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的亲弟弟和琳对于清朝有何功绩,最后的结局又如何,你怎么看?

和珅跟和琳虽然是亲兄弟,可是秉性完全不同。

和珅更喜欢钱,而和琳对钱却没有太大兴趣,他更喜欢在战场上扬名立万。

虽说哥哥和珅不到30岁,就成了乾隆皇帝身边的第一红人,可和琳却没有顺着哥哥这条线往上爬,而是选择了军旅人生。

这当然也是和珅的意思,当初他们一个学文一个学武,就是要做到文武兼备。如今得到了机会,和珅自然积极鼓励自己的弟弟和琳从军。

有和珅罩着,和琳的起点肯定低不了。在和珅看来,和琳去军队也就是镀个金,有他在朝中斡旋,执掌军权是早晚的事情。结果和琳参军以后,就当真了。

一、跟着阿桂混,却博得了不错的名声。

阿桂是个文武双全之人,他不仅是进士出身,而且多年带兵打仗,几无败绩。所以这个人非常骄傲,尤其瞧不起和珅这种靠谄媚起家的人。

所以说阿桂跟和珅其实是相当不对付的。可是在和琳刚入伍的时候,和珅偏偏要让和琳跟着阿桂后面混。为啥?因为和珅知道,阿桂是有真本事的人,与其让弟弟跟着其他人混日子,倒不如跟着有本事的人后面学习。

当时有人举报乾隆的小舅子杭州制造盛住贪污,所以乾隆便打算让阿桂去处理这件事。其实阿桂很不适合办这事儿,因为他太认真了!

认真不好吗?这当然要看什么事儿,乾隆皇帝真心想要惩处自己的小舅子?当然不会,小惩大诫就行了,可阿桂是个执拗的人。

和珅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端倪,连忙举荐自己的弟弟和琳去协助阿桂。结果事情解决以后,阿桂被乾隆皇帝骂了一顿,反倒是和琳办事稳妥,所以升任湖广道御史。

所以说,和琳这个人从阿桂那儿学来了认真,从和珅那儿学来了圆滑,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自然口碑不差,且得到了乾隆的重用。

二、和琳跟着福康安混,屡立战功。

福康安又是和珅的冤家,他也瞧不起和珅,可是人家和珅偏偏就是要让弟弟和琳跑去跟着福康安混。

1792年,廓尔喀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带兵侵略西藏。乾隆皇帝派遣两广总督福康安前去平定,和珅逮到了机会,果断举荐自己的弟弟和琳跟着福康安一起入藏。

和琳是个人才,他到了西藏以后,主要负责筹运军粮。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很显然,和琳的位置相当重要,稍有不慎,前线的福康安部队,极有可能全军覆没。

福康安本来还有点儿小担心,认为和琳会不会给自己下绊子,结果人家和琳把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给前线军队提供了充足的粮草。

此外和琳还跟当时的达赖喇嘛商议,将西藏的地方官任免权收归中央。这可是一件大事,所以乾隆得知以后非常高兴,不仅认可了和琳的工作能力,对他与福康安的默契配合也十分欣慰。

此后和琳一路高升,做到了四川总督,再次有了上战场的机会。这次要对付的是贵州、湖南等地的苗民起义。

当时和琳正从西藏回来,结果半路上遇到了起义军,这可把和琳气坏了,二话不说就重新投入了战场,并且取得了胜利。

与此同时福康安的人马也陆续收复了不少地盘,双方合兵一处,连下对方七十多寨。立下如此大功,和琳被封一等宣勇伯、太子太保。

嘉庆元年,福康安在军中病逝,群龙无首之时,和珅果断向太上皇乾隆提出建议,让他的弟弟和琳暂代军务。当时嘉庆没有权力,所以还是乾隆老爷子一个人说了算,这事儿就算办成了!

和琳很高兴啊,打仗就更卖力了,甚至抓了起义军领袖石三保。可惜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仕途上和琳一帆风顺,结果在围攻平陇的时候,感染了瘴气。没多久,年仅42岁的和琳就病逝了。

三、和琳被嘉庆一撸到底。

所有的计划都因为和琳的去世而泡汤了。如果和琳不死,那他将取代福康安的位置,成为清朝最有实力的一个人。

再加上他哥哥和珅,两个人里应外合,什么事情搞不定?可惜和琳还是去世了,所以和珅失去了外援。

如果和琳不死,嘉庆要动和珅的时候,也必须要再三考虑才对。至少动和珅之前能稳住和琳,否则人家玩一出兵谏,那麻烦可就大了。

虽然乾隆给了和琳很多封赏,比如赐爵一等公,配享太庙等等。可是这都无济于事了,属于和珅、和琳兄弟俩的时代,就这么结束了。

嘉庆四年,乾隆皇帝去世了,和珅还想嘚瑟?已经没那个可能了。3天以后和珅就被嘉庆给端了。至于和琳呢?

他虽然为清朝立下过大功,可是他毕竟是和珅的弟弟,因此嘉庆也开始打压和琳,认为他没有啥军功,反倒是在掣肘福康安。因此和琳失去了配享太庙的资格,就连他儿子继承的公爵,也都被嘉庆给剥夺了。

总结:和琳要活着,历史得改写。

和珅执政接近二十年,在朝中早就根深蒂固了。他的党羽可谓是遍及天下,所以嘉庆要除掉和珅,的确是有点难度的。直接杀掉和珅,其实是一招险棋,好在和珅的那些党羽都是狐朋狗友,要不得嘉庆好好喝一壶。

如果和琳还活着的话,那情况又不一样了。以和琳的资历,在军中有绝对的影响力。这一点嘉庆必须要重视,所以他亲政以后,不可能直接对和珅下手了。

这么一来,留给和珅、和琳兄弟俩的机会就这么来了。只要他们手握大权一天,那嘉庆就绝对不敢把他们怎么样。

这几个人年纪相仿,相差不过几岁而已,很可能和珅、和琳兄弟会一直把嘉庆这么托着,让他做个云上皇帝,毕竟嘉庆的能力也就一般般而已。

参考资料:《清史稿》

和珅的亲弟弟和琳对于清朝有何功绩,最后的结局又如何,你怎么看?

和珅(1750~1799)有个小他4岁的亲弟弟叫和琳(1754~1796),哥俩从小父母早亡,只好靠自己打拼顽强生存,好在老爸常保生前是乾隆的三等轻车都尉,这个职务可以承袭,但还得朝中有人保举。哥俩唯一的出路就是发奋读书出仕做官,于是商量好各攻一门,和珅注重学文,和琳注重学武,计划一文一武报效朝廷。

和珅深知“朝中有人好做官”的道理,他比弟弟和琳早慧,18岁时娶了直隶总督冯英廉的孙女冯氏为妻,23岁时,在冯英廉推荐下,进宫成了乾隆的侍卫,这就有机会接近皇帝了。野史说乾隆见和珅长得像从前他钟爱的一个小宫女的模样,爱屋及乌的提拔和珅及重赏,以弥补对小宫女的亏欠。不管怎么说吧,和珅不到30岁就升任了军机大臣。和阿桂这些军功赫赫的老臣平起平坐了。

▲和珅

和珅成了乾隆的红人,实现了他的人生目标,作了文官之首。他不忘提携弟弟和琳,和琳本来就挺优秀,加上有哥哥在朝中为他出谋划策,23岁时作了工部侍郎(行政秘书)。

和珅并不满足,为了尽快提拔弟弟,于是对他说:“要想快速升迁,必须找个靠山,你投靠军机处的首席执行官阿桂吧,阿桂在军中威望高,他年纪大了,比你大37岁,跟着他锻炼几年,他退休你就可以接了他的职务。”,和琳对哥哥的话言听计从,暗暗佩服哥哥深谙朝中升官之道。

和琳接受了哥哥的建议,从此就跟随了阿桂,打了几次漂亮的战役,经过十年的历练,和琳在37岁时,被乾隆授予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之职。和琳完成了他的第一次华丽的转身,由此进入军队高层。

▲和珅、和琳

一个人的人生历程,总有不同的贵人陪伴,和琳能够进入朝廷,是哥哥一手托举起来的,他能进入军队高层,是和珅的同事、领导阿桂欣赏而推举的。当然和琳对二人感恩戴德。

此时和珅又为弟弟找了一盏明灯,他就是乾隆小舅子的儿子,传说是乾隆私生子的福康安。福康安特别受乾隆的宠信,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历任云、贵、川及两广总督。是继阿贵之后军队少壮派人物,他的年龄与和琳一般大,和珅意思是让弟弟跟着福康安混,也就是所谓的混圈子,和珅知道,看一个人有多大能力,首先看他身边的朋友,老虎跟着猫,永远混不出头!和珅为弟弟安排的“两步棋”相当成功,和琳借势成了福康安的副手,军中的副元帅。

岁月如梭,5年过去了,转机最终出现了。主帅福康安在平叛过程中得病去世了,和珅抓住机会,向太上皇乾隆启奏,让和琳代替主帅主持军务。乾隆当即同意,于是下令和琳督办一切军务。这一年和琳42岁。

好景不长,乐极生悲,就在和琳欲大展拳脚有所作为,就在兄弟二人朝中朝外交相呼应权势日隆,就在兄弟二人一荣俱荣之时。和琳在一次平叛过程中,不幸身中瘴气(有毒气体)而亡,年仅42岁。和琳英年早逝,出师未捷身先死,和珅闻之伤心欲绝,太上皇乾隆为他举行了隆重葬礼,并赐其为一等公爵,配享太庙。

▲和琳

和琳生前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离不开和珅的指点和提拔。可谓身前显赫,死后荣光。可是过了三年后,乾隆驾崩,不出半月时间,新皇帝嘉庆查抄和珅,以贪污罪赐其自缢。和珅死时49岁。和氏兄弟一荣俱荣,当然也就会“一损俱损”,和珅倒台,百官“墙倒众人推”,杀了和珅仍然不解气,罪及和琳。嘉庆帝削夺了和琳儿子承袭的一等公爵,以打仗无功为理由,命令把和琳牌位撤出太庙,毁和琳祠堂,和琳死后没落得好下场,差点挫骨扬灰。

和琳对清朝是有贡献的,但他的战绩确实不突出,几乎生存在阿桂和福康安的阴影之下。可圈可点的就是西藏平叛和镇压湖南地区的苗民农民起义,活捉了农民军的领袖。这些都不是流芳百世的战绩,关键他有个“成也和珅,败也和珅”这样的哥哥,所以后人对他知之甚少。

【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解读。欢迎转发、留言和关注】

和珅的亲弟弟和琳对于清朝有何功绩,最后的结局又如何,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和珅与和琳这哥俩,咋说呢?哥哥升天,他跟着得道,哥哥背锅,咣叽一下他也得跟着一块砸锅,福是没少享,锅也得照样背啊!

这事要吧嗒,咱还得从头说起才有嚼劲。

这哥俩算是家道中落,哥俩老爹叫常保。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嘀咕:“哥俩姓和,他爹咋就姓常了呢?跑偏了吧?”

这您可就整错了,这爷仨是满人,人家姓的是钮钴禄氏,哥俩算是和字辈的,所以没整差。

当年乾隆琢磨着下江南的时候,就是常保伺候在身边。

你们没有想到吧,乾隆下江南爹伺候过了,跟着就是和珅这儿子顶上去了,这也算是一种孽缘吧!

咱接着说。

那么这老爹算是捡了个大便宜,跟在乾隆身边那自不必说,官运亨通啊,没多久这就升了去了,到福建当副都统去了,结果没几年嘎嘣就死在这位置上了。

这就相当于老天爷给这哥俩打了一道霹雳呀,整的这家算是咔咔的,眼瞅着房倒屋塌啥也不剩下了。

就这一年,和珅十岁,和琳七岁,家里顶梁柱折了,而且这哥俩的母亲在生和琳的时候难产,早就死了。

主家大人都没有,一帮子亲戚等着红溜溜绿汪汪的眼珠子,这就打上门来找食吃了,要不是家里还有个老家丁外加常保留了一个偏房,这哥俩当时就得扫地出门喝起西北风,咚咚咚!喝这么几天下去,这历史上也就没这大贪官什么事了。

嘉庆吃饱的段子也就来不了了。

命不该绝和珅就得陪着乾隆打打闹闹才成,不然后世咋给他们凑个铁三角出去,天天的玩闹不是,于是这哥俩算是活下来了。

就这么活着他也不成不是?

和珅吧嗒吧嗒大眼珠子,用手一摸那宽脑壳,就打定主意了,他一手攻文,他弟弟和琳一手攻武,以后在官场上也算是文武相辅相成。

和琳这弟弟当的也合适,一切安排都听着和珅那指挥棒转悠,这都不带打岔的。

咋说呢?这哥俩和珅头一个出的头。

和珅是有才,满汉蒙藏四种语言提溜出来那是舌头都不打结,四书五经那也是没多大问题,可就走不了科举,咚咚咚把那科举大门都撞的满是坑,那声响余音绕梁都不为过,自己都是满头包,但就是也没个结果。

于是按照满人的惯例走了属于他们满人的路数,和珅接了老爹的爵位三等轻车都尉,走了侍卫的路数,贴到了乾隆的身边,这就开始干粘杆了。

而和珅的弟弟和琳走了吏部笔帖式的路子,蹲在吏部拿根笔杆子抄抄写写的,这辈子要是没啥大的机会,一路笔帖式,升到六品你都出不去,但这条路也是当时满人八旗子弟出身之路。

咋也比一帮人挤那科举的独木桥来的好,至少在混个脸熟的过程中,还能有一笔银子当做开销。

这不,后头有和珅顶着屁股往上推和琳,再加上清朝对满人都是特殊照顾的,和琳这一路那也顺风顺水,什么工部郎中,什么杭州织造这就走了过来。

和珅感觉自己弟弟这么混下去,也没个头,于是就决定让这个弟弟跟在一个大将的屁股后头凑热闹,这第一个凑上去的是阿桂。

您也别说当初和珅混的最红的时候,阿桂蹲在一边,和珅他也得上去点个头哈个腰啥的,这算是打下来的地位,比和珅那嘴皮子溜上去的要牢靠的多。

结果混着混着,这就出劈叉了。

咋回事呢?乾隆的小舅子盛住出事了,有人告他贪污受贿。

咋说呢?乾隆的小舅子海了去了,这个小舅子不出名,但捞一笔的手段那是没的说。而乾隆对每个小舅子都是客客气气的,就寻思着走个过场就完事了。

其实在乾隆手里头,只要是满人犯了事,不是什么造反杀头的大罪,基本上也就是个过场而已。

结果阿桂较劲了,而和琳在和珅的示意下这就开始放水。

这么一收一放的过程中,阿桂被乾隆骂了一通,和琳到是被乾隆放到了湖广道当御史去了。

而那个盛住一开头被乾隆一脚丫子踹下去,也就撑了一年的功夫,又开始在官场上混的风生水起的。

咱接着说和琳。

后来这和琳又抓住一个机会,湖北一个叫李天培的按察使借着官船给福康安拉木头。

按理说这事不是什么大事,都这么来的。结果撞到乾隆对官场上的腐败问题极度不满,要下死手。

和珅指示和琳把这事给端到了乾隆的眼跟前。

乾隆一摸脑壳,就他了,这就又派阿桂去办这事。

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李天培被一脚丫子踹到了边疆喝起了西北风,这通流放,没有奇迹的话,基本上就回不来了,杵一根标枪就得死那了。

至于福康安,就是被乾隆骂了一通,罚个俸禄就没事了。

那么和琳借着这个事,一路又走高了一截。

到了后来廓尔喀跑西藏这地捣乱,就是现如今尼泊尔那帮子为英国人卖命,玩弯刀的雇佣兵。

这帮人一捣蛋,和珅认为机会来了,这就给自己弟弟安排了一个讨伐的差事,打这里起,和琳算是走到了武官的路上。

也算是一路高升吧,基本上出去之后,富康安是主帅,这货就是副手。

后来福康安在乾隆当太上皇的头一年出征,死在出征的路上,和珅在后边一使劲,这和琳总算是做了一次主帅的瘾。

但这瘾也就那样吧,到了同年八月份的时候,和琳被瘴气给熏了一下,这口气没倒腾出去,咣叽一下没撑住也就死了。

这不乾隆还在那吗?虽然是太上皇,可比嘉庆这个皇帝的话还好使。

和琳被加了一个一等公爵,还允许后代世袭,这赚大发了。

又是建祠堂,又是厚葬,还把牌位扯到太庙里头,享受贤良祠的待遇,国家祭祀的时候,都有人家一份香火。

结果两年后,轮到乾隆嘎嘣了。

十来天的功夫,嘉庆就让和琳的哥哥和珅尝到了嘛叫秋后算账。和珅这块招牌咣叽一下让砸趴下了,跟着和琳也吃了挂劳了。

什么贤良祠,什么太庙,该砸的砸,该丢的丢,一个不剩,就是那一等公爵也被撸到了三等轻车都尉上,丢给了他儿子继承。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和珅的亲弟弟和琳对于清朝有何功绩,最后的结局又如何,你怎么看?

和琳,满洲正黄旗,是大学士和坤的弟弟。他是为少年将军,打了数百场战役,稳定了了清朝边疆的数十年,有他在,敌人不敢贸然近犯。在乾隆五十七年,廓尔喀贸然兴兵侵略西藏。乾隆派遣汉军副都统的和琳与大将军福康一起去去往西藏。和琳在战场上用兵如神,善于用人,他合理用兵,身先士卒,总是冲在最前线,他在战场上和军中的士兵同吃同住。他的军队纪律分明,他训练士兵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为清朝的军事整改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这样上下一心的军队很快就将敌人打出西藏,并且和他们谈判成功。受到了乾隆皇帝的信任,高升为工部侍郎。在乾隆六十年,贵州、湖南,爆发了苗族起义。正从西藏返回的和琳得知此事,赶往战场,他击退了义军,收复了松桃。和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连下义军七十余寨。

因为从小父亲战死的原因,和珅和和琳他们两个兄弟的感情特别深厚。在他们小的时候,曾经有位道士给兄弟两个看相说:“他们两个是天生的贵人,文可出相,武可出将”。最后真的应验了。和坤在官职上做了文职,他的弟弟和琳做了武将。在乾隆乾隆四十二年间,他因为和珅的原因做了调工部笔帖式,累迁工部郎中。后来和珅靠着和琳这个弟弟大肆揽财。但是和琳和他的哥哥和珅不同,他为官清廉,待人和善。最后在死后,没有了武将功劳支撑的和珅被皇帝杀掉,和家财产充公。

在嘉庆元年和琳染病在床。皇帝大肆封赏,赐一等公爵,可世袭。在他死后,皇帝赐他排位入太庙,由国家祭奠。后来在和珅倒台以后,和琳受到牵连,牌位被移出太庙。

和珅的亲弟弟和琳对于清朝有何功绩,最后的结局又如何,你怎么看?

钮祜禄·和琳,满洲正红旗人,字希斋,号华坪。清大学士和绅之弟。年轻时的和琳与哥哥和绅一同苦读经书,和琳还颇好习武,兄弟二人少时便有大志。

清代诗人袁枚还曾写诗赞美二人: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和琳由生员补吏部笔帖式,开始了数十年的宦海生涯。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出任杭州织造。随即奉乾隆谕令同军机大臣阿桂一起赴浙江查办前任杭州织造盛桂贪污案。和琳深解圣意,办事妥贴,被乾隆升迁为湖广道御史。

1792年廓尔喀(今尼泊尔)兴兵侵犯西藏。时任正蓝旗副督统的和琳被派往西藏,与大将军福康安共事,二人配合的很默契,和琳积下了战功,授于都统衔。后又官至四川总督。

1795年湖南、贵州爆发了苗民起事,此时的和琳已从西藏凯旋归来,路至卬州时得知民军已攻打至秀山,和琳不顾鞍马劳顿即与叛军接战,率参将张志林,协同司马瑜击败叛军将领晏农,进功泡木山黄陂,收复松桃。后和琳又率众生擒叛军首领吴半生,加封其太子太保衔,赏黄腰带。

1796年主帅福康安于军中病逝,和琳暂代其位督办军务。此时的和琳愈战愈勇,生俘敌帅~石三宝。

不久和琳亦在围攻平陇的战事间染上了温疫,不冶身亡,从此清代中前期的名将和琳亦然将星陨落,年仅42岁。

和琳为人做事节俭,行军打仗身先士卒,骁勇善战,亦工书法,可谓文武全才,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而逝,惜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