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得到了荆州,还杀关羽有意义吗?

关羽前脚威震华夏,后脚就丢了荆州。不光丢了荆州,关羽还把自己的小命给搞丢了,这事儿就有点儿说不过去了。

我们都知道,因为关羽被杀,所以刘备集团不顾大局,毅然选择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那么当时孙权究竟有没有杀关羽的必要呢?

毕竟荆州已经到手,再杀关羽岂不是惹祸上身?换句话说,如果不杀关羽,是不是就能避免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的火并呢?

一、不杀关羽,情况可能更加糟糕。

关羽是什么人?贴着忠义无双的标签,干着封疆大吏的工作,不久之前才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是当时天下最牛的大英雄。

以至于本就比较飘的关羽,此时更加飘了!就在关羽快飘上天的时候,孙权在背后给他来了这么一手。

关羽不要面子的吗?既然关羽要面子,那如果关羽活下来,你觉得他不会一雪前耻吗?就凭他跟刘备的关系,我估摸着刘备也不会把他怎样。

毕竟关羽凭借一己之力对抗两大军事集团,他已经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压力。一旦关羽逃回刘备集团,他这辈子唯一要做的事情肯定是雪耻报仇。

拿关羽在刘备集团的影响力来看,肯定有一大帮人会支持关羽这么干。刘备作为关羽的好哥们,自然也不好说个不字!毕竟二爷的脸面大过天。

因此如果孙权放过了关羽,以关羽的尿性,讨伐东吴是早晚的事情。而且关羽的战斗力大家有目共睹,只身守荆州长达6年多时间,几乎没有出过什么差池,这种能力也是很可怕的。

所以我认为,如果孙权放过了关羽,后面对东吴来说,可能情况会更加糟糕。毕竟孙权没有把握战胜刘备加关羽这个组合。

二、杀关羽仍可结盟,不杀关羽,铁定不能结盟。

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都知道,关羽被杀以后,刘备不顾众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选择讨伐东吴。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有人反对?

的确有人反对,而且反对的人还不少。比如说诸葛亮作为蜀汉的战略家,自然是要反对的,可是他为了避嫌就没有明说。而耿直的赵云,却直言不讳地说出了其中的利害,并且坚决反对刘备伐吴。

这事儿就是孙权抱有侥幸心理的原因,因为孙权觉得,不杀关羽,自己肯定要被关羽报复,这结盟的事儿压根就谈不成了。杀了关羽以后,刘备如果能听从大家的劝阻,那还是有机会继续结盟,至少两家暂时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只要这事儿按照孙权的构想这么发展下去了,那孙权杀关羽这一招,可就彻底爽翻了!毕竟一举三得,拿下了荆州,杀掉了最大的对手关羽,还保住了孙刘联盟。这就是为啥孙权要把祸水北引的原因。

退一万步讲,孙权肯定也会规划杀掉关羽以后,会出现的不利现象。只要这种不利状况,孙权兜得住,那么他就敢这么做。

很显然,孙权对防守荆州,对付刘备,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荆州在手,刘备出川的咽喉要道都被孙权堵死了!绝不是小说和电视剧里所描绘的那种慌张情况,敢杀关羽就证明孙权给自己留好了后路。

三、在结盟中占优势,才是孙权想要达到的效果。

和刘备结盟,其实一点儿也不快乐。为啥?因为孙权集团所依靠的,无非就是长江天堑。可刘备占着荆州的话,孙权集团的长江天堑,是跟刘备集团共用的。

也就是说,孙权集团在刘备集团跟前,一点儿优势都没有了。而孙权集团的军队大多数都擅长水战,陆战实力的确比不上刘备。

这事儿就有点儿闹心了,因为关羽随时有机会从荆州带兵东进,突袭进攻东吴的地盘。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鼾睡?孙权面对关羽,整天都是提心吊胆。

现在好了,不仅占了荆州,还杀掉了关羽,孙权大可以高枕无忧了。就算刘备和孙权撕破脸,孙权也有恃无恐了。

过去担心刘备集团北伐受挫后,会从荆州进攻东吴,现在荆州被占了,孙权完全占据了长江天堑,不再需要担心刘备集团的入侵了。

也就是说,从吞并荆州,杀掉关羽以后,孙刘联盟的主动权,就从刘备这边,转移到了孙权这边。两个人的关系中,手握主动权的一方,才是具有安全感的一方,两个人相处是这样,两个集团相处也是这么回事。

四、孙权只想三足鼎立,所以杀关羽是必然的选择。

刘备集团的军事实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如果从正面对抗的角度来说,孙权完全不是刘备的对手。刘备有夺取天下的志向,而孙权只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所以在刘备杀败曹操,拿下汉中以后,不光曹操有危机感,就连孙权也是心惊胆战。因为孙权明白,孙刘联盟的基础是,曹操强大,而孙权和刘备都相对弱小。

一旦这个基础遭到破坏,刘备变得和曹操一样强大以后,孙权的处境是不是就很尴尬了?刘备和曹操争夺控制天下的主动权,而孙权只能在旁边静静地等待胜利者的征服。

这是孙权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当刘备集团如日中天的时候,关羽又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了。这个时候孙权反倒是跑来和曹操抱团取暖。

在孙权看来,另外两方谁都不能过分强大,谁强大,谁才是敌人。所以说杀掉关羽是削弱刘备集团的重要步骤。只要关羽还活着,那刘备集团的气焰就不会被打压下去。

总结:孙权堪称三国第一搅屎棍。

说这话或许有点侮辱人,不过从孙权在三国时期的表现来看,这根棍子的确很配孙权。他是三国君主中,唯一一个没有一统天下志向的人,为啥?因为孙权集团骨子里的毛病是很难根除的。

孙权集团其实是江东各大豪族组建起来的集团,每个豪族手里,都有自己的地盘、经济甚至于是人马,这些都是私人财产,跟集团没什么关系。

所以说让这帮豪族保护自己的私人财产,那他们义不容辞,可让他们出兵帮孙权夺取天下,这帮人的积极性可就没有那么高了。因此孙权北伐的时候,这帮人没什么积极性,以至于每次北伐都是无功而返。

相反,曹魏集团和刘备集团的任何一次入侵,这帮东吴的豪强们,都能够妥善抵挡。孙权处境很尴尬,那他就只能充当一根搅屎棍了,他得不到天下,那刘备和曹操也别想得逞!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东吴得到了荆州,还杀关羽有意义吗?

孙权之所以敢杀关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三国的局势已经因一个人的去世,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孙权只是适应了这种变化。而刘备和曹操没有看到这种变化。而这种变化的发现者就是吕蒙。因此吕蒙的胜利绝非偶然。

其实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吕蒙自从“白衣渡江”后,拿下了整个荆州。这已经代表了孙刘两家的联盟已经破裂。这个时候无论杀不杀关羽,孙权和刘备都是仇人。如果让刘备在关羽和荆州之间选择的话,恐怕刘备选择荆州的可能性更大一点。因此荆州的重要性要大于关羽。

而关羽失掉荆州后,三国鼎立的局面才真正形成。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平衡,哪一家都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势力干掉另外一家。所以刘备才有了夷陵之败,而孙权同样梦断徐州。三国的局势才真正的稳定下来。

那么到底是谁的去世让三国的局势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孙权在刘备势力壮大后还敢杀掉关羽,拿下荆州。这其中存在什么样的博弈逻辑,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

1)吕下阿蒙,横空出世!

三国时代的吕蒙,一直都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人物。被低估的原因就是历代的评论者抱着“孙刘联盟”的态度来看问题。再一个就是关羽的光环太过灿烂,所以吕蒙击败了关羽,并且杀了关羽,就是天大的罪人。破坏了孙刘联盟。抱这样看法的人占绝大多数。

但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呢?公元215年,刘备击败占据四川的刘彰,成了真正的西川之主。并且刘备占据西川后,向北攻打汉中的张鲁。这时候不但曹操紧张,孙权也紧张。

曹操的紧张是因为刘备一旦占据汉中,局势就会如当年的刘邦一样。刘邦当年的封地正是汉中,所以才被称为汉王。刘邦在汉中正是靠着兵仙韩信的奇计“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从陈仓攻占关中平原,从而才有和项羽争天下的资本。

现在刘备也要走当年刘邦走过的路,曹操肯定非常紧张。孙权的紧张就更容易理解了,关羽久镇荆州,训练出一批能征惯战的水军。最要命的是东吴的长江天险,这个时候在关羽的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关羽还占据着上游,说打东吴,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也就是说,不用刘备出手,基本上关羽就可以搞定整个东吴。

当刘备跨有荆益的时候,战略态势已经非常好了。这时候作为东吴大都督鲁肃并没有看出来,还在坚持着“孙刘联盟”的战略。即使是在公元215年,孙权派吕蒙攻打南方三郡的时候,孙权也是对刘备和关羽太气愤,含愤出手的,根本不能称之为“战略布局”。

真正的战略布局是在东吴的第一大战略家鲁肃去世后,吕蒙代替鲁肃就任东吴的大都督时,吕蒙给孙权提出适应当时局势的新的战略规划:

第一,刘备关羽不讲信用。

公元208年,孙权刘备建立“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击败了曹操。刘备借势占领了荆州南面的四郡,孙权把南郡借给刘备,所以刘备有了五郡的地方。当时说好了刘备拿下西川就要归还。

现在刘备拿下西川了,孙权派人去要,刘备说登拿下凉州再说。把孙权气的要死,这才让吕蒙派兵去打南方三郡。后来刘备迫于曹操的汉中压力,同意以湘水为界,以南都是孙权的,以北都是刘备的。

第二,吕蒙有了收复荆州的整套计划。

“孙刘联盟”存在的根本意义就是要对抗曹操。现在吕蒙说,我们可以不要刘备一样能对抗曹操。

首先,拿下荆州后让征虏将军孙皎据守南郡,潘璋进驻白帝,由蒋钦带领一万人的机动部队,沿长江上下巡察,敌人出现在哪里就奔赴哪里。

其次,吕蒙拿下荆州后,就可以亲自率领部队占据襄阳。这样的情况下,完全有机会占据南阳,北向威胁曹操。

最后,关羽并不把孙刘联盟当回事,对主公没有一点尊重。这一点孙权深有体会,特别关羽“虎女焉能嫁犬子”。让孙权大使颜面。

第三,东吴的原定战略目标徐州,根本没有可以操作的可能。

这一条有点伤孙权的心了,这可是孙权很早定下的战略计划,只是没有能力打下来而已。

吕蒙给孙权分析,徐州是四战之地,如果要打下来肯定没问题。但只要十天,曹操的大军就会到。很难守得住。但如果拿下荆州,整个长江天险就只有我东吴拥有。东吴的形势就会壮大。

孙权是个聪明人,经过吕蒙这样一说,立刻就明白了。同意了吕蒙的战略规划。

可以说,吕蒙是当时唯一一个敏锐的感觉形势已经发生变化的战略家。并且成功的抓住了机会。

2)关羽非常重视吕蒙。

其实关羽还是非常重视吕蒙的。但非常不幸的是,由于庞统的去世,刘备自己在西川确实没有把握。这时候就不得不把诸葛亮、赵云、张飞等一起调往西川。这也是当时的形势需要。

当时刘备的策略是正确的,因为当时东吴的大都督正是“孙刘联盟”的坚定支持者鲁肃。鲁肃这个人的策略就是要建立一个平衡。所以他不会主动去破坏孙刘联盟。而关羽的嚣张也正是建立在鲁肃的屡次忍让的基础上的。

但问题是,鲁肃在公元217年去世后,吕蒙任东吴的大都督。但整个刘备集团没有一个人对吕蒙足够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极有可能是对于关羽太信任。或者认为吕蒙太年轻。

但吕蒙的打仗水平刘备集团是都深刻体会过的呀!公元215年,孙权派吕蒙去攻占刘备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吕蒙打仗前,先给这三郡的地方长官写了一封信,没想到长沙、桂阳这两郡的太守见到吕蒙的信后,就投降了。可见吕蒙当时在东吴一代的影响力。

只有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降。刘备看到形势严峻,自己匆忙从蜀郡赶到公安,命令关羽全力争夺三郡。

这时候我们再看吕蒙的水平。孙权让鲁肃率兵抵挡关羽,一方面让吕蒙放弃攻打零陵,回师增援鲁肃。看来关羽来势汹汹。

吕蒙知道时间紧急,就找到零陵守将郝普的旧友邓玄之,然后很认真的告诉他,现在你的朋友郝普形势非常危急了。

我们看吕蒙怎么忽悠:

第一,吕蒙告诉邓玄之,郝普之所以想坚守城池的原因,是想刘备派援军来解救他。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刘备在汉中已经被夏侯渊缠住,根本分不了身。

第二,关羽的大军是来了,可惜的是东吴之主孙权在挡着他呢,关羽必败无疑。

第三,长沙、桂阳都被我拿下,我的士兵正士气高涨,人人想着立功。并且由于长沙、桂阳是投降。想捞到好处的士兵没了机会。我的士兵人人想立功,拿下城池后好烧杀抢掠。想想吧,郝普的老娘和家中女眷,如果一旦被攻破城池,面对杀红了眼的将士,我都约束不住啊。

邓玄之看着吕蒙不怀好意的淫笑,心里激灵灵打了一个冷颤。马上跑到城里去劝说郝普。郝普一看形势如此不好,最重要的是,吕蒙诡计百出,不是一般人打得过的啊。所以郝普就投降了。

吕蒙收降了郝普之后,把郝普带到准备救援鲁肃的大船上,才给郝普看孙权的手令,郝普这才知道刘备大军已经到了,肠子都悔青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吕蒙的军事水平不同一般。因此关羽还是比较重视的,关羽在攻打樊城的时候,还是留了很多重兵在南郡。

这时候吕蒙就开始装病,然后回到东吴养病。派年轻的陆逊去陆口防守。关羽听到消息后,就把重兵全部调到前线。这一下子,就中了吕蒙的计策了。

3)孙权凭什么敢杀关羽!

关羽这个人我们都知道,武功高,万马军中斩袁绍的名将颜良,解了曹操的白马之危。被曹操举荐为“汉寿亭侯”。曹操非常喜欢关羽,想尽办法笼络。但关羽为人忠义,一生追随刘备。

因此关羽的武功值比较高,并且为人忠义。还有,关羽还非常懂谋略,水淹曹操的七军,擒于禁,杀庞德。的确是威震华夏,把曹操吓得都要迁都。

但这么厉害的关羽怎么那么容易就被吕蒙击败了呢!这只能说,包括曹操、刘备、关羽这些人都太小看吕蒙了。

在《三国志.吕蒙传》里有一个小故事,说是鲁肃当年非常轻看吕蒙,有一次经过吕蒙的军营,有人都劝他去见一下吕蒙。鲁肃不以为意。但碍于情面,还是是去看了吕蒙。经过一番交谈之后,鲁肃大惊失色,对吕蒙佩服的五体投地。为什么?就因为吕蒙见识深远。

我们都知道鲁肃和诸葛亮是三国时代最牛比的战略家。早就预见了天下三分的格局。现在这个吕蒙能让鲁肃震惊,可见而知吕蒙的水平。

因此吕蒙绝对是被低估了。鲁肃都不知道,可想而知刘备、曹操、关羽怎么会知道。

我们再看吕蒙当上大都督之后的表现。鲁肃一去世,吕蒙就被孙权任命为都督,吕蒙一到陆口,第一件事便是奉承关羽,吕蒙对关羽加倍殷勤,广施恩义,和关羽结下友好关系。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关羽这个人倨傲的特性,就是希望人家对他尊重。吕蒙一个东吴的都督,无缘无故的对你好,还不引起你的警觉,反而把吕蒙当成了好朋友。只能说吕蒙真有本事。

吕蒙的用兵在很大程度上接近韩信。都是诡诈百出。我们看他怎么样攻打荆州的,是“白衣渡江”的奇袭。

吕蒙让士兵都化装成商人,雇佣普通渔民摇橹过江,日夜兼程的直扑江陵。也就是说,当吕蒙的部队进了江陵城的时候,城中的人还不知道。吕蒙就这样兵不血刃的拿下了江陵。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江陵城的管理之乱。

江陵一拿下来,对于诡诈多端的吕蒙来说,一切都容易了。吕蒙派原骑都尉虞翻写信诱降驻守公安(今湖北公安北)的蜀将傅士仁,又使傅士仁引吴军迫降守江陵的蜀南郡太守麋芳。就这样,荆州被吕蒙拿下了,关羽居然一无所知。

期间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吕蒙的一个士兵拿了百姓的一个斗笠。吕蒙听说后就把他杀了。顿时军中战栗,以至于路不拾遗。

并且吕蒙把跟关羽上前线的将士们的家属保护好,让他们给自己的亲人写信,告诉他们一切安好。而这时候关羽被徐晃击败,听说荆州失手,马上回兵荆州。

这时候关羽还对吕蒙怀有幻想,认为他跟吕蒙关系很好,吕蒙怎么可能这样阴他,还派人质问吕蒙。吕蒙觉得有点好笑,你都那样对待孙权了,我怎么可能给你做朋友,有病吧!

但吕蒙心里虽然好笑,但对关羽的使者还是好吃好喝好招待。再派他到士兵家属家里参观一下。这些使者回来都说吕蒙的好话。把关羽的士兵一下子全忽悠跑了。就这样关羽派了几波人马后,士兵基本上全跑了。像不像韩信的“四面楚歌”。所以说,吕蒙的用兵非常厉害!

脱了毛的凤凰不如鸡,没有士兵的关羽很快就被擒了。吕蒙又一次“传檄而定”。展示了他杰出的军事天赋。关羽被抓。

那么现在就是怎么处置关羽的问题,有三个选择:

第一,放了关羽!

但仗打到今天这个地步,放掉关羽是不可能的。古往今来,没有说抓到敌方大将平白无故放走的。

第二,收降关羽!

收降关羽也是不可能的,想当年曹操封官给钱,没有什么用处。

第三,杀掉关羽!

这是目前唯一的选择。有人说,不怕刘备报复吗?如果把关羽送给刘备,刘备就会忘掉失掉荆州的痛苦,和孙权和好如初吗?答案是不可能的,荆州关系着刘备的天下。只要刘备不死,就必须拿回荆州。

到那个时候,在荆州很有威望的关羽无疑是刘备的最大助力。总体来看,放关羽就是放虎归山。

因此,关羽必须死!至于刘备的报复,还能比赤壁之战规模更大吗!

综上所述:孙权之所以要杀死关羽,是为了整个荆州做考虑。既然要拿下荆州,就不可避免的和刘备会有一战。既然和刘备必须要打,留下关羽就是祸害。 更重要的是,孙权收获了一个吕蒙。从吕蒙收复荆州可以看出,吕蒙具有顶级的军事才华。奇袭江陵做到兵不血刃。收复整个荆州根本就没有损耗多少士兵。简直就是白拿。可见吕蒙的军事能力有多高。 但可惜的是,这么厉害的吕蒙竟然病死了。一起死的还有好几个大将。历史学家考证的结果是,估计应该在当时发生了瘟疫。因为公元220年死了很多厉害人物,比如曹操! 吕蒙的死让孙权非常痛心,好不容易碰到一个像韩信一样的人才,就这样死了。要不然,孙权真的可以有更大的发展。

东吴得到了荆州,还杀关羽有意义吗?

杀关羽,对东吴意义不大。

但对当时的孙权,有意义。

因为杀掉关羽,符合孙权的利益诉求。

或者说,符合当时的孙权的利益诉求

什么利益诉求呢?后面再细说了。先说关羽的死,到底是谁主导的。

很明显,就是孙权。

关羽之死,可以说与孙权有直接关系。

现在网传吕蒙杀害关羽,孙权不知情。

更有《新三国》等电视剧,脑补剧情,把孙权演的极不情愿杀关羽。把关羽之死,说成是吕蒙擅自做主。

还说吕蒙此举,让东吴利益受损,导致吕蒙遭天谴而死。

这明显是不符合事实的。

因为《三国志》中,清清楚楚记载了:

偷袭荆州得手后,吕蒙突然病倒,被迫留在江陵养病,病得连床都无法下。

(孙权)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封爵未下,会蒙疾发,权时在公安,迎置内殿,所以治护者万方,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赐千金。——《三国志·吕蒙传》

而继续围堵关羽的部署,则是孙权亲自向前线下达的。

具体的说,下达给了朱然和潘彰两人。

(孙)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三国志·吴主传》

朱然和潘彰围困关羽于麦城后,孙权当时可能还想着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便没有立即下诛杀令,而是派人去诱降关羽。

但不想,关羽诈降,忽悠了孙权。

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馀骑。——《三国志·吴主传》

之后,关羽突围失败,再次被围。并被潘璋帐下的部将马忠擒获。

最终,被吴军杀害。

下斩杀令的,是不是孙权。《三国志》中没有明说。

但从其它史料记载来看,八九不离十,就是孙权最终拍的板。

如东晋王隐所著的《蜀记》中,就写明是孙权下达的诛杀令。

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蜀记》

所以,关羽之死,与吕蒙无关。吕蒙确实背刺了关羽。但吴军后续围捕关羽的战役,都是孙权指挥的。吕蒙没有参与。

最后下令杀关羽的人,大概率也是孙权。

那么,孙权为什么要处死关羽呢?

原因很多。

比如孙权威信不足,他需要利用关羽首级讨好曹操,获得汉廷认可,借以加强他在江东的统治力。

不过那都是细枝末节。核心因素,归根到底就一条:关羽懂水战,是全能型将才。曹刘孙三家,不管效力谁,关羽都能独当一面。此等将才不愿为孙权效力,那对于孙权而言,留着不杀就没意义了。倒不如一了百了,杀了,既可以削弱刘备。又可以献首级于曹操,借机换取曹操的信任。然后联合曹操一起,瓜分刘备的地盘。

换言之,就是吞并益州,其实一直就是孙权心里的一道坎

早在鲁肃给他献“榻上策”时,他就想吞并荆州益州,继而独霸江南了。

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鲁肃传》

只是因各种因素限制,他一直没机会落实心中之所想。

赤壁之战后,曹操势力退出长江流域,孙权觉得自己机会来了,就派周瑜进攻益州。

但不想,周瑜却死在了路上。而在周瑜病死前后,刘备慢慢作大,从中间拦住了东吴向益州扩张的路线。曹操也攻打江东,压得孙权喘不过气来。

为了维系联盟关系,共抗曹操,这使得孙权不得不暂时掩藏自己刚燃起的野心。把扩张目标改到了徐州方向。

后来,孙权屡次在合肥折戟。加上吕蒙又偷袭荆州得手,这让孙权吞并益州的野心,在憋了十年后,又重新燃烧了起来。

这一点从史料中是可以找到证据佐证的。

比如《周泰传》中就记载,关羽死后,孙权就拜周泰为汉中太守。

吴军还没进益州呢,孙权就把官先封好了。

其预谋吞并益州的用心,已昭然若揭。

后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泰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三国志·周泰传》

所以说,杀关羽,是符合孙权当时的利益诉求的。杀关羽只是孙权计划的第一步,他的最终计划,是借势,拿下益州,与曹操平分天下。

只不过,曹魏并没有按孙权的计划行动。

曹操得到关羽首级后,先是厚葬了关羽。

随后又派曹仁、徐晃,攻打襄阳,赶走了孙权派到襄阳的部将陈邵。

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於汉北。

在曹操看来,孙权还是太嫩。

曹操死后,曹丕又派兵驻屯新野,对荆州进行军事威胁。

曹家父子二人,自始至终,没有一点对刘备用兵的迹象。

孙权这时候才发现,自己想借刀杀人,想把曹魏当作刀。

岂不料在曹家父子的眼里,他才是刀。

他替曹家父子解决心腹大患后,曹魏立即把矛头对准了他。

他实在承受不起被两线夹击的威胁。但怎奈木已成舟。

后悔之余,孙权马上派诸葛瑾到益州与刘备和解。

包括他后来打赢夷陵之战后,也是第一时间派人到白帝城和解。

他的目的,就是想缓解与刘备的矛盾。

即便不能缓解矛盾,吓唬住刘备,不致使江东被双线夹击,孙权也可以接受。

但孙权这前后不一的骚操作,不仅让刘备感觉智商受辱。让后人看这段历史时,也是哭笑不得。

总的来说。诛杀关羽,符合孙权当时的利益诉求。可以说,当时的孙权,已经做好了吞并益州,与曹操南北对峙的准备。

然而事实证明,一旦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孙权即成为曹魏的首要打击目标。想靠讨好曹操而进取益州,不过是梦呓罢了。

因为东吴的实力,是明摆着的,直到蜀汉灭亡的那一刻,也无法突破永安。更别说吞并益州了。

把话说白了,攻略益州,对孙权来说,其实是一步死棋。他的梦想,实现不了

既然他做不到,那他就不该杀关羽。

关羽如果活着,在刘备军攻略陇右、凉州的战争中,肯定有大作为。

刘备得了利,孙权进一步敲诈勒索,他肯定能从刘备手上再榨油水。

这对东吴而言,是最稳妥的发展方案。

而关羽死了,不仅是刘备,可以说,是整个孙刘联盟,就损失了一位极其稀有的既精通骑兵战术,又精通水军战术的大将。

可以说,搞死曹魏,从这一刻起,就几乎是没有任何机会了。

当然,孙权也有本事。

杀了关羽,开罪于刘备,却打赢了刘备,又打赢了曹丕。在曹刘的连番攻击下,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保住了家业。

但有一说一。如果再给孙权一次机会,他还敢这么在刀尖上反复作死吗?

大概率,他是不敢的。万一输了,那真是满盘皆输,一点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而这也正是他后来不再跳水,专心与蜀汉联盟的原因。

所以,杀关羽这件事,对于东吴而言,孙权做了是一件无意义的事情。

东吴得到了荆州,还杀关羽有意义吗?

东吴夺取荆州生擒关羽后,为什么还要杀掉关羽,有它的用意:

其一、关羽忠义仁勇,为人高傲,宁死不屈,他不可能臣服东吴。当年身在曹营,降汉不降曹,千里走单骑就是例子。留着他终究是个祸害,只有除之方安。

其二、荆州乃战略要地,东吴既然夺了荆州,扼住了刘备出州要道,量刘备“远水难解近渴”,不敢贸然出兵讨伐东吴,既使刘备出兵,乃孤军深入,也容当将其击退。

其三、关羽是在与曹军的襄樊之战中,被吕蒙偷袭荆州而得手的。因此,东吴选择把关羽首级送与曹操,等于上交朝廷,名正言顺。

实际上是想嫁祸曹操,挑起刘、曹争端,从而化险为夷。

可以说,在当时东吴孙权的算计是正确的。后来刘备一意孤行,为报私仇出兵伐吴,失去地利(荆州),果然大败而归,导致蜀汉从此一蹶不振,偏安一隅。河也使东吴得以休养生息,直到三国归晋,气数已尽时才灭亡。

东吴得到了荆州,还杀关羽有意义吗?

孙权杀关羽是大错而特错,毫无任何意义。直接导致了吴、蜀夷陵之战,双方耗费了人力物力,伤了各自的元气,为后来的三国归晋打下了基础。如果贪图荆州之地,已然到手,如果报复关羽的狂傲无礼,大可羞辱一番后放归西川或解送曹魏处理。千不该万不该杀了这样一个名人,使他临死申展了一番浩然正气,赢得了历代统治者对他的大树特树,至止千秋封神。从这一点来看东吴人才凋零了,竟无人看破这一点玄机。

东吴得到了荆州,还杀关羽有意义吗?

其实,东吴得到了荆州,杀关羽已经失去了意义。

为什么要杀关羽呢?是吕蒙这个二百五为了邀功。他为了向孙权证明自己的能耐。才把关羽给捉到了。这无疑给孙权带来了麻烦。孙权得到了关羽就不能不有所表示。孙权先是让关羽投降,但是关羽拒绝投降。那么,关羽这样的人物,就让孙权窝心了。杀了关羽,意味着孙权与刘备交恶。不杀关羽,他又不投降,不归附。那么 就只好杀了。孙交恶了。权做好了与刘备交恶的准备。后来的事实证明孙权有先见之明。果然与姐夫刘备交恶了。

但是,吕蒙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杜绝了荆州的长期危机。这对东吴无疑是“功在千秋,利在当代。”,但是,他没有理解孙权的抗曹联蜀的基本方针。

毕竟刘备与孙权之间的斗争,要比来自北方的危险要小得多。这就招了孙权的不愉快。毕竟政治家与军事家是要区别的。在孙权的眼里,吕蒙是不不识时务的二杆子。怎么就不体会君王的心思呢?关羽到了东吴,等于孙权拿到了一个滚烫的芋头。

不扔掉就会伤手。孙权为难的是怎么处置关羽。但是,孙权错了,他不该杀关羽。因为,刘备张飞还在,桃园三结义的情义是不会让这兄弟两人袖手旁观的。那么,孙权只得准备迎接新的挑战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