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哪些李承乾的子孙?

太子李承乾的后代有哪些?

李世民对老爹李渊的儿子们够狠,对兄弟的儿子们也够狠,采取了赶尽杀绝的方式。可是对自己的儿子,他却下不去手。

太子李承乾脑子发昏,居然发动了叛乱,最终被李世民镇压。按照罪责,李承乾必死无疑。可是李世民舍不得啊!他含着泪把那帮支持李承乾叛乱的大臣都给杀了,唯独放过了李承乾。

别以为李承乾有啥好日子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李承乾最终还是被李世民废为庶人。也就是说再也过不上宝马雕车香满路的日子了。

为了让李承乾放弃幻想,李世民还把李承乾打发到了黔州。其实到黔州也不错,至少这地方山明水秀,安安稳稳度日是不成问题的。

可惜被打发来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昔日的储君。李承乾那叫一个郁闷啊!最后居然没能活得过李世民,在贞观十八年,26岁的李承乾就在黔州郁闷死了。那么李承乾有后人吗?他的后人过得怎样呢?

一、李承乾最优秀的孙子,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

李承乾一生有3个儿子,老大李象、老二李悘和老三李厥。其中李悘早逝,所以就剩下两个儿子继承了李承乾这一脉。

按道理来说,这俩孩子的命都挺苦的,毕竟老爹犯了这么大罪,连储君之位都被剥夺了。等于间接地剥夺了他们俩继承皇位的资格。

即使新上任的皇帝不处置他们俩,他们也不可能有什么好下场。所以说李象和李厥都没混出个什么名堂来,自然也不可能给自己的老爹脸上贴金了。

不过到了第三代,李承乾的孙子里,倒是出了一个牛掰的人物,那就是李象的第3个儿子李适之。

李适之是个牛人,他一直在李唐宗室里熬着。武则天诛杀李唐宗室的时候,他勉强躲过一劫。由于老李家人才凋零,所以后来连李承乾的后代,都被拉出来做官了。

李适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朝廷的重用。不过李适之可不是一步登天,人家在外地做了很多年官,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做官经验。

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部,就是这个道理。正是因为李适之这个人对朝廷和地方的官场都了如指掌,所以才会得到唐玄宗的重用。

李适之担任御史大夫以后,觉得时机成熟了,便请求唐玄宗将李承乾归葬于昭陵之中。其实这事儿还是比较敏感的,因为李适之也是李唐血脉,也有继承权。好在唐玄宗丝毫不介意这一点,依旧愿意重用李适之。

由于李适之很能干,所以唐玄宗甚至还追赠李承乾为恒山愍王,但凡是他们家的长辈,唐玄宗都给追封了一番,李适之的老脸上别提多荣光了。

开元二十七年,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知节度事。适之以祖得罪见废,父亲遭则天所黜,葬礼有阙,上疏请归葬昭陵之阙内。于是下诏追赠承乾为恒山愍王,象为越州都督、郇国公,伯父李厥及亡兄数人并有褒赠。数丧同至京师,葬礼甚盛,仍刊石于坟所。俄拜刑部尚书。---《旧唐书》

天宝元年,左相牛仙客挂了,李适之顺利接替成为了左相,同时还兼任兵部尚书,封渭源县开国公,地位达到了巅峰。

二、耿直的李适之,总是被李林甫算计。

从辈分上来说,李适之还是李林甫的堂侄,可是李林甫从来不在意这种亲戚关系。在当时的长安,一杆子打下去,要说没打到老李家的亲戚,估计都没人信。

虽然是堂侄,可李适之的地位更高,是正儿八经的宰相。而李林甫当时只是中书令,因此两个人常常争权夺利。

李林甫这家伙阴险得很啊,他曾经偷偷告诉李适之:华山那边有金矿,要不咱们为国家开采了?这可是一件大好事!

李适之比较耿直,二话不说就把这事儿告诉了唐玄宗。唐玄宗转而去问李林甫怎么办,可李林甫这个时候却说道:我早就知道华山有金矿,可是您老别忘了,华山可是您老的本命山,这地方哪能随便开采呢?所以我从来不提。

我勒个去!这是多大的一个坑啊!李林甫算你狠,李适之想要挽回点什么,似乎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唐玄宗觉得李适之这家伙要么是故意的,要么就是考虑不周全,这样的人哪能继续做宰相呢?

为了赶走李适之,李林甫可谓是煞费苦心,他陆续将李适之的一堆好友全都构陷、贬谪,这可把李适之给吓坏了,原来唐玄宗只对李林甫言听计从。

李适之为了避祸,只好自己选择辞职。顺利下岗以后,李适之由于太高兴,居然大宴宾客,甚至有点嘚瑟。这事儿传到唐玄宗耳朵里你觉得会怎样?

李林甫并没有放过李适之,这事儿果然被唐玄宗知道了。唐玄宗大怒啊:给我干活你不高兴是吧?那你就滚远点好了!

于是李适之就被贬为了宜春太守。这事儿还没完,李林甫可不会轻易放过李适之,他派遣御史罗希奭,陆续将李适之的几个被贬谪的好友全都给杀掉了。

这可把李适之吓坏了,等到罗希奭来到宜春的时候,李适之觉得自己的小命不保,因此主动服毒自尽了。

三、李承乾他们家结局算不错了。

你想啊,老李家遇到了武则天这么一个开外挂的女人,还有几个能好端端地活下来的?尤其是李世民的儿子们,武则天一个都不想放过。

可是李承乾他们家却是个意外,为啥?因为人家早就被废为庶人了!也就是说,李承乾的子孙后代,对武则天的大业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谁也想不到,李承乾他们家居然因祸得福,成功地躲过了武则天的屠戮。李适之的兄弟们能够陆续崛起,其实也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古人的话是很有道理的,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家族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了,谁曾想还有翻身的那一天呢?

总结:枝繁叶茂的李承乾一族。

李承乾的后代们,虽然只出了李适之这么一位顶级高官,可是地方太守这样的官职却当到手软。

而且李承乾自己虽然只有2个儿子活下来,可是这两个儿子又给他生了5个孙子,这5个孙子又给他生了12个重孙子,家族可谓是枝繁叶茂。至少比李建成、李元吉他们家好太多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

唐朝有哪些李承乾的子孙?

李承乾虽然被唐太宗废为庶人,但他的孙子却在唐玄宗时期做到了宰相,并且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李承乾得以陪葬昭陵,算是了了李承乾的一桩心愿。

太子李承乾的悲催人生

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有14个儿子,但嫡子只有三个,即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其中,李承乾还是李世民的长子,所以作为嫡长子,李承乾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很快就被立为皇太子。

李世民对李承乾非常看重,给予了非常严格的教育,李承乾也很争气,只要李世民交给的工作任务,都能很出色地完成。有时候李世民外出巡幸,就留李承乾监国,而李承乾也能“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

但是,李世民不仅爱李承乾,也很爱嫡次子李泰,不仅给予李泰很多赏赐都超过了太子,而且还给了他很多特权。而李泰本人也是才华横溢,他主编的《括地志》影响很大。

时间一长,李承乾和李泰都有了一个错觉,李泰觉得只要拉李承乾下来,自己就能当上太子,而李承乾觉得,李泰对自己时时刻刻都是一个巨大威胁。

随着李承乾年龄的增大,作为从小就出生在皇家的他,和戎马一生、通过兵变才登上皇位的李世民之间,自然有了越来越多的矛盾,父子之间隔阂越来越深,这同样也让李承乾觉得,李世民已经不爱自己了,很可能会改立李泰为太子。

于是,李承乾决定先发制人,就派人去刺杀李泰,但却没有成功。随后,李承乾决定舍命一搏,和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效仿李世民当年兵变。不过因为李祐谋反的事,竟然导致事情败露。

事发之后,李世民非常伤心,但是他仍然不想杀李承乾。为此,他将如何处置李承乾拿到了朝堂上进行讨论,众大臣面面相觑,这还讨论啥?自古以来,凡是谋反一律诛杀,罪在不赦。最终,有一个小官看懂了李世民的心思,为李承乾说情,李世民赶紧就坡下驴。最终,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保住了一条小命。但帮助李承乾造反的人,全部被李世民诛杀。

但是,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到被贬为庶人,形同囚禁,李承乾的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一年之后,就在黔州郁郁而终,年仅27岁。

李承乾的孙子做了宰相

李承乾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为他生了五个孙子,孙子们又为他生了十二个重孙,这些子孙一生大多平平无奇,虽然在李世民的庇护下,没有因李承乾谋反而受到牵连,但也无法受到朝廷重用。

到了武则天掌权的时候,对李唐宗室进行了疯狂屠杀,有人统计过,在武则天登基前后,先后共杀害了李唐宗室子弟五十七人之多,而李承乾这一脉因为有个谋反的祖宗,子孙们行事都格外低调,所以反而没有遭到迫害。

李承乾的子孙大多都在朝廷为官,但官职都不大,只有李承乾的孙子李适之官做得最大,在唐玄宗时做到了宰相。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李显即位,为了巩固皇室地位,开始重用李唐宗室中人,可是李唐宗室子弟已经被杀得七零八落,剩下的实在不多了。这个时候李适之作为李承乾的孙子,得到了重用。

李适之仕途起步的职位是朝散大夫,按说起点并不高,只是一个从五品的职位。但李适之很有能力,干得非常出色,先后担任武陵太守,唐州、通州、梓州刺史,陕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都是地方上的最高长官。

尤其是在做河南尹的时候,修筑上阳、积翠、月陂三大堤防,成功抵御谷洛水患。唐玄宗大喜,为李适之勒石记功,拜为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在唐朝是从三品,相当于中央最高检察官,级别已经很高了。李适之向唐玄宗提出,将祖父李承乾与父亲李象归葬于昭陵。按说,谋反之人是没有资格陪葬昭陵的,但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大唐中间还夹杂了个武则天的大周,所以此时看来,李承乾当年的谋反就没那么严重了。因此,唐玄宗不仅答应了李适之的要求,还追赠李承乾为恒山愍王,李承乾已经去世的子孙们也都得到了追封。

这算是了结了李承乾的一个心愿吧,毕竟他死的时候,李世民没有给他任何爵位,也没有给他任何谥号,只是以国公之礼下葬。虽然说李世民这么做已经很厚道了,但被排除在祖坟之外,想必九泉之下的李承乾还是很在意的。

公元736年,张九龄罢相,唐玄宗于是任命牛仙客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即为宰相。但牛仙客在位期间,遇事不敢裁决,只是一味地依附李林甫。742年,唐玄宗更改官制,改封牛仙客为左相,李林甫为右相。同年七月,牛仙客病逝。

牛仙客死后,李适之接任左相,位在李林甫之下。但李适之作为皇族,自然不会像牛仙客那样对李林甫卑躬屈膝,而是想方设法与之争权,可惜他并不是李林甫的对手。

说起来,李林甫也是李唐宗室中的人,他的曾祖父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所以算起来李林甫是李适之的堂叔,只不过到了他们这一辈早已出了“五服”,血缘关系很淡了。

李适之经常落入李林甫的圈套中,《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李林甫对李适之说,“华山有金矿,开采的话可以增加国库收入,皇帝还不知道。”李适之就将此事告诉了玄宗。玄宗就此事问李林甫,李林甫却说,“这事我早就知道了,但是华山是陛下本命山,不易开采,我就没说。”

虽然唐玄宗没给李适之扣一个谋害皇帝的罪名,但也觉得李适之考虑问题不成熟,从此便不再信任他了。

李林甫深得玄宗信任,大权在握,开始排除异己,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刑部尚书韦坚、户部尚书裴宽、京兆尹韩朝宗等人先后遭到李林甫的中伤构陷,全部贬官流放。这些人平时都和李适之关系不错,由此李适之也害怕了,思来想去,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于是上疏请求改任散职。天宝五年(746年),罢去相位,改授太子少保。罢相之后,李适之认为躲过了灾祸,高兴得甚至大宴宾客进行庆祝。

但是,李林甫并没有放过他,就在他罢相之后不久,李林甫就弹劾他勾结废太子李渶,意图谋反,于是李适之就被贬为宜春太守。

第二年,李林甫派罗希奭南下,韦坚、裴敦复、李邕等人害死于贬所,只有在杀裴宽的时候没忍下手,裴宽得以出家为僧,躲过一劫。就到罗希奭快要到宜春的时候,李适之听到消息,自忖必死,于是提前服毒自杀了。

综上所述,李承乾因谋反而被废,但他的子孙却没有受到牵连,至少都保住了性命。到了其孙子这一代,出了一个李适之是个人才,曾在唐玄宗朝中做到了宰相,仅在李林甫一人之下。但李适之最终还是没斗过李林甫,被诬陷以谋反的罪名,先是被贬,后被逼死,和他的祖父李承乾的遭遇几乎一模一样。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李适之掌权期间,奏请唐玄宗将李承乾陪葬昭陵,算是了结了李承乾的一个心愿。而且李适之虽然被诬陷谋反,但他提前自杀,也保全了自己的子孙。李承乾一脉以后虽然再没出什么人才,但总算人丁兴旺,这才是最重要的。

唐朝有哪些李承乾的子孙?

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曾经的皇太子,后来因为“谋逆罪”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贞观十八年,李承乾在黔州郁郁而终……是年,李世民下令以国公之礼下葬,但没有给李承乾任何爵位,也没有给予任何谥号。直到很多年之后,李承乾的孙子李适之拜相,唐玄宗李隆基才给自己这位伯祖父追赠了荆州大都督、恒山王(郡王),谥“愍”并迁葬昭陵。故后世史家除“废太子”之外,也会称李承乾为恒山愍王。

李承乾虽然被废了,但李世民并没有因此而迁怒自己的孙子们,李承乾的后代在李承乾死后依然拥有宗室身份、而且都活得好好的……加之李承乾是因为“谋逆罪”被废的,他这一脉在法理上已经彻底失去了皇位继承权。所以,后来无论唐高宗李治还是武则天,都没有加害李承乾的后代,李承乾一脉反而因祸得福,变得“枝繁叶茂”。

时过境迁,废太子之孙封公拜相

武周末年的“神龙政变”发生之后,皇位由武姓重新变为了李姓。但是,经过武则天的大肆屠戮,近支宗室凋零,已经所剩无几。这反倒是让远支宗室沾了大光,李承乾的孙子李适之就是在“神龙政变”之后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的。当然,也包括他的政敌李林甫!李林甫同样是李唐的宗室,只不过比李适之相对大宗血缘更加疏远而已。说白了,李林甫与李适之其实是一家人,按照辈分李适之还得管李林甫叫声“叔叔”(堂叔),因为李林甫的曾祖父李叔良是李适之的高祖父唐高祖李渊的叔伯兄弟。

天宝元年,李适之取代牛仙客出任左相并兼任兵部尚书、受封渭源县开国公,成为了唐王朝的正牌宰相兼县公!作古多年的李承乾也跟着孙子沾光,被堂孙子李隆基追封为了恒山王,甚至连李适之已故的父亲李象也被追封为了郇国公!在这里有必要说一说,唐玄宗李隆基和李适之其实是一对正儿八经的堂兄弟,二人的祖父李治和李承乾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然而,皇家的兄弟关系面对政治利益历来都不堪一击,亲兄弟尚且骨肉相残,就更别说是堂兄弟、堂叔侄了。天宝五年,因为与堂叔李林甫政治斗争失势,李适之被罢相,贬为宜春太守,淡出了权力中枢。然而,李林甫并没有因为堂叔侄关系而就此放过李适之,依旧对他穷追猛打!天宝六年,李适之在听闻与自己关系亲密的韦坚被杀之后惶惶不可终日。不久之后,李适之饮鸩自尽……

李承乾一脉枝繁叶茂

除了李适之的父亲李象之外,李承乾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夭折,但另外一个却活了下来,他叫做李憠,曾经担任过鄂州别驾,赠使持节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宗正卿。

二人在史籍中有记载的儿子总共五个,李象三个、李憠两个。除李适之外,李象还有两个儿子,李玭曾担任太子詹事,赠秘书监、右武卫大将军;李璥曾为齐州都督(是否为追赠,本人没有查到相关史料)。但不知道为什么,李适之的这两位兄弟居然与唐玄宗李隆基的两个儿子重名了。本人没能查到相关史料,盼望知道的兄台能够给予指点,拜谢!这里有必要说一说,李适之名李琩,适之是字,所以他和他的兄弟名字一样、也是王字旁。李憠的两个儿子中,李昶曾经担任过汉州刺史、李旭曾经担任过扶风郡守。总而言之,李承乾的儿子、孙子们混得都还算不错,虽然跟他如果没有被废、当上皇帝之后没法比,但最起码比普通人强多了!

李承乾的曾孙辈人数更多,史籍有记载的就有十几个之多!这些人虽然早已远离了权力中枢,但基本都还担任着中层官职,享受着唐王朝的宗室待遇,也算是衣食无忧了。再往后,因为远离权力中枢,史籍对李承乾后代的记载也越来越少,史籍中曾经提到的李承乾的玄孙辈大概只有五六个,而且大多是尚在官场之中的,之后的记载便少之又少了……不管怎么说吧,至少李承乾的玄孙中还有在朝为官的。

综上所述,李承乾虽然被废、没能成为皇帝,但却因祸得福,让后世子孙们逃过了后来武则天对李唐宗室的大肆屠戮。其实也好理解,没有威胁,武则天为什么要找他们的麻烦?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所有儿子中,李承乾一脉算是比较“枝繁叶茂”的,后代人数也还是相当多的。而且,最起码兴盛了三代以上,这其中甚至不乏封公拜相者、如李适之。

唐朝有哪些李承乾的子孙?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也是他的第一个太子。由于他谋反,被废,这才有了立李治为太子事。那么李承乾有子孙吗?当然有,我们一起来看看。

李承乾的儿子:长子李象,贞观八年出生,庶出,蕲春郡太守,赠越州大都督,封郇国公。

次子李医,贞观八年到贞观十二年之间出生,庶出。这孩子可能一生下来身体就不怎么好,所以取名叫李医,结果还是没活到成年就死了。

嫡子李厥,字厥卿,贞观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出生,嫡出,鄂州别驾,赠使持节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宗正卿。

李承乾的孙子:李玭,李象儿子,太子詹事,赠秘书监,右武卫大将军。

李静,李象之子,别驾、赠使持节齐州诸军事、齐州刺史。

李适之,名昌,字适之,后以字行,李象之子,光禄大夫行宜春郡太守渭源县开国公,妻子许氏。

李昶,李厥之子,汉州刺史、左右羽林将军。

李旭,李厥之子,扶风郡太守。

李艇,李厥之子,汉州刺史、左右羽林将军。

唐朝有哪些李承乾的子孙?

我这里各大家介绍一下李承乾在唐朝最后一个有知名度的后人:

曾经做过唐文宗时期做过卢龙节度使、河东节度使、骠骑大将军、侍中、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被唐朝封为武威郡王的宗室大将李载义,他死后被唐朝追赠太傅。

李载义属于典型的晚唐军人,他也是靠发动兵变推翻前任节度使才当上卢龙节度使的,这和后来的五代时期的郭威、赵匡胤没有区别。

而且他对待敌军也非常残暴,这也是晚唐军人的特点。

但是他和一般晚唐军人不同在于他是少数非常忠于朝廷的节度使,他曾主动帮助朝廷攻打叛乱的横海节度使以及成德节度使,并且对待横海军以及成德军的俘虏也绝不留情,都是直接剖腹剜心的。

而且他在担任卢龙节度使时曾经多次击败奚族和契丹的侵犯,帮助唐朝稳定了北部边疆。

不过李载义到底是不是李承乾的后人,史书上是有争议的。

《旧唐书·李载义传》说李载义确实是李承乾的后人;而欧阳修编纂的《新唐书》则说李载义自称李承乾的后人。

我个人以为李载义应该是李承乾的后人,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欧阳修编《新唐书》的时候经常犯“想当然”的错误,认为某某某不可能干这种事情,嗯,所以肯定是史料记错了,我给他改回来;结果后来出土某某某墓志铭显示,此人确实干了这种事情。

2、 李载义诛杀前任朱延嗣并且上表朝廷后,朝廷很快就批准他担任卢龙节度使,并且还罕见的封他为武威郡王,一般来说唐敬宗时期节度使很少有直接封王,能封李载义为王,说明朝廷应该对他宗室的身份有一定了解。

3、 李载义后来入朝觐见时被下属杨志诚驱逐后,朝廷更罕见的把已经属于光杆司令的李载义任命为河东节度使;要知道当时唐朝中枢能掌握的节度使不多,河东节度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更为关键的是河东节度使驻地在晋阳,是李唐皇室的老家。如果李载义不是宗室,我很难理解为什么唐朝中枢要把李载义派去河东做节度使。

综上所述,李载义应该是李承乾后人无疑,但是由于目前史料缺乏,很难具体考证清楚李载义究竟是李承乾哪个儿子的后人。

唐朝有哪些李承乾的子孙?

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嫡长子,他出生在长安承乾殿,因此李世民给他取名李承乾。虽然这个名字有偷懒的迹象但是这个名字包含了了李世民对儿子的期望。承乾,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此时李世民虽然还是秦王,但是他给儿子取名承乾,就暗示了他不甘心只当一个秦王,他要夺取皇位。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后,逼迫父亲李渊退位,成为了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登基后,毫不犹豫地将八岁的李承乾立为皇太子,并且选派学问好,威望高的大臣当儿子的老师,希望将儿子培养成才。

不过李世民最后希望还是落空了,李承乾长大后,因为种种原因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聪明可爱,相反总是和李世民对着干,这让李世民逐渐不喜欢他。

李承乾失去父亲宠爱,还面临弟弟的威胁。

李世民四子魏王李泰觊觎太子之位,因此开始和李承乾争夺皇位。

李承乾感到了威胁,为了保住太子之位,不像大伯父那样被杀,他先下手为强,准备杀了李泰但是失败了。最后他铤而走险发动兵变,可是面对兵变起家的父亲他一败涂地。

李世民最后废掉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将他流放到黔州。

李承乾到了黔州没几年就死在了那里,亡年二十六岁。

李承乾虽然很年轻就去世了,但是他的后人不少,枝繁叶茂,而且基本上都成了唐朝的官员,甚至出了一位宰相。因为孙子李适之成为宰相,李承乾被追赠荆州大都督、恢复恒山郡王,谥号为愍,迁葬于昭陵。

李承乾有三个儿子,次子李悘早逝,因此李承乾的后人都是长子李象和三子李厥的后人。

由于李承乾被废,所以他的后人不再对皇位有威胁,再加上李承乾毕竟是太宗长子,李治对这位大哥还有感情,因此对大哥的后人很是照顾。

长子李象,官至蕲春郡太守,因为儿子李适之被赠越州大都督,追封郇国公。

三子李厥,官至鄂州别驾,被追赠使持节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宗正卿。

孙子辈的更是成了唐朝的各级官员。

李象一脉:长子李玭,官至太子詹事,赠秘书监,右武卫大将军。

次子李静,追赠使持节齐州诸军事、齐州刺史。

李厥一脉:长子李昶,官至汉州刺史、左右羽林将军。

次子李旭,官至扶风郡太守。

三子李艇,官汉州刺史、左右羽林将军。

第四代

李玭之子李真,尚书左丞。

李玭之子李廙,文部员外郎、给事中、河南尹、江华太守、尚书左丞、太子左庶子,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陇西县开国公之子,尚书左丞。

李适之之子李雪,朝议大夫、太常承,巴陵郡别驾。

李昶长子李泽,河南府长水县令。

李昶次子李液,,历任汜水县令、寿安县令,加朝散大夫,于756年死于安史之乱,追赠卫尉卿。

李昶之子李怀,朝议郎、河中府临晋县令,长子李悦,前抚州录事参军,次子李侃,弘文馆明经。

其他后人:李粹,汲郡长史;李黯,大理评事;李震,蜀郡功曹参军;李江,永嘉郡太守;李冰,司议郎;李泳,少府监丞等等。

李承乾这些后人中,地位最高的就是他的孙子李适之。

李适之本名李昌,字适之,后来以字行,使用李适之的名字。

李适之是唐太宗李世民曾孙,恒山愍王李承乾之孙,李象的儿子。

神龙政变后,唐中宗复位,鉴于武则天当政时大杀李唐宗室,因此唐朝恢复后开始大力提拔宗室,李适之从这个时候进入仕途。被授朝散大夫、尚衣奉御,之后出任金州别驾。因为有才能,改授湖州别驾,被封右卫郎将,之后升迁为武陵太守,做过唐州、通州、梓州刺史,再升秦州都督、陕州刺史,河南尹

开元二十七年,李适之出任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在边境立下大功。因此这个时候李适之决定完成一个长久的愿望,就是他的祖父李承乾死在黔州,安葬在那里,父亲李象也死在外地。

李适之利用自己立功的机会申请将祖父父亲迁葬到昭陵,陪伴太宗。

唐玄宗同意了他的请求,下令迁葬,并且恢复恒山王爵位,赐给愍的谥号,对于李适之的的家人一一追封。之后李适之再次升官,成为刑部尚书,兼任亚相。

天宝元年左相牛仙客去世后。李适之接任左相,兼任兵部尚书、弘文馆学士,授上柱国、光禄大夫,封渭源县开国公。

此时的李适之可以说位极人臣,不过此时已经进入天宝年间,唐玄宗进入了怠政阶段,同为宗室的李林甫被玄宗信任,大权独揽。李适之根本斗不过李林甫。而李林甫也很忌惮李适之等人于是口蜜腹剑的他通过手段将李适之韦坚等人赶出长安,李适之被贬为宜春太守。

不久李适之得知韦坚等人被杀,李适之不想就这样死去于是服毒自杀。

李适之因为好喝酒最后同李白等人被称作酒中八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