,只要他想就可以。那么很多人会问既然这个封禅这么荣耀却只有那么几个皇帝去呢?不是他想去就去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皇帝不去呢?原因其实很简单,要么就是脸皮不够厚,要么就是不屑去,要么就是只顾着玩乐根本就不想去,要么就是想去没时间,要么就是国家都快亡想去也去不了,要么就是忙着打战没空去。
其实说白了封禅本质上就是皇帝用于巩固皇权,粉饰太平的一颗棋子罢了,皇帝觉得有必要他随时随地都可以下出来,没有人会阻拦,就如汉武帝先后六次封禅于泰山,难道他真的有那么的功绩可以跟老天说吗?我想没有,其实纯粹的政治需要罢了,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晚年的西汉由于连年征战,国家的青壮年由于战争已经十去九八,民间可以说十室九空,这个时候民间已经怨声载道,汉武帝急需要做些什么来让民怨平息,来让他的皇权能够稳定下来,而封禅就是最好的方法,就这样汉武帝晚年几乎隔几年就去泰山封禅。而其目的就是为了平息民怨,昭示自己帝王的正统身份罢了。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宋朝后世的皇帝之所以不封禅是因为后世的君王不屑于宋真宗站在同一个位置。个人觉得完全就是胡扯,元朝不去是因为人家根本就不信封禅泰山那套,他们的传统就是在上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祭拜他们的长生天,而不是去泰山封什么禅。
至于明朝则更直接了,因为他们的开国皇帝都直接把泰山祭祀给取消了,甚至前几个朝代给予的泰山的封号都全部取消,就这样你说明朝的皇帝还有谁会去?至于清朝则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明朝早已取消了这一传统,再者封禅泰山花费的物力和人力也不少,如果恢复的话,很有可能会被世人讥笑其好大喜功,所以即使后期乾隆十分想封禅,但却最终怕落了个坏名声也只能放弃,乾隆虽然几次登上泰山,但也只敢祭祀下,而不敢封禅。
真的是因为宋真宗封禅泰山,后世皇帝才不屑于继续封禅的吗?
不得不说 宋真宗封禅泰山这件事对于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因为从他封禅泰山以后,后世朝代的诸多帝王再也没有封禅过泰山,为什么后世的帝王不屑于再次封禅泰山,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呢,主要是宋真宗开了个坏头!
宋真宗本人的帝王功绩并不是很高,别说是汉武帝唐太宗这样的千古一帝相比,即便是和他的伯父宋太祖赵匡胤,他的父亲宋太宗赵光义相比都差了很多,但就是这样一位功绩平平的帝王,却偏偏迷之自信,总觉得自己可以和历史上的圣主明君相提并论!
尤其是在和辽朝签订澶渊之盟以后,他更是自信心爆棚,觉得自己的功绩前无古人,所以必须要通过封禅泰山才能彰显自己的不朽功绩,客观来说澶渊之盟的签订确实促进了辽宋两国之前的和平,让两国黎民远离战乱,但代价是宋朝每年要给辽朝进贡岁币!
也就说澶渊之盟本质上还是一个不平等条约,而宋朝不过是花钱买太平罢了,对于这样的不平等条约,宋真宗却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办成了一件大事,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了,当然虽然我们后人看得比较清楚,但在当时朝内朝外,不少阿谀奉承之辈确实是不断吹捧宋真宗的这项功绩!
而宋真宗竟然真得就相信了自己是英明神武的,于是便决定去封禅泰山,结果朝中有支持的,但也有反对的,更多的大臣是默不作声,也许在很多大臣的心中,宋真宗完全没有去封禅泰山的资格,历史上封禅泰山的君王有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
和历史上的这些君王相比,宋真宗明显没有资格和他们站在一起,一样去封禅泰山,但是宋真宗是吃了秤砣铁了心的要去封禅,于是他发动各地官员寻找祥瑞给自己造势,又去说服宰相带领百官同意自己封禅,为了说法宰相,他不惜偷偷的贿赂宰相!
皇帝贿赂臣子,古往今来估计也只有宋真宗这么干过,胳膊拧不过大腿,最终在群臣和各地官员百姓的配合之下,宋真宗终于如愿以偿地去封禅泰山了,虽然仪式举办得盛大隆重,宋真宗本人也十分满意,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和历史上的那些圣主明君一样名垂千古了!
但讽刺的是在宋真宗以后的那么多朝代里,再也没有帝王去封禅过泰山,主要就是因为宋真宗的尬封行为破坏了封禅泰山这一活动的神圣和庄严,后代不少帝王想,连宋真宗这样庸庸碌碌的帝王都能厚着脸皮,大言不惭的去封禅,那么封禅泰山这项活动也就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去参与了!
于是乎后代的帝王,再也没有人封禅过泰山,当然还有一个因素是,封禅泰山本身就是一项工程浩大的活动,需要花费很多的钱,可以说是劳民伤财,后代的帝王如果想要去封禅泰山,不少臣子会据理力争地去反对封禅,不少帝王也觉得封禅仪式又费钱又麻烦,于是就渐渐对封禅没什么兴趣了!
综上所述,宋真宗对于后世帝王不再封禅帝王这件事确实起了一个很坏的示范作用,原本神圣庄严的帝王封禅泰山仪式让宋真宗这么一整,直接丧失了它原有的神圣性,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工程,当然封禅泰山本身也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不少帝王平时连出个皇宫都觉得麻烦,像跑到泰山亲自登顶封禅这件事就更觉得没什么必要了!
真的是因为宋真宗封禅泰山,后世皇帝才不屑于继续封禅的吗?
500万的奔驰突然搞起了打折促销,一块钱俩你要不要?
宋真宗泰山封禅,简直就是把屎糊在了脸上,然后对着别人炫耀,接下来你们要不要泰山封禅,如果想泰山封禅,就得跟我一样把屎糊在脸上。
宋真宗玩了这么一手之后,历朝历代的帝王都不敢泰山封禅了。
不是不屑,而是不敢。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怕挨骂。
这个地方有什么好去的,宋真宗都去了,你现在去干什么?贵为皇帝,你怎么可以做这么不要脸的事情?又怎么可以做这么屈辱的事情?
封建王朝的皇帝,那高低也是个皇帝,他不要面子吗?
你要明白什么是泰山封禅,如果我告诉你,你买了一只彩票中了5块钱,你会怎么想?
你可能连想都不想,哎呀,这个彩票站点离我家太远了,我连去都懒得去,丢了吧。
如果你中了10块钱呢?可能会稍稍激动一下,哎,花两块钱中10块钱,这个买卖还不错。
如果你中了100块钱呢?只要这个彩票站点距离你家不是太远,同时你也不是亿万富翁,那么该领奖的时候你肯定会老老实实地去领奖。
但是如果你中了价值500万的超级大奖呢,你会怎么样?
十有八九你会喘着粗气喝着凉水,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考虑怎么把这个钱取回来,还不让自己的亲戚知道。
从惊喜的角度出发,花两块钱买彩票中个几十块钱不叫惊喜,如果能中一个顶尖的大奖,那才是惊喜。
这个惊喜让宋真宗找到了,自己的能耐本事没有和其他帝王比较的资本怎么办?
想来想去,宋真宗决定自己创造这个惊喜,要做那个花两块钱彩票中500万的人。
于是泰山封禅轰轰烈烈地进行了。
那有人就说了:宋真宗也是皇帝,他只是做了他想做的事情而已,凭什么让其他皇帝闲着没事的时候还要戳一下脊梁骨呢?
这一切的缘由都要从泰山封禅的重要性来说。
在秦始皇28年的时候,第一位皇帝进行了泰山封禅。这个第一位既指的是在泰山封禅的第一位皇帝,也指的是普天之下的第一位皇帝,他就是秦始皇。
而秦始皇在泰山封禅的时候声势也是极其浩荡的,总共召集了70余人陪着他一起进行,直接向天下表明,他的皇帝是受命于天的。
这次的泰山封禅遭到了不小的非议,想想也可以理解,毕竟秦始皇刚刚统一六国,有人反对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秦始皇毅然决然地做的这件事情,给后来的皇帝点了一下子,秦始皇可以这样做,理论上来说我们也是可以的。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秦始皇的名目实在是太高了,他能做这件事情,一般的皇帝做不了。
所以就出现但凡泰山封禅都是受命于天,但凡受命于天都是有大功绩的人才可以这样去做。比如泰山封禅的第2位皇帝: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就不多说了,他是真正意义上把汉人的名号打出去的,打得大汉帝国几乎立于不败之势。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这种情况之下,汉武帝进行泰山封禅,普天之下的臣子们也都不敢多说什么。
第3位皇帝: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建武三十二年在泰山封禅。
第4位皇帝就是唐高宗。
作为大唐盛世的创造者之一,唐高宗似乎也有足够多的理由进行泰山封禅。
紧随其后就是唐玄宗。
唐玄宗不多说了,单纯的李世民这个响当当的称号就足够了。唐玄宗在当皇帝的时候,对于整个大唐帝国的贡献是绝无仅有的。
只不过有一位就多少有点不太可观了,他就是宋真宗。
其实讲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普天之下进行泰山封禅的人只有6位,而第6位的宋真宗和前面的5位相比简直就是个小学生。
没错,还真是这个样子。
他能比得过秦始皇吗?
能比得过汉武帝吗?
能比得过唐玄宗和唐高宗吗?
都比不过。
但即便如此,宋真宗依然一脸天然地进行了泰山封禅。
相比较而言,当时的其他皇帝要么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觉得自己能力不够,要么就是把这件事情一拖再拖,很少有上赶着去的,真正能够上赶着去的也必然会有大武功大功绩,能够获得所有人或者大多数人的认可。
这其中以隋文帝为例,隋文帝再一次结束了华夏几百年的割据局面,同时一统南北,在短期之内既促进了经济也恢复了生产,可以说是一位非常厉害的皇帝。
即便如此,面对大臣们请求他泰山封禅时,隋文帝也是一口拒绝并且告诉臣子们:从现在开始不要再有人建议泰山封禅了,也别再提这件事情了。
隋文帝都不敢轻易泰山封禅,更何况宋真宗了,但有趣的是宋真宗还真的这么做了。
按理来说宋真宗还真不应该泰山封禅,为什么呢?因为宋真宗几乎没有做过什么贡献,他当皇帝的时候懦弱不说,而且还非常腐朽。
最典型的就是当时的宋国和北方的辽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最开始的时候就输了一些土地,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宋真宗没有一点坚持反抗的想法,反而一而再的起了退缩之意,甚至还鼓动周边的臣子们前往南方逃难。如果不是当时的臣子们据理力争,恐怕宋真宗早就跑了。
即便如此,宋真宗还要吵吵嚷嚷着进行泰山封禅。在此之前他还做了一件极其错误的事情,什么事情呢?
签订了澶渊之盟。
这样一个既窝囊又没有太大出息的皇帝,竟然进行了泰山封禅,当时的臣子们可谓是哀鸿遍野。
因为这些臣子们都认为宋真宗没有资格,但没有办法,宋真宗直接去了泰山,而在泰山封禅的时候又发生了一系列的囧事。
宋真宗就宛如在一锅肉汤里面放进去一个死耗子。
自此开始,泰山封禅一文不值。
宋真宗给泰山封禅起到了一个非常坏的影响,为什么呢?
因为宋真宗在进行泰山封禅的时候,遭受到了不少的骂名,这些骂名有很大一部分都在说宋真宗极度自恋极度不靠谱,怎么可以做这种事情。
后代的一些皇帝也在想宋真宗都挨骂了,那将来我们是不是也要挨骂?
不就是一个泰山封禅吗,我们也不去做了,省得将来比宋真宗还惨。
一位没有太大实力的人进行了泰山封禅就相当于一件非常珍贵的宝物突然之间搞起了打折促销,它再也不是之前珍贵的宝物了。
即便它的性价比依然在,但终究会有一些忌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