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阶是怎样斗倒严嵩的?
价值低于成本,你觉得嘉靖皇帝还会继续重用严嵩吗?
严嵩辅政20年之久,可到了最后严嵩的价值已经消失殆尽,反而会成为嘉靖皇权的拖累,嘉靖是个生意人,他算得清楚这笔账。
所以说,即使没有徐阶的存在,嘉靖还是要搞掉严嵩,因为不划算了嘛!与其说是徐阶斗倒了严嵩,倒不如说是嘉靖放弃了严嵩。
一、严嵩有个坑爹的“好儿子”。严世蕃的存在,的确让严嵩轻松不少。因为严世蕃足够聪明,且善于写青词,这是嘉靖皇帝非常看重的地方。
有严世蕃辅佐,严嵩在朝中的实力就更加强劲了。当时朝中称他们为大小丞相,其实一点儿也不过分,除了嘉靖皇帝,就他们俩说了算。
嘉靖对此本来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严嵩和严世蕃闹得别太过分,那什么事情都是好商量的,毕竟严家父子都是给嘉靖办差,而不是给所谓的正义。
可是做大做强以后的严世蕃,似乎有点儿飘了。这哥们一口气娶了27个姬妾,几乎每年都要换个媳妇儿。这也就算了,他对钱财的欲望,比对女人还要大。
当时严世蕃把持着朝中官吏的升迁工作,任何一个位置的空缺,那都是有定价的。在他眼里不看官员的业绩,只看官员能掏出多少银子来。
所以说那个时候朝中的官吏,绝大多数都给严世蕃送过钱,使得他们家几乎是富可敌国。严嵩曾经参观过自家的金库,差点没被这个儿子给吓傻了,心想着早晚要被这个儿子给害死。
飘飘然的严世蕃,甚至不把嘉靖的儿子放在眼里。裕王府一连三年,都没有得到户部的岁赐,为啥?因为严世蕃不批!
结果裕王派人送了1500两银子给严世蕃,这下子才让严世蕃笑着批准了岁赐。这事儿算是把面子挣到头了,他常常四处招摇:连皇帝的儿子都要孝敬我,谁还敢不孝敬我?
好色、贪财、卖官鬻爵、得罪皇子,这些都不是重点,因为没有碰到嘉靖的软肋,所以嘉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么糊弄过去,只是打发严世蕃到广东反省。
可是严世蕃接下来做的事情,就有点过分了。他居然偷摸着溜回了自己的家乡,而且回家以后还大摇大摆地扩建宅邸,就好像荣归故里一样,而且还在家优哉游哉地过了2年。
这明显是在挑战皇权,此外严世蕃在家期间,有与倭寇勾结的迹象。这事儿被御史们给发现了,直接给严世蕃扣了一个“练兵谋反”的大帽子。
不把皇帝的命令当回事儿,还有“练兵谋反”的嫌疑,这还得了?严世蕃直接被送进了大牢第二年就被嘉靖给斩了。
可以说,严世蕃的胡作非为,绝对是造成严嵩下台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儿子的拖累,严嵩或许会安然退休,可问题是如果没有严世蕃的话,或许严嵩还当不了那么多年的首辅。
二、严嵩在嘉靖跟前倚老卖老,自己作死。嘉靖四十年,吏部尚书吴鹏退休了,这么重要的岗位,严嵩当然要握在自己手里。所以他推荐自己的亲戚欧阳必进上岗。
这个欧阳必进不知道哪儿得罪了嘉靖,导致嘉靖就是不喜欢他。这下完犊子了,嘉靖直接把奏折扔地上了。
严嵩倒也不慌张,居然跟嘉靖争执了起来,偷偷上了一道密折:
谓必进实臣至亲,欲见其柄国,以慰老境。
这话就太恐怖了,简单翻译一下就是说:欧阳必进的确是我的亲戚,我就是想看到他掌握国家大权,这样我才能安心。
这个大实话未免太凶残了吧?朝廷的官员,那都是给皇帝干活的,凭什么要让你严嵩安心?所以这事儿可把嘉靖给得罪惨了。
嘉靖勉强让欧阳必进干了几个月就把他给撵走了,等于是在告诉严嵩:这天下,是我们老朱家的天下,还轮不到你姓严的说三道四!
严嵩的媳妇儿去世以后,严世蕃回家守孝,年迈的严嵩可就慌了神了。因为他年纪太大了,压根就不能独立处理政务。就连嘉靖的诏书,严嵩都有些看不懂了。
这说明严嵩真的要退休了,可是他依旧死赖着不肯走,就是为了给儿子安排好接下来的路,没想到儿子却在他前面出事了。
严嵩得罪了嘉靖,又不能独立处理政务,儿子又是个混账玩意儿。这样的当朝首辅,嘉靖要了干嘛?供着当吉祥物都嫌碍事,现在只需要一件事作为导火索,就能瞬间把严嵩给推倒了。
三、徐阶只是顺水推舟而已。嘉靖四十一年,山东有个道士蓝道行以善于扶乩闻名于世,嘉靖本身就是个虔诚的道教徒,徐阶借此就把蓝道行介绍给了嘉靖。
接下来蓝道行的骚操作来了,他告诉嘉靖:今日有奸臣奏事。
嘉靖把这哥们当神仙一样供着,自然是深信不疑,结果没多久严嵩就跑来奏事了。好了好了,奸臣的身份算是板上钉钉了。
本来就对严嵩很不满意的嘉靖,果断出手把严嵩给赶下台了。这背后当然是徐阶推了一把,可是没有前面的铺垫,徐阶也办不成这事儿。
总结:没价值了,就别充大尾巴狼了!87岁高龄的严嵩,还能有什么作为?他对朝廷对嘉靖都没有任何价值可言了。嘉靖之所以没有直接对他发难,还不是看在往日的情分上嘛!
可是严嵩丝毫没有这样的感悟,他仗着自己服侍了嘉靖20年时间,所以就更加放肆了。这就让嘉靖有点儿恼火了。
所以说,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既然自己对嘉靖没有价值了,那就趁早滚蛋,也好给自己留一个好名声。别死赖着不走,不想体面。既然你不想体面,那徐阶只好帮你体面体面了。
参考资料:《明史》
徐阶是怎样斗倒严嵩的?
严嵩垮台的主要原因倒不是徐阶,而是他自己所处角色的必然结局;不过,徐阶能够取代严嵩,却也向我们活生生地演示了这么一个道理:战胜敌人的方式,并非只有硬碰硬一种;有的时候,暂时低头、学习自己的对手,随后用其最擅长的方式取代他,“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往往更可行。
用更通俗的一句话来解读:想要战胜坏人,就得比他更“坏”。
梳理严嵩的崛起过程,也许会让很多身在职场的朋友们感觉眼熟。
早年的严嵩本是个循规蹈矩、素养极高的读书人。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他从小苦读、孜孜不倦,十九岁中举、二十五岁中进士,在科举体系下颇为优秀。然而,即使他文学功夫突出,但在那个大宦官刘瑾专权、政治倾轧严重的时期,他这种文人并没有多少出人头地的机会,随后甚至因病回家休养了十年。
但这10年的“闭关”,不仅让严嵩的文学功夫更加精进:“为诗古文辞,颇著清誉”,在情商方面更是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重新入仕后,他一改之前的作风,削尖了脑袋积极钻营。
首先,鉴于当红的礼部尚书夏言是自己同乡,严嵩便拼命巴结这位贵人,果然从此一路高升,成功进入了嘉靖帝的法眼。
随后,严嵩再接再厉,直接对嘉靖皇帝展开了糖衣攻势,并且凭借在大礼议收尾阶段的“杰出”表现,成了皇帝的新宠。
经过分阶段的努力,在夏言退休后,严嵩进入内阁,开始了自己如鱼得水、为所欲为、权势滔天的职场高光生涯。
在一些电视剧作品中,严嵩被塑造为一个洞悉人心、权术登峰造极的权谋家。但纵观史书我们发现,其实他得势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两个字:“忠心”。
之所以打了个引号,是因为这份忠诚只是服务于皇帝个人的,并不是为了大明王朝。凡是皇帝喜欢的,无论合不合理、对政局是否有害,严嵩都竭尽全力、做得漂漂亮亮,甚至不惜身受千夫所指。
对于这种将全部身家、名誉压在自己身上的臣子,绝大部分封建帝王都没有抵抗力。在将严嵩视为身边不可缺少的心腹后,嘉靖动不动就对其加官进爵,甚至将票拟(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大权交给了他。
在封建政治规则中,“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嘉靖愿意将票拟权交给严嵩,也就是赋予了其部分“器”,由此可见他对严嵩的信任。因此,即使严嵩为所欲为、党同伐异、贪赃枉法,面对其他官员告状,嘉靖也毫不理会,光明正大地“护犊子”。
搞明白这层关系,我们就能明白一个道理:能够干掉严嵩的,有且只有嘉靖皇帝一个人。
任何精于帝王心术的封建君主,都极其善于朝廷势力的制衡。随着严嵩日渐骄横,以至于已经对朝廷运转造成了阻碍,嘉靖开始有意无意地对其进行敲打、限制,甚至还再度起用了夏言来使绊子。
但在这轮交锋中,显得更加“忠诚”的严嵩笑到了最后:他利用夏言毁谤嘉靖的传言,成功把对方逼到了死地,自己则再度出任内阁首辅、继续专擅朝政。
“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依靠着对嘉靖皇帝喜好的精准把握,严嵩一度权势滔天,一切不愿意依附自己的官员,都被他毫不留情地打击,其中就包括徐阶。
但是,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皇帝的宠幸来得容易,但去得也快;古时的帝王对自己的后宫尚且喜新厌旧,何况对臣子?
随着严嵩越来越不像样子,严嵩对这位“旧宠”逐渐冷淡,而“新宠”就是徐阶。
徐阶跟严嵩相似,也是在吃了大亏后才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为人处世方式。
徐阶于公元1523年考中进士,被授以翰林院编修的职务。在这期间,嘉靖皇帝听从了内阁大学士张璁(张孚敬)的建议,想要去掉孔子的王号、降低祭祀的标准。在公开讨论此事时,虽然明知这一建议损害了士大夫阶层的共同偶像,但那些官员由于害怕张璁、纷纷沉默不语,只有年轻气盛的徐阶坚决反对。
在那种场合下,其实一件事的正确与否压根没人在意,人们在乎的是领导者的想法(无论对错)。强出头的徐阶付出了沉重代价,他惨遭到贬斥,被扔到了延平府当地方官。
正是经此挫折后,徐阶从此再也不敢公开与上级对着干。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政治人物而言,这未尝不是件好事。
不过,这一阶段的徐阶只是不顶撞领导而已,还不屑于主动奉承、巴结,直到他遇到了下一个瓶颈:严嵩。
再回到朝廷后,徐阶因工作出色逐渐升至礼部尚书。由于他工作态度踏实,而且跟严嵩一样善于写青词,受到了嘉靖皇帝的喜爱。
对于这么一位抢自己饭碗的后起之秀,正权倾朝野的严嵩自然不会听之任之。在他眼里,徐阶有两条路可走:
其一,依附自己、投靠自己的山头,皆大欢喜;
其二,不站自己的队,那就铲除之。
对于这种逻辑,身在职场(官场)、并且拥有一定职位的朋友们一定不陌生。
可惜的是,起初的徐阶没有意识到严嵩的狠辣,他没有选择第一条路。于是严嵩开始处心积虑地针对他,经常找机会在嘉靖面前说其坏话。
徐阶虽然崭露头角,但在那时的嘉靖面前,他的“忠心、可靠”程度远比不上时任内阁首辅严嵩。于是,徐阶的处境一度十分危险。
徐阶由此对封建官场的残酷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他终于明白,在严嵩这种官场巨无霸的威压下,即使想独善其身,也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因此,他再次改变策略,一步步地主动依附于严嵩,对于严嵩的霸道儿子严世蕃也极尽恭顺,甚至还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严嵩的孙子;当严嵩专横跋扈、屡次猜忌自己时,徐阶一律采取退让、曲迎的处置方式,从来没有一丝硬碰硬的姿态;
同时,他抓紧了对真正能决定自己命运的大BOSS——嘉靖皇帝的“投资”。像严嵩一样,他投皇帝所好,发挥自己写青词的本领,“益精治斋词迎帝意”,终于讨得了嘉靖帝的越发喜爱,成功地进入内阁。
此外,徐阶还密奏仇鸾(严嵩的政敌之一)的罪状,使嘉靖帝杀掉仇鸾,通过这种“投名状”的方式获加太子太师,地位仅次于严嵩;
后来,嘉靖的永寿宫发生火灾,当严嵩主张皇帝搬回大内时 ,徐阶猜透了嘉靖的心思,主持建造成万寿宫,并且恭请嘉靖入住。通过这次对比,徐阶再次加官进爵,而严嵩则渐渐被皇帝冷落。
正是采取上述方式,徐阶不仅在波诡云谲的权力斗争中得以保全自己,甚至还逐渐取严嵩而代之,这种隐忍、妥协以及对人性的把握,远远超过寻常人。
最终,当嘉靖皇帝对严嵩、徐阶的态度已经起了本质性变化后,徐阶的门生邹应龙告发严嵩父子的不法行为,曾经权倾天下的严氏终于走向了灭亡。
而接任内阁首辅的徐阶,并没有像严嵩那样一心以权谋私。他一方面继续为嘉靖帝忠诚服务,另一方面则大展拳脚,改革弊政、力挽颓势,使朝政为之一新,俨然有一代名相的架势。
而且,常年周旋于嘉靖皇帝和首辅严嵩之间的艰苦经历,使徐阶形成了谋求权力、却不贪恋权力的心态。后来,在和高拱进行的较量中,他敏锐地发现了皇帝对自己的有意疏远,于是决定退休。
当你改变不了大环境时,只有调整自己,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行善举。虽然晚年曾有大肆敛财的不佳行为,但纵观徐阶的一生,当面临举步维艰的职场现状时,他能及时转变思维、改变行动,以隐忍与妥协为自己谋得最大政治利益;然而,他并不是为了夺权而夺权,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且在大权在握后选贤任能、引荐人才,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国、为民办实事,这就是他与严嵩的本质性区别所在。
徐阶是怎样斗倒严嵩的?
徐阶和严嵩是嘉靖朝的两位内阁辅臣。在嘉靖帝执政的中期,徐阶和严嵩内斗长达十几年,最终以徐阶集团的胜利。当时处于弱势地位的徐阶是如何斗倒首辅严嵩的呢?
首先徐阶要靠拢嘉靖帝,得到皇上的信任。刚开始时严嵩权倾朝野,徐阶不肯依附严嵩。想靠自己的能力,正直处理关系。于是严嵩就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徐阶的处境一度十分尴尬,这使他认识到自己弱点,于是他改变策略,事事顺着严嵩,从不与他争执。为的就是放松警惕,还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严嵩的孙子,表面上十分恭顺。
严嵩的儿子鬼才严世蕃,多次试探,他也忍气吞声。同时,专门挑皇帝喜欢的话说,揣摩皇上的意思。终于讨得嘉靖帝的喜欢,不久后加封徐阶少保头衔,接着兼任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预机务。
后来他密奏咸宁侯仇鸾罪状,使嘉靖帝更进一步的信任。封太子太师头衔,地位进一步提高,仅次于严嵩。这时的嘉靖帝就是想平衡两方的势力。后来永寿宫发生火灾,暂时住到了玉熙殿,于是嘉靖想营建新宫殿。他问严嵩,严嵩请求还是回到永寿宫住,嘉靖帝没有说话。然后问徐阶,徐阶猜透了嘉靖的心思,于是建议用被烧毁宫殿的能用材料,营建新的宫殿,这回应了嘉靖帝的心意。后来由他主持建造了万寿宫。
徐阶还刻苦钻研青词的书写,用绝妙的书法和绝佳的文章赢得了嘉靖帝的信任和青睐。
在嘉靖帝的眼里,徐阶已经可以做到严嵩做不了的事情了,再一个就是严嵩年龄大了,没有当年那么英明和睿智了。最后,徐阶抓住了严嵩儿子严世藩的罪证,利用严嵩儿子为突破口,使嘉靖帝决定对严嵩下手。一举击溃了势力庞大的严嵩。这就是徐阶的厉害,抓住一点罪证无限放大。
后来,当严嵩请求徐阶放过他的时候,徐阶断然拒绝了,并且建议嘉靖帝剥夺了严嵩的官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