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配拥有姓名?
为什么?因为辽东公孙家族建立的燕国,实力太弱了,不足以改变天下格局。而且结局过于凄惨,几乎被司马懿摁在地上摩擦,一点脾气都没有,所以压根称不上三国时期的第四国。
如果公孙家能称得上第四国,那么南方士燮的交趾也能称得上第五国了!这些偏安一隅偏到姥姥家的诸侯,就不要跟三国其他诸侯凑热闹了。
公孙家族的发展大概是这样的:
- 第一代:公孙度。他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公孙家族开始在辽东发迹,后其自任辽东侯、平州牧。
- 第二代:公孙康。他是公孙度的儿子,他倒向了曹操集团,所以被封为左将军、襄平侯。
- 第三代:公孙恭。他是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的弟弟。他继位后也倒向了曹魏集团,被曹丕封为车骑将军、平郭侯。
- 第四代:公孙渊。他是公孙康的儿子,早年投靠曹魏,被魏明帝封为大司马、乐浪公。后来他选择自立为燕王,建立所谓的燕国,结果被司马懿所灭。
从公元190年公孙度成为辽东太守,到公元238年公孙渊被司马懿所灭。公孙家族在辽东地区统治了长达48个年头,历经4位统治者,也算是相当长的时间了。但是为啥他们不能称之为第四国呢?
一、公孙家族长期依靠曹魏集团。第一个阶段,公孙度有自立倾向,却没实力。
从公孙度开始,其实我们就能明白,为啥他们家族不能称之为一个国家了。公孙度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以后,意识到了天下大乱,所以他自立为辽东侯。
但是这个时候的公孙度依旧不敢搞独立,毕竟连袁绍、曹操这些强大的诸侯都表示效忠汉朝,你一个小小的辽东太守,又能嘚瑟什么呢?
第二个阶段,公孙康果断投靠曹操。
等到公孙康继位以后,他就更加没啥野心了。这个人在历史上还是有点名气的。当初袁绍被曹操击败以后,他的俩儿子袁尚和袁熙逃到了辽东公孙康这儿来。
这个时候曹操打算征讨辽东,结果公孙康很有自知之明,他果断把袁尚和袁熙的脑袋送到了曹操跟前,并且向曹操服软。
曹操很高兴,因此公孙康就得到了左将军的职位,同时被封为襄平侯。所以说,这一时期的公孙家族,是跟着曹操后面混的,只是相对独立而已。
公孙康在位期间,也做了一点扩张势力的事情。他带兵击败高句丽,拿下了高句丽的国都。同时讨伐韩族、濊族,在当地设立了带方郡。
第三个阶段,公孙恭时期,依旧是曹魏的铁杆粉丝。
公孙康去世太早了,他的俩儿子公孙晃、公孙渊都太小了。所以辽东太守的位置,就落在了公孙康的弟弟公孙恭手里。
这个公孙恭也是跟着曹魏后面混的。魏文帝时期,特地加封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平郭侯。可见曹魏对辽东的态度是,只要你服从领导,那么你们公孙家就能继续在当地做土霸王。
毕竟当时曹魏的工作重点在蜀汉和东吴,压根没工夫抽调人马去管理辽东的事情。公孙恭这个人身体不是很好,甚至失去了生育能力,压根就没有足够的体力治理辽东。这才让长大以后的侄子公孙渊有了可乘之机。
从以上三个阶段来说,公孙家族是长期依靠曹魏集团存活下来的。这种没有独立主权的地方集团,又怎么能称得上是一个国家呢?
二、公孙渊依旧是曹魏的乐浪公。到了第四个阶段,公孙渊的确硬气了一把。
公孙恭身体不好,所以等到公孙渊长大以后,这家伙就被赶下台了。公孙渊夺回了属于自己的大位,顺便把自己的叔叔公孙恭给囚禁了起来,真是个好侄儿。
算起来,这也是谋反了。可是魏明帝曹叡,对公孙渊却充满了信心,认为他还会一如既往地支持曹魏,所以赶紧加封他为辽东太守、杨烈将军。
康死,子晃、渊等皆小,众立恭为辽东太守。初,恭病阴消为阉人,劣弱不能治国。太和二年,渊胁夺恭位。明帝即拜渊扬烈将军、辽东太守。---《三国志》
这个时候公孙渊的骚操作来了,他首先有了和吴国孙权通好的想法,暗地里与之联系。孙权很高兴啊,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甚至还派了使者和军队渡海前去辽东。
结果公孙渊一顿操作猛如虎,居然因为害怕曹魏来攻,斩杀了东吴派来的使者,还俘虏了1万多东吴将士。这可把孙权气炸了,扬言要乘风破浪去收拾公孙渊。当然,只是说说而已。
魏明帝很高兴,立马册封公孙渊为大司马、乐浪公,同时依旧让他担任辽东太守。我们要记住,这个时候的公孙渊已经成为了曹魏集团的公爵,再往前一步,岂不就要称王了?
可惜同时代的刘禅、曹叡和孙权,都已经是皇帝了。所以公孙渊再拽,也拽不过这三位,因此他所建立的集团不足以成为一个国家。
三、公孙渊硬气了一把,结果被瞬间秒杀。坏就坏在这次册封的时候,当时公孙渊的手下人,发现魏明帝派来的册封使团中,有个力大无穷的人。这可把公孙渊给吓坏了,他认为这个人是魏明帝派来谋害自己的。
所以公孙渊便带兵把使团给包围了,这才有胆子与使者见面。这件事引起了魏明帝的强烈不满,于是魏明帝又派遣幽州刺史毋丘俭去征召公孙渊。
显然双方就要撕破脸了,公孙渊自认为自己也不是吃素的,立刻起兵于毋丘俭打了一仗。公元237年,小试牛刀以后的公孙渊击退毋丘俭,索性自立为燕王,建立了燕国。
惹毛了魏明帝曹叡,很显然公孙渊是不想混了。于是魏明帝便派遣司马懿带领4万大军征讨辽东。这回是动真格的了,公孙渊压根就挡不住司马懿的进攻。
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司马懿就平定了整个辽东、带方、乐浪、玄菟等地。同时斩杀了公孙渊父子俩。
壬午,渊众溃,与其子脩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当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城破,斩相国以下首级以千数,传渊首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悉平。---《三国志》
这还不够,司马懿还顺带着把辽东相国以下的数千名官吏全部斩杀。还杀了辽东15岁以上的所有男子,直接把辽东给搞空了!
总结:公孙渊被灭,遗祸无穷。公孙家族占据辽东的时候,其实不仅独霸一方,还负责对付北边的鲜卑各部。可是司马懿来把公孙家族灭了以后,还把这里的官吏和男子都给灭了。
这么一来直接导致了辽东空了,你倒是派点人来镇守啊!或许由于这里太冷了,压根就没人愿意来,所以司马懿就忘了这茬。
结果直接造成了北方的鲜卑各部南下,占领了辽东。为数十年后的五胡乱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言归正传,公孙家族挡不住曹魏两个月的进攻,而蜀汉和东吴与曹魏打了40多年,这就是为啥公孙渊的燕国,不能称之为第四国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配拥有姓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950条回答。
其实三国时期,还有几个分离势力,比如辽东公孙家、交趾士家、河首平汉王宋建。
这三个势力的统一特点,就是地处偏僻。
我们一个个来看。
辽东 东孙家
这就是所谓的燕国。
辽东东孙家
辽东公孙家的地盘,大体是今天辽宁省南部和朝鲜北部。
公孙度本来是东汉任命的辽东太守,是合法的官员,一方霸主。
中原大乱期间,公孙度,对其亲信柳毅、阳仪说道:“汉室要灭亡了,度想要与其属下商量谋取王位时机。”
于是,从190年辽东开始实际上独立。
而历代中原王朝没去攻打辽东,只是给与笼络。
比如曹操封其为武威将军、永宁乡侯,但公孙度已自以为是辽东王了,说:“我王辽东,何永宁也!”
公孙度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公孙康继任,公孙康死后因为儿子年幼,由弟弟公孙恭暂时代理。公孙恭掌握大权后,不愿意随便放弃,被侄儿公孙渊用武力夺取。
公孙渊时代,认为自己家族已经盘踞辽东30多年,拥有兵力超过4万,实力非常强大,不愿意居于中原君主之下。
公孙渊开始联络孙权以抗衡曹魏,但随后又翻脸,杀死孙权派来的使臣。
曹魏乘机命令幽州刺史毌丘俭攻公孙渊。
但古代除了山海关以后,到公孙渊控制的辽东,有一个长达数百公里的无人区,辽西走廊。
这个地区北面是山地,非常难以通行,南面则是大海,也无法通行,只有狭窄的道路可以通行。
这个道路上有很多沼泽和湿地,大军行军非常不便。
所以,古代想要征讨辽东是很困难的,军粮运输问题就无法解决。
结果237年毌丘俭派大军攻打公孙渊,长久不能获胜,被迫撤退。
公孙渊由此得意,认为曹魏没什么了不起,干脆在当年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
他联络孙权和北方鲜卑,一同对付曹魏。
但这次曹魏派出司马懿对付他。
司马懿分析局势,认为公孙渊刚刚打了大胜仗,此刻一定骄傲自大,防御松懈。
所以,司马懿率领4万大军,以闪电战轻装突袭公孙燕的燕国。
公孙渊并没有戒备,突然发现曹魏大军到来措手不及,惊慌之下派遣数万大军正面对抗,试图继续用持久战拖垮敌人。
老狐狸司马懿却更为厉害,他派遣主力同公孙渊正面交战,随后派遣轻骑兵绕过对方阵地,迂回突袭燕国首都襄平。
公孙渊唯恐襄平失守,急忙命令前方主力回来营救。
司马懿则让部队拖住公孙渊主力,余部猛攻襄平城。此时高句丽王也出兵增援,公孙渊知道大势已去,部下也人心浮动,陆续向曹魏投降。
曹魏围攻襄平,最终将其攻破,公孙渊被斩杀,时间是238年。
至此,辽东公孙家整整盘踞当地长达48年之久,半个世纪。
交趾士家
交趾士家没有公孙家这么牛逼,但也是南方的一个霸主。
交趾士家的地盘,大体是今天的广东、广西两省,还有越南北部。
在东汉,这里都是鸟不生蛋的地方,是偏远地区,同辽东差不多。
交趾士家是当地的门阀豪族,势力非常强大。
他们家族的领袖士燮,在187年被汉朝任命为交趾太守,也是合法的官员。
随后中原大乱,交趾就被士家控制。士家的亲族多出任交州的要职,如士燮的三个弟弟士壹、士䵋、士武,分别担任合浦太守、九真太守和南海太守。
时间大概也是190年。
由于交趾过于偏僻,古代从中原步行到交趾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士家独霸一方,相当稳定。
士燮是个优秀的官员,创业不行,守业还是很强的。
交趾在他的控制下,安定繁荣,没有战乱。中原大乱后,一些汉人为了活命,逃到交趾,因此这里也逐步繁荣起来。
208年赤壁之战以后,士燮明白北方的东吴极为强大,已经不能与其对抗,就开始称臣。
孙权派遣步骘为交州刺史,形式上管理交趾,但实际上地方还是士家控制。
曹操也想方设法笼络士家,但由于地理上不喝交趾接壤,影响力没有东吴那么大。
士燮没有辽东公孙家那么糊涂,他明白自己1万左右的兵力,不足以和东吴作战,所以比较老实。
士燮将儿子送到东吴作为人质,每年对东吴上贡。在夷陵之战中,刘备派人拉拢士燮,后者坚决支持东吴,获得了孙权的认可,被孙权封为卫将军、龙编侯。
226年,士燮以90岁高龄去世。在古代,普通男人一般就活到50多岁,90岁相当于今天的110岁,堪称长寿至极了。
士燮控制时期,交趾长达36年实际上是独立的。
但士燮死后,他的儿子士徽认为士家在交趾的势力根深蒂固,根本不怕东吴,开始起兵和孙权作对。
东吴立即派出部队攻打交趾,士徽这才发现自己老子士燮的英明。交趾的军队虽是地头蛇,在精锐的东吴士兵面前不堪一击。
士徽兵败出城投降,兄弟6人都被斩首,士家几乎被孙权族诛,只有少数人幸免。
士徽失败后,地盘被东吴吃掉,改为交州和广州。
即便如此,士家也盘踞交趾30多年,但并没有建国。
河首平汉王宋建
河首平汉王宋建的地盘在西凉,面积同上面两个人不能相比,大体是以他的家乡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县)为根据地得附近地区,几个县而已。
184年黄巾起义以后,中原大乱。
宋扬、边允、韩约、马腾等人借机在凉州起兵叛乱,他们大多数是依靠强悍的羌人武装,战斗力很强。
但中原王朝很快平叛,连续击败这几个家伙。
宋扬由于被大汉通缉犯了诛九族的罪,就改名为宋扬,改为盘踞枹罕,自号“河首平汉王”,改年号,置百官。
由于宋建地盘非常偏僻,得以从184年一直割据到214年,长达30年之久。
因宋建实力较弱,曹操优先对付马超和韩遂,开始并没有对付他。
但211年,马超和韩遂再次骑兵攻打曹操,曹操出兵将其击败,随后追击到西凉。
到了214年,马超和韩遂都被彻底击败,马超投靠刘备去了,韩遂也朝不保夕。
这种情况下,曹操命令大将夏侯渊顺便收拾地头蛇宋建。
夏侯渊派遣张郃率领大军进攻,沿途羌族部落纷纷投降。
宋建试图逃走,但已经来不及了,被张郃大军围住后几天内就被打败,宋建也被斩杀。
宋建的力量薄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也在夹缝中称霸了30多年。
曹操对夏侯渊很满意,赞扬“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孔子)有言:‘吾与尔不如也。’(宋建造乱已经三十多年,夏侯渊一举消灭他们,像老虎般进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孔子)有句说话:‘我与你也不及。’ )”
这就是三国的三个独特割据势力。
“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配拥有姓名?
这个问题是我看了萨沙的回答之后才来回答的。其实萨沙的答案不但没有回答燕国的存在为什么没有使“三国时代”被称为“四国时代”的核心问题,还堆砌了三个除均为割据政权外性质毫不相同的政权(然而只看这一点的话,三国,或至少蜀汉和东吴,也应该列举出来)。
更何况,宋建和士燮,只是具有那个时代大多数割据枭雄的一般特征,哪里“独特”了?
宋建的政权的确属于广义上的三国时期,严格地说应该是东汉末年的割据政权,至少对应刘表、刘璋、袁绍、吕布之辈,最多也仅仅和袁术同列汉末僭主,其所处时代能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时期还两说。
士氏交州于公元210年归附孙权,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名义上的最高长官交州刺史,士燮本人拜左将军,属于地头蛇的性质。
此后至孙权称帝,交州都是东吴实际上的国土,只是因独立性较强(但没有从东吴分裂出去),可以近似看作一个高度自治的自治区,绝非独立政权。之后士徽反叛,更像是东吴内部叛乱,而不是两个平等的割据国家之间的战争。
至于辽东公孙氏政权就比较有意思了。
纵观该政权的历史,整理可得:
公孙度于东汉末年自封辽东侯、平州牧,拒绝了曹操给予的汉廷永宁乡侯一爵;
公孙康继位,头衔为辽东太守,并在协助曹操剿灭袁绍集团残余势力后被封为汉廷左将军、襄平侯;
公孙恭为继位仍为辽东太守,魏文帝又拜他为魏廷车骑将军、假节,封平郭侯;
公孙渊公元228年继位至公元238年反叛之前,头衔先后为魏廷册封的扬威将军、辽东太守、大司马、乐浪公。
由此可见,在公孙渊反叛之前,辽东公孙氏政权和刘表、袁绍等人无二,都是名义上臣服于汉王朝的地方割据势力,但并没有真正像袁术那样叛汉自立。东汉灭亡后,辽东历任统治者长期接受魏国官职和爵位。由于魏国鞭长莫及,所以辽东实际上延续了东汉末年以来割据但不独立的半独立状态,和士燮治下的交州有些相似。所以准确地说,辽东一直是东汉和曹魏的一个自治区,毫无疑问是东汉和曹魏的领土。此后公孙渊反叛,和士徽反叛一样,都是曹魏内部矛盾,和魏蜀汉、吴和蜀汉、魏吴之间的战争有本质上的区别。
另外,公孙渊虽然自立为帝,但时间太短,仅仅数月而已,在后人眼中不可能和魏吴蜀有相同待遇,就像大多数称帝的农民起义军不被视作正统政权一样。更何况辽东政权的性质决定了他本质上是一个割据的自治区而非独立国家。
另外,西晋一统以来,陈寿著《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以及《晋书》、《反经》、《读通鉴论》、《历代兵制》、《汉魏吴蜀旧事》、《三国演义》、《两晋演义》、《念奴娇•赤壁怀古》、《读汉寿亭侯庙志歌》等史学、军事、文学著作,都默认三国和魏吴蜀的说法。就算辽东政权长期独立,从地理位置、史料丰富程度、措辞习惯(就像五代十国并非只有十五个国家一样)等角度来看,“三国”也不见得就会改称“四国”。
“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配拥有姓名?
三国时代的‘燕国’,指的其实是东汉末年雄踞辽东的公孙家族。东汉末年,公孙家见到各地开始陷入混乱,直接割地自立,开始了长达近五十年的割据岁月。
不过,要说公孙家是三国时代的‘第四国’,那确实是有点抬举公孙家了。因为公孙家管辖的辽东地区,人口实在是太少了。比起魏蜀吴三国来说,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如果不是因为辽东地区较为偏僻,易守难攻,公孙家早就被中原诸侯灭几个来回了。
东汉末年,因为黄巾军起义的爆发,东汉朝廷对于各地的管控能力越来越弱。尤其是在汉灵帝去世之后,东汉高层又爆发了剧烈的权力冲突,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互杀,最后导致并州军阀董卓入主京城,最终把持了朝政。
董卓把持朝政之后,地方上的很多枭雄,纷纷起兵反对董卓。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董卓便尽可能地以东汉朝廷的名义,向地方上委任官员,以期维护自己的地位。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个叫公孙度的汉朝官员,因为和董卓麾下的将军徐荣是同乡,所以被举荐到了董卓面前。董卓当时正值用人之际,也就没多想,直接大笔一挥,将公孙度任命为辽东郡太守。
这个任命,在当时实在显得有些无关紧要。因为当时董卓正忙着和关东诸侯打仗,也没空去管辽东那边的事情。而那些实力强大的关东诸侯,也没空去考虑辽东那块地盘。东汉末年的时候,辽东半岛那边人口很少,远比不得中原地区。所以,公孙度拿着董卓的委任令到了辽东之后,竟然还真的管用,当上了辽东太守。
这个公孙度倒也还算有点本事,当上辽东太守之后,公孙度运用铁腕手段,迅速压服了当地诸多豪强家族,彻底掌控住了辽东郡。在此之后,公孙度又开始主动扩张地盘,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实力进一步扩大。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公孙度没敢向中原地区发展。因为那时候中原地区的割据势力,一个个都强得令人发指,随便拎出一个都能吊打他。在这种情况下,公孙度自然也就只能欺负一下高句丽或者乌丸这种软柿子了。
然而,就在公孙度拿下辽东的同时,中原这边却已经彻底大乱了。随着董卓被刺身亡,各地诸侯开始陷入混战的状态,天下彻底分裂。而中原地区的混乱,对于辽东地区来说,反倒是一件好事。因为战乱,大量流民从中原地区涌入辽东,反倒是充实了辽东地区的实力。
眼见中原混乱不堪,公孙度也觉得自己的机会到了,所以干脆割地自立,自封为辽东侯。
在公孙度自立之后,更加奇葩的一幕出现了:虽然公孙度已经成了名义上的一方诸侯,但是各大中原势力,却没谁想着去收拾他。不管是早期的霸主袁术、袁绍,还是中期的曹操,对他都只是以安抚为主,没谁想过要主动去讨伐他。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奇葩的一幕,自然不是因为公孙度真的那么强,而是因为辽东地区这块地盘,战略价值实在是太低了。
首先,辽东地区气候寒冷,人口极少。据历史学家考证,东汉末年那会儿,整个辽东半岛所有的人口加在一起,巅峰时期也就不到50万。和中原地区那些富庶的地方相比,实在是差得太远了。古代的时候,人口其实才是最大的资源。区区50多万人,确实不足以让中原诸强心动。
其次,辽东这块地方,实在是很不好打。除了气候的原因外,地形也是个很大的问题。今天我们如果要从北京前往沈阳,基本上都是走秦皇岛、葫芦岛、锦州这条线。这条线在古代被称作辽西走廊,想要进入辽东地区,这条线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如果不走这条线,要么去翻越燕山,要么从海上直接登陆朝鲜半岛,要么从草原那边绕道翻越大兴安岭……
这几条路线,在三国时期想作为行军路线,都不现实。
所以,只要公孙度将辽西走廊封死,中原诸侯想要进攻辽东地区,就太难了。
战略价值低,打又不好打,而且本身实力也不强,没那么大威胁。有这几个前提条件在,大家自然更愿意对公孙家以安抚为主,不愿意主动出兵进攻。就这样,公孙家也就顺理成章地霸占了整个辽东地区,成了名副其实的辽东王。
公元204年,公孙度去世,其子公孙康继承其位。此时曹操已经在官渡之战当中,击败了袁绍,成了北方新的霸主,但是却还没有完全肃清袁家的残余势力。后来,走投无路的袁绍之子,袁尚、袁熙兄弟,被曹操击败之后,还曾逃往到了辽东,最后被公孙康斩杀,将其头颅献给了曹操。
见到公孙康如此识趣,曹操也懒得再收拾他,于是便改为以安抚为主,封公孙康为襄平侯,让公孙家继续镇守辽东。同时曹操将目光投向了南方,开始去攻略南方的荆州和扬州。于是几年之后,赤壁之战爆发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公孙康其实也想过要不要带兵离开辽东,进入中原逐鹿天下。但看到曹操的强大之后,公孙度觉得以自己这点分量,还是不要作死得好,所以才在名义上臣服了曹操。不过,公孙度对曹操的臣服,也是口服心不服。虽然公孙家在名义上臣服于曹操,但辽东地区还是由公孙家牢牢控制。
接下来的几年里,曹操主要和南方的孙权、刘备较劲,更没时间搭理公孙家了。公孙家也趁着这个机会,进一步扩大自己在辽东的势力,同时吸纳中原地区的流民,势力越发强大。就在赤壁之战刚刚结束几个月之后,公孙度便率军再次进攻高句丽,甚至直接攻下了高句丽的都城。
在此之后,公孙康去世,其弟公孙恭接班。对于公孙康去世的时间,史书上并没有太多的详细记载,但大致应该是曹操还活着的时候。公孙康死后,没过两年,曹操也死了,然后曹丕上位,逼迫汉献帝禅位,东汉彻底灭亡。
曹丕称帝后,派使者封公孙恭为车骑将军,继续默认公孙家对辽东地区的统治。到了这个时期,三国鼎立之势,已经成型。公孙家虽然独立于三国之外,并且独自掌有辽东。但整体实力和魏蜀吴三国来说,实在是差得太远了,所以根本算不上所谓的第四国。
之后的十几年里,辽东这边大体上还算安分,曹丕也没有对辽东用兵。这期间曹丕去世,其子曹叡即位,史称魏明帝。就在曹叡即位一年多以后,辽东这边也发生了一场不小的内乱。当年那个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抢了自己叔叔公孙恭的位置,成了辽东地区的新一代掌权者。
公孙渊上位后,觉得辽东地区实力也不是那么差,于是开始想要大干一场,成为名副其实的第四国。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公孙渊先是和孙权积极联系,打算向孙权称臣,和吴国南北夹击魏国。但是等到东吴派使臣携带大量财宝抵达辽东之后,公孙渊又害怕魏国会收拾自己。于是干掉了吴国的使者,侵吞了吴国使者带来的财宝,然后还拿吴国使者的首级,去找曹叡邀功。
曹叡也不傻,自然猜到了公孙渊的心思。只是碍于辽东地区的特殊环境,再加上当时吴蜀两国的威胁,所以没有马上对辽东用兵。几年之后,等到蜀国恰逢诸葛亮去世,曹叡稍稍腾出一些力量来,便派遣幽州刺史毋丘俭前往辽东,征召公孙渊。
曹叡这一手,其实是一个阳谋。如果公孙渊肯来,自然可以直接将他软禁起来,辽东不战自平。而如果公孙渊不来的话,曹叡也能有一个攻打他的理由。
不出所料,在听说毋丘俭带兵进入辽东以后,公孙渊直接派兵阻击毋丘俭。双方交战之后,毋丘俭并没有讨到什么便宜。如此一来,反倒是让公孙渊误以为魏国其实也不过如此,更坚定了他的自立之心。
于是接下来,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同时再次联系吴国,向吴国称臣,希望能够得到外援。
公孙渊以为,他的这番操作,已经足够老辣,足可以让自己称雄一方,成为三国时代的‘第四国’。殊不知公孙家能够在辽东称霸几十年,并不是因为公孙家真的如何强大,只不过是因为中原诸侯觉得辽东地区太过鸡肋,懒得来打他而已。
在公孙渊这番操作之后,曹叡生气了。
曹叡一生气,直接把司马懿给调去了辽东。
公孙家虽然凭借地利,能够霸占辽东数十年之久。但公孙渊的这点本事,在老辣的司马懿面前,实在是不够看。司马懿接到命令之后,从京城到辽东,赶路花了五个月的时间。到了辽东之后,前后没超过三个月,就把公孙渊给灭了。
至此,东汉末年雄踞辽东的公孙家,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从公孙家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公孙家之所以能够独霸辽东,并不是因为真的有实力,只不过是因为当时交通不便,中原诸侯觉得这块地盘太过鸡肋,懒得搭理他们而已。偏偏公孙渊又犯了夜郎自大的毛病,误以为自己真的很强,最后当司马懿率兵来打他的时候,他才明白为什么他爷爷和他爹之前都不敢反抗。可这个时候,已经晚了。
总得来说,公孙家雄踞辽东,实力很强,这不假。但要说公孙家能够和其他三国并列,成为第四国,那就真的太抬举他们家了。
“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配拥有姓名?
实力不足啊。
190年开始,公孙度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后一直控制辽东地区的辽东、玄菟、乐浪三郡。
幽州地图
袁绍199年灭公孙瓒,没时间去对付公孙度,急切南下进攻曹操。公孙度自以为保境安民积累了实力,甚至想在袁绍曹操纠缠时进攻中原。官渡战役后曹操任命公孙度为永宁侯,公孙度还猖狂认为:
我王辽东,何永宁也。
190年是公孙家割据之始
204年公孙度病死。儿子公孙康继位后对朝廷态度狂妄。不久曹操收复东莱,207年又在白狼山击败残袁乌桓,公孙康才规矩起来,斩袁尚袁熙表示恭顺。此时曹操也着急南下去进攻刘表,封公孙康为镶平侯、左将军。
221年局势
220年曹丕代汉,刚好公孙康也死,因为两个儿子太小,辽东官员推举公孙康弟弟公孙恭继位。228年公孙康次子公孙渊发动兵变夺回权力,囚禁叔叔公孙恭。对此魏明帝也表示承认,封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公孙渊不断沟通孙权,后面又被迫斩江东使者。237年魏明帝派幽州刺史毌丘俭召见公孙渊,公孙渊当然不去,发兵在辽西走廊阻击,毌丘俭只能退回。
此事之后公孙渊自以为军队强盛,公开自称燕王,建元绍汉打曹魏的脸。魏明帝派遣司马懿出征,公孙渊又怎么可能是对手呢,3个月就被平定。
辽东自称燕王只有1年,之前一直表面臣服东汉与曹魏。所以史上从来都不认为辽东公孙家是一国。人稀地僻的辽东能割据,主要就是依靠辽西走廊的特殊地形来割据,中原混乱时没有精力去收复辽东:
公孙家割据辽东自190年至238年,还是起到了接纳中原移民,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的作用,譬如大儒管宁就隐居辽东。但毕竟人口稀少,开发困难,公孙家也远不是袁绍曹魏的对手。更没自称皇帝,显然不能与曹魏蜀汉江东并列。
“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配拥有姓名?
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本身实力弱小。辽东地区本来就偏远,人口稀少,没多大存在感,影响力及其有限。
(2)长期依附其他政权。公孙氏在曹魏代汉之后向魏国称臣,并且魏国方面也是给公孙氏封官了(甚至在公孙渊强制收编了孙权派来的远征军后封他为乐浪公)。
(3)没有正式建国。公孙氏从头到尾都没有称帝,最后公孙渊也只不过是称王而已,但不久之后就被魏国所灭。
(4)没有获得任何政权的承认。不论是魏汉吴中的任意一国还是后世王朝都不认可辽东公孙氏的地位,都只将他视作一个割据时间较长的军阀。
因此,不存在什么“三国时代的第四国”,这只是一个割据时间比较长的地方性政权,要是照这么说那么袁术的仲氏政权也能算作独立的一国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