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为什么不攻打琉球?

每次谈到郑成功,都会觉得那首《向天再借五百年》是专门给郑成功打造的。郑成功38岁的时候,从荷兰人手里收复了台湾岛。可是39岁的时候,郑成功就去世了。

所以甭说攻占琉球群岛了,郑成功连治理台湾的时间,其实都没有。由于英年早逝,本来有无限可能的郑成功,也失去了继续攻城略地的机会。

对琉球群岛,郑成功从来没有做过任何攻占计划。反倒是对攻占菲律宾,郑成功当初是有计划的。那么为啥郑成功从来没想过攻占琉球群岛呢?

第一,琉球王国是明朝和日本共同的藩属国。

自古以来,小国家要想生存,那必须要依靠大国家才行。因为无论从经济、军事的角度出发,依赖大国家都是十分有利的。

琉球王国也不例外,早在1372年,也就是明朝洪武五年,朱元璋统治时期,琉球王国就已经成为了大明朝的藩属国。

这一年朱元璋派遣杨载出使琉球王国,结果杨载的人马在半路上登上了钓鱼岛,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钓鱼岛,所以说毫无疑问,钓鱼岛是中国的。

琉球王国成为明朝的藩属国以后,长期跟明朝保持着友好的宗藩关系。郑成功是明朝旧臣,他要打也要打清军,而不是明朝的藩属国琉球王国。打琉球王国,不就是在打明朝的地盘吗?这有什么意义呢?

此外,在公元1609年,日本的萨摩藩就派兵攻占了琉球王国。琉球王国虽然没有灭亡,但是也不得不选择向日本俯首称臣。

大明朝当时自身难保,压根就没机会去保护琉球王国。所以这个时期的琉球王国不仅是明朝的藩属国,也是日本的藩属国。

而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郑成功本人跟日本也没有什么仇恨,在对抗清朝的同时,他没有必要去招惹一个新的敌人。

第二,琉球群岛距离大陆很遥远。

郑成功最后一次北伐南京,结果惨败而归。从此以后,郑成功就没有了北伐的想法,他开始尝试夺取台湾。

很多大臣都劝郑成功,守住福建尚且还能体现恢复明朝的志向,可是一旦去了台湾,再想攻打清朝,希望就很渺茫了!

不少人已经看出了郑成功想要偏安一隅的心思,但是不好意思戳破他。而郑成功自己则也在犹豫不决当中。远遁台湾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这绝对不利于恢复明朝的大业。

因此郑成功当时能顶住压力,拿下台湾,就算是相当不错了。琉球群岛距离大陆更加遥远,直线距离最短都有900多公里,你觉得郑成功攻占这里的目的是什么呢?

如果说攻占台湾只是权宜之计的话,那么攻占琉球群岛,就坐实了郑成功打算偏安一隅的想法。这是郑成功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他至死都顶着一个明朝大臣的头衔。

他是大明朝的国姓爷,他的名字也是南明隆武帝朱聿键赐予的。郑成功原名郑森,隆武帝看他少年英才,所以赐他国姓朱,并且命名为成功。也就是说郑成功这个叫法其实并不准确,我们应该称呼他为郑森,或者朱成功。

既然他跟明朝有如此深厚的渊源,他又怎么能够当着数万将士的面,公然去做一个割据一方的军阀呢?至少明面上是不能这么计划的。

郑成功的目标应该是福建,继而是整个大陆,而不是跑到距离大陆更加遥远的琉球群岛,这事儿想想也知道不靠谱。

第三,琉球群岛战略资源匮乏。

琉球群岛多大?大概在3600平方公里左右,只有十分之一个台湾那么大。而且还分布着大大小小400多个岛屿。

这么个弹丸之地上,只有20多万老百姓。这些老百姓大多数也不事生产,基本都是靠海吃海的那种。也有搞海上贸易的,总之没多少是老老实实种地的。

那郑成功夺取这里的意义是什么呢?难道要靠这20多万零零散散的老百姓来养活他的数万大军吗?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压根就养不活。

而且郑成功的部队,大多数都是海军,本来海军就比较分散,不太好统治。现在你还要把这些海军分布在400多个岛屿上,这不明摆着是要搞分裂嘛!分裂是可耻行为,郑成功是绝对不会这么干的。

第四,留给郑成功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郑成功在1661年年底攻下台湾岛,赶走了荷兰列强。可是在1662年的5月份郑成功就去世了,也就是说郑成功只占据了台湾半年而已。

这半年时间里,郑成功一边要安置自己的军队和士兵们的家人,一边还要恢复台湾的生产力量,同时还要应付清军的经济封锁,压根就没工夫去管琉球群岛的事情。

当时郑成功派遣使者到菲律宾递交国书,毕竟这地方距离台湾比较近,而且反华情绪严重。结果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居然对当地华人再次进行了屠戮。

这事儿导致郑成功勃然大怒,因此郑成功发誓要给当地华人报仇,攻占菲律宾。当时已经开始筹备军队了,结果郑成功却被自己的儿子郑经给气死了。当时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居然和家里的乳娘私通,还生了个儿子,这可把郑成功给气坏了。

总结:历史留给郑成功的时间压根就不多。

英年早逝的郑成功,其实还有很多心愿都没有完成。他没有给自己的父亲郑芝龙报仇雪恨,没有完成抗清大业,也没有完成恢复明朝的重任。自然也不会有时间攻打琉球群岛。

他是带着遗憾离开人世的,他的突然辞世,或许不仅仅是对儿子的愤怒,更是对自己处处受挫的哀叹。

郑成功为什么不攻打琉球?

攻打琉球群岛这事,郑成功压根就没有想过!

1661年,郑成功率领25000大军,几百艘战船,经澎湖进军台湾,一举击溃荷兰殖民者,夺回了台湾。那么郑成功为什么不继续攻打琉球群岛呐?

其实这里的原因还比较多的,列举如下:

一、琉球王国面积太小,距离中国大陆太远。

琉球群岛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时,琉球王国的国土面积有4600多平方公里,这还包含数十个无人居住的岛屿的面积。此时琉球王国能够控制的岛屿主要是冲绳岛,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就和中国大陆的一个县城差不多的面积。琉球群岛的第二大岛奄美岛,面积700多平方公里,此时已经割让给日本幕府中的萨摩藩。

郑成功攻打台湾的军队就有25000人之多,况且留守厦门的人员和家属众多,小小的琉球群岛当时只有20-30万人,根本养活不了这么多的军队,资源应该是相当匮乏的,没有什么资源优势。

再者,琉球群岛距离中国大陆最近的点大约900公里左右,距离台湾岛约有660公里左右。郑成功想反清复明,占领这么远的冲绳岛无疑是在避难了,况且冲绳这个地方的资源匮乏,根本不是一个好的反攻基地。(琉球王国两大岛屿图,冲绳岛和奄美岛,其中奄美岛1609年已经割让给日本幕府萨摩藩,萨摩藩还控制了琉球王国的贸易,况且距离中国大陆和台湾都较远)

二、琉球王国双属日本和明朝

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郑成功的父亲依靠海外贸易起家,对琉球王国的事情应该是非常清楚的。

1609年,日本幕府萨摩藩进攻琉球王国,俘获了琉球王国尚氏王族和大臣一百多人,割让了奄美群岛等五大岛屿,几乎割让了将近一半国土,并且日本幕府萨摩藩控制了琉球王国的对外贸易。

从此开始,琉球王国开始了双属藩国时期,即藩属于明朝,也藩属于日本,日本控制了当地的经济,默许琉球王国的存在。(琉球王国首里王宫图,1372年藩属明朝,后藩属清朝和日本,1872年,日本吞并琉球王国)

郑成功需要同日本进行贸易获得财富,发展自己,琉球王国就是一个贸易的中转站。如果郑成功攻打琉球的话,将会得不偿失。即失去贸易伙伴,失去财路;又为自己增加了一个强大的敌人——日本的江户幕府(德川幕府),况且,琉球王国也是藩属于大明朝的。

1654年,清朝顺治皇帝派人册封琉球王国的国王,由于反清复明的势力较大,因而未能成行。(最后一任琉球王国国王尚泰(1843-1901年))

三、郑成功绝对不会浪费军力、财力用来攻打战略意义不大的琉球

郑成功的人力、军力、物力有限,对一个没有多少战略意义的琉球群岛根本就不会出兵进攻。

台湾岛36000多平方公里,需要进行开发,打牢基础,以备征伐清朝。况且台湾岛还有很多原住民,他们也建立了一些部落联盟和一些小王国,郑成功完全控制台湾还需要一定时间的。

如图所示,大肚王国就是原住民巴布拉族与猫雾捒族、巴则海族和一部份洪雅族所成立的“跨族群准王国”。郑成功攻下台湾之后,分兵驻屯,和大肚王国产生了不少的冲突。

1670年,台湾大将刘国轩率军清缴大肚王国下属的一个部落,将整个部落屠杀的只剩下六个人。1732年,清朝雍正时期,大肚王国才彻底瓦解。

郑成功是一个军事家、战略家,绝对不会去攻打琉球群岛的。

郑成功为什么不攻打琉球?

在郑成功占领台湾后,大明王朝也到了末年,清军入关,现在他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和清军的对抗,所以他不可能再有精力去攻打琉球。

郑成功为什么不攻打琉球?

你要知道郑成功是什么情况下才打的台湾,不是闲着没事为了表现自己的民族大义就去打的,是在清军的强大武装打击下福建已经快要无法立足了,必须找一块尽可能离大陆近,能安营扎寨的土地才去打的。在那个时代要是代入现代的国际视角,就是谁拳头大谁说了算,大员就是块化外之地,并不是像海南那样有明政府完整的官僚政府体系和编户人口存在,只不过是去日本航路的必经之地,之前郑家在台湾有过一点建设,也有一小部分移民,并且跟荷兰人也一直有冲突,所以去打了台湾。

琉球一方面太小,当然跟当时台湾已探明的土地相比可能不算小,另一方面太远,而且琉球有当地的政府统治,比去台湾难度太,所以目标只能说台湾。而且作为海商海盗出身,台湾的土地还不是熟地,想挣钱维护自己的地位就只能继续搞海贸,不能离出产商品的大陆太远。

而且即便如此,还主要是依靠长时间的围城才逼降荷兰人,中途所需要的兵源补给还需要从大陆源源不断的运输,不可能说我把船装满补给就一定能在消耗完之前打下来,就是强大如美帝,也不敢说登陆舰队就靠着自持力和补给舰的一次性补给就能一定结束哪一次登陆战并且往纵深继续打。更何况,台湾对荷兰人来说只是一块不太挣钱的海外商栈和殖民地,琉球人则守土有责必定死战,所以怎么看,去打更远的,更小的,没什么仇什么怨的琉球都不如打台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