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什么打算把东三省送给俄国?

在俄国和日本跟前,李鸿章为啥更加倾向于俄国?

因为俄国只想在远东占点领土,而日本是真的打算趁你病,要你命!

一、日本亡我中华之心,历久弥坚。

用历久弥坚这个词很多人会感到怀疑,其实如果我们把历史往前再拉300年,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我们就会发现,日本这个弹丸小国的野心有多大。

当时日本刚刚结束战国时代,织田信长被杀,丰臣秀吉接管了日本的统治。完成日本大一统以后,丰臣秀吉便把目光看向了明朝。

他的计划是啥?先征服朝鲜半岛,再跨过鸭绿江征服整个明朝。这一计划是明确列在日本人史书上的,所以确凿无疑。

在他看来,完成日本大一统的自己,几乎是战无不胜的。其实当时日本打仗规模太小了,几百几千号人互殴,就被列为大战。在咱们中国这种规模的战争,就跟两个村子斗殴没啥区别。

没看过世界的丰臣秀吉,这回终于在入侵朝鲜时,看到了什么叫天外有天。万历三大征之一就是拯救朝鲜,对付倭寇。最终丰臣秀吉被战败的消息给活活气死了。

时间回到清朝末年,倒幕运动结束后,明治天皇掌握了军政大权。这哥们有点猛,他选择改革,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这就是著名的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打造海军。那么明治天皇打造海军的目标是什么呢?当然是清朝的北洋水师。

明治天皇的要求是,海军力量一定要超过清朝。哪怕自己吃不上饭,所购买的军舰也一定要比清朝强。所以李鸿章没买成吉野号,这艘军舰随后就被日本给买走了。

结果甲午海战中,吉野号战功卓著,北洋水师一败涂地。战争结束后,《马关条约》中,日本不仅索要2.3亿两白银的赔款,而且还要清朝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好家伙,此前和列强签订了那么多不平等条约,加起来都没有《马关条约》的赔款数额多,更别提割地了。

因此,日本亡我中华之心,可谓是历久弥坚。稍微逮到一点机会,日本就会想办法入侵我华夏,李鸿章警惕这一点,也是情有可原的。

二、日俄战争中,李鸿章更偏向俄国是有原因的。

日本之所以要攻占清朝,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更多领土。日本人长期生活在岛上,其实一点儿也不舒服,三天一小震,五天一大震,没得脑震荡简直是奇迹。

所以日本推行大陆政策,一定要夺取一块属于自己的大陆地盘。因此日本把目光看向了东三省,在二战末期,日本甚至表示,宁可放弃本土,也必须要保住东三省。好家伙,真的是太狠了。

为啥日本非要扣着东三省呢?因为这地方是大陆,不仅有广袤的平原,而且是进军中原的优良基地。所以说日本做一切都是为了夺取我国的陆地。

反观俄国,的确也是为了夺取地盘。但是我们要注意一点,俄国的地盘已经非常大了,至今还是世界第一。可是俄国的人压根就不多。

这么一来其实增加地盘对他们来说就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即使夺取了部分地盘,也没有要灭亡中国的意图。

所以相对来说,日本更可怕,而俄国稍微好一丢丢。越缺少什么,就越想要夺取什么,俄国缺地盘吗?当然不缺。日本是非常缺地盘的。

因此在日本和俄国争夺清朝领土的时候,李鸿章更加偏袒俄国。毕竟俄国抢点东西他们就知足了,而日本却在长期构思一条侵略路线。

所以在1896年,李鸿章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就是中俄互相扶持,一旦日本入侵,那中俄得一起对付日本。

作为交换条件,清朝允许俄国在东北修建铁路,将东北与西伯利亚联系在一起。这一条约其实隐患非常大,因为我们都知道铁路到了哪里,就说明该国的军队到了哪里。这为后来东北牺牲了大片土地给俄国,奠定了基础。

三、以夷制夷的前提下,李鸿章跟俄国更投缘。

李鸿章在日本这儿,可是吃了大亏的。可以说甲午战争李鸿章就是清朝实际上的总指挥,可是结果呢?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就剩几天破船了。陆军一败涂地,丢了朝鲜,丢了东北,甚至被人家打到了山海关内。

如此惨况把老李的脸都给丢尽了,从此他在清朝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就算是这样,他还得被逼着前往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谁签了这份条约,谁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卖国贼,这一点李鸿章不是不清楚。但是不签约又能怎么办呢?那个时候他们可不知道日本的底细,如果迁都再战,或许日本就熬不下去了。

可惜慈禧太后发给李鸿章的电文被日本给破译了,原来老太后答应了条约的苛刻要求。所以李鸿章无奈之下只好签订了条约。

因此李鸿章的一世好名声,到了这儿就算是彻底终结了。谁终结的呢?当然是日本了,你说李鸿章恨不恨日本?

反观俄国,他们只需要一些特权而已,并没有侵吞清朝的野心。而且他们也是列强,完全可以在东北制衡日本,这也是李鸿章考虑到的以夷制夷的方针。

而且根据沙俄冬宫的档案记载,签订《中俄密约》的时候,李鸿章是拿了300万卢布的回扣的!光绪签字给100万,铁路动工给100万,铁路运行再给100万,全都打到了老李的海外账户上。

由此可见,李鸿章和俄国的关系其实更高。在日本他还吃了一口枪子呢!到俄国李鸿章不仅受邀参加沙皇登基仪式,而且被奉为上宾,还有钱拿,你说他该偏向谁?

总结:老李主要还是从大局考虑。

当然了,拿钱不是主要目的,拿钱办事,会让人觉得这事儿办得更踏实一些。这是咱们自古以来的传统,很难改变。

李鸿章所关心的,自然还是天下大局。当时沙俄和日本为了东北利益争斗不休,在这种情况下用沙俄抑制日本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关键是其他列强当时也不管用啊!

李鸿章为什么打算把东三省送给俄国?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以他手与外国列强签定的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条约最多,多达三十多个。但落后就要挨打,面对腐朽难支的清政府,以他一人之力,又怎能挽回国家的羸弱不堪?在对日本和俄国问题上,他多倾向于俄国,也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李鸿章很早就觉察出日本的勃勃野心。日本明治维新后,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都开时学习西方,国力日强,开启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1871年七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约》,这虽是一个双方互惠条约,但李鸿章从签约过程中日本人的傲慢姿态,看出了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果然,1874年,日本出兵侵台,李鸿章积极支持清政府派沈葆桢作为钦差大臣率舰队赴台巡阅,并调驻防徐州的淮军唐定奎部6500人分批前往台湾。此事虽以签订《中日台事条约》而暂时平息,但后来日本还是于1879年乘隙吞并了琉璃。本来大清从来不把日本当作一个对手,尤其康乾盛世时,对日本更不屑一顾,就是鸦片战争时,日本也好不到哪里去,仍未纳入大清视野。但日本明治维新后,李鸿章已洞察出日本的勃起之势。一个本不入眼的小弱之国,要强盛起来了,这让李鸿章早早对日本有了警忌之心。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成了李鸿章的锥心之痛。1894年7月至1895年3月的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不仅丧师失地,还让李鸿章多年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李鸿章心痛啊!接下来由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更是让大清颜面扫地。条约最主要的两条: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及所属各岛屿、彭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追加三千万两赎辽费。在与日本谈判中,尽管行前清政府已经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反复辩论,本要赔偿日本军费三亿两,硬减少了一亿两,关于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彭湖列岛事宜,日方以军事恫吓坚决不再让步,“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弱国无外交啊,李鸿章只好连发电报请示,光绪帝同意签约,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马关条约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加重了中国负担,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国内民愤四起,因不能指责清政府为慈禧太后倾尽国库一心筹办万寿庆典,贻误军备之责,就将矛头指向李鸿章,使其成了丧权辱国的替罪羊。李鸿章也视马关签约为奇耻大辱,发誓终生不再踏入日本之地。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途经日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坚决不肯上,没办法,最后只好在两艘轮船间架上一块木板,时年75岁的李鸿章,在晃晃悠悠的海面上,蹒跚着慢慢挪到了另一艘轮船上。日本成了最大的威胁。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一跃成为亚洲强国。战争赔款达两亿三千万两白银,而当时日本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福裕。”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北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迅速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偿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大侵占领土的欲望。以夷制夷,让李鸿章更晴睐俄国。《马关条约》签订六天后,因割让辽东半岛,俄国觉得这严重阻碍了它向中国东北的扩张,危害了俄国在东北的利益,就联合法、德两国进行干涉,结果日本不得不宣布放弃辽东半岛,但要中国以白银三千万两“赎回”。说是三国,德国势力在远东不值一提,法国在镇南关中法之战中,还是中国手下败将,俄国才是日本最大威胁。三国干涉,日本趁获胜之机侵占满洲的企图被粉碎,也使俄国增强了它在远东的势力,遏制了日本在朝鲜的扩张。为了实现日本吞并朝鲜,进军满蒙的两步大陆政策,对抗俄国,日本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为以后日俄战争埋下了复仇隐患。满清政府及李鸿章,知道自己难以压制日本的侵略之势,看到俄国很有实力,视俄国为救星,就在无奈中看好了这“以虎驱狼”之计,抛出了所谓的“以夷制夷”之策。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在莫斯科举行,李鸿章也在被邀请之列。俄国需要得到更多在中国的利益,清政府也感激俄国对日本的压制,于是沙皇加冕典礼后,李鸿章就同俄国财政大臣和外交大臣在莫斯科签订了一个《中俄密约》。《中俄密约》的另一个名字叫《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条约规定了如果日本侵犯两国任何一国或者朝鲜,那么两国要共同出兵并相互接济;清政府同意俄国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经过中国的黑龙江、吉林直达海参崴,口岸对俄国兵船开放。这个密约直接把整个东北都沦为了沙俄的势力范围之内。李鸿章是海防与塞防之争的海防维护者。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中国西北、东北和东南边疆危机重重,满清政府内部在是否进军新疆问题上发生了激烈争论,争论的重点就是海防与塞防。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派认为英法进攻北京,日本吞并台彭琉球,法国占领越南,列强的威胁多来自东南沿海,特别是日本的突起,成了心腹大患,因此要加强海防,建立近代化海军才是当务之急,至于陆地边塞,贫瘠荒蛮之地,应停撤塞防之饷,补为海防之用。左宗棠则认为海防与塞防同等重要,不可只重海防而忽视塞防,塞防之款也不能转移为海防。左宗棠驳斥了只重海防的李鸿章等人,也否定了只重塞防的论调,得到清政府的认可,为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积极筹建三洋海军奠定了基础。

正因为满清中日甲午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成了李鸿章及清政府的锥心之痛和奇耻大辱,不惜以以夷制夷之策,来对抗日本的侵略野心。确实为了遏制日本,李鸿章让俄国在东北三省取得了更多的利益,致使东北三省沦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但面对当时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也不失为一种保家护国之策。俄国与日本最终的角触,东北三省依然为满清国土。就是李鸿章在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时,第四款:“今俄国为将来转运俄兵御敌并接济军火、粮食,以期妥速起见,中国国家允于中国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李鸿章依然坚持在后边增加上了“惟此项接造铁路之事,不得借端侵占中国土地,亦不得有碍大清国大皇帝应有权利”等语。弱国无外交,在此软弱危难之际,李鸿章为维护大清国的面子,也算尽力了吧。

李鸿章为什么打算把东三省送给俄国?

李鸿章除了出卖领土,没别的能力,土地被日本占领,我们还能收回来。被俄罗斯占领,基本没有再收回可能了!李鸿章没什么眼光!李鸿章这种人最好不要进入政府高层,否则真是坑人!

李鸿章为什么打算把东三省送给俄国?

因为当时日俄争夺东三省非常激烈,清朝又腐败无能外儒内凶,宁可亡天下,不可亡家王朝的理念,惧怕对外战争,怕一旦打仗家王朝被百姓推翻,请廷上下认为有太多的土地也治理不了保护不住?宁可把东三省送给俄国,让其于日本相争,也不敢于参加战争,这样才能保住清朝的统治苟且偷安之。。。

李鸿章为什么打算把东三省送给俄国?

他哪有权利送人,是以夷制夷的策略,效法三国演义凤仪亭,一个貂蝉许配董卓和吕布,最后吕布火并了董卓 犹如后起之秀日本打败老毛子俄国一样

李鸿章为什么打算把东三省送给俄国?

何止东三省?就算是李鸿章,也想做超越洪承畴的爱民大英雄,超越尚可喜的中华民族大功臣。参考满族南下史,只要俄罗斯族南下成功,这一切都能实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