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巴尔干半岛自古以来就是欧洲的火药桶?

巴尔干半岛占地55万平方公里,人口在5500万人左右。这地方凶得很,被称之为欧洲的火药库,若干战争都是围绕巴尔干半岛展开的。

早年,奥斯曼土耳其对这里统治了500年左右的时间。到了19世纪初,附近一些崛起的列强纷纷打起了巴尔干半岛的主意。

  1. 第一,沙俄表示:这里有我们的斯拉夫兄弟!所以我们是来解放他们的!其实沙俄是为了打通前往地中海的通道而已。
  2. 第二,奥地利帝国表示:这地方离我最近,我有义务帮他们一把!其实奥地利是想着把地盘扩张到亚得里亚海。
  3. 第三,英国和法国表示:我们是欧洲老大哥,我们有责任帮扶落后的小兄弟!其实英法两国是为了打通自己通往印度洋和远东的交通。

总之每一个列强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争夺巴尔干半岛,唯独巴尔干半岛上的自己人,似乎没有决定权。因此这里才被称之为欧洲火药库。

一、两次俄土战争。

其实沙俄和奥斯曼土耳其之间,打了何止两次?具体来说他们俩应该发生过至少12次大战,战争时间持续了241年之久。

战争结果我们也会发现,沙俄的地盘是越来越大,而奥斯曼土耳其则逐渐成了一个蕞尔小国。那么围绕巴尔干半岛的这两次战争,又是怎么回事呢?

1828年,第一次俄土战争。

1828年,希腊这个小兄弟打算从奥斯曼帝国手底下独立出去,奥斯曼当然不肯答应,结果问题来了,英法俄三国非要来拯救一下希腊小兄弟。

英法来也就算了,此前俄土之间可是有各种协议的,所以奥斯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一场大战便这么爆发了,奥斯曼土耳其还给这场战争起了一个很神气的名字:神圣战争。

沙俄这边出兵12万,奥斯曼出兵20万大军。结果是俄军扫荡巴尔干半岛,迫使奥斯曼土耳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神圣战争成了耻辱战争。

战争结束后,沙俄不仅获得了多瑙河口,还迫使土耳其承认沙俄拥有格鲁吉亚、伊梅列季亚、明格列利亚等地的统治权。

1878年,第二次俄土战争。

50年后,双方又打了一仗,这回双方的焦点依旧还在巴尔干地区。可惜这回奥斯曼还是不敌沙俄,俄军一路杀到了奥斯曼首都君士坦丁堡城下。

接下来要干嘛?当然是签订不平等条约了!沙俄迫使奥斯曼土耳其承认了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成为沙俄的自治国。

二、两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列强们的多次介入,使得巴尔干半岛上的居民们也逐渐觉醒了。原来他们的确可以摆脱奥斯曼的控制,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

于是到了20世纪初期,巴尔干地区的各族人民组建成了巴尔干同盟。这是在干嘛?当然要造土耳其的反。

此前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罗马尼亚、黑山等国已经宣布脱离奥斯曼土耳其。可是你觉得奥斯曼会死心吗?当然不会。

同时奥斯曼手里还掌握着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大片地区,而且阿尔巴尼亚还在奥斯曼手里。所以奥斯曼土耳其依旧在朝着那些已经宣布脱离的国家渗透。

于是乎在1912年,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黑山等四个国家建立了反土同盟。双方大战一触即发。这次的战争结果是奥斯曼土耳其惨败,阿尔巴尼亚也趁机宣布独立。自此奥斯曼丧失了它在欧洲的所有领土。

真不知道奥斯曼土耳其这个所谓的大国,为啥还有脸活下去的。打了这么多仗,真没看到他们打赢过几次。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战争胜利以后,巴尔干半岛内部的几个国家居然起了内讧。这可把土耳其高兴坏了,恰逢战后奥斯曼内部发生了政变,新政府上台以后,再次染指巴尔干半岛。

当时罗马尼亚把保加利亚打得够呛,土耳其发现了机会,立马攻占了保加利亚大部分地盘。而塞尔维亚又打算笼络波黑地区的人(此前波黑已经被奥地利吞并),希望成立大塞尔维亚国。这事儿可严重侵犯了奥匈帝国的利益,因此奥匈帝国打算灭了塞尔维亚。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

奥匈帝国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对巴尔干半岛下手。尤其是1914年,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居然公然跑到巴尔干半岛的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宣传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兼并计划,这不是赤裸裸的挑衅吗?

于是乎斐迪南大公夫妻俩就被一位塞尔维亚的民族分子给宰了。这事儿可把整个欧洲都给搞兴奋了,为啥?

因为奥匈帝国的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太苦命了,媳妇儿茜茜公主被暗杀,儿子鲁道夫自杀,弟弟在墨西哥也被杀了,如今侄子兼任储君的斐迪南大公又被暗杀了。

老人家愁容满面,泪水早就流干了。这个时候德意志帝国立马派来了使者,怂恿他对塞尔维亚开战。那么好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么爆发了。

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以巴尔干半岛为起点的战争。所以你说这地方是不是个火药桶?

总结:内部不团结,你能够怪谁?

巴尔干半岛之所以成为那么多列强眼中的肥肉,其实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内部太散乱了。一根手指起不到什么作用,可五根手指握成拳头,才能打出力量来。

可惜人家不懂这个道理,在摆脱了土耳其以后,他们立刻开始互相翻脸。一战结束后,他们再次爆发斗争。总之谁都想做老大,结果没想到被外面的老大给一顿揍。

即使历史上存在过短暂的南联盟,也只是昙花一现而已。至今巴尔干半岛依旧是山头林立,谁都不服谁。

自己单干,你也得拿出点本事来吧?他们都有一颗做大哥的心,却都没有做大哥的实力,所以他们的问题压根就无法得到解决。

为何巴尔干半岛自古以来就是欧洲的火药桶?

欧洲大陆南部有三大半岛:葡萄牙与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意大利、圣马力诺和梵蒂冈所在的亚平宁半岛以及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保加利亚、希腊等十个国家与地区所在的巴尔干半岛。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大陆的东南部。西侧与亚平宁半岛隔亚得里亚海相望;东侧濒临黑海,隔土耳其海峡与亚洲大陆相望;南部濒临地中海的两个边缘海:爱琴海与伊奥尼亚海。

巴尔干半岛地处于欧洲、亚洲以及非洲三大洲之间,是三大洲联系的枢纽,通过其南面的地中海可以连通大西洋与印度洋沿岸的国家,而东侧的土耳其海峡则扼守着黑海的咽喉。因此,巴尔干半岛战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直以来都是必争之地。

特别是在近代以来,这里成为了欧洲列强的争夺的重点,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成为了帝国列强之间矛盾的焦点,并且引发了多次在巴尔干半岛上的战争。

早在17至19世纪时期,当时的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对巴尔干半岛、克里米亚半岛以及黑海的控制权,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爆发了十多次战争。

20世纪初期、一战之前,这里又爆发了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当时的“巴尔干同盟”,为了反抗奥斯曼帝国对其长期压迫与统治而爆发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则是“巴尔干同盟”在领土与利益的瓜分产生分歧而爆发的。在这两次战争激化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加速了一战的爆发。

1914年6月底,当时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遇刺身亡。一个月之后,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为何巴尔干半岛自古以来就是欧洲的火药桶?

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火药桶不假,不过准确来说成为“火药桶”是19世纪以后的事情,在这之前长期被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统治,其中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长达500余年,虽然在公元4到7世纪,匈人,阿瓦尔人,伦巴第人,保加利亚人,罗马人以及斯拉夫各民族对半岛的统治权进行过激烈的争夺,但那个时候的欧洲处于混沌中世纪,别说巴尔干,就算是西欧和中欧也是诸侯军阀混战,整个欧洲都不消停。

不过19世纪以后,欧洲其他地理单元都消停了,但是巴尔干半岛依然热热闹闹打个没完,这就引人注目了,所以才获得了火药桶的“美誉”,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近代以来在这个半岛发生的比较大的战争:

1828年~1829年和1877年~1878年两次俄土战争,1912~1913年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1914年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为导火线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半岛各国都被卷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半岛曾被德、意法西斯占领,各国都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1999年,因科索沃问题引发了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野蛮轰炸。

可以说,生活在巴尔干半岛的居民简直是在血与火中成长起来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巴尔干如此“热闹”?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半岛如此多灾多难?笔者认为有如下两点原因:

一是地缘位置突出,列强垂涎觊觎。

巴尔干半岛与西班牙、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及意大利所在的亚平宁半岛并称为南欧三大半岛,西临亚得里亚海,东濒黑海,南滨伊奥尼亚海(地中海的一个海湾)和爱琴海,东南隔黑海与亚洲相望,北以多瑙河、萨瓦河为界,西至的里雅斯特,面积约50.5万平方千米。

该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陆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东有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扼守黑海咽喉,占据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这一战略价值极高的地缘让周围的欧洲强国分外眼红,我们细数巴尔干半岛的大规模战争,会发现除了该地区民族发动的以外,大部分与俄国和奥匈帝国有关,其次是德国、美国等西方传统列强。

首先,对于俄国来说,土耳其海峡是俄国南部重要的生命线,如果土耳其海峡被敌对国封闭,俄国南部的对外联系将被断绝,黑海舰队将成为瓮中之鳖,巴尔干半岛的控制对于俄国来说至关重要,对于视出海口为生命的俄国来说,自然是拼了命的要将巴尔干控制在自己手中,以确保俄南部地缘战略安全。

其次,就是奥匈帝国,奥匈地处巴尔干北部,但19世纪后期国力衰微,面对北方的德国、西边的法国、东面的俄国,奥匈帝国无力与任何一个国家对抗,它的发展只能往南方,将巴尔干半岛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此进行最后的挣扎,而俄国势力的入侵会让原本就比较势弱的奥匈帝国受到敌对国的三面夹击(东边、南边俄国,西边法国),巴尔干半岛的控制对于这个帝国来说也是生死攸关的。

最后是德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迅速发展,GDP超过了英国。德国修建“三B铁路”的计划也表明向巴尔干半岛扩张的意图,从它的首都柏林开始,过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到达亚洲的巴格达,这样一来,巴尔干自然就纳入德国扩张的视野,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俄国,德国联合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1882年签署《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这标志着大国势力开始以集团形式角逐巴尔干半岛。

此外英、法为了保护通往印度洋和远东的交通命脉,也加入对该半岛的争夺,因而半岛成为俄、奥、英、法群雄逐鹿的地区,地区局势也更加复杂,包括上世纪美国等北约国家轰炸南联盟也是同样道理,都是为了争夺巴尔干控制权,至少不让这一地区落入俄国人之手。

二是民族宗教问题复杂,本土缺少强大统一政权。

巴尔干半岛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较早发祥地之一。南部是古希腊文化的发祥地,由于地处欧亚交界处,自古以来商业、贸易和宗教文化活跃,如今在这个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5500万人口,包括希腊、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黑山、北马其顿和波黑全境,以及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土耳其欧洲部分等1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3个主要民族,但任何一个民族在人口体量上都无法占据绝对优势,即便是奥匈这样半岛比较大的帝国,其国内也是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民族的二元制统治,正因为民族成分的多元和均衡削弱了这一地区出现统一中央政权的可能。

再加上巴尔干半岛多山地分布,缺乏适合农耕和建设的平坦地形,被山脉分割的支离破碎,因此这一地区在历史上并未形成强大的大一统的本土政权。尤其是随着近代以来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各民族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但是各族在争夺领土、利益、权力分配等方面冲突不断,导致战争频发。而且巴尔干半岛地区由于曾受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多个外来势力的统治,因此居民多信仰基督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各宗教矛盾夹杂着民族矛盾,也成为巴尔干发生冲突的重要根源。

综上,巴尔干半岛由于自身的禀赋无法形成大一统的强国,但是却处在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所以成为外来势力征服的对象,再加上自身民族宗教矛盾复杂,使外来势力为了谋取自身利益而趁机介入,导致巴尔干半岛成为名副其实的火药桶。

为何巴尔干半岛自古以来就是欧洲的火药桶?

感谢邀请!

巴尔干因其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注定成为四战之地,成为欧洲的火药桶也不足为奇了!

巴尔干地形限制其发展潜力,注定沦为被征服的对象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东南部,三面分别被黑海、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包围,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巴尔干半岛多山,百分之七十的土地是山地,剩下的就是零星分布在山间的盆地和沿海平原。

巴尔干半岛地表割裂严重,各个盆地平原间只能依赖山间谷地联通。这样的地形一是限制了巴尔干半岛的发展,尤其限制人口的增长。再这割裂的地形限制半岛的融合,使其无法发展成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力量,来阻止别的势力的侵略,注定成为周边文明入侵的对象!

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各方争夺的对象

巴尔干因为地形地貌,限制其发展,如果其偏居一偶,或许也不会引起别人的关注。巴尔干的悲哀还在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带来的战略价值,使其成为各方争夺的对象!

巴尔干地处欧洲东南部,亚欧两大陆的交汇处。同时交通地中海和黑海,是黑海进出地中海进而通向大洋的必经之地,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古希腊时代,巴尔干地处希腊和波斯帝国交锋之地;罗马时期,巴尔干虽然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但是这里仍然是罗马和北方蛮族战争的前沿;伊斯兰教在西亚崛起后,这里成为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争夺区。

进去近代各方势力对巴尔干的争夺更加激烈。俄罗斯崛起后,为了寻找出海口,在这里和土耳其进行长达两个世纪的战争。奥匈帝国对该地区吞并甚至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后这里同样是美苏两大阵营冷战的前沿,双方在这里剑拔弩张。

以上的描述不难看出,巴尔干半岛无一不是双方或者多放争夺或者征服的对象。正是因为其地理位置所带来的战略价值,才使得巴尔干被周边的强力集权所“惦记”,成为战争爆发之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何巴尔干半岛自古以来就是欧洲的火药桶?

谢谢邀请,分享知识,传播价值,我是史海泛读。

前言:

说巴尔干半岛自古以来就是欧洲的火药桶,这个观点我认为是有点偏颇的,造成这个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近两个世纪以来,巴尔干半岛上面战火纷飞。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就是在巴尔干半岛发生的。而且直到20世纪末,巴尔干半岛上的各民族之间还爆发战争。对中国人来说这个地区造成不良印象,仅次于混乱的中东地区。巴尔干半岛地区并非自古以来就是欧洲的火药桶,是从19世纪开始,欧洲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近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把巴尔干地区变成了火药桶。

▲1878年柏林会议后的巴尔干,土耳其丧失大片领土

历史背景

巴尔干地区在历史上至少被三个帝国统治过,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少部分时期被波斯帝国染指过,不过时间很短),其中罗马帝国统治的时间应当是最长的。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拜占庭帝国,继续统治了巴尔干半岛长达近一千年。在奥斯曼帝国崛起之后,巴尔干半岛渐渐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蚕食,直到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整个巴尔干地区,彻底落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手中,在土耳其人的手中,被统治了三个多世纪。在这些帝国的统治期间内,虽然巴尔干地区时不时的会出现一些反抗,但都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

▲巴尔干半岛地理范围

为何19世纪开始巴尔干半岛接连出现战火,以至于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简要谈谈两个原因

巴尔干地区民族主义精神的觉醒
  • 应该说自从基督教成为西欧世界的统治思想之后,教会其实一直都在淡化种族之间的区别,因为基督教本身就是一种平权的宗教,他更强调信仰基督教的平等,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地位,只要信仰基督教就是兄弟姐妹。民族的观念,种族的观念是非常淡薄的。当时的巴尔干地区主要的宗教信仰是基督教,虽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了巴尔干地区,但是并没有强迫当地基督徒改宗伊斯兰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宗教政策相对是比较宽容的,当然这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
  • 因为民族观念的淡薄,所以巴尔干地区的各个民族虽然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在没有强迫基督徒改宗的政策下,他们也愿意接受土耳其人的统治。在土耳其人统治的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里,巴尔干地区相对还是比较平稳的。但是从18-19世纪开始,欧洲兴起了民族主义观念,这种观念的兴起和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不可分,用民族主义观念来对抗宗教权力,这成了当时西欧各个新教国家的主要手段。
  • 毫无疑问的是这股民族主义思想风潮也刮到了巴尔干地区。首先起来反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就是希腊人,希腊人通过长达8年的战争,最终获得了独立。而希腊人获得了成功,大大激发了其他民族的独立精神,巴尔干半岛上的其他民族纷纷掀起了起义。最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丧失了巴尔干半岛的统治权。而刚刚获得独立的各民族之间内部又产生了矛盾,每个民族都想为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特别是领土问题和边界划分,各个民族之间内部矛盾重重,这就使得巴尔干地区非常的不稳定,期间爆发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就马其顿地区领土归属问题发生冲突,随后爆发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欧洲列强对近东地区政和经济权利的激烈争夺
  • 应该说欧洲列强对于巴尔干地区政治经济权利的争夺是导致巴尔干地区战争不断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巴尔干地区各国本身就是矛盾重重,随着欧洲列强的介入,使得这一地区形势更加恶化。
  • 俄国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非常激烈,两国都与巴尔干地区接壤。俄国希望控制巴尔干半岛,主要是为了获得黑海的出入口。只要控制了巴尔干半岛,就相当于获得了通往地中海的钥匙,因此俄国在争夺巴尔干地区的权力不遗余力。
  • 而奥匈帝国想要控制巴尔干半岛,主要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领土,因为哈布斯堡王朝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巴尔干半岛地区的争霸已经延续了几个世纪,终于熬到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国力衰落的时刻,所以哈布斯堡王朝绝对不会放弃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奥匈帝国不希望肢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但俄国希望彻底肢解奥斯曼帝国,所以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上针锋相对,使得巴尔干半岛的形势更加复杂。
  • 英国在巴尔干半岛上也有非常重要的利益。此时英国已经控制了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如果巴尔干半岛被俄国人所控制,就将对英国的地中海上航线和贸易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英国对巴尔干地区的主要政策是削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但不使它瓦解,英国拒绝了俄国瓜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企图。列强在巴尔干半岛上利益的不同使得巴尔干半岛各方都是针尖对麦芒。最后就导致了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刺杀的萨拉热窝事件,导致一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诸国的领土

结语:

应该说巴尔干地区民族主义的觉醒,是导致巴尔干半岛变成火药桶的重要原因。再加上欧洲列强在巴尔干半岛的激烈争夺,列强的介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各民族之间争斗不断,使得这个地区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即便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巴尔干半岛地区仍然发生了好几次战争,因为领土分配,边界问题,巴尔干半岛上的各民族之间依旧矛盾重重。

(尊重原创,谢绝搬运,违者必究)

为何巴尔干半岛自古以来就是欧洲的火药桶?

《东周列国志》第93回载:赵武灵王自念赵国北边于燕,东边于胡,西边于林胡,楼烦;与赵为邻,而秦止一河之隔。居四战之地,恐日就微弱。我们且不说赵武灵王的本事有多大,单就他看到赵国所处的凶险的周边环境这一点来说,他已经很不错了。他创造了一个成语:四战之地。巴尔干半岛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四战之地,所以,它才成了欧洲的火药桶。

一,四战之地巴尔干半岛的惨痛过往。

巴尔干半岛被征服的历史要追溯到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他是这个半岛的第一个占领者,这是公元前四世纪的事情了。大约过了一百多年,来了第二个征服者,它就是著名的罗马帝国,接着是拜占庭帝国。以贝尔格莱德为例,这个古老的城市曾经遭到东亚匈奴人,西罗马的东哥德人,奥斯曼土耳其人和蒙古人的侵略,而且蒙古人曾经两次占领过这座苦难的城市。每一次的征服都是一次杀戮和流血,伤害和撕裂。从地中海上吹来的湿漉漉的海风,闻着都是血腥味。

二,“四战之地”巴尔干半岛复杂的周边形势。

四战之地特指地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到攻击的地方。巴尔干半岛算不上地面平坦,然而,它所处的复杂的周边形势让它不想受到攻击也难。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由于塞尔维亚和波黑等国是以斯拉夫族为主的国家(以前是南斯拉夫),这些斯拉夫人和俄罗斯的斯拉夫人是属于一个民族的,他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而俄罗斯就想当然地把巴尔干半岛当作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老毛子更看中了通往地中海的出海口。欧洲人可不那么想,他们从骨头缝里鄙视老毛子俄罗斯,更不可能放弃这个南下地中海的天然的跳板!从十九世纪初期开始,沙皇俄国,奥匈帝国,英国和法国都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在二战后,先是北约和华约在这里斗鸡眼;之后,随着原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自顾不暇,北约趁机把自己的臭脚伸到了巴尔干半岛的被窝里。于是乎,我们看到了南联盟被北约肢解,塞尔维亚被北约一通狂轰滥炸。

三,“四战之地”巴尔干半岛的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宗教问题。

西方的学者对巴尔干半岛的问题也非常关注,一些学者还曾经深入到巴尔干半岛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去做一手的调查。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当地的民族互不干扰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如果稍有风吹草动,各个民族之间立马就开始了斗鸡眼,而且是怎么狠怎么斗!一个小小的半岛上居住着,斯拉夫人,希腊人,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和马其顿人等等等等!这些民族的信仰更加多元,分别有基督教,东正教,伊斯兰教。本来就脆弱的民族问题加上宗教因素,使半岛这根本来就紧绷着的神经愈发敏感,简直就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四,四战之地巴尔干半岛重要的地理位置。

处在四战之地的巴尔干半岛也许就是个尴尬的存在。它向东扼守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向西是亚美尼亚海,向南是浪漫到死的爱琴海,向北是欧洲腹地。要么是强敌在虎视眈眈,要么是一望无际的海水漫漫,难道这就是巴尔干的宿命吗?上天赐予巴尔干以富饶之地,却没有人去保护它,爱护它,珍惜它。让它成了一块无主的肥肉,任人宰割!

至此,我想起了三国时期荀彧说的一句话:“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看来,四战之地就是巴尔干的宿命。所以,射向裴迪南大公的那颗子弹一下子就引爆了一场世界大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