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这么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安重根轻易刺杀成功?
黄沙卷地风怒号,黑龙江外雪如刀。流血五步大事毕,狂笑一声山月高。---梁启超《秋风断藤曲》
这是梁启超写给朝鲜侠士安重根的一首诗,很显然,这是一首褒奖诗,那么为啥朝鲜人安重根能获得梁启超如此褒奖呢?
1909年,中国哈尔滨,3声枪响,断送了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小命。
谁也想不到,这位叱咤风云的老家伙,居然以这种方式惨淡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那么是谁做了这件4万万同胞都想干的事情呢?这个人叫安重根,是个朝鲜人。从他的身份我们就能理解,为啥他要对伊藤博文下手了。
一、伊藤博文是日本入侵朝鲜的重要推手。朝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附属国,他们的国王需要得到中国皇帝的册封,才算是顺理成章地继位。而朝鲜君臣百姓也都默认了这一点,毕竟跟着中国混,还是比较安逸的。
可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重点发展军力,尤其是军国主义思想抬头,少壮派的军国主义者直接控制了议会。主和派的首相不是被杀就是被恐吓,完全没法子管理,只好把政权让给了军部。
这下子完犊子了,日本的扩张路线就这么确立了起来。其中第一步就是攻占朝鲜,而朝鲜当时是清朝的附属国,你要欺负小弟,是不是得问问大哥答不答应?
这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的起源,朝鲜被欺负了,清朝必然不能袖手旁观。双方在朝鲜打了一仗,结果清朝陆军和海军全线崩溃。
日军一路杀到了山海关外,逼着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条约中,直接影响朝鲜的一条,那就是清朝承认朝鲜的完全独立自主。
这看似是一条对朝鲜比较公平的条约,实际上就是将朝鲜的宗主国由清朝改成日本。日本开始大规模向朝鲜派兵驻军,俨然已经把朝鲜当成了他们的一个省份。
身在朝鲜的有识之士们,自然不会答应。所以一场场暴动就此展开,朝鲜和日本之间的血海深仇就此拉开序幕。
而甲午战争包括签订《马关条约》时的日本首相,正是伊藤博文。这位老兄实在是个会做生意的人,只靠一战,就把日本带上了富强之路。2.3亿两白银,足够日本发展个几十年的了。当然了,伊藤博文的这一行为,不仅激怒了中国人,同样也激怒了朝鲜人。
二、伊藤博文就是朝鲜的太上皇。20世纪初,由于日本内部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伊藤博文曾多次辞去首相职务。但是他的视线并没有离开政坛。
在日本无法施展拳脚的他,选择将阵地转移到了朝鲜,这个昔日被他征服了地盘。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以后,朝鲜及其周边海域基本都被日本所控制了,沙俄被杀得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时候伊藤博文以特使的身份来到朝鲜,充当了第一任统监,其实也就是朝鲜实际上的太上皇。整个朝鲜他最大也就是了,就连朝鲜高宗也得听伊藤博文的使唤。
此后伊藤博文在朝鲜的一波骚操作,直接奠定了他的结局。
- 首先,他废掉了朝鲜高宗。理由很简单,高宗曾经在国际上控诉过日本侵略的事情。
- 其次,他强迫朝鲜和日本签订了日韩保护条约,真正彻底操控了朝鲜政坛。
- 再者,他解散了朝鲜军队,让日军来维持朝鲜的治安,使得朝鲜彻底沦为了殖民地。
- 最后,他担任朝鲜的太子太师,重点培养朝鲜太子作为下一任听命于己的傀儡皇帝。
当时在朝鲜,伊藤博文就是那个说一不二的人,他已经彻底架空了整个朝鲜的管理层,成为了正儿八经的太上皇。
可就算是这样,他还是假惺惺地在演戏。每次朝会结束,他都会带领朝鲜群臣三呼万岁。在日本要求兼并朝鲜时,他也会强调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期,绝对不能一蹴而就。
真是个十足的老滑头啊,不愧是明治维新时期的重臣,稍微用点儿手段,就把人家玩得团团转,你说气不气人?
三、安重根的计划还是比较缜密的。安重根是朝鲜贵族后裔,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熟读《史记》和《资治通鉴》,对汉文化十分感兴趣。
但是他读到项羽以后,决定不再读书了。为啥?因为他要以项羽为榜样,做一个豪侠。项羽不爱读书爱练武,所以他也是这么个情况。
长大以后的安重根,意识到了国家的危亡,所以组织过多起救国运动,可惜胳膊拧不过大腿,日本有军队,你光喊口号有什么用?
因此安重根曾经参加过义兵,可惜遭到了日本正规军的疯狂镇压,4000多人的队伍,基本全部遇难。因此安重根决定刺杀伊藤博文。
第一步,打探伊藤博文的行程。
1909年初秋,安重根得知伊藤博文要去哈尔滨,于是他向昔日义兵将领李锡山借了100元钱,此后又联系上了好友禹德淳,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后,两人一同来到哈尔滨。
到了哈尔滨,安重根又联系上了懂俄语的刘东夏和曹道先,组成了一支特别行动队。刘东夏是个16岁的小孩儿,主要负责搜集伊藤博文的情报,其他三个人则是主要实施者。
第二步,部署两处刺杀地点。
别以为安重根等人只知道蛮横行事,他们也是有计划的。由于伊藤博文身边的安保系统相当严密,巡警和宪兵数不胜数,所以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才行。
他们相约在蔡家沟和哈尔滨两地动手。可惜蔡家沟的禹德淳和曹道先压根没等到动手,就被困在了车站小卖部的地下室内,一直等到被逮捕为止。
第三步,打扮成日本人的模样,顺利刺杀。
而安重根这边倒是很顺利,他穿着西服,戴着鸭舌帽,手枪揣在兜里,假装自己是日本人,所以压根就没人敢搜查他。
正当伊藤博文检阅俄国军乐队和日本欢迎队伍的时候,安重根忽然掏出手枪,砰砰砰三枪全部命中伊藤博文。
为了防止打错人,重根又朝着随行的几个日本人打了四枪。伊藤博文可就惨了,三枪打中了他的左肺、左腰、腹部,内脏出血太多,压根不等抢救,他就完犊子了。
总结:不连累他人,安重根英勇就义。其实刺杀完成后,安重根压根就没有打算逃跑。他用俄语大喊了一声“韩国万岁”后,就遭到了俄国军队的逮捕。
此后虽然禹德淳被判3年徒刑,曹道先、刘东夏各1年半徒刑。但安重根自始至终都没有出卖过他们,唯独他自己被判处死刑,年仅31岁。
安重根没有选择上诉,只是在行刑前惨然写道:
天地翻覆,义士慨叹;大厦将倾,一木难支。
伊藤博文这么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安重根轻易刺杀成功?
1909年10月26日,喧嚣的哈尔滨火车站人头攒动,场面热闹。俄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中国人,大家争先恐后地向站台蜂拥而去。警察、保安、宪兵、军队,所有负责安保的人员荷枪实弹,神情肃穆,如临大敌。
因为日本前首相,现任朝鲜统监伊藤博文的专列,已经进站,他将和俄国财政大臣科科夫佐夫会面。
(伊藤博文旧照)
9时30分,满面春光的伊藤博文在科科夫佐夫的陪同下,正在检阅俄国的仪仗队。突然,3声刺耳的枪声清晰传来。喧闹的人群,在瞬间安静后,再次炸锅,人们惊恐万状地纷纷四处逃散。伴随着尖叫声、吆喝声、急促的脚步声,以及间或响起的枪声。
伊藤博文身中三枪,血溅五尺,轰然倒地。
行刺者镇定自若地丢掉手枪,俄国卫兵一拥而上,将他扑倒在地。他一面挣扎着从怀里扯出了一面韩国国旗,一面大喊着“大韩民国万岁”,而后束手就擒。
此人就是安重根,血管流淌着独立精神和爱国热血的韩国义士,就是他亲手击毙了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的被刺,在国际上引发轰动。尤其是在被日本侵略的中国国内,引起掀然大波。民主革命家章太炎盛赞安重根为“亚洲第一义侠”;梁启超作诗赞道:“黄沙卷地风怒号,黑龙江外雪如刀,流血五步大事毕,狂笑一声山月高。”
那么,安重根为什么一定要刺杀伊藤博文呢?
安重根1879年出生于朝鲜海州,家境殷实。从小深受汉文化熏陶,熟读了中国儒家经典和史学著作,在中国诗词歌赋的浸淫中长大,立志“以尚武主义,挽回民弱,以扶国危”。
成长中的安重根,目睹了韩国的一步步沦陷,亲历了日本对韩国的逐步蚕食,对日本侵略者强加在韩国人民身上的痛苦,有着切肤之痛,非常痛恨日本人。
(安重根旧照)
1905年,日本强迫大韩民国签订《乙巳条约》,将韩国纳为日本的属国。后来,又强行解散大韩民国的军队,逼迫高宗皇帝李熙退位,把韩国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安重根为韩国的前途和命运心急如焚,毅然辞别亲人,投身到争取民族自由和国家独立的斗争中去,组织义军打击日本军队。但终因寡不敌众,义军遭遇惨败,只剩下少数人继续战斗。
后来,安重根又组织了“断指联盟”,决心通过暗杀的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安重根将刺杀的目标,首先锁定在了伊藤博文的身上。
因为伊藤博文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把持日本政坛长达20年。曾4次担任日本首相,4次出任枢密院院长,是日本驻朝鲜的统监。
伊藤博文是日本人侵略朝鲜的谋划着和执行者。他提出,只要占据朝鲜半岛,就能以此为跳板,觊觎大清帝国,北出俄国,进而占领整个亚洲。
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过程,看似轻松写意,手到擒来。其实为了能成功狙杀,他可没少下功夫。
(安重根剧照)
安重根先是对刺杀地点做了精心选择。
他首先排除了在韩国和日本两地行刺伊藤博文的可能。因为这两个地方,是伊藤博文防范最为严密,安保力量最强的地方。
后来,机会突然出现了,伊藤博文要从日本启程前往哈尔滨,和俄国财务大臣协商有关远东地区的利益分配问题。
安重根计划在伊藤博文安保薄弱的途中下手。
伊藤博文中途唯一停靠的站点,是长春火车站。他要在这里换乘俄方提供的专列,前往哈尔滨。
因此,长春火车站便成为了安重根的首选行刺地点。
但安重根在实地考察了长春火车站后,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一来伊藤博文到达此站的时间是晚上,很难辨认伊藤博文本人。二来他发现长春火车站宪兵人数很多,很难近距离靠近伊藤博文。
于是,安重根将狙杀地点改在了哈尔滨火车站。
(安重根义士纪念馆)
1909年10月26日早上,安重根将自己化妆成了日本人的样子,头戴一顶鸭舌帽,穿上西装,粘上日本人特有的“仁丹胡”。
为了增加子弹的杀伤力,安重根把勃朗宁手枪里的每一个子弹的弹头都划上“十”字。
就这样,安重根怀揣着手枪,提前来到了哈尔滨火车站。
让人奇怪的是,安重根居然没有遇到任何的盘查,大摇大摆地随着人群来到了候车室,静静地等待着伊藤博文的到来。
后来才知道,负责检查的俄国士兵接到日本方面的通知,只查看中国人和欧洲人的通行证,而对日本人则一路绿灯。安重根的装束正好迷惑了俄国人,把他当作了日本人。
伊藤博文到达哈尔冰滨后,在车上和俄国的大臣唠叨了20多分钟,下车检阅俄国的仪仗队。此时的安重根,已经随着欢迎队伍,悄悄地挤到了前排,距离伊藤博文大约有十几米的位置。
等到伊藤博文一边挥手,一边缓步靠近安重根时,安重根突然猛蹿了几步,在距离伊藤大约5米的地方,掏出手枪,连开3枪,分别击中伊藤博文的左胸、腹部和腰部。
安重根还对着伊藤博文的随从开了数枪,击伤了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川上俊彦等人。
半个小时后,伊藤博文在火车站毙命。
安重根随即被逮捕,关押在了旅顺日俄监狱。
1910年3月26日,31岁的安重根被判处绞刑,英勇就义,年仅31岁。
2014年,在中韩两国的共同倡议下,我国政府在哈尔滨火车站修建了“安重根义士纪念馆”。一来纪念这位慷慨赴死的抗日志士,二来警醒日本人,以史为诫,正视历史,避免重蹈当年的侵略覆辙。
(参考资料:《抗日义士安重根》)
伊藤博文这么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安重根轻易刺杀成功?
1909年10月26日上午,四任首相,时任枢密院院长的伊藤博文,乘俄国特别专列抵达哈尔滨。伊藤博文走下火车后,俄国军乐队开始奏乐,阅兵式结束后,花炮声随即响起。不过,其中夹杂了几声枪响。
枪响过后,伊藤博文倒地不起,三枪分别击中左肺、左腰和腹部,随从人员慌忙将他抬上专列。当伊藤博文得知刺客已抓到,好像是朝鲜人时,嘴中骂了一句: “八格牙路” 后即昏迷过去。半小时后,这个侵略中国、吞并朝鲜的主谋一命呜呼。
成功刺杀伊藤博文的,是朝鲜人安重根。枪响过后即遭逮捕,并被递解到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1909年11月3日上午10时,被转押至旅顺监狱。安重根是朝鲜人,却没有在朝鲜受审。
被捕时,处于俄国人的势力范围内,却也没有在案发地哈尔滨审讯。更为诡异的,是由于击毙日本前首相,也没有被解押到日本本部就审,最终却押往旅顺监狱。
而俄国摄影师在现场拍下了整个刺杀过程,被制作成纪录片在哈尔滨公演后,全长近五百尺的胶片,旋即被日本印刷局以重金买走,至今未见出现。
1909年10月20日,在海参崴街头的安重根打听到伊藤博文要到中国哈尔滨。为了证实这个消息,他买了好几种报纸,只见头版头条都登出了这则消息,安重根决定实施刺杀行动。即刺杀行动从筹备至成功刺杀,前后仅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
实际上,参与刺杀伊藤博文的共有四人,安重根将其分为三个小组。刺杀前一天,为保证刺杀成功,又将刺杀人员安排在两个不同的地点分別实施行动。
安重根在海参崴首先找到好友禹德淳,二人准备了钱和手枪,于10月21日坐火车到达绥芳河,因为在此地行医的刘敬辑儿子刘东夏会俄语,便把年仅十六岁的刘东夏带上。不过,并没告诉他此行的目的。
三人在10月22日晚到达哈尔滨后,在街上刚好又遇上了精通俄语的曹道先。随后,曹道先加入,决定将十六岁的刘东夏留下收集线索不直接参与剌杀行动。
10月24日,几个人商讨计划,认为在宽城子与哈尔滨之间有个叫蔡家沟的小站, 两边的列车须在此处停车,便决定在蔡家沟动手。上午9时,安重根、禹德淳、曹道先登上开往宽城子的列车,3小时后到达蔡家沟。
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蔡家沟是个小站,车站的候车室和办公室是合用的,从车站小卖部俄国人的口中得知: “26日早上6时,专列在此经过”。可问题是虽然有人下车,那时天还不太亮,很难辨别哪个是伊藤。另外,这里的巡警和宪兵比想象的还要多。
25日一早, 三人再次研究对策,为确保刺杀成功,决定在蔡家沟和哈尔滨两地实施行刺。禹德淳、曹道先二人留下,安重根独自到哈尔滨。按收到的消息,伊藤博文的专列会在6点左右到达蔡家沟,9点到哈尔滨。
安排妥当后,安重根乘坐12时的火车去哈尔滨作准备。而蔡家沟的行动,早早便提前结束。禹德淳、曹道先当晚就在车站俄国人开的小卖部地下室里候着。
可未曾想到,凌晨一到,整个车站实施戒严,小卖部也被宪兵强行锁上大门,二人无奈被困于地下室,别说刺杀,就连伊藤博文也未见上一面。
10月26日早上6时,专列准时驶进蔡家沟站,被困的二人只能在地下室听着列车呼啸而过(后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刺杀,禹德淳、曹道先二人被捕 )。
1909年10月26日上午7时,安重根换上了西服外套,戴上鸭舌帽,刻意装扮成日本人。因为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川上告诉俄方,只对欧洲人、中国人查看通行证,日本人则一律放行。
安重根利用这个安保上的漏洞,成功躲过了检查。他那把勃朗宁M1900式手枪内的8发弹头都刻有十字,以增加杀伤力。上午7时,一身日本人装束的安重根乘坐马车到达哈尔滨站。
这时,车站内明显加强了警备,安重根先是在候车室里混入日本的欢迎队伍,并随队伍一同进入站台,而欢迎队伍被安排的位置恰好就在俄国的仪仗队后面,这也是伊藤博文必经之处。
9时30分,伊藤博文检阅完毕,当折返至距安重根5米左右的地方时,趁俄国士兵行持枪礼的空当,安重根向伊藤射出了三发子弹。 因事前未见过伊藤博文,也没有照片作参照,
为怕打错目标,安重根又向伊藤身旁南满铁路总裁中村是公,及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川上俊彦、随行秘书森泰二郎等几个日本人开了四枪。听到枪响,车站站台顷刻大乱。
回过神来的俄国宪兵急忙冲上前去,安重根拋下手枪,高呼“高丽亚乌拉”,脸带笑容坦然被捕。半小时后,伊藤博文抢救无效死去。晚上 9时, 安重根被移交至秦家岗义州街27号(今南岗区花园街7号)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
俄当局为撇清关系,也严令对哈尔滨周围所有可疑的韩国人实施逮捕。而禹德淳、 曹道先也于此时在蔡家沟车站被捕。并且,身在哈尔滨的刘东夏也未能幸免。
10月30日,日本关东都督府地方法院对安重根进行了第一次正式审讯。审讯中,安重根只说整个行动都是他一人所为。 到了1910年2月14日,日本关东都督府地方法院判决安重根死刑。
判禹德淳3年徒刑,曹道先、刘东夏各1年6个月徒刑。得知判决后,安重根当庭写下了:“天地翻覆,义士慨叹,大厦将倾,一木难支”的感慨。
3月26日上午10点,安重根穿上母亲为他做的洁白的韩服,走上绞架,从容就义。午后1时,安重根遗骸被安葬在旅顺公共墓地(因长期战乱,墓址已无存)。
2014年1月19日,安重根纪念馆在哈尔滨举行开馆仪式。2014年8月4日,中韩两国签署《关于竖立安重根义士铜像的谅解备忘录》,根据该协议, 中方将向韩方捐赠安重根义士铜像,将落户位于京畿道坡州市的临津阁和平公园。
伊藤博文这么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安重根轻易刺杀成功?
多行不义,必自毙!
伊藤博文这么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安重根轻易刺杀成功?
2014年1月19日下午,安重根义士纪念馆在于中国哈尔滨火车站正式开馆。韩方称由时任总统朴槿惠提议,中方建立了如此高规格的纪念馆,这体现了中韩两国在涉日历史认识问题上的共识。20日上午,日本政府发言人兼官房长官菅义伟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此事向韩国和中国提出抗议,并称安重根是"恐怖分子"。
安重根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三国给出二种截然不同的结论呢?1909年10月26日9时30分,中国哈尔滨火车站,日本前首相,现任朝鲜统监伊藤博文在俄国财政大臣科科夫佐夫的陪同下,正在检阅俄国的仪仗队。突然,3声刺耳的枪声清晰传来,伊藤博文血溅五尺,轰然倒地,不久身亡。
行刺者就是朝国义士安朝根,他被国卫兵扑倒在地后,仍然一面挣扎着从怀里扯出了一面韩国国旗,一面大喊着“大韩民国万岁”。
伊藤博文的被刺,在国际上引起巨大轰动,有人将其与撒拉热窝事件相提并论,民主革命家章太炎盛赞安重根为“亚洲第一义侠”。安重根生于1879年,黄海道海州邑人,自小立志“以尚武主义,挽回民弱,以扶国危”。1905年日本强行解散大韩民国的军队,逼迫高宗皇帝李熙退位,把韩国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安重根对日本侵略者强加在韩国人民身上的痛苦,有着切肤之痛,非常痛恨日本侵略者,专门组建了一个“断指同盟”,谋求“大韩独立”。
安重根将刺杀的目标,首先锁定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是日本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政要,把持日本政坛长达20年,曾4次担任日本首相,4次出任枢密院院长,是日本驻朝鲜的统监。也是日本殖民扩张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提出只要占据朝鲜半岛,就能以此为跳板,觊觎大清帝国,北出俄国,进而占领整个亚洲。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作为战胜国并没有吞并整个东北,而是以长春为界与俄国划而治之,1909年10月,伊藤博文按计划与俄罗斯财政大臣解决日俄争端进行谈判。消息传到朝鲜后,包括安重根在内的一批爱国志士,决定趁机行刺,并开始反复谋划。
1909年10月26日早上,安重根将自己化妆成了日本人的样子,头戴一顶鸭舌帽,穿上西装,粘上日本人特有的“仁丹胡”。
天助安重根,负责检查的俄国士兵接到日本方面的通知,只查看中国人和欧洲人的通行证,而对日本人则一路绿灯。安重根的装束正好迷惑了俄国人,把他当作了日本人。
重根刺杀伊藤博文前,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特意对子弹进行了处理:弹尖被锉平后,刻划成十字状的凹凸状,形成了“开花子弹”,具备很强的杀伤力,能给被击中目标造成巨大创伤。加之伊藤博文为近距离中枪,且被命中部位均为要害,所以很快不治身亡。
经过数月审理,安重根被关东都督府高等法院判决死刑,并于1910年3月26日被处以绞刑。安重根被处决后,曾安葬于旅顺公共墓地。伊藤博文这么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安重根轻易刺杀成功?
伊藤博文之于安重根,就像宋教仁之于武士英。看似简单的一场枪杀背后,却是精心谋划的重重布局。
1905年9月,持续一年多时间的日俄战争在美国的调解下停战了。日俄双方签订《朴次茅斯合约》,日本虽然之后成功接管了沙俄在辽东半岛的全部利益,但也属于惨胜。
日俄战争后,大清国彻底抛开日俄两方,开始和美国眉来眼去。 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当时的美国并不像日俄一样觊觎大清国的领土,他的远东战略很多都是直接冲着经济利益来的。
大清国觉得美国比较靠谱,于是决定引进美国资本对东北地区进行大开发。美国顺势提出满洲铁路中立化的要求,并同时向日俄双方施压。随着德国也加入到中美的阵营,联手向日俄施压。
面对如此严酷的政治环境,日俄双方不得不冰释前嫌,组成战时联盟阵线,并于1907年7月签订《日俄密约》。 1909年,伊藤博文来哈尔滨的目的,正是要与俄方代表戈果甫佐夫会谈,并再续《日俄密约》,共商瓜分中国东北等问题。而同时安重根之所以出现在哈尔滨车站,根由还是在于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爆发之前,韩国国内既有亲日势力,又有亲俄势力,日俄双方在韩国基本维持均势。而且当时日俄双方都默契地认为韩国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当时的韩国还算风平浪静。
日俄战争爆发后,韩国这潭静水还是被搞浑了,日军直接进军汉城,强迫韩国先后签订了《日韩协定书》、《日韩新协约》、《日韩保护协议》,不仅要求韩国对俄作战,还把韩国的军政大权抢夺在手。一时之间,韩国上下哀声怨道,愤怒的民众纷纷要求日本归还韩国主权。
不久,国内起义军“大韩义兵”首举义旗,韩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从日本进军汉城到韩国抗日战争爆发,日本方面的主事人就是伊藤博文,并且他还是韩国统监府首任统监,当时的韩国民众,没有一人不想置伊藤博文于死地,而安重根就是其中的千万份之一,他的另一层身份还是“大韩义军”的骨干成员。
1879年,安重根出生于朝鲜海州府的一个宦官家庭,他的父亲曾经高中进士。安重根自小就喜欢骑射,熟读中国的四书五经后,他立志长大后要做西楚霸王那样的人物,武士气质初显。
韩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安重根积极组织朝鲜志士,开展抗日斗争。但面对强大无比的日本军队,安重根部屡屡失败,最后他们想到了刺杀日本军方高官的计划,而当时位高权重的伊藤博文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要刺杀目标。
安重根等人得知伊藤博文将要在哈尔滨与俄方代表会谈的消息后,兴奋不已,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个除去伊藤博文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马上商量出刺杀计划。
1909年9月26日清晨,安重根早早地就出现在了哈尔滨火车站。在等待伊藤博文专列进站的时间里,安重根就躲在车站的茶馆里,伺机而动。8时许,安重根离开茶馆,开始向候车室走去。
为了迎接伊藤博文,哈尔滨火车站加强了安保措施,并有大量俄国军队驻扎。由于火车站对日本人一律放行,而俄国士兵分辨不出日本人与韩国人的区别,安重根得以安全进入候车厅。 9时左右,载有伊藤博文的专列缓缓使进火车站,站台开始旗鼓宣扬。
此时,安重根就站在俄方特意安排的摄影组的后面一排。一会儿后,伊藤博文走出专列,俄方代表众人走上去迎接,摄影机组也跟进,而后面的安重根也亦步亦趋地离伊藤博文越来越近。等到与伊藤博文只有四五米距离的时候,安重根终于扣动了扳机,迅速地向伊藤博文连开四枪,并大喊“大韩万岁”,安重根当场被捕,而伊藤博文四个月之后也因医治无效而去世。
被捕后的安重根在旅顺监狱写出了荡气回肠的《安重根传》,同时他也获得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尊重,就连日本民众也在国内为他举行游行,要求日本军方对他从轻处罚。 1910年2月14日,安重根还是被日本军方把控的旅顺法院判处死刑。3月10日,法国神父洪锡九特意前往旅顺监狱,为安重根举行“弥撒圣祭大礼”。3月26日,安重根换上母亲亲手为他缝制的韩服,慷慨就义,年仅32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