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为何能在后期,以区区一些人马,就灭了吴国,“三千越甲可吞吴”有何玄机?

越王勾践这家伙太不厚道了,当初越国闹饥荒,吴王夫差借了一大笔粮食给他们度过灾年。结果等到越国丰收后,就还了一大笔粮食回去。

夫差让人检查了一下,发现越国这批粮食质量相当高。于是夫差就让人留下一部分做明年的种子。结果第二年吴国拿这些种子种粮食,颗粒无收!

为啥?因为越王勾践在还粮食的时候,偷摸地把这些粮食给蒸熟了,外表上看不出来,可实际上种子已经没啥用了。

吴王夫差还傻兮兮地认为,这批种子是水土不服,结果当年吴国大灾,从上到下都没饭吃,不仅饿死了一堆人,而且还导致军心涣散。越王勾践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在这个时候带兵灭了吴国。

所以说,三千越甲可吞吴,那只是科幻小说的一种表现手法,真正要想吞吴,必然要采取各种手段,以上只是其中一种而已。

一、反间计,屡试不爽。

自古以来,反间计就是屡试不爽的一种计策。以至于很多人明知道上当了,都会选择视而不见。勾践为了达到复仇的目的,当然也不会放过这种无解的计谋。

早年吴王阖闾带兵来攻打越国,结果被勾践一顿揍,最后死在了战场上。阖闾的儿子夫差上台以后,立志为父亲报仇,将越王勾践击败并且俘虏了。

从此勾践便跑到吴国做了奴隶,这下子有好戏看了,勾践为了生存,的确是拼了。什么事儿都干,睡草棚、喂马,甚至品尝夫差的粪便。

这一套流程走了三年以后,夫差觉得自己的儿子都比不上勾践孝顺,所以就把勾践给放回去了。你要是勾践,你也忍不住想要报仇,虽然是你先杀了人家老爹,可每个人都只会记住自己的仇恨,从来不管仇恨的来源在哪儿。

勾践回去以后,不断给夫差送钱送粮送美女,尤其是送美女,彻底将夫差给征服了。时机成熟以后,勾践的反间计便起作用了。

勾践给吴国太宰伯嚭送了一堆金银财宝,彻底收买了伯嚭。所以当伍子胥劝夫差别攻打齐国,先杀了勾践时,伯嚭跑来告诉夫差:伍子胥这哥们打算依靠齐国反叛吴国!

夫差本来就嫌伍子胥这家伙太烦,所以听信了伯嚭的话,送了伍子胥一把宝剑,让他自尽了。勾践的反间计成功了,同时又麻醉了吴王夫差,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此消彼长,消耗吴国实力,增强自身力量。

勾践真会玩,他为了消耗吴国,可谓是穷尽所有的力量。但凡能想到的办法,几乎都被他想到了。最关键的是,还不会引起夫差的怀疑。

勾践在越国搞了一堆上好的木材,将这些木材无偿地送给吴国。为啥?因为吴国有了木材以后,就会想到大兴土木。

大兴土木消耗大量吴国的人工和财富,这么一来吴国的实力就被削弱了。而勾践自己呢?依旧住着茅草棚,没有灭掉吴国之前,勾践是不会有任何享受的想法的。

此外勾践又从吴国那儿大量购买粮食,这么一来吴国本身的储备粮就不够了。吴国仗着每年丰收,压根就不怕,结果从越国搞来的种子,居然都是被蒸熟的。

对于自己国内,勾践则采取了各种增强措施。比如说鼓励生育,家里生孩子,都有官方接生婆照料,生了3胎的家庭,朝廷还免费派遣保姆到你家照顾。生男孩生女孩,都能够得到朝廷的奖励,这下子大家生孩子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没事儿就在家造娃。

对于军队训练,勾践也十分上心。他不断给士兵们灌输国仇家恨的思想,使得每个士兵都义愤填膺,恨不得把吴国给吃了。这个时候的越国,真可谓是虎狼之师。

勾践被囚禁3年,放回国到开始伐吴,这期间用了7年时间,伐吴开始后,又花了9年时间,终于将吴国一举消灭。哪有什么轻而易举的成功?你觉得轻而易举,那是因为人家不愿意告诉你,他们背后的辛酸。

三、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时间,长达19年。

从勾践被俘虏开始,越国人身上就背负着一种耻辱。囚禁3年,回国发展7年,攻灭吴国花了9年,一共19年时间,一般人可等不及。

勾践一边采取消耗吴国的措施,一边采取增强越国的措施,时间长了,效果自然能够体现出来。最关键的一步终于来了。

越国要是正面跟吴国较量,哪怕花了19年时间,也未必能大获全胜。为了保证战争的顺利,勾践必须要选最合适的机会。

当黄池会盟开始后,勾践极力怂恿夫差前往会盟,争夺霸主之位。夫差当时志得意满,觉得都快20年时间了,勾践早就臣服于自己了,所以没有防备越国。

夫差带着吴国精锐北上会盟,结果导致吴国内部空虚。勾践的机会终于来了,勾践带着5万人马一举击败了吴国境内的老弱病残,并且诛杀了吴国太子。

夫差得知消息以后,已经来不及了,再加上吴军军心不稳,所以再次被勾践击败。自此夫差就不是勾践的对手了。

我认为勾践攻打吴国的同时,控制住了吴国大多数将士的家属,使得征战在外的吴国精锐压根就没心思和越国打仗,这才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但是这种卑劣的手段,一般不会写在史书里。当年吕蒙之所以击败关羽的荆州兵,就是利用了这一点。

总结:勾践灭吴,绝不是偶然。

花了19年时间蛰伏,这样的人活该可以获胜。因为人生有多少个19年呢?这样的博弈成本未免太高了。

勾践灭吴以后,成为了春秋末期的霸主。同时也使得吴越两地连成一片,文化、习俗也开始逐渐交融。所以我们现在看苏南和浙北地区的文化,其实是相当接近的。

参考资料:《史记》

越王勾践为何能在后期,以区区一些人马,就灭了吴国,“三千越甲可吞吴”有何玄机?

我从″吞吴″前奏,到″吞吴″过程,再道出″吞吴″玄机;来回答这个问题。

越王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姒姓,本名鸠浅,古时华夏文字不同,音译成了勾践,又名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荀子·王霸》认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

前奏:

越王勾践元年(前496年),吴王阖闾得知允常去世的消息,于是出兵攻打越国。在檇李(今浙江嘉兴南),勾践派敢死的勇士向吴军挑战,排成三行,步至吴军阵前,齐声呐喊着自刎身亡。吴军看得出神,越军趁机袭击吴军,吴军战败,越国大夫灵姑浮用戈攻击吴王阖闾,斩落吴王阖闾脚拇指。吴王阖闾被迫撤军,军队退至七里,吴王阖闾因伤重去世,吴王阖闾临终前,告诉儿子夫差说:“一定不要忘记向越国报仇。”

兵败求和

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秣马历兵,准备攻打越国。勾践决定先发制人,在吴国未发兵之前讨伐吴国。范蠡劝阻,勾践不听继续发兵。夫差听说之后,派遣全部精锐攻打越军,在夫椒击败越军。勾践仅以五千兵退守于会稽,吴军进而围困越军。

越王勾践追悔不已,范蠡建议勾践向吴王夫差请和,并入吴国为臣,于是勾践令大夫文种去吴国交谈。表示越王勾践愿意入吴,携妻带子为臣。吴王夫差同意勾践之请,相国伍子胥反对此事,认为上天要吴国灭越,不能同意越王的请求。

文种回到越国后,将吴国的态度告诉了勾践。勾践听闻决定杀妻灭子,与吴国决一死战。文种认为吴国太宰伯嚭生性贪财,可以送予财货,以离间吴国君臣。勾践认为可行,就派人送予伯嚭财货美女,伯嚭果真接受了越国的贿赂。去对吴王夫差进言:“若继续进攻越国,必然使得勾践杀妻灭子,焚烧宫室,与吴国拼死一战,到时会越国上下同心,仅剩的五千人会同仇敌忾,到时会更难从中取利。”吴王夫差认为有道理,接受了越国的请和。伍子胥告诫吴王:“如今赐良机,不灭越,此后将会追悔莫及。”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言,赦免了越王勾践,并从越国撤军。

三个月后,勾践入吴称臣。夫差让他们夫妇俩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受辱的情景。勾践在自己的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都要尝尝苦味,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吴国的苦难和耻辱经历!他身着粗布,顿顿粝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种。勾践夫人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发展生产。勾践夫妻与百姓同甘共苦,激励了全国上下齐心努力,奋发图强,早日灭吴雪耻。勾践又采用大臣建议,贿赂吴王,麻痹对方;收购吴国粮食,使之粮库空虚;赠送木料,耗费吴国人力物力兴建宫殿;散布谣言,离间吴国君臣,施用美人计,消磨夫差精力,使其不问政事,杀害伍子胥。

越王勾践还出台了促进越国人口增加的法令。通过一系列发展生产与提升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来使越国富国强兵,具备了伐吴复仇的能力。

乘虚而入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率领精兵北上″黄池会盟″,仅留老弱与太子留守,越王勾践乖机伐吴。派遗善于水性的水军二千人,训练有素的战士四万人,受过良好教育的核心近卫军六千人,技术型军官一千人,攻打吴国。杀吴太子。吴王夫差紧急回国,越国自觉无力灭吴,迫使吴国求和。

公元前478年,越国再度率领大军攻打吴国,在笠泽大败吴军,吴国自此一蹶不振。

灭吴称霸

公元前476年,越王勾践再次伐吴。公元前475年,越兵围困吴国。公元前473年,越兵攻入吴都,吴国灭亡。越王勾践本想把吴王夫差流放甬东(今舟山一带),给他百户人家,让他住在那里。吴王说:“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后悔不听(伍)子胥之言,让自己陷到这个地步。”于是自杀而死。越王灭掉吴国,杀死了太宰伯嚭,至此,越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总结:综上所述,所谓″三千越甲可吞吴″,只不过是蒲松龄的文学修辞语句。但不可否认的是,越国从败国到胜国;从弱到强;以弱胜强,这是历史事实。灭吴国的玄机就是举国上下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共雪国耻的这种精神!它才是致胜的法宝!

漫步在竹林一一2019年秋于君山

越王勾践为何能在后期,以区区一些人马,就灭了吴国,“三千越甲可吞吴”有何玄机?

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靠的可不是区区一些人马,“三千越甲可吞吴”,三千只是诗词的修饰词而已,吴国当时是强国,可不是区区三千精锐越国武士就可以灭亡的。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勾践大军在檇李大败吴国军队。公元前494年,勾践作战失利被吴军败于夫椒,勾践本人被俘,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公元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公元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吴王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因其“卧薪尝胆”的典故,勾践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惧怕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楷模形象。

可以看出勾践灭吴第一战是趁吴国主力外出偷袭吴国,背后一刀让吴国元气大伤,即使如此,吴国底子尚在,此战之后勾践依然用了整整九年时间才最终完成灭吴大业,这可不是区区三千越甲所能完成的。

勾践灭吴实际上谋划已久,能最终灭吴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第一,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以增强国力。

第二,卧薪尝胆,以奋发自强。具体措施有以下:第一政治方面,提倡爱民,使民富而国强。第二外交政策,”结齐、亲楚、附晋,以厚吴“孤立吴国。

第三国防建设,增建国都会稽城。

第四军事训练, 任用范蠡推荐的楚人陈音为教师,教练将士习用弓弩和击剑。

第五奖励生育,以增加兵源。

第六刻苦自历,即著名的卧薪尝胆。

第七阴谋策略。以谋士文种提出的”七术“为主要方略。七术为一,重捐大量货币,贿赂吴国君臣。二,选送良材巧匠,使吴国大起宫殿,耗费其财物。三,采用美人计迷其心,而乱其谋。四,贵价氽粮,空其储蓄,疲劳其民。五,买通喜好奉迎的大臣,打破对越国的谋略。六,挑于敢于”进谏“者与吴王的矛盾,使之互相残杀。七,训练甲兵以承其敝。

勾践这个人我很不喜欢,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个成语讲的就是勾践,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仲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仲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仲,临别留下佩剑让文仲自刎,文仲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越王勾践为何能在后期,以区区一些人马,就灭了吴国,“三千越甲可吞吴”有何玄机?

都别抢,我来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两幅大概创作于明末清初的挽联,具体作者尚有争议,并不是蒲松龄写的。

这里面有两个典故,一个是说项羽灭秦之战,一个是说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前联下句表达的都是经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后终于达到某种目的。

这倒也符合明末清初的形势。

“三千越甲可呑吴”肯定是一种艺术性的描写,属于一种比较夸张的豪迈手法,就像“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一样属于一种口号性的情感宣泄。

越王勾践想要凭借三千人就想消灭吴国,显然是不现实的,吴国没有那么弱和不堪一击。

因此“三千越甲可吞吴”其实是指越王勾践通过卧薪尝胆之后,终于消灭了吴国,这就照应了上联的“有志者、事竟成。”

所以这是古代人的心灵鸡汤。

①吴国的实力

吴国强盛于阖庐时代,阖庐通过不合法的手段上台,他刺杀了自己的父亲,从而继位。

但吴国却在阖庐时代大放光彩,从楚国逃出来的伍子胥成为了阖庐的重臣,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吴国的实力有了进一步提升。

公元前506年(阖闾九年),吴国联合唐国和蔡国一起进攻楚国,三国联军顺利的攻进楚国都城,迫使楚昭王弃都逃亡。

比至郢,五战,楚五败。楚昭王亡出郢,奔郧。郧公弟欲弑昭王,昭王与郧公奔随。而吴兵遂入郢。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报父雠——《史记》

而伍子胥只好掘出死去多年的楚平王,这就是“伍子胥掘墓鞭尸”的来历。

最后楚国还是在秦国的帮助下,才迫使吴国退兵,否则楚国极有可能面临更大的损失。

这是吴国和楚国之间的矛盾。

前504年(阖闾十一年)的时候,吴王阖庐再次派遣太子夫差攻打楚国,迫使楚国把国都从郢迁到了鄀。

由于在阖庐九年的时候,越国曾经偷袭过吴国。

所以在阖庐十九年,吴国出兵攻打越国。但是在这场战争中阖庐战死,临死前传位给夫差,要求他给自己报仇。

阖庐使立太子夫差,谓曰:“尔而忘句践杀汝父乎?”对曰:“不敢!”

于是,吴越之间的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②卧薪尝胆和“三千越甲可吞吴”

夫差退兵回国以后,开始加强军事训练和国家治理,国家慢慢的就变得强大起来。

而越王勾践继位三年以后,他听说吴国一直在准备报复越国。这让他有些担忧,毕竟敌人一天天变得强大并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越王勾践决定先发制人,把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吴国消灭在摇篮里。

当时勾践的谋臣范蠡劝阻勾践说:

“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不过范蠡说的这一套玄学的意味,难怪勾践不听他的。

实际上勾践的决策并没有错误,把还没有壮大起来的敌人消灭在摇篮里,这无疑是正确的。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越国却在战争中失败,吴国派出了全国的精锐士兵,一举击败了越国军队。想来这其中应该有一种渴望复仇的斗志激励了吴国军队。

当时勾践率领仅存的五千士兵被围困在会稽,形势十分危急。

范蠡于是建议勾践向夫差称臣,换取对方退兵。万般无奈之下,勾践只好派大夫文种去议和,表示愿意带着妻子到吴国去当人质。

文种通过贿赂吴国大臣伯嚭的方式顺利达成了这一议和,当时伍子胥竭力反对,他认为这是上天给吴国消灭越国的机会,不能答应这个条件。

但是吴国夫差没有听从,于是答应了议和条件。

勾践五年(前492年),越王勾践带着大臣文种和范蠡以及自己的妻子到吴国去称臣,面对送行的越国群臣,勾践当时的表现为“仰天太息,举杯垂涕,默无所言。”

勾践到了吴国以后,屈辱性的给吴王下跪,后来还专门给吴王养马,可以说耻辱到了极点。

后来由于勾践表现的不错,吴王就放松了警惕,于是就把勾践放回了越国。

而勾践回国以后卧薪尝胆,时刻不忘复仇。

为了瓦解吴王的斗志,越王勾践还把西施、郑旦两个美女献给吴王,让吴王从此夜夜笙歌,逐渐丧失了斗志力。

这叫“壮内弱外”,除了使用美人计意外,越国还用离间计的方式顺利离间了夫差和伍子胥之间的关系,使得伍子胥被命令自杀。

伍子胥自杀前留下遗言说:

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而这时候的吴国实际上也不弱,“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於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可见这时候的夫差还是挺有野心的。

只不过没有把越国放在心上,而是打算争霸中原,甚至取代周王室。

但这时候他犯了一个错误,他前去会盟的时候,把精锐都带走了,留下一些老弱残兵。这就让越国钻了空子。

吴王北会诸侯於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

勾践抓住这个机会发兵攻击吴国,他出动了多少人呢?

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伐吴。

可见“三千越甲可吞吴”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吴国也不是纸糊的老虎。

当时吴王夫差正在会盟,所以他表现的还挺有趣,因为担心被诸侯知道了嘲笑。毕竟你要来争霸中原,结果老窝都快让人家端了。

所以当时这件事谁也不知道,夫差把它隐瞒下来,另一面又派人送厚礼给越王,和他议和。

吴告急於王,王方会诸侯於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祕之。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越自度亦未能灭吴,乃与吴平。

夫差回家以后也不说要报仇,结果四年以后越国再次出兵攻打吴国,这一次吴国没有抵抗住,终于被越国消灭。

当时夫差像当初勾践派大臣到王宫里求和一样,也派大臣到越国去求和。

勾践原本打算同意,但是在范蠡的阻拦下没有成功,夫差直到大势已去,只好自杀谢罪,临死前要求以发覆面,因为他没有脸去见地下的伍子胥。

吴国就此灭亡。

而越国的实力达到巅峰,得到来自周王室的认可,成为一方盟主。

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

正因为勾践知耻而后勇,在失败以后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卧薪尝胆,努力提高国家实力,最终才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而当明朝面临灭国的危险时,所以明朝臣子就希望借用这个典故来激励大家,希望可以像当初的勾践一样,只要坚定意志,就能重新复国。

但是清朝统治者显然没有给明朝这个机会,而是赶尽杀绝,一鼓作气消灭了明朝。

当时夫差正因为没有听从伍子胥提出的意见,才最终导致亡国,可见这也是越国没有被灭国的重要原因。

所以说对待敌人不能心软呐。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越王勾践为何能在后期,以区区一些人马,就灭了吴国,“三千越甲可吞吴”有何玄机?

越国先祖是少康的庶子的后代。商朝时封其后人,以祭祀禹。封於会稽,以奉守禹之祀。二十余代后,允常为越君,越国强大起来。《舆地志》: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为子,号为于越。允常在位期间跟吴国频繁交战,结怨很深。当初吴国已经攻破楚国国都,允常趁吴军精锐在楚,于是大举攻吴。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允常死后,儿子勾践继位。吴王阖庐得知允常去世,大举进攻越国。勾践让死士到吴军阵前表演自杀,越军越势一举击败吴军,吴王阖庐被射伤,不久重伤不治。临死前对儿子夫差讲:“尔而忘句践杀汝父乎?”

三年后勾践得知夫差日夜练兵,知道夫差是准备攻打越国,想先下手为强。范蠡劝阻伐吴,勾践不听。夫差得知派遣全部精锐出动,在夫椒大败越军。勾践只剩五千兵退守于会稽,吴军包围会稽。 越王勾践追悔不已,范蠡建议勾践向吴王夫差请和,并入吴国为臣,于是勾践令大夫文种去吴国求和。表示越王勾践愿意入吴,携妻带子为臣。勾践请为臣,妻为妾。

勾践每天睡在草铺的床,还要喝胆汁。每次都问自己:汝忘会稽之耻邪?。亲自下田耕种,老婆织布,吃饭也不吃肉,衣服也是普通,礼贤下士,救赈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同甘共苦。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勾践归越七年后,准备一雪前耻。勾践自会稽归七年,拊循其士民,欲用以报吴。大夫逢同劝阻,逢同认为七年前我们经历大败,这些年才逐渐养好伤。一旦我们整军备战,吴国一定会怕而反击。我们要隐藏起来。现在吴国对齐晋两大强国用兵,又跟楚国结怨很深。我们不如跟齐晋楚搞好关系。待吴国跟齐晋楚交战,力竭时,我们再一举击败吴国。越承其弊,可克也。

两年吴王夫差杀了伍子胥,又过了三年勾践打算动手。又过了一年,吴王夫差带着吴国的精锐去黄池跟诸侯会昂,国内留下太子和老弱。勾践于是召集五万人伐吴。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伐吴。当时吴王夫差正在会盟,于是封锁消息。吴王夫差派人送厚礼给越国。勾践认为自己的力量不足以灭吴,何况吴王所率精锐已经在归途,于是讲和。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越自度亦未能灭吴,乃与吴平。

四年后吴晋交战,吴国大败。勾践得知又立马率军伐吴。吴晋争疆,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邦七里而军阵。吴国跟齐晋连年征战国力衰弱,加上吴军精锐损失非常大。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於齐、晋。越国围住吴王夫差,三年后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勾践北上跟齐晋会盟,派人向周天子进贡。去之前把淮上地给楚国,把吴国侵占的宋国土地归还,给了鲁国百里地。越国军队集结在江淮。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勾践能灭吴,首先是夫差没有一举灭越。再者则是夫差跟齐晋争霸,元气大伤。三千越甲是不实。勾践第一次复仇就动用了五万人。当时吴国精锐还在黄池,根本不在国内。就这样勾践还是没打下来。第二次动用人马不详,但应该不少于第一次。也是打了三年才打下来。勾践自从败给夫差,历经二十三年才打败夫差。如果不是夫差偏要北上跟齐晋两强争霸,再给勾践二十年也未必能复仇。

越王勾践为何能在后期,以区区一些人马,就灭了吴国,“三千越甲可吞吴”有何玄机?

勾践能一举成为春秋霸主,离不开越国的“三绝”,即文种、范蠡和计然。

越王勾践战败后,智囊团范蠡和文种纷纷献策,提出了迷惑对方,休养生息,等待时机,一举歼灭的完整复国攻略,而计然则是勾践的“财神爷”,让越国恢复国力,壮大经济实力。

迷惑对方

范蠡提出,让勾践送上厚礼,自称为奴侍奉吴王。于是勾践派文种去吴国求和。第一次没有成功,文种又献计,让勾践去贿赂吴国太宰伯嚭,这个人重利忘义,贪图富贵,可以帮助劝谏吴王。于是越国就用美女和宝物贿赂伯嚭,伯嚭果然起了作用。

勾践回国,把范蠡送去吴国做人质,同时还派出文种到处搜罗美女,加以调教送给吴国,西施就是文种花了两年时间才在西湖湖畔找到的浣纱女,带到越国精心调教培养了三年,送给了吴王夫差,用以迷惑君心,扰乱朝纲。

休养生息

勾践有一位春秋时期的“巴菲特”,这个人就是计然。勾践在计然的计策下大力发展经济,使得越国有足够的财力去征战。计然提出,想要充盈国库,就要掌握好货物的“时”和“用”,也就是货物的生产时间和他的用途。要遵循两者之间的规律。干旱的时候就要造船,水涝的时候就要备车。农民生产的粮食,如果粮价每斗二十钱,农民的利益就会受损;如果粮价每斗九十钱,就会让商人的利益受损。农名利益受损,就会打消中粮的积极性,不去开垦种田;商人利益受损就会影响钱财的流通。因此要严格控制粮价在三十钱和八十钱之间,这样双方都能获利,钱币就能流通起来了。

除了定粮价,计然还提出来平仓论。也就是国家出面收购粮食,在饥荒年间,官府将存粮平价出售,调整物价。计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平仓论的人,这种理论直至今天也仍然被广泛应用。计然还分析研究了各种货物的盈缺,寻找物价贵贱的趋势,贵到极点就会转贱,贱到极致也会返回到贵。所以看到贱到极致的时候就应该像看到珍宝一样把他买回来,贵到极致的时候就应该像粪土一样把他抛售。

计然共提出了七种促进经济发展的计策,勾践只用了其中五种,只这五种计谋就让越国在十年之间恢复壮大了综合实力。

时机成熟,一举歼灭

勾践曾几次想出兵攻打吴国,都被范蠡劝住了,称还不到时候。直到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举全国之力到黄池与晋国会盟。范蠡认为时机成熟,勾践率军攻破吴国城门,杀了吴国太子。吴王夫差从黄池回国,不得不派人与勾践讲和。勾践快准稳狠,又足够能忍耐,所以才能一举成功。此后越国实力越来越强,9年内几次征战吴国,吴国国力渐衰,最终夫差被困在姑苏山自杀身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