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年近八十,位极人臣,他为什么要拥立楚王曹彪与司马懿作对?

在三国历史上,使连环计的司徒王允,大家非常熟悉。

但是淮南三叛之一的太尉王凌,却很少有人知道。

主要原因就是司徒王允出场时间太早了,属于前三国时代,周围又有自带流量的大IP董卓和吕布加持,王允自然是名气更大。

实际上太尉王凌就是司徒王允的侄儿。当年司徒王允利用吕布杀掉董卓以后,居然挡不住李傕郭汜的进攻,结果丢了长安,他自己也被宰了。

李傕郭汜为了给自己的老上级董卓报仇雪恨,索性就把王允全家给宰了。当时王凌和哥哥王晨连夜翻墙跑了,要不小命也保不住。

王凌长大以后,就开始给曹操家打工,一路飙升做到了太尉的职位,那么他怎么会在80岁的时候,选择反对司马懿呢?这么做对他有什么好处?

一、王凌对曹家,那是真的忠心。

说实话,人到了80岁,还想着谋反的话,肯定不会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了。因为就算打下了天下,又能如何?你能安安稳稳做几年皇帝呢?

所以说王凌绝对不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而作为臣子,他位列三公,也算是到了极致了。因此从正常角度来说,王凌完全没有必要谋反。那么他为啥这么做呢?当然是因为忠心了!

第一,王凌要报答曹操当年的知遇之恩。

王凌在外地安顿好以后,犯了罪被抓,这个时候恰好被曹操给看到了。曹操一问之下,才知道这位老兄居然是司徒王允的侄儿。

大汉司徒的侄儿居然沦落到成为囚犯的下场?这还了得?再问了问,原来王凌还曾经举孝廉,做过县令。曹操当时就不乐意了,这么个大好人咋能受罪呢?于是王凌被他给解救了。

光解救还不够,曹操还要给王凌解决工作问题。他将王凌任命为骁骑将军主簿的职位,有了一点成绩以后,曹操又提拔王凌为中山太守、丞相掾属等。

王凌字彦云,太原祁人也。叔父允,为汉司徒,诛董卓。卓将李傕、郭汜等为卓报仇,入长安,杀允,尽害其家。凌及兄晨,时年皆少,逾城得脱,亡命归乡里。凌举孝廉,为发干长,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辟为丞相掾属。---《三国志》

由此可见,曹操彻底改变了王凌的一生。如果没有曹操,王凌或许就要以戴罪之身,孤独终老,这辈子不可能有什么成就了,所以是曹操成就了王凌。

而这个时候司马懿居然在欺负曹操的后代,你说王凌能善罢甘休吗?就算是为了曹操,王凌也要找司马懿算账。

第二,王凌对曹丕、曹叡父子充满感恩。

曹丕做皇帝以后,王凌终于得以重用,成为了封疆大吏。他在曹丕手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兖州刺史,正儿八经地手握一方实权。

过了两年,王凌参与了洞口之战,王凌与张辽合作,在广陵击败了吴国大将吕范。因此王凌又被封为宜城亭侯、建武将军、青州刺史等。

可以说,曹丕对待王凌,从来不吝惜自己手里的高官厚禄,王凌在曹丕这儿干活,十分舒服。

到了曹叡登基以后,王凌曾经跟随曹休进攻东吴,在危难时刻,曾将曹休救出。担任扬州刺史、豫州刺史期间,王凌的名望和政绩都很好,得到了当地百姓们的一致拥戴。

文帝践阼,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凌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转在青州。---《三国志》

可以说,曹叡在位期间,王凌也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虽然官职上没有多大提升,可所担任的全部都是有实权的职位。

由此可见,王凌得到了曹丕和曹叡父子俩的赏识。前有曹操的知遇之恩,后有曹丕和曹叡的提携之恩,你说王凌面对曹家的惨剧时,岂能袖手旁观?

第三,曹爽对王凌着实也不错。

曹叡去世以后,年幼的曹芳上台。大事基本都是曹爽和司马懿说了算,其中曹爽比较年轻,所以更容易得到主动权。

曹爽为了压司马懿一头,果断拉拢王凌。他将王凌封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这些又都是实权职位。

第二年王凌击败了吴国大将全琮后,又被曹爽提拔为车骑将军、南乡侯、仪同三司,顺便给了1350户食邑。过了几年,曹爽直接提拔王凌为司空,成为三公之一。

所以说曹爽自始至终,对王凌都充满了敬意,并且多次刻意提拔王凌,让他成为朝廷的中枢力量,以此对抗司马懿。

王凌知道曹爽什么心思,但是人心都是肉长的,曹爽如此真心实意地给你好处,你又岂能一点儿不感动呢?所以说曹爽被诛杀以后,王凌自然要找司马懿算账了。

二、王凌是真心希望曹魏王朝蒸蒸日上。

可以说,王凌也是曹魏王朝的建立者之一,至少王凌这一生,基本都奉献给了曹魏王朝。年轻的时候给曹操干活,等到曹丕称帝的时候,49岁的王凌又开始为曹魏王朝卖命了。

此后31年的时间里,王凌的一生始终都绕不开曹魏王朝。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可以说文武双全,所以不希望自己一心一意拉扯起来的曹魏王朝,就这么走下坡路。

曹芳的确是曹叡亲自指定的接班人,但是很显然,曹芳年纪太小,完全没有自己治国的能力。君主无能,对曹魏来说,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

当初由于汉献帝的无能,才让老曹家钻了空子。如今权臣司马懿,难道就不会钻老曹家的空子吗?想到这里,王凌不禁打了个寒颤。

因此王凌并不是要谋反,而是要铲除司马懿这个权臣,顺便将聪明睿智且年长的曹彪立为皇帝。曹彪是曹操的儿子,当时已经57岁了,可谓是老成持重,完全可以独立治理国家。这才是王凌起兵的真正原因。

结局:一切不如人意,但却无愧于心。

王凌本来跟自己的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约好了,一起起兵反对司马懿。结果令狐愚中途却突然去世,这使得行动少了一半人的支持。

骑虎难下的王凌,压根就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因此他只好四处寻求支援,可惜谁会愿意跟着一个80岁的老头起兵呢?压根就没有盼头好不好?因此王凌之败,丝毫没有悬念。

司马懿故技重施,表示不会追究王凌,王凌这才选择投降,结果司马懿如法炮制,随便找了个理由就把王凌抓了,王凌担心自己落得和曹爽一样的下场,所以提前服毒自尽了。

王凌的结局的确不如人意,可是王凌的行为却无愧于心。他是做了一个忠臣应该做的事情,反观那些吃着曹魏的粮食、拿着曹魏的工资的那帮大臣们,他们一个个低头默认司马家的专权行为,那才是可耻的!

值得一提的是,吓死司马懿的,不是去世以后的诸葛亮,而是去世以后的王凌!不信你看《晋书》里的这段记载:

六月,帝寝疾,梦贾逵、王凌为祟,甚恶之。秋八月戊寅,崩于京师,时年七十三。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王凌年近八十,位极人臣,他为什么要拥立楚王曹彪与司马懿作对?

王凌年近八十岁,位极人臣,却要拥立楚王曹彪反对司马懿,确实令人费解,不过仔细分析他的所作所为,也不难看出他这样做的理由。那么他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一、王凌其人其事。

王凌是太原王氏人,是东汉司徒王允的侄子。当年王允杀掉董卓后遭到了李傕郭汜等人的反攻倒算,侄子王凌和哥哥年纪小,成为漏网之鱼,因此得以翻墙逃脱。

早年的王凌和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以及贾逵的关系非常好,成为挚友。王凌担任发干县令的时候犯事被罚作刑徒,被恰好路过的曹操看到。曹操将他释放,提拔为骁骑将军主薄,此后又升任为中山太守、丞相掾属。王凌做事兢兢业业,为曹魏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连连升迁,最终于公元248年代替高柔为司空,成为当时的三公之一。

当时的王凌除了担任三公之一的司空外,还在淮南地区都督扬州军事,成为淮南地区的手握兵权的军政要员,名副其实地位极人臣。

二、王凌为何要拥立曹彪与司马懿作对?

曹操提拔王凌于刑徒之中,曹丕对他委以重任,而曹睿更是对他赏识有加,到曹爽时代,更是将他视为柱国忠臣,将扬州兵事赋予他管辖。

可是,随着高平陵政变而发生了改变,司马懿借口曹爽专权祸国为理由铲去曹爽兄弟,因此获得了朝中许多人士的赞许,可是随后的行为却让许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司马懿的野心愈来愈膨胀,远远不止取曹爽而待之的想法。

这个时候,深受曹家三代赏识的王凌暗中联络令狐愚拥立曹彪,抵抗司马懿的行动,而王凌却已经年近八十岁了,时日无多了,可是他为何这么做呢?

其实分析一下这事的前因后果,不难看出,王凌这么做主要有三个理由:

首先,司马懿的行为已经危及到曹魏政权的存在性。

司马懿在铲除曹爽一党之后,虽然顺应了许多人的呼声,可是司马懿并没有将大权交给皇帝曹芳,退而继续辅佐皇帝,反而变本加厉,大权独揽,其特权愈来愈多,已经有篡位的趋势了,主要表现在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大肆增加封邑。如皇帝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同时新增加了颍川郡中的繁昌县、鄢陵县、新汲县、父城,合计以前的封邑,共计二万户,另外还给予奏事不名的权力。司马懿推辞了丞相的权力,其他两项接受了。

第二件事是九锡之礼,朝会不拜。九锡一般是权臣篡位的前奏,比如曹操、董卓以及王莽的人均是这么做的。至于朝会不拜则是权臣特有的权力的,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司马懿对于九锡之礼退让了,至于朝会不拜接受了。

司马懿不是不想接受九锡之礼,而是觉得威望和权力不够大,避免口实,因此拒绝了,可是这事给许多人留下了阴影,这就包括王凌。

第三件事是皇帝给司马懿立庙,并且增加司马懿自行设置掾吏的权力。作为太傅的司马懿不但在洛阳借皇帝之口为自己立庙,而且还扩大了开府设置掾吏限制,这为自己扩大权力提供了必要支撑。

第四件事是司马懿不再上朝。作为臣子上朝觐见皇帝是基本的要求,即使有病可以让人抬着去也是基本的礼仪,可是司马懿不但不去,反而让皇帝曹芳亲自来到司马懿府邸。如果一次两次只是皇帝体恤臣下的恩典,如果多次,甚至一直都这么做,就不是恩典,而是俩人位置颠倒,尊卑被打破的标志。

司马懿虽然没有如曹操那样加九锡,也没有接受丞相一职,只是为了避免重蹈曹操的路而已,避免给天下人的口实,其实通过以上四步,依然稳步的走在夺权篡位的路上。

正是司马懿日益暴露的野心,从而导致王凌决定了要铲去司马懿,归政于曹氏的决心。

其次,王凌认为曹芳年幼受强臣司马懿的控制。

王凌认为曹芳不适合继续当皇帝,曹芳可是魏明帝曹睿立的继承人,可是王凌却认为不合适,他之所以这么认为,主要有两个理由:

一个理由曹芳不在天位。曹芳不是曹睿的亲生儿子,而是过继于任城王曹楷的儿子,而任城王曹楷则是任城王曹彰的儿子。在王凌看来,曹睿找来的曹芳不是曹睿的后代,一个过继的儿子不适合作为皇帝,因此应该另外找一个正宗的。

王凌认为曹操的儿子曹彪是比较适合的,他是曹操的亲儿子,不像曹芳不是曹睿的亲儿子,因此曹彪更适合一些。

另外一个理由是曹芳受制于强臣司马懿。王凌认为曹芳年纪太小,受制于强臣,而这个强臣当然是司马懿。在王凌看来,曹芳不但年纪小而且受制于司马懿,无法独自理政。其实此时的曹芳已经十八岁了, 完全可以亲政了,因此从年纪而言不小了,只是大权被司马懿控制,无法亲政。

因此王凌要立一个不受司马懿控制的皇帝。

结合第一点理由曹芳不是天命皇帝,另外一个理由即是受制于强臣司马懿,因此王凌就认为曹芳不适合担任皇帝,需要另外再立一个,以便兴旺曹魏。

最后,王凌认为要兴旺曹魏必须找一个合适的人做皇帝。

既然曹芳不适合为皇帝,找来找去,王凌认为曹彪非常适合为皇帝,理由也有三个:

第一个理由是曹彪年长。曹彪生于公元195年,算起来,此时曹彪已经是55岁了,确实年长,比起不足十八岁的曹芳而言,他的年纪足够大。

第二个理由是曹彪有才。王凌认为曹彪的才干也比曹芳要强。早年曹植曾经写过一首《赠白马王彪》的诗给曹彪,而曹彪也写了一首《答东阿王诗》的诗以相唱和,可以从侧面上说明了曹彪还是有一定的才干。

第三个理由是有利于曹彪的预言出现。在东郡一带出现了两条预言,他们是“白马河出妖马,夜过官牧边鸣呼,众马皆应,明日见其迹,大如斛,行数里,还入河中。"以及"白马素羁西南驰,其谁乘者朱虎骑。”而曹彪的小字就是朱虎。正因为如此,王凌等人认为曹彪就是不二人选。

综合这三个理由,王凌认为曹彪才是最适合做皇帝的人,也是兴旺曹魏的正主。

由此可见,王凌在司马懿铲除曹爽之后意识到司马懿已经具有夺权篡位的野心,因此决定拥立最有希望做皇帝的曹彪为帝,从而达到兴旺曹魏的目的。

三、王凌拥立曹彪反对司马懿为何会失败?

司马懿铲除曹爽之后独揽大权,于是王凌开始了谋求另立皇帝的想法,可是其图谋被司马懿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击败了。王凌之所以败得这么快,主要原因有三个:

首先,司马懿早已有防范之心。

王凌在图谋司马懿的时候,司马懿并不知情,反而升王凌为太尉以进一步拉拢王凌。毕竟王凌是曹魏以来的三代老臣,出身太原王氏,在淮南地区担任重任,确实值得司马懿拉拢。然而,司马懿在听取蒋济一番话之后产生了对王凌的警惕。蒋济告诉司马懿,王凌本人文武双全,当世罕见,而且他的儿子王广有很大的志向,比他的父亲还高上一筹。如果说王凌自己厉害也就算了,假如他的儿子继续厉害,这对于司马懿而言可不是什么好事。这说明了王凌不需要依靠司马懿就可以荣华富贵,甚至恩及子孙,也从侧面说明了王凌也不是什么久居人下的人,这样的人当然值得警惕。

其次,王凌失去了铁杆盟友令狐愚的支持。

当俩人在紧锣密鼓地密谋的时候,王凌的盟友兖州刺史令狐愚却病死了。令狐愚死了,朝廷就会派一个新的刺史来兖州,这样一来俩人在兖州密谋立曹彪的事情就极有可能暴露,正所谓夜长梦多可不是说说而已。当时,令狐愚派自己的亲信张式去见曹彪,张式还没有回来,令狐愚就去世了,与此同时,令狐愚的幕僚杨康去京都司徒府汇报兖州政务,杨康听说令狐愚死了,唯恐密谋的事情暴露,于是抢先一步向司徒高柔泄露了令狐愚的事情。司马懿就任命亲信黄花担任兖州刺史,以就近监视,而王凌毫无知觉,依然在暗中准备,从而让司马懿占据了先机。

最后,王凌在关键时刻没有了兵权。

王凌的一切行动已经在司马懿的掌控中,可是司马懿却引而不发,原因是王凌位列三公,位高权重,单凭有人报信就采取行动难以服众。公元251年,东吴孙权封锁涂水,王凌借机向朝廷要“虎符”调动兵马以教训东吴为名发动叛乱,可是司马懿不许。王凌拿不到兵权,只好派心腹杨弘去游说新任兖州刺史黄华一起起兵反叛司马懿。可是,杨弘和黄华一起上告司马懿王凌即将发动叛乱。司马懿见时机成熟,于是立即起兵数万直扑淮南,王凌见事情已经败露,没有足够的兵力对抗,只得束手就缚,随后自杀,其三族被灭。

王凌失败源于是司马懿早已有准备,每一步均在司马懿的算计中,可见司马懿的实力非常强大,王凌虽然老谋深算,可是面对司马懿的优势实力无力抵抗,因此失败也是必然的事情。

四、总结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一举铲除了曹爽,将其夷灭三族,从而将曹魏大权掌握在手中。此时已经年近八十岁的王凌眼见司马懿的行为已经危及到曹魏政权的稳定,于是联合令狐愚暗中密谋立年长的曹彪为皇帝,企图和司马懿分庭抗礼,已到达兴旺曹魏的目的。

可是,由于实力过于悬殊,王凌的图谋失败,被迫自杀,历史上有名的淮南第一叛就这样草草落幕了。

王凌年近八十,位极人臣,他为什么要拥立楚王曹彪与司马懿作对?

曹魏政权在明帝曹睿死后,基本上分立为两大对立的政治集团:曹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高平陵事变就是司马氏集团对曹氏集团的重大打击。此后曹氏集团在中央的大权丧失殆尽。但其在地方上的势力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尤其是当时的地方兵权多为亲曹势力掌握。这样,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局的基本态势是:中央朝政为司马氏集团所窃据,地方权力大多为曹氏势力所执掌。司马氏想趁势一举铲除曹氏集团地方力量,实现一统天下,而曹氏集团地方势力则欲夺回失去的中央政权,铲除司马氏,恢复曹氏皇权。

王凌,字彦云。叔父王允为汉司徒,在设计诛杀董卓后被杀。王凌为避祸,亡命乡里。后被曹操招揽为丞相掾属。因数与吴作战有功,徙扬州、豫州刺史。正始初(曹芳年号),任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时王凌的外甥令狐愚为兖州刺史,“甥舅并典兵,专淮南之重”。曹爽被诛后,司马懿进凌为太尉,削其专兵之权,加强了对他的监控。王凌十分清楚司马懿的用意,故与令狐愚密谋,“以帝(曹芳)幼制于强臣(司马懿),不看为主,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之,以兴曹氏”,后事情败露,被司马懿镇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